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101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快,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人民服务,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接受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在数学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手段,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进行数学教学的能力;

(3).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当代数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4).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软件及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

(5).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

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教师教育方向毕业生还应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了解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数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要求

修业年限:四年

毕业要求: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即总计课时2530(156)学时、38.5(2)周、191.5学分,准予毕业。其中通识教育平台842(156)学时、4.5(2)周,61.5学分;专业教育平台1240学时,18周,92学分;职业技能教育平台448学时、16周,38学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授予学士学位要求

学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191.5学分,完成规定的实践必修课程,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成绩合格,符合《山西省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和《吕梁学院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干学科:数学

核心课程:空间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常微分方程、抽象代数、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程序设计语言、数学建模、数学教育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课程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活动等。

主要实验课程:办公软件、数学软件、Latex排版、课件制作等。

六、主要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空间解析几何(Analytic Geometry of Three Dimensions) 4学分 68学时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矢量代数、空间直线、平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线、二次曲面的基本性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能在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几何问题。

教材:吕林根.解析几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

[1] 丘维生编.解析几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郑崇友,王智秋,王汇淳编.几何学引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杨文茂,李全英.空间解析几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黄宣国.空间解析几何,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纪永强.空间解析几何(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高等代数(Advanced Algebra) 10.5学分 176学时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分为以一元多项式为主体的多项式理论和线性代数两部分。多项式理论以数域上的一元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为中心内容;线性代数部分涉及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线性空间、线性变换、λ-矩阵、欧几里得空间和双线性函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类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材:北京大学数学系主编.高等代数(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主要参考书:

[1] 刘仲奎等编.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张禾瑞,郝鈵新.高等代数(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钱吉林编,高等代数题解精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萼芳,石生明编,高等代数辅导与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 16.5学分 276学时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主要讲授极限理论、一元函数微分学与积分学、无穷级数、多元函数微分学与积分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同时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对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论证方法,并获得较熟练的计算技能及实际应用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复变函数论、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变函数论等后继课程以及深入理解中学数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

[1] 赵焕光,林长胜.数学分析,四川大学,2006.

[2] 郑兴安,邝荣雨,刘继志等.数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毛羽辉,韩士安等.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胡晓敏,李承家,数学分析考研教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 裴礼文,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5学分 80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及其

统计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之中,并与其它数学分支互相渗透与结合。主要内容包括古典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统计量及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使用随机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茆诗松,程依明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

[1] 刘光祖编.概率论与应用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苏淳编.概率论,科学出版社(第1版),2004.

[3] 茆诗松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与解答,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4].赵选民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导教·导学·导考),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抽象代数(Abstract Algebra) 4学分 64学时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一个十分活跃又发展迅速的学科,它的概念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高度抽象的显著特点。主要讲授代数学中典型的代数系统,重点学习群、环、域三种代数系统,主要内容为三种代数系统中的各个概念定理、同态和同构的定理以及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便能深入理解中学代数内容,并为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基础。

教材:唐忠明.抽象代数基础(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

[1] 张禾瑞.近世代数基础(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冯克勤,李尚志,章璞编著.近世代数引(第三版),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杨子胥.近世代数(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刘绍学,章璞著.近世代数导引(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Nathan Jacobson. Basic Algebra II(2nd Edition),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9.

常微分方程(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4学分 64学时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以讨论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求解方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各种类型方程的求解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后继课程提供必备的数学知识。

教材:王高雄.常微分方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主要参考书:

[1] 周义仓等编.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方法、理论、建模、计算机,科学出版社,2003.

[2] 刘志汉编.常微分方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义仓,靳祯,秦军林编.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0.

[4] 孙肖丽,杨艳萍,常微分方程的思想与方法,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实变函数(Real variable function) 4学分 64学时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点集的基本概念、n维空间中的Lebesgue测度和Lebesgue积分等实变函数论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近代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并加深对数学分析及中学数学有关内容的理解,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和钻研现代数学理论打下初步基础。

教材:程其襄,张奠宙等编.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主要参考书:

[1] 周民强.实变函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萍,于继杰编.实变函数,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建平,丘京辉编.实变函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夏道行编.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复变函数(Complex Function) 4学分 64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理论和方法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以及物理、力学、工程技术等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的积分、级数、留数的计算及其应用、保形映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复变函数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获得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若干中学数学内容,有助于指导中学数学教学。

教材:钟玉泉编.复变函数论(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

[1] 孙清华,孙昊编.复变函数(内容、方法与技巧),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龚冬保编著.复变函数(要点与解题),西安交大出版社,2006.

[3] 石辛民、翁智编,复变函数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曹怀信,复变函数引论(第2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

[5] 余家荣,路见可.复变函数专题选讲,2012.

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4学分 64学时课程简介:本课程首先介绍了C语言中的基本数据类型和基本运算符、表达式等,在此基础上

学习顺序、选择、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函数的使用,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科课程进一步学习了包括数组、指针等构造数据类型。另外该课程还有相应的实践环节,通过大量的实训操作,使学生具备算法分析、数据处理方面的程序设计、操作及调试的综合能力。

教材:谭浩强著.C程序设计(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主要参考书:

[1] 谭浩强著.C程序设计习题解答与上机指导(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苏小红李东等译.C语言大学教程(第六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数学建模(Mathematics Modeling) 3学分 48学时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数学模型不同于其它数学分支,它不是“学”数学,而是“学着用”数学。其特点是教学生在哪里用数学,怎样用数学,怎样解决实际问题。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讨论学习怎样建立模型、初等模型、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随机模型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能力、洞察问题的“直觉”能力及数学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

教材:司守奎,孙玺菁著.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袁震东等编.数学建模简明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2] 姜启源等编.数学模型(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启帆,边馥萍著.数学模型,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数学教育学(Mathematics Education) 4学分 64学时课程简介:《中学数学教学论》以一般教学论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系统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是研究中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材: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主要参考书:

[1]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张奠宙,李示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孔凡哲,王晓辉,景敏.《初中数学教育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表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图表

7

续表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图表

8

表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要课程教材一览表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要求(见表3)

表3 学时学分结构表(小四号黑体加粗)

八、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表和学期学时(周)分配表(见表4、表5)

表4 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表

说明提示:

1、本表中除学年、学期栏目外的其它栏目下的数字的单位均为“周”

2、不占教学周的教学活动周数,加();

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见附表1、附表2)

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及进程表(见附表3)

十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吕梁学院关于修订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原则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数学类人才

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快,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设计培养数学基础、数学教育、应用统计和软件设计四个方向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规格中对于知识、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强基础、广应用、多方向、求创新”的基本思路,突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用终身教育的观念来设计本科教育,理论教学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包括了课程实践与课外实践创新等模块,努力构建新型的数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职业教育平台,每一平台又分别设置了基础和拓展的课程模块。通识平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品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学习工具,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专业教育平台旨在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2.采取“第1~4学期夯实基础,第5~6学期搭建专业平台,第7~8学期集中实践”的模式(简称2+1+1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学生在前两年,一方面用广博的通识课程确保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厚实的学科基础课程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得到加强。学生在第三学年根据兴趣和志愿分流为数学基础、数学教育、应用统计、软件设计四个方向,这一阶段,以精炼的专业主干课程和多样优质的选修课程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第四学年,通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确保学生实践创新需求得到满足。

3.基础理论以“宽厚扎实”为基,专业知识以“面宽实用”为本。针对培养目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为专业基础课把抽象代数、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数学建模、程序设计语言、数学软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各个方向设立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以确保专业基础“宽厚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实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4.以就业找出口,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多元化培养。设立数学基础、数学教育、应用统计、软件设计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数学基础”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为在数学方面进一步发展设置了初等数论、泛函分析基础、点集拓扑基础、图论、运筹

学、模糊数学等课程;“数学教育”体现了传统的师范性特色,设置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普通话训练、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技能训练、中小学试教、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教育教育规范、法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方法、青少年心理学、班主任工作)等教师教育需求课程;“应用统计”与“软件设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通过统计岗位及软件设计岗位分析,设置相应的专业与职业课程。各个方向大量的职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具备了职业岗位必备知识与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面。通过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紧密联系,可以采取顶岗实习、入职培训等方式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开设数学分析选讲、高等代数选讲课程,为选择进一步深造和对数学基础课程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帮助。总之,多方向选择,多元化培养,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空间,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将实践体系分为课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和实习、创新实践等。

实验课程教学比例加大,将全部专业基础课程加入MATLAB实验教学内容,体现了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将原“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课程教学内容改为Mathmatics软件的使用,并增加统计软件SAS或SPSS,数学排版软件Latex,课程设计以及办公软件操作员职业资格考试等,以加强学生的专业软件与基本办公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求选修其它软件课程。

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时间延长为一学期16周,在实习点或实习基地以顶岗实习、导师制等形式进行实习基地合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从原来的10周延长为12周,从时间上有了保证,并且安排在实习之后,学生带着目的、任务到实际工作中,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实践,将大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继续把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写入培养方案,规定4学分(实践创新学分)。在总学时不增加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数学建模活动、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其它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各种文体活动中获得的成绩给予学分认定。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挑战杯竞赛以及创业大赛等课外科技学术活动,鼓励学生申请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6.积极推动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开设课程、融入教学、数学实验、创新实践、参加竞赛”模式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教学,让学生通过参加数学

建模的实践,亲自参与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尝试,亲自参与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用数学的能力。

十二、关于本培养方案的其它说明

1.本方案适用于2013级学生,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经学校批准进行必要的调整。

2.学生在第4学期末选择方向,第5学期根据不同方向分流。学生根据方案中各方向要求修满最低学分,不同模块学分不可代替。

3.创新实践4学分根据《数学系创新实践实施细则》具体考核实施。

4. 具体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课程大纲来体现。

系主任:刘方审核人:刘方执笔人:李香林高灵芝

附表1:必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14

附表1:必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续)

15

16

附表2:选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17

18

19

(推荐)南京理工大学制定本科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南京理工大学制定本科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及工作思路 1.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毛坯,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 2.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培养计划的制定要从21世纪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以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 3.各专业要依据社会需求、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现有的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在培养计划中明确体现。理工类专业要加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强化学生研究开发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和经管类专业着重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建设所需的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全校按专业大类(材料、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科学、土建、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交通运输、武器类、工程力学、生物工程、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艺术等)制定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及学科前沿选修课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令狐文艳 一、专业基本信息 学科门类:理学数学类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专业代码: 070101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四年 二、专业特色 本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专注于师范教育,除为基层中小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学及管理人才,也为诸多重点高校输送了大量研究生生源。现在该专业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且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并与多所重点中小学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来保障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现代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能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问题;能在中小学、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领域从事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应用研究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四、专业培养规格 1、素质要求 1.1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纪守法,注重职业道德,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1.2文化素质: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

养、人际沟通修养和现代意识; 1.3专业素质:掌握较多的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求实创新意识; 1.4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2、能力要求 2.1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准确计算的能力、运用数学软件的能力、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 2.2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能力:有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 2.4创业能力:具备一定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敢于创业,勇于尝试。 3、知识结构要求 3.1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3.2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3.3熟悉数学教育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熟悉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育理论,熟悉教育法规; 3.4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3.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手段,具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的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数学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的研究型人才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 3.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6.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数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C语言与程序设计、泛函分析、数学模型、数理方程。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接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五、学制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较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6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3学分,实践教学8分,课外培养计2学分)。

2012本科生培养计划(东北大学)

关于印制 2012 版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的几点说明
1、根据《关于制订 2012 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通知》 (教学 [2012]13 号)文件精神,制订 2012 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2、培养方案的课程类型分为学位课程(课程名称加“*”予以注 明) 、鼓励选修课程(课程名称加“Δ”予以注明)及一般选修课程。 考试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决定。
1)学位课程:指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本科生在毕业时取得学
较大(参见本说明的第 5 条) 。
2) 鼓励选修课程: 属于非专业学位课程, 但希望能优先选修。 3)一般选修课程:按学生兴趣和志愿可以任意选修的课程。
[2012]8 号)文件精神,大学英语课程实施 1~7 级分级教学,分别设 置在第一~第七学期,必须依次逐级学习。 5、学分绩点制度 东北大学学分绩点制度(参照东大教字[2010]53 号文件)规定 如下。 第 门课程单次学分绩点计算方法: 若 100 3 X i 3 60 ,则 ,
U
nR
4、根据《东北大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有关规定》(东大教字
eg
i
is
te
士学位的必修课程,且该类课程在学分绩点制度中所占权重
re
d
3、关于课程类型含义。

若 式中 位小数。
,则

为 课程第 次学分绩点; 为 课程百分制成绩。数据保留 2
由此可见: 若 课程为百分制时的学分绩点:100 分为 5 个绩点, 60 分为 1 个绩点,60 分以下绩点为 0;
点分别取百分制的 95、85、75、65 分对应的绩点,不及格的绩点为
若 课程为两级分制时,规定通过、不通过(或及格、不及格) 的学分绩点分别取 3 和 0。 第 门课程平均学分绩点 式:
nR U
GPA i
eg
ii
is
(General Point Average)的计算公
?Y × z = Z ×k
ij j =1 i i
式中: 为 课程学分; 为参加 课程的考核次数,当 课程为专业学 位课程时表示实际考核次数,当 课程为选修课程时 总平均学分绩点 GPA 总 的计算公式: 。
te
ki i
0;
re
d
若 课程为五级分制时,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的学分绩

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为规范课外培养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工作,依据《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校教字[2016]64号),学校现就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一、成果审核与学分认定 1.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档案袋”管理方法,学院为在校本科生建立“课外培养计划”个人专属“档案袋”。通过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施网上管理。 2.学生申请课外培养计划学分,需提交相应的成果证明(纸质版),经学院审核后方可认定学分。 3.学院组织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工作组,针对学生申请成果及相关证明进行鉴别审核,并提交至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确认。 4.学生所提交的成果通过审核后,即可获得学分。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外培养计划学分,即可在吉林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录入该环节成绩。具体成绩根据完成学分来确定。完成本专业课外培养计划基本学分要求,记60分;每超出1学分,成绩增加3分;成绩上限为100分。 5.学生完成课外培养计划要求学分,所有成果将记载于《吉林大学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成果汇总表》,学院加盖公章后装入本人档案。 二、成果提交 1.学生所有课外创新实践成果须提交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在线管理。 2.成果提交程序的设置遵循便捷、高效、准确原则。

3.成果提交权限分为教务处、学院、学生三个层次。 4.提交的课外实践成果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客观、有效。 5.提交成果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将成果提交后,学院、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成果核对与确认,必要时通过系统提交“更正申请”。 6.全校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成果由教务处提交;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开放实验、实践成果展演(展示)等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成果,由学院或组织单位提交;其他成果由学生自己提交。 三、学分赋值原则 1.为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校园文化活动及技能训练等环节,拓展实践空间、锻炼实践能力,设定学生各模块可核算学分上限;超额完成学分将记载于《吉林大学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成果汇总表》。 2.团队合作取得的成果(含社会实践),学校设定成果的总学分上限及“有效计分名次”,学院规定各角色所得学分值,并作为统一标准、相对稳定。 3.本科生取得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按照角色获得相应学分。如成果由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协作完成,本科生应得的分值,按自然排序计算;取得学分的资格由“有效计分名次”确定。 4.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撰写论文、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只计算大创项目学分,不重复计学分。 5.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题、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所得分值全校统一。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按照项目结题结果及成员排名取得学分(依表1);学科竞赛获奖,团队成员获得相同的学分(依表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Teaching Orientation) 一、学科门类:理学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专业代码:070101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数学素养,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从事数学教育与研究能力、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够胜任中等学校数学教学与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受到教学及教育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2、熟悉教育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应用上述理论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3、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 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文字处理和一定的编程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数学教学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6、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历史和本学科的新发展,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 三、主干学科 数学 四、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等数论、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抽象代数、高等几何、数值计算方法、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学等。 五、核心课程(学位课程,用*号注明)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抽象代数、数学教育学、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 六、主要实验、主要实践环节及其具体内容 (一)主要实验 课程论文1(高等代数),8学时; 课程论文2(数学分析),8学时;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16学时; 数学教学设计,48学时; 数学建模课程设计,16学时; (二)实践环节 军训2周,公益劳动1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10周,毕业设计10周。 七、毕业学分及构成 1、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77.5学分。(学生最高可修满180学分) 2、学分(学时)构成表

应届大学生培养计划方案

应届大学生培养计 划方案

XXXX有限责任公司 《本科毕业生培养计划方案》

目录 一、培养计划方案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培养计划方案概况 (3) 三、本科生具体培养计划………………………………… 3-10 四、附表一《本科生第一阶段培训课程计划安排》 (11) 五、附表二《本科生第二阶段培训计划安排》 (12) 六、附表三《本科生第三、四阶段培训计划安排》 (13) 七、附表四《本科生实习指导人员安排表》 (14)

一、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计划方案说明 为确保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司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努力抓好毕业生入司导入工作,更好地帮助她们尽快融入企业,稳步成长,人事部在总结应届专科毕业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经研究分析,现提出应届毕业生培养计划方案,具体情况如下: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计划方案概况 方案主题: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计划方案; 方案目的:(1)使毕业生快速转换角色与心态,适应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2)使毕业生系统了解公司和生产各部门情况,熟悉公司产品 知识与工艺流程以及各岗位操作规范; (3)帮助毕业生改变观念,调整情绪,解决其工作与生活上的难题;

(4)培养毕业生职业意识,规范毕业生职业行为,加强毕业生 对管理的深入认知,使毕业生快速成为部门、车 间、班组骨干力量。 培养周期: 7月8日至 9月30日(1年3个月); 培养对象:应届本科毕业生共计20人; 负责部门:人事部; 参与部门:人事部、XX生技部、XX生技部、生产计划调度室、研发部、 质管部、服务部等。 应届本科毕业生具体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微电子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计算机软件等五个专业,从2003级开始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构建具有各专业共性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从2011级开始,信息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将学科交叉范围扩大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和更加宽广的专业空间;并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信息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创造、追求卓越,并提供一种基础和环境,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基本要求 信息学院各专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信号获取、处理和应用,通信及系统和网络,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微波及电磁技术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新型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包括信息光电子和光子器件、微纳电子器件、微光机电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系统芯片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微电子学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大规模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工艺开发,EDA工具开发,新型电子材料、微纳电子器件和系统,量子信息和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有国际视野的微纳电子专业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自动检测系统、复杂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及管理等工作。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工具使用与实验能力、软件分析与开发能力、过程控制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20级)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长三角经济区域,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学与文化素养,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相关金融理论和金融管理知识,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金融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与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在数学、金融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金融数据处理、模型分析与量化投资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预期能达到的目标如下: 目标1-道德修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目标2-专业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数学及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 目标3-知识应用能力: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金融基础理论,能够对实际应用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软件计算模拟,提供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目标4-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跨文化背景的技术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 目标5-学习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获取文献,具有数学及金融领域的知识更新、终身学习意识。 二、毕业要求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适应社会能力强。 2.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作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3.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分析并表达数学及金融领域复杂实际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4.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数学和金融领域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选择与使用适当的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综合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5.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6. 能够就数学与金融领域中的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数学与应用数学-培养方案20190903

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 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我校开办最早的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年开始一本招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自开办本专业以来,秉承“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素质与能力训练,培养优秀毕业生两万三千余人,很多成为了科研领域、教育领域、管理领域和经济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第八名)的好成绩。在“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连续六届获奖,并在第七届比赛中获得大赛最高奖——创新奖。 该专业依托省级重点学科、河南省首批中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享有目前河南省高校占地面积最大、藏书最早(自1900年起)的数学图书资料阅览室。依托河南省高校第一个数学研究类实验室、大数据统计分析与优化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拥有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近百所教育实习基地,其中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50多所。 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学与文化素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适应数

学与科技发展需求进行知识更新,能够在教育部门从事数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创新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爱国、诚信、友善、守法。 2. 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接受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拥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数学语言表达。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3. 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师德修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宽的教学基本功,懂得教育规律,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组织管理技能,得到教学实践的初步训练。 4. 熟练使用计算机,并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一定的编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 5.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审美素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劳动卫生习惯。达到大学体育、卫生标准。 三、专业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数理统计、数学学科课程教学论。 四、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生至少修满***学分方可毕业,

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文)模板

附件4: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文)模板 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生学科大类 培养方案 (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科大类名称工商管理类 大类代码1206 学院名称管理学院 培养方案制定人签字年月日 院长签字年月日 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西北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大类介绍 为进一步适应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重基础、宽口径、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想下,管理学院自2017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 工商管理类下设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三个专业方向。 1)会计学专业。本专业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强化数理基础培养,在环境会计、财务决策、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向特色鲜明。 2)工商管理专业。本专业强调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并重、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本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陕西省特色专业”。 3)市场营销专业。本专业强调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并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强化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定量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营销中的应用,在国际市场营销、营销模式创新等方向形成独有特色。 二、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大类培养具有良好法律法规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具备科学合理的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和创业能力,能够基于现实资源与条件,正确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我们将全面深化执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大学社会职能,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始终坚决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经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使学生达到以下水平。 第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行; 第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三,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第四,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 第五,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和培养要求。 四、学制与学位授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70101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数学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能在初、中等学校和科技、教育管理部门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金融数学方向的毕业生,能在金融、保险、证券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建模、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数学软件应用能力的基本训练,在数学理论和数学应用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教学、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不断更新知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2.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3.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训练,较好地掌握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 4.学好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5.能较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和使用多媒体技术。 6.了解数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及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7.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中外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前沿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8.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9.了解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数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10.金融数学方向学生还要求掌握金融学、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修业年限、学分及所授学位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3~6年。

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2016-2020级 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而制订的具体计划,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主要依据。为了保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将第十五次教育教学研讨会成果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并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探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途径,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等关系,优化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学校决定制订2016-2020级本科大类和专业培养方案,特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与经管类学生选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体验实验等。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注重本研贯通,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递进的课程和通选互认课程,科学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方案构成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类别或专业名称 (2)专业及专业方向介绍 (3)培养目标及要求 (4)毕业生能力 (5)毕业学分要求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

机械大类培养方案 (初稿) 机械工程学院 2003年12月30日 引言 2003年3月19日在全校各院系教学负责人会议上,学校明确提出了机械工程学院各系在2004年入学新生实施按机械大类培养的教学平台计划的要求。机械工程学院3次召开有各系系主任、系党委书记参加的院务扩大会议,对机械大类教学平台,特别是对机械大类的平台课程设置、学分安排等进行了讨论,就机械大类平台课程结构框架取得了共识,成立了由各系教学负责人组成的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规划小组。12月4日,机械工程学院召开了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任课教师大会,学校领导进行了大类平台建设的工作动员,规划小组向大会介绍了教学平台建设和机械大类平台课程规划的情况。 为了能够在2004年入学新生中实施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计划,规划小组进行了多次讨论,广泛听取有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的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交换意见,制定本方案,希望能在2004年4月提交学校审批。 一、机械大类培养方案 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及大类培养方案,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所属有关系和本科专业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宏观指南。它规定了机械大类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平台课程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根据清华大学“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理科人才”的目标,构建了按机械大类培养、尊重学生志向的专业选择的主动性机制,规定了在平台教育基础上辅修专业课组及任选课的学分最低要求。因此,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课及大类培养方案,也是大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毕业资格、学位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 二、培养模式与目标 实行“按系招生、按系管理、按机械大类培养”的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尊重学生志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保证学生的入口与出口基本一致。但学生在机械工程学院范围内,可以有序的改选专业。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科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讨论稿)

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学制及所在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数学专业代码:020305T 标准学制:4年所在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金融本科人才为目标,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全面整合金融学和应用数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四年的学习,使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扎实的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能够运用金融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学生毕业后可以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部门从事财务、理财、风险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也可以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掌握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相关金融业务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在金融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中外金融理论与实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 2、熟悉国家有关银行、证券业的政策和法规; 3、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解决金融实务问题; 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主要课程及实践教学安排 1、主干学科:金融学、数学。 2、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运筹

应届大学生培养方案

2017届大学生培养方案 1目的 为规范大学生的管理,使其尽早融入公司,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快速成长起来,特制定本方案。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所有2017年毕业的大专及本科学历大学生。 3职责 3.1人力资源部 3.1.1负责大学生的入职培训工作; 3.1.2建立大学生档案,负责跟进大学生入职1年内的培育成长情况,并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工作和其他方面的指导; 3.1.3负责协助、监控各用人部门对大学生的培育工作; 3.1.4负责本办法的制定、修改和完善; 3.1.5负责定期为大学生组织各类团体活动,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以丰富其业余生活,加强大学生的稳定性。 3.2各部门职责 3.2.1负责大学生的工作分配与安排及考核; 3.2.2协助人力资源部开展大学生的各项培养管理措施,如相关培训课件的开发、导师安排等; 3.2.3各生产事业部负责车间实习大纲的编制及考核试卷的编制。 3.3导师职责 3.3.1负责对新员工进行工作辅导,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分派工作任务、进行工作指导、反馈工作结果等; 3.3.2负责定期对新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员工动态。 4培养内容及方式 大学生的培养周期初步规划为一年,包括二个阶段:试用期阶段(6个月),主要工作措施为入职培训、生产实习、在职学习;转正成长阶段,主要工作措施为专业学习、专项工作、兼职工作。 5试用期阶段(入职后6个月) 5.1入职培训:包括新员工入职培养和户外拓展训练两部分(7天)。 5.1.1新员工入职培养(2天) 培训方式:主要以集中课堂培训为主,座谈会和交流会为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使培训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数学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中小数学教师,以及从事科学研究、企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接受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和中学教师基本功训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通过专业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质。毕业生应达到下列各项要求: 1.具备扎实的基础数学及应用数学的理论基础; 2.了解数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具备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普通话和英语水平达到规定的标准,具有较好的中文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5.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职业操守,了解教育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6.具备从事数学教学、科学研究或企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数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学科教学论、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初等数学研究。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调查、教学见习、教育技能训练、教育技能竞赛、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五、专业特色 1.注重数学教育基本功培养, 突出数学师范生特点; 2.强化实习实践环节, 培养师范生素质, 为中小学数学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0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6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34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25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科研部门、教学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系统并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和翻译数学专业一般外文书刊;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有较强的数学素养,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数学教育、数学科学研究、数学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基础数学中的分析、代数、几何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并能获得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 具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3. 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 2

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4.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从事数学理论及应用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主干学科 基础数学、应用数学。 2、主要课程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数学建模、近世代数、偏微分方程(双语)。 专业特色课程: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泛函分析、复变函数 外语教学课程: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拓扑学 自学或讨论的课程:前沿数学专题讨论 研究型课程:前沿数学专题讲座 3、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3

南京邮电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管理办法

南京邮电大学 本科培养计划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培养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为了稳定教学秩序,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培养计划的制订应依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 第三条培养计划一经确定,须严格组织实施。 二、培养计划的制(修)订 第四条培养计划制(修)订的基本原则为 (一)整体优化原则; (二)加强基础,增强适应性原则;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注重创新的原则; (四)加强素质、全面发展原则; (五)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柔性化原则; (六)保证质量与体现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培养计划制(修)订程序 (一)培养计划原则上应每四年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整。 (二)培养计划制(修)订由学校提出原则意见和要求,各院(系)成立培养计划制(修)订工作小组,拟订专业培养计划,提交院(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审议,报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六条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基本信息(含专业所属院系、所属学科门类、专业门类、标准学制、专业代码、授予学位名称); (二)培养目标; (三)培养规格(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

(四)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五)主干课程(核心课程); (六)专业方向及特色; (七)自主个性化学习学分要求; (八)毕业学分要求; (九)培养计划基本框架与学时、学分比例; (十)专业教学进程计划 专业教学进程计划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总体课程安排,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1.课程设置安排(含各培养层次的课程类别、课程编号和中、英文名称、学分及学时分配、开课学期、学分要求等); 2.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三、培养计划的修改与调整 第七条为了维护培养计划的严肃性,保持培养计划的相对稳定,对己经批准并正在执行的培养计划,原则上不允许随意更改。 第八条新增课程、取消课程、更改授课学期、变动授课学分以及调整学时分配等情况,而导致课程结构的变更,均属更改培养计划。更改培养计划必须报教务处审批。 第九条培养计划修改与调整的一般程序: (一)专业所在院(系)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培养计划修改申请表,说明调整原因和具体的调整方案及计划调整所涉及的专业、年级,由分管教学的院长审核并签字、盖单位公章。 (二)开课院(系)对书面申请签署意见,由分管教学的院长审核并签字、盖单位公章。 (三)教务处对书面申请签署意见,由分管处长审核并签字、盖单位公章。 (四)教务处修改培养计划,申请表复印件送达申请院(系)和相关院(系),申请表原件留教务处备存。 四、附则 第十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