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

呼吸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
呼吸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

呼吸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

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根据患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病史,有缺O2和(或)CO2潴留的临床表现,结合有关体征,诊断并不困难。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衰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均有重要价值。

一、动脉血氧分压(PaO2)

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健康人PaO2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并受体位等生理影响。根据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呈S形态,当PaO2>8kPa (60mmHg)以上,曲线处平坦段,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PaO2改变5.3kPa(40mmHg),而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少,说明氧分压远较氧饱和度敏感;但当PaO2<8kPa以下,曲线处陡直段,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故PaO2小于8kPa(60mmHg)作为呼衰的诊断指标。

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是单位血红蛋白的含氧百分数,正常值为97%。当PaO2低于8kPa(60mmHg),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处于陡直段时,血氧饱和度才反映出缺氧状态,故在重症呼衰抢救时,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来帮助评价缺O2程度,调整吸O2浓度使患者SaO2达90%以上,以减少创伤性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这对合理氧疗和考核疗效起积极作用。

三、动脉血氧含量(CaO2)

是100ml血液的含氧毫升数。其中包括血红蛋白结合氧和血浆中物理溶解氧的总和。CaO2=1.34×SaO2×Hb+0.003×PaO2.健康者CaO2参照值为20ml%.混合静脉血血氧饱和度(SVO2)为75%,其含氧量CVO2为15ml%,则每100ml动脉血经组织后约有5ml氧供组织利用。血红蛋白减少,SaO2低于正常,血氧含量仍可正常范围。

四、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PaCO2为4.6kPa-6kPa(35-45mmHg),大於6kPa为通气不足,小於4.6kPa可能为通气过度。急性通气不足,PaCO2>6.6kPa(50mmHg)时,按Henderson-Hassellbalch公式计算,pH已低于7.20,会影响循环和细胞代谢。慢性呼衰由於机体代偿机制,PaCO2>6.65kPa(50mmHg)作为呼衰诊断指标。

五、pH值

为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正常范围为7.35-7.45,平均7.40.低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但不能说明是何种性质的酸碱中毒。临床症状与pH的偏移有密切相关。

六、碱过剩(BE)

在38℃,CO2分压5.32kPa(40mmHg),血氧饱和度量100%条件下,将血液滴定至pH7.4所需的酸碱量。它是人体代谢性酸碱失衡的定量指标,加酸量为BE正值,系代谢性碱中毒;加碱量EB为负值,系代谢性酸中毒。正常范围在0±2.3mmol/L.在纠正代谢性酸碱失衡时,它可作为估计用抗酸或抗碱药物剂量的参考。

七、缓冲碱(BB)

系血液中各种缓冲碱的总含量,其中包括重碳酸盐、磷酸盐、血浆蛋白盐、血红蛋白盐等。它反映人体对抗酸碱干扰的缓冲能力,及机体对酸碱失衡代偿的具体情况。正常值为45mmol/L.

八、实际重碳酸盐(AB)

AB是在实际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人体血浆中所含的碳酸氢根的含量。正常值为

22-27mmol/L,平均值为24mmol/L.HCO3-含量与PaCO2有关,随着PCO2增高,血浆HCO3--缓冲而HCO3可通过当体内固定酸过多时,-血浆缓冲碱之一,HCO3另一方面含量亦增加。.

pH保持稳定,而HCO3-含量则减少。所以AB受呼吸和代谢双重影响。

九、标准碳酸氢盐(SB)

系指隔绝空气的全血标本,在38℃,PaCO2为5.3kPa,血红蛋白100%氧合的条件下,所测的血浆中碳酸氢根(HCO3-)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24mmol/L.SB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其数值的增减反映体内HCO3-储备量的多少,因而说明代谢因素的趋向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时SB下降;代谢性碱中毒时SB升高。AB>SB时,表示有CO2潴留。

十、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正常值为22-29mmol/L,反映体内的主要碱储备。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时,CO2CP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时,则CO2CP升高。但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时,CO2CP 不一定升高,因呼吸性酸中毒,肾以NH4+或H+形式排出H+,回吸收HCO3-进行代偿,碱储备增加,故CO2CP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呼吸性酸中毒的严重程度,但不能及时反映血液中CO2的急剧变化,还受到代谢性碱或酸中毒的影响,故CO2CP有其片面性,必须结合临床和电解质作全面考虑。

以上这些指标中以PaO2、PaCO2和pH最为重要,反映呼衰时缺O2、CO2潴留,以有酸碱失衡的情况,如加上BE就能反映机体代偿情况,有无合并代谢性酸或碱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言: 慢性呼吸衰竭同急性呼吸衰竭不同的是,多在原有肺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常见原因是COPD早期可表现为I型呼衰,随着病情加重、肺功能减退,表现为II型呼衰;慢性呼吸衰竭稳定期,虽然PaO2降低、PaCO2升高,但机体通过代偿,(代偿阶段,PH正常)患者仍可以从事一般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一旦呼吸道感染加重或其他诱因,可表现为PO2明显降低、PCO2 明显升高,此时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这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衰竭的类型。 呼吸衰竭的病因 1、支气管气道病变:如异物、炎症、肿瘤使中央气道狭窄或阻塞,更为多见的是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COP等引起外周气道的阻塞; 2、肺部病变:各种类及肺泡和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 肺水肿、矽肺等,导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病变: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或动静脉分流,导致呼吸衰竭; 4、胸廓及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气胸、脊柱畸形、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强直性脊柱炎,影响胸廓和肺的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导致呼吸衰竭; 5、神经及呼吸肌病变: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农药中毒、严重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不足而引起肺通气不足。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气体交换:分三个步骤完成: 1、机体通过肺组织从外界摄取氧气、排出机体代谢产生的CO2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肺换气(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气体在体内的运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 3、组织细胞则从血液及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CO2 ---内呼吸:血液、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主要涉及的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肺通气是指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其功能正常与呼吸动力、阻力有 关,所以凡能影响肺通气动力和阻力的因素都会影响肺的通气功能; 在静息状态下,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和CO2分压,否则(通气不足)就会出现PO2降低,同时PCO2升高,即II型呼吸衰竭。——肺通气功能障碍时;肺通气功能障碍可为二种:阻塞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一、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气道阻力增高引起的 凡是由于气道狭窄和阻塞引起的因素都会导致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支气管水肿、增生、 痉挛、分泌物、异物阻塞;肺泡壁破坏、肺泡间隔缺如所致肺组织弹性下降,对气管的牵拉减弱使气管内径变窄等; 肺功能表现为:RV/TLC明显增加,FEV1和FEV1/FVC下降; 解释:阻塞性限制性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急救 【概述】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 (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Q)高于6.65kPa( 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简称呼衰)。别称呼衰,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 【诊断要点】 一、病因 1.呼吸道病变 支气管炎症、支气管痉挛、异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病因碳潴留。 2.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散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栓塞、肺梗死等,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 4.胸廓病变 如胸廓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 5.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 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 二、临床表现 1.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①I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I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②H型呼吸衰竭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 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2和CO 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

呼吸衰竭定义及分类

呼吸衰竭总论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是指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功能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排血量降低等因素。 疑问:心内解剖分流比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导致的动静脉血液分流,未进行气体交换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潴留,可以理解这不是呼吸衰竭的问题;但是原发排血量降低的因素?这不就是心衰吗?心衰会导致PaO2下降吗?机制是什么?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一)根据血气分析分类:最重要的标准:PaO2<60mmHg(考试); 1、I型呼吸衰竭:由于换气功能障碍,又称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正常或下降; 2、II型呼吸衰竭: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又称通气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50mmHg;即缺氧伴CO2潴留; 3、吸氧状态:PaO2>60mmHg,PaCO2>50mmHg-------II型呼吸衰竭; 4、吸氧状态:PaO2>60mmHg,PaO2/FiO2<300mmhg---呼吸衰竭(肺损伤); (二)根据病程、起病急骤分急、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数秒或数天发生,机体来不及代偿,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 慢性呼吸衰竭:多发生在原有肺部疾病,机体产生代偿反应,主要是血HCO3-代偿性增高。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痉挛或并发气胸等情况,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出现PaO2显著下降和PaCO2显著升高,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三)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周围神经性呼吸衰竭; (四)按发病机制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换气性呼吸衰竭; 1、通气性呼吸衰竭:也称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衰竭,表现为II型呼吸衰竭;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外周神经、神经肌肉组织(神经-肌肉接头和呼吸肌)、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病变称为泵衰竭。 2、换气性呼吸衰竭:也称肺衰竭,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常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I型呼吸衰竭;严重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如COPD)影响通气功能障碍,造成II型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一.概念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即在海平面大气压下,在静息状态呼吸室内空气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PaCO2>6.67kPa(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的标准。 但在使用血气分析结果来判断呼吸衰竭时,应注意PaO2值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不同年龄可按PaO2=〔102-0.33×年龄)〕×0.133kPa计算。 如70岁:79 mmHg, 80岁75.6 mmHg, 90岁72 mmHg可视为正常。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1.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常指原无呼吸系统疾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PaO2和PaCO2达到了呼吸衰竭的水平)与慢性(常指在慢性呼吸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呼吸衰竭。后者又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呼吸衰竭。 2.按病理可分为通气功能衰竭和换气功能衰竭; 3.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周围性和内呼吸性(如CO中毒)呼吸衰竭三类。 4.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正常)、I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50mmHg)和Ⅲ型呼衰(PaO2正常,PaCO2>50mmHg)。 PS:Ⅰ型呼衰多为急性呼衰,表现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Ⅱ型呼衰多为慢性呼衰,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5.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呼吸衰竭(附表1)。 PS: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呼吸衰竭分类根据病因可分成: 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治疗上应针对病因处理。 三.呼吸衰竭的病因 常见的五类病因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周围神经传导系统致呼吸肌疾病; (3)胸廓疾病;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最新资料推荐------------------------------------------------------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一) 发病原因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 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 最常见。 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 发病机制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 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 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两个过程。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 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 1/ 18

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 与弥散功能。 Ⅰ 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 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 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 V/Q 大约为 0. 8。 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 V/Q0. 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 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 V/Q0. 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 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 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 V/Q=0。 此时流经肺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或称为病理性动-静脉血分流。 V/Q 比例失调主要引起低氧血症,也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机制,对 PaCO2 影响甚微。

02呼吸衰竭题

72. 阻塞性肺气肿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A.发绀、呼吸困难 B.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C.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 D.心慌、多汗、血压升高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7.98kPa(60mmHg) 65. 59岁,咳嗽、咳痰20年,加重10天,昏睡一天,明显紫绀,呼吸10次/分、表浅,双肺闻 干湿罗音,心率110次/分,Bp16/11kPa(120/85mmHg),血气分析PaO 4.27kPa(32 mmHg)、PaCO10.7kPa(80mmHg)。pH7.293。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 A.可拉明静脉点滴 B.多巴胺静脉滴注 C.5%碳酸氢钠静滴 D.呼吸机辅助呼吸 E.β-受体刺激剂喷雾吸入 62. 慢性咳嗽、咯痰30年,加重伴尿少2天。血气分析PH7.15、PaO 4.8kPa(36mmHg), PaCO10kPa(75mmHg)、BE-16mmol/L。最可能的诊断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 64. 65岁,肺心病患者,经过治疗,病人兴奋躁动,血气分析:PH7.48、PaO 6.67KPa(50 mmHg)、PaCO10Kpa(75mmHg)、BE+10mmol/L、HCO40mmol/L,血氯80mmol/L,你认为患者最有可能存在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158. 男性,50岁,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达30年,近一周来受凉后复发,体温37.8℃,两肺密布干湿罗音。血白细胞12×10/L、中性82%,血清钾5.5mmol/L、 血清氯74mmol/L。血气分析PH7.25、PaO 4.73kPa(35.48mmHg)、PaCO8.3kPa (62.25mmHg)、HCO18.5mmol/L、BE-6mmol/L,其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最可能是 A.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57. 64岁,慢性咳嗽、咯痰伴喘息十年加重3天。血气分析:PaO7.33kPa(55mmHg)、PaCO8.9kPa(69mmHg)。最合适的氧疗方法是 A.流量2L/min的氧气经鼻导管持续吸入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呼吸衰竭 ?定义 ?病因、分类、分型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结核性呼衰的特点 定义 ?当人体的气体交换发生严重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功能,不能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时,即为呼吸衰竭。?它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伴或不伴有高碳酸血症。 ?因此呼吸衰竭是一种功能失常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呼吸衰竭的病因 ?气道阻塞性疾病 ?肺实质浸润性疾病 ?肺水肿性疾病 ?肺血管疾病 ?胸壁与胸膜疾病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呼吸衰竭的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 ?周围神经系统或胸壁的异常 ?气道的异常 ?肺泡异常 呼吸衰竭的分型 ?按病理生理分: 泵衰竭:指神经肌肉病变引起者 肺衰竭:指呼吸器官病变引起者 ?按动脉血气分: Ⅰ型呼衰:P a O2<60mmHg,P a CO2降低或正常 Ⅱ型呼衰:P a O2<60mmHg和P a CO2 >50mmHg 或P a O2 >60mmHg和P a CO2>50mmHg(吸氧) ?按发病急缓分: 急性呼衰:数分钟到数小时

慢性呼衰:几天或更长,体内已充分代偿 慢性呼衰急性加重:酸碱代偿机制不充分,pH改变明显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对缺氧敏感,缺氧最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 ?完全停止供氧4~5min →不可逆的脑损害 ?急性缺氧→烦躁不安、抽搐,短时间内死亡 ?轻度缺氧→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 ?P a O2<50mmHg →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 ?P a O2<30mmHg神志丧失、昏迷 ?P a O2<20mmHg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 缺氧对心脏、循环的影响 ?缺氧早期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心率↑、心排血量↑、血压↑→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严重缺氧→心率↓、心肌的舒缩功能↓、心输出量↓→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致死。 ?缺氧→肺小动脉收缩,肺循环阻力↑→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肺源性心脏病 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一)发病原因 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呼吸的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8。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 V/Q>0.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0.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 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V/Q=0。此时流经肺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或称为病理性动-静脉血分流。 V/Q比例失调主要引起低氧血症,也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机制,对PaCO2影响甚微。其原因为:①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仅为6mmHg,而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值约为60mmHg,当V/Q<0.8 时混合静脉血加入动脉血后,对PaO2的影响明显大于PaCO2。②V/Q>0.8或 V/Q<0.8时,均可表现为V/Q正常的肺泡通气量代偿性增加,而二氧化碳的弥散速率约为氧的21倍,而且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呈线性,只要正常肺泡通气量增加,即可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其结果表现为:PaO2下降而无PaCO2升高。 (2)弥散功能障碍:气体弥散系指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过程。弥散是一被动移动的过程,因而不需要消耗能量。弥散的机制是气体分子的

慢性呼吸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慢性呼吸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缺O2和CO2潴留的发生机制 (一)通气不足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呼吸空气条件下(吸入氧浓度为20.93%,二氧化碳接近零。 (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的通气与灌注周围毛细血管血流的比例必须协调,才能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正常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4L,肺毛细血管血流量(Q)5L,两者之比为0.8.如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大于血流量(>0.8)。则形成生理死腔增加,即为无效腔效应;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小于血流量(<0.8),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进入肺静脉,则形成动静脉样分流。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2,而无CO2潴留。此因混合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氧分压差要比CO2分压差大得多,前者为7.98kPa,而后者仅0.79kPa,相差10倍。故可藉健全的肺泡过度通气,排出较多的CO2,以代偿通气不足肺泡潴留的CO2,甚至可排出更多的CO2,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平坦段,即使增加通气量,吸空气时,肺泡氧分压虽有所增加,但血氧饱和度上升甚少,因此藉健全的通气过度的肺泡不能代偿通气不足的肺泡所致的摄氧不足,因而发生缺O2. (三)肺动-静脉样分流由于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和肺炎实变均可引起肺动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因此,提高吸氧浓度并不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的氧分压效果越差,如分流量超过30%以上,吸氧对氧分压的影响有限。 (四)弥散障碍氧弥散能力仅为二氧化碳的1/20,故在弥散障碍时,产生单纯缺氧。 (五)氧耗量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O2的原因之一,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将增加氧耗量。寒战耗氧量可达500ml/min,严重哮喘,随着呼吸功的增加,氧耗量可为正常的十几倍。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藉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氧耗量增加的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肺泡氧分压不能提高,缺氧亦难缓解。 二、缺O2、CO2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一)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脑组织耗氧量约占全身耗量的1/5-1/4.中枢皮质神经原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缺O2的程度和发生的急缓对中枢神经产次价高生不同的影响。如突然中断供O2,改吸纯氮20秒钟可出现深昏迷和全身抽搐。逐渐降低吸O2的浓度,症状出现缓慢,轻度缺O2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随缺O2加重,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66kPa 可致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低于3.99kPa时,会使神志丧失,乃至昏迷;低于2.66kPa则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脑细胞损伤。 CO2潴留使脑脊液氢离子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随着CO2的增加,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引起皮质兴奋;若CO2继续升高,皮质下层受抑制,使中枢神经处于麻醉状态。在出现麻醉前的患者,往往有失眠、精神兴奋、烦躁不安的先兆兴奋症状。 缺O2和CO2潴留均会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减小,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之。严重缺O2会发生脑细胞内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间质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挤压脑组织,压迫血管,进而加重脑组织缺O2,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心脏、循环的影响缺O2可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和心搏量增加,血压上升。冠状动脉血流量在缺O2时明显增加,心脏的血流量远超过脑和其他脏器。心肌对缺O2十分敏感,早期轻度缺O2即在心电图上显示出现,急性严重缺O2可导致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缺O2和CO2潴留均能引起肺动脉小血管收缩而增加肺循环阻力,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增加右心负担。

呼吸衰竭定义及分类-呼吸衰竭定义及分型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呼吸衰竭总论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是指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通气功能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排血量降低等因素。 疑问:心内解剖分流比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导致的动静脉血液分流,未进行气体交换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潴留,可以理解这不是呼吸衰竭的问题;但是原发排血量降低的因素?这不就是心衰吗?心衰会导致PaO2下降吗?机制是什么?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一)根据血气分析分类:最重要的标准:PaO2<60mmHg(考试); 1、I型呼吸衰竭:由于换气功能障碍,又称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正常或下降; 2、II型呼吸衰竭: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又称通气性呼吸衰竭;标准就是:PaO2<60mmHg,PaCO2>50mmHg;即缺氧伴CO2潴留; 3、吸氧状态:PaO2>60mmHg,PaCO2>50mmHg-------II型呼吸衰竭; 4、吸氧状态:PaO2>60mmHg,PaO2/FiO2<300mmhg---呼吸衰竭(肺损伤);(二)根据病程、起病急骤分急、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数秒或数天发生,机体来不及代偿,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 慢性呼吸衰竭:多发生在原有肺部疾病,机体产生代偿反应,主要是血HCO3-代偿性增高。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痉挛或并发气胸等情况,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出现PaO2显著下降和PaCO2显著升高,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三)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周围神经性呼吸衰竭; (四)按发病机制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换气性呼吸衰竭; 1、通气性呼吸衰竭:也称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衰竭,表现为II型呼吸衰竭;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外周神经、神经肌肉组织(神经-肌肉接头和呼吸肌)、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病变称为泵衰竭。 2、换气性呼吸衰竭:也称肺衰竭,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常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

(完整word版)呼吸衰竭第八版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病因】 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来完成。参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 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CO2储留,发生呼吸衰竭。 (二)肺组织病变 各种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均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或合并CO2潴留。 (三)肺血管疾病 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过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致呼吸衰竭。 (四)胸廓与胸膜病变 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及吸人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 (五)神经肌肉疾病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呼吸衰竭 ?定义 ?病因、分类、分型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结核性呼衰的特点 定义 ?当人体的气体交换发生严重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功能,不能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时,即为呼吸衰竭。 ?它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伴或不伴有高碳酸血症。 ?因此呼吸衰竭是一种功能失常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呼吸衰竭的病因 ?气道阻塞性疾病 ?肺实质浸润性疾病 ?肺水肿性疾病 ?肺血管疾病 ?胸壁与胸膜疾病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呼吸衰竭的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

?周围神经系统或胸壁的异常 ?气道的异常 ?肺泡异常 呼吸衰竭的分型 ?按病理生理分: 泵衰竭:指神经肌肉病变引起者 肺衰竭:指呼吸器官病变引起者 ?按动脉血气分: Ⅰ型呼衰:P a O2<60mmHg,P a CO2降低或正常 Ⅱ型呼衰:P a O2<60mmHg和P a CO2 >50mmHg 或P a O2 >60mmHg和P a CO2>50mmHg(吸氧) ?按发病急缓分: 急性呼衰:数分钟到数小时 慢性呼衰:几天或更长,体内已充分代偿 慢性呼衰急性加重:酸碱代偿机制不充分,pH改变明显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对缺氧敏感,缺氧最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 ?完全停止供氧4~5min →不可逆的脑损害 ?急性缺氧→烦躁不安、抽搐,短时间内死亡 ?轻度缺氧→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 ?P a O2<50mmHg →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 ?P a O2<30mmHg神志丧失、昏迷 ?P a O2<20mmHg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 缺氧对心脏、循环的影响 ?缺氧早期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心率↑、心排血量↑、血压↑→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严重缺氧→心率↓、心肌的舒缩功能↓、心输出量↓→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致死。

呼吸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

呼吸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 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根据患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病史,有缺O2和(或)CO2潴留的临床表现,结合有关体征,诊断并不困难。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衰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氧疗、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均有重要价值。 一、动脉血氧分压(PaO2) 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健康人PaO2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并受体位等生理影响。根据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呈S形态,当PaO2>8kPa(60mmHg)以上,曲线处平坦段,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PaO2改变5.3kPa(40mmHg),而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少,说明氧分压远较氧饱和度敏感;但当PaO2<8kPa以下,曲线处陡直段,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故PaO2小于8kPa(60mmHg)作为呼衰的诊断指标。 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是单位血红蛋白的含氧百分数,正常值为97%。当PaO2低于8kPa(60mmHg),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处于陡直段时,血氧饱和度才反映出缺氧状态,故在重症呼衰抢救时,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来帮助评价缺O2程度,调整吸O2浓度使患者SaO2达90%以上,以减少创伤性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这对合理氧疗和考核疗效起积极作用。 三、动脉血氧含量(CaO2) 是100ml血液的含氧毫升数。其中包括血红蛋白结合氧和血浆中物理溶解氧的总和。CaO2=1.34×SaO2×Hb+0.003×PaO2.健康者CaO2参照值为20ml%.混合静脉血血氧饱和度(SVO2)为75%,其含氧量CVO2为15ml%,则每100ml动脉血经组织后约有5ml氧供组织利用。血红蛋白减少,SaO2低于正常,血氧含量仍可正常范围。 四、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PaCO2为4.6kPa-6kPa(35-45mmHg),大於6kPa为通气不足,小於4.6kPa可能为通气过度。急性通气不足,PaCO2>6.6kPa(50mmHg)时,按Henderson-Hassellbalch公式计算,pH已低于7.20,会影响循环和细胞代谢。慢性呼衰由於机体代偿机制,PaCO2>6.65kPa(50mmHg)作为呼衰诊断指标。 五、pH值 为血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正常范围为7.35-7.45,平均7.40.低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但不能说明是何种性质的酸碱中毒。临床症状与pH的偏移有密切相关。 六、碱过剩(BE) 在38℃,CO2分压5.32kPa(40mmHg),血氧饱和度量100%条件下,将血液滴定至pH7.4所需的酸碱量。它是人体代谢性酸碱失衡的定量指标,加酸量为BE正值,系代谢性碱中毒;加碱量EB为负值,系代谢性酸中毒。正常范围在0±2.3mmol/L.在纠正代谢性酸碱失衡时,它可作为估计用抗酸或抗碱药物剂量的参考。 七、缓冲碱(BB) 系血液中各种缓冲碱的总含量,其中包括重碳酸盐、磷酸盐、血浆蛋白盐、血红蛋白盐等。它反映人体对抗酸碱干扰的缓冲能力,及机体对酸碱失衡代偿的具体情况。正常值为45mmol/L. 八、实际重碳酸盐(AB) AB是在实际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人体血浆中所含的碳酸氢根的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平均值为24mmol/L.HCO3-含量与PaCO2有关,随着PCO2增高,血浆HCO3-含量亦增加。另一方面HCO3-血浆缓冲碱之一,当体内固定酸过多时,可通过HCO3-缓冲而

呼吸衰竭练习题

呼吸衰竭练习题 科室:姓名: (一)单选题 1.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 A 广泛胸膜增厚 B 支气管肺炎 C 肺结核 D 弥慢性肺间质纤维化 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最适宜的氧流量为() A 1~2 L/min B 4~5 L/min C 5~6 L/min D 6~7 L/min E >8 L/min 3.下列哪些是错误描述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A 心、肝、肾功能受损是不可逆的 B 临床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C 临床上均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D 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E PaO2<60mmHg,PaCO2 >50 mmHg 阅读以下病案,完成1—2单选题: 患者王某,男性,90岁,反复咳嗽、咯痰30多年,活动后气促10年,加重5天,近3天伴嗜睡,吸烟史40×20年支,体检:双肺布满干湿罗音,以湿罗为主,双下肢水肿,动脉血气:PH7.30,PaO2 47mmHg,PaCO2 80mmHg,BE +3.0 mmol/L。 1.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A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B 支气管哮喘伴肺部感染 C 中毒性脑病

D I型呼吸衰竭 E Ⅱ型呼吸衰竭 2.入院后应立即予以哪项处理() A 高浓度持续面罩给氧 B 低浓度间断吸氧 C 应用5%酸氢钠溶液 D 尼可刹米 E 给予常规抗生素 (二)填空题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_________和/或_________功能严重障碍,导致___ _ ____和/或 ___,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三)名词解释 Ⅱ型呼吸衰竭 (四)判断题 1、呼吸衰竭已昏迷,大量痰液阻塞气道,一个错误的治疗是使用呼吸兴奋剂。() 2、慢性呼衰失代偿期给氧的原则是:O2浓度25%~30%,O2流量1~2 L/min,持续给氧。() (五)问答题 试述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

呼吸衰竭试题1

一、A1题型 1.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诊断指标是 A.Pa02<6.65kPa,PaC02>8.0kPa B.Pa02<7.32kPa,PaC02>7.32kPa C.Pa02<8.0kPa,PaC02>6.65kPa D.Pa02<9.3kPa,PaC02>5.32kPa E.Pa02<6.32kPa,PaC02>9.3kPa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099】 【正确答案】C 2.呼吸衰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 B.呼吸频率增快 C.呼吸困难与发绀 D.神经精神症状 E.双肺有大量湿啰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0】 【正确答案】C 3.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发生机制是 A.通气/血流>0.8 B.通气/血流<0.8 C.弥散功能障碍 D.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E.肺泡通气不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1】 【正确答案】E 4.引起I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疾病是 A.慢性支气管炎 B.阻塞性肺气肿 C.气管异物 D.膈肌麻痹 E.ARDS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2】 【正确答案】E 5.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产生二氧化碳潴留的最主要的机制是 A.通气不足 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D.弥散障碍 E.氧耗量增加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3】 【正确答案】A 6.对呼吸性酸碱失衡的判断,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pH B.PaC02 C.BE D.AB E.SB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4】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此题正确答案为B. PaC02,PaC02呼吸性酸碱失衡的最优价值的指标。 BE:参考范围:-3—+3(注:在正负3之间) 实际碳酸氢盐(AB):指从人体血浆中实际的HCO3-含量。标准碳酸氢盐(SB):指在体温37度时PaCO2在5.32kPa(40mmHg),血红蛋白在100%氧饱合条件下测出的HCO3-的含量. AB:动脉血21-26mmol/L;静脉血22-28mmol/L。降低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升高提示代谢性碱中毒。 SB:21-25mmol/L。降低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升高提示代谢性碱中毒。 7.肺弥散功能障碍最常出现 A.Pa02正常,PaC02上升 B.Pa02下降,PaC02上升 C.Pa02正常,PaC02正常 D.Pa02正常,PaC02下降 E.Pa02下降,PaC02正常或下降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5】 【正确答案】E 8.肺性脑病与高血压脑病鉴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气短 B.头痛 C.发绀 D.高血压 E.昏迷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7】 【正确答案】C 9.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高浓度氧疗仍无效.其原因很可能为 A.严重肺通气功能障碍 B.严重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C.通气/血流比例增大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doc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一、缺 O2和 CO2潴留的发生机制 (一)通气不足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 ,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 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呼吸空气条件 下(吸入氧浓度为20.93%,二氧化碳接近零)。 (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的通气与灌注周围毛细血管血流的比例必须协调,才 能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正常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4L,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Q)5L,两者之比为 0.8. 如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大于血流量(>0.8 )。则形成生理死腔增加,即为无效腔 效应;肺泡通气量在比率上小于血流量(<0.8 ),使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进入 肺静脉,则形成动静脉样分流(图2-6-2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产生缺O2,而无 CO2 潴留。此因混合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氧分压差要比CO2分压差大得多,前者为7.98kPa ,而后者仅 0.79kPa ,相差 10 倍。故可藉健全的肺泡过度通气,排出较多的CO2,以代偿通气不足 肺泡潴留的 CO2,甚至可排出更多的CO2,发生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血红蛋白氧离解曲线的特性,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平坦段,即使增加通气量,吸空气时,肺泡氧分压 虽有所增加,但血氧饱和度上升甚少,因此藉健全的通气过度的肺泡不能代偿通气不足的肺 泡所致的摄氧不足,因而发生缺O2. 通气>血流正常血流>通气(死腔效应)(有效换气)(静动脉分流效应) (三)肺动 - 静脉样分流由于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和肺炎实变均可引 起肺动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的机会。因此,提高吸氧浓度 并不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的氧分压效果越差,如分流量超 过 30%以上,吸氧对氧分压的影响有限。 (四)弥散障碍氧弥散能力仅为二氧化碳的1/ 20,故在弥散障碍时,产生单纯缺氧。 (五)氧耗量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O2的原因之一,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将 增加氧耗量。寒战耗氧量可达500ml/min ,严重哮喘,随着呼吸功的增加,氧耗量可为正常 的十几倍。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藉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图2-6-3 表示呼吸空气时,氧耗量的变化对肺泡氧分压和肺泡通气量关系的影响。图中各条曲线与虚线 相交之点为不同氧耗量时,维持正常肺泡氧分压所需的肺泡通气量,随着氧耗量的增加,亦 相应明显增加,每分钟氧耗量分别为200ml 、400ml、 800ml 时,肺泡通气量分别达3L、 6L、12l . 从图中每条曲线前段陡直,后段平坦的特点亦能看出,氧耗量增加的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肺泡氧分压不能提高,缺氧亦难缓解。 二、缺 O2、 CO2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一)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脑组织耗氧量约占全身耗量的1/5 - 1/4. 中枢皮质神经原细 胞对缺氧最为敏感,缺O2的程度和发生的急缓对中枢神经产次价高生不同的影响。如突然中 断供 O2,改吸纯氮20 秒钟可出现深昏迷和全身抽搐。逐渐降低吸O2的浓度,症状出现缓慢, 轻度缺 O2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随缺O2加重,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 6.66kPa 可致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低于 3.99kPa 时,会使神志丧失,乃至昏迷; 低于 2.66kPa 则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脑细胞损伤。 CO2 潴留使脑脊液氢离子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 动;随着CO2的增加,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引起皮质兴奋;若CO2继续升高,皮质下层受 抑制,使中枢神经处于麻醉状态。在出现麻醉前的患者,往往有失眠、精神兴奋、烦躁不安 的先兆兴奋症状。 O2 缺 O2和 CO2潴留均会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减小,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之。严重缺 会发生脑细胞内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间质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挤压脑组织, 压迫血管,进而加重脑组织缺O2,形成恶性循环。

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建议收藏)

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及机制 (一)发病原因 慢性呼吸衰竭常为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COPD、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等,其中COPD最常见。胸廓病变如胸部手术、外伤、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亦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文档交流 (二)发病机制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此交换主要涉及机体通过肺组织从体外摄取氧和机体代谢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组织排出体外。气体在机体内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组织细胞则从血液或组织液内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呼吸的全过程包括3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①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指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衰竭所涉及机制主要是外呼吸,它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下面分别加以叙述。。..。。.文档交流 1。肺换气功能障碍肺的气体交换系指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中气体的交换,主要是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肺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通气/血流灌注比值(V/Q)与弥散功能。Ⅰ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

病机制为换气功能障碍,主要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弥散功能障碍两种。。.。.。。文档交流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有效的气体交换不仅要求有足够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而且要求二者的比例适当。在静息状态下,健康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肺血流量约为5L/min,全肺平均V/Q大约为0.8。当通气量大于肺血流量,V/Q〉0.8,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充分与肺泡毛细血管内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即为肺泡内过多的气体交换没有足够的血流交换,造成无效腔通气。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肺气肿、肺大疱和肺栓塞。当肺血流量较肺通气量增加时,V/Q 〈0.8,此时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毛细血管未经充分氧合返回左心,形成了动脉血内静脉血掺杂,称之为功能性动—静脉血分流,例如严重COPD病人存在功能性分流。肺不张时,肺内气体减少或无气体,而血流继续,V/Q=0。此时流经肺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或称为病理性动-静脉血分流。 V/Q比例失调主要引起低氧血症,也是引起低氧血症最常见的机制,对PaCO2影响甚微。其原因为:①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仅为6mmHg,而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值约为60mmHg,当V/Q〈0。8时混合静脉血加入动脉血后,对PaO2的影响明显大于PaCO2.②V/Q>0.8或 V/Q<0.8时,均可表现为V/Q正常的肺泡通气量代偿性增加,而二氧化碳的弥散速率约为氧的21倍,而且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呈线性,只要正常肺泡通气量增加,即可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其结果表现为:PaO2下降而无PaCO2升高。.。。.。.文档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