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给与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肥料:凡是直接提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和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料。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液相(土壤水分)和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占95%~98%),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

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从岩石到母质的过程: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母质;从母质到土壤的过程:母质通过成土作用形成土壤

土壤中最主要的四种化学组成:氧、硅、铝、铁

化学风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风化方式:水解作用

母质与岩石、土壤的区别:与岩石相比母质初步具备了水肥气热条件,但是与土壤相比,母质水肥气热条件还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

海南土壤中的主要的次生粘土矿物类型是高岭石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数,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

各质地土壤的土壤肥力特点:

砂质土:蓄水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土温变化快,但通气性、透水性好,易耕作。

粘质土: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

壤质土: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的土壤类别,在性质上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即它既有砂质土的良好通透性和耕性,发苗小等优点又有黏土对水分、养分的保蓄性、肥效稳而长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类别。

耕地土壤的有机质来源有两个方面:(1)栽培作物的残留物(2)施用的有机肥。其中后者起主导作用。

矿化作用: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CO2、H2O、NH3等),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我国有机质年矿化率在1%—4%之间

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过程:水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腐殖化过程: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

起来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称为

腐殖化系数。腐殖化系数通在0.2—0.5之间。

矿质化与腐殖化的关系:有机质转化的两个方向是同时进行的,矿化是腐殖化的前提,腐殖

化是矿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影响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有机残体的特性;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特性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2.增强

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5.促进

植物的生理活性。(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络合、

氧化还原、吸附);2.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固定、迁移,降低或消失其农药毒性);

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

土壤有机质提高坚持的原则:平衡原则,经济原则

只要多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就会相应的不断提高(错)

有机质的转化是先矿化后腐殖化,两个过程是矛盾对立的(错)

按照孔隙大小把孔隙分成非活性孔,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

团聚体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

① 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② 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③ 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

④ 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团粒结构是改进土壤固、液、气三相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团粒结构的土壤中,水、肥、气

热比较相互协调,被称为土壤肥力调节器、小水库、小肥料库

团粒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

容重和孔隙度只表明土壤的松紧状况,而不表明孔隙分布

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用θm 表示

。其中干土一般是在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的烘干土。

土壤水分类型:吸附水或称束缚水(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萎蔫系数或萎蔫点: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成为萎蔫系数或

萎蔫点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

额的最高指标。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紧状况等的影响。

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CH4等)(对)

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空气组成的差异: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CH4等)

土壤空气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100221?-=W W W n θ

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大,O2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地或露地均是如此

?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加强,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加,夏季CO2含量最高;

?覆膜田块的CO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O2则反之

?土壤空气中的CO2和O2的含量是相互消长的,二者的总和维持在19~22%之间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粘土为什么叫“冷性土”?砂土为什么叫“暖性土”?

答:粘土保水力强、含水量多、热容量大,升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早春升温时土温上升较慢,故又称“冷性土”砂土含水量低、热容量小、易升温也易降温、昼夜温差大,早春气温上升时很快转暖,故又称“暖性土”

土壤保肥性: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

土壤供肥性:土壤向植物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

影响保肥性的因素:分子吸附作用、化学固定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

影响供肥能力的因素:与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和容量因素(Q)有关。强度因素为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容量因素是土壤液相和固相中能被植物利用吸收的有效养分的总量。两者的比例(I/Q)用来表征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B)。B大,表明保持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稳定的能力强,即该土壤能平稳而持久地向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及影响因素,“发小不发老”说明保肥性差

根据植物对后利用的难易程度,把土壤养分分为:速效养分,缓效养分

土壤胶体:通常是指直径小于0.001mm的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重要的土壤性质都发生在土壤胶体和土壤溶液的界面上。其行为影响着土壤发生与发育,土壤的理化性质和保肥供肥能力。

土壤胶体的类型:土壤矿质胶体、土壤有机胶体、土壤有机矿质胶体

比表面积也可叫做比面积,是指每单位重量(或体积)胶体的总表面积:比面积=表面积/重量,单位:m2/g.

土壤胶体的表面按位置可分为:

外表面:粘土矿物、腐殖质分子暴露在外的表面。

内表面:主要指的是层状硅酸盐矿物晶层之间的表面以及腐殖质分子聚集体内部的表面。土壤在风化及成土因素作用下,其固相颗粒都是在不断破碎,粒径逐渐变小,比面积都是在不断增加的。

2:1型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的比表面积越大

阳离子的交换作用:是指土壤胶体表面能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扩散层中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

溶液中的阳离子与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处于动态平衡

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

一个Ca2+可交换两个K+,1molFe3+可交换3molK+或Na+。交换的结果依然维持电中性。

3)阳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可以通过改变某一反应物浓度达到改变产物浓度的目的

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a. 离子电荷数量的影响 b. 离子的半径及水化程度

c. 离子浓度

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称为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的作用:

1)可以反映土壤的酸碱性

盐基饱和度的高低实际上也就反映出了致酸离子含量的高低,所以能反应出土壤的酸碱性: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大,土壤pH较高;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低,土壤pH较低。

2)判断土壤肥力水平

盐基饱和度>80%→肥沃土壤,50%~80%→中等肥力水平,<50%肥力水平较低

活性酸:土壤的活性酸是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的潜性酸是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活性酸和潜性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由于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度

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溶液(1mol/L KCl、NaCl、BaCl2)与土壤作用,将土壤胶体表面的大部分H+、Al3+交换出,然后再用标准碱滴定溶液中的H+(交换性H+及由AL+水解产生的H+),这样测得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

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Ac溶液)浸提, 再以NaOH 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这样测得的潜性酸的量称之为土壤的水解性酸。

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就其实质都是反映潜在酸度的高低,只是测定方法不同而已,而且测定结果都包括活性酸度在内.一般而言水解性酸度比交换性酸度大

在强酸性土壤中,钼的有效度低。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性质与浓度,而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直接受土壤通气性强弱的控制,所以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是土壤通气性好坏的标志。氧化还原电位Eh可做为土壤通气状态好坏的指标

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气候-、时间、地形、母质、生物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同母质上所形成的土壤,其性质相同(错)一般来说,成土过程进行的越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异也越大

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是生物选择性吸收的结果(对)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1.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

2. 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

3. 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有17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鉬、氯和镍。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相互关系:

1. 同等重要律--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

生产上要求:平衡供给养分

2. 不可代替律--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生产上要求:全面供给养分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相互关系(同等重要率和不可替代率)以及对生产的要求(平衡供给养

分和全面供应养分)

养分从土壤到根表的迁移方式:截获、质流、扩散;从根表到根内的吸收方式:主动、被动

叶部营养的特点:

1. 叶部营养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速率

2. 叶部营养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

3. 叶部喷施可以防止养分在土壤中固定

叶面施肥能否代替根部营养?

叶面施肥的局限性:叶面施肥的局限性在于肥效短暂,每次施用养分总量有限,又易从疏水

表面流失或被雨水淋洗。 因此,植物的根外营养不能完全代替根部营养,仅是一种辅助的

施肥方式,适于解决一些特殊的植物营养问题。对于微量元素,是常用的一种施用手段

对于大量元素,只能作为根部营养的补充

有益元素:除了一般公认的17种必需营养元素外,还有一些元素并不是所有高等植物所必

需,但它们对某些植物是必需的,或有利于某些植物的生长,或者能减轻其他元素的毒害作

用,或能在某些专一性较低的功能(如维持渗透压)上替代其他矿质养分的作用,或者该元

素是食物链中所必需的,这些元素就称为有益元素

植物营养临界期:

定义:是指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

那段时间

出现时间:

磷素——多在幼苗期,如冬小麦在分蘖初期;棉花和油菜在幼苗期;玉米在三叶期

氮素——水稻在三叶期,本田在幼穗分化期;杂交水稻本田在分蘖期;棉花在现蕾期;小麦

在分蘖期;玉米在幼穗分化期

钾素——水稻在分蘖初期及幼穗分化期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

增产效果将非常显著。

出现时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氮素——水稻在分蘖期;油菜在花期;玉米在喇叭口

至抽雄初期;棉花在花铃期。对于甘薯来说,块根膨大期是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合理施肥指标: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限制因子律、报酬递减率 当前国家提出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本要求

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提高环境质量要求

报酬递减律告诫我们:施肥要有限度,不是施肥越多越增产,超过合理施肥量上限就是盲目施肥

施肥技术包括哪些方面:施肥量、养分配比、施肥种类

一般根据施用时期和对作物的营养作用将施肥方式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7 种,其中氮、磷、钾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率。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通过截获、质流和扩散等三种途径迁移至植物根系表面。

1.植物根系吸收阴离子(A大于; b.等于; c.小于)阳离子时,根际pH值有所将上升;

2.水稻根际的Eh值一般(A.大于; b.等于; c.小于)原土体,因此,可保护其根系少受(a.

氧化物质; B.还原物质) 的毒害。

氮素通常被称为生命元素

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措施:选用优良品种、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增加采前光照、改善微量元素供应等。

氮素损失途径:氨态氮挥发、硝态氮淋溶和流失以及反硝化失氮

论述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答:损失主要途径——氮挥发、硝化—反硝化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深施、田间水肥综合管理、使用尿酶抑制剂、使用硝化抑制剂、缓释氮肥的施用

全氮可以指示土壤供氮的潜力

无机氮可以反映土壤供氮的强度

为什么尿素适宜做根外追肥?

因为尿素施入土壤后,除少量以分子态被土壤胶体吸附外,大部分在土壤中脲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碳酸铵,并进而放出氨气,所以尿素的肥效相对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要缓慢几天,此外,尿素表施也会引起氨的挥发损失,尿素在土壤中水解后产生NH+和CO3,对土壤无副作用,所以适合做根外追肥

尿素适宜做叶面追肥的原因:

①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

②尿素溶液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

③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使叶面保持湿润状态,以利叶片吸收;

④尿素进入细胞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

植物吸收的氮素以无机态形态的铵态氮和硝态氮为主也可以吸收少量有机态形态的氮。

旱地植物吸收NO3- 以主动吸收为主,被吸收的NO3-在同化之前,必需先还原为NH3 。

(对)缺磷时,体内的磷转运至生长中心以优先满足其需要,故缺磷症状先在最老的器官出现。

水溶性磷肥的特点:含水溶性的磷酸一钙,其中的磷易被植物吸收,肥效快,属速效性磷肥水溶性磷肥的种类:过磷酸钙(普钙)、重过磷酸钙

水溶性磷肥施用的原则、目的以及方法:

原则: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加与作物根群的接触面积。

目的:提高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的利用率(一般只有10%~25%)

方法:集中施用;分层施用;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作根外追肥;制成粒状。(重过磷酸钙与过磷酸钙相同,但用量应减少,对喜硫作物,肥效不如等磷量的过磷酸钙)

异成分溶解:.在施肥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饱和溶液

磷酸沉淀作用(或化学固定作用):过磷酸钙异成分溶解过程产生的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在向周围扩散时,能溶解土壤中的铁、铝、锰或钙、镁等,当这些阳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磷酸盐沉淀。

过磷酸钙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溶性的磷酸一钙和难溶于水的硫酸钙。

其溶解过程为Ca(H2PO4)2?H2O+H2O CaHPO4?2H2O+H3PO。溶解后由于会发生磷酸沉淀作用作用和异成分溶解作用,因此,其当季利用率一般只有10%~25%合理施用过磷酸钙的原则是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加与作物根群的接触面积

具体有效的施用方法有集中施用、分层施用、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作根外追肥、制成粒状。

钾通常被称为“品质元素”“抗性元素”

钾的晶格固定:在土壤干湿交替影响下,速效性钾进入2:1型粘土矿物晶片层间而被固定的现象。

影响晶格固定的因素:

①粘土矿物种类:2:1型粘土矿物引起

②田间水分状况:干、湿交替,促进固钾

③土壤反应:pH下降,固定减少

④铵离子:先存在先被固定

⑤土壤质地:越粘重,固钾能力越强

⑥钾的用量:增加,固定量也增加

晶格固定的结果:使速效性钾转化为缓效性钾,降低了钾的有效性

土壤中钾的形态,以其对作物有效性来分,可以分为矿物态钾、非交换态钾、交换态钾、和水溶态钾。

6. 草木灰中的钾90%左右以( B )(A.KCl;B.K2CO3;C.K2SiO3)为主,属( A )(A.水溶性;B.弱酸溶性;C.难溶性);其中的磷属( B )(A.水溶性;B.弱酸溶性;C.难溶性),因此对作物都是( A)(A.有效的;B.迟效的;C.无效的) 。

石灰肥料不能和铵态氮肥、腐熟的有机肥和水溶性磷肥混合施用,以免引起氮的损失和磷的退化导致肥效降低。

1.钙、镁、硫一般被称为植物的中量元素;硅则属于植物的有益元素。

2.钙和硫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 较小)(A.较大;B.一般;C.较小);故缺素症状会先在

( 新叶)(A.新叶;B.中部组织;C.老组织)出现。

请用连线把下列元素与缺素症状连起来:

-Fe 苹果“簇叶病”、玉米“白苗病”(Zn)

-Mn 油菜“花而不实”、花椰菜“褐心病”(B)

-Zn 椰子叶片出现黄色斑块(Cl)

-Cu 柑桔“黄叶病”(Fe)

-B 大豆“褐斑病”(Mn)

-Mo 小麦新叶及麦穗发白干枯(Cu)

-Cl 大豆不结根瘤、烟草“鞭尾状叶”(Mo)

微量元素在施用方法上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作种肥时可采用浸种、拌种和蘸秧根等方式。

土壤pH<6.0时,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中Fe 、Mn 、Zn 、Cu 和 B 的有效性较高;则相反。因此,酸性土壤上易缺Mo 。另外,有机质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易缺Cu 。

有机肥料具有养分释放慢,肥效稳长,多属迟效性肥料、养分全面、含碳多,碳氮比高、有机肥料种类多,成分复杂、和带有某些有害成分等特点。

堆肥和沤肥的主要区别在于堆肥好氧、高温;沤肥嫌气、低温。

有机肥料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厩肥属于粪尿肥类;沼气池肥属于堆沤肥类。世界化肥生产正朝着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缓效化方向发展,总趋势是发展高效复混肥料。

复混肥料的生产有利于推广测土施肥、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

复混肥料:是指同时含有N、P、K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养分的化学肥料。一般可分为(按养分数量和功能)二元复合肥料、三元混合肥料、多元混合肥料和多功能混合肥料等。按生产工艺分为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混成肥料、掺合肥料)。

用阿拉伯数字并且按N-P2O5-K2O顺序标出N、P2O5、K2O各自在复混肥料中所占的百分率。如:15-15-15,表示:含N、P2O5 、K2O均为15%

15-12-10,表示:含N、P2O5 、K2O分别为15%、12%、10%

复混肥料的总养分含量仅为其中N、P2O5和K2O的含量之和,其它养分元素不计入

在我国南方缺磷、钾的红壤性水稻土上种植杂交稻,需配制分析式为8-10-12的混合肥料一吨,需用尿素(N=45%)、过磷酸钙(P2O5=18%)、氯化钾(K2O=60%) 及填料各多少公斤?

解:每吨混合肥料中应含有N、P2O5 、K2O的数量分别为:

N =1000 ×8% =80(公斤)

P2O5 =1000 ×10% =100(公斤)

K2O =1000 ×12% =120(公斤)

相当于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的数量分别为:

尿素=80 ÷45% =177(公斤)

过磷酸钙=100 ÷18% =555(公斤)

氯化钾=120 ÷60% =200(公斤)

三者总重为:177+555+200=932(公斤)

填料为:1000-932=68(公斤),可用磷矿粉、石灰石或泥炭补足

答:需要尿素177公斤、过磷酸钙555公斤、氯化钾200公斤及填料68公斤。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11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复习模拟题(肥料部分) 被动吸收 最小养分律 拮抗作用 协助作用 叶部营养 厩肥 扩散 微量元素 有益元素 复合肥料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沤肥 生理酸性肥料 生理碱性肥料 反硝化作用 氮肥利用率 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植物营养临界期 绿肥 陪补离子效应 潜性酸度 岩石的物理风化 养分的截获 永久负电荷 种肥 追肥 二、填空题 1 ?李比西提出的三大学说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 16 种;其中大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 种;微量营养元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_______ 种。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与NH 4+因带同种电荷且 相同,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 5 ?作物吸收氮的形态主要为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6 ?环境反应偏 _____ 性时,有利于根系对阳离子的吸收; 环境反应偏 ____ 性时, 有利 于根系对阴离子的吸收。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CEC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关系密切;CEC 大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 子多,CEC 小的则吸收 ____________ 离子多。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某兀素是不是植物必需营养兀素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绿肥作物种植方式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10.植物生长的盛期蒸腾作用 ______________ ,离子向根部迁移主要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的阳离子代换量 硝化作用 长效N 肥 闭蓄态磷 有机肥料 生物固氮 化学固定 生物固定 饼肥 化成复合肥 基肥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一、名词解释 肥料 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 主动吸收 质流 维茨效应 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 过磷酸钙的异成分溶解 堆肥 阳离子交换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 共

土壤肥料学(园林)复习思考题完整版

土壤肥料学(园林)复习思考题 1.土壤是由哪三相组成的,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多少,包括什么。 P2. 固相、液相、气相,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50%。 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物和土壤生物;液相包括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气相包括各种气体。 2.土壤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是什么。P2. 土壤肥力 3.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一般向哪两个方向转化。这两个过程的进行均受到哪些 因素的影响。 P37.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 P39.有机残体特征;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性质。 4.土壤质地改良的方法有哪些。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P33. 1.增施有机肥料2.掺砂掺黏,客土改良3.翻淤压砂,翻砂压淤4. 改洪放淤或引洪漫砂。P33. 增施有机肥料 5.岩石与矿物的区别。P11-19 6.岩石风化的三种形式中,哪种形式引起岩石发生深刻变化。 化学风化 7.土粒一般分为哪三级,其中哪两级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组成。 P24 砂粒、粉粒、黏粒。其中砂粒和粉粒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组成。 8.砂土、壤土和粘土与土壤肥力具体有何关系。P31- 9.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什么。 P31 液相和气相状况是由固体颗粒的特征和组合状况决定的,也就决定土壤质地。 10.土壤质地与缓冲性的关系。P117 黏粒含量高,缓冲性好,砂粒含量高,缓冲性差 11.田间持水量最大的是哪一类型质地的土壤。P31黏土类 12.同一地区的不同土壤,土壤温度差异较大与土壤哪些热特性有关。 P69-70 土壤热容量、土壤热导率、土壤导温率。 13.决定土壤热容量大小的主导因素。P69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的含量

14.土壤孔性的数量一般用什么表示,一般是通过什么来计算。 P76 土壤孔隙度,一般是通过土壤容重和比重来计算。 15.旱地和水田分别以什么的土壤结构最为理想。 16.土壤耕性的内容一般可归纳为哪三个方面。 P89 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的好坏,宜耕期长短 17.腐殖质的粘性与粘土及砂土比较。P43黏土>腐殖质>砂土 18.旱地土壤有效水范围。P57-58 19.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的组成有何不同。 P65-66 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5.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 20.影响自然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哪些,其中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P118 影响自然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21.凡是能在酸性土壤上生长的植物都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吗。 错,只能在酸性土壤上生存的才是 22.土壤吸收性中与土壤保肥能力关系最大的是哪种类型。P97物理化学吸收性 23.由于气候等原因,我国北方土壤均为碱性土壤,而南方土壤均为酸性土壤吗。 错,南方雨水多,雨水本身因为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呈现酸性.另外,南方的温度高,腐殖质分解产生大量的腐植酸等酸性物质 北方,土壤中多含碳酸钠,水解显碱性而且多是盐基饱和,就偏碱了 24.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多少种,通常把哪些称为肥料的三要素。 P135-136 17种;N,P,K(氮磷钾) 25.凡是植物体所含有的营养元素都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吗。 错,国际公认的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营养元素仅有16种,它们是碳 (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 硼(B)、锰(Mn)、铜(Cu)、锌(Zn)、钼(Mo)和氯(C1)。P135 26.土壤中离子态养分向根表迁移的方式有哪些。其中,硝态氮向根表迁移的主 要方式是什么,磷、钾向根表迁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园林专业土壤肥料学期末复习要点

绪论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2土壤肥力: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 3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第一章 4岩石矿物的风化按作用因素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5地质大循环:岩石矿物经分化作用释放的可溶性养分和黏粒等分化产物受风雨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入江河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又重新形成岩石,我们把这种从岩石分化产物再到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6地质小循环: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动植物死后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养分,这种由分化释放的无机养分转化生物有机质再转化为无机养分。 7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第二章 8土壤的三相四物质: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土壤固相),土壤空气(土壤气相),土壤水(土壤液相)。 9土壤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主体物质,是土壤的骨骼。 10土粒的分类:石砾和砂粒,粉粒,黏粒。 石砾和砂粒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11土壤质地的分类方法:卡庆斯基质地分类,国际制质地分类,美国制质地分类。 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的三大类:砂土,壤土,黏土。 12砂质土类特点:土壤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成为热性土,可施用冷性有机肥料和半腐熟有机肥料作为基肥适宜种植生长期短及块茎块根的作物以及种植耐旱耐瘠的作物。 13黏质土类特征:土粒间孔隙小,透水性差,保水抗旱力强,早春升温阶段由于土温不易上升而被农民称冷性土,保肥力强,肥效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 14 土壤质地改良常用方法:1)大量施用有机肥;2)黏质土掺砂改良,砂质土掺黏改良;3)采用引洪漫淤或漫砂;4)根据不同质地采用耕作管理措施。 15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座椅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2)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才,称为腐殖化过程。 16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性状:在C/N比为25是有机质转化最适C/N比;在一定范围内,小于1um的土粒含量(%)含量越大,腐殖化系数越大。 2)土壤水热状况:在0~35℃范围内,有机质的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5~35℃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土壤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 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 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 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主要元素组成:C、O H 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 (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 等,而N、 P、S 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11.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为比较偏僻的名次解释,太简单的没有发。第二部分为突然学填空题。最后是重点推荐的大题资料。 第一部分 2-10、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2-11、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2-14、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2-22、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2-23、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3-1、土壤腐殖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的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称为腐植质。 3-2、腐殖质化系数:单位重量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的分数,称为腐植化系数。 3-4、有机质矿化率:每年因矿化作用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率。 3-5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植质的过程。

4-1、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 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4-2、交换性阳离子:能互相交换的阳离子就称为交换性阳离子。 4-3、离子的解吸过程:吸附的离子从胶体表面转移到溶液去的过程。 4-4、离子的吸附过程:离子从溶液转移到胶体表面的过程。 4-5、永久电荷:指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晶格中的同晶替代作用所产生的剩余负电荷。这种负电荷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 4-7、土壤胶体吸收交换性能:一部分被吸附的离子,可以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的现象。 4-8、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4-9、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简称CEC。 4-10、阴离子配位体交换吸附: 指阴离子取代氧化物表面羟基而被吸附的过程。 6-1、土壤养分:就是指这些主要靠土壤提供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2、土壤液态水按其性质不同分为、、 、四种类型。 3、评价土壤耕性好坏一般从、 、三个方面。 4、尿素施入土壤后大部分在的作用下转化为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5、甜菜的“腐心病”是由引起的; 果树的“黄化症”是由引起的。 6、钙镁磷肥的主要含磷成分是,其呈反应。 7、草木灰呈碱性反应是由于含有、。 8、作物根系吸收氮素的主要形态是、。 9、岩石根据成因分为三种类型:、、。 10、土壤热性质包括、、三个方面。 11、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 方面。 12、土面蒸发可分为、、三 个阶段。 13、植物体内氮、磷、钾、镁等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出来;而铁、 钙等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在表现出来。 14、尿素施入土壤后大部分在的作用下转化为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15、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16、草木灰的主要含钾化合物是,其呈反应。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壤中难风化的原生矿物是()。 A.高岭石 B.伊利石 C.蛭石 D.石英 2、在一般土壤中,腐殖质约占有机质总量的()。 A.70%~90% B.10%~20% C.30%~40% D.60%~70% 3、多数土壤矿物的比重为()。 A.1.2~1.4 B.1.6~1.8 C.2.6~2.7 D.2.8~3.0 4、属于2:1型的层状硅酸盐矿物是()。 A.高岭石 B.蒙脱石 C.珍珠石 D.埃洛石 5、碱性土壤的改良可以施用()。 A.CaCO 3 B.CaSO 4 C.CaCl 2 D.MgCO 3 6、下列非为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 A.氮 B.钙 C.氯 D.钠 7、下列不是缺磷引起的症状为()。 A.叶片变小 B.叶片深绿 C.症状从新叶开始 D.分枝减少 8、下列非为氯化钾性质的选项是()。 A.含K 2 O 60% B.易溶于水 C.生理酸性肥 D.不结块 9、下列不是牛粪性质的选项为()。 A.碳氮比大 B.是冷性肥料 C.粪质细密 D.分解腐熟快 10、下列与钙镁磷肥性质相反的是()。 A.不溶于水 B.呈碱性 C.易吸湿结块 D.物理性状好 11.对于一般农业土壤来说,无机矿物质颗粒约占土壤固体部分重量的() A.30% B.70% C.50% D.95%以上 12.最适合微生物活动的有机物的C/N比为() A.10~15:1 B.15~20:1 C.25~30:1 D.30~35:1 13.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 B.柱状 C.团粒 D.片状 14.土壤容积热容量最小的土壤组成是() A.空气 B.水分 C.矿质土粒 D.有机质 15.属于1:1型层状硅酸盐矿物是()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生长的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P1 2.土壤肥力: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P3 3.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P37 4.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P37 5.土壤密度:单位融合剂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P41 6.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P41 7.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矿物质的过程P54 8.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重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P69 9.土水势:在一些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其差值即为土水势P70 10.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P82 1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氧化生成NO3-的作用P92 12.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土壤中的闭蓄态磷在各种土壤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而在石灰性土壤中也可达到15%~30%以上,但这时包被的胶膜可能是难溶性的钙质化合物。P95 1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P112 1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为7时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即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简称CEC P114 1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P115 填空 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P3 2.肥力的分类:1)按照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2)按照土壤肥力的发挥程度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P3 3.世界土壤肥力科学的发展概况中的农业化学学派是以“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为主P11 4.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等;化学: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作用)和氧化等;生物: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P19 5.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P30 6.中国制土粒分类标准:石块、石栎、砂砾、粉粒、黏粒P36 7.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是2-3mm P44 8.土壤在数量上水分保持的力:吸附力、凝聚力、毛管力P65 9.田间持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着水P67 10.有效水下限:凋萎含水量有效水上限:田间持水量P68 11.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P70 12.土壤水分运动是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运动,即水势高向水势低运动,由吸力小向吸力大的方向运动P74 13.土壤中的水汽总是由暖处向冷处运动P75

土壤肥料学试题题库

2010年土壤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2、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放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3、主动吸收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4、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5、有效钾是土壤中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植物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6、复合肥料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合复化肥。多种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7、同晶替代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8、旱作农业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不采用灌溉种植植物的农业,也称集水农业。 9、矿化度每升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盐类物质的克数。 10、硝化作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将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11、微肥是指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锰、锌、铜、钼、铁等元素,作为肥料使用的微量物质。 12、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13、营养诊断是对土壤养分储量和供应能力,以及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的过程。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 14、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15、土壤肥力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6、土壤团粒结构体直径在0.25~ 10mm的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是良好的土壤结构。 17、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的萎蔫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 18、土壤母质地壳表面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其各种沉积体。 19、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 2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收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 21、土壤容量----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 22、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23、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4、缓效钾----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但缓慢转化后作物可吸收利用,包括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容量指标。 25、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质数量。 26、速效养分----指当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27、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PH的变化而变化。 28、质流----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29、目标产量----是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的,一般用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30、叶面肥:喷施在叶子上的液体肥料。 二、填空 1.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0.01毫米。 2.土壤水分运动包括液态水的运动和气态水的运动两种。 3.按照生成方式,地壳的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 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 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土壤颗粒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个不同等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________毫米。(0.01) 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三大类。(层状硅酸盐类简单的盐类含水氧化物类) 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大类。(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中有机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新鲜的有机物质半腐解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矿物质化腐殖质化) 土壤中腐殖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个组成成分。(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 一般有机质含量高于________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20%) 砂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砂土,粗粉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壤土,黏粒质量分数大于________的土壤为黏土。(50%30%30%) 单项选择题: 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 时(B)。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 吸附能力比较弱 蛭石是(A)。A 次生矿物 蒙脱石比高岭石的吸附能力(A)。A 强 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A 50%以上 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B)。B 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D)。D 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B)。B 腐殖酸 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B)。B CO2和H2O等 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A 比黏土矿物强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D)。D 吸附能力强 问答题: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有哪些类? 答: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简单的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2)含水的铁、铝和硅等氧化物类,(3)层状硅酸盐类如高岭石、蒙脱石和水化云母类等。大多数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是层状硅酸盐矿物,其基本结构单元是铝氧片和硅氧片。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 答: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掺砂掺粘,客土调剂、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增施有机肥、种树种草,培肥土壤。 影响土壤有机物质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包括:土壤条件、有机质组成及状态。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些什么影响? 答: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缓冲性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有些什么途径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答:大量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的垃圾肥,将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作有机肥料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环境pH的变化而变化。 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数量,一般用pH来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法定单位为:mmol?kg-1。 土壤钠离子饱和度:交换性Na+与全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土壤肥料学试卷(附答案)

土壤肥料学试卷一及标准答案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土壤生产力 2、根外营养 3、土壤经度地带性 4、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 5、化学风化作用 6、腐质化系数 7、氮肥利用率 8、养分的主动吸收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6分) 1、肥料的混合原则是;; 。 2、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和两个过程。 3、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 和四个阶段。 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 、、等。 5、植物缺氮时,植株而叶片、严重时叶片变成黄色。 6、微量营养元素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因此,在施用微肥时必须注意。 7、钾在作物体内的特点是; 和。 8、土壤胶体是指那些大小在毫微米的固体颗粒。自然界土壤通常带有正和负的电荷,除少数土壤,在强酸条件下可能带电荷外,一般土壤带电荷。 9、土水势由、、、四个分势组成,在非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在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 三、选出正确的答案(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 a 老叶 b 幼叶 c 老叶和幼叶 d 根部。

2、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 a 块状结构; b 柱状结构; c 单粒结构; d 团粒结构 3、水旱轮作中,磷肥施用应: a 优先施于水稻 b优先施于旱作 c水旱等量施 d 重水轻旱 4、土壤中的CaHPO 4、 MgHPO 4 是()。 a水溶性磷; b弱酸溶性磷; c 难溶性磷 d热溶性磷5、适合作为种肥的肥料有()。 a普钙; b碳酸氢铵; c尿素; d氯化钾 6、容易挥发的化肥品种有。 a碳酸氢铵 b 硫酸铵 c 普钙 d 人粪尿 7、下列粘土矿物中,哪一种阳离子代换量最高?() a 高岭石 b 水云母 c 蛭石 d 蒙脱石 8、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差异很大,下面分解速率从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a 单糖>粗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 b多糖>粗蛋白质>半纤维素>纤维素 c 半纤维素>简单蛋白质>脂肪 d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粗蛋白质 9、一肥料包装袋上印有12-12-12,表明该肥料含有: a 12%N,12%P 2O 5 ,12%K 2 O b 12%N,12%P,12%K c 12 N:12 P 2O 5 :12 K 2 O d 12%N 2 O,12% P 2 O 5 ,12% K 2 O 10、土壤的CEC、盐基饱和度、Eh分别反映了土壤的: a 供肥性、保肥性、耕作性 b 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 c保肥性、供肥性、氧化还原性 d 保水性、保肥性、氧化还原性 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在施用微肥时,一般应把微肥溶液调节到碱性,提高其溶液浓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钙镁磷肥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的好处在于利用机肥料混合堆沤产生的酸分解释放磷素养分。() 3、施用等量磷的情况下,如果其它条件相同,对一般作物而言,重过磷酸钙和过磷酸钙符合“等量等效”的原则,但对喜硫作物水稻、玉米来说,重过磷酸钙的效果优于过磷酸钙。() 4、土壤含水量相同时,砂质土壤的水吸力大于粘质土壤。在相同的条件下,粘土保持的水分虽多,但对作物的有效性最差。() 5、土壤能够生长绿色植物收获物,是土壤的本质,也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6、CEC高的土壤比CEC低的土壤,能保持较多的养分、并具有较高的缓冲性能。() 7、国制的粉粒是指直径为0.05-0.002mm的土壤颗粒,胶粒是指直径为 10-7-10-9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 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目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 1.植物矿质营养生理学 2.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 3.逆境植物营养生理学 4.作物产量生理学 5.植物营养生态学 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 7.植物土壤营养 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 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田间生物方法 1)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接近于生产条件 3)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 4)结果对生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用于生产以前,都应该通过田间试验的检验 2.模拟研究方法 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 特点:在人工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行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和开展在田间条件下难于举行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检验,才能应用于生产。 方法:土培、砂培和水培(溶液培养)等 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方法 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生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生态学、根系生理学、根系解剖学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区域,是土壤-植物根-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研究在理论及生产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4.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的方法 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确定误差的估计方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学模拟、数学模型 其它:p166-167 5.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

土壤肥料学期末考试答案

2、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意义及其在合理施肥中的作用? 答: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在植物生育过程中,有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绝对量不多,但很敏 感需要迫切。此时如缺乏这种养分,对植物生育的影响极其明显,并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即 使以后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这一时期就叫植物营养临界期。 一般来说,植物在这一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条件较为敏感,此时如遇养分不足,往往 会有很强烈的反应,这些反应表现在生长势上,严重时还会表现在产量上。同一种植物,对 不同养分来说,其临界期也不完全相同。 (1)大多数植物磷的临界期都在幼苗期,但土壤中的有效磷通常含量不高且移动性差,幼 苗需磷十分迫切,用少量速效磷肥作种肥常能收到极显著的效果。 (2)植物氮的临界期则稍向后移。如冬小麦在分蘖和幼穗分化时期如果缺氮则分蘖少,花 数少,生长后期补施氮肥只能增加茎叶中氮素含量,对增加籽粒数和产量已不起太大作用。 (3)植物钾营养临界期研究较少。因为钾在植物体内流动性大,再利用能力强,一般不易 从形态上表现出来。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时期,植物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最多, 吸收速率最快,肥料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最高,这时就是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此时植物 生长旺盛,对施肥的反应最为明显。如玉米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喇叭口到抽雄初期,小麦在拔 节到抽穗期,在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追施肥料效果较好。植物对养分的要求虽有其阶段性和关键时期,但决不能不注

意植物吸收养分的连续性。除了 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外,在各个生育阶段中适当供给足够的养分都是必要的。忽视植物 吸收养分的连续性,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将受到影响。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并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 力。 2、化学风化:成土岩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其化学组成或内部构造的过程。 3、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 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4、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烘干土壤的质量。 5、土壤热容量:单位数量的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能。 6、同晶代换:在层状铝硅酸盐形成过程中,在晶形不变的前提下,其晶格中的硅离子或铝 离子被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其它阳离子所代替的现象。7、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或氨分子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有什么作用? 答:①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②提高土壤的保肥性。 ③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 ④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⑤减轻或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2、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料:是指施用于土壤和植物地上部,能够改善植物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和无机物质。填空题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或________ 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水肥气热)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粒级:大小、成分及性质基本相近的矿质土粒。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矿质化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内(一般为一年)土壤中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的数量。 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物质数量。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在以微生物为主导的作用下,土壤中多种芳环结构的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经多种缩合作用,重新合成一类性质更稳定、结构更复杂的高分子物质,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等。 填空题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014土壤肥料学总复习题

2014肥料学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 比。 2、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 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3、碳氮比:有机物质中碳与氮物质的量的比值,简称为碳氮比。 4、速效养分: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 5、目标产量: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一般以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 10%~15%作为目标产量。 6、营养诊断: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分为土壤 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 7、生物固氮: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8、生理碱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 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碱的肥料。 9、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 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0、枸溶性磷肥:能溶于2%的柠檬酸、中性柠檬酸铵或碱性柠檬酸溶液的磷肥称为弱 酸溶性磷肥,也称枸溶性磷肥。 11、微量元素肥料:是指那些含有硼、锰、锌、铜、钼或铁等微量元素,并作为肥料来 使用的物质,简称微肥。 12、有机肥料:由粪便、油饼、秸秆、泥炭、城市生活垃圾等各种有机物料加工而成的 肥料,俗称农家肥料。 13、堆肥:把各种有机物料堆成一定大小的堆,经过约一个多月的发酵,即成为有机肥 料,这种肥料称为堆肥。 14、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通过化学 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成复合肥料,多种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15、叶面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和材料。包括无机营养型、腐殖酸型、生物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型、综合型等类型。 16、根外营养:作物除了根系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和茎吸收养分,这就是根外营 养。 17、有效钾:土壤中能够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 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作物吸收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18、矿物态钾:主要指存在于土壤原生矿物中的钾,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只有经过长 时间的风化作用,才能释放出来。 19、腐殖化系数:腐殖质与有机物质的比例。 20、秸秆还田:作物收获后,把秸秆直接翻入土中,让其自然腐烂,称为秸秆还田。 21、微生物肥料:一般将含有特殊功能微生物的材料施入土壤后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益, 那么这种材料就是微生物肥料,也称菌肥或菌剂。 22、单质肥料:如果一种肥料中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一种元素,这种肥料就是单 质肥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