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概论期末复习

纳米技术概论期末复习
纳米技术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纳米(nm)是一个长度单位,它等于。

A.10-6 米

B.10-9 米

C.10-10 米

D.10-3米

2、一般而言光学显微镜由于受到光学衍射的限制,其分辨率约为

①200纳米(nm)②1毫米(mm)③10微米(μm) ④3~5纳米(nm).

3、准一维纳米材料是指在两个维度上为纳米尺度,长度约为微米

级、毫米级的新型纳米材料。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准一维纳米材料的是A.纳米粒子B.纳米结构薄膜C.碳纳米管D.储氢合金粉末

4、1981年美国IBM公司的科学家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

子力显微镜,极大地推动了纳米科技的发展。这两种微观表征和操纵技术的英文缩写为。

A.SEM和STM

B.SPM和AFM

C.SEM和SPM

D.STM和AFM

5、原子的直径在0.1~0.3nm之间,原子核的大小约几个费米

(1fm=10-15m)。人类的遗传物质DNA是纳米科学技术的重要研究对象,DNA螺旋结构的横向尺寸约为。

①1-3nm ②3~5μm ③100μm ④200μm

6、研究表明,纳米粒子粒径从100nm减小至1nm,其表面原子占

粒子中原子总数的比例将。

①减小②不变③尚无定论④增大

7、固体物质随着晶粒尺寸的细化,其熔点将表现出明显变化。差

热分析(DTA)实验表明,平均粒径为40nm的纳米铜粒子的熔点与同一种固体材料的熔点相比,。

①降低300℃左右②无明显变化③升高了300oС左右④由3000℃左右降到1000℃

8、科学研究发现,从蛋白质、DNA、RNA到病毒,都在纳米尺度范围,即纳米结构也是生命现象中基本的东西,例如DNA的直径约2nm左右,SARS病毒约60--120nm,艾滋(AIDS)病毒约。

①100埃②100nm ③100μm ④1~3μm

9、下述所列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或方法中,属于液相制备方法的是。①激光诱导化学气相反应法②电子束加热法

③高能球磨法④溶胶-凝胶法(Sol-gel)

10、1985年英国科学家克罗托(H.W.Kroto)和美国科学家柯尔(R.F.Curl)和斯莫利(R.E.Smalley)合作研究,共同发现了以C60为代表的富勒烯家族。一个C60分子的结构类似于一个足球,它是由。

A.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组成的球体;

B.20个五边形和12个六边形组成的球体;

C.32个六边形组成的球体;

D.32个五边形组成的球体。

二、填空题

1、最早明确提出纳米尺度上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1959年12月29日,他在一次著名的“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的演讲中提出:如果人类能够在原子∕分

子的尺度上来加工材料、制备装置,我们将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发现。

2.纳米科学技术(NST)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人类的意愿,直接操纵

和排布原子、分子以创制出新的材料和器件,其NST的英文全称为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

3.当纳米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

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或分立)能级的现象以及纳米半导体粒子能隙的调制现象,均被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4、为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产品,其技术路线可分为“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种方案。其中“自下而上”是指以原子、分子为基本单位,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设计和组装,从而构筑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或产品的方式。

6、目前,从学科角度层面上划分,纳米科学技术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与测量学、纳米力学等7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学科。

*在纳米电子学中,电阻的欧姆定律已不适用。

7、碳材料有非晶碳(无定形碳)和晶态碳材料之分。其中晶态碳材料包括石墨、金刚石、富勒烯、碳纳米管;其中 C-60 的发现开创了碳科学的新领域,同时,三位科学家也因此分享了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8.介观的意思是介于宏观和微观。大致上讲,所谓宏观尺度的下限是肉眼所能分辨的最小尺寸,而微观尺度的上限约为原子分子的大小,

即0.1nm左右。

9、2000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加州理工大学正式宣布一项新的国家计划,即国家纳米技术(推进)计划,简称为NNI,英文全称为National Nanotechnolgy Initiative

10、纳米生物材料工程是纳米科技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目前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即生物分子操作和组装、可控室温活性的功能分子膜、生物分子芯片、生物分子识别专家系统、自组装生物膜、生物分子机器。

三、名词解释或问答题

1、纳米科学技术:

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组成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在应用中实现特有功能和智能作用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2、小尺寸效应(亦称体积效应)

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现象称为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

小到与光波波长或德布罗意波长、超导体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使得材料的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纳米材料:

是指在三个维度上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组元构成的材料。主要包括纳米粒子或纳米粉体材料,一维纳米

材料、纳米薄膜、纳米块材。

4、纳米器件

利用量子效应而工作的电子器件通称为纳米器件。通常分为三类,即纳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和分子电子器件。

5、纳米生物材料工程:

是通过生物大分子操作,研究和开发生物功能材料、生物分子芯片及生物分子识别和检测、纳米分子机械等方面的技术。其科学基础是基于基因特征的分子表达、生物大分子之间、大分子与表面之间以及细胞与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认识。

6、宏观是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研究发现,宏观物理量如纳米粒子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四、简答题

1、我国近年来纳米科技基础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答:纳米科技是近年来迅速崛起和飞速发展的研究领域,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验方面都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我国“纳米科技基础研究”以探索和发展科技的基本理论和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及新的实验技术为基本出发点,提倡多学科交叉,注重基础研究。

拟实现以下目标:

a综合运用现代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纳米科技所涉及的新概念、新结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材料为

突破口,在理论和实验的源头创新上有所突破,提高我们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

b解决对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纳米科学问题,为国家科技长远发展做储备;

c通过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稳定支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思维活跃、立足国内的科研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国内外公认的我国科研人员队伍。

2、美国纳米技术计划(NNI)优先发展的领域有哪些?

答:美国NNI计划的优先领域包括以下5个方面:

(1)长期基础性的纳米科学和纳米工程。目的是要发现和理解新的现象工具和手段(指测量、建模、模拟和操纵)。

(2)根据意愿设计、合成和加工纳米材料结构单元以及系统组件,充分运用分子的自组装概念;

(3)利用纳米器件和特性和纳米系统的原理,把构筑分子结构与微型化结合起来;

(4)纳米结构材料和系统在制造、电子系统、能源、环境、国家安全和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5)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并研究纳米技术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3、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崭露头角的一项新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指通过微加工与微电子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

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单元或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检测的相关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将会给分子生物学、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农作物育种和改良、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已成为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科技。

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 Sanger)和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发明了现在广泛使用的DNA测序方法,并由此在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在1983年首先发明了PCR,2004年3月,英国著名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ivan)公司出版了关于全球芯片市场的分析报告《世界DNA芯片市场的战略分析》。报告认为,全球DNA生物芯片市场每年平均增长6.7%,2003年的市场总值是5.96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937亿美元。

纳侬市场(NanoMarkets)调研公司预测,以纳米器械作为解决方案的医疗技术将在2009年达到13亿美元,并在2012年增加到250亿美元,而其中以芯片实验室最具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率最快。

生物芯片( biochips )的概念

生物芯片,俗称DNA芯片或基因芯片,它们是DNA杂交探针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相融合的结晶。

该技术系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带荧光标记的DNA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

芯片的概念取之于集成的概念,如电子芯片的意思就是把大的东西变成小的东西,集成在一起。生物芯片也是集成,不过是生物材料的集成。像实验室检测一样,在生物芯片上检查血糖、蛋白、酶活性等,是基于同样的生物反应原理。所以生物芯片就是一个载体平台。这个平台的材料则有很多种,如硅,玻璃,膜(纤维素膜)等,还有一些三维结构的多聚体,平台上则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生物材料。芯片只是一个载体。做什么东西、检测什么,还是靠生物学家来完成。也就是说,原来要在很大的实验室中需要很多个试管的反应,现在被移至一张芯片上同时发生了。

生物芯片技术起源于核酸分子杂交。所谓生物芯片一般指高密度固定在互相支持介质上的生物信息分子(如基因片段、CDNA片段或多肽、蛋白质)的微阵列杂交型芯片(micro-arrays),阵列中每个分子的序列及位置都是已知的,并且是预先设定好的序列点阵。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s)和液态生物芯片是比微阵列芯片后发展的生物芯片新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是系统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生物芯片呢?简单说,生物芯片就是在一块玻璃片、硅片、尼龙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样品,然后由一种仪器收集信号,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结果。

点样机运用:

生物芯片的制备多采用光导(激光诱导)原位或微量点样等方法;

生物芯片可粗略地分为基因芯片(即DNA芯片)、细胞芯片、蛋白质芯片(生物分子芯片)和组织芯片等;

生命芯片技术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点:芯片方阵的构建、样品的制备、生物分子反应和信息的检测与分析。

生物芯片的分类

根据用途分类

(1)生物电子芯片:用于生物计算机等生物电子产品的制造。

(2)生物分析芯片: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的操作以及生物化学反应的检测。

前一类目前在技术和应用上很不成熟,一般情况下所指的生物芯片主要为生物分析芯片。

根据作用方式分类

(1)主动式芯片:是指把生物实验中的样本处理纯化、反应标记及

检测等多个实验步骤集成,通过一步反应就可主动完成。其特点是快速、操作简单,因此有人又将它称为功能生物芯片。主要包括微流体芯片(microftuidic chip)和缩微芯片实验室(lab on chip,也叫“芯片实验室”,是生物芯片技术的高境界)。

(2)被动式芯片:即各种微阵列芯片,是指把生物实验中的多个实

验集成,但操作步骤不变。其特点是高度的并行性,目前的大部分芯片属于此类。由于这类芯片主要是获得大量的生物大分子信息,最终通过生物信息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因此这类芯片又称为信息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

根据固定在载体上的物质成分分类

(1)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DNA芯片(DNA chip)或DNA微阵

列(DNA microarray),是将cDNA或寡核苷酸按微阵列方式固定在微型载体上制成。

(2)蛋白质芯片(protein chip或protein microarray):是将蛋

白质或抗原等一些非核酸生命物质按微阵列方式固定在微型载体上获得。

根据固定在载体上的物质成分分类

(1)细胞芯片(cell chip):是将细胞按照特定的方式固定在载体上,用来检测细胞间相互影响或相互作用。

(2)组织芯片(tissue chip):是将组织切片等按照特定的方式固定在载体上,用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等组织内成分差异研究。

生物芯片的主要特点

●高通量

●微型化

●自动化

生物芯片的应用领域:

最大用途在于疾病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基因诊断、药物筛选、个体化医疗、测序、生物信息学研究。

4、单电子晶体管

答:是根据库仑堵塞效应和单电子隧道效应的基本物理原理设计和制造的一种新型纳米结构器件,它在未来的微电子学和纳电子学领域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论述题

1、浅析纳米科技对人类社会进步和产业革命的影响。

答:(1)纳米科技将促进人类认知的革命,进一步探索和理解新现象、新理论、新发现;

(2)未来学家预测,在新的时代里,纳米科技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条件;

(3)纳米科技将引领下一场产业革命:根据历史经验和最新的科技发展预测,决定一个国家在21世纪地位的产业就是纳米产业;以纳米技术为突破口的高科技群有可能改变几十年来使很多国家困惑的经济“滞胀”现象;纳米科技和纳米产业将使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2、浅析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方法

答案要点:溶胶—溶胶法;电沉积法;高速超微粒子沉积法;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惰性气体蒸发法。

3、试论我国发展纳米科技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对策

答:(1)意义三个方面:

a、纳米科技在21世纪将对我们的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安全产生影响;

b、发展纳米科技将极大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

c、纳米科技将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

(2)我国纳米科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够,缺乏重要的实验设施,基础研究薄弱、信息交流少。

(3)对策:

a 应在国家层次上确定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战略,制定我国纳米产科技发展的近期、中长期规划、兼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协助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与纳米科技相关的产品技术标准;

b、成立国家级“纳米科技专家咨询小组”,协助政府制定纳米科技战略和监控研究开发工作;

c、成立国家纳米科技研究和工程中心,集中力量建设为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服务的技术平台,并组织协调科研机构、大学、国家实验室、产业界的共同参与。

d、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发挥优势,突出特点;

e、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促进国内外纳米科技的信息交流;

f、以国家纳米研究和工程中心为载体,建立培养和吸引纳米科技人才的新模式。

4、试论纳米材料在环保和能源领域的技术进展和应用

答案要点:(1)纳米材料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涉及纳米粒子光催化原理,纳米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自清洁表面;(2)在能源领域中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应包括纳米能源材料和绿色化学能源等方面。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_特殊教育概论___ __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智力落后(我国)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3)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2, 2、超常儿童 是由下列三种主要的心理品质构成和相互促进的:一是中上等以上的智力,二是较高的创造力,三是强烈的动机与责任感。 3、癫痫 癫癎俗称羊癲疯,是脑部未能对神经细所释放出来的电流作有效的控制而突然引的抽搐现象。 4、学习困难(我国) 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不良~学习效果不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儿童就是学习障碍儿童。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C; 2、C ; 3、C; 4、D; 5、B; 6、C; 7、D; 8、A; 9、A;10、A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简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 ,每要点2分,

,1,固着性行为 ,2,自我刺激性行为 ,3,自伤性行为 ,,,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2、简述多重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环境模式及课程设置。 环境模式是着眼于多障儿童未来实际活动范围及其涉及到的真实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训练的模式。,4, 多障儿童大多是严重障碍儿童~他们最基本的和最有可能实现的需要是日常生活自理~所以从他们开始接受教育训练起~教育内容就来自于现实生活~培养的目标就是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相应的课程设置如衣、食、住、行、交流、休闲娱乐、安全防范和应急求助等~对 1 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好的~还可以进行职业教育~掌握生存技能。实践中~教师或治疗师要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了解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然后同样在真实环境中训练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技能。,4, 3、简述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内容。 培养职业意识,3, 是职业探索,3, 就业准备,2 4、简述“十五”期间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基本目标。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3,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3, 办好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 四、论述题(28分,每题14分)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宋代主考经义策论。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 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 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②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③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4.试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②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中国文化概论(定稿)期末复习资料

一、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及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另一方面又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三、“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四、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

2009-2010第一学期特殊教育概论期末试卷(含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期末试卷 2009—2010学年第 一 学期 注意事项: 1. 适用学生: 此试卷供统招本科学生使用 2. 考试方式: 闭卷 3. 考核时间: 100分钟 4. 总 分: 100分 一、名词解释(总分20分,每小题5分) 1 .特殊儿童 2.随班就读 3.智力障碍 4.听觉障碍 二、简答题(总分56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 2.简述瀑布式安置体系及其特点。

第 1页共 5页 3.简述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4.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5.简述多动症状的表现。 6.沟通障碍的教学策略。 7.列举特殊教育专业方向的5本著作(包括作者、出版社或出版日期)。

第2页共 5页 四、材料分析题(总分24分,每题12分) 1.阅读材料:12岁的小军有一大“爱好”就是咬衣角、红领巾、被角 等一切有角的织物。他在家里咬,在学校也要咬;紧张时要咬,无聊时还要咬;上课时要咬,睡觉时依然要咬。小军自己对于曾经出现过的行为似乎并无印象,也不知道这里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个咬东西的“爱好”,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小军出生一个幸福的家庭,又是家里的唯一的孙子,爷爷、奶奶、姑姑、叔叔都很宠爱他。4岁时,父母发觉他语言发展迟滞,带他去医院检查,拍CT片,才发现小军的左右半脑发育不平衡,有中等的智力障碍。2~4岁时,小军由外公、外婆抚养,每晚都与老人同睡,老人对他更为溺爱。后来外婆去世,外公搬来和他父母同住,小军这才与父母一起睡。住房条件改善后,他也长大了,父母安排小军自己睡一个房间。可能是害怕,开始时,孩子总是先要拉住父母的衣角才能安心入睡。后来逐渐养成临睡前即使不害怕,也要咬着手帕或被角才能睡着的坏习惯。 小军随班就读一年后,进入辅读学校学习。老师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对各类刺激的反应都较强烈;性格固执、任性,遇到挫折,易焦虑、发怒,易放弃;在学校也经常咬衣领或红领巾,往往咬个不停,频率极高。老师进一步观察发现,小军咬衣角行为的出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所事事时;二是紧张、恐惧或焦虑时。这种刻板行为出现的频率约为每30分钟4~5次。老师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在家时也经常咬东西,其频率:无聊时7~8次/小时;焦虑时5~6次/小时。 回答问题: ①分析小军咬东西这一不良刻板行为的成因。(4分) ②请您为小军这一行为制订一份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8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 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发展过程: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发表的宣言或形成文件。 6、简述我国召开的环境会议。 第二章: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和颗粒物等。 可吸入粒子(IP): 总悬浮颗粒物(TSP):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样皿(流量在1.1~1.7立方米/每分钟)在虑膜上所收集到的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 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 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 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 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 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给 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 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的本义是改易。

特殊教育概论期末复习

一、要求了解的学习内容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p1):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 残疾儿童(p1):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p2):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个别差异(p3):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场所(教育安置方式)(p6):在家或住院——寄宿制学校——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资源教室——普通学校普通班级+额外的教学服务——普通班级普通班级 我国学前教育的安置方式(p12):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全纳教育(p26):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的儿童,并为这些儿童的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全纳教育涵盖了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使得社会中所有的资源可以融合起来。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忠实地把教育看作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及其支持模式(p28-30):巡回指导、资源中心、资源教室方案、合作学习模式 随班就读:概念(p31):是一种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 原则(p32):就近入学、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学校接收服务区的儿童入学、改选适合的安置。 学生的安置形式(p32-33):完全的随班就读;辅以咨询辅导服务的随班就读;配有资源教室的随班就读;提供特殊专业服务的随班就读。 教学策略(p33-35):合作学习;同伴辅导;个别教育;差异教学 我国与学前特殊教育直接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名称、颁布时间、基本内容等(p36-40) 个别化教育计划:定义(p59):是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意义(p60-61):教育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绩效责任、家长参与、融合教育、多学科参与。主要内容(p61-62):儿童的现状;计划期限内的教育措施及相关服务;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计划评定的方式、标准以及评定日期。 常见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比如:智障、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沟通障碍、自闭症谱系等(定义、类别、主要特征); 二、要求理解的学习内容 生态学模式(医学模式)(p17-18):传统的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特殊性源于内部的生理条件或疾病。生态学模式则认为,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发展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从他们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事实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来自家长、同伴、老师及邻居的态度与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与表现。……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 当面对一个特殊儿童时,许多家长的反应是非常强烈的…… 特殊儿童家长承担了很多的压力…… 研究发现,在互动过程中,家长和儿童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