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8089143.html,

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作者:王文霞杨洪娟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6期

【摘要】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也正是解释学的核心。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即是理解”。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翻译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才源远流长。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正是这其中的大家。

【关键词】解释学翻译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引言

解释学(Hermenutics)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耳墨斯(Hermes)。这位来往与人

间和神界的信使,把众神的旨意传达给人间。在这个过程中,神界与人间的语言是不相同的,需要赫尔墨斯在理解神的语言的基础上,把这种对人类来讲,完全陌生的、无法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然后把它的意思重新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翻译为人类的语言。对解释学的这一最初喻意,表达的意思便是翻译即是解释。

基本的解释学翻译观认为,翻译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便是翻译,翻译便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进行翻译。要做翻译,就一定要先理解完全原文本中的这种陌生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充分的理解后,翻译就是一种转换——把完全陌生的语言转换成熟悉的语言,将无法理解的话语转换成可以理解的话语。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总是有译者的思想的存在。所以翻译也是一种自由。它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自由和转换自由。本文就解释学与翻译的三位大师的理论进行简单阐释。

一、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与翻译

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德国哲学家、解释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他对德国宗教、生活和文化影响重大,被公认为“现代神学之父”、现代基督教新教神学的缔造者。他是第一个将解释学从特殊解释学带到普遍解释学,并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出发点是“误解”。文本是作者的思想和意向的反应,翻译解释重新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意向。但由于原作者与译者毕竟不是同一个人,他们自身所处的时间、历史、生活环境、社会政治、语言文化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误解。施莱尔马赫对此提出了两种应对策略:主观重构或心理重构和客观重构或语言重构。这都是强调对文本的创造性重构。

心理重构是把语言当做作者的表达个性的工具,用心理置换的方法,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还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具体包括理解的普遍性法则和理解的个体创造性。普遍是说人们内在心灵的互通。尽管不是同一个人,但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情

英汉互译中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策略研究论文

A Study of E-C Color Term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英汉互译中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策略研究

Abstract and Key Words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of c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exist i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as its own history and society,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s, customs and religions, and so on. However, all of these factors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associative meanings in same vocabulary or different words, in other words,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western and Chinese societies, there are many words or phrases with same word meaning but different associative meanings which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act, the differences in associative meaning is actually the gap between cultural information. As people liv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ustoms, for the same object or thing, they usually have different associ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on color associative meanings and its 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vocabulary,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associative meaning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 influences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ssociative meanings and translation and thus put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in culture-loaded word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ic color terms; cultural connotations; differences; reasons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于两种文化之中,因此它们有着各自的历史、社会、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习俗和宗教等。而这一切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同的词汇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即文化负载词。在西方社会和中国,有许多词汇或短语有着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却因为不同的文化而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其实,联想意义的不同就是文化信息的鸿沟。 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对同一个事物通常都会有不同的联想。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间颜色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对词汇翻译造成的影响,指出了注重这种差异的重要性,提出了解决由这些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问题的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比较研究;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差异;成因

解释学翻译观的利与弊

解释学翻译观的利与弊 张 健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伽达默尔从解释学视域下探讨翻译活动,其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伽氏的翻译 理论一经问世就备受译界关注。对于解释学而言,高奏赞歌者颇众,骨头里挑刺者却寥寥无几。本文旨在辩证地探讨解释学翻译观于翻译研究的利与弊,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利与弊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2)01-0089-07 收稿日期:2011-11-27 作者简介:张健(1972-),男,安徽合肥人。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外语言对比及翻译学。 1导言翻译与哲学息息相关。“哲学研究、特别是语言哲学中涉及到大量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也包含哲学思辨和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刘军平, 2010:64)而“解释”可谓是哲学的“品牌词”,但凡 涉及哲学的概念,往往会打上“解释”的标签。从“解释学”(hermeneutics )词源来看,“解释”和“翻译”被相提并论早有历史了。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rs )是奥林匹亚山中诸多神灵的信使,负责将神的旨意传递到人间,可是神有神语,不同于人类的语言,只有将神语译成人语,人间方能领会神旨,所以翻译必不可少。同时,毕竟是神旨,少不了晦暗不明之处,所以翻译时也就少不了解释,也就是对其中微言大义进行阐发,于是乎翻译、解释与传递同步进行。后来不少学者对翻译中的解释十分重视,并将哲学解释学引入翻译研究当中,以求理论支持。自从19世纪以来,解释学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当然这其中功不可没者大有人在,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开启了哲学解释学之门,但施氏 的解释学翻译思想尚处萌芽状态,不足之处可见一斑。狄尔泰(Dilthey )又将此扩大至整个精神科学范围,使解释学“从专门的技术性学科转变为人文科学家的一般方法论学科”。(郭安,1999:22) 此后,海德格尔(Heidegger )将原有的解释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升至本体论,加大对世界本源的哲学研究,而海氏的弟子伽达默尔(Gadamer )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解释学发展为一门显学,可以说,伽氏才是解释学的集大成者。当然,仅从哲学原创性来看,伽达默尔不算抢眼,但就翻译哲学而言,伽氏绝对算得了开天辟地的人物。 在伽氏眼中,翻译完全是意义的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身份时有重合。译者在译前首先是作为原文读者的身份出现,而后在其理解、阐释之下,才有译本的诞生。难怪后来乔治· 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在其大作《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 -tion )中专门从解释学(即斯坦纳所称的“诠释 学”)视阈深入探讨了翻译的解释性。可以说,解 2012年第14卷第1期 巢湖学院学报 No.1.,Vol.14.2012总第112期 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General Serial No.112

文体翻译研究论文文体与翻译关系论文

文体翻译研究论文文体与翻译关系论文 摘要:从文体学研究的几个方面以及翻译实例对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旨在强调文体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体翻译研究;文体与翻译关系;翻译实例中的文体学理论 一、引言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体和语言风格的学科。它在西方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直到本世纪初人们才开始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去探讨文体的问题。所以严格的意义上说,它是本世纪内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文体学有传统文体学和现代文体学之分;传统文体学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研究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的语言变体;现代文体学则指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包括文学文体在内的各类文体,本文所说文体学当指后者。 近来较新的研究领域是用文体学的理论研究翻译及其规律。该领域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和翻译风格,将翻译学与文体学结合起来即文体翻译研究,这是一门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课题。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问

题。 二、文体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之间关系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一常规和变异的问题。“常规”和“变异”是文体学中的两个术语。“常规”即指“口语或书面语中人们所公认的标准形式”,“变异”是指“不符合公认的标准的语法和语义规范的话语的统称”。通俗一点说,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而这就是常规;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也不会总是遵循某种语言规范而一成不变,相反,人们为了最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总是在使用语言时有所选择和变化,甚至使用偏离语言常规的话语或表现形式,这就是变异。请见下面例子: the man (gatekeeper) went into drink his can of tea, the girls went on down the lane that was deep in soft dusk. gudrun was as if numbed in her mind by the sense of indomitable soft weight of the man, bearing down into the living body of the horse: the strong, indomitable thighs of the blond man clenching the palpitating body of the mare into pure control; a sort white magnetic domination from the loins and thighs and calves,

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归纳

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归纳 一、词汇方面 ㈠.词义选择 大多数英语词汇是多义的,翻译时必须选择正确的词义。词义选择的方法有三: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选择、根据词类选择、根据专业选择。 ㈡.词义转换 在理解英文词汇的原始意义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 ㈢.词类转换

英语中很多由动词转化而成的名词、以及动名词、非谓语动词等,汉译时可将它们转换成动词。 ㈣.补词 是指原文已有某种含义但未用词汇直接表达,译文中需将这些含义补充进去,这样才更通顺易读,如:英语中数词与名词之间没有量词,而译成汉语时可酌情增加。 ㈤.省略 是指原文中某些词在译文中省略不译,只要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如:上面讲的汉语“量词”,译成英语时则可以省略;又如:英语中大量使用物主代词而汉语中往往省略不用。 ㈥.并列与重复

英语在表达重复含义的并列结构中常采用共享、替代、转换等形式来避免重复,而汉语却常常有意重复表达以加强文字的力度,如:英语的物主代词替代前面的名词,短语动词只重复介词而省略主动词,汉译时可考虑重复表达。 二、句子结构方面 子结构方面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三种类型:语序类、组合类和转换类。 ㈠.语序类 1. 顺译法与逆译法 英语时间状语可前可后。不仅如此,英语在表达结果、条件、说明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也很灵活,既可以先述也可以后述。而汉语

表达往往是按时间或逻辑的顺序进行的,因此,顺译法也罢逆译法也罢,其实都是为了与汉语的习惯相一致。英语表达与汉语一致的就顺译,相反的则逆译。 有时候顺译法与逆译法的差别,就象前面谈的正译与反译,依译者的爱好而定。 2. 前置法 英语中较短的限定性定语从句、表身份特征等的同位语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可以提到先行词(中心词)的前面。 3. 分起总叙与总起分叙 长句子和句子嵌套现象在英语中比较普遍,这是因为英语的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虚词比较活跃、生成能力强,可构成并列句、复合句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

翻译技巧翻译与语法分析

翻译技巧翻译与语法分析 译题一:What to Do About Friends Holding You Back For the most part, you probably don't need to make any radical changes to who you hang out with. As long as you understand your friends might have jealousies about your self-improvement goals, you'll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m and deal with them. Just remember that if your friends tell you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for you to do or you "can't" do it, they might just be trying to save themselves from feeling hurt. Once you accomplish your goal they'll eventually adjust. Plus, you might give them the inspiration to break down their own assumptions and set "impossible" goals of their own. Any of you have great supporting friendships? Any of you notice when your friends become jealous and sabotaging?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及论文选题

中国翻译研究现状及论文选题 一、根据 1.学术会议 2.学术期刊论文 3.论著 4.自己的研究和研究生指导 二、文化转向中的翻译研究 1.后现代主义理论 2.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 3.改写/操控/多元系统 4.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 5.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三、中国传统译论的重新建构 1.一种反拨 2.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王阳明) 3.严复“信、达、雅” 4.钱锺书“化境” 四、翻译研究的美学层面 1.译学新论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2.文学翻译研究 五、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 1.解释学(视域融合) 2.交往理论 3.语言哲学 六、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层面 1.对比语言学 2.系统功能语法 3.认知语言学 4.语用学 七、中国典籍翻译研究 1.《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哲学经典的翻译 2.《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经典的翻译研究 3.与汉学研究相结合 八、诗歌翻译研究 1.汉诗英译 2.英诗汉译 3.比较诗学与诗歌翻译(刘若愚、叶威廉、叶嘉莹、宇文所安) 九、中西翻译史研究 1.佛经典籍翻译 2.耶稣会士/传教士的中国典籍翻译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活动 4.新时期的翻译活动研究 十、中外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研究 理雅各, 严复, 鲁迅, 钱锺书, 傅雷, 朱生豪, 许渊冲, 奈达

十一、翻译研究与新技术的结合 1.机助翻译 2.语料库翻译学 十二、翻译的专业性研究 1.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 2.笔译 3.翻译课程设置 4.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5.翻译研究论文的选题 一、翻译研究的金字塔 1.塔顶:哲学研究 2.中间:美学研究 3.塔底:语言学研究 二、论文选题中的研究意识 2.1 问题意识 ●价值 ●前人研究 ●研究空间 2.2 理论意识 ●Theoretical familiarization ●Theoretical authorization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理论与研究对象的贴合度 2.3 双向意识 ●纵向(翻译史) ●横向(翻译过程) 2.4 方法意识 ●思辨 ●实证 ●思辨+实证 2.5 创新意识 ●理论话语的沿袭 ●理论话语的创新 2.6 规范意识 ●学术规范 ●写作规范 2.7 专业意识 ●体现翻译专业的独特性

英文合同翻译汇总(超实用的句子和专业名词)

英文合同翻译汇总【是栓哥呕心沥血之作吗?】来源:卢瑞的日志 一.hereby 英文释义:by means of , by reason of this 中文译词:特此,因此,兹 用法:常用于法律文件、合同、协议书等正式文件的开头语;在条款中需要强调时也可用。 语法:一般置于主语后,紧邻主语. 例1: The Employ er hereby cov enants to pay the Contractor in conside ration of the execution and completio n of the Works and the remedy ing of defects therein the C ontract Price or such other sum as may become payable under the prov isions of the C ont ract at the time and in the manner prescribed by the C ontract. 参考译文: 业主特此立约保证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按合同规定的方式向承包人支付合同价,或合同规定的其它应支付的款项,以作为本工程施工、竣工及修补工程中缺陷的报酬。 注释: (1)he reby: by reason of this 特此 (2)cov enant: v. make a formal agreement 立约,签订合同、条约; n. legal agreement具有法律约束的正式合同 (3)completion of the Works: 工程的竣工 (4)therein: in the Wo rks在本工程中 (5)the C ontract Price: 合同总价,指工程的总造价 (6)such...as: 关系代词,相当于that, w hich (7)under: in accordance w ith 根据,按照 (8)the prov isions of the C ontract: terms and conditio ns of the C ontract合同条款 例2: We hereby certify to the best of our know ledge that the foregoing statement is true and correct and all av ailable information and data hav e been supplied herein, and that w e agree to prov ide documentary proof upon y our request. 注释: (1)hereby:特此 (2)to the best of our know ledge:as far as w e know据我们所知 (3)foregoing statement:abov e-mentioned statement上述声明 (4)herein:in this, in the statement在声明中 (5)documentary proof:证明文件 参考译文: 特此证明,据我们所知,上述声明内容真实,正确无误,并提供了全部现有的资料和数据,我们同意,应贵方要求出具证明文件。 例3: This C ontract is hereby made and concluded by and betw een C o.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arty A) and C o. (hereinaft er referred to as Party B) on (Date), in (Place), C hina, 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through amic able consultation. 注释: (1)hereby:特此 (2)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arty A:以下称甲方 (3)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在平等互利基础上 (4)through amicable consultation:通过友好协商 参考译文:

最新 论“翻译即解释”在普遍诠释学时期的含义-精品

解释即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努力消除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因时间距离和语言差异所造成的误解,浅论“翻译即解释”在普遍诠释学时期的含义是? 一、“翻译即解释”的由来 诠释学,英文为Hermeneutics,德语为Hermeneutik,希腊文为Hermeneutike。对Hermeneutics的译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界将其译成诠释学、解释学、释义学等,界多是将其称为阐释学。 最早出现的诠释学是神学诠释学和诠释学,经历德国的宗教改革后,诠释学研究的范围开始面向一般的世俗文本,语文学诠释学由此开始,诠释学作为一种理解与解释的技艺为人们熟知。19世纪,经过施莱尔马赫的改造,诠释学以理论的形式确立下来,成为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方法论。后又经过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不断努力,诠释学上升到了实践哲学的层面,从方法论上升到了本体论。 无论哪一种诠释学,都是一种意义指向的理论。同样,翻译也是对意义的追寻,对文本信息的获取。16世纪牛津大学神学教授L.汉弗雷(L.Humphery),在其著作《诠释方法》一书中,把希腊文Hermeneutik解释为“翻译”,这是“翻译即解释”这一命题的首次提出。17世纪,法国学者休特(P.D.Huet)《论解释卷二》中,进一步论述了“翻译即解释”这一命题,他不仅肯定了汉弗雷的观点,而且将翻译与诠释、译者与解释者并列起来进行讨论。休特认为:“翻译者(解释者)在进行翻译——诠释时,既不能对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所减损,也不可增补,应该完全忠实地描绘出作者的性 格。”[1](P43) 美国学者帕尔默也认为翻译是诠释学的应有之义:“翻译是‘产生理解’的基本诠释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将异质的、陌生的或难以理解的东西携入自己语言的媒介中……翻译行为并非一种寻找同义词的单纯机械性收集整理的事情。”[2](P43) 二、“翻译即解释”在施莱尔马赫诠释学中的表现 施莱尔马赫认为,正确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解释,理解与解释是同一的,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理解与解释的目的是重构作者的意图。在特殊诠释学时期,学者们认为,直接理解是正常情况,误解是偶尔的异常情况,所以解释相对于理解是辅助性。施莱尔马赫则为,诠释学的出发点是误解,而这种误解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解释是为了避免那种由于无视规则的理解尝试而产生的误解,所以解释是理解的必要手段。 施莱尔马赫在长期注释《圣经》的实践中,发现了教义的解释与语义的解释之间的矛盾:《圣经》在不同时代由不同作者写成,如果仅从语义出发,这些不同时代的语言所撰写成的文本之间就会有很多语义上的矛盾之处,从而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现有的基督教共同信仰就会被破坏;如果仅从教义出

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 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 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 二、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 1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WorkingDocument1)(1987,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外语教学。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李晓玲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许多新的译学 研究的视角。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翻译。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到的 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 一、理解的历史性在理解的模式上,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前结构理论:每一种解释都建立在一种前有的基础上,为了理解某个事物,我们总得先要具有这个事物。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对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见”的影响,这种“前见”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译者只有把自身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性”。[1]我们是历史性地存在的。无论是认识的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历史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伽达默尔认为这 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声称“偏 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 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 的倾向性”。[2]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的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庞德唐诗英译中 的错误在美国引起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的激潮,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二、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二大原则。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认为,作为理解者或解释者的译者,其视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动态的。因此,作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译者,其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与其他视域交融,达到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 “视域融合”。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 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两者都各有自己的视域。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其带来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它们构成了译者现在的视域。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带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的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相遇和融合。但这种理解 5 41

论文题目英文翻译格式探析

论文题目英文翻译格式探析 论文题目(title)是论文内容的精确概括,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译文必需言简意赅、通顺无误,论文题目的英译必须用最精炼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体现全文的主题和核心,读者才可以快速了解论文研究的主题,从而判断该文献内容对自己是否有阅读的价值,下面简析论文题目翻译格式和翻译方法。 一、论文题目英文翻译的要求。 (一)明确。 要能够揭示论文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为了便于检索,标题中所用的词尽量使用表达全文内容的关键词。 (二)简练。 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论文题目不宜过长,大多为8~12个单词左右。 二、论文题目英文翻译的格式。 同长长的论文相比,写标题似乎是件小事,也往往被学生忽视。甚至有些学生把标题译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还在后面加上标点,这显然是不对的。英语标题的写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说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标题必须写在首行的中间。 每个标题都必须写在中间,不要太偏左或太偏右,更不要顶格空两格或直接从左边写起。 (二)如果标题太长,在一行内写不完,可以用两行来写。 用两行写标题,第二行应比第一行短,并且要放在中间。 (三)如果打印需要加黑。 一般毕业论文需要打印件,标题打印时必须加黑,且字号通常比正文大一号或两号,选择居中。 (四)标题的第一个单词和最后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必须大写。 不管第一个单词和最后一个单词是什么词性,也不管它们有多长或者多短,只要它们是写在第一个或最后一个词的位置上,首字母就必须大写。 (五)所有实词的首字母都必须大写。 英语中,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含系动词、助动词、及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它们出现在标题中首字母都必须大写。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162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O文章编号:1673–2804(2011)01-0162-03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张 睿,韩 虔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主体;翻译客体;权力话语;翻译标准 摘 要:回顾了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了现代阐释学中“前理解”、“视域融合”、“偏见”等基本原理的内 涵,最后从翻译的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权力话语、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讨论了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的深 刻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科学主义转向了语言论的阐释哲学(Hermeneutics),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巨大,不仅仅使人们开始对语言给予普遍性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而且人们认知范式的变化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理论研究。对强调“忠实性”的翻译标准、作者的主体性、文本的绝对权威等等方面,阐释学开启了崭新的视角,对研究语际间语言转换的翻译学理论来说,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一 现代阐释学的内涵 阐释学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中比较流行的方法论,“它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不过是用来指传达神喻、解释经典的学问”[1]。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阐释学、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三个阶段。古典阐释学局限在宗教层面,解读经典、注释经书,满足于获得经典文本的原初意义。传统阐释学由施莱伊马赫的浪漫主义理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和赫斯的意图说文本理论三大体系构成。传统阐释学承认理解的历史性,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意识活动,都必然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传统阐释学力求使阐释者摆脱一切历史影响,超越历史环境,达到对文本完全不带主观色彩的、透明的、无蔽的理解”[2]。他们把阐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的东西看成是理解的障碍,看成是产生误解和偏见的根源。所以传统阐释学认为阐释的核心是避免误解,阐释者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还原作者及文本的原初意义。 现代阐释学沿袭了传统阐释学的阐释具有历史性的观点,但是却接受了阐释者对文本的误读。两大领军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迦达默尔。 海德格尔对阐释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前理解”的概念。前理解包括了“先有”、“先见”、“先知”三个层面的意思。这三个层面涵盖了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心理等人类一切从逝去到当下的精神物化物。他认为,任何一个阐释主体在进行文本的阐释前,就已经处于这种前理解状态中,受到既定的文化,历史、语言、意识、心理的侵占,不可能无蔽地、透明地对文本原初意义进行阐释。因此,“阐释主体从前理解起步达向文本,势必带着历史‘偏见’去理解文本的意义”[3]。可以说,就是历史导致了“此在”的阐释主体对“彼在”的文本意义获得中的偏见。 迦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承接了“前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含义,统统把他们纳入到他自己创建的术语“视域”中,即他认为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一个是阐释主体的视域,一个是文本(作者)的视域。“阐释主体的视域指浸淫阐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彼端(逝去)与此端(当下)之间”,亦即“从逝去的历史延伸而来的阐释主体存在着的当下视域”[3:44],被称为第一视域,是历史强加给主体展开理解的起点;文本作者创建文本所存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为第二视域,它影响了作者的理解即文本意义的生成。阐释者无法摆脱由自身历史存在而来的“先见”,但同时却又不可能以自己的“先见”去任意曲解阐释对象,“先见”只接纳它所能接受的理解。因此,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会卷入这样两个不同历史背景,即阐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只有二者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迦达默尔称这个过程为“视域融合”。所以阐释者因为受到自己“视域”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理解的偏失,这个偏失就是理解在走向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见”。迦达默尔不强调无蔽地、透明地获得文本的原初意义,而是充分肯定了阐释者或读者在阐释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承认个人的历史存在对个 第11卷 第1期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Hebei Poli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3-11

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8089143.html, 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作者:王文霞杨洪娟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6期 【摘要】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也正是解释学的核心。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即是理解”。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翻译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才源远流长。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正是这其中的大家。 【关键词】解释学翻译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引言 解释学(Hermenutics)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耳墨斯(Hermes)。这位来往与人 间和神界的信使,把众神的旨意传达给人间。在这个过程中,神界与人间的语言是不相同的,需要赫尔墨斯在理解神的语言的基础上,把这种对人类来讲,完全陌生的、无法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然后把它的意思重新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翻译为人类的语言。对解释学的这一最初喻意,表达的意思便是翻译即是解释。 基本的解释学翻译观认为,翻译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便是翻译,翻译便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进行翻译。要做翻译,就一定要先理解完全原文本中的这种陌生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充分的理解后,翻译就是一种转换——把完全陌生的语言转换成熟悉的语言,将无法理解的话语转换成可以理解的话语。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总是有译者的思想的存在。所以翻译也是一种自由。它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自由和转换自由。本文就解释学与翻译的三位大师的理论进行简单阐释。 一、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与翻译 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德国哲学家、解释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他对德国宗教、生活和文化影响重大,被公认为“现代神学之父”、现代基督教新教神学的缔造者。他是第一个将解释学从特殊解释学带到普遍解释学,并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出发点是“误解”。文本是作者的思想和意向的反应,翻译解释重新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意向。但由于原作者与译者毕竟不是同一个人,他们自身所处的时间、历史、生活环境、社会政治、语言文化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误解。施莱尔马赫对此提出了两种应对策略:主观重构或心理重构和客观重构或语言重构。这都是强调对文本的创造性重构。 心理重构是把语言当做作者的表达个性的工具,用心理置换的方法,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还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具体包括理解的普遍性法则和理解的个体创造性。普遍是说人们内在心灵的互通。尽管不是同一个人,但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情

从文化角度分析新闻翻译以及新闻翻译的方法研究英语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从文化角度分析新闻翻译以及新闻翻译的方法研究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the Methods in News Translation BY XX XXXX, Tutor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 in English At XXXX University May 5th, XXXX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从文化角度分析新闻翻译以及新闻翻译的方法研究 学院: XXX学院专业: XXXX 班级:XXXX级XX班 学生姓名: XX 学号:XXXXX指导教师:XXX 职称: XXX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探讨新闻翻译在文化角度以及相应的技巧策略的应用。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新闻特点的了解以及结合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指导新闻翻译实践,促进新闻发展使得新闻翻译得到更多重视。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介绍新闻种类及新闻翻译的特点;第二章介绍了文化对新闻翻译的原因及影响和培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第三章介绍新闻翻译的策略技巧。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文的基础条件是翻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翻译的研究结果。 研究路线是对新闻的特点做出详细阐述,并结合文化方面融合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将其应用于新闻翻译中。 4、主要参考文献 Lawrence Venuti.2000.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Newmark.P.1982.Approaches toTransl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 刘其中,2004,《新闻翻译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健,2007,《报刊英语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计划进度 阶段起止日期 1 确定初步论文题目3月16日前 2 与导师见面,确定大致范围,填开题报告和 任务书,导师签字 3月16日-3月23日 3 提交论文提纲3月23日-3月30日 4 交初稿和文献综述3月30日-4月20日 5 交终稿和评议书5月8日前 指导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词语翻译汇总

词语的翻译汇总 一、词义的选择 I. 基本技巧 1)确切: 这个人私贩鸦片。(secretly sell?) This man is a trafficker of opium. 他想这样会使工程及时全面展开,从而减少中途停工的可能。 He thought this would lessen the chance of the project’s being stopped before it really got under way. 2)简洁: 他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个没完。 They talked on and on (without stopping.) 你们的计划要进行调整。 Your plan will have to be adjusted. 3)生动: 他总算把记者招待会对付过去了。 After all, he survived the press conference. 公共汽车为人们去长城参观提供了方便。 Buses provide easy access to the Great Wall. (more vivid than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II.汉译英时如何使译文准确 1. 概说: 1)用词要忠实于原文,不能只凭―大概‖。 A. 在提及工艺品的发展前景时,于经理说:-- While speaking of the prospects for handicraft, Manager Yu said, --(dwelling on) B. 技术革新受到了鼓励。 Technical innovations are encouraged. (urged) C.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We encourage some people to get rich first. 2)注意汉英词汇意义的不同: 狗把他的手抓了。 The dog scratched his hand. 抓住机会 grasp the opportunity 抓苗头 watch out for the first sign 抓生产 attach importance to production 抓住机遇 value opportunities 3) 不能够字字死译,要考虑英语的含义。 为了多积攒点钱买房子,他们省吃俭用。thrifti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