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学术繁荣人们就会想到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个时期,不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波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与自豪的人才高地。同时,代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诸子思想和流派也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在20世纪中叶,在中国地质学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次学术繁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五大学说或学派。虽然这次百家争鸣局面持续的时间很短,其意义也不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或许能使我们得到新的启迪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现将中国地学界公认的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或学派简介如下。

一、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科学。它是由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研究中国及东亚地质构造的基础上,总结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而创立的地质学与力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0世纪20年代,关于大陆运动起源问题有许多不同的学派,但是其主要争论在于活动论与固定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之争。1926年,李四光先生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1929年,发表《亚东一些典型构造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1933年,发表《东亚构造格架》;1939年,出版《中国地质学》。20世纪40年代,他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并以构造体系为指导,继续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1945年,他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从而使地质力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中国和世界地质科学之林。

在地质力学中,地壳岩层、岩块中的褶皱、节理和断层等地质现象,称为构造形迹。构造形迹的规模大小不一;可以大到展布于地球上的山脉,也可以小到由矿物晶格位移和矿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它是地壳、岩体在应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形成的踪迹。

在野外工作中,为了描述构造形迹的特征和空间方位,往往采取构造形迹的的一个面(平面或曲面)来表示构造形迹,这种面称为结构面。按构造形迹所反映的力学性质,可将结构面分为以下5种:

压性结构面:由挤压力形成的结构面,简称挤压面,如褶皱轴面、逆断层或逆掩断层、片理面及一部分劈理面。

张性结构面:主要由引张拉伸力形成的结构面,简称张裂面,如部分正断层面、张裂隙面、张节理面。

扭性结构面:主要由扭动力形成的结构面,简称扭裂面,如平移断层、扭裂隙、X型节理等。

压性兼扭性结构面:简称压扭性结构面,如一部分斜冲断层。

张性间扭性结构面:简称张扭性结构面,如一部分上盘斜落的正断层。

在构造带与构造带之间常夹有构造形迹相对微弱的地块或岩块。若它们是同时期经过一次构造运动或按同一方式经过几次构造运动产生的,则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构造体系。

在地质力学中,构造体系按其形成的地应力分析,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即: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各种扭动构造体系。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又称为巨型东西向构造体系或东西复杂构造带。它在大陆壳上突出地表现为横亘东西的隆起山岭,往往展布于一定纬度上,规模很大,具有全球意义。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主要是受南北向挤压力作用而形成的。它的主体由东西走向的褶皱或压性断裂构成,同时还有与它垂直的张性断裂和与它斜交的两组扭性断裂。这一系列东西复杂构造体系,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发展过程,也不一定具有同样的综合形态,但是却都具有主要的共同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构造体系以及组成它们的褶皱和断裂,大致都是东西走向的;在中纬度地区比较集中;在大陆上可断续延伸几千公里,在大洋底也有其存在的踪迹。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的发展历史很长,经过了反复多次的地壳运动,一般常伴随有走向东西的岩浆岩带分布。所以,对各种矿产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从中国大地构造轮廓来看,有3条明显呈东西向的山脉,形成了3条横亘东西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由北向南是: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

经向构造体系是一些走向南北的强烈构造带,又称为南北向构造体系。其规模大小不等,性质也不尽相同。它主要由走向南北的褶皱和压性断裂以及伴生的张性、扭性断裂构成。在中国最为显著的南北向构造带出现在四川西部和云南中部,其中以大雪山-戛贡山为主体,称为川滇南北向构造带。该带在地理上称为横断山脉。自西向东并列有高黎贡山、怒山和大雪山,由一系列强烈褶皱和规模巨大的冲断层构成。

在中国其它地区,还有一些不太强烈的经向构造体系。在北方,如贺兰山区南北走向的构造带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脊柱相复合;在南方,四川东南部至贵州中部,有川黔南北向褶皱出现。此外,还有一些经向构造体系,有的菱形分布,有的与“山”字形构造的脊柱相复合。

上述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和经向构造体系,反应了经向和纬向的水平挤压力或引张作用,都是具有全球性的构造体系,也是地壳运动的两大基本方向。但

是,由于地壳组成物质的不均一性,因而使沿着纬向或经向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地壳发生扭动,从而形成了各种扭动形式的构造体系。

扭动构造体系的形式很多。按作用力方式不同,可分为直线扭动和曲线扭动。前者一般称为扭动构造,如“多”字型、“山”字型构造;后者一般称为旋扭构造或旋卷构造,如帚状构造等。

根据地质力学观点,东西向或南北向的水平应力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地球自转速度改变所产生的离心力(一种是南北向的,一种是东西向的)产生的。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球自转速度是有变化的。正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产生切应力使地壳产生运动。切应力在赤道上最大(因为地球转速最大);而在两极则最小(地球转速等于0)。因此,在赤道附近出现巨型张裂、扭裂以及大的旋卷构造。

地球不是一个理想的刚体。当自转角速度变快时,它的扁度就会变大地球表层-地壳物质就会向赤道挤压,并且中纬度地带受挤压最强,于是就出现了大规模的纬向构造带。同时,在纬向切应力方面,当自转加速度变快时,就使地壳中结合不牢固的部分物质因跟不上转速加快的步伐而掉队,犹如车速急增时乘客向后仰一样。这就使部分地壳相对地向西滑动,如美洲大陆相对于欧非大陆落后,便在它们之间出现了大西洋;美洲大陆西缘遭受太平洋底硅镁层的阻挡,形成南北向的巨大挤压带——纵向大山脉,伴生的“山”字型弧顶也向西凸出。

二、多旋回说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创立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简称多旋回构造说或多旋回说,是于1945年在他发表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来的。多旋回说是地学界最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学说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地球(主要是地壳-上地幔)各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构造运动是多旋回式(螺旋式)向前发展演化的,不仅构造运动(褶皱、断裂)是多旋回的,而且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也是多旋回的。

多旋回说是在批判、发展地槽发展演化单旋回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单旋回,是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H.Stille)提出来的一种地槽褶皱带发展模式。当时。单旋回学说在国际上流行甚广。史蒂勒认为,地槽发展初期以下沉为主,有大量蛇绿岩形成;以后地槽型沉积地层褶皱成山,与此同时有大量花岗岩侵入,随后有安山岩喷发和各种小型侵入体;最后褶皱带遭受剥蚀,地槽转化为地台,并伴有玄武岩喷溢。这就是有名的地槽发展单旋回观点。也就是说,一个地槽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产生一次变质及变形,出现一套超基性、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一次成矿作用,便转化成褶皱带。换言之,一个地槽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就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

1945年,黄汲清先生在分析研究中国大量实际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世界其它地槽褶皱带的实际资料,指出地槽的发展不是单旋回的而是多旋回的。一个地槽从发生、发展到结束,不止经历一个而是经历了多个构造运动旋回。每个旋回都使地槽的一部分转化成褶皱带,最后一个旋回才使

地槽全部转化成褶皱带(造山带)。例如,有的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加里东、早华力西、中华力西和晚华力西四个旋回。其中,每个旋回都有强烈的褶皱运动,超基性、基性岩形成,花岗岩侵入和安山岩喷发。更为重要的是,每个旋回都具有其独特的内生矿床组合(成矿作用),如哈萨克斯坦地槽,早期以金矿为主,中期金矿减少,而晚期则以钨锡矿特别重要。

黄汲清先生在结合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地壳和岩石圈中的深断裂也是多旋回活动的。并且,他把深断裂分为硅铝层断裂、硅镁层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四种类型。其中,硅铝层断裂切穿地壳硅铝层,但是并不明显地进入地壳硅镁层甚多,如邵武河源深断裂。硅镁层断裂(壳断裂)切穿整个地壳(硅铝层和硅镁层),但是并不明显地进入上地幔甚多,如沧州深断裂、超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但是并不明显地进入软流圈,如东非裂谷、郯城庐江深断裂。超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并深入软流圈,如西太平洋岛弧带、雅鲁藏布江深断裂。

1954年,黄汲清先生提出,自中生代以来,亚洲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构造格局:古亚洲型、太平洋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型。以后,他结合板块构造说,又进一步提出了三大构造域的概念,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其中,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地质上比较稳定的地区。滨太平洋构造域,中生代构造运动特别突出,并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岩喷发和花岗岩侵入,这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的结果。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别发达,它使喜马拉雅隆升成为高山,青藏地区隆起成为海拔4500~5000米的广大高原,这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继而碰撞亚洲大陆的结果。

黄汲清先生认为,板块运动是长期的、多旋回发展的。例如,澳大利亚的塔斯满地槽就是由6个褶皱旋回组成的。它是太平洋板块向西、向澳大利亚6次俯冲的结果。每次俯冲都产生了蛇绿岩套、褶皱运动、花岗岩入侵和安山岩喷发;而深海沟(即俯冲带)则随着褶皱运动由陆地向海洋方向迁移,这叫做多旋回向洋迁移运动。西南日本地槽褶皱带的向洋迁移运动也十分明显。在那里,发现了5个褶皱旋回,每次板块俯冲结束之后,地槽即向东、向太平洋方向迁移。在中国,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地槽褶皱带的向洋迁移运动同样十分明显。

多旋回说认为,板块构造说与多旋回说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相互补充、互相结合。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过程中,把这两种大地构造学说密切结合起来,是地质工作者的长期任务。

三、断块说

断块构造学说,简称简称断块说,是中国张文佑教授等于1958年创立的研究地球岩石圈断块结构及其运动的假说。断块说是张文佑教授等继承和发展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思想,吸取“地槽地台说”、“板块说”的合理部分,在分析研究中国和世界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40年代初,张文佑先生在跟随李四光先生研究中国华南大地构造时,把岩石中的节理分为X型和Y型两大组合;前者具剪切性质,后者具拉张性质,成为其后创立地球表面4种断裂体系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后,在他主持下以断裂体系为主导思想编绘了第一张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

地构造纲要,并创用了断块、断坳、断褶带、断块带、台块等术语,为后来成为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把野外观察与室内模拟试验及理论分析三者结合起来,初步完善了断块构造学说。

断块说在研究方法上,强调运用地质力学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球的构造形成和变形进行辩证的分析,将构造旋回的划分与构造形成、变形过程联系起来。认为,地壳的变形一般是从褶皱到断裂,但是一经产生断裂,它便对以后的变形起决定性作用,即第一期的断裂控制第二期的褶皱,第二期的褶皱改变第一期的变形,也就是基底控制盖层,盖层改造基底。所以,断块说侧重研究断裂的形成和发展。

断块说认为,地壳变形主要取决于力和介质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都不是均一的,应力的集中和释放发生在介质的不均一处。由于受力方式、边界条件以及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因而断裂常以不同型式组成“X”型、“Y”型的断裂体系,可表现为拉张、挤压、剪切、剪切-挤压以及层间滑动等不同活动方式。按不同深度,断裂可划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四级。同样,被各种断裂网格所切割的地块,也相应地划分为四级。随着深度和温度压力的增加,褶皱和断裂具有分层性。这种分层性,与地球各圈层之“软”、“硬”层之间的的层间滑动有关。构造层划分要考虑形成和变形两个方面;从形成到变形是构造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旋回。每个构造旋回的形成控制旋回的变形,而前一构造旋回的变形又控制下一个旋回的形成。所以,基底断裂构造常可控制盖层的构造发育。

在区域应力场的演化中,压、张、剪是同时存在的。一个地区挤压,相邻地区必然拉伸,反之亦然。同样,一个时期挤压,必然在另一个时期拉张,反之亦然。挤压区常以水平运动为主,而拉张区则常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和垂直是一个运动的两种方式;何者为主,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由于断块说吸取了有关大地构造学说的优点,使许多疑难问题从理论上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因此,它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的普遍重视。并且,已在石油、铁矿、地震地质、水文工程等项生产实践中收到了一些实际效果。

四、地洼说

中国陈国达教授倡导的地洼构造学说,简称地洼说,也称为活化构造说。它是在批判继承槽台说的基础上,基于对地台活化的深入理解逐步发展而成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1956年,他根据自己长期野外科考及专题研究成果,结合前人大量资料,发表了《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第一次提出地壳第三构造单元活化区概念的雏形,标志着地洼说的诞生。随后,他相继发表的《地壳的第3构造单元地洼区》(1959)及《地洼区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1965)等著作,均系对这个新构造单元的特征、鉴别标志、类型划分、在地壳演化史上的出现时间和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等,做出了详细论证。

陈国达先生指出,自1859年以来,地学界传统理论认为大陆地壳大发展过程只有两个阶段:先出现活动区-地槽区,然后转变为稳定区-地台区。1959年,他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

新阶段,在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或长圆形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区,也与地槽区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化区,是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由于它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因而取名为活化区;又由于其最主要特征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因而称其为低洼区。

地洼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区,稳定区也可以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过程,并非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台阶段,而是多阶段、螺旋式的升进。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之间的相互转化、递叠,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向前发展,这叫做“动、定转化递进律”。它的力源机制在于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运动,叫做散聚交替说。它与板块构造活动有关。

地洼说认为,地洼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期。其特点是形成丰富的有色金鼠、稀有金属、分散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等矿床;汞、氟、金刚石等也很重要。世界上80%的钨、85%的钼、50%的锡、40%的铜产于中、新生代;金刚石以中生代为产出高峰期。在地洼盆地中也产生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石膏、盐及其沉积铜、铀、铁等矿产。其矿床特点常以在小面积内可以集中大储量著称。而且,地洼区常可继承先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形成矿床叠加。其成矿作用又可将先成矿床改造富化,形成新的矿床或使先成地层中的分散矿物质富集成工业矿床。

因此,在地洼区的矿产综合多样,并且常见大而富的复成矿床。由于在地壳演化新阶段有如此重要的成矿作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成矿学者的高度重视。

五、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1962年,张伯声教授创立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简称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是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理论假说。该学说认为,整个地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这就是地壳的镶嵌构造;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在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并具有近等间距性,这样的构造就是波浪状构造;全球地壳表现为几个系统的一级套一级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的定向排列,因而在几个方向上表现出一级套一级的波浪状构造;地壳几个系统的、从宏观到微观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状构造的交织与叠加,形成十分复杂但却有一定规律的镶嵌构造图案,这就是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该学说的思想萌芽于1959年。当时要阐明的问题是,相邻两地块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都与它们之间的活动带为支点带,互作天平式摆动,并且相应地引起支点带本身与之同时作激烈的波状运动。1963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个地壳是由不同级别的激烈运动的活动带与不同级别的相对稳定的地壳块体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级套一级的镶嵌构造。并且,把相邻两地块的天平时摆动在空间上扩大范围来考虑,引伸出地块波浪的概念。自此以后,经过张伯声先生不断的研究,逐步系统化、理论化,成为目前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波浪状镶嵌构造有别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所说的地壳镶嵌构造。他们只是认为地壳的某些部分像一层“巨大的角砾”杂乱无章地镶嵌在一起。而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则认为,地壳的镶嵌是有规律的,其空间展布、运动变化都好像是几个系统的波浪的相互交织。

该学说在理论上兼收并蓄了“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身的运动探讨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赋予“地球四面体理论”以新的含义。它指出,由于地球以收缩为主的脉动,使地表产生4个地壳波浪系统。它们各自不停地传播及相互交织,形成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网。由于地球脉动所派生的自转速度的变化,又加剧或减弱了一些方向的地壳波浪,并可在上述波浪状镶嵌构造网上叠加一些其它构造形象。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就是地球以收缩为主的脉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综合效应。

该学说以地壳波浪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蚕行式、蛇行式和蠕行式)来形象地说明地壳各大小块体的运动是以水平方向传递为主,但是“漂而不远,移而不乱”。它有别于板块说关于岩石圈几大板块在地幔上远距离漂移的说法。而且,波浪状镶嵌构造是由于不同系统的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交织而成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级级相套的地壳块体的镶嵌构造。这也有别于有限数量的岩石圈板块。

在中国明显存在着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一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一是地中(海)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二者的相互交织使中国有规律地呈现出斜方网状构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网格中,还有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斜方网格,把中国地壳次分、再次分为更小的以至显微的块体。在中国的这种斜方网格构造中,还可以看到叠加着一些迁就向斜构造而成的正向构造带。这种以斜向交织构造网络位置,有近东西及近南北的构造叠加其上的镶嵌构造格局。这不仅是近代地壳构造的特点,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雏形。只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以某一组斜向为主,而到另一个时期则以另一组斜向为主。构造带的具体部位,也随着历史发展不断迁移,但是总的格局无太大变化。

该学说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强调的地壳运动的波浪性及其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多年来,地学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间距”问题,即:无论造山带、沉积洼陷带的展,还是断裂带、岩浆岩带、变质带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间距性。从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类矿产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间距性。该学说用波浪运动的根本特性对“等间距”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并且,利用不同级别的地壳波浪有着不同级别的似等间距这一特点,可以在已知若干矿点的基础上,推断未知矿点和成矿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矿床的基础上,推断隐伏矿床,以减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

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使地壳的不同部位基本上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地质特征,从而与之相应地发育着不同的矿产资源。两种系统的波谷带相交,形成较大的洼陷,即构造网眼中的地块,多为含油气盆地,其边部多有煤田可供开采;波峰带与波峰带相交,形成较高的隆起,即构造网的网结,多为构造较复杂的山块,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发育,多内生及变质矿床;波峰带与波谷带相交,即构造网的网线部位,隆洼程度因具体情况而异,多形成以波峰方向为主导构造方向的交织,决定着油田的具体位置;复杂山块和构造带内次一级活动带的交叉网点,是内生金属矿生成的有利部位;构造带边部及内部洼陷地带,对成煤和沉积金属矿都较为有利。

该学说也与地震有关。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基本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或沿其

边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跃式迁移。在一段时期内,地震沿北东向活动为主;而到另一时期,则以北西向活动为主。构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跃部位。但是,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现出特长的地震活动周期,这都属于地壳波浪的干涉现象。

2018年1月14日撰写于重庆

2019年5月19日修改于重庆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 一名词解释 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 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 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 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岩石大地构造复习资料分析

岩石大地构造学(PETROTECTONICS) 教师:张开均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质学学科础课,是岩石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和矿物学等基础学科的有机融合和发展。岩石是认识固体地球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在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岩石或岩石组合。通过认识和研究这些岩石及岩石组合来理解地球特别是岩石圈板块构造的演变,恢复和确定特定区域、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环境,是本课程的目的。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岩石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前缘及其进展,能够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矿物岩石学标志、地球化学标志等的甄别,确定特征岩石和典型岩石组合,并进而合理地探讨岩石及岩石组合与岩石圈大地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板块构造与地幔柱理论 1.板块构造基本原理(Mid一ocean Ridges,Intracontinental Rifts,Island Arcs,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Back-arc Basins,Ocean Island,Continent):固体地球上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慢最上部的橄榄岩层],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由不同的板块边界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刚性板块。彼此间在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相邻岩石圈间水平运动有三种类型:在洋中脊裂谷带,两板块作背向运动(离散),产生新洋壳和海底扩张;在海沟一岛弧带位置上,两板块相向运动(汇聚),伴随洋壳消亡或大陆碰撞;在转换断层处,相邻板块间发生走向滑动,洋壳既无新生,也无消减。在全球范围内,板块沿分离边界的扩张增生与沿汇聚边界的收敛消亡相互补偿抵消,从而使地球半径和体积保持不变。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和热对流。 2.离散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离开,其应力状态是拉张。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软流圈物质从这里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分离型边界也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或称建设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的典型:北大西洋洋脊,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中国各大地构造理论学派

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二、地质力学 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四、断块构造学说 五、地洼说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张伯声院士是我校已故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地质科学家之一,为我国的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 学说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 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 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内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张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正是这2000多名专修科大学生后来成了我国石油工业和矿产地质的生力军。但由于编写新教材过度劳累,而得了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张伯声教授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在抗美援朝期间,他送子参军,并捐献出全部积蓄购买飞机大炮,对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起了很大作用。他在生活十分上节约俭朴,一贯严格要求自己,而对学生却关心备至,在经济上经常资助一些生活十分困难的学生。他总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他认真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思想,而又不被这些思想所束缚,总是教育学生要结合中国国情,自力更生,走自己发展的道路。他师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他在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导研究生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29.22%;海水覆盖面积70.78%;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 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 2016年 6 月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就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以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模式、构造解析方法和构造演化历史为主线(万天丰,2004): ⑴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主线,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大地构造学的确也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年的大地构造学几乎都附属在区域大地构造学之中,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和杨森楠、杨巍然(1985)编写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科书实际上都是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基础来讨论大地构造学的;程裕淇院士(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更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的认识;最近,车自成等(2002)编著的《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也是以地块的区划研究作为主线的。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主线的体系,对于了解各地区的特征比较有利,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宏观的总体特征,就可能稍嫌薄弱。 ⑵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先生创导的地质力学,在讨论中国大地构造时,就是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他称之为“构造体系”,即按构造线的组合特征和地质体所受作用力的类型不同,来建立构造模式,如山字型、多字型、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1926、1947、1962)就提出了上述构造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批从构造变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第9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赵剑波 第九讲 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四川期,135‐52Ma)的构造演化 ---四川构造体系形成,东部盆岭构造发育,主应力方向的顺时针转变,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全球板块普遍北移 〇、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川期的概念,知道西川构造体系概念和特征,知道四川期正逆断层和盆岭发育状况,知道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顺时针转动及其证据,知道四川期的岩浆活动情况,知道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与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知道将构造、岩浆、沉积特征与时代相结合,并能说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构造、岩浆及沉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大陆是不断离散、拼合的结果;知道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是全球构造运动的一部分。 2.重难点 1)重点:四川期,四川构造体系,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2)难点:东部盆岭构造,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3.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提问与讨论 3)学术论文查找与汇报 前言 四川运动最早由谭锡畴、李春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究四川西部的西康地质时提出来的。中国大陆的多数地区白垩系与古近系是整合接触,没有构造事件发生。四川期构造作用的高潮发生在古新世末期或早始新世末期,而四川期本身可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延续到古新世末期。 中国大陆四川期的沉积,除了塔里木西南和藏南地区还有残留海分布外,在大部分地区都以山麓、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以及火山岩系为主要

特征。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大陆沉积环境。对于中国大陆西北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四川期构造作用相当不明显,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之间均表现为连续沉积,地层之间几乎都是整合接触。 补充: 谭锡畴:河北吴桥人,1892‐1952,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他参与进行的第一件工作,是对北京西山进行全面的地形地质测量。完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这部专著的最重要部分是1:1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1929年秋,谭锡畴和李春昱一起去西南,对四川、西康作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此次考察,行程上万里,历时2年多,作1:20万路线地质图30余幅。他们是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中国地质学家,是我国最早穿过大巴山并对其地质构造进行研究的地质学家。1931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地质研究所,谭锡畴兼任该所研究员。1938年他到云南以后,一边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一边应地方政府之请,主持宣威煤矿的勘探和开采工作;1939—1940年,又兼任云南易门铁矿局局长。谭锡畴从事教学,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从不放松。 李春昱,河南汲县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 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 古近纪: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已将原来的第三系分为古近系(Paleogene)和新近系(Neogene),古近系的含义和原来的下第三系相同,包括了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古近系的顶、底界线已经确定,顶界年龄为23.03 Ma,底界年龄为(65.5±0.3)Ma。 一、板内构造变形与应力场 1、四川构造体系 四川期的构造变形以形成轴向WNW的宽缓褶皱、WNW向逆掩断层、NNE向正断层、NE或NW向的走滑断层为主要特征。它们在四川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四川构造体系。四川期轴向WNW向的宽缓褶皱分布十分广泛,这种宽缓、波状起伏的地层样式在盆地内部方向十分稳定,但在盆地边缘,地层都朝盆地中央倾斜,四川盆地南部此类褶皱最为明显。综合其它地区的褶皱轴向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四川期的褶皱是西南强烈、东北微弱。 2.构造应力值差异 据万天丰等人测定,四川期的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是目前已经测到数据中最大的,平均是107.4Mpa,同时表现为西南部较强,东北部较弱。在阿里‐雅鲁藏布江带可达183.5Mpa,秦岭大别带为145 Mpa,东北地区一般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 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 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方法:(一)历史-构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 历史-构造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包括7方面的分析内容: 1、地层-沉积特征分析 根据地层发育及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和古生物组合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区,进而了解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与分区(如隆起与拗陷的位置、时间、性质、大小、形状、幅度等) 2、岩浆活动分析 时空分布、产出特点岩浆演化过程恢复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总结不同构造区岩浆活动特征 3、构造作用分析 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类型及强度差异重塑地壳构造运动史,划分不同类型构造区 4、变质作用分析 变质岩的时代、岩性、分布、变质相变质作用产生的条件分析构造环境 5、成矿作用分析 据成矿作用与各种地质因素的关系,研究各种矿产的控矿条件,确定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和找矿方向。 6、地球物理分析 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分析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 7、地球化学分析 根据各种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元素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场;为构造分区和找矿区划提供重要资料。 还可通过陨石、月岩地化资料的分析对比,探讨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 (二)力学分析法 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生成次序及成因机制入手,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李四光提出。 三)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方法) 是把现代地球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种地质记录相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类似之处,并推论地史上这些地质构造类型的演变规律的方法。 如: 大陆边缘-发展中的地槽蛇绿岩套-洋壳残留体浊流沉积-复理石建造 注意:一般来说,中生代以来的情况与现代大体相似,可对比性强,古生代以前特别是前寒武纪的情况与现代差别极大,不能简单对比 (四)构造比较法 根据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找出不同地区某一尺度上的相同的本质,划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的方法。 如: 地壳类型及其特征:大洋型地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它的结构总是比大

大地构造分区

地质勘查工作中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 初稿 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就是建立区域成矿背景及研究成矿条件的重要资料之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又就是决定着同一成矿带不同勘查区块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类型。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初步了解一个勘查区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地质背景、已知矿床赋存地质条件及矿体的找矿标志(层位、构造、蚀变等)。通过对区域及勘查区块周边地质条件的解读,类比勘查区块的成矿地质条件,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根据成矿地质理论确立找矿地质工作思路,选择合理的工作手段,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法与程序。 一、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 解读区域地质资料,往往就是主要从事矿区地质工作者所忽略的或不愿深入的领域,摘录、转抄或粘贴前人资料成为编写设计、报告的主要手段。因此,造成设计、报告编写中对成矿背景认识陷入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局面。 解读区域地质资料,在任何一个地区,必须运用的地质资料为:其一为区域地质志与岩石地层划分两本书;其二为不同比例尺的各种地质图件。 如何解读区域地质资料的思路应由面到点分层次解读,根据区域地质志、岩石地层划分与小比例尺地质图资料,确定勘查区块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属地层区、构造单元及成矿带。 1、大地构造位置的解读

陕西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反映出不同学者所重视的主所在,目前划分比较详细的主要有传统的槽台观点与现在兴盛的板块构造观点。 (1)槽台构造说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槽台说有黄汲清为创始人,现在的传人以任纪舜、姜春发等为代表。 槽台说将大地构造单元分为两大类,即地壳构造主要由地台与地槽。地台反映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具有不规则的形状,有古老的地壳存在,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弱,变质作用较浅,岩浆岩不发育等地质特征;地槽反映相对不稳定的构造单元,具有长条形的形状,有巨厚的地层沉积,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强,变质作用较浅,岩浆岩不发育等地质特征; 槽台说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有成熟的划分方案,有系统的构造单元术语与命名系统列(表1)。 表1 槽台说构造单元命名术语表 1989年出版的陕西省区域地质志根据槽台学说观点对陕西省境内地质单元进行详细划分(图1),将陕西境内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及扬子准地台;十二个二级构造单元划分与二十一个三级构造单元(表3)。

大地构造整理

各类沉积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盆地是地壳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沉积盆地的概念不完全相同,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沉积盆地的另一层含义是:它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的地区,或是未经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这与造山带之前的盆地区分开来。根据沉积盆地的成因类型将盆地分为 伸展型、挠曲型和走滑型三大类。 伸展型盆地是指在岩石圈伸展背景下发育的盆地,一般以地壳变薄、负布格重力异常为其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裂谷型盆地,被动陆缘盆地,陆内伸展盆地,克拉通盆地。伸展盆地虽然多表现出断、挠相结合的构造样式,但因初始原因不同,进一步可将伸展盆地分为裂谷型和一般伸展盆地。前者起因于热力驱动,多由地幔热柱上涌导致。而一般伸展盆地起因于重力滑动,常表现为向一个方向伸展量不断增大的斜坡状凹陷,通常指被动陆缘盆地。 挠曲型盆地是地壳挠曲变形所形成的盆地,不仅仅发生在前陆地区,大洋盆地也是地热沉降导致上层挠曲变形的结果。挠曲型盆地又分为前陆盆地,山前凹陷盆地,多发育于前陆与山前凹陷地带,受上覆载荷作用挠曲而成。 走滑型盆地即是与大型走滑活动有关的盆地。一是走滑拉分盆地,可出现在任意类型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与一组离散型走滑断裂有关;二是滑脱型盆地,指因滑脱而导致的拉张断陷,主要出现在造山带中 华北地台构造演化史 一、华北地台大地构造演化概述 1)早前寒武纪(太古代-古元古代) 基底形成演化阶段(Ap-m陆核孕育阶段; An初始克拉通化; Pt1结晶基底形成);2)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三叠纪 地台稳定发展阶段(Pt2-3大陆裂陷阶段; Pz稳定盖层沉积阶段); 3)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罗纪——新生代 陆内构造阶段(或“地台活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活动阶段) 二、基底构造演化四个阶段 ①古陆核形成迁西期(Ae-Ap) 经历了3.2-3.0 Ga迁西运动,并伴随大规模钠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侵入,在冀东、辽北形成一些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②基底雏形形成阜平期(Am) 经历了2.9-2.8 Ga阜平运动(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 ③新太古宙裂陷槽、裂谷出现五台期(An) 经历了2.6-2.5 Ga的五台运动引起了裂陷槽内强烈的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花岗岩侵入,使地壳增厚,稳定区进一步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 ④华北地台基底形成吕梁期Pt1 经历了1.9-1.8 Ga为主幕的吕梁(中条)运动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基底,奠定了中元古宙以后的沉积基础。 地台基底形成的早晚和不均一性,决定了盖层发育阶段活动与稳定性的差异。 三、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中-新元古代是一个由活动到稳定的构造转变的过度时期,这个阶段在空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考试复习纲要及试题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与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学科。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3、地球动力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星际作用。 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变形研究:通过对构造运动留下的行迹(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变质构造、变质矿物)的研究,寻求地壳及岩石圈运动的力源问题。 2、地质体成因研究:地层地质体、变质地质体、岩浆地质体、火山地质体等的形成、演化及构造就位过程。 3、壳幔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目前能作为我们立论基础的地球动力主要是重力均衡和壳幔分异与对流。 4、地球演化史的研究:研究以前的发展趋势,推断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大地构造学的主要任务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起源均匀聚集模式非均匀聚集模式 二,地球圈层构造 第三章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假说 一、一种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设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1、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主要的地球动力学假说 1、地球收缩说 2、地球膨胀说 3、地球脉动说 4、地球自传说 5、重力分异与重力作用 6、地幔分异与对流 7、层块构造热涌说 8、热点—地幔柱说 9、星际作用 第四章地槽地台说 一、概念 1、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地质学》期中考试答题纸 班级:1120101 学号:201120010116 姓名:龙盼盼 一、名词解释 1.低速高导层: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 康氏面相当。 2.复理石沉积组合:主要由泥灰岩、砂岩、钙质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 硬砂岩组成具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 很少含化石,具薄层的递变层理,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 3.优地槽:一种以拗陷过程中伴有强烈海底岩浆喷溢,形成细碧角砾岩沉积 组合为特征的地槽,它的沉积物巨厚,且多为深水相浊流沉积。 4.转换断层:是横切大洋中脊的一种剪切断层,由于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 扩张同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段之间,且 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动方向正好相反。 5.热地幔柱: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地核与地 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 幔物质柱状体。 6.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 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7.双重构造:是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次级叠瓦式逆冲 断层和断片组合而成的逆冲断层系统。 8.反转构造:一种叠加、复合构造,是同一地质体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应力 改变造成伸展或压缩构造的垂向叠加。 二、简答题 1. 俯冲造山带包括哪六种基本类型? 答:日本岛弧型、新西兰北岛弧型、马里亚纳型、莫克兰型、智利型六种俯冲造山带。 2. 何谓沉积盆地,其成因机制有哪三种模式? 答:沉积盆地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盆地是指地壳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 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主要有重力作用、热力作用、压力作用三种模式。 3. 板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 答:①分布特征:陆内造山带在空间上总是发生在陆内,横切板块边缘,而不是在陆缘和陆间。它既可以发生在克拉通型的古老大陆内部,也 可以发生在由陆缘、陆间环境经过主造山期转化而成的较新大陆内部。 ②地壳特征:陆内造山带形成时的地壳类型不是大洋型或过渡性地 壳,而是大陆性地壳,包括克拉通范围内早已出现的古老地壳,也包 括以前为洋壳或过渡壳转化而成的较新地壳。 ③时间演化特征:陆内造山带在时间演化系列上具有分期演化的特 征,这不仅表现在造山带逆冲系统的分期形成上,而是伴随的构造- 热事件和磨拉石组合也具有分期的特征。

地大区域大地构造一些概念

一些概念 A型俯冲作用 A type subduction 一个大陆岩石圈对另一个大陆岩石圈的俯冲作用。当两个大陆型岩石圈地块之间汇聚时,在陆缘新形成的热而较轻的火山弧有可能逆冲于冷而较重的稳定大陆岩石圈地块之上;或者伴随继续的挤压过程,随后发生一个大陆岩石圈地块俯冲于另一个大陆岩石圈地块之下。A型俯冲这一术语是为了纪念一位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地质学家安普费勒(O.Ampferer)而命名的。A型俯冲作用往往发生于伴生的B型俯冲作用之后或同时。A 型俯冲作用会导致陆缘山系后方挤压和地壳缩短,沿俯冲带出现叠瓦状逆冲带和复杂的推覆体,并伴随着前陆盆地生成。 B型俯冲作用 B type subduction 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于大陆岩石圈或另一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和达清夫(K.Wadati,1935)首先发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震源深度通常是靠洋侧较浅、靠陆侧较深,构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B型俯冲是以贝尼奥夫(H.Benioff)名字命名的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continental margin of Anden type 濒临俯冲海沟、构造活动强烈的大陆边缘,南美大陆西岸就属于这类大陆边缘。在这里,东太平洋的大洋型纳斯卡板块沿秘鲁智利海沟俯冲到南美板块之下,俯冲带的倾角较小,板块间挤压强烈,火山弧直接在大陆边缘(安第斯山)形成,后方未出现拉张型弧后盆地,而是褶皱变形带。这是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有别于发育弧后边缘海扩张带的亚洲大陆东缘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表明,这里的俯冲作用可以较好地解释安第斯山脉地区近2亿年的地质演化经历。这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向运动使陆缘遭受强烈构造变形,形成了褶皱山系(即现在的安第斯造山带的东带)。俯冲作用还在其西侧形成了大安第斯火山链,导致南美大陆向西增生 安山岩线 andesite line 又称马绍尔线(Marshall line)。马绍尔(P. Marshall,1935)提出,指以太平洋盆内部橄榄玄武岩、粗面岩为代表的碱性岩系和环太平洋带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钙碱性岩系的地理岩石分界线。此线从阿拉斯加沿西太平洋岛弧带、美拉尼西亚群岛、汤加克马德克到新西兰以东的查塔姆岛,以安山岩出现为标志。此线以东,代表太平洋板块内部,以橄榄玄武岩和粗面岩为主;以西代表环太平洋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玄武岩为主。从板块构造观点看,它代表洋、陆板块之间的界线和俯冲、消减作用的开始 板块 plate 地球岩石圈被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等三大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大小不一的不连续的岩石圈块体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汇总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 前言 在介绍大地构造前先说说地球的结构、构造,大家都知道地球由三部分组成,即:地壳、地幔和地核。三者之间是由两个不连续的界面来划分的,就是所谓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地壳以下7.5km~70km之间,古登堡面则在地面以下2900km深处。实际上,还可以根据结构不同,划分出上地幔、下地幔,内地核、外地核等,细分为7层。地壳还可以说成是岩石圈,岩石圈又可以分为两层,即:花岗岩层(硅铝层)、玄武岩层(硅镁层)。大陆区域两层均有,大洋区域则只有玄武岩层。 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特别是地壳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并进一步阐明它们的规律和原因。大地构造学派的划分是由于对地壳运动的形式上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即:分为“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垂直运动”为主与“水平运动”之争;还有“收缩论”与“膨胀说”之争;以及“大陆漂移”与“深层分异”之争等。这样就形成很多观点和学派,归纳起来对我国大地构造学影响较大的有学派有:槽台学说(西方的、马杏垣和黄汲清等)、地质力学学说(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镶嵌学说(张伯声)以及板块学说(尹赞勋、李春昱等)。 下面针对各种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介绍如下:

一、槽台学说 槽台学说是以美国学者J·霍尔(J·Hall)和J·D·丹纳(J·D·Danna)等西方地质学家采用历史地质学分析法,总结出来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上传统的大地构造常说,处于统治地位达一百多年的历史。 他将地壳分为线性的构造活动区和块状的构造稳定区,即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地台和地槽。 地台:一般位于大陆的中部,是大陆地壳上最稳定的部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有前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岩系,岩石为深变质的变质岩或深成岩,即所谓的结晶基底。年龄从6×109a.B.P.~35×109a.B.P。根据有无沉积盖层又可分为地台和地盾两种类型,地盾指的是结晶基底直接出露地表或很薄的沉积盖层,地台则表层为完整的沉积盖层,厚达1000m~3000m。地台根据形成时代分为古地台和年轻地台。年轻地台为显生宙形成的,有加里东地台(早古生代)、海西地台(晚古生代地台)。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数为不规则的园形、多边形。 地槽:概念具有两重性质,地槽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层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占据,而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则是地槽的强烈褶皱,并形成褶皱带。地槽通常是狭长的条带状,地槽中有无火山作用又可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褶皱带:也叫造山带,是地槽发展演化而来,即地槽发展晚期,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与之相伴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槽封闭,褶皱隆起成褶皱带,分古生带褶皱带、中生代褶皱带和新生代褶皱带。 大陆裂谷:大陆裂谷是一些断裂作为边界的狭长谷地,宽一般只有几十公里,长可达几百到几千公里,很像地壳上一条狭长的裂缝。是由一系列的地垒和地堑组成,控制断裂一般都是正断层,深达岩石圈、软流圈,它们有统一的形成方式。是地震的多发地带,震源深度较浅,多为不大于40km的浅源地震。 地台与地槽之间是相互转化而来,处于两者之间的叫地台活化或地槽固化。 用槽台说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图(P56): 地台有:华北地台、杨子地台、塔里木地台; 华北地台分为:内蒙地轴、鲁东地盾、辽东台背斜、山西台背斜、鲁西台背斜、鄂尔多斯台向斜、辽翼台向斜、燕山台褶带、豫淮台褶带和贺兰山—六盘山台褶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第0章绪论 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 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 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 全球观“地球科学观”。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 ?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壳幔的物质成分、地球内部物质交换等地质作用。 5.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意义 地球观的建立:全球观,运动观,空间观,时间观;地球科学逻辑思维方法;对其他学科的指导;为人类提供可靠的矿产资源;防治、减轻自然灾害等。 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 一、地球层圈的划分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1、地壳:指莫霍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 地壳平均厚为18km,大洋区平均厚7km,且均匀(洋壳)。大陆区地壳变 化于20km-80km方向,平均厚33km。 1)、地壳的基本特征 厚度: 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密度2.6 - 2.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传统认为陆壳中部较普遍存在一个次一级界面(称康拉德面),据此将地壳分为上、下地壳,上地壳均厚15km,硅铝层或花岗质壳;下地壳均厚18km,硅镁层或玄武质壳。 2) 洋壳: 目前根据大洋钻探洋壳一般分三层:沉积层: Vp ≈ 2.2km/s 玄武岩层:Vp≈5.2km/s 辉绿、辉长岩组成的席状岩墙杂岩:Vp ≈6.7km/s 洋壳厚度~7km,洋脊洋岛变化在15~20km 2. 莫霍面两种意义上的莫霍面: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岩石学莫霍面与地震波速莫霍面两者可能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