中国语言学报摘要(11)

中国语言学报摘要(11)
中国语言学报摘要(11)

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考察

陈昌来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提要 本文考察“在……上”、“当……的时候”、“据……说”、“对于……来讲”、“从……到……”等一类的介词框架,涉及如下几个问题:(一)构成介词框架的后部词语的词性和结构类型,(二)介词框架的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三)介词框架的层次切分及外层成分和内层成分的句法价值,(四)介词框架前部和后部隐省的自由和强制及其制约机制,(五)介词框架的历史考察和类型学价值。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的介词框架是随着汉语语序的演变而产生的重要句法现象,介词框架的前部介词数量较多,但成类聚合,介词框架的后部词语词性多样,包括方位词、名词、助词、连词、动词、介词等类词语,不同的词性制约了介词框架的层次切分、句法分布、语用功能、语法意义和句法上是否具有强制性。

关键词 介词框架 前置词 后置词 隐省

表因果意义时“得”字句与“因为所以”句的差异与分工

郭继懋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提要 “得”字句和“因为所以”句都可以表示因果事件,但是它们有不同的分工,在语义和句法上存在一系列差异。(一)命题“P是Q的原因”在“得”字句里是隐含的,在“因为所以”句里是外显的;(二)“得”字句对应于感觉过程,“因为所以”句对应于认识过程;(三)“得”字句里的原因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句可以表示各种事情;(四)“得”字句里的因果关系是无条件的因果,“因为所以”句里的因果关系还包括有条件的因果;(五)“得”字句只突出因果关系的时间性,“因为所以”句还突出因果关系的空间性;(六)“得”字句里的原因多是旧信息,“因为”句表达的多是新信息。两种表达方式在句法上的差异大多可以根据上述这些差异得到解释。

关键词 隐含 外显 感觉 认识 无条件的因果关系 有条件的因果关系

语气系统中助动词的功能分析

齐沪扬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提要 本文认为汉语的助动词在功能语气和意志语气这两种语气类别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结为标记性功能、选择性功能、叠加性功能等三个方面。在标记性功能方面,讨论了功能语气中助动词的有标和无标的问题;在选择性功能方面,讨论了助动词的人称选择和否定词选择的问题;在叠加性功能方面,讨论了助动词在功能语气上表现出来的连续叠加和断续叠加,在意志语气上表现出来的强势叠加和弱势叠加。

关键词 语气系统 助动词 标记性功能 选择性功能 叠加性功能

汉语使役性言语行为核心行为语分析

李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提要 本文分析了汉语使役性言语行为核心行为语的表现形式、策略类型、视角类别及使役力量的内部调节手段等。

关键词 使役性言语行为 核心行为语 策略类型

谈SVQs结构的时间意义

张爱民 苗茜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提要 本文以语气为标准,把SVQs结构分为三类,并就其中两类的时间意义进行分析。以说话人说话的时间为参照点,确定动作V、疑问形式小句Qs与参照点这三者在时间链条上的关系。 关键词 SVQs结构 时间参照点 说话人 听话人

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法的层级证明系统

段益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

提要 本文从单音反义形容词(如“长—短、大—小”等)切入,试图解构汉语语法的证明系统。本文将汉语语法的证明系统分为“层”和“级”两个范畴,“层”表基本的证明角度,“级”表具体的操作技巧和证明力度。本文第一部分研究“层”和“级”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探讨“层”和“级”的同异特征。

关键词 单音反义形容词 语法证明 层级系统

生命动词初论

王珏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提要 文章提出了“生命范畴”,据此将动词划分为彼此对立的两大类:生命动词与无生动词。随后讨论了三个问题:动词的生命义构成及分类;生命动词与无生动词在组合时的对立;生命动词与生命句型。

关键词 生命范畴 生命动词 无生动词

日朝韩学生汉语介词结构的中介语分析

崔希亮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提要 本文根据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所收的数据,对日本学生和朝韩学生的汉语介词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一是考察日本学生和朝韩学生介词使用的频率,同时与欧美学生和操汉语人群进行对比,发现日本朝韩学生介词使用频率基本处于相同水平,比操汉语人群略低,然而远远低于欧美学生的平均水平;二是比较两组人群介词使用的偏误,排出常用介词的难度梯次,结论是两组人群汉语介词学习的难度顺序基本相同,但具体项目的难度顺序有区别;三是对偏误类型进行分类描述。

关键词 日本朝韩学生 介词 中介语分析

再论比喻义的形成

苏新春 (厦门大学中文系)

提要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对比喻义的释义有六种不同的释义格式,释文中使用了“比喻”字样的比喻义属于固定义,用“◇”表示的例句比喻义属于语境比喻义。例句比喻义是比喻义出现的初始形态,它具有依附性、成长性与可扩展性、不稳定性与模糊性等特点。比喻义的形成过程包括这样三个时期:包孕期、半包孕期、独立期,六种比喻义释义类型分别可以纳入这三个时期之中:“包孕期”包括例句比喻义;“半包孕期”包括括号比喻义、无释义的部分比喻义、有释义的部分比喻义;“独立期”包括独立义项比喻义、惟一义项比喻义。对比喻义成长过程的考察,除了可以依据《现汉》的释义模式标准外,还可以运用语用标准与语义标准。本文认为规范词典要重视对动态词义成分的反映;要运用不同方法区别不同性质的词义成分;要加大对新词义收录的范围。

关键词 比喻义 新义 释义 规范词典

香港中文报刊语言变异研究——以《大公报》为例

苏金智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提要 汉语在香港的口语和书面语里都产生了变异,报刊语言的变异是书面语变异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在香港影响较大的、公认最接近标准语的《大公报》进行了调查,认为香港报刊的语言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字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二)词汇方面夹杂富有自身特点的外文词语、古词语、方言词和缩略语;(三)语法方面主要受英语和粤语语法的影响。本文对变异的原因、发展趋势及由此形成的语体变异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 香港 报刊语言 变异 语体 标准汉语

汉语量词及其分类的神经机制与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杨亦鸣 沈兴安 方环海 翁旭初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提要 本文通过对5例Broca失语症病人和4例混合性失语症病人有关量词使用的考察,探讨现代汉语量词系统及其下位分类名量词和动量词的神经生理机制和心理现实性问题,并以此作为基础,讨论了汉语量词及其分类的相关理论问题。本文的结论是:(一)现代汉语量词系统及其下位分类名量词和动量词具有一定的神经生理机制和心理现实性,大脑左半球的颞叶与/或连接额叶和颞叶的通路等脑区掌管名量词和动量词的理解和生成。(二)遵循共时原则在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所划分出的名量词和动量词,能够实现充分描写现代汉语量词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充分解释现代汉语量词系统的本质规律的理论要求。(三)在名量词和动量词内部划分出的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两类,既没有相应的神经生理机制和心理现实性,也不能实现描写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的当代语言理论的要求。

关键词 神经语言学 量词 量词分类

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

李葆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 本文阐释了依据当代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语言科技新思维。“语言科学”主要指基础性的描写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语言技术”主要指应用性的计算语言学。语言技术可划分为文本处理技术和系统模拟技术。虽然计算语言学的关键任务是“教计算机学说话”,但研究语言的可计算性和利用计算机工具研究语言这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前者探索的是适合于“人—机对话”的语言能力,而后者讨论的是适合于“人—人对话”的语言规则。语言学家只有了解了语言系统的计算机模式化要求,才有可能将研究目标对准语言工程。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依据语义语法学理论,建构计算机所需要的元语言系统(语言基因图谱分析工程)和语义结构网络(语言能力移植工程),才能穿过智能机研制中的瓶颈。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表明,语言研究对象的语义性和语言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技术化将成为21世纪的语言学精神。

关键词 语言科技 语言系统模拟 语言基因分析 语言能力移植 语义语法学

现代汉语辞书以及计算机词性标注问题探讨

马彪 (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提要 本文考察了几部现代汉语辞书的词性标注分歧,认为各家出现分歧的原因在于“依据标准不统一,语感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以客观的频率统计的结果做标准来解决词性标注问题,并阐述了分类依据与划界标准区分的重要性,论证了频率统计和计算机标注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 词性标注 频率标准 分级处理 客观标注

苏州方言中动词“勒浪”的语法化

钱乃荣 (上海大学中文系)

提要 苏州方言中的“勒浪”系“在上”语音弱化而成。“在”从动词虚化为介词,介词结构“在……上”凝固化作“在上(勒浪)”;“勒浪”也可作动词、介词用,并进一步语法化,在谓词前表示进行体,在谓词后表示存续体;“勒浪”退至句末变为语气助词,表示“存在”、“现状”、“近延续”含义,进而只表达“申明、表白”的语气。

关键词 勒浪 语法化 全过程

天台方言动词的体貌

戴昭铭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提要 本文是对吴语天台话动词体貌(aspect)的全面描述。文中按照语法意义把天台话动词的体貌分为普泛体(V O)、将行体(要V)、起始体(V起来)、进行体(lei阿V)、继续

体(V落去)、存续体(V解)、实现体(V阿)、完成体(V阿了)、略微体(V记)、经历体(V过)、短暂重复体(VV)、尝试体(VV相、V记相)等,共十二种,并用例句显示其实际用法,对于某些体貌成分的来源作了考察分析,同时还把天台话的动词体貌与北京话、上海话的体貌作了比较。

关键词 天台话 动词 体貌 标记

满汉合璧文献中的北京土语词

李树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提要 本文从《清文启蒙》、《清文指要》、《续清文指要》、《庸言知旨》几部作品中摘出近300个清代北京土语词,并对其作了一些分析、研究。

关键词 满汉合璧 北京土语词

汉语实词相应虚化的语义条件

张博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提要 具有某种语义聚合关系的多个实词常常发生方向一致的对应性虚化,产生一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相同的虚词。本文称这种虚化现象为相应虚化。本文认为,“同义”、“反义”和“类义”这些义位层面上的语义类聚关系不足以涵盖相应虚化的语义条件,相应虚化的语义条件应概括为三种:(1)义位相同;(2)义素相同;(3)义位组合内部的语义关系相同。 关键词 相应虚化 语义条件 义位 义素 义位组合

同义类化的语例分析和选择原则

钱宗武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

提要 同义词的不断聚合和类化是同义系统历时演变的主要运动形式,能够观察到的往往

是演变结果,具体的演变机制通常隐蔽在微小的时间变化中。本文采取统计法、类比法和数理分析法,以求通过源头文献典型语例的语用功能比较和同义语料的历时比较,探求文献语言同义类化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同义类化 演变机制 选择原则

量词并用现象历史考察

张万起 (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

提要 本文依据两汉、魏晋南北朝及近代汉语材料,考察量词并用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描写分析量词并用的类型、特点和表达作用,并通过比较说明现代汉语量词并用现象与古代汉语量词并用现象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 量词并用 产生机制 沿袭发展 古今比较

《墨经》的言意之辩

万林 (扬州大学人文学院)

提要 本文通过对《墨经》中有关言意关系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墨经》六书中所蕴藏的语言学的精义:辩中之言是“口之利”;语言与思想是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在辩的过程中语言表达思想具有复杂性;处理好辩中的语言问题是辩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 辩 言 意 当 信

《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

方一新 (浙江大学中文系)

提要 《兴起行经》二卷,旧题后汉康孟详译。一些学者径直把它当作东汉语料来使用,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特殊句法、佛经译名、一般语词等方面大致考定《兴起行经》的翻译年代,为较为准确地利用该经提供参考。据本文的初步研究,《兴起行经》所反映的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的情况基本上与三国、晋代的翻译佛经相吻合,说明它的译经年代大致处于三国到两晋;最早也在三国时期,有可能晚到晋代。

关键词 早期佛经 语言学 考辨

白居易《琵琶行》“水下滩”训释平议

汪少华 (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提要 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中的“水下滩”,因版本异文而产生四种不同的理解与训释:①“水下滩”,②“冰下难”,③“冰下滩”(“滩”指气力尽),④“冰下滩”(“滩”指流动或水奔)。本文认为“水下滩”本自平常,无须深求。自从段玉裁将“幽咽泉流”与“水下滩”捏合一块,且以“属对”刻板要求,从此治丝益棼。本文考证“水下滩”就是“似水从滩上流下的声响”。释作“冰下难”勉强亦通,而释作“冰下滩”无论释“滩”为“气力尽”还是“水奔”、“流动”,都不符合唐诗原意,不能成立。 关键词 水下滩 冰下难 冰下滩 《琵琶行》

《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

李无未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提要 许多学者根据明代章黼《韵学集成》与清代朱紫《同声千字文》中所见《中原雅音》

材料,确定《中原雅音》的基本音系性质,但有一个关键的体例问题,即《中原雅音》韵目还不清楚,这就影响了《中原雅音》的研究进程。在明抄本《辨音纂要》中发现《中原雅音》韵目材料,有力地证明了它与《中原音韵》的关系,从而推动了《中原雅音》研究的深入进行。 关键词 《中原雅音》韵目 《中原音韵》 《辨音纂要》

《经典释文》重纽研究

沈建民 (云南大学中文系)

提要 本文对《经典释文》中涉及重纽的音切作了统计和分析。认为:(一)陆德明的语言中存在重纽的分别。(二)《经典释文》重纽韵中的精章组声母、以母和日母字可归重纽A 类,庄组和于母字可归B类,知组和来母字较明显地倾向于B类。(三)庚三和清韵系在《经典释文》中构成重纽韵。(四)重纽两类的语音区别是介音-i-和--的不同,其他三等韵中的介音也有这种差别,但不具有音位性质。

关键词 《经典释文》 音切 重纽 三等介音

《一切经音义》引《切韵》考探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提要 《一切经音义》中引用《切韵》共有114条,保存了唐时《切韵》的原貌。本文逐一比较了其与今存《切韵》残卷的异同,指出其存古字、明古音、正夺误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并对丁山《切韵逸文考》一文作了补正。

关键词 一切经音义 切韵 异同 学术价值

《中原音韵》“寒山”“桓欢”分立是周德清方音的反映

蒋冀骋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提要 本文考察了现存元曲的全部韵例,发现“桓欢”独用者甚少,纵有独用者,也多为小曲,入韵字不多,没有普遍性,而与“寒山”“先天”合用者则占很大比例,参以《中原音韵》同时或年代相近的音韵材料,证以现代赣方言和吴方言,认为《中原音韵》“寒山”“桓欢”两分不符合当时北方话的语音实际,而是赣方言特别是周德清方音的反映。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元曲 韵例 方言

甲骨文的“至于”

喻遂生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提要 甲骨文中的“至于”有一百多例,有的学者将其看作复音介词。本文分析了甲骨文“至”和“自”、“于”的搭配形式及其数量和分布,分析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及先秦典籍中“至于”的用法,证明了甲骨文中的“至于”不是复音介词。

关键词 甲骨文 “至于”

商代甲骨文中的缩略语

陈伟武 (中山大学中文系)

提要 本文着重描写了商代甲骨文中三种类型的缩略语,包括:记时词语的缩略、国族名和地名的缩略、先公先王及旧臣将领名号的缩略等。文中指出一个原词语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缩略语,这种词汇现象早在商代甲骨文就已存在;同时,商代的词语缩略,已经注意保留原

词语的重要语素而省略其次要语素。

关键词 商代 甲骨文 缩略语 缩略

楚国青铜器铭文所反映的语言现象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上的价值

张连航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

提要 本文从语言现象入手,集中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用字研究;句法变异;青铜器铭文在汉语史研究上的价值。楚金文在词语、句子、套语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语言素材,使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先秦汉语的特点。

关键词 青铜器铭文 语言现象 汉语史 句法变异

试析殷墟甲骨文中“萑”和“雚”的关系

陈曦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所)

提要 本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殷墟甲骨文“萑”和“雚”的关系。文中通过对甲骨文材料分期的研究,对殷墟甲骨卜辞用例的归纳分析,将“萑”和“雚”二字在殷墟甲骨文的音义关系分期作了历时的考察,从而说明了“萑”和“雚”的关系表现,反映了“萑”和“雚”二字关系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 甲骨文分期 “萑”和“雚”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