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吗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吗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吗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吗?

缪人凤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几为海内外的共识,只是内涵不一样。对大陆来说,是西安事变促使中国形成了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面抗战作好了准备;对方台湾及海外的一些人来说,是西安事变解除了中共的危机,使中共死里逃生并趁因事变而提前爆发的对日全面抗战而发展壮大,直至席卷大陆,是国民政府在大陆失败的关键。这二种说法南辕北辙,但都认为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捩点。

但事实果如是否?答案却是否定的。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它只不过是已定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富有戏剧效果却完全影响不到大局。海内外的史家出于各不相同的目的,对它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都过份看重了它。笔者不是历史决定论者,相信有的人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如蒋介石、毛泽东,他们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日中国的面貌,但张学良显然不是,既然没有他,今日中国恐怕还是这样子。

要论西安事变的意义,有二个关键问题:其一,西安事变是否改变了蒋对红军的决策,从而使红军逃脱了覆灭的命运;其二,西安事变是否促使了中国对日全面抗战的提前爆发,从而给红军的趁乱扩张提供了机会。如对上述两个问题之一的回答是肯定的话,张学良当然会有他的历史影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但如两者都是否定的话,那张及西安事变对历史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即西安事变改变了蒋对红军的政策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载:“一九三六年四月及五月,中共连发共赴国难、一致抗日宣言。约在是年秋,周恩来及共产国际代表潘汉年与张冲会于上海,旋去南京,晤陈立夫。陈立夫要求中共遵奉三民主义,服从蒋委员长的指挥,取消红军,改为国军,取消苏维埃,改为地方政府。十二月初,已获相当谅解,谈判告一段落。周取道西安回陕北。”可见即使没有西安事变,国共达成协议也完全在望。而在西安事变解决后中共给予国民党的四项保证为“一、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三、在特区内实施普选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土地政策,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这其实不过是陈立夫要求和翻版,可见西安事变也并没有大幅改变国共协议的内涵。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国共自身政治用作的自然结果,而与西安事变无任何必然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即西安事变促使了中国对日抗战的提前全面爆发吗?这个问题和答案同样也是否定的。

老蒋对全面抗战其实早有统筹决策,他并不是一个只被局势牵着鼻子走的人。他在9.18后之所以默认张学良的不抵抗,下野复出后也只对日本采取一连交涉、一边抵抗的政策,并不是因为他生来惧日,而是他鉴于国家实力与国际局势,不轻易作玉碎的慎重之举。当时老毛子放任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社会只作口头同情外别无实际表示,以当时中国的实力,孤身抗敌难有胜利的希望,更何况内部不一,军阀割据一方,对中央有时公然反抗;红军则公然建国,有时还抄掠抗战军队的后方。所以如果当时即与日本决战,除了义和团式的自取

其辱外,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对于像蒋这样一个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待的人来说,不可能选择这样策略;更何况当必败的命运到来时,他本人将蒙受更大的耻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想与敌作最后决战,他在1934年的一次对军官演说中明白表示,中国将来不仅要收回东北,而且连朝鲜、台湾也要收回。他在1932年至1937年的抗战准备阶段,他事实上采取的是“安内先于攘外”的政策。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对外来侵略不抵抗,事实上在这段时间发生的三次大的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不是有他的嫡系精锐参战就是有他亲自指导,这些事实完全可以戳穿他对外不抵抗的谎言。

至于他的安内策略,则主要是借“剿共”来稳住对日关系,并借“剿共”来收伏各路军阀,为全面抗战争取大后方。他在1933年8月17日日记云:“大战未起之前,如何掩护准备,使敌不加注意,其惟经营西北与四川乎!”次年12月29日日记云:“若为对倭计,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言之,避免内战,使倭无隙可乘,并可得众同情,乃仍以亲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之张本,亦未始非策也。当再熟筹之!”这二只日记充分体现了他的安内思路。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他的安内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载:

“……1931年2月,(蒋)所拟订的对日作战全盘计划,特别重视大后方的经营。鄂、豫、皖剿共军事结束,即命他的基本部队胡宗南师移驻甘肃,赶筑公路,准备于开战时将中央政府迁往西北。第五次围剿胜利完成,一九三四年十月,整饬行政,推进建设,旋去成都,设行营于重庆,督导西南军政,中央的权力遂及于西南三省。此为近二十年来未有之事,改定四川为将来抗日根据地。一九三六年四月,复莅成都、昆明、贵阳,设中央军官学校成都分校,认为四川为天然的根据地。

……。

两广军事领袖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对蒋的成见终未冰释,日人从而拨弄。一九三六年五月,胡汉民病故,广州情况突生变化,陈济棠等以抗日为名,出兵湖南。蒋一面晓以图存救亡,必须以整个国力,一致步骤,切不可轻启内争,一面迅调大军入湘警备,先据衡州,粤桂军后撤。蒋再声明贯彻和平统一政策,愿开诚商洽。陈济棠此举极不得人心,广东国民党元老反对,高级将领余汉谋、李汉魂拥护中央,七月,陈被迫出走。

粤局既定,中央任命李宗仁、白崇禧为广西绥靖正副主任。寻又予调职,李、白抗命不受。蒋亲来广州,陈师广西边境,派陈诚向李、白说明抗日决心与计划,允其仍留广西。九月,和平了结,充分表现了相忍为国的精神。

东三省、热河沦陷后,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二十四省,其中十四省为半自主状态,七省境内的一部分为红军所据。③红军西走后,中央的势力进入西南,为一意外的大收获。至是除河北、察哈尔的一部分为日本控制,新疆为苏俄控制,陕北及陇东的一小部分属于中共外,其余大致悉奉中央命令。”

可见,没有蒋的卓有成效的安内工作,就不可能整合全国的力量,也就不可能坚持住对外长期抗战。

按照蒋的“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当内部粗安后,去除外侮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但当时中国还是弱国,还需要时间厚植国力,而对国际局势还有一个观察的阶段,所以当时中国还不能主动求战,但正因为中国国内粗安,蒋希望外人明白,过去的暂可以不问,但新来的欺侮中国将不再容忍。1936年11月爆发的绥远抗战就体现了蒋的这一思路。11月上旬。伪蒙军队仗着日人撑腰,向山西傅作义部出击,在蒋介石的多次督促之下,傅作义果断出击,取得百灵庙大捷。蒋还要傅扩大战果,这时日军警告,阎锡山犹豫不决,而蒋还是要阎继续战斗,同时叫京师部队作好准备,以应付突然事变。后来由于在陕的东北军传出不稳,蒋去西安视察,这时西安事变爆发了,绥远抗战也就此收场。从这场抗战可以看出,蒋已决心从此不再对日人作出新的让步了。(见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

自清末以来,中日冲突已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那就是首先总是日人制造事端,最后不管其有理无理,最终均要以日人得利益告终。一旦在交涉过程中中国表现出某种强硬,日人便会以武力来迫使中国就范,而中国最后也不得不屈服。现在蒋要改变这种模式,而日方如能接受这种改变的话,两国暂时自可相安无事,但这需日本方面有明辨事理,有长远眼光,又能撑提住局面的人主政才行。无奈当时日本已经军国主义化,任何温和一点决定均会被视为软弱,有人还会因此有性命之忧。日本至当时已经有好几个政治家被狂热的军人肉体消灭。当时能撑得住局面的实际上只有一人,那就是天皇裕仁。然而裕仁实际上是一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他对不断发生的“下克上”行为表面上惩处一下,实质却使主事者得到好处,因而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潮越来越狂热。所以实际上只要蒋改变对日交往模式,中日的全面冲突就已经不可避免。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的局势就是日本还是要按以往模式捞处好处,而中国坚持不让引爆的。蒋见日本始终不肯改变对华的行为模式,就干脆主动发起“淞沪会战”,让日本对中国由蚕食变鲸吞,全面对日抗战终于爆发。

所以,有无西安事变,对抗战的全面爆发几无影响,而且也未必使战事提前。

西安事变对历史的影响可算有了一个答案,可另外的问题又产生了。那就是,老蒋难道不知道红军最终会成为心腹大患,如他知道,他为什么不在红军山穷水尽之时一举扫净?

的确,这是一个问题。稍有点政治知识的人大概都知道,政治谈判是要靠实力的。没有实力,对手完全可以对你予取予求,有什么可谈的?那为什么当红军以区区数万疲惫之卒,处贫瘠之地,又孤立无援(红军打通国际交通线作战惨败)之时,蒋却要与红军谈判解决呢?

这就牵涉到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了。红军与国内的军阀部队不一样,它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日、苏(俄)是近代中国的两大恶邻,对中国竞相吞食,而两国又互相视对方为心腹大患,几度因争夺在中国的权益而大打出手。日俄期间双方主要表现为利益争夺关系,双方在中国东北的决战以日方的胜利而收场,这一结果客观上保持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而日苏期间,尽管双方还是互视对方为心腹之患,且在国家利益之上又加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但在对华关系上却表现为尽量避免冲突,各取的所需。这样日本对苏联袭据中国外蒙视若无闻,苏联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尽量忍让。尽管双方对中国来说可恶的侵略者,但对中国国民来说,感受却并不一致。这是因为苏联侵扰的是中国边地,而日本侵据的却是中国腹心之在;苏联并没有以中国的保护国自据,而日本的军事、经济、外交无所不干涉;苏联在中国并没有太多的经济利益,双方冲突不多,而日本浪人在中国到处走私、贩毒。故一般中国人对日的恶感远超过对苏。

对中国政府来说,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就意识形态而言,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并不相容,如容忍共产主义自由传播,则势必会影响到政府的稳固,所以必须倾力剿共,而从民族解放的目标出发,国民政府首先要对付的敌人却是日本。而要对付日本,却必须结好苏联。要结好苏联,则又不能对共产党赶尽杀绝。正是处于这种考虑,蒋在对共大幅削弱之后最后还是选择了政治解决,这其中当然也有需中共的转变、配合。事实上,正上蒋采取的这种结好苏联,容忍中共,对付日本的政策,使得中国在全面抗战初期得到了苏联巨大且十分宝贵的援助,这对支撑中国的初期抗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援助在美国等国还在与日本大做军火生意的情形下更显得珍贵。所以,从民族抗战的角度来看,蒋的决定其实是正确的、明智的。

苏联对华战略主要是利用中国拖住日本,从而使苏联避免被日德两面夹击的命运。但如中国抵抗不住日本或者干脆倒向日本,那苏联未始没有对中国进行率先打击的可能。苏德就共同瓜分了波兰,难道日苏就不会瓜分中国?“皖南事变”后毛泽就请苏联出兵中国(见黎汝清《皖南事变》),可以相见,如果中国真的遭遇这一幕,命运将会很凄惨。

所以,蒋采取的容忍中共政策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主要是考虑到即将全面抗战后对苏关系的需要,西安事变不过给它抹了点油彩,没有起到任何根本性的作用。事实上当张亲陪蒋赴南京后,陕西方面还能对蒋有什么约束力?对政治家来说,不守然诺是寻常之事,更何况是枪口下的保证?所以蒋之所以遵守在西安的然诺,究其实不过是这些与其原来设想相差无几的关系。

正是蒋的这一政策和他随后采取的持久消耗战略,使中国避免了被豆剖瓜分的命运,使中国终于走出漫漫黑夜,迎来黎明,迎来光明。也正是蒋的这一政策,为国民政府在抗战后的失败埋下了种子,因为它给了中共生存壮大的最好机会,而中共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它,并最终使自己成了国民党大陆政权的掘墓者。

对国民党来说,由于后来它在大陆的失败,它的当初容共抗战策略也受到质疑,于是那张学良做替罪羔羊成了最省事的办法。但这无法解释国共在事变前就达成的谅解。对共产党来说,如果承认蒋早就在统筹抗日,而自己不过是蒋考虑到国际关系才得已生存的话,实在太过脸上无光,于是拼命抬张,并突出自己的居中调停之功。然究事实论,张学良既不是什么千古功臣,也不是什么千古罪人,他只不过是一出历史大戏中的跳梁小丑而已,除了增添一些戏剧性效果,对历史的真正影响几乎为零。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蒋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三是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凡是伟大的民族,都有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不懈求索。 一、追梦的历史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探索、努力。 (一)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共和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长期压榨和剥削,也由于连续12年的战争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因此,摆在人民面前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党和政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终于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其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执行。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着重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到1956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 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由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任务的完成,共和国从1957年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新理论。为全面深入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开门整风运动。但在整风中,中国共产党又开展了反右派斗争,造成了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以“多快好省”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受到了全党和人民的支持。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严重后果。加上人民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冬起,共和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1年,党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制定“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左”倾错误。但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使共和国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自然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历史学科2010--2011学年 徐传信

内容摘要; 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环境的改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但显然也有人为原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西部转移到东部,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历史上历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以及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多个人类文明发展的中断,都或多或少地与自然环境的改变有关。 关键词; 环境改变历史进程文明中断尊重客观规律善待自然发展生产力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是由当地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另外,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历史进程也有自身的 发展规律,同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其中一个原因,有时还比较大,它们之间也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我们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我们的先民们在远古时代就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就位于黄河的中上游地区。如半坡人、蓝田人、丁村人等遗址,陕西轩辕黄帝陵就是很好的例证。甚至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前,晋、陕等西部地区都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现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却是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它的转移固然有许许多多其他的理由,但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这是由于大约在距今约三千至八千年的时候,我国大陆气候则普遍是温暖、湿润的,大约北纬40度以南地区都属于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因为在那时,亚洲象就活动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而河南的简称“豫”也就是大象,就说明过去河南象就很多,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而现在亚洲象在我国的活动范围大致也只有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热带季雨林区了。而那时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还比较好,水土流失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知识点总结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国际形势:①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由来已久; ②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急于转嫁危机抓紧侵华; 国内:③蒋介石积极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 2.经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次日,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3.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4.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5.日军在东北罪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 6.中国人民反抗:东北各族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二、一二九运动 1.背景: 华北危机:日本占领东北后,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脱离中国版图。 2.过程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地点:北平学生示威游行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结果: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3.影响: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原因: ①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③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在共产党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主张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目的: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3、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土地公有集体耕种没有剥削。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尧舜禹;希腊罗马人的氏族) ——氏族封建贵族制带有奴隶制和农奴制倾向(前8、9世纪开始土地公有定期分配集体个体耕种并存出现温和的剥削并且逐渐奴役化向领主封建制过渡。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希腊罗马的贵族元老院制血缘官制时期) 大变革的时代(纯粹的公有生产血缘统治被地区划分国家和东方的封建地主生产与西方的奴隶制取代)前8到前2世纪 ——西方希腊农奴化进程被商品经济打破氏族封建制公有回流;东方氏族封建制被打破形成领主封建制农奴劳动,只有齐国开始分田保护小农。产生逐渐地主封建化(个体耕种对内剥削逐渐减轻。希腊罗马物产匮乏粮食需要进口——前6到前2世纪海上外贸发达——平民富人阶层兴起需要权力和债务奴役制血缘官职制矛盾平贵矛盾升级——平贵斗争导致民主化改革民主制产生财产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公有残余在保护小生产和对外扩张中得到巩固同时开始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部落聚族而居,奴隶封建化血缘部落的统治被血缘贵族和工商业富人的统治取代,后两者在侵略中演变成奴隶主;西周后期陷入诸侯混战。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铁骑牛耕兴起——新兴地主需要权力富国强兵和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矛盾激化开始了变法斗争专制化改革——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公有残余被打破军功与贵族的统治开始打破了血缘的统治,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按照部落划分人口的分封制,农业文明下职能重农抑商获取财富以征伐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级化 (奴隶制—领主劳役地租封建和地主封建) 前8—前2世纪阶级社会的出现。(农耕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氏族社会阶级化,奴隶制和贵族农奴制倾向同时出现,横向联系以战争和和平交往为主,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海上外贸经历了农奴化和氏族民主化倾向后逐渐奴隶化;随着铁骑牛耕农业生产东方个体耕作形成脱离了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东方社会农奴化并最终确立地主封建制专制集权制下农业生产力起步铁器牛耕) 前2世纪——后5世纪阶级社会的扩展。农耕地区进一步农奴化,游牧地区开始农奴化(在民族迁移中推动了游牧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氏族社会阶级化,横向联系以战争为主民族迁移促进了纵向联系,西方奴隶制在打过达到顶峰后瓦解农奴化,东方受到侵略农奴化后改革地主封建化,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并扩展到游牧地区) 5世纪——10世纪早期阶级社会的成熟化 (生产力的量变发展农耕工具成熟通车曲原犁,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弱化租庸调制和查理大帝代役租取代了劳役地租。东方分裂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完善化中央和地方地主矛盾,西方统一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专制衰落化教权开始与王权矛盾。横向联系东方和平为主西方以战争为主,造纸术传入西方促进了纵向联系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0—13世纪蒙古人侵略—15世纪 (早起阶级社会的繁荣化并且为了对抗诸侯混战下的经济掠夺开始有了新因素市民经济行会手工业,汉萨同盟。) 西方市民经济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前身没有收到蒙古侵略从而进一步发展,王权开始和市民即早起资产者站在一起反对教权。东方南宋市民经济收到蒙古压制而倒退化没有掀起波浪。横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2020年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XX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下面是为大家的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xx,欢迎参考~ 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传统。12月12日晚七点,由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爱国电影展系列活动之西安事变纪念日在教四梯一顺利开展。一百五十名大一新生观看了此次教育短片。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蒋中正假借游山玩水在陕西布置大规模剿共活动。期间,张学良和杨虎威两位将军多次劝阻却遭拒绝,于是,在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两位将军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之中的蒋中正仓皇逃跑,藏于半山腰,后来被搜山队送往西安。这次行动称为“西安事变”,它结束了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状态,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促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本次教育短片于一个半小时后结束。最后,化学化工学院团总支路振国老师强调,新一代的青年都要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活动旨在使同学们重温历史,追忆革命岁月,提高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为学生素质及爱国修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xx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里,新市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开展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 纪念活动。 活动中,以班集体为单位,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同学们收 集了大量革命家的历史故事,尤其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英友的最多。通过吟诵英雄的先进事迹,观看很多历史人物图片,同学们深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熏陶,更加懂得了珍惜美好生活的意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的决心。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对学生进 行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基。 20XX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xx周年纪念日。为使同学们牢 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东凤镇小沥小学于当天下午第三节开展了“追忆历史英雄,增强爱国情感”的纪念活动。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重大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校内各班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活动,有的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观看经典历史片《西安事变》,同学们从影片中再次了解“西安事变”的发展始末,加强直观感受,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班级通过 班主任老师让学生在讲课前收集到的革命家的故事进行精彩的讲述,

大瘟疫改变欧洲历史进程

大瘟疫改变欧洲历史进程 人类历史就是与疾病相抗争的历史,作为工业文明发源地的欧洲在近代曾遭受了几场大的瘟疫,瘟疫给欧洲封建王权以致命的打击,甚至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米兰大瘟疫”让意大利人寻求统一1629年暴发的“米兰大瘟疫”使米兰成了名副其实的“恐怖之城”。据当时统计,瘟疫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细究根源,这场灾难都是战争惹的祸。德法军队把瘟疫带到了意大利城市曼托瓦,威尼斯部队也染上了疾病,他们把瘟疫传播到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区。1629年10月,瘟疫波及米兰——这个伦巴底地区的商业中心。米兰市迅速启动了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包括隔离检疫、限制德意志士兵和商品进入,然而,1630年3月的一次狂欢节使一切努力化为乌有。瘟疫开始在米兰大规模流行,1631年春季和夏季又开始了第二波冲击,米兰13万人口中有6万人死亡。一次放纵竟然毁灭了一座城市。位于伦巴底东部地区的威尼斯共和国瘟疫流行情况也很严重,威尼斯当时人口为14万人,却有4.6万人受到感染,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瘟疫造成了威尼斯的衰落,这不仅表现在商业方面,最终也使威尼斯在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教皇国统治的博洛尼亚失去了1.5万臣民,附近的摩德纳和帕尔马同样深受瘟疫困扰,瘟疫还通过蒂罗尔进入了奥地利西部。“米兰大瘟疫”暴发时,

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受难的人民,教廷的威望在这次瘟疫中深受打击。意大利人开始寻求祖国统一之路,以便未来用全国之力来应付这样的大灾难。“塞维利亚大瘟疫”令西班牙殖民帝国衰落传统上,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40年代西班牙在欧洲的霸权结束,1648年西班牙与荷兰人议和,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独立。自此,西班牙同尼德兰之间长达80年的战争宣告结束。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怎会如此“大方”?除了战场形势外,原来,西班牙国内暴发了大规模的“塞维利亚大瘟疫”,迫使腓力四世重新审视和战问题。西班牙帝国的“瘟神”可能来自阿尔及利亚,通过轮船迅速向西班牙沿海地区扩散,1647年巴伦西亚港首先倒霉,该城估计有3万人死于瘟疫。瘟疫像魔鬼一样穿过安达卢西亚,向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两地区扑去,仅马拉加海岸就有5万人遇难。塞维利亚地方政府无视瘟疫的蔓延,故意采取“鸵鸟政策”,使该城遭受了可怕的灾难,塞维利亚城市和农村死亡了15万人——要知道当时塞维利亚地区总共人口才60万人。这场持续到1652年的大瘟疫,夺去了50万西班牙人的生命,占到了西班牙总人口的5%,破坏力极强的瘟疫使腓力四世无力再去维持西班牙帝国的霸权,一个殖民大帝国开始衰落了。其实,17世纪西班牙陆续暴发了3 次大瘟疫,几乎掏空了这个国家的国力。“维也纳大瘟疫”重创奥斯曼帝国1679年,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维也纳暴发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知识讲解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 一、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 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06.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收113.9亿元,增长29%,税收形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收9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6%;社会保险费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收39.6亿元,增长30.7%;工会经费收入6.6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增长22.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亿元,同比增收0.2亿元,增长10.3%;其他代收费及基金收入1.1亿元。 企业所得税税收知识简介 一、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摘要:西安事变的爆发,绝非是偶然,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本身所处的特殊情况下,西安事变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统一抗日战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巨大的意义,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西安事变前期的中国政治局势紧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际舆论也是不利于中国的,中国民族矛盾日益上升至主要地位,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力图缓和对苏关系的同时,寻找与政治对手中国共产党谈判沟通的渠道。西安事变所造成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的轨迹,民族的命运,也开始出现了转折点,对西安事变的实木进行深入研究,更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关键词: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正文:1936年的世界秩序是充满硝烟战火四起,太平安宁已经离去。法西斯政权已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法西斯主义向人类社会公认的正义和准则开始了疯狂的践踏。也对西方大国首肯的原有“秩序”发起了公开的挑战,但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暴行采取的“不干预”政策任然没有根本改变,近看中国:日本占据我半壁河山,国家经济陷于瘫痪,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招致南京国民政府危机四伏,英美支持软弱无力,南京政府不得已将目光转向苏联。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抗争中,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他们读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如七十四年前,在总过近代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促使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西安事变。 1936年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十三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希望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可是蒋介石却视毛泽东的忠告为软弱可欺,认为红军的处境已难以为继,于是变本加厉地调集三十万军队准备“围剿”。12月4日蒋介石和其他军政要员抵达西安,给张学良、杨虎城两人施加压力。向他们提出最后通牒式的两个方案。一、服从“剿共”就将二人的部队调往陕甘前线,二、不服从就将张学良部队调往福建、杨虎城部队调往安徽,退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张学良、杨虎城下定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实行“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和其他十多名军政要员,通告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各国的态度是:日本,既无顾虑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不愿使之迅速激化,又期望亲日派上台,以更便利地遂行其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企图,因而急欲山洞南京讨伐西安,挑起中国全面内战,坐收渔利的思想主导了其对华政策。英美,既考虑本国在华利益和侨民安全,又着眼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友好关系”,遏制日本对华侵略,维护其在花利益的需要,极愿事变所涉及各方选择“和解保蒋”。苏联,被日本列为“北进目标”,担心事变成为对日开战的借口,又面临德、意法西斯威胁,在自身利益驱使下苏联奉行谴责西安事变,主张“和解放蒋”的策略。法、意、德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法国支持英美的和解主张,德国虽愿意释蒋,又不愿支持主和派,意大利反对西安事变,主张中日亲善。总过共产党起初反应,中共领导层多数意见人呢为,下事变是革命行动应当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只有对她进行彻底清算,才能为全国统一抗日开辟道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中共果断放弃“审蒋”计划,有条件维护南京的正统,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以举国抗日为根本目标,使中共车工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坚力量,检定的站在西安一边,中共支持张、杨的革命义举,准备共同迎击南京亲日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帮助西安各方面筹划和进行和平努力。西安事变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开使张感到“剿共”无出路,蒋介石一向用到“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东北军士兵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愿望促使张学良组岸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张、杨的强烈爱国心。蒋介石的顽固不冥等,都导致了西安事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个人物

【凌空】[zct0613@sohu] 发表于04-07 13:29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个人文集]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个人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大多是帝王将相,也有一部分是后宫佳丽但是毋庸质疑的一点是: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帅。但是中华的历史却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而改变。或是因为他们的明智之举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或是因为他们的狭隘、愚昧而阻碍历史的发展。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十位。

察看原图发送到手机 1、赢政 赢政就是秦始皇。他驱动百万大军,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的伟业;他又派军队南开灵渠,攻越族;派将军蒙恬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他以法家理论为治国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秦律,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下令焚书坑儒;在他统治期间,刑罚严酷、徭役繁多,赋税沉重。 这就是秦始皇赢政。毫无疑问,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肯定或否定的理由:赞叹者着眼于他的统一

伟业,谴责者抓住他的暴政。然而,问题在于,历史上的帝王们的功与过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那么容易一截为二。秦始皇就是极为典型的一例。如为了完成统一大业,秦国征战十年,在这一过程中有数十万甚至是成百万的生命在战争中同归于尽,但统一战争确实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又如焚书坑儒,后人大多予以严厉谴责;但平心而论,秦始皇在主观上恐怕也有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统一的愿望。但是凌空认为秦始皇就不失为是一个对中华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千古一帝”,虽然他也有不少可以指责、可以批评之处。 察看原图发送到手机 2、刘彻 刘彻即汉武帝,随着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相信大家对他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换了祖宗崇信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号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帝国指导思想;他实行察举、破格用人、设置刺史,任廉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均输平准,算缗告奸。千方百计地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更是破格用将,提拔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全民动员,连续十余年对匈奴进行征伐,打败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将匈奴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一举解除了匈奴人对我北方边境的强大威胁,空前振作了中华民族的士气;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陆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派使者深入西域,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了国土,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其实在我的心中,刘彻最大的功勋就是打破了匈奴人,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也有人会说当今是和平的社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国力作为强大的后盾,是绝对不会有所谓的和平的。试想如果我国不是在六十年代就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的话,我们中国会象现在一样的被尊重吗?不!恐怕我们现在的日子不会比伊拉克、朝鲜、伊朗好到哪儿去!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 本文是关于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篇一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历史事件及背景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土地。中华民族处在危亡的严重关头,蒋介石却仍然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6年春2月4日,蒋介石带领南京政府的大批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12月9日那天,西安1万多名学生游行请愿,向蒋介石驻地临潼前进,要求联合抗日。张学良深受感动,表示要用实际行动答复他们的抗日要求。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是的,就是刚刚过去的日子,他们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铭记于心的日子。我们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时刻,就要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秉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和革命精神,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三.伟大现实意义;

同学们,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繁荣昌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和稳定才能让我们抓住发展的机遇。我们责任便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因此我们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将来做一个有益社会;人民的人; 2.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和技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更加美好。 3.养成良好文明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做一个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4.做一个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人。紧跟时代步伐,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将这份爱国情怀溶入到实际行动之中。这才是我们祭奠英烈、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篇二 明天是12月12日历史上的明天,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纪念的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这就是历史上的“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78年前的今天,中国古都西安那划破凄冷夜空的枪声,震惊了全世界,也震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践踏,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杨虎城深感民族危机,决心抗日。 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抗日均遭失败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以逼其“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国共问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战争的巨大转折,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老师、同学们: 今天是12月12日,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37年12月13日,六朝古都南京沦陷后,在南京长达六周的大屠杀。无论是老人、妇女还是小孩,一律杀光;还进行了“百人斩”比赛,“万人坑”的填埋,老百姓的头颅被侩子手拧在手中炫耀,南京城里尸体成山,血流成河,染红了长江水。无辜死难的老百姓多达30多万。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但它早已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们虽然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五星红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这是爱国志士和英雄儿女们前赴后继,才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民族的耻辱! 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爱国不应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在今天和平年

代里,我们看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强国,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所欲为,我们只能说落后只能被挨打,只能任人宰割,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在心理上维护和树立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 结合上几周我还要说,有个别人在民族团结方面上做的不够好,在我们的女厕所上乱写乱画,还写着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如果是你做的,请你在没人的时候把它擦掉,随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体现了我们学校是多么的不团结,带着歧视的眼光,我们的学校能搞好吗,我们的祖国如果都是这样窝里闹窝里斗,能强大吗,反而被另有企图的国家所利用了?在学校里我们不光要学会学习好好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这样我们才会进步。 今天,我们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在学习上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们祖国明天填充更多的优秀人才,祖国的强大离不开大家,大家是我们祖国明天的未来。祖国明天的强大是你们的。让我们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吧。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泛瑞翻译 “误译”不但会影响历史进程,也会反过来重新润饰乃至扭曲历史本相。 马戛尔尼使华寻求平等通商,被无名翻译们译作“进贡” 近日有新闻曰:“中国高铁出口…洋相?:刮雨器译成抹布丢订单” ,可见翻译出纰漏,多么要命。其实,错误的翻译,不单能令公司丢订单,也能改变历史进程。试举几例: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勋爵率使团访华,寻求通商并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使团启程之前,先通过东印度公司董事长Francis Baring,致信两广总督,将访华一事提前告知。据英方档案,信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① 英方这封信,有英文和拉丁文两个版本,全都送到了署两广总督郭世勋手里。郭接信后,一番折腾,译成中文呈递给乾隆皇帝时,其中的英文版,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我本国国王管有呀哺毗嘧吨嘶噶哂嗳喻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贸易。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吗嘎尔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② 拉丁文版,则被译成了这个样子: “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吗嘎尔呢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③ “遗憾”变成了“惶恐不安”;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变成了对“天朝上国”的“进贡”……马戛尔尼勋爵跨越重洋的外交使命,尚未启程,就已被不知名的翻译们彻底摧毁。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 动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劳动成果、勤奋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习“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前资本 主义国家一切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讲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4.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勾画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 蓝图,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5.通过分析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原因,要求学生摈弃“高消费”,自觉地向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通过分析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做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7.通过讲述如何正确选择成才和就业之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不 同的职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动人民。 这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1)出现特殊过程是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或受到外界的影响。2)" 特殊过程服从一般过程,两者是统 一的,不矛盾。即特殊性以一般规律为前提。3)#特殊过程是暂时的,一般过程是永恒的。4)“由低到高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意味着特殊过程的发展趋势也是由低到高的。 )如果只看一般过 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 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生产的发展。2)如果只看特殊过程而忽视一般过程,会认不清历 史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 10.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 “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 脚印”是解放前西藏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民主改革后,西藏直接进入什么社会?" 再回忆有关历史知识,扩展到你知道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向前发展的?(西藏、 大小凉山的彝族、日耳曼民族、美洲等)

史纲论文_西安事变

浅谈西安事变 一、西安事变发生前: 1.张学良、杨虎城的思想基础 东北的将军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谓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第一号人物。实际上,张学良早期仍然是执行着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以致于在全国人民面前承担了“不抵抗将军”这个名号。作为“剿匪”副总司令,作为赞同蓝衣社倡导的“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领导”的法西斯口号和拥戴蒋介石的将军,[1]是什么让其思想发生巨大转变的呢? 1928年6月1日皇姑屯事件造成其父亲张作霖遇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引起国难,家丑国耻集于一身,张学良思想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另外,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在陕北与红军作战均溃败的事实,也让其不得不思量一下东北军“剿共”的前景。此外,在国民党内部得不到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支持,自身地位也骤降,也使得张学良大为不快。因此,他重新思考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在苦闷中寻求出路。[2] 相较于在苦闷中思想转变巨大的张学良,西安事变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杨虎城抗日态度一直很坚决。杨虎城将军是陕西地方实力派的首领,他有抗日要求,也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他过去同中国共产党或中共友好党员有过友好关系。[3]1933年日本侵略热河时,杨虎城就曾经向蒋介石请求,愿率十七路军全部开赴华北抗日,并曾将所部四十二师开到华北抗日。[4] 而无论是张学良还是杨虎城,二人的共同特点除了爱国情怀以外,同非蒋介石嫡系的身份使得他们自己的军队不断遭到削弱。蒋介石对于地方军队,向来是采取分化瓦解、借机消灭的政策。蒋介石将东北军调往陕北“剿共“,实际上是利用陕北地形逐渐消耗和最终消灭东北军。[5]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进入陕北时,有3个师。然而蒋介石将58师改编,甚至策反。1934年10月,蒋介石更是把杨部的17师49旅改为第五师,完全脱离杨虎城的管辖。[6] 凡此种种,都为张杨二人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2.国民党内部反蒋日益激烈 日本大举进犯,使得蒋介石实际上也坐立不安,考虑着自己既定多年的国策——“攘外必先安内”。 这一政策首先公开提出是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告全国一致安内攘外》中。起初,“安内”既包括共产党武装,也包括胡汉民、陈济棠等反蒋派。后来反蒋派的态度有变动,“内”就专指中共了。蒋介石认为: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而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而不得。这就再明白不过了,蒋介石制定政策,考虑的不是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而是怎样保住自己的权力,延续自己的统治地位。[7]其实蒋介石也不是不想赶走日寇,他只是不愿意伤了自己的实力。因此他采取与日本兜圈子的方法,寄希望于英美等外力,以拖待变。 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本身就处于各派斗争中,政权基础不稳。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不断会有反派冒出来。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公然挑起了全体中国人民最朴实的情感,不可能不在国民党内引起反弹。 第一个敢和蒋介石“叫板”的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其在1932年3月24日在香港发表谈话,痛斥蒋介石、汪精卫在淞沪会战中对十九路军和五路军不给予支援而且多方面阻难的行径,并且提出了与南京国民政府不同的政策主张。1936年2月22日,胡汉民公开发表谈话,进一步批驳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指出日寇侵略加深根源为蒋介石、汪精卫的错误政策,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坚持错误而不肯改正。[8]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也向蒋介石发起挑战。1936年4月17日,李宗仁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以“我的主张——焦土抗战”为题,系统地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整体史观,一是全球史观,二是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专题试图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探讨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知识结构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二、重点突破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4至16世纪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第二次:1870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革向新民革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不顾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的现实,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引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矛盾的激化,中苏美英等26国于1942年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战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