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树 2010年第2期

共生树  2010年第2期
共生树  2010年第2期

姐妹之间,总有一些典故,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因不需要依靠它们维系情感。血脉相连,是可以有感应的。

1

安怡说:“戍轩学校20号开家长会,我恐怕去不了,你有时间吗?”

看来安怡不知道爸爸身体抱恙的消息。她太忙,加之对儿子过于浓烈的爱,以至于难得再分出一点余力给别人。偶尔闲下来的时候,她会告诉我她有多内疚,但那种内疚在生活的压力和对戍轩的宠溺面前,短暂而微弱。

我不顾秦舟嗔怪的眼神,欣然答应了安怡。

小时候安怡并不喜欢我。每次争抢玩具或漂亮衣服,逞强的她总是常胜将军,但当她想以胜利者的骄傲姿态耀武扬威时,却发现我在长辈那里早已获得加分。我以一个弱者的隐忍,获得更多声援,她却以一个强者的雄姿,失去更多权益。

2

我和安怡性格上的差异,也反映到我们各自的婚姻里。她强势而独立,却连遭曲折;我反倒因为性格柔弱,得到了一个男人无微不至的保护。

安怡的第一次婚姻是父母之命,爸爸老战友的儿子。安怡不是没有反抗,最后还是输给了自己。安怡外表要强,但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容易攻破:那个木讷的医生并不出众,却懂得每天骑着电动车接安怡下班的原始策略;知道安怡喜欢吃火龙果,每次上门之前,马路对面水果摊上的火龙果已经被他收刮干净。

那段时间安怡的房间里总有一股火龙果的味道。那时,我想,爱情应该就是他推着电动车、拎着我爱吃的东西在楼下等我。若干年后,在我们漂泊的城市,秦舟居然真的用同样的招术打动了我。姐妹连心,我深信不疑。哪怕我和安怡性格迥异,但在某些方面,依然惊人地相似。

安怡跟医生离婚的时候很伤心,他们的感情并没有破裂,只是安怡跟婆婆水火不容。单亲家庭长大的医生,自然将母亲的话奉为圣旨,而安怡也是宁死不屈的个性,于是婆媳矛盾最终升级成家庭内战。幸好年轻,也没有生育小孩,伤心了一段时间,安怡尚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戍轩的出生,开启了安怡另一段人生。虽然她的第二任老公在孩子出生不久即提出分居,她却终于在渺然的人生里,找到一点属于她的寄托。对于婚姻,可以大义凛然待之而不必再有奢望。

3

我们不常谈心,但若有大事,总要找对方商量。她依然是那个好拿主意的大姐,在这一点上,我想不管我们是30岁、40岁或者50岁都不会变。

秦舟在厨房给我熬汤,热气弥漫中与他对视,那么温情。我的心里涌起一阵内疚。

我再清楚不过,她的这种强大愿望里,其实包含了太多恐慌和无助。

我跟秦舟说:不如我们不要小孩吧!我们把戍轩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

那时秦舟年轻,以为两个人便可以过完圆满人生。于是毅然把不生养小孩这一条,写入了婚前协议。

对戍轩,我倾注了太多的爱。年轻的时候,秦舟只当是我母爱泛滥,却不知这份爱意,会一直随着我跟安怡的血脉之情绵延。

30岁以后,秦舟屡次提出要一个自己的孩子,我总推说工作太忙。他亦知道我身体不好,于是只好作罢。

安怡后来干脆从老家到我所在的城市,先是学速记,后来又学了财会。她的精力总是旺盛的,永远不甘人后。戍轩一直跟我和秦舟住,他对我的感情甚至比对他妈妈还要深厚。

戍轩搬出家住校之后,我跟秦舟一样,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年龄渐长,工作稳定,生活富足,却似乎总需要一股年轻的力量在身边,提醒自己青春并不会老去。

4

在戍轩的家长会上,老师告诉我,戍轩最近状况不太好,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成绩也一直在下滑。

明年就要中考了,如果戍轩不能考进市重点,安怡一定会万念俱灰。她把人生的期望都寄托在戍轩身上,希望他的每一步都符合她的设想。

我请戍轩在学校对面的餐厅吃饭,顺便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他一直低头玩手机,并不抬眼看我。我从包里掏出生活费递给他,他说:“你能打到我银行卡上去吗?我不想身边带那么多现金。”我终于忍不住提高了嗓门:“这么大人了,你究竟还要多少人围着你转?当初是你要住校的!你妈妈为了你那么辛苦工作,你不用想别人,想想她可以吗?”他不说话,接过我的钱,收起手机,赌气地望向窗外。

吃完饭,我送他回宿舍,他突然开口问:“小姨,你是不是要生小孩了?”

我愕然:“你怎么知道?”

他低着头,沉默良久,又问:“姨夫一定不喜欢我吧?”

我看着这个个头已经超过我的大男孩,心里生疼,不顾周围人怪异的眼神,将他拽进自己怀里说:“怎么会?姨夫和小姨一样,一直当你是自己的孩子。”

5

跟秦舟大吵一架,我执意要拿掉孩子。我总觉得秦舟并没有履行当初的诺言,把戍轩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我躺在卧室里,听他在外面跟安怡告状:“她最近脾气太大,本来状况就不好,真担心会出意外。”

安怡嗓门大,显得义愤填膺:“一会儿我说她。你再怎么包容她,也不容许在这种事情上胡闹。女人不生孩子像什么话!”

秦舟又说:“并不是我强行要这个孩子的,当时只是想,他既然来了,就是跟我们有缘分。我们结婚前有约定不假,我也尊重她,我只是不想她将来后悔。”

安怡果然敏感,她立马问:“你们有什么约定?”

我知道再谈下去一切都会穿帮,以安怡的性格,一定会把我们的善意当作施舍。于是从床上爬起来,打断他们的对话:“你既然这么想要孩子,当初为什么答应我要丁克?”

安怡和秦舟被我一声霹雳吼震得目瞪口呆,两个人手忙脚乱把我扶上床,再也没人敢多说一句话。安怡静静地坐在床边,秦舟从厨房端过热汤,安怡接过来喂我,又连骂带哄劝慰我。

6

春天来临,我辞了工作,随安怡回老家安心养胎。院子里的树已经郁郁葱葱了,我们也都不再年轻。

安怡辗转找到中心医院那个医生――竟是她的第一任丈夫。当初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青年,从籍籍无名的诊所医生,成为了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的主任。他给我开了药,安怡和妈妈轮番伺候我。刚结婚的时候,这个景象是她们俩所一直期盼的,怎奈我当时并没有让她们如愿。

幸福来得迟了点,却终究还是来了。

医生第三次上门给我把脉的时候,带来了一篮火龙果。他走后,安怡告诉我,两年前他

丧妻,一直独身。他的母亲十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命运兜兜转转,逃不过的重逢,似乎让安怡死去的婚姻,又重新燃起了火光。

此后医生每次上门都要带火龙果,他走的时候,安怡送他出门,两个人站在彩霞满天的巷子口道别,眼睛里面都有切切的温情。

雨天,妈妈和安怡陪着我坐在回廊上闲聊,说起小时候抢玩具和漂亮衣服的逸事,安怡说:“虽然我抢你的东西不肯吃亏,但如果别人要抢你的东西,我一定会誓死保护的。”妈妈说,怀上我之后曾经想去医院处理,每次都被安怡拖住:“有一次她指着院子里的独苗树说,妈妈你看,小树苗那么孤单,如果它有妹妹陪,就会好很多的。”我出生之后,安怡和爸爸在院子里栽种了另外一棵树……

这是她从未告诉过我的典故,就像我从未告诉安怡,为什么我跟秦舟一直不要小孩一样。姐妹之间,总有一些典故,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因为不需要依靠它们维系情感。血脉相连,是可以有感应的。

院子里的两棵大树,枝叶在云里各自伸展,根却在土壤里深深相连。雨水从树顶倾泻下来,地上的花草茂盛生长。一派生机和谐。

戍轩发短信给我:“小姨,我和姨夫一致以为,你会给我们生一个小男人。”我念给安怡听,我们笑作一团。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最新第三单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单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护大自然,秉承和谐理念;认识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依法保护环境。 能力目标:关爱大自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知识目标:关爱自然,善待自然,依法保护环境。 复习重点难点: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恶化的危害,依法保护环境。 复习过程: 一、构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背诵记忆本单元重要知识点。 1、大自然带给我们什么? ★2、人与自然的关系? ★3、怎样尊重自然?怎样顺应自然?怎样保护自然? ★★4、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 ★5、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空气、水、土壤) ★★6、青少年怎样依法保护环境?

三、合作探究。 1、据史料记载,在今天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曾有一座楼兰古城,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度在我国历史上辉煌了数百年。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河流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城,又召集鄯善、焉蓍、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截河引水进入楼兰城,缓解了楼兰缺水的困境。但在此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民众难移,楼兰城最终成为今天的遗迹。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并探讨下列问题 (1)楼兰城因断水而废弃的史实,对我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启示?。 (2)你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怎样认识的? (3)怎样做大自然的朋友? 2、有四幅漫画分别是,第一幅,山中无兽:猎人拿着猎枪去打猎,却发现山中一个猎物都没有; 第二幅,河中无鱼:渔夫拿着鱼网去捕鱼,河边是汩汩冒着黑水的管道,结果空手而归;; 第三幅,林中无鸟:一个大人在用斧头砍着树木,附近的树全都倒了,小鸟都飞走了; 第四幅,房中无人:人们的房子附近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导致了房中无人的局面。 请根据描述的漫画的情况回答:

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 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19-07-26 11:28:52 | 作者:钱鸿轩 小时候,别人总说我长得很像妈妈,因为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是我却觉得并不像,因为妈妈的童年,眼中的家乡是那么纯净。妈妈说,那时候的小河是清澈见底的,她经常挽起裤脚,光着脚丫在河水里面摸田螺、抓鱼虾,成群的小鱼围在她的脚边,啃着她的小腿,感觉痒痒的,麻麻的。那时候的天空是蓝蓝的,像一汪泉水。 而很小时候的我,眼中的小河却是浑浊的。我耐心地在河边坐了两小时,只钓到一只小虾。我看到的天空,经常蒙着一层薄薄的轻纱。为什么我不像妈妈呢? 我对着春风说,春姑娘,你是不是也曾经有这样的感受,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你使尽了全身的解数,却吹不暖那冰冷的河水,吹不走天空中的那层薄纱,那是因为你敌不过流向河中的黑水,排向空中的废气。 可近几年,我发现,我越来越像妈妈了。因为我眼中的河水开始渐渐变清,我能看到小鱼在水里嬉戏,天空经常会偷偷地拿掉轻纱,让我看到她湛蓝的脸庞,像被水洗过一样纯净。 我又问春风,春姑娘,你一定也感受到了吧。虽然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但城市也越来越美丽。当路过我的家乡时,你有没有看到整个无锡都被绿色覆盖,有没有看到鱼儿在水里欢腾,有没有听到小鸟在树林里快乐的鸣叫,你的呼吸里有没有感受到花草的芬芳,有没有偷偷地和碧空上的白云做游戏。 习爷爷曾经说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近几年环境的改变见证了祖国做出的努力。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更加和谐的社会! 在伟大的祖国70华诞之际,我想对祖国说:祖国,我为你的繁荣而骄傲,母亲,我为你的美丽而自豪。

第10课-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10课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活动目标:了解可持续发展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活动重点: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活动难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要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活动过程 ^ 活动一: 了解可持续发展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发展 问题探究: 1、结合你熟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实例,谈谈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2、谈谈你对“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的理解,其中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活动二: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要点: 1、发展援助 2、清洁水源 # 3、环境保护 4、能源开发 5、绿色贸易 问题探究: 你还知道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已做了哪些努力 活动三: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 2050 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入到世界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前十名的国家行列。 1、争取到 2030 年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并改善人口结构。

2、争取到2040 年实现能源与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社会财富积累能力。 3、争取到 2050 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 三、合作探究: 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怎样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角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学反思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实施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使命感,也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建设成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大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与自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部分资源不太富有,特别是水资源匮乏。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尽量少排放和不污染的道路,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近来炸掉或转产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小型发电厂和企业,而同时又建设、发展一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发电厂和企业,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经济高效增长、步入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第一步节能、减排,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上个世纪初,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具有前所 未有的力量,经济、社会开始全速发展。但是,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和大自然之 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开采矿藏,制造多种 新产品,排放增加,污染加大,近百年来,人类所开采的地球资源超过了以往五 千年的总和。全世纪GDP总值增长了近二十倍。同时,一些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 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空气质量受到污染、湿地过快消损、森林减少、土 地沙化和某些物种灭绝……这些的这些,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安全。面对本世 纪经济将更进一步地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将更加进步,相应地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也将更加巨大,排放、污染也会增加,如果经济活动处理不当,生态环境将会受 到更大破坏。我国由于人口过快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确实付出了沉重代 价。所以,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避免越发展,环境越破 坏的恶性循环,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成为 我国、甚至人类能否长远生存的头等大事。 因此,资源、人口与环境也就成了困惑当今世界各国最突出的,急待解决 的三大难题。人口激增与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各种自 然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加。尤其是非再生性的矿产资源正日渐减少,甚至枯竭,相 反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却越来越旺盛。鉴于上述原因,为了尽快获得有限的资源, 一些国家采用的手段也变得越来越恶劣。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战争、靠 掠夺。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靠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和平外交、友好的经 济交流来实现。

【心得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旨归 学习强国爱我中华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来源:《学习时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往往会过分突出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走向疏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人把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和工具手段,不断地对自然提出各种要求,逐渐发生了人与自

然的分化,以至于发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错误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来源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事与愿违,“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灾害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为破坏了的自然会造成人类发展的困境。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2016年,冲突、暴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约3110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其中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2420万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还体现在自然物种的加速灭绝,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实质上,自然灾害是以“天灾”为表象的“人祸”,是人类过度地干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要依赖于自然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的活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对社会也有依赖,依赖人对它的认识和开发,依赖人对它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存在价值。人应该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世界。当前我国处在多重挑战的关键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攻坚期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利益主体和需求表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特别是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浅谈“十二五规划”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 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产品、企业、产业、学校、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 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一、基本概念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 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 的党中央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 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二、名称由来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EnvironmentallySound )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Friendly )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环境友好型社会宣传活动

南京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以()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 B、低投入 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 D、高科技 答案: C 2、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通过()杜绝奢侈消费。 A、守法 B、立法 C、自觉 D、管控 答案:B 3、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评从以做善事为主,转变为普及“生产者责任延伸”、“产品生命周期”等,作为注册企业必须履行的()。 A、刚性责任 B、柔性责任 C、刚性义务 D、柔性义务 答案:A 4、2012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 B、倡导可持续发展 C、践行科学发展观 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 答案:D

5、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 A、一体多用 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 C、社会控制风险 D、社会治安风险 答案:A 6、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 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C、完善和发展什么 D、坚持和发展什么 答案:B 7、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工作以()为中心,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为人民服务 D、对外开放 答案:A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遵循了三个宗旨:()。 A、把方向 B、定原则 C、划重点 D、立规矩 E、握全局

答案:ABC 2、落实责任主体(),区分所有者和监管者的责任。 A、明责 B、履责 C、追责 D、指责 E、权责 答案:ABC 3、建国初,为尽快解决国民衣食短缺问题,都采取了()等错误的方式。 A、建立农垦部 B、围垦湿地,围湖造田 C、“三滥”导致沙漠化扩展 D、“大跃进”造成森林锐减 E、盲目开梯田导致水土流失和石 答案:ABCDE 4、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要看两方面的数据:()。 A、经济总量 B、人均GNP C、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 D、恩格尔系数 E、人均消费水平 答案:AC 5、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坚持()为主的方针。 A、效率优先 B、节约优先 C、保护优先 D、自然恢复 E、自然为主 答案:BCD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发挥好“显着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总分:100 ? 及格分数:60 ?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 A、“绿色城市” B、“无废城市” C、“科技城市” D、“智慧城市” 2、 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主体,在()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 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 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 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 3、 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工作以()为中心,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为人民服务 D、对外开放 4、 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通过()杜绝奢侈消费。 A、守法 B、立法 C、自觉 D、管控 5、 ()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 B、制度文明 C、公共文明 D、综合文明 6、 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7、 以()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

B、低投入 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 D、高科技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 建国初,为尽快解决国民衣食短缺问题,都采取了()等错误的方式。 A、建立农垦部 B、围垦湿地,围湖造田 C、“三滥”导致沙漠化扩展 D、“大跃进”造成森林锐减 E、盲目开梯田导致水土流失和石 2、 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坚持()为主的方针。 A、效率优先 B、节约优先 C、保护优先 D、自然恢复 E、自然为主 3、 三生共赢:()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具有同步性。 A、生产发展 B、生物多样

(完整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

环境科学与实验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没 有止境地向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 由于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开 始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加剧,只是自然界产生了一系列威 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要保护自然,首先应该先了解自然以及了解自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维基百科中对于自然的定义是--自然环境指地球上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状态呈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由于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懂得了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起初有节制的利用是合理的,人类所利用的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更加有效地改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后期无节制的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于是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世界性自然灾害显著增加。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诸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台风、洪涝、干旱等;第二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诸如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大气污染等,其中人类目前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生存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淡水资

源危机、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在了解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后,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无止境掠夺,还是和谐共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雨果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大自然母亲,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安全可靠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 而我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人类需要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首先,要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我认为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等化,要尊重大自然,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其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最根本的是从源头抓起,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污染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互主体性思维,既“见物”又“见人”,旨在侧重保护的同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促进保护与开发的双向互动,保护和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关系。 标签:生态美学;生态危机;双重意蕴;保护与开发 生态美学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下提出的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生存观,其落脚点在于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张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一、生态美学因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受到西方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自然如何在人的作用下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而忽视自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少地方在遭到人类过度开发之前,曾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提供了“诗意的栖居地”:水草丰美的绿洲、汩汩而出的清泉、青山绿水共为邻、落霞与孤鹜齐飞、五彩斑斓的珊瑚……留下了篇篇华章、传世精品和人生体味,更启发了现时代的人们去追求生态平衡及整体和谐的渴念。然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荒漠化、沙漠化加剧,河流干涸,水体污染,空气污浊,物种灭绝,资源枯竭,“寂静的春天”……生态美学深入研究正是基于现实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愈发显示出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美学的双重意蕴:既“见物”又“见人” 如果说在远古时代,人类以自己的智慧为世界建立了秩序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那么现代由于经济现代化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自然则成为征服和利用的对象。从立普斯的“移情”到当代的“移情”以及马克思的“自然人化”等美学命题,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对自然异己性的克服实现人的无阻碍的自由,即美的本质被规定为人获得的自由本质。但是从美学史的角度看,这种人的自由却是以对自然美本己性的剥夺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人与对象世界之间,人的自由正意味着自然的不自由,人作为主体的充分在场正意味着自然的充分缺席。这种“见人不见物”的美学,以主体性的暴力将自然美的自然性驱逐到了美学史的边缘。据此,自然美获得其本己性的前提必然是以遏制人的自由名义对自然行使的主体性暴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更趋平衡、公正的审美关系。(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2008)生态美学从人与自然的互主体性思维出发,强调物种生命存在的公平性,人应该尊重自然,肯定自然生物的存在权利,而不是人类无休止、无所顾忌地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美观性和可承受性,做到适可(环境容量)而止;强调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自然无限地被破坏,人所欣赏的对象日益减少、消失,甚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面临危机,当然也就无所谓美了;强调世界多样性的统一,正所谓“和而不同”,万物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往往会过分突出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走向疏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人把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和工具手段,不断地对自然提出各种要求,逐渐发生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以至于发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错误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来源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事与愿违,“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灾害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为破坏了的自然会造成人类发展的困境。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2016年,冲突、暴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约3110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其中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2420万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还体现在自然物种的加速灭绝,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实质上,自然灾害是以“天灾”为表象的“人祸”,是人类过度地干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要依赖于自然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的活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对社会也有依赖,依赖人对它的认识和开发,依赖人对它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存在价值。人应该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世界。当前我国处在多重挑战的关键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攻坚期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利益主体和需求表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特别是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人的理念决定人对自然改造的方向,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任意妄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摘要: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发生了持续时间很长的洪水灾害。近几年,沙尘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2007年冬天发生我国南方的雪灾,给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中人们吸取教训,采取措施避免灾害,主动调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洪灾、沙尘暴、雪灾造成的损失 全国历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1998年2550亿元1999年930亿元2000年711亿元2001年623亿元2002年838亿元2003年1300亿元2004年713亿元2005年773亿元2006年609亿元2007年1071亿元2008年635亿元2009年655亿元2010年3505亿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为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

试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

试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 作者:梁建根, 竺利红, 施跃峰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 刊名: 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 YE KEJI 年,卷(期):2008,(20)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8条) 1.LYNCHJ M The ILhizosphere 1990 2.牟金明.李万辉.张凤霞根系分泌物及其作用 1996(4) 3.LEMANCEAU P.CORBERAND T.GARDAN L Effect of two plant species.Flax(Ldnum usitatissinum L.)and tomato(Lycopersicon escuientum mill.)on the diversity of soilborne populations of fluorescent pseudomonas 1995(61) 4.涂书新.孙锦荷.郭智芬.谷峰植物根系分泌物与根际营养关系评述[期刊论文]-土壤与环境 2000(1) 5.郜红建.常江.张自立.丁士明.魏俊岭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方法[期刊论文]-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1) 6.毛金水根围微生物对植物的生理和防病及生态学意义 1991(1) 7.王术.戴俊英.王伯伦.顾宜晴.王铮有效微生物群(EM)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2) 8.占新华.蒋延惠.徐阳春微生物制剂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2)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盛江梅.吴小芹.SHENG Jiang-mei.WU Xiao-qin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5) 菌根真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群之一,深入研究和揭示它与植物根际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对进一步利用和调控根围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维持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与某些根际有益微生物(如MHB、PGPR)具有协同促生关系.这些有益微生物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根系对菌根真菌侵染的感受性等为菌根菌在根部的定殖创造有利条件;而菌根真菌则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pH值、根际营养等方面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通过相互促进或抑制,对宿主植物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菌根真菌与根际微生物互作中二者相互识别、协同作用的机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研究菌根围微生态区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研究菌根围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74159339.html,/Periodical_ahny2008202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0日

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800字

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800字 《荀子·天论》曾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自然面前显得格外渺小的人类,更应该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和谦卑之心,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永远不要对自然心怀不敬。恩格斯说过:“永远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界本就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一旦这样的索取超过界限,我们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亚马逊雨林的大火,澳大利亚的山火,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蝗灾,美国的流感,以及这次牵动着全世界的心的新冠疫情,都是人类自命不凡、对自然不敬而被自然狠狠报复的结果。 2019年和2020年是动荡的,仿佛所有灾难瞬间爆发,仿佛人类已走到穷途末路。然而,所有的天灾都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敬埋下的祸根,最终结出了恶的果实。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旦被打破,随之袭涌而来的便是无上限上升的海平面,不断盐渍化的淡水资源和垃圾病毒围城——无止境的灾难。 先人“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还没告诫我们吗?人类多少年以来所历经的灾难还没告诫我们吗?我们正在经历的这长达数月的疫情还没告诫我们吗?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触碰自然界的底线,就如同雨果说的:“大自然的温柔的慈母,同时也是冷漠的屠夫。”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若能与大自然长久地保持和谐的关系,便也能长久地享受大自然母乳的滋养。反之,人类也许真的很快就要走到穷途末路。

人类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人不过只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风轻轻一吹就倒了。不要把人类幻想得过分高贵与伟大,为了生存,作文m人类也不能例外地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则。梭罗为了窥探大自然的绮丽而隐居,自耕自食; 巴勒斯坦言自然界的美丽不在外表的装饰,而是深深植根于大地; 澳大利亚修建奥林匹克广场不惜耗费巨资为保护青蛙而修改设计……这些都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表现,都是值得人类去学习和实践的。 《流浪地球》的开头有那么一句话:“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场山火,一场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或许我们有过战胜灾难的经历,但那只不过是自然母亲对我们的怜悯。人类若继续自命不凡,终会自食恶果。 永远要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和谦卑之心,永远不要自命不凡; 永远要与自然保持高度和谐,永远不要幻想主宰世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和万物和谐共处,人类才能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作者:胡钎凡 安全发展和谐共生 这里远山环绕,郁郁葱葱; 这里,紧邻满堂河,地处棋盘山风景区边缘; 这里,1968年建库以来,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对策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发展阶段。新时期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然面临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面临挑战。因此,在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增强生态意识;以科技为依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关键词] 人与自然;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生态文明 在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满足。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的:“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索取也导致了生态的破环和环境的污染,进而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走向新的和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所经历的发展阶段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人类仅停留在运用最原始的技术,在大自然中获得满足自身生存的最基

本的生活資料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类顺应、敬畏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原始的和谐状态。第二,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形成以农耕和驯养为主的新型生产方式。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时,出现了少数过度开垦和争夺水资源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仍然属于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利用的幼稚阶段。因此,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基本上保持平衡,但那是一种在落后经济水平上的平衡,是一种低层次的初级平衡状态。第三,工业社会时期。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在工业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与农业社会相比有了极大提高,科学技术也有了极大进步。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为人类自身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使自然资源渐趋枯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这一时期,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掠夺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确立了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自然也就变成被改造、被征服和被掠夺的客体对象。因此,在工业社会,在某些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的不和谐,甚至完全对立。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结果使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促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认真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军事等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科技进步带给人们巨大物质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