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第 1 章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掌握:

●企业信息化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重要阶段,MRP→MRPⅡ→ERP→ERPⅡ,

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信息化发展的九大主要趋势。

●企业信息系统所体现的主要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组成。

1.1 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本身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包括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以提高传统产业水平、效率和效益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甚至改变管理模式和促进管理思想的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思想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源于信息技术革命,其动力来自于信息和知识的竞争,而不是靠增加资源的投入和效率的提高来实现企业乃至产业经济发展的飞跃。信息技术最初在管理上的运用是十分简单的,主要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而现在发展到建立起一个企业或者集团的全方位的管理系统,甚至建立在全球Internet 基础上的跨国家、跨企业的运行体系。这样大的飞跃,经历了多次管理理念和技术

的突破性发展过程。

1.1.1 主要发展阶段

信息化的力量并不是由于有了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出现才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信息化就已经开始在发挥作用,只不过最初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记录采用纸面、语言等方式进行。直到20世纪60年代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产生,企业管理信息化才开始依靠计算机这种先进的工具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所走过的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信息技术发生了多次突破性的飞跃,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快速更新,从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开始,到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闭环物料需求计划(闭环MRP)、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扩展的企业资源计划(ERPⅡ)、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GT)、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及时生产(just in time,JIT)、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等,到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协同产品商务(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CPC)、电子商务等。如此众多的技术、管理思想的交织,对于推动企业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将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ERP的发展为主线,总结信息化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具体内容。

1. 物料需求计划

随着福特发明流水线生产方式,手工业作坊被迅速推向大批量生产方向,制造业由此得以快速发展。企业追求的基本运营目标都是要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而获得最大的利润,其中以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生产方式最为典型,其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工具来尽量提高效率。随着研究的范畴扩展,除了对生产过程本身进行关注之外,对于生产计划的合理性、采购的合理性、库存的合理管理、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员作业的均衡安排方面均开始作为研究和优化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计算机上实现了物料需求计划(MRP),能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主要用于库存控制,并及时调整原有的补充订货计

? 2 ?

划。但由于它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的有关条件的约束,因而计算出来的物料需求的日期有可能因设备和工时的不足而没有能力生产,或者因原料的不足而无法生产。同时,MRP还缺乏根据计划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的能力,因而很难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生产计划的指导。

为了及时调整需求和计划,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具有反馈功能的闭环MRP,如图1-1所示。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也全部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采用计划-执行-反馈的管理逻辑,有效地对各项资源进行规划和控制。这个时候的闭环MRP成为企业内部物料管理的好方法。

主生产计划(MPS)主要从产品层次的角度来说明企业计划生产什么产品,什么时候生产,生产多少。它是MRPⅡ的一个重要的计划层次,起着承上启下、从宏观计划向微观计划过渡的作用。首先,主生产计划是生产部门的工具,因为它指出了将要生产什么。同时,主生产计划也是营销部门的工具,因为它指出了将要为用户生产什么。所以,主生产计划是联系营销同生产制造的“桥梁”,使生产活动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又能让营销部门及时获取产品的生产和库存信息。主生产计划的数据来源有多种,除了企业制定的1~2年的销售运作计划所产生的规划来源之外,还有客户的订单、市场状况预测、未完成订单等。

图1-1闭环MRP的业务逻辑流程图

与主生产计划相配套使用的是粗能力计划。因为主生产计划在制定时并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能力,是否能够按照客户和预测的需求完成生产计划是一个未知数,必须要利用粗能力计划来衡量该计划是否可行。粗能力计划是针对关键工作中心生产能力计划和关键物料需求能力的计划,是对MPS级别的计划,判断主生产计划的可行性,根据结果来指导主生产计划的执行。如果根据粗能力计划衡量之后,发现

? 3 ?

主生产计划与粗能力计划之间不平衡,就需要不断循环反复调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物料需求计划主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物料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它是由主生产计划推动运行的,但反过来,它又是主生产计划的具体化和实现主生产计划的保证计划。物料需求计划是一个时段优先计划系统,其主要对象是决定制造与采购的净需求计划,用于回答采购方面的问题——“买什么?买多少?何时要?”以及制造方面的问题——“做什么?做多少?何时做?”

在制定物料需求计划时,是将主生产计划的产品层次按照产品结构分解成各个零部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因而在制定物料需求计划时需要具备以下的基础数据。

第一项基础数据:物料清单(BOM)用于指明物料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标明每种物料需求的数量。

第二项基础数据:提前期,包括采购提前期、运输提前期、生产提前期等。采购提前期是指物料必须提前多长的时间段,才能在预期的时间采购到位。运输提前期是指物料在采购之后有一定的运输周期,因而需要考虑该时间段,才能保证物料按期采购到位。生产提前期是由于物料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工序才能转变成零部件,因而需要提前投产,才能保证在期望的时间生产出产品。

第三项基础数据:库存记录,主要反映每个物料品目的现有库存量和计划接受量的实际状态。

以上三项基础数据对于计算物料需求计划是至关重要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或者数据不准确,都会导致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不准确。因此,在制定物料需求计划之前,这三项数据都必须先完整地建立好,而且保证是绝对可靠的、可执行的数据。

一般来说,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是先通过主生产计划导出有关物料的需求量与需求时间,再根据物料的提前期确定投产或订货时间的计算思路。

物料需求计划所计算出的物料的投产时间或者订货时间并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资源状况,如机器设备、工装工具、人员等是否能够满足生产和采购所需。因而,需要利用能力需求计划对物料需求计划进行衡量,确保企业的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计划的需要。如果出现计划需求能力超过资源实际能力的情况,就应该对计划进行调整,延期一部分生产计划,或者增加资源的能力,让资源能够满足计划的需要。如果出现物料需求计划无法与能力计划平衡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需要修改主生产计划。通过以上的多次循环平衡关系,就能够得到企业的采购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作为指导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的大纲。

总之,物料需求计划模块是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部分,该模块制定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2. 制造资源计划

闭环MRP使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子系统保持了一致性。但由于在企业管理中,

? 4 ?

? 5 ?

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仅仅是企业内部物流的管理,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务部门管理的,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发展出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这种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和组织生产的方式。它是以物料需求计划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管理计划系统,将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环节与闭环MRP 集成为一个系统,成为管理整个企业的一种综合性的制定计划的工具和业务管理方法。美国的Oliver Wight 把这种综合的管理技术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

MRP Ⅱ覆盖企业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并通过市场、销售、财务、工程技术、车间、供应、生产、成本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来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MRP Ⅱ系统分为五个计划层次:经营规划(business planning ,BP )、销售与运作计划(SOP )、主生产计划(MPS )、物料需求计划(MRP )和车间作业计划(生产作业控制)。MRP Ⅱ计划层次体现了由宏观到微观、由战略到战术、由粗到细的深化过程。图1-2给出了MRP Ⅱ的计划层次结构及处理逻辑流程图。

应收账

总账

应付账

图1-2 MRPⅡ的计划层次与业务逻辑流程图

通过图1-2可以看出MRPⅡ的基本处理逻辑: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场的推动下,进行生产方面的规划,并通过物料计划的分解,结合设备、组织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详细的MRPⅡ的处理逻辑可以如下表述。

企业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出3~5年的经营规划。经营规划是企业业务运作的规划性纲领,结合市场的实际发展趋势,企业可制定出销售与运作计划,主要关注产品大类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的规划。销售运作计划是否可行,需要与企业现有的总体资源和能力进行匹配。在该计划不可行时,需要进行计划的调整,或者制定外部合作的计划。销售与运作计划的下一层是主生产计划,主要关注具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的规划,其主要信息来源为销售与运作计划,以及市场方面的及时反馈。主生产计划是否可行,需要通过粗能力计划进行衡量。粗能力计划结合企业内部的关键资源设备对主生产计划进行评估,衡量主生产计划的合理性,并指导其进行调整。物料需求计划是从产品结构的角度出发,对主生产计划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并结合各种物料的采购、生产提前期,倒排出各种物料的采购计划、采购量、生产计划和生产量。

通过MRPⅡ的业务逻辑,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以最佳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此外,可使管理人员从复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精力放在提高管理水平上,去解决管理中的实质性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MRPⅡ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在企业管理方面的集成,并能够有效地对企业的各种有限制造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MRPⅡ系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个完整而详尽的计划,可使企业内各部门的活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MRP Ⅱ系统在国内外20多年的应用中,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

另外,MRPⅡ给企业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现代化带来的影响更是十分深远。不少企业通过实施MRPⅡ,使其管理思想、体制、方法、手段、制度、信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中国众多的国有企业而言,从以往的计划体制模式转向市场驱动的运作模式,也必须利用这样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实现管理水平上的提升,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越做越强。

? 6 ?

3. 企业资源规划

企业资源规划(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这一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并就其功能标准给出了界定,如图1-3所示。它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于一体的全面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它的主要宗旨是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技术)充分调配、平衡和优化,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管理,以帮助企业提高整体运营水平。

ERP的基本思想是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流程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维修管理等。ERP是站在全球市场环境下,从企业全局角度对经营与生产进行计划的方式,是制造企业的综合的集成经营系统。相对于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而言,ERP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多扩展。

(1) ERP将供应链的思想涵盖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并在系统中提供供应商评估与管理、外协制造加工、分销体系建立与运作管理等业务功能,同时提供贯穿一致的业务管理平台,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业务运作更加顺畅。

(2) ERP在生产计划方面,支持更多的计划管理模式,除了支持MRP的管理模式,也支持JIT的管理模式,使得生产管理方面的适应度更完善。

(3) ERP在行业的支持方面更加完善。虽然ERP来源于离散制造行业的MRPⅡ管理思想,但是在医药、化工、烟草、食品、汽车、电子等各种离散和流程型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

(4) ERP强调业务流程与工作流程的整合,通过提供完善的工具和业务驱动机制,使得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业务能够贯穿起来进行运作,而避免MRPⅡ中的业务孤岛现象。

(5) ERP中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财务处理功能,不仅仅控制和管理企业内部的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等基本财务业务,对于企业的投资、融资等更高层次的决策也提供了支持功能。

(6) ERP中更强调了人的因素,将人才作为企业中的重要资源来考虑。在ERP 中提供了对人力资源的全面管理功能,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发现、培养、利用人才,让人才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 7 ?

图1-3 ERP系统的主要功能

(7)通过ERP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中大量的、动态的、错综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先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从而达到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使企业管理真正由经验管理进入科学管理,使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产生新的飞跃,跟上全球化经济时代的步伐。

4. ERP II——电子商务时代的ERP

企业正在将自身业务从纵向的、高度集成的、注重内部功能优化的大而全模式向更灵活、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运作模式转化,从而使企业可以在整个供应链和价值网络中优化其经济和组织结构。推动这一变革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日渐成熟。

基于这样的推动因素,企业之间业务往来首要的优化方式就是不仅注重B2B或B2C电子商务模式,而且更注重协作商务(coordinated-commerce)过程。协作商务是指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业务伙伴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通过电子化协同平台建立协同工作的商业社区。这个商业社区可以是某个行业或行业群,或供应链群。在协作社区内,企业不仅仅依靠各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成本和交付速度来竞争,而且还需要依赖为其他协作伙伴提供的信息质量获得竞争优势。

这一变化使得企业客户或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始重新考虑和设计企业管理系统,以便涵盖更多的外向型系统功能。ERP系统由于更多的是注重企业内部的运作和管理,因而并不能适用于广泛合作的商业运作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便产生了新一代的管理系统ERPⅡ。对于ERPⅡ本身的概念和定义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内容,根据美国

? 8 ?

? 9 ?

管理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 的定义,ERP Ⅱ即是通过支持和优化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的业务过程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也是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ERP Ⅱ所涵盖的业务功能实际上是集成了目前的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企业资源计划(ERP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三者的功能,并实现这些

应用系统之间的商务协作,如图1-4

所示。

图1-4 基于ERP II 所构建的协作社区

ERP Ⅱ定义了一种新的商业战略,它由一组行业专业化的应用组成,通过它们建立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流程、协作运营和财务运作流程,从而将客户和股东价值优化。在未来的业务模式中,企业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在协作社区来发布关键业务信息,进行业务交易,这种协作的商务模式将会是未来企业群合作的主流,因而ERP Ⅱ可能逐步替代ERP 系统,成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业务流程管理的首选。

ERP Ⅱ系统包含6个基本特征,分别从业务、应用和技术等方面定义了其战略取向。

(1) ERP Ⅱ的作用:从传统ERP 的资源优化和业务处理扩展到利用企业间协作运营的资源信息,除了电子商务模式的销售和采购外,还包括生产、设计、服务等方面的协作。

(2) 领域:ERP Ⅱ的领域已经扩展到非制造业。

(3) 功能性:超越传统通用的制造、分销和财务部分,而扩展到那些针对特定行业的业务。

(4) 业务处理:从注重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发展到外部联结。

(5) 系统结构:ERP Ⅱ系统结构是面向Web 和面向集成设计的,同时是开放的、组件化的。

(6) 数据处理方式:与ERP系统将所有数据存储在企业内部不同,ERPⅡ面向分布在整个商业社区的业务数据进行处理。

从管理功能来看,ERPⅡ的管理功能涵盖了对客户的管理、对供应商的管理和对合作企业的管理,管理模式中的管理方案是企业群的供需平衡、企业间的财务核算等。而ERPⅡ比起ERP来,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企业能够优化配置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而且把供货商、客户、股东都当成独立的交易实体处理,供货商、客户、制造企业等可以作为交易对象来获取其中的资源。因此,ERPⅡ的管理模式仍然继承了ERP的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管理方面继承了物料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的管理任务、管理模型、管理算法和管理数据,主要的改变是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之间有频繁的沟通和协作,每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封装成了具体的管理模式,而企业之间的管理模式成为重点。

ERPⅡ出来并不代表ERP就被淘汰了。ERPⅡ是对ERP的一种扩展和提升,它的基础还是ERP,但是建立在信息协同基础上的ERP。它通过支持和优化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以创造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和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协作的、可重构的应用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并不是十分严格,且各国具体进程也不太一样。每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取代、否定(如MRP依然是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的核心),而是发展、包罗、补充和完善。企业信息化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其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思想也会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

1.1.2 规律与趋势

企业信息化是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企业不再是一味通过增加人力、设备等资源的方式来满足业务扩展的需要,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的帮助来增强创造力,加强沟通和管理,实现企业创新能力和运作效率的提升,“技术提升效率”反映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企业发展必然带有明显的“智力角逐”和“以人为本”的特征。总结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1. 信息沟通无所不在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的信息沟通形式和沟通范围将越来越广泛。在沟通形式上,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纸面、电话、传真的信息沟通外,电子邮件、网络社区、电子留言板、网络会议、短信、无线手持设备等更加先进和快速的沟通方式扮演着

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无线手持设备的运用,在信息化系统中将让使用者随时

? 10 ?

随地与主系统以及相关人员保持沟通,促进信息的顺畅沟通和及时交换。

2. 知识管理是企业必备的管理基础

知识管理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是现代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必备的管理基础。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和重点。许多国际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例如微软、IBM、英特尔、摩托罗拉、施乐和福特公司等,为保证企业稳定发展,都将知识管理理念、方法引入自己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管理战略,并设立知识主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

知识作为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资产。由于知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的作用日趋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其生产和发展更依赖知识。这些企业具有无形资产远大于有形资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服务、核心人才等特点。能否有效地测量、管理和利用企业巨大的无形财富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成为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知识管理将有效地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从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转变到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管理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并帮助企业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

3. 产品智能化与个性化

智能化已成为电子信息产品、机电产品及自动检测设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除了芯片等智能硬件设备之外,控制软件作为智能控制技术和过程的核心,在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孕育出智能化的新产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品的个性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以需求驱动为主的生产模式出现,制造业将面对大量的面向客户的定制产品。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大量的客户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典型的如汽车行业中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面向客户的个性化产品生产、计算机行业中以戴尔为代表的客户个性化产品配置等,都是依赖多个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4. 协同化的企业群组运作方式

在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及“双赢”策略(合作与竞争)的出现,企业间将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联盟运作网络体系,即围绕盟主企业所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体系。盟主企业主要注重产品开发与营销,产品零配件的生产制造等协作型工作交由联盟企业完成。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进行某个产品的开发、生产的时候,它可以和其他技术互补、有相关技术经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形成如此顺畅和迅捷的协同运作方式,主要得益于网络通信、信息技术以及工程技术的支撑。

? 11 ?

5. 行业细分与专业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功能以及核心技术基本已进入无差异化阶段。而通过行业细分,一方面可以打造差异化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挖掘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这一分化趋势正是市场推动的重要结果。从现实的发展看来,许多行业已经越来越细分,而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提供能力将成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有力地支撑行业细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未来的企业具有更加强有力的核心竞争能力。

6. 产品推出周期加快

在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中,出现了一系列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如在产品开发阶段的集成化CAD/CAM/CAE/PDM(C3P),制造阶段的智能制造(IM)、敏捷制造(AM)、现代集成制造(CIM)等技术。与传统制造企业相比,拥有这些先进技术的企业将极大地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和上市时间,使得产品具备赢得竞争的6种基本功能:时间(time)、质量(quality)、成本(cost)、创新(creation)、服务(service)、环境(environment),即上市时间最短,质量最好,成本最低,有创新,服务最好,环境污染最小。

7. 管理精细化

成功的管理,必然从精细化入手。精细化管理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构筑流程卓越型企业的需要。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开始按现代化管理的时间非常之短,在企业管理方面,远远没有达到西方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往往习惯于粗放式或者定性的管理,数据化或者事例化的管理则相对难以接受,而且由于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科学的测评机构和考评手段或工具,或者即使有了这些辅助措施,也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对于企业管理运营产生不了实际的指导意义和作用,甚至为此还要浪费很多原本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间与资源。

反观众多国际知名的企业,无不是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这些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其生产流程、管理流程,“零缺陷”、“准时化生产”、“零库存”等都已经成为精细化管理的代名词。在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必须依靠信息系统的帮助,才能使企业领导者及时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获取企业各种定量的状态信息,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决策信息,使之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必备基础。

8. 管理流程化与扁平化

面对全球竞争的残酷现实,跨国公司不得不以改变组织设计来优化人力资源,

? 12 ?

赢得全球化优势。传统经济中的直线管理型公司正向扁平型管理转变,一批扁平型组织正在形成。扁平型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管理。成功的跨国公司往往在核心产品或

项目上形成核心流程。

●垂直型组织扁平化,只在传统的职能部门保留少数职位。如财务与人力资

源部门。

●管理委托到更低层次,使更多员工参与。如柯达公司拥有100多个团队与

项目,撤除垂直型中的行政、生产和研发副总裁。

●形成新的服务平台。员工可与供应商一样直接与顾客联系,改善服务,增

强公司竞争力。

9. 信息技术促进人才零距离竞争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将更大程度地取决于人的发展,科技人才成为企业共同争夺的稀缺资源。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促使科技人才资源比以往更自由地流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带来科技人才利用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缩短了科技人才雇主与被雇佣者之间的距离,使人才竞争成为“零距离竞争”。不改变人的生活环境,变“人才国际流动”为“知识跨国流动”,是国际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新趋势。以往受到赞赏和欢迎的注重“圈住人才”、“留住人才”和“占有人才”的传统用人观念和科技人才政策将受到挑战。

1.2 企业信息系统介绍

在企业信息系统中,ERP是最重要的部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在1990年初提出时主要作为预测各类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的一个概念。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ERP逐渐被赋予了更深刻和更广泛的内涵。根据目前ERP发展的阶段,可以理解为: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时间、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以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

ERP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地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功能模块不同于以往的MRP或MRPⅡ的模块,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他类型的企业(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可以说,正是由于ERP系统所具有的管理思想才使得ERP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13 ?

那么,在ERP系统中所体现的主要管理思想有哪些呢?

1. 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ERP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整体的竞争能力,主要是利用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进行集成化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 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贯穿一致

ERP可以消除企业内部的业务孤岛,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贯穿一致。目前的ERP 除了具有制造、财务、销售等核心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使得ERP真正成为企业各种资源管理的集成系统。

3. 行业应用范围扩大

ERP的行业应用范围已经超越制造业,走向更多的行业。ERP来源于MRPⅡ的思想,主要应用于离散式制造业和流程式制造业。但随着ERP本身概念的不断拓展,ERP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现在已经覆盖制造业以外的许多行业,如商贸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港口仓储业、金融业、高科技产业、通信业等。

4. ERP中体现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提升的管理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通过这一套完善的处理机制,确保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能够形成完善的闭环系统,并不断进行改善和提升。

5.在ERP中引入了各种先进的制造管理思想

这些先进的思想包括精益生产、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和准时制生产等,它帮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重组,集成供应链上所有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从而能够比较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完成传统企业向虚拟型企业和敏捷型企业的转变。

? 14 ?

在ERP系统中,除了支持单体企业所具有的制造、财务、销售、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外,还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的业务功能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图1-5介绍了相对完整的ERP系统的功能模块。

图1-5 ERP主要功能

从图1-5中可以看到,完整的ERP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的功能:基础系统、业务运营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

1.2.1 基础系统

基础系统是支撑整个ERP系统运行的基础,提供了各种保障机制来实现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之间数据的集成、消息的传递、权限的管理,以及数据报表的统一管理等,这些机制包括消息平台、权限管理、数据交换平台、报表服务器等功能。

1.2.2 业务运营系统

业务运营系统是ERP系统中最核心的功能。在企业中,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制造(计划、制造)、物流管理(销售与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这三大系统本身就是集成体,它们相互之间有相

? 15 ?

应的接口,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另外,要特别一提的是,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的加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ERP厂商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了ERP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企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其集团化的趋势将成为主流,因而针对集团的财务管理、采购和分销体系等功能也成为ERP的重要发展功能之一。

行业化应用也是ERP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随着企业在管理上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深,对于行业化的功能需求将会更加突出。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行业化应用功能将主导ERP出现进一步分化。

集成化应用是ERP系统与企业内其他管理系统进行集成的基础。通过集成化应用,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应用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能够保持一致性和顺畅性。

而办公自动化OA等功能也逐渐嵌入ERP系统中,通过工作流程的方式来驱动日常工作的开展。员工之间的工作协作、企业之间的协同等功能也通过OA所提供的协同工作平台来促进沟通和合作的效率提升。

下面将对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做简要介绍。

1.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包括标准财务以及对集团财务支持等功能。

1) 标准财务的主要功能

标准财务中包含总账、现金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现金流量表、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等功能。

总账系统是财务会计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以凭证处理为中心,进行账簿报表的管理,可与各个业务系统无缝连接,实现数据共享。企业所有的核算最终在总账中体现。总账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有多重辅助核算、科目计息控制、科目预算控制、现金流量表的制作、往来业务的核算处理并精确计算账龄、自动转账设置、期末损益结转等。

现金管理系统能处理企业中的日常出纳业务,包括现金业务、银行业务、票据管理及其相关报表、系统维护等内容,同时会计人员能在该系统中根据出纳录入的收付款信息生成凭证并传递到总账系统。

应收款管理系统是通过销售发票、其他应收单、收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账款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为提供往来账款余额资料,以及各种分析报表,如账龄分析表、周转分析、欠款分析、坏账分析、回款分析、合同收款情况分析等,通过各种分析报表,帮助企业合理地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应付款管理系统是通过发票、其他应付单、付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

? 16 ?

来账款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为客户提供供应商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如账龄分析表、付款分析、合同付款情况等,通过各种分析报表,帮助企业合理地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固定资产卡片管理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新增、清理、变动,按国家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计提折旧,以及与折旧相关的基金计提和分配的核算工作。它能够帮助管理者全面掌握企业当前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追踪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对已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和决策分析。它采用多种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多种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散乱无序的数据中提取数据,为企业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提供广泛的帮助。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流入与流出为基础,汇总说明企业在报告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模块可以处理所有期间的数据,实现一年、一季、一月甚至一天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项目管理系统是对工程项目管理、项目控制与核算的整体解决方案,与总账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仓存管理、报表等子系统集成,形成贯穿于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畅通的信息流,从而达到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各子系统的集成,可以对项目收支进行综合的管理:可以对项目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综合控制,配合业务流程重组,进而达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

成本管理能够将企业物流、存货管理与成本管理充分结合,通过对生产成本的核算、标准成本的控制及责任考核,进而追溯到对采购环节成本的控制,对销售环节产品销售成本的要求,对储运环节成本的控制,将对生产成本的控制与对供应链流转环节成本的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

工资管理系统可适应各类企业、科研单位与集团公司进行工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分配、银行代发等。工资管理系统能及时反映工资动态变化,实现完备而灵活的个人所得税计算与申报功能,并提供丰富实用的各类管理报表。工资管理系统还可以根据职员工资项目数据和比例计提基金,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所有可能涉及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计提,并对工资职员的基金转入、转出进行管理。

2)集团财务功能

在集团财务功能中包括合并账务、预算管理、合并报表和结算中心等功能模块,通过这些功能的综合应用,实现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

合并账务主要适用于集团公司,特别是总部和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地区,在管理

? 17 ?

上又希望远程控制和指导分支机构整体财务运作的情况。合并账务系统能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递,加速总部对全局的了解,为集团及时正确地做出决策提供适时的依据。总部对信息的跟踪,可以直接追溯到分支机构的最原始的业务凭证,实现远程的查询和监管。

预算管理主要针对各类单体企业和集团企业,运用预算管理的方法,进行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系统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优化预算管理体制,在现有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全面预算、责任中心、责任控制等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搭建企业管理控制(包括计划实施和业绩考核)平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不同管理形式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合并报表系统将帮助各类企业集团在集团内建立起基于组织架构的财务报告体系,实现集团内各级公司报表数据的采集,从而保证集团企业财务报告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对内部交易事项的调整和自动抵消,能够真实反映集团的整体运营状况,准确衡量各公司的业绩和绩效。在此基础上,完成集团合并报表、汇总报表的编制,实现集团报表的合并。在合并报表的基础上,还应提供对报表的币别转换以及报表的分析功能。

结算中心管理系统的宗旨立足于数字化管理,以业务为中心、财务为核心,对凭证、资金结算、融资、存款、利息计算、资金报表、资金分析等进行一体化管理,可以实现企业资金的整体管理与调配,做到资金事前计划、实时控制和分析,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帮助领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功能主要侧重于围绕企业内部的物流变化而开展相应的业务处理功能。物流管理功能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仓存管理、存货核算、质量管理、分销管理、门店管理等。

采购管理是通过采购申请、采购订货、进料检验、仓库收料、采购退货、购货发票处理、供应商管理、价格及供货信息管理、订单管理、质量检验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对采购物流和资金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双向控制和跟踪,实现完善的企业物资供应信息管理。

销售管理是通过销售报价、销售订货、仓库发货、销售退货、销售发票处理、客户管理、价格及折扣管理、订单管理、信用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对销售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跟踪,实现完善的企业销售信息管理。

仓存管理通过入库业务(包括外购入库、产品入库、委外加工入库、其他入库)、出库业务(包括销售出库、领料单、委外加工出库、其他出库、受托加工领料)、仓

? 18 ?

存调拨、库存调整(包括盘盈入库、盘亏毁损)、虚仓单据(包括虚仓入库、虚仓出库、虚仓调拨、受托加工产品入库)等功能,结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对仓存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跟踪,实现完善的企业仓储信息管理。

存货核算管理系统是从资金的角度管理存货的功能系统,用于核算和调整各种出入库业务的成本,记入相关账簿,并将相应信息生成凭证传递至总账系统,它包含工商业企业存货出入库核算、存货出入库凭证处理、核算报表查询、期初期末处理及相关资料维护等功能。

质量管理为工业企业提供从供应商评估、采购检验、工序检验、委外工序检验、产品检验、委外加工入库检验、发货检验、退货检验到样品管理及质量事故和客户投诉处理等全面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旨在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效率与生产效率,降低因来料问题、车间生产、库存物料质量管理等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从而降低损耗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分销管理充分体现供应链领域的运行特点,主要处理集团分销运作体系跨地域的往来业务,并对各分支机构的业务运作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从而统筹其分销体系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以达到整体管控的目的。它也是连接供应链各系统的桥梁和纽带,负责总部与分支机构信息的交换处理。

门店管理主要适用于商业企业的前端销售的管理,并通过该模块实现与集团总部的业务数据的交换。

3. 生产制造

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生产数据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粗能力计划、细能力计划、生产任务管理、委外加工管理、车间作业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

生产数据管理是用来建立与生产制造相关的基础数据。对涉及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加工制造、物料管理等需高度共享的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减少数据冗余,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维护和更改控制。生产数据管理包括物料清单(BOM)、工程变更单、工艺路线、资源清单、多工厂日历等基本制造数据,这些数据是进行计划管理、生产控制的应用基础。

主生产计划(MPS)及物料需求计划(MPR)系统是ERP管理软件的核心,也是ERP系统发展的基础。通过MPS/MRP系统将企业外部销售市场对企业的销售需求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生产需求和采购需求,将销售计划转化为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MPS/MRP管理方式可以解决“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三大难题。相对与手工管理来说,MPS/MRP计划可以大大提高计划下达的效率,并大大增加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从计划层面杜绝不必要的库存,减少浪费。

? 19 ?

粗能力计划是在进行主生产计划安排时,应考虑关键资源的能力与负荷,以决定是否对主生产计划进行修改,这个过程即是粗能力需求计划过程。粗能力需求计划只考虑MPS类物料的各工作中心的能力,所以计算量小,花费的时间较少,是一种简略的能力核定方法。

细能力需求计划是用来检查物料需求计划可行性的,它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和工厂现有能力进行能力模拟,同时根据各工作中心能力负荷状况判断计划的可行性。在进行细部的生产计划安排时,要考虑所有物料的所有工作中心的能力与负荷,以便决定如何调整生产计划。这个过程即是细能力计划过程。细能力计划过程因参与计算的数据较多,所花的时间也会多一些。

生产任务管理是在财务系统、物流管理、生产管理等其他各子系统的基础上,采用ERP的先进制造管理思想,同时吸收JIT、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为工业企业提供针对制造的有关生产任务单,从生产计划、投料与领料、生产检验与汇报到产品入库、任务单结案全过程监督与控制,协助企业有效掌握各项制造活动信息,管理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车间在制品,降低损耗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委外加工管理是一种代工不代料的外包加工商进行产品外协加工的加工方式。它是指由于本企业生产能力不足,或有特殊工艺要求,或自制成本高于委外成本,或因其他原因,需要由企业提供加工委外件的材料,由委外供应商领料后负责完成委外件的生产,之后结算相应加工费用的一种加工运作模式。委外加工管理系统以委外生产任务单为核心,支持严格按照委外生产任务单进行收发料和开具委外加工费发票的业务处理。

车间作业管理是以确定的生产计划为核心,保证车间加工过程紧紧围绕生产计划进行,为生产型工业企业提供自生产计划下达后,各工作中心的工序计划及加工优先级的确定、分派、执行和流转。控制投入和产出的工作量,保持物流稳定,减少车间在制品并进行数据收集的全过程监督与控制的企业管理软件,旨在帮助企业加强工序级别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控制降低损耗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设备管理主要提供企业的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维护规程、辅助资料维护,统计日常运行情况和设备点检情况,制定保养和润滑计划,记录保养和润滑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设备维修的申请管理,维修计划的制定,维修工单的执行情况以及维修的验收记录,统计设备事故并分析事故原因,提出事故改善措施和改善情况反馈等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实现用户维护设备的主要信息,根据设备运行、设备事故、保养、润滑、维修情况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设备进行预防性保养和维修,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20 ?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完整版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 目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

附:会计科目表注解 一、资产类 1001 库存现金企业的库存现金。企业有内部周转使用备用金的,可以单独设置 1002 银行存款企业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 企业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1012 其他货币资金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 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期末 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其他货币资金。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 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以 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在本 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 产的公允价值。 1121 应收票据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期末借方余额,放映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 的票面金额。 1122 应收账款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而应该收取的款项。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采用递延方式收取合同或者协议价款、实 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在“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 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贷方余额,放映企业预 收的账款。 1123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计入“应付账款”科目。企业进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重大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的重大变化(转自中国会计视野) 关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发布的技术提示 重要提示:本技术提示旨在向各位在第一时间传递相关信息。虽然本技术提示中的信息来源于较为可靠的信息渠道,但由于受时间所限以及尚未取得纸质书籍,因此本技术提示中的信息仍可能不准确及不完整,并且也没有全面列举2010版《讲解》与2008版相比的所有重大变化及其影响。故本技术提示仅可作为目前阶段的初步参考材料使用,请以最终的纸质原书以及技术部根据纸质原书发布的更详细的后续技术提示为准。 据可靠消息,财政部于近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目前正在印制中,预计纸质的书籍将在不久后面世。考虑到该内容对我们今年年审的关系重大,故我们在本期技术提示中,先就我们目前所了解到的该版本讲解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关联方披露等方面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版相比的部分重大变化作一概要性的提示。待取得纸质书籍后,我们将尽快组织力量进行详细的新旧比较,并发布更详细的技术提示,必要时还将对本所的新准则下报告模板中的会计政策表述进行调整。请各位留意技术部将于今后发布的后续通知和技术提示。 根据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相比,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关联方披露方面的部分重大变化如下: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1、 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如果被合并方存在合并财务报表,则应当以合并日被合并方合并财务报表所有者权益为基础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以前实务上一般也是照此办法操作的,新版只是对此正式予以明确,所以预计该条对实务操作的影响不大。) 2、 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下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之和。购买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此条明确了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中相关直接交易费用的处理,即在母公司个别报表上也采用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一条所列的合并报表层面相同的处理原则,即予以费用化。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发布以来,相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有过多次反复,现在的最终意见与我们在本所“2010年度会计准则最新发展培训班”上介绍的观点不一致。待取得纸质原书后,我们将对照原书中的表述修改本所报告模板中的相关会计政策表述。) 3、 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发生变化,但被投资单位仍然是投资单位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时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颁布时间:2006-7-27发文单位: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顺序号编号会计科目名称会计科目适用范围说明 一、资产类 1 1001 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 3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银行专用 4 1011 存放同业银行专用 5 1015 其他货币资金 6 1021 结算备付金证券专用 7 1031 存出保证金金融共用 8 1051 拆出资金金融共用 9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 10 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金融共用 11 1121 应收票据 12 1122 应收账款 13 1123 预付账款 14 1131 应收股利 15 1132 应收利息 16 1211 应收保户储金保险专用 17 1221 应收代位追偿款保险专用 18 1222 应收分保账款保险专用 19 1223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险专用 20 1224 应收分保保险责任准备金保险专用 21 1231 其他应收款 22 1241 坏账准备 23 1251 贴现资产银行专用 24 1301 贷款银行和保险共用 25 1302 贷款损失准备银行和保险共用 26 1311 代理兑付证券银行和证券共用 27 1321 代理业务资产 28 1401 材料采购 29 1402 在途物资 30 1403 原材料 31 1404 材料成本差异 32 1406 库存商品 33 1407 发出商品 34 1410 商品进销差价 35 1411 委托加工物资 36 1412 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 37 1421 消耗性生物资产农业专用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作者:————————————————————————————————日期: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趋势 [摘要]: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变化;国际协调; 2006 年2 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成为“我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己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样就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协调。 一、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 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基本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而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是对原来基本准则中有关基本原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最全版

(财务会计)新会计准则的 变化

新会计准则变化要点 目录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8号——所得税 ?第20号——企业合且 ?第22号——金融工具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准则变化要点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存货的成本结转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能够资本化。 3、特殊方法取得的存货成本有不同规定。如企业合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

组等取得的存货有新规定。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要点 (壹)范围及分类发生变化 范围:新准则只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分类:交易性证券投资 可供出售证券 贷款和应收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独立为本准则) (二)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发生了变化 1、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中,合且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且对价的,应当在合且日按照取得被合且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且方以发行股票作为合且对价的,应当在合且日按照取得被合且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股票面值总额作为股本,初始投资成本和股份面值之差,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壹控制下的企业合且及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均以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变化 ?1、成本法适用范围: (1)无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2)实施控制的企业 确认时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 ?2、权益法适用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与制度(电子档)知识点

第一章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第一节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小企业的界定 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000万以下从业人员300人以下 但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 (1)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 (2)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 (3)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 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意义 1.有利于健全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 2.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促进税负公平 3.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的内部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促进发展 4.有利于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空间 第二节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基本假设(4个)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会计基础 是确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 权责发生制:以收入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 收付实现制:以收入费用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 ★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 可靠性(真 实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2004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变化要点 目录 ?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第4号――固定资产 ?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8号——资产减值 ?第9号——职工薪酬 ?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第11号——股份支付 ?第12号——债务重组 ?第13号——或有事项 ?第14号——收入 ?第15号——建造合同 ?第16号——政府补助 ?第18号——所得税 ?第20号——企业合并 ?第22号——金融工具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34号——每股收益 ?第36号——关联方披露 ?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准则变化要点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存货的成本结转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 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可以资本化。 3、特殊方法取得的存货成本有不同规定。如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取得的存货有新规定。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要点 (一)范围及分类发生变化 范围:新准则只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分类:交易性证券投资 可供出售证券 贷款和应收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独立为本准则)

(二)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发生了变化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方以发行股票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股票面值总额作为股本,初始投资成本与股份面值之差,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及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均以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范围发生变化 ?1、成本法适用范围: (1)无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2)实施控制的企业 确认时考虑潜在表决权因素。 ?2、权益法适用范围: 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 (三)投资差额处理变化 ?原准则将初始入账成本大于拥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部分计入“股权投资差额”;以后分期摊销。 ?新准则因初始计量的变化,不再出现股权投资差额。 (五)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的计量变化 (六)减值规定变化 减值计提后不得转回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变化要点 (新准则) ?1、概念: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2、两种计量及核算要点 ?(1)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折旧和摊销及计提减值准备;

答案-作业题-第1章会计信息系统概述2014

班级:学号:姓名:章节:第1章会计信息系统概述 作业题 一、填空题 1.制造企业一般包括五个循环 即、、、、。销售循环、采购循环、生产循环、人力资源循环、账务处理与财务报告循 环 2.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层次可分 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支持型会计信息系统 3.会计信息系统除了基本功能之外,一般还要专设、。 系统初始化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 4.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可分 为、。 集中式、分布式 二、不定项选择 题 1.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间的数据传递方式如果采用账务处理中心式,那么各个账务子系统对原始凭证的汇 总、处理后,编制出()直接传递到账务处理子系统。 A.记账凭证 B.报表 C.付款汇总表 D.付款凭证 2.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是 ()。 A.综合性 B.复杂性 C.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D.内部控制严格 3.会计信息系统内的数据传递方式大体上有()。 A.集中传递式 B.直接传递式 C.账务处理中心式 D.一般传递式 4.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 ()。 A.资金管理子系 统 B.成本管理子系统C.项目管理子系 统 D.决策计划子系统 5.会计信息系统内子系统间接和传递数据的类型包 括()。 A.单项接受型 B.双向接受型 C.单向发送型 D.双向联系型 三、判断题 1.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提高决策的效果为目标,面向决策者的一种信息系统,由决策支持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而来。(F) 2.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代替管理者做出决 策。 (F) 3.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科目进行编码的目的在于便于记 忆。 (F) 4.一般而言,基层管理者的决策比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更加结构 化。 (T) 四、简答题 1.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有哪些特点? (1)是反映与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有关的经济业务的数据或信息 (2)处理具有周期性 (3)不仅对企业外部利益关系的决策有用,而且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决策有用。 (4)要求客观、真实、公允 2.会计信息系统有哪些特点? (1)综合性。能够综合地反映、监督和控制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2)复杂性。内部结构复杂,有许多职能子系统组成如账务、工资、成本等,与其他管理子系统和外部的联 系也十分复杂。 (3)提供的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和可靠。 (4)内部控制复杂。不仅数据处理要层层复合,保证其正确性,还要保证在任何条件下以任何方式进行核查 核对,留有审计线索,防止犯罪破坏。其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内容也更为广泛。 3.核算型、管理型和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

新会计准则常用会计科目表经典注释

一、资产类 1001 库存现金 存现金。 1002 银行存款企业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 项。 1012 其他货币资金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其他货币资金。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交易 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1121 应收票据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期末借方余额,放映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 1122 应收账款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而应该收取的款项。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采用递延方式收取合同或者协议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在“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 贷方余额,放映企业预收的账款。 1123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计入“应付账款”科目。企业进行在建工程而预付的工程价款,也在本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预付的款项;期末贷方余额, 反映企业尚未补付的款项。 1131 应收股利企业应该收取的现金股利或者其他单位分配的利润。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现金股利或者利润。 1132 应收利息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等应该收取的利息。企业购入的一次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所取得的利息,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利息。1221 其他应收款企业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长期应收款等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的款项。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项。 1231 坏账准备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坏账准备。 1321 代理业务资产企业因不承担风险的代理业务而形成的资产,包括受托理财业务进行的证券投资和受托贷款等。企业采用收取手续费方式受托代销的商品,可以将本科目改为“ 资产的价值。 1401 材料采购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的材料的采购成本。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的材料的采购 程用材料,在“工程物资”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1402 在途物资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者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但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

企业会计准则变化汇总

2014年修订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及变化汇总 自2011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先后发布、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合并财务报表等一系列准则,发起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新一轮变革。为保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在2012年发布了一系列准则征求意见稿后,于2014年正式修订了五项、新增了三项具体会计准则,发布了一项准则解释,并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表述。2014年修订发布的准则及变化汇总如下: 序号修订或新增的会计准则备注 1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修订 2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修订 3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 4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修订 5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修订 6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 7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新增 8 《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新增 9 《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新增 准则变化详细内容 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14年7月,财政部作出决定(财政部令第76号),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做了修改,即对“公允价值”重新进行了表述。修改情况如下: 1、主要变化 修改前的表述: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修改后的表述: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2、基本准则修订的意义 首先,在基本准则修改前,已经印发了新的第39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认为这是一种配合。一方面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做法已经有了新的要求和内涵,因此应该修改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要求和表述;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的确非常重要,从39号准则的印发和基本准则的修改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开始正式在会计计量中大规模引入公允计量模式。 其次,对基本准则的修订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经济活动,提升会计活动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规范性等等。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及其指南规范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但实务操作中,由于相关规定散见于准则及指南、讲解、解释、年报通知等文件中,不利于从业人员对准则的查询和理解。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式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单独财务报表》(IAS27)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联营和合营企业中的投资》(IAS28)修订版。因此,

会计信息系统概论-23页文档资料

会计信息系统态度决定一切看一幅图谢泼德桌面:这两个桌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如果你不信,量量桌面轮廓,看看是不是。 【解析】虽然图是平面的,但它暗示了一个三维物体。桌子边和桌子腿提供的感知提示,影响你对桌子的形状作出三维的解释。这个奇妙的幻觉图形清楚地表明,你的大脑并不按照它所看到的进行逐字解释。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创作了这幅幻觉图。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学习重点一、全局观念二、掌握流程看这几句话: 为什么福特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伟大公司?因为福特把汽车变成了日常消费品,把这样一种交通工具引入了每个家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GE能够成功,并且成为一家伟大公司?因为在起步的时候,它用电灯泡给全人类带来了光明; IBM为什么伟大?因为它的系统把全世界运转起来了;微软为什么成功?因为微软把信息技术普及到每一张办公桌上,普及到了每一个家庭,带给人类全新的工作方式。二个男人他贫寒家境出生地:1964年江西上饶毕业学校:江西财经大学文化程度:本科职业:总裁企业性质:私营企业从事行业:电脑软件财富:2019超过50亿人民币神童:15岁便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国务院工作某直属机关工作。 1988年他与合作伙伴筹集了6000美元,在北京中关村创立公司。 他就是用友集团的总裁: 王文京 用友软件(代码600588)参考书目 1.《会计信息系统》.杨定泉、

王玫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 2.《会计信息系统》.王振武、刘媛媛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3.《会计信息系统》.张瑞君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信息系统审计》.陈耿、王万军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会计信息系统》.罗姆妮,施泰因巴特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会计信息系统》.詹姆斯??A??霍尔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7.《管理信息系统》.周继雄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 8.《XBRL财务报告:理论、规范及引用》.张天西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案例1 新浪首页新闻:河南禹州一农民为了逃避过路费,拿着两套假军车牌照营运,8个月里免费通行高速2361次,偷逃过路费368万余元。拉沙挣了20多万元。事发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无期徒刑。据律师称可能成为全国首例案件。 案例1 新浪首页新闻:河南禹州一农民为了逃避过路费,拿着两套假军车牌照营运,8个月里免费通行高速2361次,偷逃过路费368万余元。拉沙挣了20多万元。事发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无期徒刑。据律师称可能成为全国首例案件(max.book118)。 疑问小学生数学题目:农民伯伯跑运输8个月收入20万元,需要缴纳过路费368万元,请问该农民的纯利润是多少? 解答:20 - 368 -348万 疑问:勤劳能致富吗?动弹8个月亏欠过路费348万?

会计准则概述(一)

会计准则概述(一) “会计原则”一词来自西方国家,最早见于1890年美国的会计文献,但真正受到美国会计界的重视是在1930年以后。随着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如今会计原则已成为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主要课题。在多数国家,“会计原则”一词又被改称为“会计准则”。近些年来,会计准则也逐步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所重视,并正在努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一、会计准则的涵义什么是会计准则?至今国内外会计界看法不一,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不同认识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术语委员会于1853年公布的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指出:原则是“所采纳的或定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确立的一个基础……”。这是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原则所下的最早定义。从这个定义理解,会计原则是会计行为的指针,是会计行为或实务所赖以确立的基础。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揉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应予入账,这些变动应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其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等。”在这段叙述中,明确指出,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3、美国西德尼。戴维森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中曾对会计原则下了这样的定

义:“会计概念是通过会计原则来体现的,而会计原则则可以认为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由此可见,会计原则一方面体现了会计概念;另一方面,又是进行正常会计工作的规范。4、美国P.H.沃尔金巴克等着《会计原理》一书,认为“公认会计原则这个术语具有一种会计指导方针的广泛涵义,从最基本的观念、准则直到详细的方法和程序。它包括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每一方面的原则。”这里是对会计原则从更广泛的范围来下定义的,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5、美国会计学家艾利克。L.柯勒主编的《会计辞典》指出:“会计原则者,有关会计理论与程序之原理是也。其目的在解释通行会计实务,并为选择会计程序之指标。”这里也是对会计理论方面下的定义,会计原则几乎等同于会计原理。6、美国会计学家W.B.梅格等着《会计学——营业员业决策的基础》一书中,认为会计原则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中有助于达到可理解、可信赖和可比较的目标所遵守的准则或指南,也用于判断会计方法是否可以接受的标准。”这个定义把会计原则看成是编制财务报表的指南和判断会计方法的标准,完全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未免过于狭窄。7、日本番场嘉一郎主编《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会计原则是经济社会中给企业的会计实践指明方向的路标,是企业进行会计活动的指南。”这个定义是从会计实务出发而提出的,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8、在西方国家最早采用会计准则一词的,是1940年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所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在这本书中指出:“会计准则之本身,非即为会计

新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变化

新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变化 1、资产部分的变化 (1)增加了部分报表项目 旧准则中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等14个项目(不含报表中的合计和总计项目),而新准则中则为17个项目,新准则中增加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生产性生物资产”、“汽油资产”、“开发支出”、“商誉”7个报表项目。 (2)减少了部分报表项目 旧准则中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等13个项目,而新准则中则为11个项目,删除了“应收补贴款”、“待摊费用”项目。 (3)部分的项目名称改变,内容也有所变化 A、旧准则中的“递延所得税借项”反映了企业按照损益表债务法要求计算确定的、 尚未转销的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时间性差异。新准则中将改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反映企业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计算确定的、尚未转销的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B、新准则中将“短期投资”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不仅仅改变了报表项目的 名称,其计量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中对“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而新准则中采用“交易性资产”采取的计量属性为公允价值。 C、旧准则中的“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反映了企业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各种债 权性质投资的可收回金额。由于金融工具准则的出台,与长期债权投资有关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问题则由金融工具准则予以规范,按照金融工具的分类标准,长期债权投资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chushou2金融资产。因此,新准则中将旧准则中的“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分别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见,不仅报表项目的名称改变了,其披露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标 签】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颁布单位】财政部 【文 号】财政部第33号令 【发文日期】2006-02-15 【实施时间】2006-02-15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小企业会计准则 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金人庆 2006年2月15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 第三条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 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第九条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十五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十七条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第十八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总结

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条款的变化,不但将对上市公司等企业年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也决定一般企业会计核算,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重要变化条款一:公允价值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将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fair value)概念引入中国会计要素的计量体系,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对国际会计准则来说,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公允价值的使用程度上,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相对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然有一定的保留。 所带来的影响:“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等企业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例如,上市公司等企业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2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好了,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 重要变化条款二:存货 新存货准则下,存货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记账法。 所带来的影响:所谓“后进先出”法,即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的原材料存货的价格,而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的原材料存货价格。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而采用“先进先出法”等方法,则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反之。可以说“先进先出”等方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比如使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等企业,在显像管价格下跌过程中,一旦使用了“先进先出”等方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当期利润下降。又如在有色金属涨价的过程中,一些以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公司,在把“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等方法,则将增加利润。 另外新存货准则的存货记账方法,对于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如造船及某些机械制造行业,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这将降低它

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解析

附录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制定,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比照本附录中的规定自行设置。会计科目编号供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会计账目、采用会计软件系统参考,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

二、主要账务处理 资产类 1001 库存现金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的库存现金。 企业有内部周转使用备用金的,可以单独设置“备用金”科目。 二、企业增加库存现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减少库存现金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企业应当设置“现金日记账”,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支出合计额和结余额,将结余额与实际库存额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库存现金。 1002 银行存款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在“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 二、企业增加银行存款,借记本科目,贷记“库存现金”、“应收账款”等科目;减少银行存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企业可按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等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银行)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央银行”)的各种款项,包括业务资金的调拨、办理同城票据交换和异地跨系统资金汇划、提取或缴存现金等。 企业(银行)按规定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存放款项的性质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借记本科目,贷记“吸收存款”、“清算资金往来”等科目;减少在央银行的存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各种款项。 1011 存放同业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银行)存放于境内、境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款项。 企业(银行)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在“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存放款项的性质和存放的金融机构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增加在同业的存款,借记本科目,贷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减少在同业的存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银行)存放在同业的各种款项。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 第三条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六条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七条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八条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墓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十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内容完整。 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约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十五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