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单元练习题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单元练习题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要认识新形势中的新矛盾和新联结。”这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联系是普遍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D.认识要不断发展

2.下列关于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正确说法是( )

A.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和片面,本质是事物的整体和全面

B.现象多变,本质不变

C.现象可以认识,本质不可以认识

D.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3.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的共同点是①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其内容都不取决于人脑,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并对实践有反作用③都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④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思维既要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思维就是先把要素联合,后把要素分解

B.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通过思维可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5.苏轼在《石钟山记》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

能言。”这段话中“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蕴涵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6.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掌握克隆技术后,又完整地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秘密。2000年6月,人类基因草图被宣布绘制完成。这些都表明(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B.现代科学能够揭示一切奥秘

C.人类始终走在迈向终极真理的途中

D.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7.“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到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种认识事物的过程和方法( )

A.核心是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B.是完成认识第一次飞跃的过程

C.要借助于概念、判断反感觉的理性思维形式

D.就是把事物分解为多个要素并分别加以研究的过程

8.山西太行吕梁山区原先自然条件很差,有的甚至欠缺生存条件,但当地广大农民依靠科技摆脱了贫困,奔上了小康之路。这告诉我们,治穷先治愚,是似慢实快的致富之路。这表明( )

A.穷和愚是对立统一的

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改造世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科学理论能极大提高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水平

9.有一则寓言说:古时有一个叫朱萍漫的人跟人学习屠龙技术,学成后,无法施展其才能。这人错在( )

A.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B.他的知识还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上,没有揭示事物本质

C.他不明白不以实践为目的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D.他不懂得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1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是①真实的判断②运用判断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理③对事物的理性认识④对事物的感性认识⑤真理性的认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指导作用( )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

11.“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攻不破的,所以,我们的事业是任何敌人攻不破的。”从这个逻辑推理的例子可以看出,推理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B.能准确地分析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

C.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D.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定

12.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又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起点。只有概念明确,才能恰当地进行判断,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人的思维一刻也离不开概念。这段话说明了( )

A.概念是判断的基本单位

B.概念是推理的基本单位

C.概念是正确认识的基本单位

D.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13.明确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 )

A.思维规律的特点决定的

B.事物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

C.综合分析的要求决定的

D.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14.理性认识循序提高的思维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性、理性、真理

C.理性、真理、科学理论

D.概念、判断、推理

【能力素质提高】

二、问答题

15.为什么不能说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16.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怎样做到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三、辨析题

17.创造性思维就是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想,见人之所未见。

18.“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渗透拓展创新】

四、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流传全世界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唯物

主义哲学家培根提出来的。直到现在为止,查阅培根的全部著作,特别是他的巨著《伟大的复兴》,根本没有“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

材料二“知识就是力量”用文言文表示即“知为力”。这句话是我国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老先生在其代表作《论衡》中提出的。

请回答:

(1)“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指什么?

(2)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说明“知识就是力量”的正确性?

(3)比较材料一、二,你有何想法。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1.D 2.D 3.B 4.B 5.D 6.A 7.B

8.D 9.B 10.D 11.C 12.D 13.B 14.D

【能力素质提高】

二、问答题

15.(1) 认识应该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不是说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2) 认识是否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或是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反之亦然。

16. (1)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的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这说明合理想象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不立足事实,离开客观规律去想象,就是胡思乱想;合理的想象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只有坚持二者的结合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它要求我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具有创新意识和不断更新观念的新思想。创造性思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为出发点,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若脱离实际或以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新成果。

三、辨析题

17.(1)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伴随着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固守书本和教条,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不可

能提出科学化的新知识、新方法,就不可能探索出新规律,创立出新学说。

(3)进行创造性思维确实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进行创造性思维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凭空捏造。从这个角度上讲,命题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18.(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而形成的认识。但感性认识中有大量的还是零乱、片面及至虚假的东西,因此,感官所感知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所以“眼见未必就实。”

(2)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理性认识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并加工制作,才能抓住本质的东西。

(3)间接经验是别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学习间接经验虽然是听来的,但也可能是真实的。所以,“耳听未必就虚。”

(4)对于见与听,实与虚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渗透拓展创新】

四、材料分析题

19.(1)“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是指认识和理论。“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强调的应是运用于实际的科学理论。

(2)“知识就是力量”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是指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关于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理论。它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是可以转变成人们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同时,能成为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培养真正有觉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从材料一、二中可看出,“知识就是力量”实际上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就提出来了,可见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作为一名中国人要为之自豪。并坚信,中华民族一定会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广州一中政治科梁燕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高中政治选考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高中政治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一课、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本质: (1)从国家的本质属性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2)国家本质: 国家性质也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历史类型: 按照国家性质划分,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2、专政与民主: (1)专政的含义: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 (2)民主的含义: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3)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二者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3)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国体的国家也会采用不同政体即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二课、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4、现代国家管理形式(政体)的基本类型 --- 三种政体的比较: 基本类型: (1)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制(议会制与总统制) 内容: ①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及职权: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世袭、象征性、无实权。 议会制:选举,虚位、无实权。 总统制:选举,有实权。 ②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 议会制:议会。 总统制:总统。 ③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监督与被监督(议会产生政府)。 议会制:监督与被监督(议会产生政府)。 总统制: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④议会产生的方式及职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选举,立法、组织、监督权、财产决定权。 议会制:选举,立法、组织、监督权、财产决定权。 总统制:选举,立法、监督权。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1.学习目标: 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 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2.学法建议: 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类比推导法和图解法突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 3.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漫画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2)应怎样才能认识“换时装”的实质? [提示] (1)漫画蕴涵的哲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

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换时装”的现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专科统治的本质。从封建帝王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反动派,“时装”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专利的本质并没有变。 ★信息点击 新式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击溃德军防线。此番胜利与新式坦克的发明与运用息息相关。 1944年1月一个寒冷的黑夜,一艘英国小型潜艇悄悄地潜到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海岸,两名突击队员上了海滩后,一边观察有无德国哨兵,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他俩侦察了20余次,带回了大量的沙土样品。岩石工程专家对沙土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国诺曼底海滩的沙土黏土含量高、黏I生大,通过计算,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盟军的重型坦克在登上海岸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黏性过大的沙土中而无法动弹。 根据专家的分析报告,盟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发明了一种新式坦克。这种坦克前头带有一卷钢席,当它登上海滩后,就开始不断地铺设钢席,形成一条钢席道路,使坦克不致陷入泥潭中。 1944年6月5日深夜,盟军将准备了许久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付诸实施。新式坦克在海滩上铺下了一条条钢席道路,冲破了德军的防线,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善思——成功之舟 杨格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的一个苹果园主。他曾说过:“你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你想成为大众的好朋友吗?那你就多动动脑筋吧!要实干,要动脑这是项重要的。” 杨格每年都将苹果装箱发往各地。他登出的广告与众不同:“如果你对收到的苹果有不满之处,请函告本人。苹果不必退还,货款照退无误。”他的广告,每年都招来大批买主。高原地区的苹果风味佳美,买主很是满意,所以,从未有人提出退款的要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三1.1《国家的本质》word练习题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1.1国家的本质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3 一、选择题 1.“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健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对恩格斯的论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B.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C.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D.国家是为社会谋福利的组织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国家是为社会谋福利的组织的说法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故选D。 【答案】D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①享有民主的主体例外②专政的对象例外③它是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④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国家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在于阶级性例外,①②③④都属于两者的区别。 【答案】D 3.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农民工代表提出了不少关于社会保险、工资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听到了农民工的声音。这体现了()

①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②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③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物质保障④我国民主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农民工代表参与国家管理,说明我国民主制度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①②正确。 ③材料没有体现,④说法错误。【答案】A 4.“没有合适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B.合适的健康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有着严重作用 C.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政体 D.政权组织形式例外,但它的阶级本质是相同的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C项否认了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D项观点错误,抹杀了政体的阶级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5.围绕“美国民主”和“中国民主”哪种民主是更高类型的民主,有两位同学各持己见。 甲:在美国,人们可以解放地演说、游行、集会,发表例外政见;每届总统大选,更是热热闹闹,民主气氛深刻。这一切,在中国远远不及。因此,美国民主才是最高民主。 乙:中国的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中国的民主具有空前广泛性、真实性。这一切,美国民主远远不及。因此,中国民主才是最高民主。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1. 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甲乙两小儿辩日是两人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两人认识的根据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所以A、C、D都不该选。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B是正确的。 答案:B 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所以认识不断发展,原来正确的认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也会变成错误。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故正确选项为C项。A、B、D三项没有说明认识发展的道理,所以不选。 答案:C 3.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而事实上“眼见不一定都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解析: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的东西,因而形成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所以,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可靠的。B是正确选项。A、D不能构成原因,C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不选。 答案:B 4.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下列对这四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 解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A、B、C表述正确。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不会终结,因此,D表述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内容,故选D。 答案:D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但二者又有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解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并没有终结,A的表述中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正确的,但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是错误的。B表述的是二者的联系,所以不选。D表述错误。 答案:C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对宪法的修改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B.认识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C.修改前的宪法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进程

高中政治《国家的本质》教案3(人教版选修3)

我国的国家职能 教学内容:1、我国的对内职能。2我国的对外职能。 基本要求:理解:从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事实,判断其属于何种职能。 运用:运用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原理,阐明我国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的国家职能及其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具有特定的对内对外职能。 一、我国的对内职能 1、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原因: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目的: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保卫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国家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原因:民主和社会主义不可分。目的: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2、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原因: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具体管理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原因: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内容:一方面,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四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主要包括: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 二、我国的外对职能 1、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主要内容。 2、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原因、方式。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理解我国的国家职能时特别强调:一个前提、两个背景 一个前提是: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它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又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两个背景是:(1)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我国的国家对内职能。 (2)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变数增加)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我国的对外职能。 基本练习: 选择题: (01—33、34、35)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杂交水稻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这说明政府应当履行(A )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2、4.5.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

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5.4、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6.1、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拥有幸福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

高二政治《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教案

第三课国家机关以民为本 第二节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第一框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通过政府的活动,认识到政府的的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政府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政府网站的浏览、用通俗的实例说明政府的职能。从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所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交流,培养学生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从而自觉接受政府的领导,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二、课前准备 1.结合教材分小组以收集资料的方式举具体的实例说明①中央政府在近几年中出台了哪些关系民生的政策和措施②教材p71操作平台 分四组同学进行资料查找并整理。 2.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①新一届政府诞生记 ②我国政府在“非典”肆虐期间采取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 热点问题讨论、讲评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演示】:新一届政府诞生记 2003年3月17日16时20分许,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名,2900多名代表在这里表决通过了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 热烈的掌声又一次回响在人民大会堂…… 以温家宝为总理的新一届政府在热烈的掌声中正式“亮相”: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以及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共36人。国务院领导成员10人,平均年龄比上届政府

成立时降低了0.6岁,有两名女性。新一届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平均年龄58.7岁,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只有49岁。这29人是一个知识化的群体,28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1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育部部长周济既是工学博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是博士,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师:你了解政府这个国家机关吗?请你用最简单易懂的一句话概括 学生: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办事的机关,实权的机关等等 教师:我国的政府就是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它是为民办事的机关 【阅读与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0国务院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人大和政府的关系。 学生:突出一个是决策机关,一个是执行机关 教师:既然同学们说政府是一个执行机关,那它就是办实事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政府究竟干了哪些实事。 【板书】我国的中央政府 【教师多媒体演示】我国政府在“非典”肆虐期间采取的措施: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实行非典疫情一日一报制度,政府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秩序,中央政府设立20亿元防治非典基金(略) 【学生讨论】 ①这里的政府是哪级政府?为什么由它出面采取措施? (中央政府即国务院,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②我国政府在非典肆虐期间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它履行了哪些职能? (p72教材的内容)领导和管理卫生工作,体现公共服务 ③政府履行职能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生命和财产安全有保障,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教师:可见,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同学们还有没有实例来反映我们的政府为广大人民服务? 【学生多媒体演示】 课前准备内容: ①中央政府在近几年中出台了哪些关系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埋单”保障“免费”义务教育

高二政治下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综合练习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其意在说明() A.人是最可宝贵的,人是决定因素 B.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C.一切都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D.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无所不能的 2.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是“洪水无情”,或者是“细雨润田”。目前,我国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其各种设施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新条件,它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主要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变有害为有利 B.自然规律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有利或是有害 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D.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3.胡锦涛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强调,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上述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全党同志一定要 A.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端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 C.认识到客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D.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4.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发生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们到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全国上下如同迎接凯旋的英雄一般地欢迎他。但嫉妒他的人在宴席上说:“发现新大陆并不值得惊讶,只不过是在把船驶往西方的途中偶然碰到的罢了。”哥伦布回答说:“不错,我也认为这是件很平常的事,不过因自己能先想到去做而倍感光荣。”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讲,哥伦布所说的“想”是指 ( )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B.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取得的辉煌成果 C.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D.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哥伦布积极地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在 ( ) A.一切认识均能指导实践 B.意志是一种支撑力和推动力 C.人们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可以因人而定 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将我们司空见惯的花瓶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发现:10到100克的最少,1到10克的稍多,O.1到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在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关系比是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6:1等。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专题1.1 国家的本质 教案

国家的本质 【教学目标】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从国家的历史性、阶级性和构成要素方面理解国家。 2.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要说明四种类型的国家及其统治阶级、经济基础? 二、专政与民主 1.什么是国家,国家有哪些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什么? 2.什么是专政?什么是民主? 3.有没有超阶级的民主、全民的民主,为什么?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5.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国体与政体 1.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 2.政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什么是国家制度? 5.分别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 6.从民主的发展程度和民主的阶级性质两个方面,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与社会主义民主政体。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 【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教师:展示不同的国家论点

非王臣。者,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一生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又译《国家篇》)成书于柏氏壮年之时,是柏拉图最重要的那篇对话”。在这篇对话中,他设计了一个以哲学家为中心的理想—— 卢梭在名著中论及:国 家是订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订立契 约的主体是人民,因此,国家应该体现人民 的最高意志……人民有权废除对自己无利的 契约。 霍布斯 (Thomas Hobbes) 17世纪英国哲学家 在自然状 《论自然和政治法则的基础》 以上这些理论能说明国家的本质吗? 按照你的理解,国家是什么? 问题:国家是什么?以上不同的论点能够说明国家的本质吗?(板书国家的本质) 【教学新知识】 【展示学习目标】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从国家的历史性、阶级性和构成要素方面理解国家。 2.什么是国家性质?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要说明四种类型的国家及其统治阶级、经济基础? 二、专政与民主 1.什么是国家,国家有哪些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什么? 2.什么是专政?什么是民主? 3.有没有超阶级的民主、全民的民主,为什么?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5.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国体与政体 1.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 2.政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什么是国家制度? 5.分别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 6.从民主的发展程度和民主的阶级性质两个方面,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与社会主义民主政体。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问题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合作交流 【课堂探讨】 1、国家的产生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的 含义 2、静止的 含义 3、规律的 含义和特征 1、物质 与运动的关 系 2、运动 与静止的关 系 3、按客 观规律办事 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联系现 实生活中违 背规律办事 受到惩罚的 事例,分析说 明规律的客 观性及其意 义 1、培养运用基 本知识分析现实问 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能 力。意识到规律的 客观性,主动认识 利用规律,按规律 办事 通过学习,强 化规律的客观性和 普遍性意识,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时,按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填空】 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2)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的特殊状态,主要有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4)静止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5)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 3.人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6)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7)规律具有 和 性。 (8)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 (9)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改造 ,造福人类。 【复习笔记整理】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运动是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4.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堂学习重点】 1. 什么是运动?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什么是静止? (1)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指事物相对于一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 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1.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一观点①认为经验主义者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②认为理性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③认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④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活动,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试验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下列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D.经过理性认识达到思维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998年全国高考题)

5.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人们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如同本质深藏在现象的背后一样,理性认识总是隐藏在感性认识之中 C.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 D.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6.我国有“两个儿辩日”的故事,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1997年全国高考题) 7.甲乙两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两人正为树叶是否随着波浪走而争论不休。物理老师说: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的。上述事实说明( )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 B.现象有真象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 D.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8.上述材料还告诉我们( ) A.只有认真学习哲学的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一切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C.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科学的理想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9.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是( ) A.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参加实践

认识事物本质

认识事物本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5.2.2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 ①能够结合事例表明,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关键为什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②能够联系第一节的知识,说明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认识的飞跃,必须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②通过对第二个条件中分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到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好科学化知识; ⑶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先请看两例: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包括两部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 2、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反思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3、讨论辨析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一下课就有听课的老师说最出彩的两条河一条河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4、课件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实效。 在这次教学中课件不够合理,设计的ppt页面过多,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落实。一般一节课课件最多不能超过15个页面,多了学生视觉容易疲劳,关键知识点无法有效记忆。 5、在本课中设置的活动过多,分别有小组比赛、探究活动、讨论、探究活动检测、构建知识

高中政治选修全部内容

政治选修 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并服务于国体②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都是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③国体和整体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政体的分类: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分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3、议会制: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首脑一般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任命。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总统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4、单一制国家的特征: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 联邦制国家:联邦和其组成单位分别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以及各自的权利机关体 系。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对外交往的国际法主体。 5、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6、怎样维护国家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7、国际组织的分类:①按照成员的性质,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②按照地理范围,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③按照职能范围,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8、国际组织的作用:①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②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其局限性。某些大国依仗实力,力图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9、英国国王的作用:①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②是英国政党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协调者和缓冲器。③向首相和大臣提供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作用。④成为联系英联邦各成员国的纽带。 10、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其人员构成和实施的政策说明,这一政体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①英王和王室逐步演化为贵族的资产阶级的代表。②议会:上院主要由贵族组成,下院主要由工党和保守党掌控,议会的上院和下院没有本质区别,都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效力。③保守党和工党没有根本区别,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11、法国政体的特点:①半总统半议会制②实行行政双头制(总统和总理由基本分工:总统掌握大政方针,总理负责具体行政;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的施政重点在内政经济)③多党制 12、英法两国政体的不同点:政体: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民主共和制的半总统版议会制政体。 ①议会: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②国家元首:英国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法国总统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③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法国是多党制,由议会多数派组成多党联合政府。④政府首脑: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小。 13、英法两国政体的相同点:①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都是资产阶级政权,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②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③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英法两国都出现了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④从困扰和弊端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渐趋成熟,但它们同样面临着困扰和弊端。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所导致的,是无法通过调节政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 14、美国联邦制的特点:①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利②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利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利 ③联邦地位高于州 15、美国联邦制利弊:优点:①联邦制是调和资产阶级内部矛盾的有效形式②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弊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1、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艰苦的探索过程: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第二次飞跃: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 (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①从认识的对象本身看,它的本质的显现可能需要较长的过程 ②从认识对象所需的客观条件看,主要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实践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③从认识对象所需的主观条件看,主要是人们原有的认识能力限制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无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 (1)深度:认识要不断深化→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 ①原因:A、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B、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C、事物发展的矛盾也有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暴露过程;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水平制约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人们的每一个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②含义:认识的深化是指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 ③在认识深化过程中,认识的深刻程度是相对的,认识要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无限的深化下去。人们应当把每一次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使后次认识比前次认识更深刻,使认识无限地深化下去。 (2)广度:认识要不断扩展→更广阔的领域;更抽象的形式 ①原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整个世界在广度上则是无限的。客观事物发展的领域在扩大,新事物层出不穷,不同类型事物,不同领域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和规律,即概括和抽象出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般东西,就要把认识不断地扩展。 ②表现:人们扩展认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扩展认识,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的领域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与规律。 (3)进程: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从时间上看,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是无限的;从空间上看,新的事物、新的矛盾不断地涌现出来,需要研究和解决。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事物,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3、方法论: (1)社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②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个人: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①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多问“为什么”:善于提出问题,层层深入,逐渐扩展 ③面对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变化状况,要研究、思考,依照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