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其二者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共识: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它不单纯是心理学,还有探讨幼儿教育教学问题;它又不是单纯的教育学,而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来考察幼儿的学习与教育。

强化物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但它不是简单、刻板地模仿榜样行为。

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容。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并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塑造: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斯纳金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刺激控制。)替代学习:只凭观察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

价值澄清:也称价值观辨析,是美国心理学者拉斯等人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

他认为:儿童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隐学习: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即在无意意识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在心理过程。

普遍型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对各项学习活动均有较强的在学习动机;

偏重型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只对某一项或几项领域的学习有较强的动机,而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动机。

在动机:是指有的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幼儿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在冲动。

兴趣:是指幼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在心向。

诱因:是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通常指环境刺激)

正诱因:凡是令幼儿趋向或是接近,并由接近而获得满足体验的环境刺激。如食物、玩具、小红花、代币。

负诱因:凡是令幼儿逃离或躲避,并由躲避而获得满足感的刺激是负诱因,如惩罚、批评等。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进一步说,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对学习的积极影响,有时则表现为消极影响。

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儿童具备进行另一种学习活动的良好准备状态,一种学习节约了另一种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是已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儿童有效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或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汉语拼音的学习有可能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

横向迁移:是指儿童把已学到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容和难度相类似的情境中。

竖向迁移:是指不同容、不同任务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迁移,它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已有较容易的学习对难度较高学习的影响,即逐渐深入的学习;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迁移,指较高层次学习原则的掌握对较低层次学习的影响。(即先掌握概念,再运用它去学习较低层次的具体应用。)

低路迁移:低路迁移的发生是自然的、自动化的。是指一个非常熟悉的技能从一种迁移情境迁移至另一种情境迁移时,通常不需要思维或者只需要很少的思维。

高路迁移:需要个体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

一般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影响另一种领域的学习。

具体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认知,它使主体能够监控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调节。

认知灵活性: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境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

整合:就是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使个别动作一体化。

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协调、准确。达到完善化和自动化。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事件提炼法:即从现实生活事件中提炼体育活动的主题素材、构思体育游戏情节。

故事借鉴法:即根据故事容来构思体育活动情节。

角色衍生法:即根据体育动作和活动方式特点,选择相关的或是相似的事物作为体育活动的角色,从而衍生出某种活动情节的方法。、

器械相关法:即根据体育活动使用器械的特点来构造活动情节的方法。

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智力:是指个体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测验是评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方式。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外控制点等。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适宜性教学:指的是年龄适宜与个性差异适宜。

资源利用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幼儿的长处和优点,以求人尽其才。

治疗模式:是指针对儿童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补偿模式:是指针对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丧失良好教育权利的儿童进行的教育。补偿教育是以“文化剥夺理论”为基础的。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积极的社会功能。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容,或是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向学前儿童进行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恐惧,伴有大声喊叫、躁动不安。

情景演示:是指让儿童以儿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作出行为对策的教育方法。

行为练习:是指让儿童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儿童对某个行为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讲解说理:是指向儿童传递、讲授有关心理健康的粗浅知识,以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帮助儿童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讨论评议:是组织儿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共同交流而取得较一致的认识。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期望。

专业人格特征:是指与幼儿教师这一专业相适宜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个性特征。

微格教学法:它是在较短的时间(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在课后进行分析。

幼儿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并发表了以该演讲为基础的一系列文章,这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合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合。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3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二)评价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3.经典条件反射与幼儿教育

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受到环境或教育的某种强化而形成的。

斯金纳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二)强化原理

强化物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斯金纳的强调原理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强化并不一定都与令人愉快的刺激相联系。

二是强化具有个体差异性与情境性。

(三)强化原理在幼儿学习中的应用

两种强化技术:塑造与消退。

塑造:是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斯纳金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刺激控制。)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代币强化的方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

2.观察榜样行为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

班杜拉强调在观察学习中榜样的作用。

3.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但它不是简单、刻板地模仿榜样行为。

五、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幼儿学习中的运用

(一)程序教学

概念: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应遵循的原则:

1.小步递进原则(要求对学习容的分割要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

2.积极反应原则

3.及时强化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概念: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容。

(三)代币强化

2.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继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后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幼儿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各种需要之间有高低层次之分: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指出只有当个体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寻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二、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与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学习的理论主可以归纳为:

(一)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二)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三)涉及学习者个体因素(包括情感与理智)的学习最持久、深刻

(四)意义学习大多数是做中学

(五)幼儿的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性。

2.学习应成为自我发起的行为。

3.学习是全方位的。

4.学习应以儿童的自我评价为主。

三、人本主义教学法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

(一)教师效能感训练

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二)吸引学业成功

人文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成功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儿童获得学业成功。

(三)价值澄清

也称价值观辨析,是美国心理学者拉斯等人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

认为:儿童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具体做法: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儿童的兴趣,使用图书、电影电视、卡通等

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班级群体的相互影响进行价值辨析。

(四)非指导性教学

认为:儿童不是被动、被迫、消极的接受学习者,不是被教师控制与操纵的客体,教师应该与儿童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不是作为权威者、评价者来要求必须接受其指导。应采用非指导性教学的方法,引导幼儿自我体验,自我发现。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在认知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补充另外: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与幼儿的三种记忆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1.加工水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对刺激的加工水平程度不同,只有经过细致加工的信息

才可能被完整保留下来。

2.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有两种储存方式:表象的和言语的。这

两种方式分别对应于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联结主义模型。强调知识是以联合网络的方式储存存在头脑中,而不是按照线性规则系

统储存的。此观点认为:学习的产生是由于某些联合的加强以及其他联结的减弱。(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幼儿三种记忆

幼儿有三种长时记忆:

1.情景记忆。是有关个体经历的记忆。

2.语义记忆。也称为述性记忆。

3.程序记忆。(是有关事物进行过程的记忆能力,这在身体活动任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补充另外:精细加工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

二、奥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与幼儿的概念学习

他认为意义学习有两条标准:

1.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发生非临时性的联系,即实质性的联系。

2.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必须形成非随意性的关系,即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形成联系。

在区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时,奥贝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无论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所以,教师在讲解式教学中要注意:

1.师生之间拥有大量的互动。(幼儿的反应)

2.大量运用例证。(图解或图画)

3.运用演绎方法。(一般概念到特殊概念)

4.逐步深化。(浅到深)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贝尔提出的。

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幼儿的发现学习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调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

(二)强调直觉思维在发现学习中的价值

(三)强调学习的在动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生成建构性是知识的本质特征。

(二)幼儿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有待教师填充知识的客体,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

1.幼儿在学习中不是一块“白板”

2.幼儿是主动的建构者

3.学习观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

(一)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以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它最早由美国学者斯皮罗提出。

(二)抛锚式教学

理解:(P279)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学与教的活动应该围绕“锚”来进行,激发儿童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

2.课程组织教材应该允许儿童互动与探索。

(三)支架式教学

意思:是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并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