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趣”谈

文言文课堂教学“趣”谈
文言文课堂教学“趣”谈

鹤山市2017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论文评选参评作品

作品统一编号:________

文言文课堂教学“趣”谈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课堂充满生趣,就必须尽心发掘文言文的“趣”味,努力通过导入生趣、成语觅趣、授谬激趣、征引添趣、溯源追趣、缘情益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言课堂;导入生趣;成语觅趣;授谬激趣;征引添趣;溯源追趣;缘情益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从而“学有所获”。然而文言文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打呵欠、伸懒腰,甚至干脆睡懒觉而无动于衷的悲哀情形。

这种情形严重损害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反映出学生对文言文课堂学习的心理陌生、疲劳,甚至厌倦,究其原因正是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严重缺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语文教师该如何发掘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趣”呢?

1、导入生趣

作为语文教师,导入往往十分重要,好的导入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伊始切忌开门见山地直接板书课题或干脆扎入课文阅读讲析。我们不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的知识点和新课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美妙的导入,花几分钟开场,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渲染、悦耳的音乐、动人的故事、诗一般的激情将学生带入某种气氛或情景之中,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般来说,新课导入主要有援引法、图示法、音乐法和故事法等。(1)援引法。导入时援引诗词名句、格言、谚语、摘抄等。如援引《易水送别》导入《荆

轲刺秦王》,援引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导入《归去来兮辞》等等。(2)图示法。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张直观、生动而形象的图片。如《过小孤山大孤山》,让学生欣赏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矶以及江边烽台和怪石等精美图片,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文意的初步把握,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视野,进而产生审视文中所观游的美景欲望。(3)音乐法。导入时播放一段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音乐。如以歌曲《苏武牧羊》导入《苏武传》,随着音符的跳动,学生很快被辛酸凄楚的歌词以及悲壮慷慨的歌声所打动,流露出对苏武守节不辱的敬仰之情,在“情”的驱动下,原本枯燥的古文此时也变得津津有味。(4)故事法。导入时以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新课中的故事以及所发生的背景。如《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新课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唤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命运及事件的关注,再对故事本身作“空白”讲解,迫使学生“欲知后事,且看课文”,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

2、成语觅趣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意义。在学习文言文词义与古代汉语语法常识时,只要教师洞悉成语,就会发现,如果对成语的含义掌握得很扎实的话,可以积累起文言文中很多经常会考到的字词的含义和语法知识。教师在讲课时,如果懂得将文言文的学习同成语的理解建立起有机联系,自然会从这一文化瑰宝中觅得一番趣味,在此引导之下,久而久之,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也会体会到乐趣,从而拓展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

成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掌握文言文词义。比如“克勤克俭”中的“克”就是“能够”;“狐假虎威”中的“假”就是“借助”;“义不容辞”中的“辞”就是“推托”;“偃旗息鼓”中的“偃”就是“倒下”;“功亏一篑”中的“篑”就是“土筐”;“望风而逃”中的“风”就是“势头”;“一衣带水”中的“带”就是“衣带”;“屡试不爽”中的“爽”就是“差错”;“不刊之论”中的“刊”就是“更改”;“赴汤蹈火”中的“汤”就是“热水”;“具体而微”中的“具体”就是“形体具备”等等,许多生僻的词义在具体的成语中往往会得到形象生动而具体深刻的理解。

成语还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学习枯燥的文言文语法知识。(1)在文言句式方面,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有六类: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这些句式往往体现在成语中,比如“非亲非故”“草木皆

兵”“浮生若梦”“言为心声”等等,分别用“非”表否定判断、用“皆”“若”“为”表判断。比如“为名所累”“囿于成见”“秋扇见捐”“水滴石穿”“兵挫地削”等等,既有形式上的被动,也有语意上的被动。比如“时不我待”“毛将焉附”“以一当十”“唯利是图”等等,分别是否定结构、疑问结构、介宾结构和固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比如“嗤之以鼻”“相濡以沫”“绳之以法”“生于忧患”“无济于事”等等,均为介词“以”或“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后置。比如“骑者善堕”即为定语后置“善骑者堕”。比如“诚哉斯言”即为主谓倒装“斯言信哉”。至于省略句,如“穿云裂石”(声音穿云裂石),“千钧一发”(千钧引一发),“金石为开“(金石为之开)等等则分别省略主语、谓语和宾语。(2)在词类活用方面,成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风起云涌”“朝秦暮楚”“道听途说”“车载斗量”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用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情状、时间、地点、方式等。比如“礼贤下士”“不毛之地”等则是名词用作动词。比如“不近人情”“不白之冤”等则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比如“惩恶扬善”“扶危济贫”等则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比如“破釜沉舟”“翻江倒海”“劳民伤财”“息事宁人”等则是使动用法。比如“草菅人命”“鱼肉百姓”“不耻下问”“幕天席地”等则是意动用法。

3、授谬激趣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出错,往往会造成一种激发学生去研究、辨析、比较、掌握学习内容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犯错”,学生“发现”错误,并共同“寻找”错误的原因,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而且教学目标相对集中、突出,从而帮助他们从看似无趣的教材内容中发现趣, 尝到趣。

例如讲《鸿门宴》坐席时,我故意将“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讲成“项王、项伯南向坐,亚父北向坐。……沛公东向坐,张良西向侍”。学生马上就问:“老师,您的书怎么和我们不一样呢?”我忙答道:“书,是一样的,不过老师这样讲是有理由的,看你们谁能说出这个理由来。”于是,学生积极翻阅资料,终于兴奋地发现古人宴席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问题自然迎难而解了,原来司马迁如此安排坐席是为了突出项羽的自高自大,而老师故意出错是为了向他们强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后来我还特地告诉他们古人“南面称孤,北面称臣”的道理,

不过宴席与这是不同的。

又如在讲文化常识“冠礼”时,我故意将“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讲成“古代男子和今天的人一样都是十八岁成年”。这时学生就在嘀咕老师讲错了,我就急忙问道“你们说说古代男子是多少岁成年”,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二十”。我又问“那古代女子是不是十八岁成年呢”,在一问一答中这个知识点就被轻松而愉悦地掌握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法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应该在可疑处多疑、疑能生趣的道理。

4、征引添趣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有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较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教师常常会适当地旁征博引。这种征引不仅让学生觉得教师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魅力无穷,而且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量, 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形象而生动的征引内容,常起到示例的作用,能将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增辉添彩, 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兴趣横生。

例如人教版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模块中关于“星宿”,教师由于阅读文献丰富往往容易理解,可是学生接触这些知识点少,难免因为陌生而产生畏难情绪,而教材所涉猎的又颇为简练,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重难点知识呢?教师在讲解时就有必要旁征博引,从学生熟悉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星宿的语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等等,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星宿名称。在初步了解之后,教师便可自然而然地道出“二十八星宿”:北方是玄武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南方是朱雀七星(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是苍龙七星(角、亢、氐、房、心(又名商)、尾、箕),西方是白虎七星(奎、娄、胃、昴、毕、觜、参),并追问道:“为什么古人常有‘人参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慨呢?”学生肯定会马上答道:“参星在西方,商星在东方,人生动不动就像参星与商星一样分隔在东西两方而不能见面。”除此,教师还可以征引其他诗文:“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等,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让学生掌握其他星宿名称,如华盖星,太阳、月亮、文曲星等。当然,在落实文言文一词多义时,此种征引亦不可少,在此不再赘述。

5、溯源追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对文言文词义的探本溯源自然就其乐无穷。在汉字六书中,古人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法创造出含义丰富、形状各异的汉字,其中许多汉字的含义往往与字形相关。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汉字溯源的方法来推断并记住这些字的含义,既生动形象,记忆深刻,也能在探究本源中的追求寻到乐趣。

因此,在教文言文时,教师不妨先教学生形旁的意义,比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冖”与覆盖有关;“阝”与地名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与鸟雀有关;“耒”与耕种有关;“豸”与猛兽相关;“糸”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王”与玉石有关;“目”与眼有关;“页”与首有关;“攴”与敲打有关;“求”与毛皮有关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演绎词义的推断方法,当他们掌握技巧后很快就能体会到收获的乐趣。

这种方法在讲授古今词义变化的时候,同样是可以运用的。比如探讨“爪牙”古今含义变化时,教师不妨先列举古今文白句例:(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3)“郭全海寻思‘满洲国’这么一个大密探,藏在这儿一年多,没有发觉,一定有爪牙。”(《暴风骤雨》)再问问学生情感色情有何不同,经过溯源,就不难明白:“爪牙”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后来古人把得力的帮手、干将比喻成爪牙,属于褒义词;现在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即党羽、帮凶,属于贬义词。这样的溯源,既开阔了学生知识眼界,也让学生在由褒到贬的情感逆转中品尝到了十足的趣味。

6、缘情益趣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古代作为化成天下的人文特别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以及美好的情感,并逐渐形成“以文载道”“为情造文”的审美范式。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就应该顺势而为,从道德情操层面入手,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习并感受文中人物的至情至性,从而增益趣味。

比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作者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倾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衷肠,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又如李密《陈情表》,作者在开头描述了自己在小时候的不幸,用

此来侧面描述祖母对自己的照顾,而在文章后面又表达了君主对“卑微”自己的赏识的感激之情,也表示自己愿为其效犬马之力,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可谓真情流露,委婉畅达。难怪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总之,文言文作为一种与现代语言差别极大、年代相隔甚远、文辞简约而精深的语言,势必给学生的学习平添不少困难,也给语文教学造成重重障碍。不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懂得驾驭,学会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发掘其中所蕴含的趣味。

参考文献:

[1]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曹海明、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6]蔡澄清、陈军.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7]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与活动[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龙岩一中应永恒 【说明:本文是还在龙岩一中时刊登于《福建教育》(ISSN0427-7058 CN35-1017/G4 )2011B1.2期102 页的一篇可以支撑成果的文章,紧随其后的是本人的一篇也可以支撑成果的教学案例《文言文五层级教学法的尝试——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 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分值最高的是作文题,难度值最大也就是拉分最大的通常是古诗文阅读鉴赏题。在作文没有太大出入的前提下,文言文试题的得分率是语文成绩的关键。而分值最高的作文则完全可以悉数从文言文中取法,甚至作文的内容也可以凭借文言文提供的浩瀚的材料,历年各省满分作文就是有力的明证。从应试的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搞定古文就可以搞定语文。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审美能力与运用能力,是与其文言文修养成正比的。一个中国人的发展走向,生存质量与精神空间,与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特别是孔孟与老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孔孟老庄的思想正是凭借文言的载体传流至今,没有文言文素养则难得先哲真髓。 由此看来,文言文的修习于学生高考、语文素养、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文言文的教学应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来到闽北山村中学教初中时,我就研究如何提高中考成绩,得知文言文教学是重中之重,第一篇论文是《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汲取——文言文教学尝试》,学生语文平均分高出县一中2分。到龙岩一中教高中时,我就研究高考,发现作文是一份高考试卷的“主要矛盾”,而文言文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来出了一部33万字的专著《学古文写作文》,去年,这部专著再版。从教三十余年,文言文教学探索一线贯穿。拙文从3个方面谈人教版课改新教材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追求。 一、让孩子们“快乐地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的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 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 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 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完整)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初探

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初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孔子、孟子这些大文学家的宏思佳作,又有无名氏、村妇野叟的真情实录,它是伟大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小学语文教材出现的文言文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把握这一教学内容的。要么领着学生逐字逐句译成白话文。要么只满足学生囫囵吞枣似地诵读,却很少在意文言文在小学课文中的出现究竟承载了什么用意与任务,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是很苍白的。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所说那样:“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景象。” 其实,我认为在教学中只要明确课标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品读文言之韵味,理解文言之含义,感悟文言之蕴意,拓展文言之博大,那么,文言文教学将迎来一派“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 一、品读文言之韵味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能否正确、流利地诵读文言文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便是教学的重点。 1.师备读,乃品文言之先决 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首先是备朗读,少则读五六遍,多则数不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仔细体味每个字,每句话;再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背的,我一定要先背下来。这样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 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 2.导生读,必品文言之韵味 新课标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朱作仁教授也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因为有了充分的“师备读”,走进课堂我便能信心百倍地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引领学生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从而领悟其中的内涵。课中,我总是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读,然后,把难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划上分节线,并按分节线一句一句地带读,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停顿得当,怎样得当停顿。这样学生便能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孰/为汝/多知乎?”等等。再如嘉兴市平湖叔同实验小学的钱峰老师,他在上《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并不急于教课文,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孩子们读课文:先是让孩子们自己读,孩子读不通,也不知道读到哪里该停顿一下,这时,老师让孩子跟读,然后又让孩子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文言之韵味。 读通、读顺文言文必先品出文言之“味”,这是一大难点,对毫无文言知识的小学生更是望而却步。因为文言文中还有许多不同于白话文的知识。如字义、语法等文言知识。我认为,指导小学生初学文言文,既不能重演私塾先生的那种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机械诵读式的教学,也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让学生过分拘泥于思想内容的理解,更不要讲古语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中,重点词语应当让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时教师给予帮助。我在指导学生品读时,还特别突出“题眼”和文言文与白话文字义之“异”的教学。 (1)品题眼之“精” 题眼是最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鲜明性的。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反复诵读题眼理解其

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能力要求。但是由于年代不同、观念不同、语言环境不同,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他们即使是死记硬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于理解领悟高度浓缩的文言文语言。因此,文言文一直被学生误解为枯燥无味的“大石头”。而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更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烦和恐惧。因此,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大刀阔斧、适宜学情地创新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 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灵活生动起来,使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阴影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精美的导语设计 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或用课件提供背景设计导语,或用生活现象设计导语,或就课文内容设计导语,或用俗语俚语设计导语,或用提问、悬念等方法设计导语……力求千变万化,调动多种方式,使用不同手段。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片断;而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则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俗话说“嘴是扁的,说话是圆的”、“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百万雄武之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巧退秦师的。精美的导语就如一株“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惹得蜻蜓早已“立上头”。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深切体会文之韵律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字词句翻译当作重中之重,孰不知,文之韵味是从吟诵中体会的,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中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所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要尽量形式多样,如诵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读”并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在文言文“读”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种“读”的方式。 1.教师范读。当前,教师的范读基本上被媒体录音替代了。事实上,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范读更亲切、更真实,更能感染学生。如著名文言教学专家李桐林先生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抓住文中人物角色地位的不同及朝廷、家庭环境的差异进行范读,以强烈的对比、适当的夸张、传神的身段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地“诠释”了课文,抓住了每一位听课者的心。 2.听读。所谓“听读”,就是让学生听别人朗读,学会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如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连,体会朗读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从而进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 改版 报告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xx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

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

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诵读法。 二、讲解法。 三、讲析法。 一、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给足学生思考预习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 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我在教授《劝学》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比如大部分学生翻译时都把“其曲中规”译为“这曲线中的圆规”,关键是没能结合上 下文去理解文意,同时不明白“中”在此处的含义,“中”是“符合”之意,试想,没有学生课前的理解,老师就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讲课时可能此处一带而过,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这里“中”是 “符合”之意,相比之下,学生不如自己做过的印象深刻。老师呢 在学生都明白的地方大讲特讲,反复分析强调,学情把握不准,效 率就上不来。 又如在上《项脊轩志》时,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处理学生自学时碰到的难点、盲点。这里强调的还是自主探究的方法,学生 先预习、老师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如“使不上漏”一句,很多学生没能准确翻译“上”字,这里的“上”字是一个词类活用 现象,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老师在上课时就避免了通篇讲解 翻译、学生记笔记不知重点、或者记满了笔记,可真正掌握的却极 少的现象。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从而达到了高效。 一段时间后,学生明确了文言文的重点,就可采用分组的方式,如分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几大块,让学生去课文 中找,然后在课堂上呈现预习成果,老师则进行点拨式的讲解,大

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课后的归纳总结,也可 采用此种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足学生时间去自主解决问题,然后老师提问,或者学生质疑,共同解决难题。这样就改以往那种老师讲、学 生听记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强化语法知识,总结文言特殊现象 针对文言文中的大量文言特殊现象,需要反复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如要弄懂“倒装句”、“名词做状语”等,前提是明确现代 汉语的语法现象。试想学生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弄 不清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如何弄得懂“宾语前置句”、“定语 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靠一堂课的语法知 识讲解是不够的,关键是经常回顾,反复强化,举三反一,让学生 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比如名词用作“状语”还是用做“动词”,就需要通过语法知识来判断,以苏轼《赤壁赋》中的“东望武昌”和“顺流而东也”为例,前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向东”。后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东进军”。很多学生 弄不明白二者的区别,其实,运用我们的语法知识来判断,就知道 前一“东”字是放在动词“望”之前,起修饰作用的,是状语。而 后一“东”字则需要结合整个句子补充翻译为动词。二者的区别就 在于是否放在动词之前。 此外,也可借助语法知识,通过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如文言虚词“以”,在“则修文德以来 之”(《季氏将伐颛臾》)与“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运用语法知识比较这两个“以”字,前者是处于两个动词之间,是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而后者 则是处于两个名词之间,是介词,译为“按照”。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与“君臣固守以窥周 室”(《过秦论》),则很快明确两个“以”字意义用法都一样。我 们要教给学生最适用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高效地考试。

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很美(教学论文)

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很美(教学论文)

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很美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 仙源湖实验学校申丽丹 【摘要】在小学阶段,文言文以编写在第三学段阅读为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地把结论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结论,这种做法实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残害,只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弃,文本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死的语言,学生根本体察不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古人那颗跃动的心。本文着重论述了文言文的三种基本教学模式:“四步”读式学习法、“五步”教学模式、“六环节”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欣赏阅读 你在或不在,你依然美丽。 你走或不走,你仍旧潇洒。 你说或不说,你还是动听。 你, 就是—— 文言文。 古典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中一道绚烂的风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进入到深一层次的领悟与享受之中。但是,由于教师受教学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起来枯燥的局面,学生一学过一篇文言文后,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再也提不起学文言文的劲儿来。这是老师的“罪过”。教师的教法不当,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扼杀在摇篮中,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中学甚至于终身。 小学文言文如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关于文言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到底怎样教 一、“春风不度玉门关”——文言文教学现状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认真记笔记,然后出题训练;或者偏重人文教育,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些现象,都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适宜合理地、大手笔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展现课堂新活力,使所学文言文充分发挥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具体方法示例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如采用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等,结合文言文特点,形成高效的、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体系。具体如下:(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关键。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1.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麟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以下看法:“我想学,可用不上。” “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假如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 “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考试要考。” 从许多的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假如在中考、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 加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呆板,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连教师都对文言文教学提不起精神,感觉乏趣、乏味、乏力,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学生对文言文又怎能提得起兴趣呢?

白话文无法完全取代文言文,学生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学生害怕或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是当今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我们自身要有所作为: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陕西省大荔县下寨初中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活动情况(开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1、开题时间:2013年9月19日 2、开题地点:下寨中学多媒体教室 3、参与人员:王峰、雷红茹、任江莉、郭彩玲、王丽 开题报告要点: (背景和意义;目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分工;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步骤;课题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研究经费预算等)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是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为:SJHYBKT2013024—13 该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9月19日正式开题,现将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文言文内容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博古通今,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初中生普遍较低。又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切合言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一次语言测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中学后,你才开始学古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文言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请说说看,与同学分享。”看到这个题目,我当即想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这固然是对的,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不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收获,也就是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 一、指导学生熟读文言文。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毕竟文言文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要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1、破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改变字音的通常读法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骑,音jì一人一马的全称)。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产生的异读,通哪一字,就读哪一个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è)。二、断句,

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断句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法结构、朗读结构、重音的强调,也可以说主要从朗读和节奏上读断。如:“前人之述/备矣”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就是一个主谓宾构的句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断读外,还应将“而”这个转折连词强调出来。一般情况下,“之”字是结构助词“的”时候,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就要特殊对待,当然,文言文的断言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格式,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感情的同时,较准把握断句。 总之,指导学生在感情的同时,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音的识读和读好停顿都与理解字音和句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步扎实好了,理解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白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甚至无法进行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使用比较灵活,或通假,或一词多义,或词性活用,或古今异义等。学习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醉翁亭记》中的“云归而岩穴螟”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两句都有“归”字,按一般意应为“回去”,讲太守回去好理解,讲云回去就不好理解了,显然,“云归”的“归”应取另一义,释为“归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作者:————————————————————————————————日期: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