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制约学校机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

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免收学费.收取杂费是义务教育一个阶段性现象.国务院已经明确要在两年内全部免除杂费。

?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

程目标。

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

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1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重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教学的

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

和能力。

3.内容练习观。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

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

(一)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几率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一)教学

定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函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重点)

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通过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定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贯彻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想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定义: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已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定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该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朱熹、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布鲁纳等)

(5)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义:教学要在科学地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贯彻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8)量力性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地发展水平。

贯彻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由亮至暗,感受性提高

明适应:由暗至亮,感受性下降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技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知觉的特性

(1)理解性:指人以直接为经验的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2)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的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正好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人的直觉印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特点

感觉的发展:

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知觉的发展:

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注意发展特点

(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o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型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原则: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任何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原则: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就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初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

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5)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方法

(1)说理教学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收到感化的方法。

(4)实践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5)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是集体先前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培养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为主的班级骨干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办集体建设的必要策略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考试题型: 1.填空(10题) 2.名词解释(5题) 3.简答题(4题) 4.论述题(1题) 5.应用题(活动设计1题)考核要求: 作业一:10分: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认识. 作业二:20分:分析你所在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闭卷考试:70%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依恋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6、幼儿品德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 1、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幼儿社会性教育评价;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1、什么是幼儿社会性?P13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13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1、社会情感; 2、社会行为技能; 3、社会认知; 4、自我意识; 5、道德品质; 6、社会适应;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本章目的 1、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对经济的影响 2、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对政治的影响 3、了解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 4、了解教育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功能 5、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经济一词,在应用于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日常用语中,有时指节约或节省等,我们这里讲的教育和与经济和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言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现代教育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同时,现代教育也把经济与生产作为它的基本“市场”,它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并且是大量投入不动声色经济和生产领域,为此,它从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中获得其基本动力。 经济和生产的进步之所以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生产日益成为科学的生产,成为科学物化的过程。而科技的进步、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规格 社会物质生产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客观需求,这种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中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人既是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劳动者,又是天然的劳动工具本身。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体力和自然增长和实际锻炼过程。到了古代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骊农业和手工业技艺的掌握和提高。这个过程是子承父业,师徒授受方式和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尚不需要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工业革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人们开始依靠知识代替和延伸人的体能进行生产。“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这种生产劳动者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单靠在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把培养从事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专为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学校,另一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设立的学校。这两个系统在入学年龄、学习内容、修业年限等方面均有不同。两条轨道,不相交叉,在教育史上称为“双轨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取消了双轨制,除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外,主要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在生产中不断应用,生产劳动智力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者劳动能力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实现生产力中人与物二个因素的统一,即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要与生产资料的物质技术属性相一致,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每一次都必须在更高质量的水平上进行。 (二)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为培养适应一定生产力要求的劳动者,使他们符合规格,就必须使受教育者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知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和更新。 在古代,生产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经验被劳动者本人所掌握,体现在直接的生产方

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1.第1题 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3.第3题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4.第4题 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5.第5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6.第6题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答案:A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7.第7题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给她梳头,哄她睡觉。 A.3 B.2 C.1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 A.容易型 B.迟缓型 C.困难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试卷(7041YDA)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信任对不信任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印刻期 D、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前道德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性别化 B、性别认同 C、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潜伏期 C、最近发展区 D、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与生产力 [单项选择题] 1、()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2、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意识形态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4、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参考答案:B

5、下列哪一项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A.科技 B.政治 C.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D.文化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6、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7、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单项选择题] 8、“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逐渐体现出生产性的特征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0137《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 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 3、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我)。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本我表达最基本需要。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并寻找适合现实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来决定自我采取的方法是否为道德规范所接受。自我处于人格的中层部分,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并竭力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比如:一名儿童在课堂上感到饥饿难耐,但是他没有拿出饼干充饥,而是依靠转移注意力来减轻饥饿感,直到下课。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儿童的自我在起作用。 (1)口唇期 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的大部分活动在口腔,其性感区是口腔。 这时的活动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如喜欢撕咬的儿童日后可能成为喜欢进行言语攻击的人。 (2)肛门期 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父母必须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行为,儿童要学会在到达厕所之前忍耐排便的冲动。这时候儿童会体验到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性器期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21世纪是人类不断创造,积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世纪,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世纪。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距离正在扩大,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同时拉大,而这些差距拉大的实质是知识差距的扩大。那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是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发展差距。知识发展战略应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提高国家社会生产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历史的发展已经没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留下多少空间,它们再也不可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再耗费200的时间,有计划,按步骤的完成从农业化——工业化——服务化和知识化社会的演变。唯一有可能使我们能跨越其中的某个阶段,实现飞跃的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技革命特别是高科技导致生产力成倍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发展;它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在科技与生产的关系中,生产是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技术则是先导;它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当代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已成为首要因素。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所以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最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创造财富,促进发展。科技的革新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改善人民的营养结构,控制重大疾病,降低死亡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等。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爆炸性和扩散的时代,知识就是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式武器”。相对中国总人口而言,知识资源是中国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在过去的20多年,影响中国发展的许多硬“瓶颈”,如能源供给“瓶颈”,交通运输“瓶颈”,粮食生产“瓶颈”等,都己有很大的改观,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我国市场已经整体上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缺乏的不再是资金,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和新需求。中国实施知识发展的目的是建立使所有人口普遍受益的知识基础设施,扩大人们的知识数量,增加知识资本投资,以知识促发展。 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定义为15——64岁人口乘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翻了一翻,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由占世界总量的17%提高到24%。其中人口转变因素贡献为45.2%,教育水平提高的因素贡献为54.8%。今后20年,由于劳动人口从高增长迅速转变为低增长甚至为零增长,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将主要依赖于教育因素,通过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和卫生的投资,以及有效的劳动力流动,从而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现今我们国家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在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确定未来的知识发展的战略框架是当务之急。在这一战略中要特别强调对“软件”的投资和对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知识与信息要素流动,提高知识与技术要素生产率。经济追赶实质是知识追赶 所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科技进步的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答案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C)A信任对不信任B勤劳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纷乱D亲切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A) A临床法B访谈法C实验法D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B) A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C印刻期D潜伏期 4、xx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C) A前道德阶段B自律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D后道德阶段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A把胜利归因为安定因素B把胜利归因为不安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安定因素D把失败归因为不安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A性别化B性别认同C性别安定性D性别恒常性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A) A印刻期B潜伏期C最近发展区D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BC)1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A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B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C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D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厚道谦让的行为方式。 这一过程是儿童(C)的过程。 A个性化BxxC社会化D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A)A亲切对孤独B勤劳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纷乱D信任对不信任13、(B)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严重作用。 AxxB班杜拉C劳伦茨Dxx 14、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C)研究。 A横断研究B纵向研究C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吃紧,与母亲重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 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C) A纷乱型依恋B反抗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D安全型依恋

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是( B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D )。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 C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6、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B )。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7、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C )。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学风 8、教育的经济功能受(B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9、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D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1、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D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2、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B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3、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D )。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C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5、“金字塔”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B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6、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B )。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17、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D )。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18、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B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19、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B )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20、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C )。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21、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 )。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 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C.10 2.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 _________A.客体代替 3.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 给她梳头,哄她睡觉。B.2 4.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5.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C.困难型 6._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C.面对面 7.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8.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B.6 9.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 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C.时空转换 10.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 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C.1 1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 娃要去“拿起汤匙”,然后“吃东西”。A.3 12.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B.6 13.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埃克曼和弗里森描述了非言语行为的一些作用。就像握手、点头或挥手这样的姿势通常被作为 ________来使用。B.象征 15.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_______个月时在具备完善的视力。D.12 16.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_________、动手研究、提出问题。A.客体获得 17.__________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B.私密空间 18.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 得的。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B.4 19._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A.回避 20.作为一名专业儿童工作者,需要A.有爱心B.有耐心C.愿意努力工作D.思想开放E.有幽默感 21.社会经验的习得遵循的原则A.儿童是积极的社会学习者B.儿童社会习得方式多样化C.儿童喜 欢适度挑战性学习D.儿童社会习得是渐进过程 22.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A.1 23.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4.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 因素 25.()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B.班杜拉 26.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A.微观 27.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 现象属于_______.B.客体虚构 28.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9.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其他人用语言表达出得想 法。D.6 30.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C.5 31.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32.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性别恒 常性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五章 教育与社

第五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纲要求: 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与教材的对应关系: 中公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部考试中心教材研究所《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学基础》:第二章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二)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性质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积极功能)和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就是指教育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的人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形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第二节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可以通过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来描绘。

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所以,教育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发展正符合这样的规律。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速度。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 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生产活动需要什么类型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就是社会生产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教育的核心仅仅是有经验的长者向族人传授简单的劳动技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有了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所以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决定着劳动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的规格。 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为社会统治阶级垄断,教育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因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一切社会活动通过简单的体力劳动就可以完成。无需科学技术。到了近代,伴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到来,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使社会的生产劳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对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文化和技能才能胜任社会劳动。从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飞跃。学校除了培养一些统治人才外,开始重视培养社会生产各方面的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在当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在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由过去专业口径比较窄,到现在比较宽;由过去比较重视复制到现在比较重视创新。 任何国家办教育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教育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即为教育的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 单选题 1、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2、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3、教育不但是一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这是()。A.教育资本理论的观点 B.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C.市场资本理论的观点 D.经济资本理论的观点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6、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多选题 7、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A.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 B.制约教育的结构 C.制约教育的内容

D.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E.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 不定项选择 8、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是()。 {Page} 9、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Page} 是非判断题 10、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二 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A.科技 B.政治 C.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D.文化 2、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4、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权 5、教育是在下列哪一方面的基础上,在人和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 A.政治 B.劳动 C.语言 D.经济 6、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多选题 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有()。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作业要求: (1)内容要点要全面、系统,条理性要强; (2)在内容要点的基础上进行论述,不能仅仅就要点进行说明,论述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践,结合教育现实,切忌空洞无物。 1.社会生产力在哪些方面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在哪些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 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学校教育,所以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所以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问题。从工业发展史来看,文盲可以从事手工业劳动;利用蒸汽机接着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电气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有中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现代利用核技术、电子技术等进行自动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具有高中和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水平。这什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技术。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的时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们连吃、穿都没有,就无法从事教育活动。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在现代社会中,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