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数据分析的50个公式

HR数据分析的50个公式
HR数据分析的50个公式

HR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要计算很多数据,比如入职率、离职率、出勤率,等等。每个数据的计算方式都不复杂,但是如果类似的数据有几十个呢?是不是很容易混淆?没关系,为大家整理了大约50个HR常用的计算公式,可收藏备用。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综合离职率=[当期离职总人数/(期初人数+当期新进总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12.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21.75天

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备注:

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作为生产型企业,还会要算到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成本效用评估: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选拔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拔期间的费用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价值/招聘总成本数量评估: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工资计算=月工资/21.75*实际工作天数(不计算周六日)加班率:总加班时间/总出勤时间

直接间接人员比例:直接人员/间接人员

八、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1、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2、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3、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4、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5、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6、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7、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九、社保计算方式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2、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3、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在

4、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5、平均缴费指数就是去年你按1000基数缴纳,而社会当年平均工资2000那你的当年指数就是0.5,把每年的算出来平均,很容易,到时候你自己都可以计算多少养老退休金的。

HR常用的100个计算公式

HR必备宝速查宝典:最常用的100个计算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50套会计常用公式汇总

50套会计常用公式汇总 50套会计常用的公式 一、计算利息的公式 (一)利率 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人民银行挂牌公告。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写为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日息一厘五毫写为 1.5%00,即每万元存款每日利息l元5角,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用月利率挂牌。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 年利率÷360=日利率 (二)计息起点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时,本金以“元”为起息点,元以下的角、分不计息,利息的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 (三)存期计算规定 1、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前一天止; 2、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

按30天计算; 3、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定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 4、定期储蓄到期日,如遇例假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二、计算利息基本方法 由于存款种类不同,具体计息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计息的基本公式不变,即利息是本金、存期、利率三要素的乘积,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如用日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日利率×存款天数 如用月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 (一)计算过期天数的方法 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二)计算利息的方法 1、百元基数计息法。适用于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存单式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2、积数计息法。适用于零存整取储蓄利息的计算,也可用于计算活期存折的利息。 3、利余计息法。适用于活期存折储蓄利息的计算。 三、各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一)活期储蓄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 1、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员工增长率(年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年度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在职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5、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企业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企业会计常用数字计算公式50个

企业会计常用数字计算公式50个 (一)利率 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人民银行挂牌公告。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写为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日息一厘五毫写为1.5%00,即每万元存款每日利息l元5角,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用月利率挂牌。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 年利率÷360=日利率 (二)计息起点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时,本金以“元”为起息点,元以下的角、分不计息,利息的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 (三)存期计算规定 1、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 前一天止; 2、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 3、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定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 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 4、定期储蓄到期日,如遇例假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 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二、计算利息基本方法 由于存款种类不同,具体计息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计息的基本公式不变,即利息是本金、存期、利率三要素的乘积,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如用日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日利率×存款天数 如用月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 (一)计算过期天数的方法 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 (二)计算利息的方法 1、百元基数计息法。适用于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存单式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2、积数计息法。适用于零存整取储蓄利息的计算,也可用于计算活期存折的利息。 3、利余计息法。适用于活期存折储蓄利息的计算。 三、各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一)活期储蓄 1、活期储蓄存款在办理存取业务时,应逐笔在帐页上结出利息余额,俟储户清户 时一次计付利息。 2、活期储蓄(存折)存款每年结息一次(每年六月三十日为结息日)。结息时可把“元” 以上利息并入本金,“元”以下角分部分转入下年利息余额内。 3、活期储蓄存款在存入期间遇有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 率计算利息。全部支取活期储蓄存款,按清户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20201110163101)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 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 2、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 3、 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 4、 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 5、 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 6、 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 7、 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 8、 骨干员工留存率:中高层员工人数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 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 三规定的月工作日X 10% 2、 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 m 当月总工作时数x 10% 3、 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 ?当天企业总人数X 10% 4、 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 三当天企业总人数X 1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 月薪工资:月工资额 三21.75天X 当月考勤天数 2、 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 X 当月所做件数 3、 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4.75天三8小时X 1.5倍X 平时加班时数 4、 假曰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4.75天三8小时X 2倍X 假曰加班时数 5、 法定假曰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1.75天m 8小时x 3倍x 法定假曰加班时数 6、 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 三企业工资总额X 10% 应聘的所有人数X 10%, 三2 三月平均人数X 10% ?月平均人数X 10% 三月初员工人数X 10% 三月初员工人数X 10% 三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X 100% 月初员工人数*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三企业工资总额X 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三同期销售收入总额X 1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三同期成本费用 总额X 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m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二已转正员工数 /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二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二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二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二(人均人工成本裏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 (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二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二离职人数/ ((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二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 离职率二离职人数/(期初人数+ 录用人数)X 10% 12. 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指标

XX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人力资源评估中心 目录 目录1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2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2 一人力资本能力 3 1人员数量指标3 1.1 期初人数 3 1.2期末人数 3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3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3 2.1人力资源流动率 3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3 2.3人力资源离职率 3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4 2.5自愿性员工离职率 4 2.6人力资源新进率 4 2.7知识型员工离职率 4 2.8内部变动率4 3.人力资源结构指标4 3.1人员岗位分布 4 3.2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 5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 5 3.4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 6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 6 1 招聘指标 6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6 1.2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6 1.3招聘渠道分布7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7 2 培训指标7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7 2.2培训费用指标8 2.3 培训效果指标9 3 绩效管理指标9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9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9 4 薪酬指标10

4.1 外部薪酬指标 10 4.2 内部薪酬指标 10 5 劳动关系指标 11 5.1 劳动合同签订比例 11 5.2 员工投诉比例 11 5.3 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 11 5.4 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11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 11 1全员劳动生产率 11 2人均销售收入 12 3 人均净利润 12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 12 5 万元工资净利润 12 前言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现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能力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率目标。因此,在此前提下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力资本能力层面、人力资源运作层面和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人力资源效 率层指标 HR 运作能 力层指标 人力资本 能力指标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框架

HR最常用的50个计算公式

HR最常用的50个计算公式 HR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要计算很多数据,比如入职率入职率、离职率、出勤率,等等。每个数据的计算方式都不复杂,但是如果类似的数据有几十个呢?是不是很容易混淆?没关系,为大家整理了大约50个HR常用的计算公式,HR 可收藏备用,或者打印之后贴在边上,就可以随时查询了。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指标

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人力资源评估中心 目录 目录?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错误!未指定书签。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错误!未指定书签。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人力资本能力错误!未指定书签。 1人员数量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1.1 期初人数错误!未指定书签。 1.2期末人数错误!未指定书签。 1.3统计期平均人数?错误!未指定书签。 2员工人数流动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2.1人力资源流动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2净人力资源流动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3人力资源离职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5自愿性员工离职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6人力资源新进率?错误!未定义书签。 2.7知识型员工离职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8内部变动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3.人力资源结构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3.1人员岗位分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3.4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招聘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录用人员评估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招聘渠道分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错误!未指定书签。 2培训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培训费用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2.3 培训效果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绩效管理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3.1绩效工资的比例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薪酬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外部薪酬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内部薪酬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劳动关系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HR数据分析的50个公式

HR 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要计算很多数据,比如入职率、离职率、出勤率,等等。每个数据 的计算方式都不复杂,但是如果类似的数据有几十个呢?是不是很容易混淆?没关系,家整 为大理了大约50 个HR 常用的计算公式,可收藏备用。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 2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综合离职率=[ 当期离职总人数/ (期初人数+ 当期新进总人数)]×100% 4 、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

、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 、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 2 、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 3 、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 4 、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 、月薪工资:月工资额÷ 21.75 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 、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 21.75 天÷8 小时×1.5 倍×平时加班时数 4 、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 21.7 5 天÷8 小时×2 倍×假日加班时数 5 、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 21.75 天÷8 小时×3 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

常用钢筋计算公式

常用钢筋计算公式 柱钢筋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基础高-基础保护层+弯折长度 搭接长度(Lle):如果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用计算弯折长度: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 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 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 c.顶层锚固长度: ①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 ②边、角柱锚固长度: 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 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 2.柱箍筋: 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 b.柱宽;h.柱高; c.柱保护层 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 ①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

②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 ③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 ④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 00mm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梁钢筋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 当hc-保护层<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保护层:是柱保护层 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的时候直锚) 3.上部端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 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 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 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 6.箍筋

HR数据分析及报告

上海汽车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报告 小组成员:曲舒谭 理欣阿妮尔肖欣竺刘钰婷 一、行业和公司背景介绍 (一)行业背景 自2002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开始迅速攀升,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到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结束了由福特公司开始的美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汽车统治地位。不仅如此,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的总和,自2006年以来,由日本汽车工业保持的世界第一的位置,在2009年也被中国取代。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总量分别达到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 2010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我国汽车工业延续2009年发展态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汽车产销快速增长,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汽车出口逐步恢复,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市场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0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4%和32.37%,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业步伐放缓,汽车市场整体趋势向淡,但同时也是理性回归。2011年1-5月,汽车产销分别为777.97万辆和791.62万辆,同比增长3.19%和4.06%,增幅较2010年同期分别回落52.4和49.19个百分点。中国汽车产业作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期,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小到大的过程,正在逐步实现由弱到强的巨大跨越,全球汽车工业将向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进一步转移,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仍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公司背景和现状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股票代码为600104)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2011年,通过向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及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独立零部件、服务贸易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相关股权和资产,上汽集团实现资产重组整体上市,总股本达到110亿股。上汽集团主要业务涵盖整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动力传动、底盘、内外饰、电子电器等)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汽车服务贸易业务(包括汽车金融)。上汽集团所属主要整车企业包括乘用车公司、商用车公司、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维柯、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申沃

最常用的100个计算公式

HR必备宝速查宝典:最常用的100个计 算公式 HR经常需要和数据打交道,如入职率、离职率、加班费计算等。虽然日常工作中,单个数据的计算并不麻烦,但几十上百个累计在一起,确实很容易混淆,甚至计算失误。不过三茅人力资源网急HR之所急,整理了常用的100个人力资源计算公式,HR可以添加至收藏夹随时使用,也可以打印出来贴在电脑旁边随时查询。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 ×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指标

XX 集团人力资源部 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人力资源评估中心 目 录 No table of contents entries found. 前言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现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能力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率目标。因此,在此前提下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力资本能力层面、人力资源运作层面和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人力资本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本能力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流动性、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人力资源效率层指标 HR 运作能力层指标 人力资本能力指标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框架

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劳动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 人力资源效率层面指标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效率指标,也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效果反映。 一人力资本能力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期初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初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初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期末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统计期平均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公式】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 【定义】是指企业内部由于员工的各种离职与新进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变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公式】流动率=(报告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50个常用会计计算公式一目了然

50个常用会计计算公式一目了然 50个常用会计公式:利息计提、坏账计提、折旧计提、增值税计算、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净利率、投资报酬率等。 一、计算利息的公式 (一)利率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人民银行挂牌公告。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写为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日息一厘五毫写为1.5,即每万元存款每日利息l元5角,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用月利率挂牌。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年利率÷360=日利率 (二)计息起点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时,本金以“元”为起息点,元以下的角、分不计息,利息的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 (三)存期计算规定1、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前一天止;2、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3、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定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4、定期储蓄到期日,如遇例假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四)计算利息基本方法 由于存款种类不同,具体计息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计息的基本公式不变,即利息是本金、存期、利率三要素的乘积,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如用日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日利率×存款天数如用月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 1)计算过期天数的方法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 2)计算利息的方法1、百元基数计息法。适用于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存单式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2、积数计息法。适用于零存整取储蓄利息的计算,也可用于计算活期存折的利息。3、利余计息法。适用于活期存折储蓄利息的计算。 (三)各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1)活期储蓄1、活期储蓄存款在办理存取业务时,应逐笔在帐页上结出利息余额,俟储户清户时一次计付利息。2、活期储蓄(存折)存款每年结息一次(每年六月三十日为结息日)。

人力资源数据统计修订稿

人力资源数据统计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人力资源数据统计 1、现状:员工年龄分布、性别、本地非本地、学历分布、部门分布、分布 2、变动:录用率(外聘、内聘)、人员流失率(分部门、分区域、分性别等) 3、培训:/外训次数、培训人数、完成率 4、成本:费用(招聘费、培训费、企业文化活动费用)、工资 5、绩效情况 6、企业文化活动情况 7、劳动纠纷情况 1)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学历、工龄、年龄、性别的结构、数量分析; 2)HR分模块的常用数据统计,离职率、调薪情况、招聘到位率等; 3)人均创利、人均产能等分析数据,这是能直接反应人与利润及产能的数据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

工人数×100%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天÷8小时×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

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12.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 13.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21.75天 14.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备注: 当月应工作天数=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当月有效工作日=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常用的50种财务比率计算公式

流动比率 A、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下限为1,适当为2) a、流动比率高低反映企业承受流动资产贬值能力和偿还中、短期债务能力的强弱; b、流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资金来源于结构性负债的越多,企业投入生产经营的营运资本越多,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c、一般认为比率值为2时比较合理,但要求中国企业流动比率达到2对大多数不实际; d、正常情况下,部分行业的流动比率参考如下: 汽车1.1房地产1.2制药1.25建材1.25化工1.2家电1.5啤酒1.75 计算机2电子1.45商业1.65机械1.8玻璃1.3食品>2饭店>2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既达到一定的安全性,又能充分地利用了企业能够利用的资金来源。因为,过低的流动比率,意味着企业的短期支付能力不足,可能捉襟见肘,难以如期偿还债务;流动比率过高,则可能表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资金,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获利能力。实际上该比率数值的合理性没有统一标准,行业性质不同,流动比率也不尽相同[4]。 速动比率 1.85 B、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适当为1) 注: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 保守速动比率=(现金+证券+应收账款)/流动负债 a、一般认为,企业速动比率为1时比较安全; b、部分行业的速动比率参考如下: 汽车0.85房地产0.65制药0.90建材0.90化工0.90啤酒0.90

计算机1.25电子0.95商业0.45机械0.90玻璃0.45餐饮>2 一般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较为合适,但也不能绝对化,如大量采用现金结算的企业,其应收账款很少,速动比率可能较低,但这并不代表这类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不强。因此,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要具体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对一笔债务总是负两种责任:一是偿还债务本金的责任;二是支付债务利息的责任。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也要分析其支付利息的能力。对长期债务而言,债权人则关心企业的长期持续性,如果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强,日后就能从经营活动中获取足够的现金或从其他债权人及投资者那里筹到新的资金,就样就不用顾虑以后偿付本息的能力。负债对资产的比率和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通常用来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主要利用以下指标来分析。 现金比率 1.36 F、经营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企业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现金比率用以衡量即刻偿还债务的能力,可以衡量流动资产变现性的大小。但由于是基于极端保守的观点,该比率忽略了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间循环的性质[5] 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总额减去流动负债部分,它是偿还流动负债的“缓冲垫”,是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绝对指标。营运资本数额越大,企业偿债能力越强。 计算公式: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 A、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保守为不高于50%,适当为60%)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指标

人力资源分析常用指标指引 通用指标 1.员工增长率(月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月新增员工人数/上月期末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2.人力资源离职率(月度-企业间比较)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公司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月初+月末)/2×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3.人均人力成本(月度-月度环比)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平均每位员工的人力成本。 【公式】人均工资=报告期内人力成本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人均工资的统计,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统计数据,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时间跨度统计,这样就可以通过二维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4.人均销售收入(月度-月度环比)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销售收入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员工的销售收入。

【公式】人均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人均销售收入是考核企业效率的指标,尤其用在同行业之间相比较最有可比性,人均销售收入越高,企业效率越高。普遍适用于企业处于成熟期进行同业间的比较。 5.人均净利润(月度-企业间比较)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净利润计算的平均每一个员工的净利润。 【公式】人均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人均净利润是考核企业效益的指标。普遍适用于企业处于成熟期进行同业间的比较。 6.万元工资销售收入(月度-月度环比)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销售收入计算的平均每万元工资所能产生的销售收入。 【公式】万元工资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总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说明】一般而言,万元工资销售收入越高,企业效率越高。 7.万元工资净利润(月度-企业间比较) 【定义】是指根据报告期内的净利润计算的平均每万元工资所能产生的净利润。 【公式】万元工资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说明】一般而言,万元工资净利润越高,企业效益越高 8.人员流动率(季度)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周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