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海洋开发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选修2170419

高中地理第五章海洋开发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选修2170419
高中地理第五章海洋开发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选修2170419

章末整合提升

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

______■教材P46“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海岸带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是人类早期发展农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因此人们

选择在海岸带居住。

2.海岸带具有的区位优势:(1)处于海域和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优越;(2)拥有海洋和陆地的多种自然资源;(3)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4)信息交流快,信息量大;(5)资金丰富;(6)人才密集,技术水平高。

______■教材P49“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港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便于联系南方和北方海区;处于长江入海口,便于进行江海联运;处于多条铁路和公路的交会处;是我国主要的航空枢纽,疏集运能力强;经济腹地宽广,依托的城市——上海市为我国最大城市,工业发达,农业基础好。因而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

______■教材P50“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海南岛地处我国大陆南端,海洋广阔。海南岛景色优美,热带风光在我国其他地区难以见到,气候宜人,浪缓、沙软、滩平等特点均具备,因此可以开发多种海洋旅游资源。

2.20世纪50年代,人们围海造陆将滩涂开垦为农田,建立农场。这一时期我国正处在经济起步阶段,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需要大力发展,需要尽快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而且这一时期人们对环境保护,对湿地的环境效益认识不够;20世纪90年代停止对滩涂的大规模围垦,建立湿地和鸟类保护区。湿地所能起到的环境效益,以及湿地破坏带来的环境退化的恶果,使人们意识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势在必行。只有人地协调了,人类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也才

可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______■教材P52“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水灌溉可能使土壤中所含盐分增加,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进而导致土壤的退化。此外,海水灌溉还可能污染沿海地区的地下水。

______■教材P53“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春秋季节我国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并且春秋季节多风,可以加速蒸发,利于海盐晒制。

2.“雨后纳潮尾,长晴纳潮头”:雨后近岸表层海水盐度较低,因此潮头的海水比潮尾的海水盐度低,不利于海盐的晒制;长晴则海水盐度较高,所以直接纳潮头就可以满足海盐晒制的要求。

______■教材P54“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芦盐场位于我国北方渤海湾沿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降水较少,蒸发旺盛且多风,并且长芦盐场所在地区地势低平,利于海盐生产。

______■教材P55“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各大渔场形成都有共性因素:(1)沿海大陆架地区——阳光可照射海底,利于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2)沿海有大江大河汇入,带来有机质,为鱼类提供饵料;(3)洋流影响: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都会使海水上泛,饵料丰富。在图5.9中任意选择两个渔场,都可以从以上共性因素以及渔场所处位置的不同带来的个性差异进行分

析。个性因素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是否有河流汇入,洋流影响是属于寒暖流交汇还是上升补偿流的影响等。

______■教材P56“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类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人类捕捞的速度如果快于鱼类的再生速度,鱼类资源的数量也会迅速减少,鱼的种类也会减少,有些鱼类甚至濒临灭绝。实行休渔制度可以促进鱼类生长繁殖,利于增加鱼类资源的数量,利于可持续发展。禁渔期选择在伏季,是由于鱼类在伏季产卵。

______■教材P58“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不同种类的海底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滨海砂矿分布在沿海大陆及向海洋伸展的部分,油气资源分布在浅海大陆架,多金属结核分布在深海海盆。由于这些矿产分布在海洋的不同深度,再加上海水常处于不稳定的运动中,因此开发利用具有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

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______■教材P60“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课本所给示意图可以看出,朗斯河到入海口处,河道狭窄,呈喇叭口状,有助于产生足够大的潮差;朗斯河沿岸地势低平,建坝处口窄肚大,利于大坝施工,且能够储蓄大量海水,因此建电站较为有利。

2.不是所有有潮汐现象的地方都适宜建潮汐电站。因为电站建设需要一定条件,如是否能够产生足够大的潮差;海岸线形状,河口形

状是否符合大坝施工的条件;是否有利于储蓄大量的海水等。

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______■教材P63(上)“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海洋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特殊。不同海洋空间其特点不同:海上气象复杂多变,海水运动具有经常性和不稳定性,深海黑暗、高压、低温、缺氧。另外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因此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高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利于更好地开发海洋资源,对陆地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因此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意义重大。

______■教材P63(下)“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此题可以结合课本第63页提供的“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图”,查找几个重要海上通道,由此观察所经航线,如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向北可到达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到大西洋、可到达欧洲南部和西部并经过英吉利海峡到达北海,到达北欧各国,向南经过红海、曼德海峡到达阿拉伯海、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太平洋,沿途可到达南亚、东南亚、东亚各国。另外可以了解石油运输路线,从波斯湾出发,经霍尔木兹海峡到达阿拉伯海,向东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太平洋,沿途可到达南亚、东南亚、东亚各国,向西可走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也可以经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大西洋,到达欧洲各国,也可以横穿大西洋到达彼岸的北美国家。

______■教材P66“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濒临灭绝,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

胁;造陆发展农业的地区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土地退化严重;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总之,造陆使局部地区整体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有可能使整体环境出现退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海岸带是自然地理要素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最活跃的地带,这里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城市集中,既是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进基地。据此回答1~3 题。

1.下列自然地理过程必定发生在海岸带的是( )

A.海陆间水循环

B.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沉积作用

C.潮汐、海浪、洋流活动

D.岩浆活动与地质作用

2.下列关于海岸资源利用不正确的连线是( )

A.海南岛西岸—盐业生产,海南岛东岸—滨海旅游

B.台湾岛西岸—盐业和水产养殖业

C.崇明岛东岸—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

D.舟山群岛—渔业、盐业生产

3.下列位于海岸带的城市群及城市带的是( )

A.沪宁杭城市群

B.美国五大湖城市群

C.日本太平洋—濑户内海城市群

D.鲁尔城市群

解析:第1题,冲积扇是由从山口地区流水作用搬运沉积的碎石、泥沙堆积而成;大多数洋流分布在海洋中部地区;地质作用发生地区很广泛。第2题,舟山群岛为基岩海岸,不利于晒盐。第3题,沪宁杭城市群只有一部分城市位于海岸带,五大湖和鲁尔区不临海。

答案:1.A 2.D 3.C

4.全球大约有5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带,下列有关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B.气候温和湿润

C.具有信息、技术、资金优势

D.丰富的矿产资源

解析:选D。海岸带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是人类早期发展农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因此人们多在海岸带居住。

5.目前,人们利用海水资源的主要途径有( )

①直接作为农业灌溉水源②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

③直接作为水产养殖水源④提取化学工业原料

⑤海水淡化处理,解决淡水资源不足⑥扩大海域面积,增加海

水调节气候的功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D.①③⑤⑥

解析:选B。本题考查目前利用海水资源的主要途径。海水因为盐度高不能直接作为农业灌溉水源;扩大海域面积不是人们利用海水资源的途径。

6.关于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阳光集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浮游生物分布均匀③临海国家都对海洋水产品需求量大④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7.下列关于海洋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远洋深海区

B.潮汐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C.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的难度不大

D.海水不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

答案:6.D 7.B

8.有关渔业产量的叙述,与下图不相符的是( )

A.当捕鱼量达到C点时,鱼群就耗竭到无法再生产,无鱼可捕

B.OX表示与最大捕捞量相适应的最大资源再生量

C.通过控制捕捞活动可以使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D.一旦捕捞量超过C点,渔业产量将开始下降

解析:选D。一旦捕捞量超过B点,渔业产量就开始下降。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9~12题。

材料一大洋中部的表层磷酸盐类物质是随冷水上升而从海区深层带来,盐类物质越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发育越快。

材料二下图是太平洋中部南北纬40°间大洋表层(0~100米)生物生产率的纬度分布图,横向为纬度,纵向为每立方米表层海水中的生物生产量。

9.据图可判断( )

A.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均匀

B.温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

C.海洋生物的经度分布均匀

D.信风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

10.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鱼类最少的原因是( )

A.洋流影响B.海水温度变化小C.上升流发育D.地处大陆架

11.拟绘制太平洋东岸附近的此类图,则图中变化最大的可能是( )

A.赤道海区B.信风带海区

C.副热带海区D.温带海区

12.拟绘制太平洋西岸附近的此类图,则图中变化最大的可能是( )

A.10°N~20°N B.10°S~20°S C.30°N~40°N D.30°S~40°S 答案:9.B 10.B 11.B 12.C

渤海沿岸曹妃甸的填海造陆工程已全面启动,北连大秦线的迁曹铁路和曹妃甸港区的建成,将使曹妃甸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经济增长极。读图完成13~15题。

13.对影响曹妃甸港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有( )

①海岸线曲折,利于建港

②以环渤海滨海经济带为依托

③其腹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外贸基地

④附近煤、铁、石油、海盐等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4.甲地开发利用的方式有( )

①水产养殖②港口运输③盐田晒盐④粮食种植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15.曹妃甸港建成后,可缓解邻近港口的运输压力,届时,其出港的矿产品主要是( )

A.煤B.石油

C.铁矿石D.海盐

解析:第13题,曹妃甸港的发展以环渤海滨海经济带为依托,其腹地是京津唐工业基地。第14题,甲地为滩涂,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和盐田晒盐等。第15题,曹妃甸港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港。

答案:13.B 14.C 15.A

下图是某地海岸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如果从避风的角度来看,图中哪个地点比较适合建渔港( ) A.甲B.乙

C.丙D.丁

17.波浪能较为丰富的地点是( )

A.甲、乙B.丙、丁

C.甲、丁D.乙、丙

解析:从图中的经纬度来看,此处位于东北信风带,东北部的甲、

乙为迎风坡,丙、丁为背风坡,所以甲、乙两地的波浪能较大;丙为海湾,比丁更适合港口建设。

答案:16.C 17.A

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形态,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表达的动能、势能、热能、物理化学能等能源,即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据此回答18~20题。

18.建造波浪发电站最适合的选址是( )

A.赤道海区B.副热带海区

C.中纬西风带海区D.两极地区

19.目前,海洋能源开发不广泛的原因是( )

A.蕴藏能量比较有限,开发价值不大

B.有污染,大规模开发会带来比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

C.能量密度比较小,需要比较大的投入

D.能量分布在远海,难以开发

20.据估算,一次日常潮汐涌入杭州湾的海水即达30亿立方米,从开发利用的角度考虑,可以在杭州湾( )

A.利用潮汐发电B.建设大型港口

C.发展海水养殖D.进行海盐晒制

解析:第18题,波浪发电站应建在风浪大的地方,在地球上中纬西风带海洋上的风浪最大,波浪能最丰富。赤道和副热带海区风浪

比较小。两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建发电站。第19题,海洋能源与陆地能源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有总量巨大、可再生、无污染;劣势有密度小、时空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困难等,需要比较大的投入。第20题,题干中指出日常潮汐涌入杭州湾的海水量巨大,具有巨大的开发潮汐能的潜力。

答案:18.C 19.C 20.A

21.下列反映日、月、地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提高潮汐发电效果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新月、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使地球海洋出现天文大潮,潮差大,利于潮汐发电。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海洋要淡水,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当前“水荒”的主要途径

B.海水运动蕴藏的能量都是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等C.在海洋资源中,食盐储量大,是储量最多的矿产资源

D.海底锰结核矿物由以锰为主的多种元素构成,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

答案:B

读图,完成23~25题。

23.该海峡建有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与其开发利用海洋方式相同的是( )

A.长芦盐场

B.鱼虾贝藻养殖

C.杭州湾跨海大桥

D.海水淡化厂

24.此海峡在海洋能开发方面具有的突出优势是( )

A.潮汐能B.波浪能

C.盐差能D.温差能

25.图中岛国从其东部海域海洋资源开发中获利最大的两种为( )

A.石油、海盐B.淡水、溴

C.石油、鱼类D.锰结核、天然气解析:第23题,图中海峡为英吉利海峡,其海底隧道属于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选项中跨海大桥属于对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24题,英吉利海峡位于西风带,风浪大,因而波浪能最丰富。第25题,图中岛国为英国,其东部海域为北海,是世界著名渔场和重要产油区。

答案:23.C 24.B 25.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海南省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莺歌海盐场是我国主要盐场之一,从海水中获取海盐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说出莺歌海盐场形成的原因。(4分)

(2)海南岛周围海洋空间十分广阔,与海上活动相比,深海活动面临哪些问题?(3分)

(3)随着海南省的发展,向海洋要陆地成为必然。人类“造陆”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分)

(4)海底仓库是未来海南省储存物品的方式之一。与陆地环境相比,海底储藏具有哪些优点?(4分)

答案:(1)盐田法

原因:坡度较缓的淤泥质滩涂;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2)黑暗、高压、低温、缺氧。

(3)围海造陆填海造陆

区别:围海造陆是利用堤坝将一片海域与海洋隔开,并将堤内海水排出,形成封闭陆地;填海造陆则是在沿岸浅海水域,通过堆积砂

石、泥土和废料等建造陆地。

(4)空间广阔、水温较低、温度变化平缓、远离居民区、低温缺氧。

27.读海洋开发利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①盐场②潮汐发电

③钻井平台④海上工厂

⑤海洋捕捞⑥海上旅游

⑦海洋运输⑧海底隧道

⑨石油、天然气⑩藻类

○11蟹类○12贝类

○13海底居室○14锰结核

○15海水制取镁、钾、溴、碘、铀等○16鱼类

(1)把图上有关内容的数码代号填入下面表格内。(5分)

代号资源及其开发在示意图上的具体反映

11○12________

A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⑤⑩○

B 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③⑨________

C 海洋化学资源及其开发①________

D 海洋能源资源及其开发________

E 海洋空间资源及其开发④⑥⑦⑧________

(2)以上图表反映了海洋资源的________性,在开发利用中,必须

注意________开发,避免片面开发。(2分)

(3)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双选)( )(3分)

A.目前海水的运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B.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早的形式是利用人力或风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

C.目前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工业规模的是深海锰结核D.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的根本途径

答案:(1)(由上而下)○16○14○15②○13

(2)多样综合(3)CD

28.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进行综合开发。该岛白天热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森林密布;多温泉;有流速很快的河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A、B两地降水较多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根据图中农场的布局,为满足农场的能源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在E处应充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该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向________方向发展。(2分)

(3)D处应大力营造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该岛除在E处开发的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请列举三种。(4分)

(5)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1)B 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2)沼气良性循环

(3)海防林防止强风和海浪侵袭

(4)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任答三项)

(5)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的特色,如发展海洋生态游;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耕海牧渔,着重发展资源加工,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等;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环杭州湾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等地区,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最有活力的区域,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下图为杭州湾跨海大桥。

(1)该海域有我国最大的渔场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拟在杭州湾建一潮汐电站,如果计划可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电量最大的季节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可行,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讨论分析,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中,会遇到哪些自然障碍?(6分)

解析:本题利用杭州湾相关信息作为材料,考查了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形成条件等。其开放性较强,答案并不唯一。

答案:(1)舟山渔场处于浅海大陆架,阳光充足;陆地入海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

(2)杭州湾口大内小,潮位高,潮差大夏季夏季风加剧了潮势,潮差较其他季节大,所以该季节发电量大潮汐发电和筑坝成本高;收益低,影响钱塘江大潮观赏效果,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①风:杭州湾是台风、热带风暴和季节性龙卷风时常“光顾”的区域。

②潮: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夏秋季节夏季风加剧潮势,潮水落差大,海上作业难度更大。

③流:东海、杭州湾波浪都很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2)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3)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3)暴雨:巨大洪涝灾害。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二、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2)空间分布: ①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②侵入路径: 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3)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三、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 是我国范围最广、历史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对比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 路径 灾害 名称 台风寒潮→天气 系统 气旋冷锋 成因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 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 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自然灾害 1、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 影响: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 旋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 征 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 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 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 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 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 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 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 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我国寒潮: 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 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 海 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发生频次: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习题

高中地理选修5 同步练习及解析 1。有关家庭防震方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 B。将大件家具摆在墙角坚固处 C。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 D.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 解析:选B.利用逆向思维考查家庭防震避震的方法.其中B项说法是错误的,大件家具摆在墙角薄弱处。 2.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幸存者依靠合理的方法,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了生命奇迹。若不幸被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衣袖捂住口鼻,谨防呛闷窒息 D.竭尽全力推周围的水泥墙 解析:选C。地震发生后被埋在废墟下,要保持镇静,要减少体力消耗,保护呼吸系统。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判断3~4题. 3。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③救上船或陆地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4。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解析: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 答案:3、D4、C 5.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

解析:选D。雷电天气时,在野外游泳、划船,站在大树或高压线下都容易触电,还应远离窗子.在室内看电视易引雷电入室,应拔下电源。 6.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救助措施,其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图示内容完成下表 图所属救助过程具体方法 A B C (3)同地震的救助进行,其中________更为重要。 解析:从图中的信息提示可以看出,此图反映的是洪水救助措施,此措施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如何抢救溺水人员,其中A图展示的是向落水者抛救生圈,救人上岸,B和C图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 答案:(1)洪水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2) 图所属救助过程具体方法 A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科学控水 C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3) 一、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33、1°N,96、7°E)发生里氏7、1级地震。东方网4月20日消息:19日下午17时30分左右,青海消防总队果洛支队救援官兵成功搜救出一名被埋压130小时的藏族妇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藏族妇女之所以能够被埋压130小时后获救,得益于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C。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2.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救老人、孩子,后救青壮年③先救“生”,后救“人”④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名师精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5

专题二:地质灾害之 中国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特点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4、以某地质灾害为例,提出相应防御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归纳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区域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联系实际生活,把握地质灾害避险小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利用图表信息,分析问题;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重点】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 的原因 2、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难点】 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地质灾害专题学习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 成原理,基本把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地质灾害分 布特点,并根据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原因,阐述灾害防御措施,聊聊日常生活避险。 ,归纳我国地震灾害分布特点。

结合以上特征,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尤其是青藏和云 (板块交界,构造运动频繁,多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地质灾害如何防御(提示:可从形成原因入手)归纳 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知识 【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53、P58,第14题,测评:P4,第24题 【板书设计】专题二地质灾害 二、中国地质灾害 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地震:东部和西部板块交界处,西多东少 滑坡、泥石流:地形阶梯交界处,中部季风气候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分析 2、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修筑护坡、固坡工程;保护植被,改善地表条件;完善排水工程建设非工程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等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选修5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能说出一些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 2.能列举一些我国的重大减灾项目; 3.知道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 4.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 5.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资料,学会用实例说明国际防灾减灾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2.能多途径地获得资料并通过对众多材料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形成观点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通过调查当地防灾减灾的做法以及效益,初步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主要工作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增强民族成就感与自豪感; 2.通过学习,明白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预防和减轻灾害程度而不能避免的道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和灾害意识; 3.通过学习,强化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 4.通过了解许多灾害在其带来灾害的同时,还有其有利的一面,进一步掌握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我国防灾减灾的做法 2.重大减灾项目 [教学难点] 主要减灾项目的分布与防治方向。 [讲授过程] 【板书】一、减灾防灾 1.方针: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6页第一自然段内容,说明防灾减灾的必要性、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政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防灾减灾的必要性——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减灾防灾; (2)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各级政府努力采取多方面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损失,在防灾减灾中,起着核心作用; (3)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2.有关法律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 P76的材料“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讨论材料后的三个思考题: (1)防灾减灾为什么要立法? (2)除上面列举的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以外,你还能补充吗? (3)收集上述某一法律文本,阅读并找出其中有关防灾减灾的条款。

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选修5人教版

第七讲光合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本讲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本讲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色素、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胡萝卜素;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滤纸条、滤液细线、层析液;叶绿体、类囊体、基粒。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捕捉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a——蓝绿色 b——黄绿色 光学显微镜下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结构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质体 质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质体外围由两层膜包被。由于质体所含色素和功能的不同, (1 叶的颜色是由叶绿体中所含色素: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的含量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叶呈绿色的原因主要是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到秋天,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而在叶片中已形成的叶绿素又被分解,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发生了变化,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增多,因此到了秋天叶片变黄。 (2).花的颜色及其变化 花的颜色主要是由液泡中的花青素决定的。其颜色变化主要是由于花青素在细胞液中的 果实的颜色主要是由有色体中所含色素决定的。其颜色变化主要是质体间的相互转化所致。 例: 光外界因素影响失去叶绿素 白色体叶绿体有色体 无光光 例:番茄:白色绿色红色 质体叶绿体有色体 蒜苗:绿色黄色白色 叶绿体白色体 2.绿色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叶绿素的原理以及步骤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步骤:剪——加药品——磨——过滤。 ①剪:越细越好,尽量去除叶脉等部分 ②加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和丙酮。前两种是粉末状药品,各加少许,后者是有机溶剂,研磨时加约5ml。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迅速;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不分解;丙酮用来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③磨:研磨要领是不能一下一下的砸,而是要用力的压 ④过滤:用纱布、漏斗和试管,最后提取液置于试管中待用。 分离色素的原理和步骤原理:分离要用的主要试剂是层析液。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同步训练(I)卷新版

人教版地理高二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同步训练(I)卷新版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40分) 1. (2分)下列措施中,既能起到防暴雨洪涝灾害,又能起到防旱灾作用的是() ①整治河道②修建水库③植树造林④打机井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2. (6分) (2017高二下·新余月考) 读下列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滑坡、泥石流在我国山区分布较广的主要原因是() A . 山区植被茂密,根系使土壤变得疏松 B . 山区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C . 山区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严重 D . 动物的活动使地表遭到破坏 (3)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C . ③④ D . ①③ 3. (2分)图示自然灾害是() A . 台风 B . 鼠灾 C . 寒潮 D . 风暴潮 4. (2分) 2005年11月份江西省九江地区发生 5.7级地震后,震后调查发现赣、鄂等地有不同的() A . 震源 B . 震中 C . 震级 D . 烈度 5. (2分)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 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B . 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 . 1976年唐山大地震 D . 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6. (2分)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2010年6月28日上午8时15分左右,阜新矿业集团五龙煤矿瓦斯发生爆炸,造成27人死亡,36人受伤,其中5人伤势严重 ②2010年6月福建发生洪涝,因考点被淹,福建建瓯市考生延期 ③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7月22日9时1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28°N,104.2°E)发生5.1级地震,共造成20人死亡、106人受伤,其中8人重伤 ④某一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 A . ③④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说课讲解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讲解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重点知识总结

选修5自然灾害模块考试重点核心知识总结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多发地区,多发时间 1.地质灾害 A地震: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发地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B滑坡:自然原因是①山区;②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C泥石流:自然原因是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山区;③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中国西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频发和典型地区自然原因是西南处于亚欧、印度洋、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加上西南多山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滑坡泥石流频发。 注意:地震滑坡泥石流关联性 2.气象灾害 A台风:成因:热带气旋(低压中心) 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岸,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沿岸。 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B 寒潮:成因:冷锋天气强冷空气南下 多发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北方更多发 发生时间秋冬春(冬半年) C沙尘暴(冷锋天气)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多大风②土质疏松③植被稀少④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多发地区:我国北方(西北华北东北) 多发时间:(冬)春季 D暴雨洪涝:以长江中下游洪涝为例 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③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慢泄洪能力差;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大 ②中下游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多发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 多发时间:夏季 E旱灾:气象学干旱:西北常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 天气学干旱:华北春旱自然原因①夏季风未达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广大;②正值播种或生长期,需水 量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海洋灾害 A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 B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C赤潮:人类排放废水,使水体富营养化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浙江专用)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讲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浙江专用)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讲我国的 虫灾与鼠灾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一、虫灾 1.主要类型 (1)农作物害虫。 (2)森林害虫。 2.蝗灾 (1)概况:蝗虫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危害最严重的飞蝗具有群聚和群迁习性。 (2)危害:农作物损失惨重;对当地农牧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使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加速退化。 (3)蝗区类型:滨湖蝗区、沿海蝗区、内涝蝗区、河泛蝗区。 二、鼠灾 1.特点: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2.两大危害区? ?? ?? 喜湿鼠类危害区 耐旱鼠类危害区 3.类型 (1)农田鼠害:十分严重。 (2)草原鼠害? ?? ?? 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 破坏草原 (3)森林鼠害? ?? 分布:东北和西北地区 危害形式??? ?? 地上鼠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 地下鼠啃食树木的根系 4.危害:危害农业,破坏草原,毁灭森林,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考点| 虫灾与鼠灾 [考点整合] 1.蝗灾的发生、分布与旱、涝的关系

2.我国两大鼠类危害区的比较 地域差异特点灾情 常见鼠类分布地区造成鼠害原因 发生面积 广、种类 多、危害大 糟蹋粮 食、破坏 草原和 危害林 木,传播 疾病,危 害人体 健康 喜湿鼠类危害区 褐家鼠、 小家鼠 东北、华北 和西南区 的大部、华 东和华南 的全部、西 北区少数 地区 自然条件优 越,农业开发 历史悠久,为 我国主要农业 区 耐旱鼠类危害区 小家鼠、 黄鼠 西北区大 部、青藏高 原大部及 东北、华北 区的边缘 地带 降水少、气候 干旱 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走进广西南宁横县莲塘镇佛子村的山林,数厘米长的松毛虫随处可见,每一根松树枝上,都有十几条松毛虫在蠕动。原本苍翠碧绿的山林早已变得枯黄焦黑,就像大火烧过一般,其间数以万计的松毛虫大肆啃食着鲜嫩的松针。 材料二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

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教案—地理选修5 [人教版]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教学目标 1.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建立,体会随着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监测。 2.基于遥感和GIS监测、分析技术的特点,理解灾前、灾中和灾后监测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3.树立客观面对灾害的基本观点,说明灾害防御的可能性和减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御等)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防御,是可以起到防灾、减灾作用的。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及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①自然灾害的监测机构,从范围的级别来说有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地方一级的,小至、乡、镇等各级监测机构。 ②自然灾害的监测系统是从地球外的各种卫星,大气层中的飞机,地面上的雷达、观测站,海上的船只等平台进行监视(这一环节属于遥感),再将数据通过各种接收站传送至专门机构进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这一环节属于地理信息系统)。 ③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范围广泛,对发生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检测。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盖度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 500多个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气象、水文等监测网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的洪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一) 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 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 岩(变质作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喀斯特地貌:云南的路南石林、桂林。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 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 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二) 1.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 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 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三)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检测: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 1.在两次中国最大地震中获救的奇人——达斡尔族老人阿拉坦巴根陶琦,唐山大地震中被埋矿井10天,汶川大地震中他又被倒塌的房屋埋在下面,两次被埋两次获救!老人两次被埋均能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地祷告 解析:选C。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获救机会。 2.在龙卷风灾害中,下列自救方式合理的是() A.如在室内,应将门窗关紧 B.在野外时,应抱住大树 C.在野外时,可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在室内时,躲在与龙卷风方向相同的小房间内 解析:选C。在龙卷风灾害中,如在室内应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的压力,并且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在野外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5年3月18日11时13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4.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B.②③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选修5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 思考探究:(1)试分析这次地震的类型。 提示:按震源深度属浅源地震;按成因机制属构造地震。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吗?为什么? 提示:是。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基础知识要记牢——————— 1.地震的概念 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

释放的结果。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指标 (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2)烈度: ①定义: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②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 4.分类 5.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 构造运动使岩石变形积累能量,从而发生破裂和错动。 6.地震的发生过程 发生较大地震时,震中附近地区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地震的分类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人工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 二、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用图表示地震的形成与分布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