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下面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 晋王室子弟今山西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卫王室子弟今河南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今北京一带 注: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晋、卫、鲁、燕均为周王室子弟的封国,占据主导地位,故A 项解读正确;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晋、卫和鲁的封地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故C项解读正确;表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故D项解读正确。 答案:B 2.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 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 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 解析:题干中没有提到男女地位问题,体现不出男尊女卑思想,故排除A项;中国人重视姓氏与王权无关,体现不出专制王权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表明其重集体轻个人,故C项错误;重视姓氏说明中国人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家族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年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羊年,据统计,新年第一季度出生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预计2020年会有近5 000万成年男子成为光棍。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最早可上溯到( )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重血缘亲疏的宗法制 D.下级服从上级的集权制 解析:重男轻女现象是重视血缘传承、血缘亲疏观念的具体体现,这是宗法制传统对现实生活影响的产物,故选C。 答案:C 4.2015年3月26日,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组有关福建土楼的精美图片。引起大量摄影爱好者好评。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位,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禅让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辨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到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B属于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A、D指最高统治者王位继承方式。 答案:C 5.《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④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意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部族,但上天赋予了它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它不断革新。西周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并使等级秩序稳定,实行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④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高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 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后,割据势力更加发展,演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再次遭到破坏。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又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内容: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数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养祭祀……强本干,弱权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表明司马迁( ) A.肯定“推恩令”的措施B.推崇郡县制的统治结果 C.赞同郡国并行制D.承认汉初实行封国制的作用 2.(2013届广西武鸣锣圩高中测试)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3.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 ) A.监察地方B.方便地方自治 C.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4.唐朝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据此判断政事堂是( ) A.最高议事机关 B.最高立法机关 C.最高行政机关 D.最高决策机关 5.(2013届烟台模拟)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6.(2013届温州模拟)《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可见当时( ) ①分封制仍然存在②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③世家子弟失去优先为官特权④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7.(2013届石家庄模拟)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8.(2012·聊城一模)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当代的价值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3政治班 学号:8 姓名:王佳楠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谈起中国古代历史,政权变换,朝代更迭,从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到封建制社会的结束,人们对政治的利用日趋成熟,利用其终结,利用其开始,从具有政治头脑的个人或群体中诞生并付诸于实践的,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则是王朝的灵魂,经济制度则是骨架,仅管传统的政治制度大都以集权,专政为核心,以服务于君主的家天下为首要任务,但用理性且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政治制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基于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特色,并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经验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精华所铸就而成的,其虽渺小但不容忽视,下面我将从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来一一列举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当代的价值进行论述。 宗法制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使社会各层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以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它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使得王在拥有极大政治权利的同时多了血缘关系的保障。由于人是社会化

较高的群居动物以农业社会为根基,以血缘关系形成纽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宗法制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亲情的重要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的核心,既巩固了宗法制,有使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两千年来没有中断与宗法制中重视家族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代,宗法制同样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谐”二字十分重要,“不和谐”的问题与事件屡见不鲜,且难以解决,这正需要大力宣传宗法制中有家才有国,家和万事兴的内容,和谐社会要从家做起,而宗法制也将广大中华儿女的心连接到一起,共同歌颂着龙的传人,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是从国家角度论述,而从个人角度来看,宗法制延续下来的孝道观念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古人重孝道,这其推行的宗法政治制度有关,孝是宗法制度的必然产物;后来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推崇父慈子孝。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个人良好品德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反作用。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自秦国统一六国以来,中央集权制由萌芽发展至明清达到顶峰,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先进,具有长久存在价值的政治制度,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认为不能单一论证其在现今中国所起到的价值,因此我将中国划分为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发展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版必修1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全是标志,故选C。 2.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A.禹B.启 C.商D.汤 答案:B 解析: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答案:C 解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指商朝时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祭祀与对外战争,将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与祭祀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活动相结合,使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因此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史实不符。 4.商朝晚期的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宗法观念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王位继承混乱无序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有子继位为王”体现的是王位继承中的宗法观念,而“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此时宗法观念大大加强,渐渐向“王位子继”发展。其他三项均不能由材料得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会考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秦的统一;了解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知道汉朝州刺史的设置;知道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对某些观点的立场、态度、倾向作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分析令学生明白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明清专制主义的危害。 重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主要史实。 难点:史论结合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入:(投影标题及会考条目,解释标题) 师:“古代中国”是指:夏商周至1840年。“政治制度”有哪些? 生: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这些制度可分为两类: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 一、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师:秦朝确立了哪些中央政治制度? 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师:皇帝制度是由谁首先创立的? 生:秦始皇嬴政。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学习思考第一段,说出皇帝制度的特点。 生(阅读后作答):皇权至高无上。 师:皇帝确立起天下独尊的地位,并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从而确立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政体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皇帝集中各种权力于一身以后,每日要处理的政事繁多,于是设丞相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的丞相权力极大,威胁皇权,那怎么办? 生:削弱相权。

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比较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成因和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和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为代表。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有何不同呢? 一、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古代西方: 1.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古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国,留下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罗马法。 二、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农业社会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工商业谓之末,一直受着轻视、忽视,自然也就不发达。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封闭、保守、压抑的宗法制度。这种政治重视的就是伦理。反对个人自由,反对贪图私利、越礼享乐,强调天予的尊严、国家的统一、尊卑等级的神圣、品德修养的重要,反对个性自由的发展,压抑种种人性。 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社会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权,成年公民可以参与讨论重大议案。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人人生而平等,崇尚个人的财富、个人的爱情,崇尚个人冒险和个人奋斗。 三、对后世影响: 古代中国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碍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也是现代欧洲文明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最高成就,成为地中海地区两座各有特色、交相辉映的灯塔,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特点

中国古代得政治制度与特点 我国早期奴隶社会得专制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与内服外服制度 1.早期“国家”得出现: (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得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得历史阶段。 (2)原因:生产力得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得使用、贫富分化得产生、文字得成熟、城得出现与礼制得初步形成。 (4)政治形式:传说中得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设置官员,确定了初步得政治管理秩序。 2.“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以前,采用民主方式推举部落首领得制度被称为禅让制。夏禹死后,她得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后代。这样原始社会后期得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商朝建立以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夏商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得统治,把自己得行为说成就是天得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得方法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4.夏商得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得行政管理制度,史称内服外服制度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与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与伯。 二、等级森严得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得:为了进行有效得统治 3、内容: 一除外:除王畿以外得广大地区

二核心:将土地与人民分封 三类人:授予给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得后代 四等级: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得等级森严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五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诉职 4、实质:西周国家政权得组织形式(简称政体) 5、作用: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得统治 (2)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得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得强国 (3)有利于周文化得传播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7、弊端:受封诸侯在自己得领地内,享有很大得独立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五霸得出现,标志着分封制得瓦解。 三.血缘维系得宗法制 1、目得: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得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与土地继承上得矛盾。 2、含义: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严格得大宗小宗体制 (3)具体内容: 1)周天子以嫡长子(正妻所生得第一个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得大宗。 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相对于天子而言为小宗,在本诸侯国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得大宗与小宗得关系。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1)古代中国得政治制度 含解析

(1)古代中国得政治制度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2、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3、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4、《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5、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 ◆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 ◆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 ◆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 ◆1894—1919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 ◆ ◆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 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 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 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 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人类政治制度演变基本趋势: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 ◆中美苏发展经济的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市场和计划的合理结合;不断 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 ◆维护世界和平: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对话与协商机制;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 际争端。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系:文艺复兴促进科学革命,科学革 命推动启蒙运动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 ◆二战后欧美关系变化:西欧由依附(受制)于美国到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 (或欧美关系分化)。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下降,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双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第一课 1、分封制 ①概念: 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③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服役 ⑤影响:扩大疆域,巩固统治,后期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 2、宗法制 ①概念: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第二课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三课 1、汉朝:中央:内外朝制度, 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郡国 2、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3、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4、元朝: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第四课 1、明朝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 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跪奏笔录 ④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⑤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 西周的政治制度 24(2011年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答案】C A:西周的分封制下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地方权力较大,并不利于中央有效的控制地方,故A错 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而百家争鸣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故B错 C:西周宗法分封之下家国一体,地方诸侯都隶属于周,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故C正确 D: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人口归各诸侯控制,而并非国家,故D错 24(2013年全国1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答案】C A: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封制最终瓦解.故A错 B: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并非君主集权,故B错 C:秦国墓葬凸显了君王的特权。故C正确 D:选项中的严格遵循过于绝对,故D错 24(2014年全国2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解析:【答案】C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3)主要体现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 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 基础:井田制 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 (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 2、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 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 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 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 (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 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 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 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 阶级意志 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 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①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汉武帝后期)分13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 汉武帝解决措施: “推恩令”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分封制 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4、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考古资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概括并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 教法设计: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本周要学习的专题一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学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做阅读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3页,大家快速阅读导语,解决一个问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哪几个阶段? 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