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你们觉得这里描绘了湖光与秋月和谐一致的美丽景色。

师:哦,你说你好奇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镜子呀,说的是我们古代的镜子。大家都知道古人用的是铜镜。如果不经打磨的话,是无法照人的。那这里说无风的潭面是未打磨过的镜子,是为了说明?

师:嗯,洞庭湖的平静,还有吗?非常好,朦胧美。

师:想象一下,每当清晨或是黄昏的时候,洞庭湖的水面上就会笼罩着一层水气,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

师:第二组同学也有想说的。你们最喜欢的是?

师:哦,你们说诗歌的后两句是诗人远眺的场景,他不仅看到了翠绿的洞庭山水,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洞庭山水相映的美景。

师:你们分析的可真到位,一看就是认真进行了讨论。

师:那这里,老师也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遥望洞庭山水翠,意思很明显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都是翠绿的。

师:那既然是绿色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遥望洞庭山水绿呢?

师:你的头啊,都快摇成拨浪鼓了,快来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嗯,他说翠除了有绿的意思,还说明君山非常的美丽,更能体现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师:哦,你说,你仿佛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君山倒映在水中的美丽场景。

师:那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出示一幅图片,这就是诗中的君山,这就是美丽的洞庭湖,怎么样?

师:是不是就像诗人的比喻一样,远远地望去,就像在白银盘里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师:那通过简短的四句,你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师:嗯,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师:嗯,诗人也一定像我们一样陶醉在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之中。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与赞美之情,再来齐读一遍整首诗。

师:望洞庭,1、2,起。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诗意,了解诗人介绍,同时体会了诗人对于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其实,诗歌的魅力远不止如此,课下就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进行背诵。

师:同时,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可以是阳光下的洞庭湖,也可以是四季中的洞庭湖。

师:好,同学们,下课。

三、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望洞庭》分析

《望洞庭》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font size="6">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 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

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 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 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____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读文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和延伸……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 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知识点汇总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知识点汇总 原文: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练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dònɡ tínɡ shuǐ tán tán miàn qīnɡ luó ()()() () 2、“庭”字的读音是________,“庭”字的笔画共________画,我可以用“庭”字组三个不同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望 洞 庭

望洞庭 (唐)刘禹(yǔ)锡(xī)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走近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课文助读 【注词释义】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翠: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的颜色,恰似白银色的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

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 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 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望洞庭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 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 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 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 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

小学语文望洞庭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望洞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篇课文中的第二首古诗,该单元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为主题展开。《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 教学目标为: 1.会写3个生字。庭、潭、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抓住“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重点诗句,想像诗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背诵诗歌。 难点(一句话):结合具体诗句想象诗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背诵优美诗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望洞庭》再加上这样子的画面-----月光倒映在湖面上,湖面一片朦胧,宁静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随后揭开课题,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首先我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诗歌语言精炼,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熟读诗歌,接着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理解句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是这样做的: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这一环节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要把学习的权力归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

23《望洞庭》课堂设计 [教材阅读] 《望洞庭》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所作,该诗从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该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丽。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1)、阅读诗歌,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品味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诗歌教学方法,着重抓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赞美自然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突破方法:联系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朗读、看图、看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吟诵,并在读中体会、理解。 学法:自读,小组交流,边读边想,背诵。 [教学准备] 1、预习这首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诗作。 2、收集并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诗1-2首。 3、课文插页的挂图。 4、洞庭湖的录象资料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像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洞庭》描写的是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通俗易懂,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能基本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洞庭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2本课要求认的字,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 3.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上。 4.可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2题,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会。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望洞庭》,了解诗歌大意 2.感悟诗歌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多少美诗佳句今天我们便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3.指名读诗。(从字正腔圆及朗读节奏方面进行评价) 4.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1.品读前两句诗,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2.品读后两句诗,引导学生从形、色两方面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

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每个人必须在制订计划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总体复习量有多大?需要多少时间来复习?哪个科目或哪个模块是薄弱环节?我目前的水平和目标的差距是多少?做题什么时候做、做多少才够?等等。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小学语文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激情导人)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____(省、市、区、县)的北部,____(省、市、区、县)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加强积累)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没有条件的可配乐教师示范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精品教案

(封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精 品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小学四年级语文: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刘禹锡《望洞庭》赏析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

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练习] 1.镜和盘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洞庭湖什么样的形象?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写出了湖水宁静的特点,镜写的是水面无风时静如明镜的形象,盘也写的是水面的平静与形状。2.这首诗在写景上善用比喻,以镜盘螺为喻体状写了湖水的宁静和环境的清幽;此外还以无风来衬托水面的静。 月落渔火钟声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 [原诗] 枫桥夜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