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填空题:

1、儒家

2、国家政权

3、法家

4、马克思主义

5、社会价值

6、国家

7、公正

8、意识形态

9、政治权力10、理性经济11、理想主义12、马基雅维利13、价值中立14、伦理15、君主专制16、仁政17、霸道18、兼爱19、无为而治20、行为主义21、公民权利22、权威性23、权力24、公共利益25、人民主权26、信访27、公共利益28、价值和利益29、公共利益30、政治协商会议31、人民32、传统型权威33、君主专制34、法律制度35、单一制36、分权原则37、专制君主制38、议行合一原则39、权威性40、分权制衡41、个人42、国家社会43、工会44、选举45、民主党46、政府权力47、议会民主48、提供信息49、一元主义50、军人集团51、政治秩序52、政治合法性53、宽容54、政治秩序55、权利制约56、宪政57、合法性危机58、善治59、统治60、政治合法性61、人民权利62、政治斗争63、普选权64、制约权力65、合法方式66、普通公民67、人民团体68、民主权利69、滥用权力70、分权制衡71、政治文化72、政治社会化73、个人主义74、意识形态75、国家权威76、法律下的自由77、经济自由78、顺从型政治文化79、第三条道路80、意识形态81、政治革命82、福利化83、正义观84、政治稳定85、政治管理86、宪政建设87、宪政88、政治文明89、政治稳定90、罢免权91、公民的意志92、宽容精神93、代议制民主94、个人权利95、权力制约96、民主化97、暴民政治98、市场经济99、对人民的保护100、民主意识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7.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