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灭菌包装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MDSP)概述

基于对国际上MDSP最新更新的权威标准ISO 11607(注:是2006年版,EN868系列已经统一到这个最新的ISO11607版本中去了,GB19633-2005的标准还没有来得及同步更新)的理解和分析,仍旧可以将MDSP分为初包装和附属包装两大部分,只不过新标准中给出了明确的统一的称谓,把初包装叫做‘无菌阻隔系统(Sterile Barrier System,下称SBS)’,而将附属包装成为‘保护性包装(Protective Packaging)’,并且非常仔细的规定了在没实现SBS功能前的包装产品和材料为‘预成型无菌阻隔系统(Performed Sterile Barrier System,下称PSBS,因为这个概念和上面的SBS概念都是在最新版的ISO 11607中才提出的,所以在翻译上目前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或权威的叫法,以上这些对应的汉语名称均是笔者自己翻译的)’。SBS这个名词概念已经比较明显的说明了它是什么样的包装系统了:直接和医疗器械产品接触并构成微生物阻隔屏障的无菌包装系统,是MDSP当然的核心部分;而Protective Packaging则主要是关于产品在其寿命周期内的仓储流通过程中的保护性、便利性、可追溯性和包装成本的一些包装设计,涉及到纸箱、塑料袋、标签、条码、印刷、托盘和集装箱等内容。虽然纸箱等保护性包装的强度不够也会影响到SBS功能性的实现(注:如纸箱破损导致里边的Pouch类SBS包装被压坏而失效),而标签则关注另一项MDSP 非常注重的问题-可追溯性(注:国家已经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专门发文出台相关标签要求;新型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也在美国相关行业如火如荼的流行开来),但考虑到篇幅有限,本文只讨论MDSP的SBS(含PSBS)。工业生产中常见的SBS的主要有袋子类(Pouch&Bag)、成型-填充-热合类(Form-Fill-Seal, 下称FFS)和硬吸塑盒-盖材类(Tray+Lid)三种。医院里消毒时用的SBS可能还会有卷筒装纸塑袋(Reel Bag)

其中袋子类SBS按常见程度分类又有纸塑袋(Paper-Poly Pouch)、纸纸袋(Paper Bag)、塑塑袋(Poly Bag)、Tyvek-Pouch、Header Bag(顶头袋)、Vent Bag(窗口袋)等,后面三种因国内没有标准翻译所以给出英文名称但括号内给出参考中文翻译。这里所用的纸为均为透气性良好的医疗级包装纸(Medical-Grade Paper),所用的塑料薄膜有很多种,主要为LDPE、HDPE、PET/PE、PA/PE,以及特殊的Liner Tear Film(非常具有创新性的直线易撕膜,只有国际上行业领先的几家大公司有,用在Vent Bag上)。袋子类产品在MDSP上用途非常广,从最低端的注射器类、导管类等一次性器械到高端植入式器械均可使用,其成本随使用材料和包装用途不同而变化很大。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报告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报告 1. 0 包装材料和系统的验证 1. 1 包装材料的选择评估内容: 1. 1. 1 包装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评价目的:可供选择的包装材料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能符合产品要求。评价项目:对包装材料进行物理特性(如外观、克重、厚度、透气性、耐水度、撕裂强度等)、化学特性(如薄膜的溶出物指标、 pH 值、氯、硫含量等)的评价。判定方法:通过确认供应商提供的质量保证书验证。判定结论: 1. 1. 2 包装材料的毒理学特征评价项目:确认包装材料不应释放出足以损害 健康的毒性物质。评价项目:对包装材料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皮内反应试验、皮肤 致敏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和溶血试验;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生物相容 性与毒性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 1. 1. 3 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评 价目的:确认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评价项目:外观、热封强度、 包装完整性。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 1. 1. 4 包装材料的微生物屏障特性评价目的:确认包装材料对微生物的屏障特性,以确保 维持灭菌后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对灭菌袋(PET/PE 薄膜+医用透析纸包装) 进行微生物屏障特性试验。判定标准:按 ISO11607-1: 2006 附录 C 测定。判定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微生物阻隔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 1. 1. 5 包装材料与灭 菌过程的相适应性 A、灭菌袋的生物负载量验证项目:灭菌袋的生物负载量验证依据:按 GB15980-1995、 GB 7918. 2 试验结论样品编号平行取样总数平均菌数稀释倍数(10-1)结果(cfu/件)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论备注 B、灭菌 适应性验证项目:无菌性、灭菌袋的热封强度验证依据: ISO11138-2: 1994、 EN868-5: 1999 无菌性检测:样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试结果结论灭菌袋热封强度检测:编号数据灭菌袋灭菌前的热封强度灭菌袋灭菌后的热封强度 1 2 3 4 5 1 2 3 4 5 测试结果结论 1. 1. 6 包装材料与标识系统的相适应性评价目的:包装材料与 标签系统在确定的灭菌条件的的适应性。评价项目: 1) 标签系统在灭菌前应保持完 整和清晰; 2) 标签系统不会因灭菌过程而导致难以辨认; 3) 标签系统不会引起墨迹 向产品迁移。验证依据: ISO11607-1: 2006 试验结论分类数据灭菌前灭菌后标签是否完整清晰是否符合规定标签是否清晰墨迹是否迁移测试结果结论 1. 1. 7 包装材料与贮存、运输过程的适合性评价目的:在规定的贮存、运输条件下,验证包装材料是否能保证其特性。评价项目:灭菌袋封口完整性。验证依据: GB12085-89 试验结论: 1. 2 稳定性试验 1. 2. 1 加速老化评价目的:灭菌袋在有效期内始终能保持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抗张强度、延伸率、微生物阻隔能力。判定方法:通过 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 1. 2. 2 真实老化评价目的:灭菌袋在有效期内始终能保持产品的无菌性。评价项目:抗张强度、微生物阻隔能力。判定 方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测试报告验证。判定结论: 1. 3 提供的信息评价目的:标签、说明书、外包装等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能是否能提供规格、 批号、有效期、贮存条件、灭菌方式等信息。评价项目:标签、说明书上的内容 及形式验证依据: ISO11607-1: 2006 试验结论类别编号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

医疗器械常用灭菌方法

灭菌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器械、敷料等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使其达到无菌水平,以避免手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感染发生及疾病传播。 无菌是指灭菌后单个微生物存活的概率,又称无菌保障水平(SAL),通常用10-n来表示。目前,一致认为SAL10-6为无菌水平。 手术器械的灭菌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与人体组织、器官、破损皮肤、破损黏膜接触的医疗器械为高危险度物品,常见的高危险度物品包括:穿刺针、活检钳、腹腔镜、植入性医疗器械等。此类物品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在使用前必须经过灭菌。 常见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和干热灭菌。 灭菌方式、原理、应用、优点及缺点对比 灭菌方式 原理 应用 优点 缺点

高压蒸汽 主要通过使微生物中的酶和蛋白质不可逆凝固及变性来杀灭微生物。 主要用来处理水、药剂、管制医疗废物和表面可直接接触蒸汽的无孔物品。对于带孔装载物 和器械,一般的灭菌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32~135 ℃,持续3~4 min。常用的杀菌温度为121℃和132℃。 无毒、环保,过程易于控制和监测,杀菌快速有效,灭菌过程受有机或无机污物影响最小, 灭菌循环时间短,能有效穿透器械包和管腔型器械。 对热敏性器械有损坏,反复的灭菌暴露会损坏精密外科器具,可能会因湿包而造成器械生锈,潜在烫伤风险。 过氧化氢等离子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具有高氧化活性,通过破坏细胞的蛋白质,酶与核酸来杀灭微生物。 用于不耐热、不耐湿医疗用品的灭菌。 安全环保,无有毒物质残留,灭菌周期28—75 min,无须解析,适用于热和湿敏感的物品灭菌,易于操作、安装和监测,和大多数器械兼容。 不适用于纸纤维、棉麻和液体类物品,灭菌腔体尺寸较小(50~270 L),不适用于腔镜类或带 有细长管腔的器械,需要用合成类包装(如聚丙烯包装或聚烯烃管袋等),高于1 ppm计量的 过氧化氢可能会有毒。 环氧乙烷气体

ISO11607-1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第1部分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第1部分: 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终端无菌医学设备的原材料.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的要求及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健康护理设备以及任何置放于无菌屏障系统和无菌的医疗设备。 本标准不包括无菌生产的医疗设备的无菌屏障系统及包装的全部要求。附加的要求可能对药物/设备结合是必须的。 本标准没有描述生产商各环节控制的质量保证体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引用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不可缺少的。标准日期的,只有此版本引用适用。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包括修正单。 ISO5636—5:2003 纸和纸板。透气率和空气阻力的测定(中等范围)第五部分葛尔莱法(GuRley)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无菌引入 aseptic presentation 采用不受微生物污染的条件和程序引进和传送无菌产品 3.2生物负载bioburden 产品或无菌屏障系统上或中存活微生物的数量 [ISO/T 11139:2006] 3.3闭合closure 用于关闭无菌屏障系统而不形成密封的方法 注:例如,用一个重复使用的容器垫片或反复折叠 , 以形成一弯曲路径都可关闭一个无菌屏障系统。 3.4闭合完好性closure integrity 闭合确保在规定条件下防止微生物进入的闭合特性 注:另见3.8。 3.5有效日期 expire date 在此日期内产品可以使用的日期, 用年和月表示。 3.6标签labeling 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上或医疗器械随附的书写、印刷、电子或图解符号等 注: 标签与确认、技术描述和设备的使用有关,但不包括运输文件 3.7医疗器械medical device 由制造者专门设计或主要设计成为下列目的应用于人的,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的,包括使用所需软件在内的任何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包括使用,这些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 —伤残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代偿; —人体结构或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或修复; —妊娠的控制; —医疗器械的消毒;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

第二十二章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医疗器械是指医学领域内所使用的各种器械,包括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各种器械、医学试验和临床检验的各种器材。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可以说,没有优良的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就不会有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就不能保证各种侵润性诊疗技术得以实施,现代医学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对消毒灭菌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依赖性愈来愈强,在消毒灭菌方面引进和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科学合理使用消毒灭菌技术显得愈来愈重要。 第一节概述 根据现代预防医学观点,污染医疗器械的处理程序应该是消毒、清洗、干燥、灭菌,这样更有利于减少医护人员医院内职业感染,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为了便于科学合理处理污染医疗器械,应该对现代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及其应用与进展,医疗器械本身发展现状、形状结构、材料分类等对消毒灭菌处理的特别要求有比较好的了解。 一、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存在的问题 (一)灭菌前预处理问题 : 污染的医疗器械在灭菌前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灭菌质量,目前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真执行规范精神: 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非感染性污染器械可直接使用加酶洗涤剂作清洗处理;感染性病人用后的污染器械必须先进行消毒处理;对于器械上残留血迹应彻底刷洗;洗干净后的器械经干燥后,尽快包装。 2.清洗前消毒: 经过现代预防医学研究已经清楚认识到,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可携带许多极危险的致病因子,如血液传播性致病因子即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HCV)、爱滋病病毒(HIV)等,这些致病因子可通过污染的器械,经人体损伤的皮肤黏膜而获得感染,也可经清洗过程污染医院内环境。因此,要求在清洗之前,先进行去污染处理即清洗前消毒处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这种观点已经被多数学者所认同,亦被多数临床医务人员所接受,但也有尚未认识到这种处理的必要性,认为先消毒太麻烦。持这种观点的人对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情况尚不够了解,其实医务人员的锐器损伤性感染严重地存在(这在本书新传染病消毒和血液传播性疾病消毒章节中有详细介绍),已经成为医院的职业卫生问题。 3.清洗必须彻底: 使用后的器械污染严重,许多器械带有血迹、脓迹、干燥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若清洗不彻底会给灭菌带来困难甚至造成灭菌失败。国内有调查证明,一些已经灭菌处理的器械上仍存在一些潜血阳性,特别是带有齿、缝隙、细孔和关节的器械比较难清洗,容易造成清洗不彻底现象。医疗器械上污染的蛋白性有机物清洗不彻底,对微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容易造成灭菌失败。 造成器械清洗不彻底的原因主要是对清洗不够重视、刷洗不够仔细,难洗的部位被忽略和遗漏,所用洗涤剂或清洗方法不当等。 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中对污染严重的医疗器械的灭菌前处理,提出用酶清洗剂进行清洗去污,此对于结构复杂、表面不光滑、带有孔隙的器械上污染有机物的清洗非常重要。目前,用于医疗器械的酶清洗剂多为复合生物酶制剂,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糖的水解酶,对物品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包装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医院篇)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包装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医院篇) 前言 选择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的材料和包装方式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最终医疗器械包装的目标是能进行灭菌、使用前提供无理由保护,保持无菌水平,并使能无菌操作(如无菌打开等)。医疗器械复杂的具体特性、多种预期的灭菌方法、预期使用、失效日期、运输、和贮存都对包装系统和材料的选择带来影响。在为可以进行灭菌的医疗器械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时,要仔细的考虑无菌屏障系统的诸多方面,涵盖了与灭菌过程的相容性、对装运和处理中的坚固性、屏障的特性以及与器械最终用途相关的大量考虑事项。 用来描述用以执行医疗器械包装所需特有功能的最小包装应有功能有:可对其进行灭菌、要提供可接受的微生物屏障、可进行无菌操作;保护性包装是保护无菌屏障系统的;这些共同形成包装系统。预成形无菌屏障系统包括了任何局部组合的无菌屏障系统,如医院用的包装卷等。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选择适宜的材料受图1所示相互关系的影响。 医疗器械 包装系统灭菌 的选择,确认过程 图A.1 影响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系统选择材料的相互关系无菌屏障系统是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安全的基本保证。管理机构之所以将无菌屏障系统视为是医疗器械的一个附件或一个组件,正是认识到了无菌屏障系统的重要特性。世界上许多地方把销往医疗机构用于内部灭菌的预成形灭菌屏障系统视为医疗器械。 第一章名词解释 1. 包装材料package material 用于制造或密封包装系统的任何材料。 2. 无菌屏障系统sterile barrier system 防止微生物进入并能使产品在使用地点无菌使用的最小包装。 3. 包装系统package system 无菌屏障系统和保护性包装的组合。 4. 保护性包装protective packaging 材料的结构设计成从组装到最终使用过程中防止无菌屏障系统和其内装物品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现状分析报告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现状分析 在介绍我国医疗器械灭菌包装现状之前,首先必须要弄清“医疗器械灭菌包装”这个概念。ISO11607、EN868系列以及GB19633(等同采用ISO11607)都是医疗器械灭菌包装的权威标准。基于对这些标准的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划分为初包装和附属包装两大部分。在一般情况下,医疗器械产品的灭菌包装是指产品的初包装,即直接和产品接触并构成微生物阻隔屏障的部分;附属包装则主要是关于产品在其寿命周期的仓储流通过程中的保护性、便利性、可追溯性和包装成本的一些包装设计,涉及到纸箱、塑料袋、标签、条码、印刷、托盘和集装箱等容。本文只关注医疗器械灭菌产品的初包装,而不讨论后者。 医械包装有特点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的主要材料是纸塑袋(Paper-Poly Pouch)、塑料袋(P-oly Pouch)、透气性极好透析纸(Medical-Grade Paper)、吸塑成型膜(For-mFilled Film)、各种材料的吸塑盒(Tray)和最具有医疗器械包装特色的材料——杜邦(Dupont)公司的Tyvek,一种以100%HDPE为基材纺织制成的综合性能极佳的无纺布材料。 由此可见,医疗器械灭菌包装也应属于以纸塑材料为主体的软包装畴,

而其重要特点则是医疗器械产品对包装材料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满足常规的保护和隔绝外界环境等基本的包装性能外,更强调材料性能的持续性、稳定性,以及由灭菌要求延伸而来的和灭菌方式的相适应性、材料的微生物阻隔性和无毒性,这些特殊要求都是阻止从事普通工业品和食品包装的企业进入医疗器械包装领域的主要障碍。 当然,由于医疗器械产品的销售对象和使用对象较为固定且及其专业,因而并不十分重视产品的销售包装设计,这也是和普通软包装设计,如高档食品、药品和精美工艺品包装的区别所在,体现在医疗器械产品的包装外观设计并不过多注重色彩的鲜艳和图案的繁复,而更重视标签性质的提示性容。 市场容量尚不明 据有关方面估计,2003年的全球市场容量为16.5亿美元,北美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灭菌包装市场,占有50%的份额,即8亿美元;欧洲和亚洲几乎是平分秋色,各占20%左右的市场份额,南美则占了剩下的8%;非洲由于医疗行业薄弱因而无从体现市场占有量。 再把视线转移到国的医疗器械包装市场。毕马时(Bemis)公司(医疗器械包装领域最知名的美国企业之一)的中国区负责人焦飞曾根据来自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数据进行分析,估计目前国医疗器械包装的市场容量应在5000万美元左右。但是,基于笔者对国医疗器械包装领域知名供应商在年销售额的了解,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被略微低估的数字,只是更准确、具体的数

推荐-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协议

区域医疗机构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合作协议书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铁富中心卫生院消毒供应中心(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甲方委托乙方负责甲方医院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进行集中接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为保证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规范使用消毒灭菌后的可复用医疗器械和医用物品,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医疗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签订如下合作协议:第一条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使用管理工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67-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310.1-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310.2-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310.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第二条甲乙双方责任 (一)甲方责任 1、甲方安排专人负责院内各临床科室清洗消毒灭菌物品收取、发放清点和统计工作,做好与乙方工作人员物品交接手续和相关记录。 2、甲方应规范各科室消毒包内器械及物品,并检查器械完好情况,及时更新锈蚀、齿扣不严器械和刀口钝的锐利器械。 3、使用布类包装的科室,需提供给消毒供应中心清洁包布,并配有周转基数,确保消毒包包布一用一清洗,并无破损。 4、甲方应提供各科室消毒灭菌包器械物品放置规范标准,便于乙方制作“各科室消毒包包装标准图册”。 5、甲方应负责培训和督查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按照“消毒灭菌物品使用清点流程”和“科室可重复使用器械器具用后处理流程”要求,认真做好消毒包内医疗器械物品清点和灭菌效果质量检查工作。认真做好使用后医疗器械流水冲洗和分类工作,避免工作人员发生锐利器械伤。认真做好特殊感染器械和器具的分类标明和预处理工作。 6、甲方委托乙方所清洗、消毒灭菌的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出现非乙方人为造成的器械或物品老化、磨损、功能失效等,其责任自负。 7、甲方护理部和院感科专兼职人员负责做好本院各科室可复用医疗器械、医用物品消毒灭菌规范使用和储存管理督查,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与乙方共同做好消毒灭菌物品质控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设计的几个基本要求.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设计的几个基本要求作者:吴春明希悦尔包装(上海)有限公司 KeyWords:MedicalDeviceSterilizationPackaging(MDSP);MDSPPrinciples;TestMethodValidation;ProductFamily;WorstCase;PerformanceTesting;ProcessValidation,StabilityTesting. Abstract:GivingoutabasicintroductionofMDSPPrinciplesanddemonstratinghowtorealizetheseprin ciplesinpractice. 第一部分:医疗器械灭菌包装设计的基本要求 笔者曾在前两年写过几篇有关医疗器械灭菌包装(MedicalDeviceSterilizationPackaging,以下简称MDSP)相关的文章,比如一些综合性的概述、国内及国际现状、工艺验证、老化实验(或称稳定性实验)、具体的某些性能实验等,但都没涉及到有关MDSP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因此本文就这个课题进行一些论述,当然这些只是笔者个人之见,并非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哪位读者觉得文章里的观点值得商榷,可以和笔者一起再深入研究探讨,毕竟,对MDSP来说,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特别权威的理论供大家直接参考,更多的技术理论要点都是在实践中慢慢累积总结的。 那么那些东西才是当前MDSP设计中的基本要求呢?首先当然是我们要把MDSP 看成是被包装医疗器械产品的一部分,而不在把它单独仅仅看成是产品的包装,这点在ISO11607-2006里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在这部目前国际上有关MDSP最权威的标准里,甚至都不在把包装称作…包装?,而改称…无菌屏障系统(SterileBarrierSystem)?,所以就此点来看,包装对于需要灭菌的医疗器械来说,起的作用确实不同于包装之于快速消费品(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之类)和工业品等。因此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品开发或技术设计人员来说,要特别注意这点,要重点考虑产品的包装设计,因为这也是产品自身设计的一部分。 其次是包装安全性要求,因为医疗器械类产品的特殊性,其包装的安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使用器械的患者的生命安全的(当然有些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可能并不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在这个生命至上的年代,没有人可以忽视这一点。而要实现灭菌包装的绝对安全性,咨询业内有经验的专业公司或人士、选用被证明是合格的包装材料、充足而有科学依据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实验操作、参照被认为是正确的历史经验和实验数据等,都应该被考虑在内。 最后是包装质量连续稳定性的要求,这是在灭菌包装安全性这个大前提已经满足的条件下,再接下来应该考虑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满足包装绝对安全性的一个要求。按照几十年来国内外的行业经验总结,一般来说科学严格的包装工艺验证是确保包装质量连续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方法。第二部分: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验证方案

XXXX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验证方案 目录 1.0 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2.0 概述 3.0 验证目的 4.0 文件验证小组成员名单 5.0 范围 6.0 验证标准 7.0 验证内容 8.0 再验证 9.0 最终评价及验证报告 1.0 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2.0概述 我司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采用灭菌袋,该灭菌袋由透明塑料薄膜PET和纺粘烯烃TYVEK1073B医用纸构成,具有高透气性、灭菌效果好等优点。此类包装经杜邦试验室5年时间十分苛刻条件下的货架试验,证明能充分保证产品在有效期内的安全使用。 我公司现有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专用封口机一台,型号为OPL-200-MD。该封口机的工作模式分为自动封口和手动封口两种,但封口工作原理相同,为封口机压架下压、恒温封口、保压降温。该封口

机为自动控制系统,操作方便,且使用状态良好。 OPL-200-MD封口机参数: 封口宽度:10mm; 最大封口长度:200mm; 温度最小刻度:1℃ 时间最小刻度:0.1s 3.0目的 根据ISO13485:2003的要求,对灭菌袋封边机进行有效性验证,以保证医疗器械的持续安全有效。 4.0 验证小组成员名单 5.0 确认范围 本确认方案仅适用于对本公司人工晶体灭菌袋的包装过程确认。 6.0 验证依据及标准 依据标准:ISO11607-1:2006、 ISO11607-2:2006 参考文件: GB/T19633-2005 EN868-5:1999 GB/T14233.2-2005 GB12085.3-89 EN868-5:1999 EN 868-1:1997 ASTM F 1980:2002/ GB15980-1995 GB 7918.2 ISO11138-2:1994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确认指南、EN868 包装验证控制文件 加速老化作业指导书 设备管理及维护程序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及相关附录。 7.0 确认项目 7.1 包装材料和系统的验证 7.1.1 包装材料的选择评价 包装材料的选择评价内容包括: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设计的几个基本要求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设计的几个基本要求 作者:吴春明希悦尔包装(上海)有限公司KeyWords:MedicalDeviceSterilizationPackaging(MDSP);MDSPPrinciples;TestMethodValidation;ProductFamily;WorstCase;PerformanceTesting;ProcessValidation,StabilityTesting. Abstract:GivingoutabasicintroductionofMDSPPrinciplesanddemonstratinghowtorealizetheseprinciplesinpractice. 第一部分:医疗器械灭菌包装设计的基本要求 笔者曾在前两年写过几篇有关医疗器械灭菌包装(MedicalDeviceSterilizationPackaging,以下简称MDSP)相关的文章,比如一些综合性的概述、国内及国际现状、工艺验证、老化实验(或称稳定性实验)、具体的某些性能实验等,但都没涉及到有关MDSP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因此本文就这个课题进行一些论述,当然这些只是笔者个人之见,并非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哪位读者觉得文章里的观点值得商榷,可以和笔者一起再深入研究探讨,毕竟,对MDSP来说,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特别权威的理论供大家直接参考,更多的技术理论要点都是在实践中慢慢累积总结的。 那么那些东西才是当前MDSP设计中的基本要求呢?首先当然是我们要把MDSP看成是被包装医疗器械产品的一部分,而不在把它单独仅仅看成是产品的包装,这点在ISO11607-2006里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在这部目前国际上有关MDSP最权威的标准里,甚至都不在把包装称作…包装?,而改称…无菌屏障系统(SterileBarrierSystem)?,所以就此点来看,包装对于需要灭菌的医疗器械来说,起的作用确实不同于包 装之于快速消费品(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之类)和工业品等。因此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品开发或技术设计人员来说,要特别注意这点,要重点考虑产品的包装设计,因为这也是产品自身设计的一部分。 其次是包装安全性要求,因为医疗器械类产品的特殊性,其包装的安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使用器械的患者的生命安全的(当然有些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可能并不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在这个生命至上的年代,没有人可以忽视这一点。而要实现灭菌包装的绝对安全性,咨询业内有经验的专业公司或人士、选用被证明是合格的包装材料、充足而有科学依据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实验操作、参照被认为是正确的历史经验和实验数据等,都应该被考虑在内。 最后是包装质量连续稳定性的要求,这是在灭菌包装安全性这个大前提已经满足的条件下,再接下来应该考虑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满足包装绝对安全性的一个要求。按照几十年来国内外的行业经验总结,一般来说科学严格的包装工艺验证是确保包装质量连续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方法。第二部分: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 在知道了MDSP设计的基本要求之后,那么该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呢?以笔者目前陋见,应该有以下一些: 1.实验方法的确认(TestMethodValidation)

医疗器械产品委托灭菌方式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委托灭菌方式要求 根据我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产品实际情况,无菌或消毒级产品通常采用环氧乙烷(EO)灭菌或钴60(Co60)辐照灭菌,且大多数产品采用委托灭菌的方式。对于采用EO灭菌的,全部灭菌过程包含的活动主要有:1.灭菌验证、灭菌确认;2.初始污染菌检测;3.灭菌; 4.无菌检测; 5.产品解析; 6.EO残留量检测; 7.热原检测(如有); 8.产品的交付与接收。对于采用Co60灭菌的,全部灭菌过程包含的活动主要有:1.灭菌验证、灭菌确认;2.初始污染菌检测;3.灭菌; 4.无菌检测; 5.热原检测(如有); 6.产品的交付与接收。 产品委托灭菌方式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委托方自己进行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无菌检测、EO残留量检测(如有)、热原检测(如有),仅将产品灭菌、产品解析(如有)工作进行委托。这种情况下,委托方签订的是一份委托灭菌协议。 2.委托方将产品灭菌、产品解析(如有)、初始污染菌检测、无菌检测、EO残留量检测(如有)等工作全部委托一家企业完成。这种情况下,委托方签订的也是一份委托灭菌协议,但其中会包括委托产品检测的内容。 3.委托方将产品灭菌、产品解析(如有)工作委托一家企业完成,将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无菌检测、EO残留量检测(如有)等工作委托另一家企业完成。这种情况下,委托方签订的是一份委托灭菌协议和一份委托产品检测的协议。 在以上几种主要情况之外,还存在委托方将产品灭菌、无菌检测、EO残留量检测(如有)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的情况;也存在对于同一个注册产品,既采用EO灭菌也采用Co60辐照灭菌,从而同时签订两份委托灭菌协议的情况。

医疗器械灭菌工艺检查要点指南(2010版)

医疗器械灭菌工艺检查要点指南 (2010版) 灭菌工艺过程控制是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灭菌控制水平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安全。 本指南旨在帮助北京市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增强对无菌医疗器械相关知识的认识,指导和规范全市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灭菌工艺控制水平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在灭菌工艺过程管理要求提供参考和依据。 当国家相关法规、标准、检查要求发生变化时,或随着灭菌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及实际情况的变化,应重新对本指南进行修订。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核发、变更、换证等现场检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等各项涉及灭菌工艺的检查。 目前已知的灭菌方法很多,根据灭菌方式的不同,医疗器械行业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环氧乙烷灭菌(以下简称EO灭菌)、辐照灭菌和湿热灭菌等。本指南选择目前北京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普遍采用的EO灭菌和钴60辐射灭菌进行说明。 二、EO灭菌的检查 EO灭菌过程的检查应在了解生产企业是否掌握灭菌知识和要求的基础上,围绕灭菌设备的管理、灭菌确认及再确认和日常灭菌活动等情况开展,重点检查生产企业实施灭菌过程控制及动态监视灭菌过程的情况。 (一)EO灭菌确认的检查 灭菌工艺的确认是保证灭菌效果达到灭菌要求的重要步骤,也是生产企业日常对灭菌活动进行监视控制的主要依据。生产企业应在初次对产品进行灭菌前,对灭菌过程进行确认,确认产品特性、灭菌器参数设置、工艺参数等。生产企业的灭菌工艺控制部门应熟练掌握灭菌确认过程的关键点和重要环节,确认工作可与灭菌设备生产厂共同完成,但生产企业应全程参与灭菌确认工作。 灭菌确认工作的应包括:输入→策划→确认过程→确认报告。 1、输入应包括: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如法规要求、顾客要求、产品无菌保证水平、产品的设计、包装的设计、产品性能要求等。 2、策划应包括:建立灭菌确认控制程序;具体的灭菌确认方案或确认计划,如依据的标准;验证的时间、内容、程序;人员(成立确认工作小组并进行资格审查);提出确认(合格)的标准。 3、灭菌确认:(确认过程应符合下图) (1)试运行必须证明,空载时预处理(如有)、灭菌和通风设备符合设备规范要求。试运行必须从校准所有用于控制、指示和记录灭菌过程的仪器开始。 试运行文件应包括安装记录和空载试运行记录。安装记录有设备供应商资料(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等);设备资料(合格证、使用说明书、操作说明书、常见故障排除说明、出厂检验报告、安装位置图、设备维护保养说明等);设备安装记录和计量器具校验记录等。空载试运行应对下列参数进行验证:灭菌柜柜壁、空间温度均匀性;预真空时达到真空的程度和速度;柜室的泄漏率(在负压抽真空或抽真空,和在超过大气压力下进行);处理过程中加入蒸汽时压力升高的程度;加入EO时压力升高的程度和达到的速度,与用于监测灭菌剂浓度的因素的相互关系;排除EO所需达到的真空程度和速度;通入空气(或其他气体)时压力升高的程度和达到压力的速度;以上后两个阶段重复的次数以及连续重复中的各种变化;有关辅助系统的性能,如所提供的蒸汽的质量、灭菌剂气化器达到最低气体输入温度的能力、供给灭菌器经过滤的气和水的可靠性、在有最大量被灭菌物品的情况下蒸汽发生器持续保质

纸塑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密封性验证标准及测试

纸塑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密封性验证标准及测试 摘要:在灭菌或运输储存过程中,灭菌包装内外会有产生压力差的情况,若装入器械过于紧绷,或灭菌袋剥离强度略有下降,就会导致潜在的泄露和爆开风险。本文通过对GB/T19633-2005和ASTM F 1140两种标准关于密封性的解读,详细论述了纸塑医疗器械灭菌包装的密封性测试方法。 关键词:纸塑灭菌包装、破裂/蠕变测试、密封性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日渐成熟,医疗器械的需求不断扩大,其质量和安全性检验亦更加严格。医疗器械灭菌包装一般是指直接与产品接触并用于阻隔微生物侵入的包装形式,分为纸塑袋、塑塑袋、透析纸袋等类型。由于内容物的特殊性,该类包装必须具备两项关键性能:可以进行灭菌操作和在贮存、运输条件下长久保持灭菌状态[1]。对此,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机构开始重点加强对医疗器械包装系统的技术评审,并由卫生部以文件的形式对医疗器械灭菌包装性能和质量做出具体要求[2]。 就目前现行的包装试验标准中,GB/T19633-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是国家公认指导医疗器械灭菌包装设计和生产的权威标准之一。该标准等同于采用ISO 11607:200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规定了用于最终纸塑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的一次性使用材料和可再次使用的容器的要求,同时提出了评价纸塑无菌医疗器械包装性能的基本要求,涉及到包装材料的物理、化学、毒理学特性、微生物屏障和最终包装的密封/闭合性、完好性、老化性能等。其中最终包装的密封/闭合性是影响整体无菌屏障系统完好性的重要关键因素,其失效将导致无菌状态的破坏,甚至引发医疗事故。关于最终包装的密封/闭合性能指标,GB/T19633-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规定密封强度是验证项目之一,并提供两种试验方法:拉伸密封强度试验和胀破/蠕变压力试验[3]。前者是通过拉伸测试一段密封部分来测量包装密封的强度,该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结合处的连接性或其他密封性能,只能测量材料间密封的撕开力。通过对医疗器械灭菌包装使用状态和潜在风险预估,胀破/蠕变压力试验更具指导性和实际意义。此试验是通过向整个包装内加压至破裂点(胀破)或加压至一已知的临界值并保持一段时间(蠕变)来评价包装的总体最小密封强度。由于标准中并未详述胀破/蠕变压力试验的具体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工艺验证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工艺验证(一) (2007-04-16 22:10:29) 转载▼ 分类:闲谈包装(原创) 这是本人最新写的几篇关于医疗器械灭菌包装方面的系列论文之一,可能很专业枯燥,不是很适合每位读者来阅读! 我相信对大多数从事包装相关职业的人来说,包装工艺验证应该是个非常陌生的名词,因为它首先不是个理论型的词汇,所以在一般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的教科书里是没有这个名词。而确切的说,撇开包装工艺这个定语不说,验证这个概念本身应该是个典型的工业领域的词汇,常用的工业领域有IT半导体行业、制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由此可以看的出,验证是个严谨的词汇,因而被应用于一些工艺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对要求非常高的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包装工业领域了解验证的人少的原因,因为很明显,包装工业一直都不是一个对安全性或稳定性非常敏感的行业。但当包装与其内在被包装物结合在一起考虑时,内在包装物对包装的要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典型的比如本文的主题-医疗器械灭菌包装(下文简称MDSP,Medical Device Sterilization Packaging)。 还是先来看看相关标准法规对MDSP工艺验证的规定:首先是ISO13485-2003,这是个修改继承了ISO9001等通用型质量管理体系而专门适用于医疗器械制造行业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其中明确规定了对那些‘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等手段加以确认的工艺,就必须对其进行验证,但仅包括在产品或服务交付以后问题才显现的工艺’,很明显,包装热封封口工艺和灭菌工艺是两个最典型的需要验证的工艺,因为他们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手段确认其符合预期的设计要求,并且只能在产品或服务被使用的那一刻才能最终确认是否存在问题。 接下来的是欧盟医疗器械指令中关于CE认证的部分,其中明确规定了包装和灭菌之类的工艺验证报告和产品技术图纸和规格类等文件一起,是组成CE技术文件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就是说,要想获得CE认证,包装工艺验证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此,比如你有一系列产品,按照ISO11607-2006的要求,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最有挑战的产品,比如最重、尺寸最大、有尖锐突出部分等,并对其进行包装工艺验证,然后用一份书面化的文档描述你选择这个最有挑战产品的合理化理由并归档成验证报告的一部分,就可以证明这一系列产品都是经过包装验证的。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 1.盆、盘、碗、药杯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刷洗常水冲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控水―→干燥(90摄氏度20分钟) 2.手术器械(除管腔器械外) 回收―→常水冲洗―→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刷洗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水―→干燥(90摄氏度20分钟) ―→高压蒸汽灭菌 3.管腔器械 回收―→常水冲洗―→管腔注酶―→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常水冲洗―→毛刷刷洗管腔―→加压水枪冲洗管腔常水冲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漂洗二遍纯水漂洗二遍(纯水冲洗管腔) ―→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90摄氏度20分钟) 4.穿刺针 回收―→常水冲洗―→棉签清洁针座腔内―→针腔注酶加酶超声清洗5分钟―→常水冲洗―→加压水枪冲洗针腔内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并用纯水冲洗针腔内部―→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擦干) ―→高压蒸汽灭菌 5.橡胶管

回收―→常水冲洗―→松节油擦洗外面污垢(胶布印) 常水冲洗―→管腔注酶―→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洗―→压力水枪冲洗管道内面―→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并用纯水冲洗管腔压力气枪吹干管腔―→干燥(擦干) 6.筒、缸、瓶 回收―→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90摄氏度20分钟) 7.呼吸机管道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70摄氏度20分钟) 8.湿化罐、集水杯、Y形管、接头 回收―→常水冲洗―→复合酶浸泡10分钟―→常水冲洗\刷洗―→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干燥(70摄氏度20分钟) 9.氧气\氧气湿化瓶 回收―→常水冲洗―→加压水枪冲洗管腔―→消毒液浸泡30分钟―→常水冲洗二遍―→纯水冲洗二遍―→擦干 附:特殊药液污染器具处理流程 1.碘污染器具:回收―→常水冲洗―→75%酒精浸泡20分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

医疗器械灭菌包装(MDSP)概述 基于对国际上MDSP最新更新的权威标准ISO 11607(注:是2006年版,EN868系列已经统一到这个最新的ISO11607版本中去了,GB19633-2005的标准还没有来得及同步更新)的理解和分析,仍旧可以将MDSP分为初包装和附属包装两大部分,只不过新标准中给出了明确的统一的称谓,把初包装叫做‘无菌阻隔系统(Sterile Barrier System,下称SBS)’,而将附属包装成为‘保护性包装(Protective Packaging)’,并且非常仔细的规定了在没实现SBS功能前的包装产品和材料为‘预成型无菌阻隔系统(Performed Sterile Barrier System,下称PSBS,因为这个概念和上面的SBS概念都是在最新版的ISO 11607中才提出的,所以在翻译上目前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或权威的叫法,以上这些对应的汉语名称均是笔者自己翻译的)’。SBS这个名词概念已经比较明显的说明了它是什么样的包装系统了:直接和医疗器械产品接触并构成微生物阻隔屏障的无菌包装系统,是MDSP当然的核心部分;而Protective Packaging则主要是关于产品在其寿命周期内的仓储流通过程中的保护性、便利性、可追溯性和包装成本的一些包装设计,涉及到纸箱、塑料袋、标签、条码、印刷、托盘和集装箱等内容。虽然纸箱等保护性包装的强度不够也会影响到SBS功能性的实现(注:如纸箱破损导致里边的Pouch类SBS包装被压坏而失效),而标签则关注另一项MDSP 非常注重的问题-可追溯性(注:国家已经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专门发文出台相关标签要求;新型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也在美国相关行业如火如荼的流行开来),但考虑到篇幅有限,本文只讨论MDSP的SBS(含PSBS)。工业生产中常见的SBS的主要有袋子类(Pouch&Bag)、成型-填充-热合类(Form-Fill-Seal, 下称FFS)和硬吸塑盒-盖材类(Tray+Lid)三种。医院里消毒时用的SBS可能还会有卷筒装纸塑袋(Reel Bag) 其中袋子类SBS按常见程度分类又有纸塑袋(Paper-Poly Pouch)、纸纸袋(Paper Bag)、塑塑袋(Poly Bag)、Tyvek-Pouch、Header Bag(顶头袋)、Vent Bag(窗口袋)等,后面三种因国内没有标准翻译所以给出英文名称但括号内给出参考中文翻译。这里所用的纸为均为透气性良好的医疗级包装纸(Medical-Grade Paper),所用的塑料薄膜有很多种,主要为LDPE、HDPE、PET/PE、PA/PE,以及特殊的Liner Tear Film(非常具有创新性的直线易撕膜,只有国际上行业领先的几家大公司有,用在Vent Bag上)。袋子类产品在MDSP上用途非常广,从最低端的注射器类、导管类等一次性器械到高端植入式器械均可使用,其成本随使用材料和包装用途不同而变化很大。

有源医疗器械灭菌和消毒工艺研究报告

灭菌和消毒工艺研究报告 一、灭菌和消毒工艺研究目的 《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基本要求清单》中有条款涉及到医疗器械“感染和微生物污染”对产品安全有效性的影响,应对产品的灭菌和消毒工艺进行研究核查,验证是否制造商规定的灭菌和消毒工艺能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 《基本清单》涉及适用的条款号以及相关信息如下(灭菌有关条款不适用): B2感染和微生物污染 B2.1医疗器械的设计和生产应当减少患者、使用者及他人感染的风险。 二、研究对象与说明 研究对象:XXXX检测仪产品的灭菌与消毒工艺 涉及型号:AAAA(各型号间差异不影响产品的灭菌和消毒工艺) 说明:我司XXXX检测仪预期用于……,该产品仅应用部分的表面可能接触到患者和使用者的皮肤。包括:主机外表面、附件(RRRRRRRR)的外表面。 三、研究内容 1、消毒与灭菌的适用性 根据产品适用范围和使用方式,产品接触的基本上都是健康人群的皮肤表面,感染和微生物污染风险较低。我司经初步研究认为产品主机与附件无需灭菌,只需进行清洁和低水平消毒,采用低效消毒剂即可。 参考依据:标准《WS/T 367-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有如下内容: 4.3 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10.1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5.2.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名词解释: 3.15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粘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3.19 低水平消毒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歧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在规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