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研究

改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研究
改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研究

摘要

稠油由于粘度高和流动性差,用常规方法很难开采。国内外自50年代投入开发以来,历经60年的开发,已经形成了以热动力为主的各种开发方式,其中蒸汽吞吐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开发手段。但是稠油油藏经过长期蒸汽吞吐开发后,区块产量下降迅速,经济效益明显变差,使得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成为目前急待解决的攻关课题。本文在蒸汽吞吐采油机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辽河油田锦45块这个典型的稠油油藏的开发现状、特点和规律的再认识,运用沉积相理论、油藏数值模拟理论、测井解释技术及动态监测等技术,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系统的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并完成蒸汽吞吐油田开发阶段采收率的预测。该技术研究为我国各类稠油油藏的蒸汽吞吐开发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和借鉴,可指导蒸汽吞吐油藏的实际开发。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剩余油;采收率

Abstract

Heavy oil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produced by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because of its high viscosity and poor flow abili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viscous crude development in 1950's, many forms of development means mainly based on thermal dynamics have been set up. And the steam stimulation covers most developing conditions. However, after a long time of development, the yield in the block declines rapidl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bviously becomes poor, so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on improving exploitation effects of heavy oil reservoir. Based on steam stimulation oil recovery mechanism,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ing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three typical heavy oil reservoirs of Jin 45 Block in Liaohe oilfield, combining with sedimentary facies theory,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theory, log interpretation and dynamic monitoring,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maining oil, gives a systemic method improving exploitation effects, puts forward a theory forecasting oil-recovery, which can help to exploit the steam stimulation reservoirs.

Key words: Heavy oil;Steam stimulation;Remaining oil;Oil-recovery

目录

第1章概述 (1)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2)

第2章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采油机理 (4)

2.1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采油机理 (4)

2.2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采油的基本特征 (5)

第3章典型油藏开发效果分析及评价 (6)

3.1典型稠油油藏地质特征 (6)

3.2典型稠油油藏开发历程 (6)

3.3典型稠油油藏开发现状 (7)

3.4典型油藏蒸汽吞吐生产特点 (7)

3.5典型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评价 (9)

第4章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1)

4.1蒸汽吞吐阶段剩余油分布的研究 (11)

4.2影响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 (12)

4.3典型油藏动用程度研究 (14)

4.4典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15)

第5章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研究 (17)

5.1提高油层平面动用程度技术界限研究 (17)

5.2.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技术界限 (20)

5.3提高蒸汽吞吐效果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23)

5.4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技术应用 (28)

第6章典型区块蒸汽吞吐产量预测 (29)

6.1典型稠油区块采收率预测研究 (29)

6.2典型区块未来五年的产量变化规律 (29)

结论 (31)

参考文献 (32)

致谢 (33)

第1章概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的稠油资源分布很广,储量丰富。陆上稠油资源占石油总资源的20%以上,多数为陆相沉积,油藏类型多样,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原油品质多呈低沥青高胶质高粘度的特点。最新研究表明,预测资源量198×108t,已探明稠油地质储量18.1×108t,已动用地质储量11.95×108t,剩余未动用地质储量6.14×108t。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004年稠油产量达到1135×l04t,占集团公司原油总产量的10%以上。

我国稠油开发从50年代末开始,最先使用开发方式就是蒸汽吞吐技术,经过多年开发试验,80年代我国蒸汽吞吐开采技术取得突破,使我国新疆、辽河、胜利、河南的稠油油藏投入大规模高速开发,在1995年时我国蒸汽吞吐开采产油量已经到达105l×l04t,稠油成为我国石油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稠油油藏开发深入,蒸汽吞吐应用规模继续加大,但是早期投产的蒸汽吞吐稠油油藏多数经历多轮次吞吐,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产量下降迅速,经济效益明显变差,加剧了我国石油供求紧张形式。

当前,我国稠油蒸汽吞吐开发面临着严重的技术挑战:一是蒸汽吞吐效果逐渐降低,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油汽比、地层压力下降;二是有效接替技术尚不成熟。要缓解稠油稳产的严峻形势,必须加快研究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开发技术。

辽河油田以稠油开发为主,其稠油产量占60%以上,主要以蒸汽吞吐为主要开发方式,目前辽河油区稠油区块开采多数已进入吞吐开发的中后期,而在其它开发方式未取得明显的研究成果前,蒸汽吞吐仍是主要开采手段,因此如何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减少产量递减成为目前区块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辽河油田稠油区块的开发仍主要依赖蒸汽吞吐这一主体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蒸汽吞吐分注分采技术、多井整体蒸汽吞吐技术、化学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等手段,从提高吞吐阶段采出程度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使辽河油区吞吐产量从1997年的661.5×l04t上升到2000年的713.4×l04t,但是累积油汽比仍从0.79下降到0.67,因此针对己开发稠油油田提高蒸汽吞吐效果的系统研究势在必行。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稠油区块吞吐开发采收率一般都只有20~30%左右,稠油蒸汽吞吐开发到中后期,如何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吞吐阶段的采收率一直是各方面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世界上主要稠油开采国家进行了许多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取得了重大成就。

1.2.1热采数值模拟技术

在油藏开发调整方案中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对井网、井距、开发方式及注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也可以用于对开发阶段采收率、采出程度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预测分析,我国的新疆、胜利、辽河油田都曾经大量应用,并进行跟踪研究,还提出许多调控措施,对改善开发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1.2.2定向井及水平井技术

我国的辽河及胜利油田己经大量采用丛式定向钻井蒸汽吞吐采油,一定斜度钻井轨迹加大油层的泻油面积,改善了注汽效果,目前丛式井己达1000口以上。

水平井热采技术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水平井由于加大了泻油面积,更加有效的动用油层储量,其蒸汽吞吐效果往往好于垂直井3~4倍,成为稠油吞吐油田高效开发,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之一。

1.2.3分层注采技术

该技术是针对多油组互层状油藏吸汽不均的现象,在吸汽剖面测试及油藏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封隔器、分注阀等配套工具,根据需要对开采井段实施分段注汽、分层控量、封下注上、封上注下、封两端注中间,单注中间等工艺,较大程磨卜改善油层纵向上动用差的问题。

1.2.4蒸汽吞吐动态监测技术

在吞吐开发过程中利用热电偶测试、示踪剂测试、微粒子分析、流量测试等技术对生产井、观察井的井下温度、压力、注汽及采液剖面进行测试和监测,甚至形成系统的监测体系,丰富的测试资料辅助油藏动态分析和开发方案的调整,对加深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还有井筒隔热保护技术、化学药剂助排增产技术、油井防排砂技术等也都在迅速发展,这些技术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的开发效果。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主要研究方法

(l)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采油机理研究

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主要是利用注入油藏的热能,改善地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能,达到工业开采的目的;但是在吞吐开发后期,如何充分利用热能源,最大效率的加热和置换地下原油资源,就需要开发工作者通过加深蒸汽吞吐采油机理的研究,以掌握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油气运移方向,然后制定出合理提高储量

动用程度的策略,形成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

(2) 沉积相方法

蒸汽吞吐开发油藏的综合调整措施及开发部署都依赖对油藏沉相的研究,可以利用三维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岩芯分析及动态监测资料,建立和调整油藏地质模型,确定储层空间分布,深入研究储层平面及纵向特性变化综合分析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改善吞吐阶段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我国许多油田都采用了这套方法并见到成效。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空

间上和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油藏中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直接指导生产,这已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普遍使用;二是进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驱动方式油层内饱和度分布的机理研究,我国早在1980年就应用这种技术,揭示了微沉积旋回对水驱油层饱和度分布的定量影响.

(4)油藏动态监测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是利用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和动态监测取得的测试资料来研究剩余油分布,是一种直接而方便的方法。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的调整措施,特别是单井调整措施,往往迅速见效,因而在我国应用十分普通。

1.3.2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是针对辽河油区的锦45块这个典型油藏的开发实践131,先从建立能准确反映油藏特征的地质模型入手,开展细致沉积相研究,充分利用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动态监测分析技术等手段,分析得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再通过典型油藏的动用程度研究,最终得到研究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而得出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即从提高油藏动用程度及优化注汽参数两方面提出油藏改造的策略。基于以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辽河油区典型蒸汽吞吐油藏的开发效果分析。对辽河油区稠油蒸汽吞吐开发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实现对锦45块的地质特征再认识及开发效果分析评价;

(2)典型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本文将着重进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并得出锦45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3)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研究。本文将从提高油藏动用程度的技术界限及优化吞吐注汽参数两方面开展研究;

(4)典型油藏蒸汽吞吐产量变化趋势预测。本文将对所分析的典型区块蒸汽吞吐阶段采收率及未来产量变化进行预测。

稠油常用概念及参数以及简答题

常用概念及参数以及简答题 1.采油树规范? 答:套管直径177.8mm,油管通径65mm,压力14MPa,温度337 o C,克市机械厂制造。 2.补偿器及其用处? 答:门型补偿器:用于注汽干线和集油线;L型补偿器:用于单井管线;球型补偿器:用于井口和注汽干线;半圆型补偿器:用于井口;套管式补偿器:用于集油管线。 3.常用冲程冲次? 答:冲程:3 2.5 1.8 1.5 m 冲次:10 7 6 5 4 次/分 4.低压交流电电压? 答:380V 电机;220V 照明。 5.井口注汽压力,温度,干度? 答:压力5.0~11.0MPa;温度295~320o C;干度80%。 6.电流过载保护装置? 答:空气开关,热继电器,保险丝。 7.电动机保险丝额定电流应是电机额定电流的几倍? 答:1.5~2.5倍。 8.套管伸长不允许超过多少?、 答:50cm。 9.天然气的爆炸极限? 答:5%~16%。 10.抽油机齿轮箱油面位置应为多少? 答:上下放油孔之间。 11.抽油机一保、二保的时间? 答:一保为800小时,二保4000小时。 12.高温高压测试包括哪些内容? 答:油层压力、油层温度、井温剖面、井温梯度、吸气剖面、井底干度。 13.每次吞吐分几个阶段?

答:蒸汽吞吐每一个轮次的循环包括三个步骤:1注汽阶段:将蒸汽按某一定量注入到油藏中去,一般为几天至几十天;2焖井阶段:此阶段为关井热交换反应阶段;3采油阶段即释放阶段:使油井开井生产,采出液体为部分蒸汽凝结水和原油,同时也携带出部分热量,一般为100天左右。 14.蒸汽吞吐的目的是什么? 答:吞吐的目的实际上是作为蒸汽驱开采的预处理,要求建立井间热流通道、降低油层压力为转入蒸汽驱开采创造好条件,因此蒸汽驱开采最终才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手段。 15.蒸汽吞吐过程中汽窜、干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蒸汽吞吐时,由于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层理的发育及超破裂压力注汽,使蒸汽及热水沿较高的渗透层进入,形成指进带,此时注汽井周围生产井为压力释放点,当生产井排液时,蒸汽指进带向周围扩展,在注汽井和采油井之间形成热场连通,当产液量、产液温度猛升后就形成了蒸汽的窜扰。 16.如何判断及区别汽窜和干扰? 答:判断汽窜和干扰的依据如下:1产液量;2含水率;3产液温度;4注汽井井口压力和温度;5产出水氯离子浓度和矿化度;6井口是否见蒸汽。 干扰现象:一般表现为生产井口产液量急剧上升,产液温度变化不大,干扰前注汽井口压力和温度较高,超过正常注汽压力和温度。 汽窜现象:分为轻度汽窜和严重汽窜,轻度汽窜表现为井产液温度猛升,产液大幅度上升,含水上升,,产出水化验氯离子浓度及矿化度低,注汽压力和温度窜前比窜后有所下降,但井口未见蒸汽;严重汽窜表现为井口产液变化大甚至下降产液温度急剧上升,井口可放出蒸汽,注汽井压力和温度下降。 17.如何处理汽窜和干扰? 答:处理办法:1干扰:当发现生产井出现干扰时,应及时停抽,装适当油嘴控制压差生产,并加强对干扰井的检查,直至注汽井焖后开井,再复抽。2汽窜:当发现生产井有汽窜现象时,应首先检查温度升高,出现蒸汽的原因,检查是否为伴热闸门和高低压总闸门不严造成的窜漏,判断为汽窜后要及时关井,待邻近注汽井焖后开井时与生产井同时开井。 18.我们常见的套管外溢有何特征? 答:1注汽时套管外返出一股灰浆后,没有漏气。2注汽时套管外返出许多灰浆,环形钢板拔出没有漏气。3注汽时,套管外返出带有硫化氢气味的地层水,有少时漏气。4注汽时套管外返出大量蒸汽。 19.造成套管外溢的原因是什么?

普通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优化焖井时间的探索与管理

普通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优化焖井时间的探索与管理 作者:凌风云 引言齐108块是位于辽河油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曙上台阶的一个断块型油气田,开发目的层为沙三下莲花油层,含油面积为4.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2157万吨,原油平均粘度为2217mPa.s,属稠油开发型油气田。在加强热焖井的管理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对热焖井管理的规律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改善稠油中后期吞吐效果、提高原油产量方面见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加强热焖过程机理研究,为热焖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热焖井的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合理制定管理制度和方法,进而指导实际生产管理工作。为此,我们注重油井热焖过程机理研究,为热焖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优化焖井时间的重要性 蒸汽吞吐生产中,注汽后的焖井,主要是为了把注入蒸汽所携带的潜热有效地传给油藏,以防止采油时采过多的蒸汽;同时也为了把地层均匀加热,以发挥更大的油层产油能力。国外的经验是,对不同油藏和注入条件(注汽量和蒸汽干度),焖井时间一般为3~4d。我国设计的焖井时间大都在2~3d,实施中有的为了“趁热打铁”甚至把焖井时间缩到1~2d,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大量的热损失。 焖井时间越短,注入热越集中在井底附近,开井后被重新汽化的水所带走的潜热越多,但焖井时间也不能过长。焖井时间过长,向顶底层的热损失就会增大,而且也会拖延生产时间。所以,对于一个具体油藏和注汽条件(注汽量和干度),应存在一个最佳焖井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适当延长焖井时间,留在油藏中热量较多,这对下一个周期是有利的。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具体油藏和注汽条件,通过加强对影响焖井时间的因素来分析优化焖井时间,以提高蒸汽吞吐效果。(二)对影响油井热焖时间因素的研究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影响油井热焖时间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油层的热焖压力和温度的变化以及液面的恢复。油层的热焖温度可以从光纤测温曲线中测出,而油层的热焖压力变化直接反映在油井热焖压力上,液面可以在无压后由油管内测得。在一个合理的温度和压力且有液面的情况下下泵开井,油井会取得较好的周期生产效果。 1、热焖井温度变化对热焖时间影响 由于油层温度对原油粘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120℃)后原油粘度迅速降低。当温度降到一定数值(30℃≤)后,原油粘度随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据齐108块油层粘温关系,原油粘度在温度达到120℃时原油粘度下降减缓,因此合适的油层温度决定了油井的热焖时间, 2、热焖井压力变化对热焖时间影响

陈南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陈南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陈南稠油油藏具有“薄、稠、砂、低”的特点。针对蒸汽吞吐技术开采以来暴露出的热采递减快、出砂严重、套损井增多等问题,研究了稠油热采配套技术应用,提出了优化热采管理的各项措施,有效提高了[1]油层动用程度,控制了稠油产量的递减,改善稠油蒸汽吞吐开发效果。 关键词: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出砂;配套技术;热采管理 一、概况 陈南稠油油藏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内,为具继承性发育的受基岩控制的披覆构造薄层边际稠油油藏,河流相沉积,储层平面变化快。油藏埋深1180-1320m,探明含油面积20.6km3,地质储量1942.39×104t。其主要特点为“储层薄、油稠、出砂严重、含油饱和度低”,地面脱气原油粘度(50℃)一般10000-50000mPa·s,储层孔隙度32%,渗透率2500×104μm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区块构造平缓、油稠,造成含油饱和度低50-55%。 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蒸汽吞吐轮次增加,吞吐效果变差,措施选井难度大 随周期轮次的增加,油层压力逐渐下降(如陈373块原始地层压力12.9MPa,下降到目前的10.4MPa),原油密度、粘度逐渐变大,渗流阻力增加,吞吐周期缩短,周期累油量和油汽比明显降低,含水呈上升趋势。五轮之后吞吐效果更差,单井周期累油量由1953t下降到838t,油汽比仅为0.5。统计完整周期油井生产规律,周期间产油量递减22.3%,油汽比递减30.4%,含水上升速度为3.67%。 同时随轮次增加,地下存水率增加,排水期延长,加热半径小,单井日油水平由5.2t下降到2.7t,递减快,为下一步优选油井转周增加了难度。 2.地层出砂严重 陈南稠油油藏埋藏浅,油层胶结疏松。蒸汽吞吐开采后,岩石间的胶结物在流体的作用下被蒸汽溶解和冲刷,胶结强度大大降低,易造成出砂;同时不合理的开采速度和油井工作制度突变,也易造成出砂。2011年共计出砂24口油井,严重影响热采开发效果。 3. 套损井比例逐渐加大 目前已发现18口热采井套损,以套漏、套错为主。套损原因一是注汽产生的热应力对套管和水泥环具有损坏作用,二是油井产出液含硫高,对套管腐蚀;三是固井质量差。

稠油热采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稠油热采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一、摘要 二、引言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五、讨论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八、附录 摘要 稠油注蒸汽热力采油具有投资高、技术难度大和经济风险大的特点。为此,对稠油油藏进行是否适合注蒸汽热采的评价筛选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影响热采效果的主要油藏地质参数进行热采适应性评价,并进行蒸汽参数优化且作出合理的预测从而确定注蒸汽热采工艺技术方案。 注蒸汽热采主要有两种开采方式:一是蒸汽吞吐方式(或称循环注蒸汽,二是蒸汽驱方式。 稠油热采技术是油田开发中多专业配套技术,它包括: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油藏热采筛选和热采可行性评价技术、利用油藏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行热采机理研究和油藏工程优化设计研究技术、热采井钻井完井技术、热采井防砂技术、稠油测井系列和解释技术、井筒注汽隔热技术、高温测试技术、热力开采条件下采油工艺和油层改造技术、高温条件下地面注、采、输技术,利用水平井热力开采稠油技术和稠油热采经济评价技术等。 一、研究内容及思路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利用热能。这就涉及到需要考虑影响热采效果的各种因素,针对稠油特殊性油藏如何能达到理想的开发效果,选择并设计与该地质条件相匹配的开发方案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

面再通过数值模拟对具体的开发方案作出合理的生产动态预测。稠油热采的主要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热水驱等。其中蒸汽吞吐作为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热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稠油开采中,成为稠油开采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稠油开发方式所占比重为蒸汽吞吐(约占78%),蒸汽驱(约占10%)和常规水驱(12%)等。所以本文就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的可行性进行系统的研究。 1.影响热采效果的地质因素 1.1原油粘度和密度 原油粘度是最能反映稠油油藏特征的参数,对渗流状态的影响也很重要。由达西定律可知,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流量大小与流体粘度成反比。根据稠油分类标准,稠油粘度是常规稀油粘度的几百倍到上千倍。一些超稠油(天然沥青)粘度粘温曲线p138)可以看出,原油粘度越高,加热使粘度降到同一可正常流动的粘度所需要的温度也越高。所以不论蒸汽吞吐还是蒸汽驱,原油粘度越高注蒸汽热采效果越差。 研究原油粘度对热采效果的影响时,还应对原油的流变特性进行分析。牛顿流体的粘度与剪切速率无关,而非牛顿塑性流体的粘度则随着剪切速率的变小而增大,且非牛顿流体在渗流过程中的粘度会大大高于地面测定条件下的粘度。当温度降到一定值后,原油可从牛顿流体变成非牛顿流体,这个流变特性转变对应的温度称“拐点温度”。“拐点温度”越低,反映出原油在较低温度下保持牛顿流体流动特征的性能越好,在蒸汽吞吐过程中,随着油层能量的消耗,日产能力逐步下降,油流在井筒内流速下降、井筒热损失率增加、井筒温度下降,“拐点温度”低的原油避免了比“拐点温度”高的原油更早的结束吞吐周期,使得吞吐效果更好。因此,在热采筛选过程中,除对原油粘度进行分类评价外,了解原油流变特征也是十分必要的。 1.2油层深度 油层深度增加对蒸汽热采不利。这是因为:一方面,油层越深,在注汽过程和采油过程中井筒热损失增加,热利用率减低、注入油层蒸汽干度降低乃至变成热水:另一方面,油层越深,对井下管具的质量和数量及井筒隔热技术的要求越高,这会大大增加生产费用而降低经济效益。一般原则是粘度越低、厚度越大的油藏,允许的油藏深度可大些,反之,油层埋深则浅些。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主要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样本

指标及计算方法 1.井网密度 油田( 或区块) 单位面积已投入开发的总井数即为井网密度。 f=n/A 2.注采井数比 注采井数比是指水驱开发油田( 或区块) 注水井总数和采油井总数之比。 3.水驱控制程度 注水井注水能够影响到的油层储量占油层总储量的百分数。 水驱控制程度=注水井联通的厚度/油层的总厚度*100% 由于面积注水井网的生产井往往受多口注水井的影响, 因此, 在统计井网对油层的水驱控制程度时还要考虑联通方向。 不同注水方式, 其注采井数比不同, 因而注水井对油层的水驱控制程度也不同。一些分布不稳定, 形态不规则, 呈透镜状分布的油层, 在选择注水方式时, 应选择注水井数比较大的注水方式, 以取得较高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该指标的大小, 直接影响着采油速度, 含水上升率, 最终采收率。 中高渗透油藏( 空气渗透率大于50*10-3 um2) 一般要达到80%, 特高含水期达到90%以上; 低渗透油藏( 空气渗透率小于50*10-3 um2) 达到70%以上; 断块油藏达到60%以上。 4.平均单井有效厚度 油田( 或区块、或某类井) 内属同一开发层系的油水井有效厚度之和与油水井总井数的比值为平均单井有效厚度。 5.平均单井射开厚度 油田( 或区块、或某类井) 内属同一开发层系的油水井射孔总厚度与油水井总井数的比值为平均单井射开厚度。 6.核实产油量 核实产油量由中转站、联合站、油库对管辖范围内的总日产油量进行计量, 由

此获得的产油量数据为核实产油量。 7.输差 输差是指井口产油量和核实产油量之差与井口产油量之比。 K=( q ow -q or ) /q ow 8.核实产水量 核实产水量用井口产水量和输差计算。q wr=q ww (1-K) 9.综合含水 油田( 或区块) 的综合含水是指采出液体中水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f w =(100*q wr )/(q wr +q or ) -1- 低含水期( 0<含水率<20%) :该阶段是注水受效、主力油层充分发挥作用、油田上产阶段。要根据油层发育状况, 开展早期分层注水, 保持油层能量开采。要采取各种增产增注措施, 提高产油能力, 以达到阶段开发指标要求。 -2-中含水期( 20%<=含水率<60%) : 该阶段主力油层普遍见水, 层间和平面矛盾加剧, 含水上升快, 主力油层产量递减。在这一阶段要控制含水上升, 做好平面调整, 层间接替工作, 开展层系、井网和注水方式的适应性研究, 对于注采系统不适应和非主力油层动用状况差的区块开展注采系统和井网加密调整, 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 实现油田的稳产。 -3- 高含水期( 60%<=含水率<90%) : 该阶段是重要的开发阶段, 要在精细油藏描述和搞清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 积极采用改进二次采油技术和三次采油技术, 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 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率, 努力延长油田稳产期。 -4-特高含水期( 含水率>=90%) : 该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 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积极开展精细挖潜调整, 采取细分层注水、细分层压裂、细分层堵水、调剖等措施, 控制注入水量和产液量的增长速度。要积极推广和应用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 不断增加可采储量, 延长油田的生命期, 努力控制好成本, 争取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稠油热采安全注汽技术研究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稠油热采安全注汽技术研 究正式版

稠油热采安全注汽技术研究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立项背景 胜利油田有丰富的稠油资源,至98年累计探明稠油储量2.7×10的8次方(原多次方位置应该标在右上位置,但word格式不支持)吨,经过十几年的科技攻关,建成了年产稠油200×104吨的生产能力,成为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稠油的粘度高,流动性差,实践证明注蒸汽热力采油是开采稠油最经济有效地方法。稠油注蒸汽热采的全过程都涉及高温、高压条件,注汽压力最高可达 20MPa,注汽温度最高可达370℃,锅炉、

地面管网、热采井口、井筒管柱、油井套管及操作人员等都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因此生产安全是决定稠油热采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项目就是针对稠油热采中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为保证稠油热采的顺利实施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及技术水平 本项目就稠油热采中所涉及高温高压蒸汽对地面管网、热采井口、热采井套管、注汽管柱所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入手,从保证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保证稠油热采的顺利进行的技术路线出发,共开展了五个方面的专项研究: (1)井口补偿器研制。其作用是地面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摘要:作为一种非常规石油资源,“重油”又被称为“稠油”。世界上的重油资源非常丰富,已在多个国家发现了重油资源。专家们估计,在全球约10万亿桶的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我国的石油储量也相当丰富。已建立了辽河油田、新疆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以及海洋油区等五大重油开发生产区,稠油产量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0%。但是稠油粘度大,难以流动,阻碍了原油的顺利开采。针对稠油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随着温度升高而急剧下降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已形成提高稠油采收率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法、气驱、热力和微生物采油。 关键词:稠油油藏;采收率 稠油,国际上称之为重质油或重油。严格地讲,“稠油”和“重油”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稠油”是以其粘度高低作为分类标准,而原油粘度的高低取决于原油中胶质、沥青及蜡含量的多少。“重油”是以原油密度的大小进行分类,而原油密度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金属、机械混合物及硫含量的多少。 一.稠油的特点 我国稠油油藏分布广泛,类型很多,埋藏深度变化很大,一般在10m~2000m之间,主要是砂岩储集层,其特点与世界各国的稠油特性大体相似,主要有: (1)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它不仅增加了开采难度和成本,而且使油田的最终采收率非常低。稠油开采的关键是提高其在油层、井筒和集输管线中的流动能力。

(2)稠油的粘度对温度极其敏感。随稠油温度的降低,其粘度显著增加。大量的实验证明,温度每降低10℃,原油粘度约增加1倍。目前国内外稠油采用的热力开采方法正是基于稠油的这一特点。 (3)稠油中轻质组分含量低,而焦质、沥青质含量高 中国稠油资源多数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的海相沉积。储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稠油储量最多的是东北的辽河油区,其次是东部的胜利油区和西北的新疆克拉玛依油区。中国重油油藏具有陆相沉积的特点,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地质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油藏埋藏深。油藏深度大于800m的稠油油储量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油藏埋深在1300m~1700m。吐哈油田的稠油油藏埋深在2400m~3400m,而塔里木油田的轮古稠油油藏埋深在5300m左右。 二.国内外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 2.1.1 蒸汽吞吐 蒸汽吞吐是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稠油技术。 蒸汽吞吐技术机理主要是加热近井地带原油,使之粘度降低,当生产压力下降时,为地层束缚水和蒸汽的闪蒸提供气体驱动力。 蒸汽吞吐的工艺过程是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气,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即在同一口井进行注入蒸汽、关井浸泡(闷井)及开井生产3个阶段,蒸汽吞吐工艺描述如图2-1。注入蒸汽的量以及闷井的时间是根据井深、油层性质、原油粘度、井筒热损失等条件预先设计好的。 封隔器 吞 蒸汽 蒸汽注入 油砂层 流体采出 吐

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2006-06-06;改回日期:2006-07-31 基金项目:该项目受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P LN0141) 作者简介:曾玉强(1979-),男,2003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现为该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 文章编号:1006-6535(2006)06-0005-05 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概述 曾玉强1,刘蜀知1,王 琴1,任 勇2,鲁小会3 (1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21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1; 31中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利用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技术,目前仍在委内瑞拉、美国和加拿大广泛应用。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蒸汽吞吐采油原理和开采特征,热力模型的发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蒸汽吞吐在稠油开发中仍然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采油原理复杂,是一项复杂、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进入开采中后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改善吞吐效果并适时地转入合理的二次热采方式。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技术;开采特征;概述中图分类号:TE35714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研究表明,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蕴藏有十分可观的稠油。全球已探明的稠油资源储量超过3000×108t ,而可供开采的稀油资源仅剩下1700×108t [1]。过去稠油开发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近20a 来亚洲的稠油开发得到了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稠油资源才开始工业性开发,至2002年产量已达1300×104t ,占全国原油产量的8%。2000年初,世界上强化采油的日产量大约是3616 ×104t ,其中热力采油的日产量约为2017×104t ,约占强化采油的5616%,可见稠油热采在强化采油中占有主导地位[2]。在热力采油中,注蒸汽开采的产量约占97%,其次为火烧油层,产量约占热力采油的212%,其它的热力采油方法(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热水驱,电加热等)还处在小规模的试验研究阶段[3]。我国目前稠油开发主要包括蒸汽吞吐(约占78%),蒸汽驱(约占10%)和常规水驱(12%)等方法。 蒸汽吞吐工艺施工简单,收效快,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试验研究,可以直接在生产井实施,边生产边试验,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尤其在某些油藏条件下,例如油层厚,油层埋藏浅,井距小,特别是重力排油能力达到经济产量时,蒸汽吞吐可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4]。蒸汽吞吐是单井作业,对各种 类型稠油油藏地质条件的适用范围较蒸汽驱广,经济上的风险比蒸汽驱开采小得多,因此蒸汽吞吐通常作为油田规模蒸汽驱开发之前的先导开发方式,以减少生产的阻力和增加注入能力。此外,对于井间连通性差、原油粘度过高以及含沥青砂,不适合蒸汽驱的油藏,仍将蒸汽吞吐作为一种独立的开发方式,因而它在稠油开发中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蒸汽吞吐采油原理和开采特征 111 筛选标准 稠油热采项目一般投资较高,风险也比普通油藏开发大,因此选择适宜于蒸汽吞吐的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对油藏地质的各项参数进行研究评价。经综合研究,得出了我国的 蒸汽吞吐开采筛选标准(表1)[5]  。112 蒸汽吞吐增油机理 蒸汽吞吐过程中的传热介质包含物理的、化学的、热动力学的各种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作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不同流动梯度的非稳定渗流过程。蒸汽吞吐的采油原理主要包括[6~8]: (1)油层中原油加热后粘度大幅度降低,流动阻力大大减小。粘温敏感性是稠油热采的主要机理。 第13卷第6期2006年12月 特种油气藏S pecial Oil and G as Reserv oirs V ol 113N o 16 Dec 12006

油藏动态分析模板

油藏动态分析模板 一、收集资料 1、静态资料:主要区块所处区域位置、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注采对应状况以及连通状况、储层物性(电测解释成果: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砂层厚度及有效厚度等。 2、动态资料:区块(单元)日产液量、日产油量、含水、压力(静压、流压)、注水井注水量及注水压力、气油比等。 3、生产测试资料:饱和度测井结果(C/O、PND_S、硼中子、钆中子等)、产液剖面测试成果、对应注水井吸水剖面测试成果、注水井分层测试成果、示功图、动液面、地层测试资料、油气水性分析资料、流体高压物性资料(如密度、粘度、体积系数、饱和压力、原油组分分析等)、井况监测资料(井温曲线、电磁探伤、井下超声波成像、多臂井径、固井质量SBT等)。 4、工程资料:油井工作制度(泵径、冲程、冲次、泵深)、井下生产管柱组合及下井工具、井身结构(井身轨迹)等。 二、分析内容 1、开发状况的分析(日产液、日产油、含水、平均单井日产液、平均单井日产油、采油速度、自然递减、综合递减等)。 2、水驱状况及开发效果分析(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动用程度、水驱指数、存水率、注水量、分注合格率、水质状况、水线推进状况、水驱采收率、含水上升率及含水上升速度、油砂体(砂层组)水淹状况等指标的合理性)。

3、注采平衡及压力平衡状况(单元总体平衡状况、纵向上分小层注采平衡状况、平面上注采平衡状况及压力场分布状况等)。 4、开发调整效果分析评价(注采系统的调整、层系的调整、油水井工作制度的调整、储层改造、油水井措施等)。 三、分析步骤 1、概况 主要阐述储量探明及动用状况、采收率标定及可采储量状况、油井数、开井数、日产液、日产油、含水、采油速度、注水井开井数、注水量、注采比等。 2、开发指标的分析评价 主要分析日产液、日产油、含水、平均单井日产液、平均单井日产油、采油速度、注水量、自然递减、综合递减含水上升率等开发指标与计划部署之间的差别。 2、生产历史状况(简述) 3、主要动态变化及开发调整效果分析评价 3.1首先总体上阐述近期区块(单元)日产液、日产油、含水、压力等变化态势,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2分析重点井组动态变化,简要阐述分析变化的原因(具体参见井组及单井动态分析)。 3.3开发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3.3.1水驱状况(注水单元): ①水驱控制程度,定义为油井中与注水井连通层的厚度与射开的总厚

稠油蒸汽吞吐技术

稠油蒸汽吞吐技术

第一节稠油的特性及分类 一、稠油的一般特性 1.稠油中的胶质与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我国主要稠油油田原油中的胶质与沥青含量在25%-50%之间,而原油 轻质馏分(300℃)一般仅10%左右。 2.稠油对温度的敏感性强。 由粘温曲线可见: 随温度升高,其粘度急剧下降。 这一特性也是进行注蒸汽的原因。 3.稠油中的石蜡含量一般较低。 我国多数稠油油田原油中的石蜡含量仅5%左右,因而凝固点也较低。 4.同一稠油油藏其原油性质在平面、垂向上常有较大差别。 5.稠油中的硫、氧、氮等杂原子的含量高,并含有较多的稀有金属。 二、稠油的分类标准 1.国际重油分类标准 2.我国稠油的分类标准

3.应强调的几点: ①国际上称重油、轻油,适于商业贸易的称谓。 我国称稠油、稀油。适于开采方法的称谓。 ②粘度值是指油藏温度条件下的脱气粘度。 ③原油粘度为主要指标,相对密度为辅助指标。 ④井口取油样时,必须确保油样没有受到化学剂或掺入轻油的污染,并设法含有的水及机械杂质清除干净。 第二节水及水蒸汽的热特性 一、水是最好的注热载体 1.除液态氨外,其余任何液体 的比热(或热容)都比水小。 水的比热是1卡/kg.℃。 2.水的饱和温度随压力的增加 而增加,当压力确定后,饱和 温度只有唯一值。 3.当水的温度低于此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则水是热水; 如果水的温度等于饱和温度,称为饱和水。 当饱和水逐渐被加热,液态水开始沸腾或汽化,称为水与汽两相混合液体,此时的温度并不增加,而吸收的热量用于水的汽化,汽化所需的热能很大,称为汽化潜热。 当将饱和水继续加热达到完全汽化时,此时蒸汽称为饱和蒸汽。 如果继续加热,饱和蒸汽吸收更多的热量后,在固定压力下,蒸汽的温度将升高,超过了饱和温度,此时蒸汽称为过热蒸汽。 二、湿饱和蒸汽的特性 1.干度:

湿蒸汽沿注汽井井筒的压降和传热规律分析

湿蒸汽沿注汽井井筒的压降和传热规律分析 湿蒸汽沿注汽井井筒的压降和传热规律分析 摘要:在湿蒸汽热采过程中,精确地预测注蒸汽井井筒内蒸汽压力,温度,和干度等参数的变化,对整个生产过程都相当重要。本文根据传热和两相流动原理,建立了井筒注蒸汽的数学模型,把井筒热传递可合理地分解成井筒内稳态传热和地层内非稳态导热两部分,并选择B-B法求解摩阻压降,用Ramey方法计算井筒内湿蒸汽的传热量。 关键词:井筒压降传热计算湿蒸汽 一、前言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注蒸汽热力采油中,井筒热损失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注入井底的是饱和蒸汽还是水,或者影响到注入井底的湿饱和蒸汽的干度,从而决定着热采效果的好坏。蒸汽干度是影响蒸汽吞吐开采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总的蒸汽量相同的条件下,蒸汽干度越高,回采期原油峰值产量越大。在现场操作中尽可能保证注入蒸汽的干度较高。原因主要是:在相同注入汽量下,蒸汽干度越高,加热油藏的体积越大;由湿饱和蒸汽性质知,在相同压力下,干度越高,比容越大,这种影响在高压油藏比较明显。同时,井筒热损失的大小与油藏吸汽能力之间存在着协调关系,即井筒的热量损失和压力影响注汽速率,而注汽速率的改变又将导致井筒的热量损失变化,所以在注汽开采稠油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是减少蒸汽在井筒中的热损失,减少井筒摩阻压降损失,以保证注入井底的蒸汽干度较高。 二、井筒压降计算 计算气液两相流压降的Beggs-Brill方法 稠油注蒸汽中的工作介质是湿蒸汽,即水和水蒸汽的两相流,或者说是气液两相流,两相流还包括气固两相流,如输送煤粉管道中空气和煤粉,烟气管道中气体和固体颗粒;还有液固两相流,如水煤浆的水与煤粉等。这里只涉及气液两相管流。

改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研究

摘要 稠油由于粘度高和流动性差,用常规方法很难开采。国内外自50年代投入开发以来,历经60年的开发,已经形成了以热动力为主的各种开发方式,其中蒸汽吞吐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开发手段。但是稠油油藏经过长期蒸汽吞吐开发后,区块产量下降迅速,经济效益明显变差,使得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成为目前急待解决的攻关课题。本文在蒸汽吞吐采油机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辽河油田锦45块这个典型的稠油油藏的开发现状、特点和规律的再认识,运用沉积相理论、油藏数值模拟理论、测井解释技术及动态监测等技术,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系统的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并完成蒸汽吞吐油田开发阶段采收率的预测。该技术研究为我国各类稠油油藏的蒸汽吞吐开发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和借鉴,可指导蒸汽吞吐油藏的实际开发。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剩余油;采收率

Abstract Heavy oil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produced by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because of its high viscosity and poor flow abili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viscous crude development in 1950's, many forms of development means mainly based on thermal dynamics have been set up. And the steam stimulation covers most developing conditions. However, after a long time of development, the yield in the block declines rapidl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bviously becomes poor, so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on improving exploitation effects of heavy oil reservoir. Based on steam stimulation oil recovery mechanism,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ing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three typical heavy oil reservoirs of Jin 45 Block in Liaohe oilfield, combining with sedimentary facies theory,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theory, log interpretation and dynamic monitoring,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maining oil, gives a systemic method improving exploitation effects, puts forward a theory forecasting oil-recovery, which can help to exploit the steam stimulation reservoirs. Key words: Heavy oil;Steam stimulation;Remaining oil;Oil-recovery

蒸汽吞吐开采稠油研究概况

1 绪论 在当今的世界石油生产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产油国,多数国家的常规开采已经到了中期或中后期,具体表现为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产量递减。为了今后的发展,世界上一些大的石油公司正在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在我国也同样面临常规油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在今后的若干年,原油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在无法发现新的常规储量的情况下,动用稠油资源是缓解未来原油短缺的重要手段。 根据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1982年2月在第二届国际重油及沥青砂学术会议上提出的稠油定义:重质原油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100~10000mPas,或者在大气压力下、15.6℃(60℉)时密度为:934一l000kg/m3,的原油;沥青砂油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超过10000mPas,或者在大气压力下、15.6℃(60℉)时密度大于1000kg/m3(小于100API)的原油。 有研究表明,除了南极洲外各大洲均蕴藏有十分可观的稠油。全球己探明的稠油资源有3000亿吨以上的储量,仅加拿大就大约有400亿立方米的地质储量,委内瑞拉也是稠油十分丰富的国家。而可供开采的稀油资源仅剩下1700亿吨,可见稠油将是21世纪的重要资源。过去稠油开发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近二十年来亚洲的稠油开发开始崛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稠油资源才开始工业性开发,至2002年产量己达1300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8%。 我国目前己经探明和控制的稠油储量约为20亿吨,主要分布在辽河、新疆、胜利和河南油田,大港、江汉等油田也有部分稠油。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预测的稠油资源量就有198亿吨,已探明地质储量12亿吨,动用地质储量8亿吨。经过20年的研究与实践,现已形成10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因此,经济高效的开发稠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2000年初,世界上强化采油的日产量大约是36.6万吨,其中热力采油的日产量约为2.07万吨,约占强化采油的56.6%,可见稠油热采在强化采油中占的主导地位。热力采油中,注蒸汽开采的产量约占97%,其次为火烧油层,产量约占热力采油的22%,其它的热力采油方法(比如说蒸汽辅助泄油,热水驱,电加热等)还处在小规模的试验研究阶段。 我国目前稠油开发主要包括蒸汽吞吐(约占78%),蒸汽驱(约占10%)和常规水驱(12%)等方法。

注蒸汽热力采油复习资料

1.温度越高流体相对渗透率越高。岩石渗透率降低 2.重力是由流体间的密度差产生的,是产生蒸汽超覆的主要动力。P49 3.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时油藏压力并不是越高越好,结合具体的油藏特点分析P14 4.原油粘度越大越容易产生汽窜。P99 5.热力采油的筛选标准中,原油的粘度和和厚度称为筛选的主要标准。P39 6.蒸汽吞吐是指在本井中完成注蒸汽、焖井和采油三个过程的稠油开采方法 7.矿场如何根据注采动态判断汽窜?P97答案:相邻井注汽时,生产井产液量增加,含水率上升,井口温度上升;汽窜严重时,相邻井注汽,生产井产水量急剧增加,含水率接近100%,并伴有一定的蒸汽。注采井间出现汽窜一般先表现为井间压力干扰,生产井动液面上升,产液量上升。 8.蒸汽吞吐、蒸汽驱,实跟踪调整的内容?P118答案1蒸汽吞吐:1)针对不同类型油藏进行优化设计2)改善工艺技术,提高蒸汽干度3)实施分层注汽,提高纵向储量动用程度4)钻加密井、侧钻井提高平面上储量动用程度5)应用化学添加剂,加注天然气,提高吞吐效果6)应用高温封堵调剖技术2蒸汽驱:主要包括对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分析以及为改善开发效果而及时进行的措施调整。 9.简述蒸汽吞吐存在合理周期注气量的原因?P86答案:在其他注汽参数相同的时,注汽量能够反映注热量的多少。注汽量越大,注热量和加热体积越大,反映在回采过程中产出液温度高,日产能力大,周期产油量高。但周期注汽量较大时,加热体积增加缓慢,产量增长幅度减小,吞吐油汽比下降。因为注蒸汽向地层内部推进,散失到顶层的热量和远处难以回采的热量增加,注热利用率降低;同时周期注气量过大,井底憋压会降低井底蒸汽干度。 10.蒸汽驱为什么采注比大于1?P90答案:只有注采井间形成压降梯度,才使蒸汽前缘推进至生产井。根据蒸汽驱开采需要在油层中形成蒸汽腔的基本要求,既要在蒸汽吞吐阶段充分降低油藏压力,又要在汽驱过程中以大排量形成采注井之间的压力梯度,以保持蒸汽带断向前扩展,所以,不论井是一个井组还是一个开发单元,生产井的采出液量必需大于注气井的注气量,即采注比大于1。 11.试分析目前技术和经济下可行的蒸汽吞吐井采油方式有哪些P157自己总结的答案:油井除了已注入的蒸汽外是没有其他外来能量补充的,油藏压力和温度将随累积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若注入蒸汽后油井维持自喷,这一阶段可以按照自喷井生产方式设计生产。自喷后期不能满足配产要求,转入机械采油;机械采油初期产量较高,而热力采油决定了生产阶段为

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_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1)

第24卷 第3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4 No.3 2004年9月 Journal of A nhui U niv ersit 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N atur al Science)Sep.2004 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 王志高1 ,徐怀民2 ,杜立东3 ,祁凯 3 (1.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2.石油大学(北京)提高采收率中心,北京 昌平 102249; 3.辽河油田股份公司曙光采油厂,辽宁 盘锦 257200) 摘 要:从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采油特点出发,总结了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稠油油藏剩余油形成控制因素和分布模式。确定了五个级次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微观级、单井单层级、井间单层级、层间级和平面级。提出了剩余油形成的三大控制因素,包括油藏地质类、油藏工程类和井网部署等。强调了油藏地质条件的关键作用,阐述了各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控制因素;蒸汽驱 中图分类号:TE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98(2004)03-0019-05 收稿日期:2004—04—23 作者简介:王志高(1963-),男,山东潍坊人,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测井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和管理研究工作。 1 引言 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位于辽河断陷西斜坡中段齐曙上台阶东部,是一储量丰度高、埋藏浅的稠油油藏。分布层位为沙三段大凌河油层,分为Ⅰ和Ⅱ二个油组,12个小层,储集层为一套以砂砾岩体为主体的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好,非均质性强。主要以热蒸汽吞吐采油方式为主,经十几年的开采,原油采出程度达60%~70%,原油产量递减,但油藏内仍然有40%~50%的剩余可采储量。从目前的热采动态来看,目前残留在油藏中的剩余油呈现分散、复杂的分布状态,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于热采稠油油藏剩余油而言,由于采油方式是靠加热油层、降低原油黏度使原油产生流动进行开采,这一方式有别于稀油注水方式开采[1,2]。因此,稠油热采所形成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有自身的特点。在探讨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模式方面,稀油水驱油藏研究程度高,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模式及预测方法研究进展较大。然而,稠油热 采剩余油研究较少[3~5] ,目前,对蒸汽驱的机理及 其形成的剩余油研究成果较少[6,7]。本文力图在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稠油油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稠油油藏热采过程中剩余油形成的模式和控制因素,为类似的稠油油藏热采开发提供借鉴。 2 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 根据热采过程中的特点和大凌河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按规模可将稠油剩余油形成模式分为五种规模类型:微观、单井层内、井间、层间和平面。 2.1 微观剩余油分布模式 大凌河稠油油藏剩余油微观分布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见图1)。一是不规则的油滴(见图1A),其分布位置可在并联的孔道中,死胡同孔隙中和孤立孔隙中;二是剩余油呈束状(见图1B ),因含油饱和度较大,构成水动力连贯性而形成;三是簇状油块,由油丝断裂、水桥阻塞作用而形成(见图lC)。 19

稠油油藏钻采方案

第一部分常规热采开发方式采油工程设计

3.1 直井及定向井采油工程方案设计 3.1.1 完井工程设计 3.1.1.1 完井方式 友林稠油油藏出砂普遍,目前开发井都采用套管注加砂水泥预应力固井、射孔完井方式。 根据山东油田稠油开发实践,2013年友林油田超稠油油藏直井(定向井)主体采用套管注加砂水泥预应力固井、射孔完井方式,水泥返至地面,要求固井质量优良。 3.1.1.2 生产管柱设计 3)生产管柱设计 根据理论计算和经济效益对比,2013年部署区直井(定向井)生产管柱选择为: ①油藏埋深≤350m(337口),采用Φ73mm ×5.51mmN80平式油管; ②油藏埋深﹥350m(230口),采用Φ114mm×62mm隔热油管。 按2013年友林油田产能建设实施部署统计,有230口直井(定向井)需要使用隔热油管,按单井平均470m计算,需隔热油管10.81×104m,隔热油管性能参数见表3.1-7和表3.1-8。 表3.1-7 Φ114×62mm隔热油管性能参数 表3.1-8 隔热油管隔热等级参数表 此外,2013年友林油田产能建设实施方案还部署了10口动态监测井,设计单井井深470m。对抽油生产中采用的Φ73mmN80平式油管和Φ60.3mmN80平式油管进行了强度校核和生产适应性分析(见表3.1-9),两种管柱的强度和生产适应性满足采油要求。因此,为满足生产和动态监测的要求,动态监测井采用双管结构:主管、副管都采用Φ60.3mm×4.83mmN80平式油管。 表3.1-9 Φ73mm和Φ60.3mm平式油管强度校核

3.1.1.3 油层套管 根据山东油田稠油开发实践,直井和定向井通常采用Φ177.8mm套管。Φ177.8mm套管井筒半径大,流动阻力较小,有利于稠油流入井筒,也有利于后期防砂及维修作业。推荐采用Φ177.8mm套管。 全生命周期采油工程方案的实现,依赖于井筒的完好。而在热采开发中,套管损坏往往导致生产井提前报废。因此,建议钻井工艺使用TP90H或以上钢级的热采套管,保证井筒完好。 3.1.1.4 射孔工艺 友林油田侏罗系八道湾组压力系数为0.94,原油粘度高,无自喷能力。因此,射孔方式选择电缆传输方式,具体射孔参数如下: 射孔弹:YD-89弹 孔密:20孔/m 布孔格式:螺旋布孔 布孔相位:60° 射孔液:稠油脱油热水 3.1.1.5 井口 为防止地层破裂发生汽窜,友林超稠油注汽压力应不高于地层破裂压力。油藏工程要求结合2012年实施区的实际注汽压力情况见表3.1-10,2013年实施区八道湾组井口注汽压力控制在9.0 MPa ~12.0MPa之间。根据油藏工程设计的注汽参数,采用耐压14MPa的热采井口可以满足要求。 表3.1-10 重18井区2012年投产井井口注汽压力与2013年注汽压力预测 1)生产井:采用KR14-337-65型热采井口,最高工作压力14MPa,最高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