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考研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考研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考研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略)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比较文学存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等一般特点。

第四节:发展中的特性

比较文学在发展中又形成了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点。

边缘性:1、文学研究正在向前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在边缘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比较文学之所以在学术界显得格外活跃,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的边缘呈模糊状态,具有某种不稳定性。3、当前文学研究的以欧洲为中心状态虽然扩大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范围,但都在崛起的东方挑战之下,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跨界性:1、比较文学由于定义不断被刷新,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倾向日渐明朗。2、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越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3、比较文学也是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文学研究。4、比较文学还是一种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包容性:既然形成了边缘性和跨界性,那么其包容性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五节: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研究比较文学的意义。

一、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

1、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领域,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滥于文学史的研究,文学研究沟通了国别文学之间的缝隙,这种跨越民族语言障碍的文学研究,是传统文学研究未曾涉猎过的新的独立领域。

2、比较文学的开展,使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出现了另辟蹊径的崭新局面。

二、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是在各民族文学相互渗透、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继续在这种交流中得到巩固,并将反过来促进这种交流过程的发展。

三、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比较文学可以更准确、更科学、更全面地认识文学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比较文学与可比性

第一节:比较方法的思维特点

一、比较法的客观性

比较法是科学方法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对照各个研究对象,以便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人的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的两个阶段。借助于比较方法,可以初步整理文学的事实材料,其作用首先在于辨认文学事实,其次是通过比较法来给文学事实定性定量,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给文学事实分类。局限性:只是将所比较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暂时有条件地撇开了其他方面。

二、文学现象的可比性

首先,世界万物皆有可比性。两位异域作家、作品之间,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逻辑联系,即是说可以找到“第三者”将它们联系起来。无条件性和绝对性;条件性和相对性。要正确的比较,不仅要弄清可比性原则,还要进一步了解运用比较法所遵循的逻辑规则。

(1)运用比较法研究文学,在比较文学中形成独特的可比性,就是要不断地发掘文学现象中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从而不断加深对中外文学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比较法才脱离了普遍意义而取得

了进入比较文学领域大门的权利。

(2)主要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基础,文学事物的可比性问题,实际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并早已有丰富坚实的实践为理论依托。“可比性”是回答比较文学从何来,是什么,去何方的最佳答案。

第二节:异质同构的心理

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

从文学表现出的丰富内容来分析,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是人类所关心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同一性是可比性的重要前提。

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

从文学形式和文学发展趋势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并进行中外文学研究,也可以发现不少具有共性的规律。文学形式主要包括体裁、韵律和表现手法等。文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更多的相同规律。

三、自我求证的文学昭然可比

人类探求人生意义的意识,古今中外是相通的,只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不尽相同而已。文学家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求索精神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虽然包容在世界文化中的东西方文学,在各自发展史上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求证”与探索的底蕴有着表面上的不同,但是其精髓却是相似的,它渗透在对自己的某种特殊关心的深层意识里。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一、“徒劳”的主题

吴刚伐桂、希腊神话西叙福斯推着石头上山,而后石头掉下来。表现了初民时期的人类,在与自然进行斗争时,努力抗争,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川端康成在《雪国》里,虽然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的遭遇,但是他主要还是试图以艺术形象说明,人在生活中所作的一切牺牲、所进行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的,流露出面对他所不想了解的世界,而产生的一种虚无思想与悲观情绪。

古代神话传说流传至今对人生徒劳的感叹,加缪从中汲取了力量,陈染表现出无奈,川端对现实丧失信心。“徒劳”成了他们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态度的试金石,这是由于他们不同的创作个性和相异的心理感受决定的。

二、“变形”作品的反思

主要与作者的创作心理和民族文化积淀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的作品中,人被描绘成能变成某种动物,实际上是人类发展到文明阶段以后,一种返祖心理的反映。

《奥德修纪》、奥维德在长诗《变形记》中,把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和一些历史人物编织在一起,颇具想象力。一百年后,阿普列尤斯的《变形记》、《一千零一夜》。在中国被描述得最为详尽而且绘声绘色的,莫过于唐代孙頠的《幻异志》中“板桥三娘子”的故事。

中外这类变形故事表明,人类有一种返祖心理长期潜存在深层意识中。到了现代也不乏其例,中外文学家在这类变形故事中寄托了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表达了他们对生存环境的一种困惑与恐惧。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这种变形的思想基础与古代已截然不同,是建立在人对现代社会的恐惧心理上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与认识意义。

三、“睿智”与二妇争子

德国现代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将中国的《灰阑记》改编为《高加索灰阑记》。作者遵循的原则是:“一切归属于善于对待它的人”。二母争子、智者明断的故事在希伯来文学总集《圣经。旧约》的《列王记》中,就有所罗门王断案的类似故事。

总结:他们将不管是否有关联的同类主题,按照自己民族的审美需要加以抉择,再繁衍出新的故事题材。由于主题的相同,文学研究有了另一种“可比性”。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进行某一标准下的比较,又派生出新的可比性。

第四节:世界文学与可比性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学派

第一节: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的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最主要的流派之一。阿扎尔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总体文学”来进行研究,致力于研究欧洲各民族思想之间的共性和感情倾向,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欧洲各民族文学的一种尝试。他认为文学思潮的影响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通过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来观察其相应的影响。梵。第根是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比较文学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各国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且科学地勾画出这种“影响”的经过路线,即影响的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1981年,法国学派在索邦大学创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法国比较文学走上了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道路。中心分4个小组:1、主要研究各国间的文学关系;2、主要研究文学的表达方式;3、主要研究比较分类学和比较符号学;4、主要研究比较文学方法论。

第二节:美国学派

法国学派强调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要有“事实联系”,它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且有明显的沙文主义倾向。美国学派的理论,相对于法国学派的“影响理论”可以概括为“平行理论”;研究方法也可相对于法国的“影响研究”而简言为“平行研究”。

初创时期理论尚欠严谨、定义过于宽泛的不足,仍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关注的事实。

第三节:俄苏学派

与法国学派的偏狭、美国学派的放任相比,俄苏学派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即独特的本质论和方法论。

一、从本体论而言,俄苏比较文学学者普遍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国际间的文学联系和文学关系,研究世界各国间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其次,许多学者不仅研究东西方之间的文学异同,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联系和关系,而且还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二、就方法论而言,俄苏比较文学学者注重“类型学”研究。

第四节: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李达三“中国学派”的主张,非常明确,即走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中庸之道”,于是中国学派就成了中庸学派。中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为“阐发法”,“阐发研究”,不仅仅是中国学者的一个成功策略和明智选择,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日新月异。中国学派“双向阐发”研究,任重道远。

曹顺庆在文中指出:“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色。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特框架,构筑起了(流传学)(誉与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化的双向(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

第四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中心。

第一节:影响的类型

一、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播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在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

二、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通俗地讲就是“打鬼借钟馗”的道理。

三、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

四、回返影响: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超越影响:某些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

六、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种假象,以便影响他们的审美意向。

七、单向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向影响。

八、双向影响: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就称为双向影响。

九、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没有插入包括其他作家或作品等媒介者。

十、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经过了其他作家或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作为媒介。

第二节:流传学

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的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的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一、总体影响:指一种民族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

二、个别影响: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技巧影响:指放送者所制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接受者。

四、内容影响:指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以及思想内容对接受者的影响。

五、形象影响:指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接受国度的流传与影响。

第三节:媒介学

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一、个人媒介者

二、环境媒介者

三、文字材料媒介者

1、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事业信而有征,于东汉恒帝(刘志)元嘉元年(151年),安息国太子安清(安世高)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始。

徐光启和意大利利马窦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通四夷馆,专门翻译和传播外国语。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他们在文学翻译事业上具有开辟蒿莱之功,影响深远。

2、外国翻译史

古希腊沦陷以后,许多有文化的人也被带回罗马当奴隶,安德罗尼科斯是迄今为止有文字可查的第一位欧洲的翻译家。

《圣经》是目前翻译最多的。

《赵氏孤儿》,法译本取名《中国悲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译为外文的中国剧本。第一部英译中国小说《好逑传》。

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严复又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主张。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只有他将翻译定位为一门科学,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作,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苏联翻译理论费道罗夫为代表,称为语言学派,后者以翻译家加切奇拉泽为代表,称为文艺学派,主张在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的“等值翻译”。翻译理论分为:直译理论和意译理论。

第四节: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因素。

一、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二、口传渊源:

三、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四、直线式渊源:渊源研究的目的是从一部作品重新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渊源,可以是题材,可以是情节和细节,也可以是思想。

五、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第五节:影响研究举隅

第五章: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第一节:平行的模式

一、类比比较

二、对比比较

第二节:主题学

一、主题和主题学:主题探求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主题学研究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对考察研究对象外部——手段和形式的关注。

二、主题学研究的主题:主题是对题材的提炼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

1、爱情和义务冲突的主题:中国洪的《长生殿》,唐明皇是失朝纲,还是占情场的冲突。司汤达的《法尼娜。法尼尼》中烧碳党人彼得和女主人公之间革命与爱情的尖锐矛盾,都表现人的感情和理智的矛盾。

2、不相识的父子相残的主题。

3、大家族盛衰史的主题。

4、描写战争的主题。

5、描写人总有一天会被赶出乐园的主题。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人在离开福地时产生的一种失落感。中国的《红楼梦》。

6、描写生死恋主题的作品更多。

7、描写反咬一口的主题。

8、描写市民心态的主题。英雄主题。拿破仑主题。

三、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1、母题研究。

2、主题研究。作为主题学范畴里的主题研究,它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3、人物研究,又称典型研究。西方文学中常常以一些典型人物的名字来指称主题。如普罗米修斯主题。

第三节:题材学

题材学:主要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

1、关于造人题材的神话;

2、关于“灰姑娘”的民间文学题材;

3、其他相类似的题材。

第四节:文类学

文类学: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体裁,它可以研究无事实联系的同一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某种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轨迹,以及变迁演化的过程。

一、不同文体的比较

二、“缺类研究”与文类发生学有关系,它研究一种为何在这个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的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又相差甚远等。在这些研究中,中国有没有长篇叙事史诗,有没有按照西方古典文论界定的悲剧等,就成为要涉及的内容。中国的史诗出现在周文王时代,“文王史诗”这种中国式的史诗所表现的不是西方史诗中的那种尚武英雄主义,而是一种所谓的崇文的英雄主义。这种中国史诗中的英雄是聪明睿智、文质彬彬的圣哲,而不是西方史诗中那种骁勇善战、极端表现个人的英雄,二者明显不同。

中国少数民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与外国相比,恐怕也难分高下。《格萨尔王传》产生于11世纪至13世纪,在我国西藏部分地区广泛流传。

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问题,有关学者各抒己见,至今无定论。朱光潜先生发表了题为《悲剧心理学》的博士论文,“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都是喜剧的同义词,……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有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

三、文学风格研究

第五节: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诗是广义的文学,诗学是广义的文艺理论,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一、中西文论比较的几点异同:

1、中西文论都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论较为系统完善。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的评论,中国古代文论则不注重系统完整,具有即兴评论的特点。

2、中西文论都强调文艺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世界,但西方文论盛行再现说。中国古代文论注重“表演说”。

3、中西文论都程度不同地承认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西方认为灵感与创作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中国则认为其二者的关系是间接的。

4、中西文论都宣扬文学艺术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只是西方不大注意对“度”的把握,而中国很注意对“度”的掌握。

5、中西文论都强调文艺作品对人的教育作用及审美作用。受宗教影响,西方“惩恶扬善”侵透了基督教思想,中国“善恶有报”则处于佛教精神。

二、中东文论比较

三、中日文论比较

四、中印文论比较:韵不在弦上,而在弦外;味不在言表,而在言外。

第六节:平行研究举隅

第六章: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或非本科研究,简言之,跨学科研究专门探索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研究文学本身。

第一节:文学与自然科学

一、计算机与文学

二、系统论与文学

三、信息论与文学:美国数学家申农被认为是信息论的创始人,信息论要求人们以研究对象和由它发出的信息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为依据。

四、控制论与文学

五、数学与文学:模糊数学说明了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无法定义为一个确切标准(如堂·吉诃德、阿Q等)。模糊数学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查德创立的。

第二节:文学与哲学

一、存在主义与文学:存在主义

1、存在先于本质,

2、自由选择,

3、世界荒谬。萨特的《禁闭》用传说或虚构的荒诞情节,反映了“自由选择”和“他人就是地狱”的哲学思考。波伏瓦的《女客》。

二、结构主义与文学:法国著名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在《论拉辛》一书中,用行为模式的方法对拉辛所有剧本的情节进行了高度抽象,拉辛的两部代表作《安德洛玛特》和《费德尔》

第三节:文学与心理学

一、精神分析与文学:弗洛伊德成立的精神分析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医生、曾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认为人的心理状态由3个系统组成,它们分别为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提出人的精神人格分为3个层面。按“快乐原则”行动,这是“本我”,“自我”,按现实原则,“超我”按“至善原则”活动。弗氏认为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有性欲本能冲动,由于受社会道德的压抑,这种冲动被压抑到无意识的深处,形成“情结”。这种本能冲动最初表现在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妒忌同性父母的倾向之中。他借希腊神话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来说明“情结”的作用,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以厄勒克特拉情结是恋父弑母。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一种颇有吸引力的“原则”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是“集体无意识”。

二、“意识流”与文学

第四节:文学与宗教

文学与宗教:西方文学受犹太教基督教影响最大,东方文学受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较深。中国文学则主要受到佛教影响,间或也能发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影响的痕迹。

一、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二、宗教与中国文学

第五节: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艺术:在文学和艺术各门类的关系中,文学与绘画、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显得尤为明显。

一、绘画与文学

二、音乐与文学

第六节:跨学科研究探得

第七章: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阐发研究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和文学理论进行相互阐发,相互说明,以期达到对文学研究在新的层面上的理解,得出具有某种借鉴价值和审美欣赏意义的新结论。用不是本国的文艺理论,来解释本国文学。

第一节:阐释学的启迪

一、传统阐释学及其理论意义

二、现代阐释学与比较文学

第二节:阐发法的出现

一、阐发法的涵义:台湾学者率先也是正式提出“阐发法”。译者往往需借“外书”即中国道家和儒家学说中哲理上的名词术语,来附和“内学”,即佛教教义中类似和等同的概念。这种被称之为“格义的方法。

二、阐发法与中国学派

第三节:阐发研究的勃兴

一、阐发研究的实践

二、阐发法与比较文学

第四节:阐发研究示范

第八章:接受研究

第一节:接受研究与比较文学

一、视接受者为主体的契合点:接受研究来自接受美学,接受研究强调读者。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二、接受理论产生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原联邦德国5位年轻的文艺理论家和教授,伊瑟尔和尧斯是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接受理论的新建树

一、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接受理论的合理性与偏颇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

一、接受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渗透

二、接受研究与接受理论的区别:首先,它可以使比较文学研究在考察文学诸多观念时,注意在域外的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被读者理解、接受的过程,原作被翻版、再创造的过程,以及文学事实本身对读者的影响。其次,接受研究是探索文学生活全部过程的研究,其中尤为注重对读者的研究。

第四节: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

一、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接受研究是影响研究的延伸,它将主体和客体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以往影响研究只研究甲如何影响乙的模式,而强调了乙对于甲的接受研究。读者可视为积极的吸取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过文化过滤有吸收、有屏弃,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传统的阅读观念与方法。中国人将这种方法称为“借鉴”。

二、接受研究的现实意义:接受研究可以阐明一个民族在接受了域外作家、作品、文艺思潮的影响后,形成的艺术气质、集体意识、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以及接受者个人在接受影响后再创作时,所表现出的艺术个性等诸多特点。

第五节:接受研究技巧

“赵氏孤儿”如何到《中国孤儿》的。

《中国孤儿》是18世纪思想家和文学家伏尔泰的重要悲剧作品。因《中国孤儿》是受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影响写成,所以它现今已成为学术界耳熟能详的中法文化交流的结晶之一。

悲剧艺术主要是通过悲剧冲突产生美感并引起共鸣。《赵氏孤儿》的悲剧内容:春秋时代,主要人物:晋国奸佞屠岸贾、赵盾、程婴、韩阙。对人物一系列壮举,及反面人物穷追不舍的诸多悲剧冲突。《中》的主要人物:成吉思汗、张惕及其妻伊达梅。成吉思汗的内心深处也在对待伊达梅的爱情和虐杀孤儿之间展开了感情与理性的矛盾冲突。

伏尔泰对原剧主题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自17世纪,中国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至18世纪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欧洲的主要国家都笼罩着一种对中国道德备感兴趣的气氛。他们把中国人视为极有道德的人类,渴望从中找出矫正自己的规范。因此,伏尔泰在自己的《中》剧里必然会尽力表现这种道德的力量。他希望《中》剧在充分显示中国人的道德方面,能够胜任任何耶稣会的报告,由此可见,让孔子的道德学说蕴涵于剧中并不足为奇。

二、伏尔泰曾与卢梭就自然与文明的关系问题发生过争论,卢梭在论文中以蒙古人、满族人的出文明虽不及汉人,却一再征服汉人为实例,说明野蛮社会的力量比文明社会表现得更为强大有力。伏尔泰在《中》剧中体现出中国人的道德同样征服了成吉思汗的好战蛮风,成为其有力的武器。

三、伏尔泰对《赵》剧悲剧冲突的改动,是以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为基础的。他对《赵》剧的艺术成就颇有微词。他认为《赵》剧难以和法国古典主义名剧相提并论。是由于他师法高乃依和拉辛。

在戏剧研究中,人物形象塑造占重要位置。伏尔泰之所以要改变这一人物形象的美学内涵,并对它作如此大跨度的重新塑造,是有深刻原因的:

首先,谙熟中国历史的伏尔泰从历史中找出了要表达自己思想的真实史实。从历史上看,造成中国孤儿最惨痛悲剧的,不是屠岸贾,而是成吉思汗。其次,伏尔泰想

通过悲剧主人公的美学意义,以便从道德层次上肯定《赵》剧是一部杰作。《赵》剧居然会产生在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国,伏尔泰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野蛮的征服者接受了文明的被征服者的文化道德传统。为了使自己的这一观点具有说服力,最佳途径是使几乎征服了半个世纪的成吉思汗也折服于中国的传统道德。因此,成吉思汗在《中》剧里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屠岸贾,成为作者颇具匠心地构思塑造的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再次,伏尔泰在《中》剧里,将原剧中的具有类型化倾向的形象屠岸贾,再造成一个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成吉思汗,表现出超凡的审美力度。他将这个悲剧英雄置于情感和理性的矛盾中进行考验,最后让他的理性战胜感情。表达出许多启蒙主义思想,成了伏尔泰的代言人。伏尔泰将悲剧主人公按照古典主义美学的标准进行塑造,无疑更适宜于当时具有古典主义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的法国观众。因此,伏尔泰用剧中人成吉思汗取代了屠岸贾,目的在于要和塑造树立自己美学主张中的悲剧形象,以宣扬自己的启蒙主义思想。

悲剧的结局十分重要。《中》剧由于悲剧冲突、悲剧形象的变化,悲剧结局已和原剧迥异。但同样具有悲剧美。它恪守古典主义悲剧的美学准则,在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中,表现理性的胜利,给人以一种感情净化后的畅美。《中》剧与《赵》剧的悲剧结局虽然表现方法不同,但很圆满,都能被当时各自国家的人民所接受。这说明中法两国人民在悲剧结局的处理上具有某种认同;有某种相近的、追求完全美的审美心理与要求。

第九章: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

英国比较文学学者波斯奈特。

第一节:比较文学在欧洲的形成: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较早,于19世纪3、40年代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形成。1892年魏尔曼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比较文学的专门杂志、比较文学书目和比较文学的理论专著,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比较文学。

第二节:比较文学研究在西方:阿诺德是他将法文的“比较文学”一词改造成人们现在通用的英文。波斯奈特发表的《比较文学》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的理论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三节:比较文学研究在东方:在日本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第一位比较文学启蒙者是坪内逍遥。1930年,日本比较文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阿部次郎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以认识文学普遍性为目的研究,并运用歌德世界文学的概念解释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塔哈塔维誉为埃及比较文学先驱。

第十章: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

第一节: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比较文学勃兴十年潮(1982—1991)

第三节:比较文学跨世纪随想。

二、现状与特点的再认识。

第一,理论化倾向。

第二,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趋向。

第三,中外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首先,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鼎;其次,跨文化倾向。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比较文学

1、渊源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渊源学主要特点有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主要研究方法有印象溯源、口头溯源、笔述溯源、孤立溯源、集体溯源。 流传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鲁迅所受外来影响 见讲义

平行研究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例如《哈姆雷特》和《雷雨》,两者有相似,有不同。《哈姆雷特》的母题有乱伦、复仇、杀子,《雷雨》的母题有复仇、乱伦、弃妇。情境上来看,两者都是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斗争,但是《雷雨》主要讲述了两女一男、两男一女的关系。阐发研究 书p126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题;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 P143 文类学 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 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

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1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的因素。一句话:揭示接受者和放送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15.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里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中国有无史诗,悲剧必然成了研究对象。 16.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17.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1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它是美国学者提倡的。19.比较诗学: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2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技研究或科际整合,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通过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南华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1984年全国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正式出版。 中国内地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钱锺书 《管锥篇》的出版是中西比较诗学再度兴起的标志。 2、从影响与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类型有:印象、口传、笔述。 3、形象学文本外部研究分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 4、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分为: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诗学著作的比较 研究、诗学文类的比较研究、诗学话语的比较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5、跨文明阐发研究四种主要方式是: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综合阐发。 名词解释与分析: 1、比较文学 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 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国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 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 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 文艺思潮、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研究模式:(简答)(p69-72) 1.直线式影响。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 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它表现为两点一线,即从一个 起点指向一个终点,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 2.辐射式影响。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 点的影响,它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产生的影响, 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 3.焦点式影响。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在通常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新版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4)文艺理论基础(含西方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 (880)比较文学基础 参考书目为:

《文艺理论基础》 1.《比较文学》陈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比较文学存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等一般特点。 第四节:发展中的特性 比较文学在发展中又形成了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点。 边缘性:1 、文学研究正在向前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 、在边缘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比较文学之所以在学术界显得格外活跃,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的边缘呈模糊状态,具有某种不稳定性。3 、当前文学研究的以欧洲为中心状态虽然扩大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范围,但都在崛起的东方挑战之下,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比较文学考试重点3

第一章比较文学入门 1、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2、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 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文学本体,把文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参照框架下来彰显文学特征。 (4)开放性 (5)理论性 3、比较文学的意义? (1)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 (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互识、互证、互补。 互识:对不同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 互证:中西各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理解,必须对话,互相对比参照。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和不同的解答,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互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谋求新发展。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结果不是多种文化的融合,相反这种比照对话使各种文学的特点得到彰显,更显其真面目真价值。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第三章比较文学学派 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主要观点: 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2)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 5)提出“总体文学”一说 (2)评价: 优点: 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缺点: 1)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2)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范围,使东西文学的比较显得不可能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主要观点: 1)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2)提倡跨学科研究 3)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4)反对“欧洲中心论” 5)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2)评价 优点: 1)美国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 2)美国学派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 3)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 缺点: 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