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决策视野总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行为决策视野总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行为决策视野总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7, 1096–110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张军伟1徐富明1,2孙彦2刘腾飞1蒋多1

(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2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人类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获得幸福。随着行为决策研究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有许多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者开始了对幸福的探索。行为决策中的幸福法则包括:快乐编辑、少即是更好、巅峰-结尾法则、短视和损失规避。基于这些法则的提升幸福的策略主要包括:告诉消息的策略、赠送礼物的策略、使用损失规避提升幸福的策略、使用巅峰-结尾法则提升幸福的策略和克服行为短视的策略。

关键词幸福; 行为决策; 提升策略

分类号 B842: C93

1 引言

人类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获得幸福(happiness) (Hsee, Hastie, & Chen, 2008), 很早以前就有许多研究者开始了对幸福的探索。对“怎样提高人们的幸福”这个问题, 后续的研究者主要有三种研究取向, 第一种取向是注重研究外在因素(如财富、收入)对幸福的影响, 第二种取向是探讨人格特质对幸福的影响, 而第三种取向则是从行为决策的角度来研究幸福。简单来说就是, 第一种取向就是通过增加外部资源来提高人们的幸福, 例如, 增加财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幸福。第二种取向主要是研究人格特质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这一取向主要来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一些人格特质来提高人们的幸福, 如勇气、性格、智慧等。第三种取向主要是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的情况下, 提高人们的幸福, 例如, 事件的呈现方式不同, 人们的幸福可能会不同, 本文主要探讨第三种取向。

早在1789年, Bentham对效用(utility)的定义就涉及快乐(pleasure)与痛苦(pain)。随着经济学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发展, 研究者通常使用外显的偏好(选择)来推断人们的享乐主义(hedonic)体验, 逐渐抛弃了Bentham的效用思想。但是人们的外显偏好经常与主观体验不相符。例如, 在一个患

收稿日期:2010-05-24

* 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科院心理所青年基金项目(Y0CX073S01); 中科院院长奖获得者专项基金(20100123)。

通讯作者:孙彦, E-mail: suny@https://www.360docs.net/doc/b75226349.html, 有健忘症病人的家中有两台烤面包机, 一台工作正常, 而另一台工作异常, 当从这台烤面包机中拿出面包时会出现电击。从病人的表情和手抖就能看出电击是痛苦的, 但是到明天再烤面包时, 因为他并不能记住昨天的电击, 所以两台烤面包机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差异, 即外显偏好没有差异, 但是他对两台烤面包机的主观体验却有所差异。因而, Kahneman, Wakker和Sarin (1997)又提出了“回到Bentham”的思想, 并把效用分为决策效用(decision utility)和体验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决策效用指的是人们的外显性偏好, 而体验效用指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 即幸福。Hsee, Hastie和Chen (2008) 提出幸福学(hedonomics)的概念, 并认为幸福就像堆积木, 最大化人们的幸福不只要使积木多, 而且还要看堆积木的方式。Hsee所认为的幸福就是一种体验(experience)。Hsee主要致力于研究人们在幸福预测和幸福执行中存在的偏差, 例如, 少即是更好(less is better) (本文第二部分将有详细阐述)、世俗理性主义(lay rationalism) (Hsee, Zhang, Yu, & Xi, 2003)、媒介最大化(medium maximization) (Hsee, Yu, Zhang, & Zhang, 2003)、差异偏差(distinction bias) (Hsee & Zhang, 2004)等, 具体请参见Hsee和Hastie (2006)的综述。

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行为决策中的幸福法则, 如快乐编辑(hedonic editing)、少即是更好(less is better)、巅峰-结尾法则(peak and end rule)、短视(myopia)和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在这些法则的基础之上, 本文最后提出了行为决策助推

第18卷第7期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1097-

幸福的策略。

2 行为决策中的幸福法则

2.1 快乐编辑与幸福

Kahneman和Tversky (1979) 提出了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预期理论是一个描述性的决策理论。预期理论提出了一个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一个决策权重函数(decision weights function)。价值函数包括三个特征:(1)参照依赖(reference dependence)。参照依赖是指决策者在做决策时关注相对于参照点的改变(收益还是损失), 而不是财富的绝对水平。这一参照点可能是决策者的现状(status quo), 也可能是决策者的期望或目标(Kahneman & Tversky, 1979; Heath, Larrick, & Wu, 1999; K?szegi & Rabin, 2006; Knetsch & Wong, 2009)。例如, 在奥运会比赛颁奖时, 人们经常会发现获得银牌的选手并不比获得铜牌的选手高兴。因为获得银牌的选手的参照点是获得金牌, 所以他会因没有获得金牌而感到沮丧, 而获得铜牌的选手会因差点没获得奖牌而感到高兴。(2)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损失规避是指损失要比等量的收益所产生的心理效用更大。简单来说就是, 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等量收益所带来的高兴大的多。例如, 丢失200元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发200元奖金所带来的高兴更为强烈。

(3)敏感性递减(diminishing sensitivity)。敏感性递减是指在参照点附近, 人们对损益值的变化特别敏感。例如, 人们对从100元到300元的变化要比1000元到1200元的变化更加敏感。决策权重函数主要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overweighting)小概率事件, 而低估(underweighting)中高概率事件。

基于预期理论的价值函数和享乐主义原则, Thaler (1985) 提出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一套特殊的心理运算规则, 这套心理运算规则就被称之为“快乐编辑”(hedonic editing)。快乐编辑主要包括:(1)两笔盈利应分开, 即在两笔收益的情况下, 由于收益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 所以分开两笔收益要比整合两笔收益所带来的高兴更大。(2)两笔损失应整合, 即在两笔损失的情况下, 由于受损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 所以整合两笔损失要比分开两笔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更小。(3)大得小失应整合, 即在一笔大的收益和一笔小的损失的情况下, 由于受损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要比收益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损失规避), 所以两者整合要比两者分开所带来的高兴更加强烈。(4)小得大失应分开, 即在一笔小收益和一笔大损失的情况下, 由于收益区的价值函数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更加陡峭, 因此小收益所带来的高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损失所带来的痛苦。

Thaler (1985) 的研究主要从被动的角度来探讨快乐编辑与幸福(快乐)之间的关系, 即他的研究是通过操纵事件的呈现方式(分开 vs 整合)来探讨快乐编辑与幸福(快乐)之间的关系。另外也有研究发现, 人们也会主动地使用快乐编辑追求幸福。例如, Prelec和Loewenstein (1998) 研究发现, 当是损失账户时, 人们为了避免痛苦倾向于不关闭该损失账户, 而当是收益账户时, 人们为了体验到快乐倾向于关闭该收益账户。Lim (2006)对纽约一家证券交易的交易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在1991至1996年间, 投资者在同一天卖出多个亏损证券的人数占24%, 而在同一天卖出多个盈利证券的人数只占17%。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多笔损失时, 人们倾向于整合; 而多笔盈利时, 人们倾向于分开。Arkes, Hirshleifer, Jiang和Lim (2008)对参照点调整(reference point adaptation)的研究发现, 当股票上涨时, 由于收益区域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比较陡峭, 因而人们的相对参照点会朝股票上涨方向移动, 而当股票下跌时, 由于损失区域靠近参照点的部分比较陡峭, 因而人们的相对参照点仍然会倾向于接近买进时的价格, 与买价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2.2 少即是更好与幸福

在行为决策领域, Hsee (1996) 提出了可评价性假设(evaluability hypothesis)来解释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现象, 即当单独评价时, 容易评价的属性对决策影响较大, 但在同时评价时, 难评价的属性提供了额外的信息, 增加了难评价属性的可评价性。例如, 他提出的“冰淇淋”问题:冰淇淋A: 有7盎司, 装在5盎司的杯子中, 杯中的冰淇淋有一种溢出的感觉。

冰淇淋B: 有8盎司, 装在10盎司的杯子中。

因为杯子中装的冰淇淋满不满是容易评价的属性, 而杯子中装的冰淇淋的具体盎司数是难评价的属性, 所以在单独评价时, 人们对冰淇淋A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willingness to pay,

-1098-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WTP)会更高, 这一现象就被称为“少即是更好”(less is better), 而在同时评价时, 人们对冰淇淋B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会更高。另外, Hsee (1998)研究发现, 当单独评价时, 相对于接受一件55元钱的羊毛衫, 人们对接受一块45元钱的羊毛围巾会更加高兴, 而在同时评价时则不然。因为当人们评估一件物品的好坏时, 他们经常会自动联想到同类别中的其他物品, 然后加以比较, 这样55元的羊毛衫很自然的就被归为低档次的地位, 而45元的羊毛围巾会被归为高档次的地位。

来自情感启发式(affect heuristic)的研究也发现, 人们会表现出“少即是更好”的现象。例如, Hsee和Rottenstreich (2004) 在一项“挽救熊猫”的研究中, 首先通过情感启动操纵出情感匮乏(affect poor)和情感丰富(affect rich)两种情境。具体来说, 他们通过呈现给被试一个大的点(dot)代表一只熊猫来操纵情感匮乏的情境, 而对于情感丰富的情境, 他们是通过呈现给被试逼真、生动的熊猫图片来启动的。随后, 研究者要求被试说出他们对挽救一定数量的熊猫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研究发现, 当依靠情感做决策时(情感丰富的情境), 人们只对刺激的呈现与否敏感, 而对刺激的大小不敏感, 即表现出“少即是更好”的现象, 而当依靠计算(calculation)做决策时(情感匮乏的情境), 人们对刺激的大小敏感。

2.3 巅峰-结尾法则与幸福

巅峰-结尾法则(peak and end rule)是指人们在对快乐或痛苦体验进行回溯性评价(retrospective evaluation)时, 通常只对快乐或痛苦体验的高潮部分和结尾部分记忆忧新, 而对快乐或痛苦体验的持续时间不敏感。例如, 在看完好莱坞电影后, 通常大家喜欢讨论这个电影的高潮部分, 还喜欢有个大团圆的结局。Kahneman, Fredrickson, Schreiber和Redelmeier (1993) 的经典研究验证了“巅峰-结尾法则”。在研究中, 他们首先让被试体验两段痛苦的经历, 第一段体验时间较短, 被试要把手放入14摄氏度的冷水中, 持续60秒钟后将手拿出; 而第二段体验时间较长, 被试把手放入冷水中, 前60秒时间水温为14摄氏度, 在接下来的30秒时间里, 他们依然要把手放在令人感觉不舒服的冷水中, 只不过冷水的温度已从以前的14摄氏度慢慢上升到15摄氏度。如果按照理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被试应该对第二段体验更加痛苦, 因为在第二段体验中, 被试将手放在冷水中的时间多于第一段。但是研究却发现, 被试对这两段痛苦体验进行回溯性评价时, 通常会认为第一段体验要比第二段体验更加痛苦, 如果让他们再体验一次的话, 他们宁愿选择体验第二段经历。简单来说就是, 虽然在第一段体验中, 被试将手放入冷水中的时间较短, 但是其结尾部分的痛苦程度高于第二段体验, 所以被试的记忆会告诉他们第一段体验更加痛苦, 因而如果让他们再体验一次的话, 他们也宁愿选择体验第二段经历。

Redelmeier和Kahneman (1996) 在医疗领域, 使用要经历结肠镜检查(colonoscopy)和碎石(lithotripsy)治疗痛苦的病人作为研究被试验证了巅峰-结尾法则。他们之所以选择结肠镜检查和碎石治疗这两个医疗程序是因为这两个医疗程序有明显的开始点和结束点, 这样容易计算病人经历痛苦的时间。研究发现, 病人对痛苦的回溯性评价只与高峰时的痛苦强度和结束时的痛苦程度呈显著相关, 而与痛苦经历的时间相关不显著。Schreiber和Kahneman (2000) 在研究中, 首先让被试听两段噪音, 然后告知被试在两段噪音中, 他们要选择其中一段再体验一次。第一段噪音的强度是78分贝, 持续时间10秒时间; 第二段噪音的强度在前10秒时间也是78分贝, 只是在接下来的4秒时间里, 噪音的强度从以前的78分贝慢慢下调到66分贝。如果根据理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被试不会选择再体验第二段噪音。但是研究却发现, 大多数被试倾向于选择体验第二段噪音。也就是说, 呈现一个相对舒适的结尾体验, 被试会产生持久性忽视(duration neglect)。2.4 短视与幸福

短视(myopia)是指个体在决策时倾向于看重即时的满足, 而忽视长期利益。其实, 在做决策时个体能意识到自己应该看重长期利益, 不能过分看重短期利益, 但他们往往经不起诱惑而抽烟、酗酒。Thaler和Shefrin (1981)认为个体的心中存在两个相互冲突的自我:计划自我(planner)和短视的执行自我(myopic doer)。计划自我代表的是个体的长期利益, 而短视的执行自我代表的是个体的短期利益。当计划自我和短视的执行自我相冲突时, 如果短视的执行自我战胜计划自我, 那么就产生了短视。而Loewenstein (1996) 对

第18卷第7期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1099-

Thaler和Shefrin的观点表示质疑, 他认为一个人身上并不存在两个自我, 而是由于人的生理(visceral)反应使个体倾向于注重短期利益, 这样就造成了个体的理性与短视的冲突。Bazerman, Tenbrunsel和Wade–Benzoni (1998) 同意Loewenstein的观点, 他们用“想要自我”(want self)和“应该自我”(should self)来区分个体的短视行为和理性行为, “想要自我”代表的是情感, 而“应该自我”代表的是理性。

来自一次与多次博彩的研究发现, 个体在一次博彩时存在短视。Samuelson (1963) 最先研究了博彩的次数对决策的影响。在研究中, 他询问被试是否愿意参加下述伴随损失和获利的博彩游戏:在该游戏中赢得200美元或输掉100美元的概率均为50%。实验结果显示被试普遍不愿意参加这一游戏。但是, 如果让被试参加该游戏100次, 则被试普遍愿意参加。Redelmeier和Tversky (1992)首先给被试呈现下述博彩游戏:在该游戏中赢得2000美元或输掉500美元的概率均为50%, 然后询问被试“当你不知道第五次博彩游戏到底是输还是赢的情况下, 你会玩第六次博彩游戏吗?”和“你会连续玩六次博彩游戏吗?”。研究发现, 大多数被试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 而大多数被试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是”。也就是说, 在第一个问题中, 大多数被试出现了短视。究其原因, Redelmeier和Tversky (1992) 认为在第一个问题中, 大多数被试把“第六次博彩”看成了一个独立的成分, 并未将“第六次博彩”与前五次博彩整合起来看成一个整体, 从而产生了短视。另外, 个体在对心理账户进行评估时也存在短视。例如, Camerer, Babcock, Loewenstein和Thaler (1997)对纽约出租车司机的研究发现, 在天气好的情况下, 出租车司机收班较晚, 而在下雨天, 他们早早地就收班了。按照理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在天气好的情况下, 生意比较少, 出租车司机应该早收班, 而在下雨天, 生意较多, 他们应该收班较晚。究其原因, Camerer, Babcock, Loewenstein和Thaler (1997) 认为出租车司机对收入(账户)的评估是以天为单位, 而不是以一周或一个月为一个评估周期, 从而产生了短视。具体来说就是, 出租车司机事先会对每天的收入进行预算, 只有每天的收入达到预算时, 他们才会收班。最后, 短视还可以解释在金融投资领域出现的股权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股权溢价之谜是指股票市场的年均收益率明显高于无风险投资的年均收益率。股权溢价之谜被提出以后, 许多研究者试图用传统的金融学模型解释这种现象, 但是研究发现传统的金融学模型在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解释时显得无能为力。Benartzi 和Thaler (1995) 用短视的损失规避(myopic loss aversion)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股票投资者是短视的, 经常会对股价的波动进行评估, 又由于股票在短期内损失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无风险投资, 而个体又有损失规避的倾向, 所以股票投资者经常担心股票下跌, 从而降低了股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只有当股票的的平均收益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时, 股票投资者才会把股票与无风险投资看作是可替代的。

2.5 损失规避与幸福

如前所述, 损失规避是指损失要比等量的收益所产生的心理效用更大。简单来说就是, 损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等量收益所带来的高兴大的多。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就可以看出损失规避与幸福有很紧密的联系。在价值函数上损失规避表现为受损区的价值函数曲线比受益区的陡峭。如果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如果x>0, y<0, 并且x≥-y, 当且仅当v(x) < -v(y)或导数v’(x) <-v’(y)时, 才存在损失规避。后续的研究者已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损失规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 有研究发现, 被试对杯子、巧克力、彩票、大学篮球比赛门票、楼房等物品存在损失规避(Knetsch, 1989; Kahneman, Knetsch, & Thaler, 1990; Genesove & Mayer, 2001)。Harbaugh, Krause和Vesterlund (2001) 用儿童和成人做被试的研究发现, 儿童和成人均表现出损失规避的行为, 损失规避的强度不随年龄和经验的减少而变弱。另外, 已有研究发现, 仅通过情景想象, 人们也可以体验到损失规避的感受(Sen & Johnson, 1997; Carmon, Wertenbroch, & Zeelenberg, 2003)。

后续的研究者主要探讨了情感依恋(emotional attachment)和认知视角(cognitive perspective)对损失规避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损失规避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物品产生了情感依恋, 所以不舍得失去该物品。例如, 人们对物品的拥有时间越长, 对物品的情感依恋越高, 进而越易体验到损失规避(Strahilevitz & Loewenstein,

-1100-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1998); 决策前对物品深思熟虑的时间越长, 决策

者好像有一种“选择后感觉到失去”(choosing feel like losing)的感受, 在决策后会对放弃的物品评

价较高(Carmon, Wertenbroch, & Zeelenberg, 2003)。另外, 也有研究发现, 买方倾向于关注金

钱的益处, 而卖方倾向于关注物品的积极信息, 买方和卖方这种认知视角的不同也会造成买方

出价和卖方要价的差异(Carmon & Ariely, 2000)。例如, 由于买方和卖方认知视角的不同, 买方预

测卖方对物品的要价比卖方真实的要价低, 卖方

预测买方对物品的出价比买方真实的出价低(van Boven, Dunning, & Loewenstein, 2000; van Boven, Loewenstein, & Dunning, 2003)。当两种物品有可

比性和相似程度较高时, 人们对物品的失去不会

有损失规避的感受(Chapman, 1998; van Dijk & van Knippenberg, 1998; van Dijk & van Knippenberg, 2005)。

以往的研究都是在探讨损失规避的影响因素, 而我国学者刘欢、梁竹苑和李纾(2009)则从一

个全新的视角——程数(route)说来解释损失规避。程数说认为损失规避与获得或损失的程数有关, 人们之所以会体验到损失规避的感受是由于人

们总是“拥有后才能失去”, 所以损失要比获得多

一程所造成的。他们在“自由”、“寿命”等一系列

问题中, 也验证了当损失的程数等于或少于获得

的程数时, 损失规避现象会消失; 获得或损失的

程数越多, 个体对其的心理感受强度趋于越高。

另外, 已有研究证据表明, 损失规避可能是人们

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反应。例如, Chen, Lakshminarayanan和Santos (2006) 认为损失规

避可能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 人类的损失规避是

从动物进化而来。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也表明, 在与多巴胺系统相连的脑区中存在神经损失规避, 并且神经的损失规避与行为的损失规避呈显

著相关(Tom, Fox, Trepel, & Poldrack, 2007)。Camerer (2005) 认为损失规避可能是人类和动物

恐惧的表现。新近也有研究发现, 杏仁核(amygdala)在损失规避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De Martino, Camerer, & Adolphs, 2010)。从以上

的研究证据中, 我们认为损失规避可能是人们趋

利避害的一种本能反应。

3 行为决策助推幸福的策略

如上所述, 本文总结了行为决策中的幸福法则, 如快乐编辑、少即是更好、巅峰-结尾法则、短视和损失规避。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将在这些法则的基础上, 提出提升幸福的策略, 以期对提高人们的幸福能有所帮助。

3.1 告诉消息的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 这些事情既有好的也有坏的。当这些事情发生时, 我们应该怎么告知别人呢?根据快乐编辑的规则:(1)两笔盈利应分开; (2)两笔损失应整合; (3)大得小失应整合; (4)小得大失应分开。我们可得出如下提升幸福的策略:(1)当有两个好消息时, 我们应该分开(隔一段时间)告诉别人。因为分开告诉两个好消息, 这样个体将经历两次高兴, 并且分开告诉的高兴程度大于一次把两个好消息告诉别人的高兴程度。(2)当有两个坏消息时, 我们应该一起告诉别人。因为分开告诉两个坏消息, 这样个体将经历两次痛苦, 并且后一个坏消息将给个体一种雪上加霜的感觉。如果一次将两个坏消息告诉别人, 个体将经历一次痛苦, 并且个体一次接受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小于分开告诉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3)当有一个极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时, 我们应该分开告诉别人。因为当告诉个体一个极坏消息后, 接下来的一个好消息能给个体一个意外惊喜。(4)当有一个极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时, 我们应该一起告诉别人。因为个体对极好消息的高兴能冲淡坏消息所带来的痛苦。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有一些繁琐的日常开支, 如水费、电费、电话费等。根据“两笔损失应整合”的规则, 我们建议对这些繁琐的日常开支专开一个账户, 到月底一次扣除, 这样可以减少个体的支付痛苦。

3.2 赠送礼物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赠送礼物给别人,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礼物才能使接受者更加高兴呢?根据“少即是更好”的现象, 我们得出当人们评估一件物品的好坏时, 他们经常会自动联想到同类别中的其他物品, 然后再加以比较。所以, 在赠送礼物时, 相对于昂贵类别中低价位的物品, 我们应该赠送相对便宜类别中的高价位物品, 这样接受者才会更高兴。另外, 如上所述, 个体经常存在短视的行为, 这样会使个体有意识地使用自我控制(self control)来减弱短视行为。Kivetz和Simonson (2002a) 研究发现, 大多数个体都能够

第18卷第7期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1101-

意识到自己在消费过程中存在自我控制, 即使有

足够的钱去支付, 个体为了避免享乐带来的内疚

情绪, 所以很难下决心进行奢侈性消费。但是在

一些情况下, 比如让被试选择自己期望的奖品(欧洲旅行套餐或者同等价值的现金), 被试却倾

向于选择欧洲旅行。也就是说, 只要有机会, 个

体就倾向于逃脱自我控制的束缚, 选择奢侈性消费。Kivetz和Simonson (2002b)研究也发现, 当成

为忠诚顾客需要付出努力时, 个体倾向于选择奢

侈品的奖励而不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奖励。从以上

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只要能找到进行奢侈性消费

的理由, 个体就倾向于逃脱自我控制的束缚, 选

择奢侈性消费。由此我们建议, 当赠送礼物时,

我们应该赠送接受者不经常购买的奢侈性物品。

当公司发奖金时, 相对于金钱, 可能奢侈性物品

会使员工更高兴。

3.3 使用损失规避提升幸福的策略

如上所述, 损失规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已有研究发现, 损失规避的系数一般在2到2.5之间(Kahneman, Knetsch, & Thaler, 1991; Tversky & Kahneman, 1992; Abdellaoui, Bleichrodt, & Paraschiv, 2007; Booij & Van de Kuilen, 2009)。所以, 我们建议在房屋拆迁中, 开

发商应该赔偿拆迁居民2到2.5倍的赔偿款, 这

样拆迁居民才会觉得满意。另外, 新近有研究发现, 权利(power)能减弱损失规避(Inesi, 2010)。所

以给人们一点自主权, 可能对提高幸福有事半功

倍的效果。最后, 损失规避还能帮助人们克服行

为短视。例如, 很多人都会为自己制定一个健身

计划, 如每周至少去三次健身俱乐部去健身, 但

是很多人都不能按照原锻炼计划执行。也许并不

是因为他们不够重视锻炼身体, 但是总有很多其

他事情占用他们的时间, 比如接孩子放学、工作

忙等等。为了帮助人们能有规律的锻炼身体, 建

议在每个月初或每个季度初把所有费用预先支付, 并且不可以退费, 这样人们在嫌麻烦不愿意

去锻炼身体的时候会对已经付出的费用产生损

失规避, 最后人们还是会选择去锻炼身体(奚恺元, 2004)。

3.4 使用巅峰-结尾法则提升幸福的策略

如上所述, 巅峰-结尾法则是指人们在对快

乐或痛苦经验进行回溯性评价时, 通常快乐或痛

苦经验的巅峰部分和结尾部分对总体评价有预测作用。所以, 护士在给病人打针的时候, 应该在结束的时候慢慢拔出针头, 给病人一个相对不痛苦的结尾, 这样病人在事后进行回溯性评价时, 也会感觉不痛苦。如果一个相声或小品演员想让自己的作品不被大多数人轻易忘掉, 其实他不必把相声或小品的每一分钟都演得非常精彩, 他只需精心创作出能让观众啧啧称赞的几个高潮和结尾就可以了。另外, 巅峰-结尾法则也可应用到管理领域。例如, 在薪酬设计中, 管理者应该把给员工的薪酬设计为上升趋势, 而不是下降趋势。如果管理者把薪酬设计为下降趋势, 结尾的薪酬相对较低, 会使员工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已有研究发现, 相对于薪酬的下降趋势, 个体会倾向于偏好薪酬的上升趋势(Loewenstein & Sicherman, 1991; Loewenstein & Prelec, 1993)。最后, 在服务行业, 巅峰-结尾法则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 麦当劳, “优质的食品”是这个品牌的“巅峰”, “店员的注视和真诚的微笑”是它的“结尾”, 尽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有“排很长的队”、“不容易找到理想的座位”等不愉快的体验, 但是顾客下次还会选择再去光顾。

3.5 克服行为短视的策略

如上所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存在短视。例如肥胖、抽烟、酗酒等。我们怎么才能减弱这种短视呢?根据Thaler和Shefrin (1981) 的观点, 他们认为短视是由于计划自我和短视的执行自我之间的冲突所导致。所以, 建议减弱这种短视的策略为:(1)计划自我寻找一种执行自我喜欢的锻炼方法。如计划自我使用加强锻炼的方法来减少执行自我所带来的肥胖。(2)监督执行自我。如每天进行体重测量, 这样能使自己不敢暴饮暴食。(3)事先对执行自我进行预算。如抽烟一天最多抽10支; 喝酒一次最多喝一小杯等。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可行, 但是在上述纽约出租车司机的例子中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其实, 出租车司机应该在下雨天, 生意好的时候, 晚收班, 而在天气好, 生意少的时候, 早点收班, 这才是提高幸福的方法。

4 总结

人们对事件的幸福体验不只是当这个事件发生时才能真正体验到。Hsee, Hastie和Chen (2008)把幸福体验分为四种:知道消息时的幸福体验、基于预期的幸福体验、消费时的幸福体验

-1102-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和基于记忆的幸福体验。例如, 你知道3天后要去巴黎旅游,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 你就有了幸福体验, 这种幸福体验就是知道消息时的幸福体验; 在去巴黎之前的3天时间内, 也有一种基于预期的幸福体验; 在巴黎旅游时的幸福体验被称为消费时的幸福体验; 从巴黎旅游回来, 也有一种基于记忆的幸福体验。在这四种幸福体验中, 基于预期的幸福体验和基于记忆的幸福体验研究较多, 而知道消息时的幸福体验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 Loewenstein (1987) 在研究中, 告知一组被试他们过一会有机会得到一个吻, 并且这个吻是来自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明星的, 而告知另一组被试他们在一周后会得到同样的一个吻。研究发现, 后一组被试的高兴程度高于前一组。究其原因, Loewenstein认为后一组的被试在一周时间里每天都会想象自己和最喜欢的电影明星接吻的情形, 因而后一组被试的高兴程度会高于前一组。上文所阐述的巅峰-结尾法则就是基于记忆的幸福体验的典范。以后要对知道消息时的幸福体验、基于预期的幸福体验、消费时的幸福体验和基于记忆的幸福体验这四种幸福体验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人们的幸福。

参考文献

刘欢, 梁竹苑, 李纾. (2009). 得失程数的变化: 损失规避现象的新视点. 心理学报, 41, 1123–1132.

奚恺元. (2004). 别做正常的傻瓜.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Abdellaoui, M., Bleichrodt, H., & Paraschiv, C. (2007). Loss aversion under prospect theory: A parameter-free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cience, 53, 1659–1674. Arkes, A. R., Hirshleifer, D., Jiang, D. L., & Lim, S. (2008). Reference point adaptation: Test in the domain of security tra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5, 67–81.

Bazerman, M. H., Tenbrunsel, A. E., & Wade-Benzoni, K. (1998). Negotiating with yourself and losing: Making decisions with competing internal prefere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225–241.

Benartzi, S., & Thaler, R. H. (1995). Myopic loss aversion and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73–92.

Booij, A. S., & Van de Kuilen, G. (2009). A parameter-free analysis of the utility of money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under prospect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0, 651–666.

Camerer, C. F. (2005). Three cheers—psychological, theoretical, empirical—for loss aver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2, 129–133.

Camerer, C. F., Babcock, L., Loewenstein, G., & Thaler, R.

H. (1997). Labor supply of New York city cabdrivers: One day at a tim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 407–441. Carmon, Z., Wertenbroch, K., & Zeelenberg, M. (2003). Option attachment: When deliberating makes choosing feel like los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 15–29. Chapman, G. B. (1998). Similarity and reluctance to trade.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1, 47–58.

Chen, M. K., Lakshminarayanan, V., & Santos, L. R. (2006). How basic are behavioral biases? Evidence from capuchin monkey trad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4, 517–537.

De Martino, B., Camerer, C. F., & Adolphs, R. (2010). Amygdala damage eliminates monetary loss aver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 3788–3792.

Genesove, D., & Mayer, C. (2001). Loss aversion and selle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the housing marke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 1233–1260.

Harbaugh, W. T., Krause, K., & Vesterlund, L. (2001). Are adults better behaved than children? Age, experience, and the endowment effect. Economics Letters, 70, 175–181. Heath, C., Larrick, R. P., & Wu, G. (1999). Goals as reference points. Cognitive Psychology, 38, 79–109.

Hsee, C. K. (1996). The evaluability hypothesis: An explanation for preference reversals between joint and separate evaluations of alterna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7, 247–257. Hsee, C. K. (1998). Less is better: When low-value options are valued more highly than high-value option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1, 107–121.

Hsee, C. K., & Hastie, R. (2006). Decision and experience: Why don’t we choose what makes us happ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 31–37.

Hsee, C. K., Hastie, R., & Chen, J. Q. (2008). Hedonomics: Bridging decision research with happiness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 224–243.

Hsee, C. K., & Rottenstreich, Y. (2004). Music, pandas, and muggers: On the affective psychology of valu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3, 23–30.

Hsee, C. K., Yu, F., Zhang, J., & Zhang, Y. (2003). Medium maximiz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 1–14. Hsee, C. K., & Zhang, J. (2004). Distinction bias: Misprediction and mischoice due to joint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680–695.

Hsee, C. K., Zhang, J., Yu, F., & Xi, Y. H. (2003). Lay rationalism and inconsistency between predicted experience and decis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6, 257–272.

Inesi, M. E. (2010). Power and loss avers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2, 58–69. Kahneman, D., Fredrickson, B. L., Schreiber, C. A., & Redelmeier, D. A. (1993). When more pain is preferred to less: Adding a better e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401–405.

Kahneman, D., Knetsch, J. L., & Thaler, R. H. (1990). Experimental test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the Coase theore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1325–1348. Kahneman, D., Knetsch, J. L., & Thaler, R. H. (1991). Anomalies: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 193–206.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第18卷第7期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1103-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263–291.

Kahneman, D., Wakker, P. P., & Sarin, R. (1997). Back to Bentham? Explorations of experienced uti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 375–405.

Kivetz, R., & Simonson, I. (2002a). Self-control for the righteous: Toward a theory of precommitment to indulg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9, 199–217. Kivetz, R., & Simonson, I. (2002b). Earning the right to indulge: Effort as a determinant of customer preferences toward frequency program reward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9, 155–170.

Knetsch, J. L. (1989).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evidence of nonreversible indifference curv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 1277–1284.

Knetsch, J. L., & Wong, W. K. (2009).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the reference state: Evidence and manipula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71, 407–413.

K?szegi, B., & Rabin, M. (2006). A model of reference-dependent preferenc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1, 1133–1165.

Lim, S. S. (2006). Do investors integrate losses and segregate gains? Mental accounting and investor trad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79, 2539–2573.

Loewenstein, G. (1987). Anticipation and the valuation of delayed consumption. Economic Journal, 97, 666–684. Loewenstein, G. (1996). Out of control: Visceral influences on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5, 272–292.

Loewenstein, G., & Prelec, D. (1993). Preferences for sequences of outcom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 91–108. Loewenstein, G., & Sicherman, N. (1991). Do workers prefer increasing wage profile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9, 67–84.

Prelec, D., & Loewenstein, G. (1998). The red and the black: Mental accounting of savings and debt. Marketing Science, 17, 4–28.

Redelmeier, D. A., & Kahneman, D. (1996). Patients’ memories of painful medical treatments: Real-time and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s of two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Pain, 66,3–8.

Redelmeier, D. A., & Tversky, A. (1992). On the framing of multiple prospec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 191–193. Samuelson, P. A. (1963). Risk and uncertainty: A fallacy of large numbers. Scientia, 98, 108–113.

Schreiber, C.A., & Kahneman, D. (2000). Determinants of the remembered utility of aversive soun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9, 27–42.

Sen, S., & Johnson, E. J. (1997). Mere-possession effects without possession in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4, 105–117.

Strahilevitz, M. A., & Loewenstein, G. (1998). The effect of ownership history on the valuation of objec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 276–289.

Thaler, R. H. (1985).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Marketing Science, 4, 199–214.

Thaler, R. H., & Shefrin, H. M. (1981). An economic theory of self-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 392–406. Tom, S. M., Fox, C. R., Trepel, C., & Poldrack, R. A. (2007). The neural basis of loss aversion in 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 Science, 315, 515–518.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92).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 297–323.

van Boven, L., Dunning, D., & Loewenstein, G. (2000). Egocentric empathy gaps between owners and buyers: Misperception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66–76.

van Boven, L., Loewenstein, G., & Dunning, D. (2003). Mispredicting the endowment effect: Underestimation of owners’ selling prices by buyer’s agent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51, 351–365.

van Dijk, E., & van Knippenberg, D. (1998). Trading wine: On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the comparability of consumer good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 485–495.

van Dijk, E., & van Knippenberg, D. (2005). Wanna trade? Product knowledge and the perceiv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rad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5, 23–34.

Happiness in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and

Its Promotion Strategy

ZHANG Jun-Wei1; XU Fu-Ming1,2; SUN Yan2; LIU Teng-Fei1; JIANG Duo1

(1 School of Psych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One of humanity’s ultimate goals i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began the exploration of happiness in recent years. Happiness rules in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may involve hedonic editing, less is better, peak and end rule, myopia and loss aversion. Based on these happiness rules, happiness increasing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 how to communicate news to others, how to give gifts, how to use loss aversion to promote happiness, how to apply the peak and end rule to promote happiness, and how to overcome myopia.

Key words: happiness;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happiness increasing strategy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一种满足感。幸福是永恒的主题,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而在追求精神文明的时代,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依旧追求幸福!下面有XX整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 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

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瘦西湖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

【技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答案

【关键字】技术 1.回答正确的题目显示为“蓝色”,错误显示为“红色”。 2.答案选项中“已勾选”的为考生的回答,“紫色”标识的选项为标准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日本是一个以技术立国的国家,对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旺盛 正确 错误 2.日本企业十分不重视公平和合理,他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把奖励个人放在首位,企 业的福利政策也与此相对照 正确 错误 3.公务员通过率不高,待遇、福利也不好,稳定性也低于其他职业 正确 错误 4.工作中心态其实不重要,也不需要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态 正确 错误 5.参加公益活动能让我们明白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提高使命感,陶冶情操 正确 错误 6.工作的意义是解决生活中不稳定的因素,实现社会价值 正确 错误 7.当一项技术被重复使用到没有任何技巧可言的时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 正确 错误 8.女性在职场遭遇性骚扰要保护好自己,可以投诉或者报警,然后选择辞职 正确 错误 9.我们要警惕职业光环背后的陷阱,不要去上班 正确 错误 10.中国职场人的失衡主要来自6大压力源,从全国总体调查情况显示,依次为:职业发展、 时间平衡、组织倾向、人际关系、工作任务、角色模糊与冲突 正确 错误 11.在职场“磨合期”有很多关卡可能让年轻人丢失职业幸福感,进而造成人才流失 正确 错误 12.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一直占据着上风,无论什么情形下都可以对下属大吼大叫,严厉 批评 正确

错误 13.在生活失去热情的时候,多看看空间和朋友圈别人炫耀的光鲜亮丽的一面 正确 错误 14.职业幸福感的最根本保证是薪资待遇 正确 错误 15.只有高强度的工作,出色的业绩,才能获得职业幸福感 正确 错误 16.一个人职场成功并不能说他有职业幸福感,也许他的成功并不能给他持续性的快乐。但是一个拥有职业幸福感的人,他迟早会在职场上成功的 正确 错误 17.“倒霉蛋”模式是个悲观的思维方式 正确 错误 18.孔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正确 错误 19.在我国,自从唐代开始社会上就有了三十六行的记载 正确 错误 20.每个人都是一个器,首先不是往里面装什么,而是你这个器够不够大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德国对科研工作的法律原则是() A.科研自由 B.科学家自由 C.科研机构自由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形势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是建设未来的宝贵人才资源。关注并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关乎着国家命运,提高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才能、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最终实现社会进步。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标签: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通信作者:张国顺(1981—),江苏淮安人,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一、幸福感的概述和大学生幸福的现状 1.幸福感的概述 幸福感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1]。 2.大学生幸福的现状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觉得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满足的分别占12%、36%、32%,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是满足的。同时,大学生中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大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12%、8%,这说明也仍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不满足。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从而使学校和家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生能有效地改变自己[2]。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他们还发现,40% 积极情感的变化、55% 消极情感的变化和48% 生活满意度的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可见不同的基因在先天上对幸福感的影响之大[3]。 2.环境因素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幸福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 (一)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结果:1.追求幸福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主要目的。 2.总体感觉:大约一半人觉得比较幸福,少量人觉得非常幸福和不幸福。 3.学校和专业满意度:比较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人各占三分之一。少部分人抱着无所谓态度。 4. 人际交往环境:超过四分三的人认为比较融洽。 (二)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大部分学生认为经济状况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这观点有点片面,跟现在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时代特征有关。 (三)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就业压力:超过五分之三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迷惘。 2.恋爱问题: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谈恋爱不能增加幸福感。 3.心理问题:大部分人对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评价比较满意。 由此可见,就业压力对大学生来说是主要的,因为这是大家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恋爱等问题只是附加因素,个人观点不一。 (四)建议 从学校教育而言:1. 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内涵,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 与成功的关系。 3.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个人和集 体、社会需要的关系。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己,认识 自己的价值。 从大学生自身而言: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2. 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 质。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 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3.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4. 多关注企业单位用人的要求、标准,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不断提 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 总结:当代大学生大都满意现在的生活,主观幸福感较强,这归功于当代大学教育体制的完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家长管理能力的增强等等诸多因素。今后的大学生活将是以积极健康,幸福舒适为主旋律。 二“就业压力大“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报道分析 1.在幸福指数调查中显示就业压力大、感到学习生活空乏、个人期望值过高、生涯规

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构幸福大学筑美满未来 ----关于“湖师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 □徐清(地理科学系1104班) 【摘要】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可以说,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函。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班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友好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湖师大学生幸福指数现状 一、调查背景 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可以说,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提

大学生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

阅读研究报告和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是大学生人际关系是不是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目的是 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人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以及他们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个体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2、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互动、沟通过 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能够确定自我价值,维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反之则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危机,引起焦虑。主观幸福感是“专指 “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性心理指标”,反映主题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涉及到个体在不同生活情境的生活中的情绪体验,情感体验以及社会感知能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和对生活的热情等,幸福感是横岭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现有的研究对于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2、人际关系困扰不同维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成分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3、研究假设: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中的各个维度对于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影响,人际关系的改善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4、研究方法及设计: (一)访谈法 1.被试:从首都师范大学中选取10人(方便取样,最好曾经接受过我们之前人际关系研究的同学),5男5女,不考虑其它问题。 2.访谈工具:采取开放和半开放访谈。结构根据文献综述,理论研究的具体理论界定,内容进行确定。 3.研究程序:先进行开放式访谈。从10人中随机抽取两男两女,主要是对幸福感和人际关系话题进行访谈。整理后,结合问卷的相关维度,在对剩下的6人进行半结构访谈。在问卷结束之后,根据6人的情况,对部其中的两人(方便抽样)进行跟踪访谈(持续半个学期,最少两次)。 4.数据处理方式:通过对访谈信息进行系统的编码分析处理,归纳人际关系的具体维度对他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随着他人际关系的调整,幸福感是否随着这些因素的提高增加。 (二)问卷调查 1.被试:方便抽样,选取120名被试,仅仅考虑性别,尽量做到但男女相等。 2.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采用赵崇莲等于2006年编制的“大学生

塑造企业文化氛围提升青年员工幸福感和归属感渊跃

塑造企业文化氛围提升青年员工幸福感和归属感 范春明 现代管理学证实:员工幸福感越大,员工的工作效率越高,企业的效益也将水涨船高。“幸福生产力”是企业和社会创新发展、和谐前进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因此,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如何让员工的幸福感转化为生产力是每个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自我的一代”为企业员工幸福感提出更高挑战 近些年,各大企业招进了大量的青年学子,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发现一个问题,企业满怀热情、精挑细选招聘而来的学子却在短短的两三年里纷纷离职,有些企业的离职率甚至高达90%以上。无奈企业只好不断重复曾经的工作,花更大的力气招聘更多的“人才”。周而复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企业培养一名人才是需要大量成本的,人力是企业的最大成本,具有很高的不稳定性,如果不能让这些储备人才留下,将会为企业造成极大的成本流失,也将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人认为造成这一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80后、90后一直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不能吃苦耐劳,不愿承担责任……这些实质就是幸福感缺失的外在表现。2007年8月,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一篇题为《China’s Me Generation》的文章,称中国的80后、90后是“自我的一代”。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认知,无视企业规章制度,无视企业发展,注重的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与认可。同时,这一代喜欢挑战权威、挑战新鲜事物,在独立价值取向的支配下,去实现个人追求的成就感。所以,“自我的一代”所理解的幸福感是不同于老一辈的。 在职场中有这样一句话:“60年代的员工是头低头;70年代的员工是背靠背;80年代的员工则是脸贴脸”。60年代的员工讲责任和奉献精神,会为了信念而努力;70年代的员工则要为了现实而拼搏,很多人是被迫接受了现实,在现实中尽到自己的本分;但是80年代以后的员工可谓初生牛犊,很多时候凭着直觉和一时的热情工作。一旦现实与自己心中所想产生落差,他们就会重新选择,将很多原因归结为企业没有为他们塑造理想的平台,不能让他们产生应有的归属感。 作为企业应该在思考提升效益的同时,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培养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员工更加应该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单纯的物质奖励是不能无法让他们获得长久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的。之前与几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谈到什么是幸福。最后一位经理总结的很好:幸福就是“我愿意”,不幸福就是“不得不”。仔细想来确实如此,幸福就我愿意去做,即使我什么都得不到但那时我愿意的,俗话说“有钱难买我愿意”。只要我愿意,那么我就会感到幸福,也就是幸福感。如果企业的员工都能自主的愿意承担工作中的一切,那么员工是幸福的,而员工的管理会变得很轻松,企业的效益自然会提升。那么,新时代青年人他们愿意做什么呢?企业是否能够提供他们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内容呢?这是每个企业都必须思考的。

组织行为学试题与答案2

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组织行为学 2.知觉 3、近因效应 4、个性 5、态度 6、激励 7、群体 8、组织 二混合选择(每题2分,合计20分) 1、三种经营价值观包括______ A.社交中心型 B.最大利润型 C.存在主义型 D.企业价值最大化 E.企业价值—社会效益最优 2、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今后可能要发生的情况的方法是_____ A.描述性研究 B.因果性研究 C.现场调查 D.现场实验 E.预测性研究\ 3、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_____ A.新奇与熟悉程度 B.兴趣 C.需要与动机 D.个性 E.经验和知识 4、群体可分为_____ A.正式群体 B.亲缘型群体 C.利益型群体 D.爱好型群体 E.非正式群体。 5、墨迹测量是由_____提出的? A.卡特尔 B.韦伯 C.赫兹伯格 D.罗夏克 E.)高夫。 6、态度是由下面哪些部分构成的_____ A.个性部分 B.认知部分 C.情感部分 D.行为部分 E.经验部分 7、关于态度的理论可分为_____ A.态度形成理论 B.态度改变理论 C.)态度的发展理论 D.平衡理论 E.学习理论。 8、ERG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下例哪几种______ A.生理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关系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E.爱的需要。

9、领导活动的三因素包括_____ A.调节 B.计划 C.领导者 D.被领导者 E.环境。 10、组织变革的动力与压力包括_____ 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劳动力素质的变化与提高 D.工作生活质量的变化 E.新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的大量涌现。三简答题(每题8分合计32分) 1.简述群体冲突的定义及冲突的解决方法。 2、简述知觉归类的内涵及其分类。 3、简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理论要点和作用。 4、简述领导的定义及领导权力的内容。 四论述题(10分)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您对组织变革必须性与重要性的看法。 五案例题(14分) 案例:有的日本企业为了控制企业中的情绪,化解员工的消极情绪,采用“泄气室”的方法进行情绪管理。所谓泄气室是给员工提供一个让其发泄情绪、表现不满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的场所。它一般分成几个区,进行逐层作业,分别组成了三种情绪疗法: 幽默疗法 宣泄疗法 倾听疗法 在刚进门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哈哈镜做屏风,这用的是“幽默疗法”。满心怒气的员工一走到门口,在哈哈镜上看到自己扭曲的形象,难免禁不住笑开了口,特别是看到盛怒之下“变形”的脸,不免自嘲。这有利于高度紧张的缓解。 转过屏风,有一个用塑胶做的总经理的塑像,旁边放着一个大棒。员工可以取下大棒向总经理塑像任意挥打,以泄私愤。这用的是“宣泄疗法”。在异常愤怒之下,人有很强的攻击倾向,这时积蓄了很大的能量,冲昏头脑,使人丧失理智。这股能量不宣泄掉,人难以恢复理智。这时人变得不可理喻,无论怎样给其讲道理,都是苍白无力的。宣泄疗法就是把人聚集的恶

2019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2019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2019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xxxx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_李焰

第26卷增1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6,Sup. 2005年11月T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 ION N ov.2005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① 李焰1赵君2 (1.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10008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摘要: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对593名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有七个因素,即自我意识、学校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工作与社会适应、家庭环境、休闲活 动。其中,自我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2)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常能体验到幸福。(3)大学 生幸福感在性别、月均消费上差异显著,而在专业、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为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5)S1-0168-07 一、引言 幸福感是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对心理健康研究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②。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其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他们智力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情感丰富,内心体验细腻微妙,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但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对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为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对某大学658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93份。其中男生120人,女生473人。其年级、专业分配情况见表1。 表1被试的年级、专业分配情况 分类标准年级专业 一年二年三年心理教育中文信息人数1959929912796179191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有两个,一个是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问卷(见本文第三部分)。该问卷采用5分量表。 收稿日期:2005-10-15 作者简介:李焰,辽宁兴城人,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赵君,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①Gainesville.M ater ialism and w ell-being:A conflicting v alues per spective[J].Jour 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2,(12):23-25. ②李焰,赵君.幸福感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2-26.

《组织行为学》第02章在线测试

《组织行为学》第02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27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以让员工较快进入角色。这是利用知觉偏差中的() A、第一印象 B、定型效应 C、对比效应 D、晕轮效应 2、“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头发长,见识短”这些说法,是犯了知觉偏差中的()。 A、首因效应 B、定型效应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 3、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了解其心理活动,这是社会知觉类型中的() A、对人知觉 B、人际知觉 C、角色知觉 D、因果知觉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知觉具有() A、对比性 B、适应性 C、相互作用 D、相对性 5、一个人心理和行为反应灵活、活泼开朗、善于交际,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气质类型偏向()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社会知觉的分类为() A、对人的知觉

B、人际知觉 C、自我知觉 D、空间知觉 E、角色知觉 2、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整合组织对象的原则包括() A、学习律 B、闭锁律 C、接近律 D、相似律 E、连续律 3、传统的体液气质分类说将气质分为() A、淋巴质 B、胆汁质 C、多血质 D、粘液质 E、抑郁质 4、奥地利心理学家A . 阿德勒认为性格可以分为() A、外向型 B、内向型 C、独立型 D、理智型 E、顺从型 5、根据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程度,情感可分为()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比如有一束光照到面前的时候,我看见这束光,是因为这束光真真正正存在的,直接作用于我的眼睛,然后我感觉到了,所以直接的意思是说我们真的看到了真的听到了真的嗅到了,这个东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 知觉同样是物体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不同的是增加了个人的信息加工,掺杂了主观思维、主观判断在里面,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比如,面前有一个苹果,颜色红,形状圆形,闻起来香甜,摸起来光滑,那么这个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滑度就是它的属性,当单独提出红色的时候,红色就是它的个别属性。曾经有一道题说,“我看到一个苹果”这种心理活动是什么。我们并不是仅看到它的颜色或它的形状,而是把它的颜色形状味道还有滑度等等所有的整天属性放在一起才得出了它是一个苹果这个结论。因此,“我看到一个苹果”属于知觉。 知觉的四个特性不作重点,了解即可。 1、知觉的选择性图片解释:如果我们的知觉选择这个老头老太太的话,那么除了这个老头老太太之外的所有东西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老头老太太是对象。(中间的瓶子、弹奏乐器的人、门中间的人) 2、整体性图片解释:线条不完整,但我们仍然能从整天上知觉它,可以看出一个小孩和一条小狗在奔跑。 3、理解性:比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具有相关知识经验) 4、恒常性:比如一个人穿还是没穿大衣,我们都能知觉出都是同一个人。外在条件变化,我们的知觉仍能安装惯常的思维方式感受它。如图,不管门关着还是开着还是虚掩,我们都能知觉出它就是门。 知觉者的影响:课本上的例子易懂P142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函。 为了了解我院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人对我院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院大学生在友好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院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年龄、性别、生源等,其它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一年级120人,二年级76人,三年级70人。其中男生198人,女生68人。省内人,省外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座谈会。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份,有效回收率为 %。开座谈会3场,共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 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了幸福观中其它问题的看法。在“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问卷调查中,被试者通过罗列方式回答问题,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致性最高的前五个标准是,美满幸福的家庭、事业上成功、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百分数分别为92.86%、75.56%、92.86%、77.1%、82.7%。可见,我院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的、向上的。当然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存在偏差,对这些学生学校应给予正确引导。

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如何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增加人们的财富,也就是如何增加积木;而幸福学研究的主题是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极大化人们的幸福,也就是怎么用现有的积木搭出更漂亮的造型。幸福程度未必和财富成正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同样可以增加员工的幸福感受。 1. 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如果你有几个好消息要公布,你是该分开宣布呢,还是把它们一起发布?答案是: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根据前景理论,人在“得”的时候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所以分两次听到两个好消息等于经历了两次快乐,这两次快乐的总和要比一次性享受两个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更大。 同样,如果你要给员工发1万元的奖金,那么最好分两次,每次给他5000元,这样尽管他拿到的总和还是1万元,但较之你一次性给他,他所获得的快乐更大。当然,好事分开享受可以带来更大的快乐,但并不是说要你把一万元的奖金分一万次每次一元钱发给员工。 2. 坏事分开忍受不如一起忍受 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你是该分开宣布呢,还是把它们一起宣布呢? 根据前景理论,把几个“失”结合起来,它们所引起的边际效用递减会使各个坏消息加总起来的总效用最小。人们常常讨厌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做法,可是在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快刀斩乱麻来得更加爽快一些。因为同事知道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并没有分两次知道两个坏消息的痛苦程度的总合那么大。你把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对方,只会给对方造成一天的不快乐;如果你把两个坏消息分两天告诉对方,却会让对方两天都不快乐。 3. 好事晚说不如早说 如果你今年业绩出色,公司奖励你一次去巴黎旅游的机会,那么请你想一想,你什么时候最开心呢?是在巴黎游玩的时候吗?可能不是。其实,最开心的时候是你听到这个消息以及期盼着去巴黎的那段时间,是在你为巴黎之旅进行规划和整理行囊的时候。很多时候,快乐来源于对快乐的期待,期待也是一种快乐。所以,如果说要给员工奖励的话,晚说不如早说更能极大化他们的快乐,当然也就更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4. 好事静止的不如变动的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1 根据我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主要受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个人价值等观念的影响,认为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前追求幸福的主导因素。我们经过分析,将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大家对幸福的把握。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 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

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xxxx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幸福,39.18%的人选择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选择

大学生幸福感的分析研究

有关大学生幸福感的分析研究摘要: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己存在环境和生活满意度的一种心理感受。这次分析的课题主要是从大学生的人格层面、社会层面、价值层面、家庭层面、就业压力等因素是怎样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方面分析的,为此,关于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实现自我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提高策略 什么是幸福?我们该怎样界定? 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关注大学生心理变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从不同的层面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有关幸福感的理论和观点。 1、有人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上的,而不是观察者的心理判断。所以,在不同的评价者眼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理论,他们的幸福感受是不同的。 2、有人认为,幸福是行为人本身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的叠加,幸福感就是积极乐观的心理体验。应以情绪来界定幸福感。 3、有人认为是依据行为人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人本身对生活状态的主观整体评价,应由行为人本身来界定。 通过大家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综合来看幸福就是评价者自定的标准对自身生活状况的评价,是综合性的评价。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征。

大学生的独特性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他们中大多属于青年中期。所以,大学生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征。如自我同一性的完善,社会关系的形成,辩证思维的形成等,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例如,依赖与独立并存。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其经济来源大部分还是依赖家庭,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明显的独立倾向,很多学生想自筹收入,通过兼职等途径赚取生活费,有很强的自立意识;稳定与冲突并存,大学生具有青春期的激情,但受到高等教,他们的文化理性意识也很强。愿意与人交往,尊重伦理,热爱公益,追求美,敢于迎接挑战。他们勇敢但又易冲动,时尚但又保守,不乏功利但又愿意付出劳动的一类群体;个性与共性同在,大学生追求个性,希望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展现在大家的眼前,,成为特立独行的人。但由又与周围的同学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受到信息性的影响,他们主动与大家保持一致,希望获得大家的认可和赞美。通过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独特性的分析,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这一群体,有助于我们对他们的心里进行分析,更好的研究他们的幸福感。 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现在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情感普遍高于消极情感,但也有10%左右的学生幸福满意度较低,他们对学校,社会,家庭,同伴抱有负面情绪。在幸福指数上,大一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普遍高于大三、大四,而大二、大三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明显的差距。通过研究性别的不

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培养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 感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人格特征、自尊、归因倾向、自我价值感等主观因素和学生 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及生活事件等客观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对策。 当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课题。但是其研究的深 度和广度上,并没有达到需要的层次和水平。目前的研究和成果多是从心理学学科的角度界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利用心理技术手段测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少涉 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借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理论和技 术研究已有的成果,来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手段,寻求培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幸福观, 并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进而成为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 动力。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 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 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 发生重大变化。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川大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答案完整版

川大组织行为学第二次 作业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欢迎你,你的得分: 97.0 完成日期:2013年08月30日 14点20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而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 B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 B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 )。 ( B )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 ( A ) A.气质 B.能力 C.个性 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 ( B )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 ( D ) A.荣格 B.阿德勒 C.麦迪 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 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 ( C ) A.能力低下 B.一般能力? C.天才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 ( C )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 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 ( B ) 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 ( B ) A.梅奥 B.马斯洛 C.赫兹伯格 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 ( B )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麦克利兰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建议

大学生“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几点建议 郑成立(土木工程1014班)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最新的问卷调查,从样本统计出发,进而整理出可靠数据,力图以点带面,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并基于有力的事实,结合严谨的思想指导,提出关于大学生如何培养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如何培养幸福感 根据本人一项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校大学生对幸福感存在零碎的、浅显的、不全面的、参差不齐的理解。还有很多人尽管能切身体会到幸福,但是始终没法系统地针对个人情况,做好自己让大学生活真正幸福的规划。本次调查对象为中南大学全体学生,以本科生为主。调查方式为,通过知名调查网站问卷星设计成问卷,向QQ、校内QQ群、中南贴吧发送链接,引导广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实际发出120份,有效问卷120份。 一高校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现状 (一)大部分人学习缺乏目标及方法 在受调查人群当中,41.67%的学生认为学习对自己幸福感影响很大,50.83%认为有一定影响,可见学习作为学生的主业,至关重要。然而,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学习过程当中,从中获得乐趣微乎其微,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仅仅5%的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自己掌握了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很简单,而大部分人还是得过且过。同时,仅仅 21.67%有明确目标,大部分人相对茫然。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家基本赞同目标对于自己幸福感影响很大。可见,仅仅知道学习是大学生幸福感的巨大动力还不够,还要从更深层次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导他们在认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真正做好学习,让学习成为一件真正能带来幸福感的事。 (二)相当一部分人不敢面对现实 在受调查学生当中,95%以上的人认为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深深影响自己的幸福感,然而,数据表明,仅仅有30%的人勇敢直面现实的一切事情,还有相当一小部分人选择经常逃避的方式。无疑,逃避不能带来任何幸福感。由此可见,勇敢地接受现实当中不能改变的事物,才能够让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周围的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让心扉敞开,幸福感才能滚滚而来。 (三)大部分人自制力不够 在样本中,59.17%的人自制力一般,高达25.83%的人自我把控能力很差。而只有15%的人觉得自制力很好。自制力,意味着自我把控能力,支配自己的意志的能力,要求有理性的头脑,深刻认识到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四)有相当一部分人身不由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