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得到的众多启示

孔融让梨得到的众多启示
孔融让梨得到的众多启示

孔融让梨得到的众多启示

原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二十世孙,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153~208),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让梨

府。中平初(185),举,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后因忤,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北海郡为相。二年(195)领青州刺史。迁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另类解读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

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孔融让梨就一定能造就一个圣人。

孔融生平:

生平简介

孔融,字文举,之子,之弟。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称“”。曾先后任、、北海相等职。后因曹操所忌,遭杀害。

小时了了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当时,著名的士大夫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了)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高明必为伟器。”(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一门争义

东汉末期,“”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诛杀正直之士。张俭因得罪宦官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形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郡县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实上报朝廷。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杀死了他。孔融因此名声大噪。州郡几次辟举他为官,都被辞谢了。

刚直不阿

孔融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负责弹劾贪污官僚。河南尹迁为,司徒杨赐派孔融前往祝贺,却被挡在门外,即时留下弹劾状辞职。何进十分生气,私自派遣剑客欲追杀孔融。不料剑客却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何进忌惮其名聱,辟举为,

因与中丞赵舍不和,孔融再次辞官。何进再辟举为司空掾,北军中侯。在职三日,升迁为。后总揽朝政后,想要废掉,孔融与之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转任其为议郎,随后又将孔融派到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北海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转移保。后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彭璆、等。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后被管亥所围,遣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受宠若惊,立即发兵解围。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绍、操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北海国的左丞祖者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杀之。元年(196年),攻击北海,城被攻陷后孔融逃往,妻儿为袁谭所虏获。

不屈权臣

建都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私纳儿媳、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建安文采

孔融是末年一代名儒,继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

孔融像

[1]

列为“建安七子”。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荐表》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志怀霜雪,,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临敌有余";《》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

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

此外,《》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界被尊为文人的开山作。

地位与影响

孔融的地位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孙、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与立场都与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显差异,而且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天子,成为当权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而且由于曹操杀孔融的罪名极重,甚至直到西晋时著写《》时,都不敢为孔融立传,成为该史书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残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与言论仍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杀孔融被视为曹操执政的之一,而孔融反对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

但是从此后,孔融作为的二十世孙,一千七百多年来,孔融的文学才能和品格一直被广泛流传着颂扬,这也可能与曹操很长时期在中国历史上都反而被妖魔化了有关。

孔融之死探究

孔融是怎么死的?是被曹操授意诬陷他“欲规不轨”,又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

是孔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言论。这还不算冤杀?如果说他与曹操作对都是错的,曹操干吗不以那些罪名处决了他。

孔融与曹操到底作什么对了?他嘲讽曹操戒酒,讽刺曹丕娶甄妃,揭过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说曹操戒酒不是什么亡国之戒,只是不想粮食用来酿酒。劝过曹操不要杀杨彪,因为杨彪是袁术的亲戚,甚至拿自己官职来做威胁。所以曹操一直很嫉恨他,至于劝阻曹操不要与袁绍对决,这种观点当时曹营不止他一个人,这算不上什么作对吧。

孔融与曹操做对,并不表示这些能够成为曹操将他杀掉的理由,而只能作为曹操杀他的动机。通过一些解释能证明孔融没有与曹操做对?没有得罪曹操?不是不识时务?而敢在曹操面前这么做,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而他为什么这样?原因无非是他是名士,而且是影响巨大的大名士,以为曹操不能将他怎么样,而事实上曹操也“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这就加剧了这位孔子二十世孙的膨胀,总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事小事,处处做对。而这也就罢了,甚至在一些军国要事上,他也与曹操做对,比如官渡之战前夕,就他发表的那一席悲观言论,会对曹操集团造成多么大的打击?按他的说法,曹操该怎么办?投降呗!孔融之所以处于曹操集团,实际上是自以追随汉献帝,而袁绍又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这就是说,孔融这位大名士,实际上是希望袁绍获胜的,以便恢复世家大族和名士的统治阶级地位。而曹操的出身,自然是身为大名士的孔融所不耻的,这也成为了孔融敢与曹操处处做对的原因之一!而曹操,居然能让这么一个人留在自己身边这么多年,虽然说有出于对其地位、声望的顾虑,也不得不佩服其忍耐力和孔融的愚蠢!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可见,当时是饥年,却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么为主?粮食!曹操出于对军国大计的考虑,以为应禁酒,使粮食用来补充兵用。而孔融呢?果然显示了他“华交会之徒”的特性,说什么“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觽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摆明的强词夺理,曹操的确是“惜谷”,只怕像孔融这么不惜谷,国不亡才怪,看过他的表现便知道了。又如曹丕纳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在古代,这很正常,孔融倒好,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问出何经典”,孔融则捉弄似的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不是没事找事、找曹操不痛快吗?再如杨彪一案,居然公然威胁曹操“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而他完全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方法。

孔融的确没有什么内政军事才能,但他很会看人,推荐了不少人才。而且是孔子后代,名满天下。他是个书生气很浓的人,不会当官,不会察言观色,而且脾气耿直,眼里装不进沙子。但他只是发表言论,按现代观点来说,是言论自由,他又没做什么值得杀头的大罪。曹操杀了他,后来曹丕却下令千金收购他的文章。如果孔融真是欲规不轨,那么曹丕还能这样做吗?

孔融若只是“脾气耿直”,曹操还至于将他杀掉吗?孔融的性格如同绝大部分的名士,骄傲狂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想边让、祢衡、许攸之徒,无一不是名士,无

一不是性格骄傲狂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而结果呢?有一个得到了善终?性格不好,而曹操又是如何对待他的?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历来也都有一种声音流传着:孔融之死,纯属活该,与其替他喊冤,不如从他的性格中找出他的悲剧发生的根源孔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杰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论事考实,难可悉行”。所以他虽然有很高的抱负,还看不起同僚的迎来送往的碌碌无为,可是他的干法更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经济上、军事上就不行,以至后来无处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乱了,看不出复杂问题的关键,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级官吏。做事又很没条理,有时放松管理,有时“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这为怀恨他的人提供了击败他的口实。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

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中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中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中国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四岁的孔融就懂得了谦让的道理,把大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吃,小朋友们也要学习孔融让梨的这种精神。 传统故事:孔融让梨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 孔融让梨读后感(一)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二)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爸爸从上海回来带一大推零食回来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我表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

小古文《孔融让梨》教案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及小古文《礼》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种美德。初步知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字入手,初步感知小古文 1、先看老师写一个字,谁认识左边是一个示字,现在就是示字旁,左边是一个豊字古代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有关了。 2、给礼组个词。(礼貌,敬礼) 3、其实。我们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古到今也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诗文和有关礼的故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小古文,它的题目就叫礼。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先借助拼音把这篇小古文读上两遍,把字音都读准了。 出示:小古文 同学们你们刚才读着小古文有什么感觉(短小、不容易懂) 古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两种文体都是都可以作为记录,写在纸上,不同的是“古文,只是写在纸上平常说话却不是这样。而现在我们的文章,写在纸上的意思就是你想说的,和我们平常说话的语言差不多。 2、看看如果去掉拼音读行不行 指导速度慢一点、有节奏、有韵味。 3、同学们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我们这样读,只是在念字,这还不够,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读。老师想先来试一试,好吗给点掌声!谢谢。 老师配上音乐范读,要读好古文还必须要有节奏、有韵味。听老师读,看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停顿的地方可以用笔画一下斜线,做个记号。 4、同学们根据你刚才画的节奏先自己练习两遍。 两句分开读 5、第一句谁来试试。知道读出韵味、节奏。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6、潘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谁来把小古文整个地读一遍. 6、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小古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吗 (孔融让梨)

礼仪小故事孔融让梨

礼仪小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拓展阅读:礼仪小故事两则 篇一: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孔融让梨》含反思

中班教案《孔融让梨》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懂得尊敬关心长辈、爱护弟妹,理解故事内容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孔融让梨》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 2、懂得尊敬关心长辈、爱护弟妹。 3、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图片故事录音《孔融让梨》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你们认识这个小男孩吗?名字叫孔融今天我们要来听一个《孔融让梨》故事 二、倾听故事理解感受: 孔融家一共有几个人?孔融第几个孩子? 孔融为什么要挑一个最小梨子给自己? 孔融对爸爸怎么说?(请幼儿学讲孔融话) 你们喜欢孔融吗?为什么?

三、设置情境迁移感情 这一个很久以前故事为什么到现在大家还在讲呢? 假如你孔融你会怎么做? 经验联想:你关心过别人吗? 假设情景: 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了一位小妹妹车上已经没有位置了你会怎么做? 假如小弟弟喜欢你玩具你会怎么办? 看到小妹妹摔倒了你会怎么做? 活动反思: 经常说礼貌用语一种好习惯好修养同样学会谦让也人类一种特有美德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通过简单故事理解深刻地体验到谦让这种美德在讨论中幼儿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谦让什么时候该谦让设置情景迁移感情讨论中很多幼儿都谈到自己平时都很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听了故事以后自己要向孔融学习学习谦让本次活动幼儿发言讨论都很积极。 小百科: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孔融让梨》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孔融让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Big class language activity: story "Kong Rongrangli"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孔融让梨》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谦让的道理。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活动准备 食物两个梨子,动画视频,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导语:老师这里有两个梨,如果让你们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挑梨子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老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图片,讲述故事 (1)教师一边讲述边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前半段内容。 提问:故事中的小男孩叫什么名字?他几岁了?他有几

个兄弟?他是最小的吗,为什么? (2)结合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的后半段内容。 提问:家里吃梨的时候,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子?爸爸是怎么问孔融的,孔融是怎么说的? 提问:爸爸又是怎么问孔融的,孔融又是怎么说的? 提问:爸爸是怎么夸孔融的?(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孔融吗,为什么? 小结:孔融能让着哥哥又能让着弟弟他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4、完整观看《孔融让梨》视频 5、创设情景,情感迁移 提问:平时你认为谦让的事情有哪些呢? 提问:小妹妹喜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提问:如果你在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小妹妹,又没有座位,你会怎么做?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一个让梨的故事,懂得了谦让的道理,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像今天这样能够谦让别人,关心别人。如果现在让你把梨送出去,会把梨送给谁?为什么?(幼儿自由说)。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起立,我们一起把梨送给他们吧!(在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走出教室。) 附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1:孔融让梨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1:孔融让梨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

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2: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孔融让梨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孔融让梨》 【活动目标】 1、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谦让的道理。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食物两个梨子,动画视频,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导语:老师这里有两个梨,如果让你们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挑梨子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老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图片,讲述故事 教师一边讲述边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前半段内容。 提问:故事中的小男孩叫什么名字?他几岁了?他有几个兄弟?他是最小的吗,为什么? 结合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的后半段内容。 提问:家里吃梨的时候,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子?

爸爸是怎么问孔融的,孔融是怎么说的? 提问:爸爸又是怎么问孔融的,孔融又是怎么说的? 提问:爸爸是怎么夸孔融的?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孔融吗,为什么? 小结:孔融能让着哥哥又能让着弟弟他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4、完整观看《孔融让梨》视频 5、创设情景,情感迁移 提问:平时你认为谦让的事情有哪些呢? 提问:小妹妹喜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提问:如果你在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小妹妹,又没有座位,你会怎么做?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一个让梨的故事,懂得了谦让的道理,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像今天这样能够谦让别人,关心别人。如果现在让你把梨送出去,会把梨送给谁?为什么?。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起立,我们一起把梨送给他们吧! 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子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大家坐到一起来,哥哥先让孔融挑一个,孔融想了想,到底要挑哪一个梨呢,于是他就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爸爸看见了也觉得奇怪,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子,又让你先挑,你为什么不拿大的,不拿好的,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孔融让梨》.doc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孔融让梨》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谦让的道理。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活动准备 食物两个梨子,动画视频,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导语:老师这里有两个梨,如果让你们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挑梨子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老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图片,讲述故事 (1)教师一边讲述边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前半段内容。 提问:故事中的小男孩叫什么名字?他几岁了?他有几个兄弟?他是最小的吗,为什么? (2)结合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的后半段内容。 提问:家里吃梨的时候,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子?爸爸是

怎么问孔融的,孔融是怎么说的? 提问:爸爸又是怎么问孔融的,孔融又是怎么说的? 提问:爸爸是怎么夸孔融的?(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孔融吗,为什么? 小结:孔融能让着哥哥又能让着弟弟他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4、完整观看《孔融让梨》视频 5、创设情景,情感迁移 提问:平时你认为谦让的事情有哪些呢? 提问:小妹妹喜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提问:如果你在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小妹妹,又没有座位,你会怎么做?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一个让梨的故事,懂得了谦让的道理,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像今天这样能够谦让别人,关心别人。如果现在让你把梨送出去,会把梨送给谁?为什么?(幼儿自由说)。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起立,我们一起把梨送给他们吧!(在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走出教室。) 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子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大家坐到一起来,哥哥先让孔融挑一个,孔融想了想,到底要挑哪一个梨呢,于是他就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爸爸看见了也觉得奇怪,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子,又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孔融让梨》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孔融让梨》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孔融让梨》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故事《孔融让梨》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谦让的道理。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食物两个梨子,动画视频,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导语:老师这里有两个梨,如果让你们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挑梨子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老师完整讲述故事提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图片,讲述故事 (1)教师一边讲述边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前半段内容。 提问:故事中的小男孩叫什么名字?他几岁了?他有几个兄弟?他是最小的

吗,为什么? (2)结合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的后半段内容。 提问:家里吃梨的时候,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子?爸爸是怎么问孔融的,孔融是怎么说的? 提问:爸爸又是怎么问孔融的,孔融又是怎么说的? 提问:爸爸是怎么夸孔融的?(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孔融吗,为什么? 小结:孔融能让着哥哥又能让着弟弟他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4、完整观看《孔融让梨》视频 5、创设情景,情感迁移 提问:平时你认为谦让的事情有哪些呢? 提问:小妹妹喜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提问:如果你在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小妹妹,又没有座位,你会怎么做?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一个让梨的故事,懂得了谦让的道理,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像今天这样能够谦让别人,关心别人。如果现在让你把梨送出去,会把梨送给谁?为什么?(幼儿自由说)。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起立,我们一起把梨送给他们吧!(在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走出教室。) 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子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大家坐到一起来,哥哥先让孔融挑一个,孔融想了想,到底要挑哪一个梨呢,于是他就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爸爸看见了也觉得奇怪,就问孔融,这么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1-2]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孔融让梨读书心得5篇

孔融让梨读书心得5篇 《孔融让梨》读书心得1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我吃小的,给人家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团结友爱,尊敬长辈。 我的同桌王泽亮有个双胞胎哥哥叫王泽阳,他们在和父母吃早饭时,早饭不多,最终还剩一个生煎,父母要他们两兄弟吃,他们互相推辞后,最终给了父母。这样的家庭气氛,多让人感动呀,这两兄弟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吗?他们尊敬长辈,因为父母要去工作,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 我很喜欢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两只小羊,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还互相斗殴,最终谁也没有好果子吃,纷纷落入水中。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构成了比较,孔融为家人让梨的孝心让后人们一向流传至今,广为流颂,而这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故事,虽也被人们流传,可是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不懂谦让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每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小时候我将这些含“爱”的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肚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此刻,有时还是这样,认为父母就是应当给我的。可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实在是太羞愧难当了。从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会让给父母。并且还感到,互相谦让,还能增加生活气氛,增强亲密感,其乐融融。 我们都应当让长辈与亲人得到欢乐,自我随后。“百善孝为先”

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当明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从点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孔融让梨》读书心得2 今日我读了《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妈妈让他给大家分梨。孔融把大梨让给了别人,把小梨留给了自我。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拿大的,他说:”我年纪小,应当吃小的。“ 说起《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想起了一个词——谦让。谦让是中华名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此刻,我们的生活比过去富裕了很多,但又有多少小朋友想到谦让和关心别人呢?我们的父母给我们买了一些好吃的零食,可我们只顾自我吃,压根儿没想到和爸爸妈妈一齐分享,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懂事的,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书心得3 中国集邮总公司专门配合今年”六一“发行的《孔融让梨》邮票,设计推出一款爱心邮册。该套邮票由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闻鸡起舞、曹冲称象、铁杵磨针、囊萤映雪、程门立雪等8个著名的历史典故组成,宣扬谦逊、智慧、好学、坚韧、互助、爱国的优秀品质,让全国的青少年认识并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和谐社会风尚。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

孔融让梨图片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图片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许多人应该学习孔融尊老爱幼、谦虚礼让。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孔融让梨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孔融很懂礼貌,父母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父亲让孔融挑,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中班语言活动优秀教案:孔融让梨

中班语言活动优秀教案:孔融让梨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懂得尊敬、关心长辈,爱护弟妹。 3、体验谦让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实物两个梨,笑脸、苦脸图片,本班级幼儿在活动中的视频。动画片《孔融让梨》 活动重点:幼儿初步懂得与人相处应谦让的道理。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为他人着想的品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在家里,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好吃的东西,你是一个人吃,还是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吃?老师把幼儿的做法分成两种:给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的幼儿贴上一个笑脸,反之贴上苦脸。 二、出示孔融画面,引出学习内容: 1、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瞧!这是个古代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孔融,和你们一样大,也是四岁,孔融给小朋友还带来了两个梨呢!你想吃哪一个梨? 2、教师:想知道孔融挑了哪一个梨吗?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吧!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一遍后提问:孔融挑了哪个梨,他为什么不拿大的,拿个小的呢?孔融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片。

三、播放视频,幼儿观看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孔融有几个哥哥,几个弟弟?孔融为什么不拿大梨,拿个最小的梨呢?孔融是怎么说的?爸爸是怎么夸奖他的?)。你喜欢孔融吗?为什么? 四、教师小结:孔融才四岁,就知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所以大家都夸他是个好孩子,他的故事也一直讲到现在,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兄弟姐妹之间要友好相处,有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要只顾自己,我们要学会尊敬关心长辈,爱护兄弟姐妹,你们是好孩子吗?现在请你来挑梨,你挑哪一个呢?为什么? 五、设计情境,情感迁移:你关心过别人吗? 1、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这时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你会怎么做? 2、假如小弟弟喜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办呢? 3、看到小妹妹摔跤了,你会怎么做? 4、观看视频:播放本班级幼儿在活动中的图片。让幼儿辨析谁做得对,谁做得错,并说出理由。 六、活动迁移:在幼儿园玩玩具时,应该怎样玩?结束。 教学反思:通过图片讲故事,幼儿能直观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大概含义,通过观看视频及简单的提问,能强化幼儿对正确行为的意识,通过赞扬故事中的小孔融,幼儿能判断自己日常行为,但是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

幼儿园小班社会领域教案孔融让梨

幼儿园小班社会领域教案《孔融让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谦让的道理。 2、教育幼儿懂得礼让,知道尊老爱幼。 3、体验谦让所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幼儿初步懂得与人相处应谦让的道理。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为他人着想的品德。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鼓励语:小手小手转一转,你棒,我棒,大家棒! 物质准备:图片2张、故事《孔融让梨》、儿歌《让座》、一盘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音乐律动《爸爸瞧妈妈看》 二、基本部分。 出示孔融画面,引出内容。 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孔融让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听故事孔融让梨。 提问:你们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 师:让我们继续来听听孔融到底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

提问: 1、孔融为什么挑最小的梨?他是怎么想的? 2、你认为孔融这样做对吗?好在哪里? 师:我们在来听一遍故事,听听孔融对爸爸是怎么说的?爸爸是怎么夸奖他的? 提问:你喜欢孔融吗?为什么? 小结:孔融才四岁,就知道让梨,是不是很懂事啊?古代的小朋友懂得谦让,我们现在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懂得谦让呢? 听儿歌《让座》 导语: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让座》,一起来听听吧。会唱的小朋友跟着一起唱。 提问:儿歌好听吗?儿歌中的小朋友做了些什么?这位小朋友也这么有礼貌,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她学习啊? 三、结束部分 小结: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好的留给别人,儿歌中的小朋友也懂得给老奶奶让座,大家都夸他们是好孩子,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兄弟姐妹之间要友好相处,有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要只顾自己。我们要学会尊敬关心长辈,爱护兄弟姐妹。 今天老师请大家吃梨,你挑哪个?为什么?小朋友排队上来拿。

孔融让梨的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的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辞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异地问他:quot;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lsquo;孔融沉着答道:quot;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quot;父亲很是快乐。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欢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简介】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

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小学一年级语文孔融让梨教案

佛山市二十五小学张见欢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 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 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8.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 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 岁(sui):读准平舌音。 -------------------------------------------------------------------------------- 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

孔融让梨得到的众多启示

孔融让梨得到的众多启示 原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二十世孙,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153~208),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让梨 府。中平初(185),举,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后因忤,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北海郡为相。二年(195)领青州刺史。迁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另类解读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

孔融让梨(简单)

孔融让梨 KongRong Let pears 很久以前,在中国,有个孩子名叫孔融。 long long ago,In China,there was a boy,his name is KongRong。 孔融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年幼的弟弟。 Kongrong had five older brothers and a young brother. 他和兄弟们相处得很好。 he get along whit his brothers 一天,他的父亲拿了一些梨子, One day,His father took some pears.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或大或小。 KongRong looked at the pears in the plate, Find pears or large(big)or small 孔融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 picked up smallest one 爸爸看见了很高兴, Dad was happy to see it. 爸爸心想:这孩子是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 Dad thought:this Children leave good things to others 于是爸爸问孔融:“你为什么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So Dad asked KongRong:“Why do you take only one of the smallest? ” 孔融回答说:“我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KongRong replied:“I should get the smallest one. Big should be left to my brother. 爸爸说:“你不是最小的,弟弟比你要小呀?” Dad said:“what about your younger brother,who is young than you?”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KongRong said: “I am older than my little brother,Big for the little brother to eat." 爸爸高兴的说:“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Dad happily said::“Good boy,Good boy,you are really a good ki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