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

浅析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从而有效的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而真理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客观规律之中,哲学家康德说过“真理乃知识与对象一致”,意思是说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认识中的正确反映。大家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真理真理是表示主客观统一的概念,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是观念的把握了的客观事实。

真理往往具有以下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二、真理的绝对性。

三、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三个方面: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其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价值的含义,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可以分为物

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三大类。物质价值是指所有能满足主体的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客体的价值;精神价值是指所有能满足主体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客体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的价值。

价值的特性:一、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价值的构成因素的客观性上。二、价值的主体性,一方面是指价值是一个主体的自觉追求和创造的活动及其过程,这种活动体现了主体的属性和功能的特征;另一方面是指价值的特性直接与主体的特性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和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三、价值的历史性,价值的历史性在于,主体的价值需要的产生、内容和满足的方式及程度,客体的价值属性的发现、创造和利用,以及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的基础——实践,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明显地打上了历史的印记,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价值评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激励作用,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驱动力。二、制约作用,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向。三、导向作用,价值观念引导着人们活动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真理与价值虽然各有不同的规定与特性,但其二者之间却是相互统一的。这种辩证的统一性是有其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源的。

一、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依

据在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外在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思想。这里所讲的这里所讲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任何对象、客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内在尺度”则是指人、主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该物种的本能和本性。而人却有两个尺度,即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客体尺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或科学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主体尺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为价值原则或利益、效用原则,它要求人不仅要遵循物的客观尺度,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要求、需要和本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于人的需要。人高于其他动物,能够意识到这两个尺度,并在行动中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内在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内在环节,是人的实践和认识所必须遵循的两个最高原则。探寻和遵循真理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正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根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本性,是实践的必然要求。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本质特点。,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紧密相连的两个内在环节。缺少某一个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全面。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去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

要,正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具体来说,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一方面必须承认客体、了解客体、认识和掌握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即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主体又要改变客体、重建客体,使客体为主体的目的和需要服务,即创造价值。人类不断地实

践,使客体与主体彼此接近,相互适应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流,实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与规律在人的观念中越来越明确,并把它贯彻到行为规则中去。于是,就形成了人类活动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的,其具体的历史统一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第一、真理与价值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共存于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过程之中,一方面,真理中包含价值,真理本身就有价值。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包含着价值目的,一切以探讨真理为目的科学,本质上都是以人类的客观要求为前提的,人们的价值需要是追求真理的动机和动力。价值作为人本身的生活条件也是真理内容的内在的一部分。真理中不但含有价值因素,而且真理本身也是具有价值,其价值就在于它能使人们有目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是人类获得自由,争取幸福和解放的根本条件。“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真理具有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价值中也包含有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因为任何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以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真实存在,和主客体之间一定的价值关系的认识为基础和前

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中包含有某种真理的成分或因素。第二,真理与价值在实践认识活动的运动和发展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一方面,真理对价值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真理的发展和利用必然创造巨大的价值,发展真理的实用价值也是探索真理的重要任务。从真理走向价值是真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价值实现的必然途径。另一方面,价值的发展对真理也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要求的确定必然推动人们深入全面地揭示客观真理,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也必然验证,扩大和完善真理甚至发现新的真理。同时价值的追求及实现必然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促进真理的发展。第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表现为其检验标准统一于实践。一方面,虽然检验真理与检验价值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前者是检验主体认识对客体对象的符合情况,后者是检验客体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之符合情况,但就其手段和实施方式来说却是共同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认识的真理性和事物价值性才能得到检验。另一方面,实践也是检验真理与价值是否统一的标准。判断真理与价值之间是否达到了科学的统一,不能凭人们的想象和情感来判断,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即使某些人利用非正当手段而得逞一时,但人类的长期实践却不会容许违背真理的东西长久地保持其价值,也不会容许毫无价值的东西拥有真理权。

四、真理与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统一过程。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内容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由于实践的发展而具有动态的性质。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的

统一。首先,真理与价值是具体的统一,因为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具体的。在这种实践基础上人们认识和发现的真理也是具体的,提出的价值要求以及价值所能实现的范围,程度也是具体的,也就决定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也是必然具体的,其次,真理与价值有是历史的统一。因为二者的统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实践发展的推动下,真理于价值之间原由的矛盾解决了,可随之而来有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这种矛盾不断地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证明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打破旧的统一,旧的理论依据,旧的根源,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概而言之,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主要就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动态过程和共同检验标准之中。在追求这种统一的过程中不断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地从必然中得到自由。这种“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最终实现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的统一。价值与真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从实际出发与勇于开拓创造的统一,坚持真理向人民负责的统一,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与不懈地争取人类解放的统一。

五、对真理与价值相统一问题的研究也是恢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题内的应有之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对认识论价值问题的研究,他们中许多论述深刻揭示了真理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考察黑格尔关于由认识向实践活动过度的思

想时指出,有认识向实践的转化“毫无疑问”也包括有益的东西,幸福,善,好的愿望,依然是主观的应有……毛泽东还在讲话中把真,善,美放在一起,把真理与利益联系起来。他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通过这些论述表明,真理与价值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推动下,对真理与价值问题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在我们的现行哲学教材中也普遍补正了这方面的内容,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题内应有之义,如此以来有力地回击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拓展了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哲学教材对真理问题的理解显得过于狭窄和简单化,可以说基本上是按照直观认识论的方法去理解真理。按照这种理解于以往我们所讲的“真理”,实际上只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种代号,“服从真理”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也就变成了只是去顺应存在的客观事物、服从既定的先在本性,真理的功能也就变成了只是教人如何“一切从客观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的指令。总之,过去的真理论只是强调了主观符合客观的单面关系,而没有同时注重到主体要改变客体、建构客体,客体要为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服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表明,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仅仅是认知性的科学真理,更重要的是实践性的价值真理。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人们从真理走向价值才是其追求真理的最终目标。然而,追求真理也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实际的创造活动。人

所追求的真理也不单纯是为了适应自然、认同客体,而是贯注着人的理想、追求和目标。真理问题是人们特有的问题,唯人,才需要去追求真理。

真理和价值在总体上的统一性,在人们的具体历史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突出地表现为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方式的一致性。

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一方面,真理与价值在人的活动中互为前提。没有真理的指导,价值就不能成功地贯彻下去;没有价值的推动,真理也得不到坚持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真理与价值又是相互适用的。真理在价值生活中普遍适用。对于任何价值的认识特别是评价的认识,人们总是要追问它“是真是假”,以便去伪存真,弃虚求实;同样,价值也适用于真理问题,对于每个具体真理,人们也要探究“有何价值”,以便根据和利用真理,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实现着相互之间的过渡。

真理与价值的相互贯通,为二者的相互过渡提供了可能性。真理从被发现到进一步具体化和完善化的发展,是朝着更深刻、更全面理解人的生活条件和人本身的价值的方向前进的,这表明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正确认识,就会提出和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反过来讲,人们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也势必引起对制约实际效益的客观条件和规律的探索。从价值走向真理,是实践和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已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价值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因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因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的内容。 第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意义的判断。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第二,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第三,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指引,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班级:11环工一姓名:陈东华学号:201130230102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什么是价值,价值是揭示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需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在实践中,真理即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即遵循真理的尺度,又符合价值的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跃进期间,人们的行动只在于“满足人的需求”,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即只遵循价值的原则,没有遵循真理的原则,最终导致了失败。又比如在19世纪初期的西欧大地上所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的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这也是因为他们只遵循价值原则而没有遵循真理的原则。 那么联系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今成功主义盛行,每一个人都想要成功,这是遵循价值原则的体现,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遵循真理原则来行事,他们整天幻想着可以一步登天,见到有某些人因为从事了某一方面的工作而快速成功了,就盲目的跟从其他人去做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够把事情做好,最终导致惨痛失败的经历,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只有真理原则于价值原则相统一才能成功的道理。 在一个国家的墓园里,有许多国家首脑的墓志铭。某个角落里的一段墓志铭是这样写的: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伟大的愿望,想改变世界,但是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不能,所以我想改变整个国家;但是等到我的年龄再大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这个能力改变自己的国家,那我就想我的愿望就是改变我的家庭;等到我年老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我就想我要改变我自己;等到我行将入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依然没有改变我自己。这时候我就想,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摘要: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哲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简要介绍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其他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一些简单的论述.同时也介绍了哲学上所谓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论述过程中也对现在的热点问题即食物问题,在真理与价值之间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及想法。从而得出真理与价值是有区别的但同是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区别;相互联系;食品问题 何谓真理,何谓价值,两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很多人都听过,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呢?或许可以说真理与价值根本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看法,一百种想法。这才是每个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同一片叶子。同一件事情,有些人觉得它很有价值,有些人却觉得一文不值。每个人对真理与价值的定义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也理所当然不同。 真理通常是指与事实达成相一致的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或者认同。主要的实质理论将真理视为具有的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一种人类经验。真理之所以称为“真”,简单的来说,主要是要体现出人们对它的认同。术语“真”不过就是个标签。就好像商品的包装盒一样.但同时真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法国诗人雨果说过:即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好些。这句话就说明了真理的重要性。 真理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两个间题。对于真理,过去一直都有人在探索,但对于它的理解却都过于狭隘简单。至于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长期受到忽视。现在,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迅速成为理论“热点”,这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要求,同时也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思想理论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在哲学上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中必需要解决的问题。真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而所谓的价值,属于一种关系领域,是表示客体的事物与它的主体之间效益的关系。在哲学上还有所谓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意识和行为过程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我们人类自身还有周边的事物。真理原则,是人们的检验尺度和行为原则,准则。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是越界。这是由人以外所设定的尺度,也就是物的尺度。人对这一尺度的遵从,就是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是一种有着思想和感情的高级生物,其存于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也不应该只是因为追求简简单单的物质生活而存在,人活着,要因为存在而活着。人在生活中追求真理,也在追求价值。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的正确认识。人类的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人类不只是要存在,而且要发展。人类必须要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这个过程中,就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我们说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而且,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响;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承认真理是客观的,就真理的发展过程来说,可以这样说,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说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能成为真理。而真理的相对性是相对真理的绝对性而言的,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会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此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的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他的‘直接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时间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意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观的问题。可以这样子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相对统一。我们都知道,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萌发了对人性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束缚中的人性慢慢得到解放,人们开始撇开宗教的外衣一步步探索人的价值,并开辟了以人作为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的价值意义所在主要是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 【作者】冯平【作者简介】冯平中山大学哲学系 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价值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S·安格洛夫(Anguelov)曾说过:据他所知,凡是在价值问题研究领域享有权威的哲学家没有一个不曾就价值与真理的相互关系表明过自己的立场①。然而每一种表明仿佛又给人留下更多的疑惑。在的关系这个十分笼统十分含糊的标题下,人们实际关心和讨论的是三个不同的问题。一是: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等)的真理性。二是:价值判断对真理性认识的干涉。三是:在实践领域追求价值与追求真理的关系。除此之外,也有对真理的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但争议较多的,成为热点和难点的是前面三个问题。一、价值判断的真理性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和美学在对传统伦理学和美学的反叛中,提出了一个与伦理学和美学的存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有真理性可言吗?在与传统观念藕断丝连的背景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仿佛是个陷阱,如果价值判断没有真理性可言,那么就意味着它们没有普遍必然性,因而以它们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伦理学、美学)也就不是“严谨的科学”,也就失去生存的权力了;如果承认具有显著主体性特征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的价值判断具有真理性,那么就意味着改变原有的真理观念,放弃真理的最本质的规定:普效性、客观性、公众性,实际也就与前一种解答殊途同归了。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和美学落入了这个陷阱。这应归罪于休谟。在神学伦理学的背景中,道德命令不用企求真理的庇护,神的命令远高于人的认识。当古希腊哲学家企图用认识的完美性和尊贵性来称誉道德命令时,人们走出了对神的盲从,但却陷入对“真”的迷信。休谟在《人性论》第三卷道德论中所提出的“是”与“应该”的问题,唤醒了伦理学独断论的迷梦。正是休谟的诘难,使二十世纪的伦理学家把重新确立道德判断的真理性提到了伦理学研究的首位。一些人真诚地期望和相信能克服主观主义,找到道德判断的客观真理性依据,重申道德判断的真理性,以挽救伦理学的衰落。这与我国价值论研究者期望通过价值真理的确立证明价值学研究的真理性与生存权力,遵循着同样的思路。我认为价值判断有真理性可言,但却不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价值判断的合理性问题展示了一个比价值判断的真理性问题更广阔的领域。价值判断不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这不仅不是价值论研究的末日,相反,这恰是价值论研究独具魅力之所在。首先,价值判断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价值判断是一种不同于事实判断的认识活动。它不是以客体本身的存在、发展为认识取向,而是以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为认识取向。价值判断的特点在于:它是主体以一定的标准衡量客体。从而判断客体对主体的关系的认识。在这一认识中,主体所使用的衡量客体的标准直接制约着判断结果。采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客体,会得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可以说价值判断所依据的衡量标准,是价值判断的核心因素。而价值判断的标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其实质都是人的需要。价值判断实质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去判定客体与这一需要的关系。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各层次之间不一定是统一的;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文化、随着实践活动等不断变化的。需要具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势而异等特质。因此,追求具有永恒不变性、普效性、非私人性、客观的价值尺度,进而追求普效的、永恒的、公认的价值判断,只能是水中捞月。这是研究价值判断的宿命。那么价值判断的真理性又在哪里呢?对真理的探求与哲学的历史一样

马哲论文: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班级:数学1002 姓名:汪明玥学号:41063050 世界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适应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和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首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因为,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条件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就拿数学计算规则来说,刚开始时,人们只是认识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等于两个苹果,所以人们就得出结论,1+1=2,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一堆沙子加一对沙子还是等于一堆沙子,所以说,1+1=1。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其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举个例子,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也许最需要的是一顿饱饭,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所以,食物,衣服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对于富人来说,衣食住行不用担心,所以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一场演奏会,一次异域旅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如: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煤炭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价值具有多维性。每一种主体的价值关系都是多维的或是全面的。比如我们看一件事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学价值,经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等,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而去实现它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同时舍弃其他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学会舍弃。 以上,我分述了真理与价值的定义及特点,那么,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知识讲解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浅析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此,价值反映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

再次,真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一元论,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选择的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联系 理与价值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理反映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是真理自身具有价值。 人们认识事物,不仅是要了解它的性质,而且要弄清楚它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便满足主体的需要。因此,真理的对象包括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真理的内容包括对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如果忽视了价值关系也是真理的对象,以为真理只是反映同主体无关的客体属性,那么,在探求真理时就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定的客体对某一主体来说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例如某种矿物对人类有何用途,某一历史事件对某一社会集团有利或不利等,都是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不同的人们对同一种价值关系会有不同看法或评价,并且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现实存在的价值关系并不随人们的评价或价值观念不同而改变。只有同主客体之间实际存在的价值关系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反映同一种价值关系的真理或真理体系只能有一个。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应该同对事物其他方面的认识一样,力求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 另一方面,当我们考察真理本身时,又可以看到,真理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它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实践需要。获得真理,摆脱思想上的困惑,这本身已是一种精神享受。真理充实了人们的头脑,会提高人的理解能力、

简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辨证统一

简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辨证统一 一、引言 近年来,一幕幕的“造假门”频繁浮出水面,披露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学历造假、食品造假、团购网抽奖造假等一系列的造假活动,让人们不禁质疑,在现如今的和谐社会中,有多少诚信可言?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外乎就是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暴利,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制假贩假。而学历造假则是通过捷径来帮助自己成功。虽说学历造假、团购网抽奖活动的造假导致自身失去的仅仅是信誉。然而食品造假,失去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声誉,还有可能对老百姓的健康造成危害,更有甚者将人致死。 就拿食品安全来说,无可厚非,科学技术在食品生产中广泛应用,然而,若是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旦与“损人利己”的价值选择相结合,就使得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危机。因此企业应该也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最高目标来谋求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二、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 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两大原则。 一方面说来,真理具有客观性,其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进而取得成功。我们按照现实世界的规律来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真理原则。另一方面,价值强调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便会不断的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这就是价值原则。 三、价值观的引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只有一个,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真理与价值相互区别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度。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还必须遵循价值原则。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着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尺度,是由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规定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是内在地起作用的属于人自身的尺度。这种尺度,使自然界成为对人来说应当如此的世界。这种由人的本性和需要决定的尺度是人所特有的内在尺度。 人的内在尺度即不是由狭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需要所设定的,也不是由人的主观精神所任意设定的,而是由人的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变化的具体的社会本质所决定的。人的任何需要都要同人的社会本性相联系,相适应。因此,由人的社会性本性和需要所决定的内在尺度,也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体现在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价值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性。真理所体现的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实在状态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所体现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效用关系,二者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从的两大基本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因此,无论是就其本质内容来说,还是就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基础和根据来看,真理和价值都是有根本区别的。 真理与价值作为两种不同尺度的体现,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在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又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 二、真理与价值相互联系 (一)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 一方面,真理中包含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真理作为主观同客观的符合,是指

政治考研重难点解析:真理与价值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共 1 页政治考研重难点解析: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题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决定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真理包含三层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2、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 近;3、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有限性。相对真理包含两层含义: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准确程度也有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优势辩证转化的。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时间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4、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梳理了一遍知识点,相信你一定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点理解更深了。所以不要忘记把从书上学到的真题放到做题的实践中去检验哦! 希望大家都能掌握2016考研政治真理、用于实践,勇夺高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浅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上半月刊) 浅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李茜胡余映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两个内在原则和精神支柱。真理与价值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联系,并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不断实现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真理价值区别联系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6)11-191-01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此,价值反映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 再次,真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一元论,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选择的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联系 真理与价值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理反映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是真理自身具有价值。 人们认识事物,不仅是要了解它的性质,而且要弄清楚它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便满足主体的需要。因此,真理的对象包括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真理的内容包括对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如果忽视了价值关系也是真理的对象,以为真理只是反映同主体无关的客体属性,那么,在探求真理时就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定的客体对某一主体来说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例如某种矿物对人类有何用途,某一历史事件对某一社会集团有利或不利等,都是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不同的人们对同一种价值关系会有不同看法或评价,并且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现实存在的价值关系并不随人们的评价或价值观念不同而改变。只有同主客体之间实际存在的价值关系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反映同一种价值关系的真理或真理体系只能有一个。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应该同对事物其他方面的认识一样,力求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 另一方面,当我们考察真理本身时,又可以看到,真理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它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实践的需要。获得真理,摆脱思想上的困惑,这本 身已是一种精神享受。真理充实了人们的头脑,会提高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从而转化为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的精神产品的条件,这也表现了真理的价值。真理的价值归根到底在于它能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真理价值的肯定。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有时某些科学真理产生之后在实践中一时还派不上用场,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但是凡属正确反映了客观对象的科学认识,终究都能通过指导实践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造福于人类。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 真理与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中,不仅彼此对立,而且相互统一,两者的对立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源。真理与价值之所以能够统一,并且人之所以应自觉促进和实现这种统一,主要有两点理由: 第一,作为人类同一活动两方面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和价值是相互补充的。真理和价值都形成于人的活动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二者各自的规定性及要求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通过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构成完整的人类活动的内涵。只包含其中一方面的活动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脱离了真理的价值就失去正确轨道,脱离了价值的真理就没有主体意义。 第二,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每当具体的价值与真理相互冲突时,主体就得调节自己的活动,进行重大的抉择:或者总结经验教训,认识真理,根据科学真理调整自己的需要和计划;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新的真理,寻找新的可能性,利用客观规律创造新的条件。一般来说,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就人类整体而言,其根本利益和价值是同真理相一致的。 真理和价值在总体上的统一性,在人们的具体历史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突出地表现为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方式的一致性。 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一方面,真理与价值在人的活动中互为前提。没有真理的指导,价值就不能成功地贯彻下去;没有价值的推动,真理也得不到坚持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真理与价值又是相互适用的。真理在价值生活中普遍适用。对于任何价值的认识特别是评价的认识,人们总是要追问它“是真是假”,以便去伪存真,弃虚求实;同样,价值也适用于真理问题,对于每个具体真理,人们也要探究它“有何价值”,以便根据和利用真理,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 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实现着相互之间的过渡。真理与价值的相互贯通,为二者的相互过渡提供了可能性。真理从被发现到进一步具体化和完善化的发展,是朝着更深刻、更全面理解人的生活条件和人本身的价值的方向前进的,这表明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正确认识,就会提出和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反过来讲,人们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也势必引起对制约实际效益的客观条件和规律的探索。从价值走向真理,是实践和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卓然,李殿斌,修毅.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0.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理论前沿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

近年来,中国频发食品安全事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利润的驱动下,不法生产者为了追求暴利,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制假贩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食品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食品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旦与“损人利己”的价值选择相结合,就使得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存危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每天都要吃,原本是给人们补充营养和能量的食品却成了危害人们健康的毒品。科学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应该也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最高目标,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两大原则。一方面,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真理原则;另一方面,人们是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价值原则。真理的本性在于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价值的特点却是主体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以满足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为行动的目的。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例如: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对立、统一性原则与多样性原则的对立、条件性原则与目的性原则的对立等,这些差异使得人们在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矛盾,真理原则从客体出发,价值原则从主体出发,客体自身的存在对主体而言,既有可能是正价值,也有可能是负价值。

因此,遵循真理意味着不以主体为转移,创造价值却意味着对客体的某种否定。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矛盾在现实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道德中立与人们的道德要求的矛盾。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R.S.科恩说过:人们通过科学活动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科学发现并不总是能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和道德准则保持一致,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有时会带来负价值,危害人的生存和发展。以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为例,一方面是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添加剂被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添加剂的滥用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现实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爱因斯坦曾感叹:“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历史上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对待真理与价值两大原则的辩证矛盾,因此出现了两种极端思潮:唯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认为价值的产生完全根据主体的主观愿望,不具备科学所特有的确定性和严格性,因而不是客观的,以此否定对价值问题作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反科学主义则夸大了科学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负面作用,认为现实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源于科学,因此人类应抛弃科学。这两种思潮一方面反映了真理与价值、科学与道德的对立,另一方面却又把二者之间的对立简单化、绝对化,都具有片面性。真理与价值的矛盾是人类生活中一对永恒的矛盾,只有正确的对待和解决这一矛盾,才能推动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与价值的论文

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两个间题。对于真理,过去一直在讲,且讲得不少,但对它的理解却过于狭窄利简单。至于价值及其与真理的关系,则因受“左”的思想影响而长期受到冷落。现在,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迅速成为理论“热点”,这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反映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论范畴。真理,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识的一种性质。即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符合或一致的性质。凡能称为真理的认识都必须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意味着认识与对象有信息意义范围的对应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真实性。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就是真理的本质特征,也是衡量或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所谓价值,属于一种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应,效益的关系。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它概括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各种价值关系,表示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能关系,显然,它不同于经济学中所说的那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价值。其构成包括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客体的属性,功能及主体和客体统一的现实际基础。它标志着人类在真理性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真理与价值虽然各有不同的规定与特性,但其二者之间却是相互统一的。这种辩证的统一性是有其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源的。 l、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外在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思想。这里所讲的这里所讲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任何对象、客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内在尺度”则是指人、主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该物种的本能和本性。而人却有两个尺度,即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客体尺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或科学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主体尺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为价值原则或利益、效用原则,它要求人不仅要遵循物的客观尺度,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要求、需要和本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于人的需要。人高于其他动物,能够意识到这两个尺度,并在行动中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内在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内在环节,是人的实践和认识所必须遵循的两个最高原则。探寻和遵循真理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正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根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本性,是实践的必然要求。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本质特点。,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紧密相连的两个内在环节。缺少某一个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全面。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去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具体来说,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一方面必须承认客体、了解客体、认识和掌握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即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主体又要改变客体、重建客体,使客体为主体的目的和需要服务,即创造价值。人类不断地实践,使客体与主体彼此接近,相互适应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流,实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与规律在人的观念中越来越明确,并把它贯彻到行为规则中去。于是,就形成了人类活动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所以说,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真理原则。 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例如一尊雕塑,商人看重的是雕塑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雕塑家则看重雕像的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历史学家则看重雕塑的历史人文价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们渴望拥有某些价值或承载着价值的物品,即需求。而不同的人就会用不同的方法和取向来达到他的目的,获得他的需求,当人们是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凡真理都有价值,凡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也不应违背真理。当二者发生对立时,我们要自觉主动地调节,使价值服从真理,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高素质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的人生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的世界观。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离开了实践人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同样,离开了实践也谈不上创造任何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事件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类遵循真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成果。这成果就是所谓的价值,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相互转化的条件。有了实践这一标准,真理与价值就可以做到统一,并在人类活动中获得共同检验。 从个人来看,作为一个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我们把自己封闭在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在那种刻苦中我们是收获刻板的知识,却给剥削了那些美好的时光并失去培养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实力。也许你考了高分,获得了很多证书,得到很多奖项,但是最后却只是顶着光环的拥有脆弱翅膀的雏鸟,没有坚实的羽翼来撑起社会的风雨飘摇。这就是我们疏忽了真理的固有属性,所以我们就需要实践这一个标准来检验。从价值原则角度说,我们的所谓的个人进步并没有创造太多的价值,而是自以为是的把能凸显自己能力的凭证靠着执着追求到手。所以我们应当把自己的时间有机的分配在不同的区域,做到真理认识和实践参与同步前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社会角度来看,近几年中国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其重要原因在于食品生产者在贪婪的驱使下用违背真理原则的手段追求暴利,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自己的犯罪做凶器。在食品生产方面,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旦走向错误的价值选择,就使得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存危机,我们每天都要吃,原本是给人们补充营养和能量的食品却成了危害人们健康的毒品。科学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应该也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最高目标,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