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测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测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测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ft,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

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

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6.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ft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二、课内文段阅读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弥留之际B.欲盖弥彰C.弥天大谎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B.轻盈飘逸C.舒然展放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荷、荷、荷。

(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三、课外拓展

(一)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

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

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

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

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①“君子花”②“出淤泥而不染”③“救济粮”

A.①引用②强调③具有特殊含义B.①强调②强调③引用

C.①强调②引用③具有特殊含义D.①表示专用名词②引用③具有特殊含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A.因果联想B.相关联想C.相似联想D.对比联想

4.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二)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

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

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

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

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

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

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

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

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

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2.“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3.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4.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②。

③。

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A 颤chàn C 梵婀玲fàn D 踱duó)2.C (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4.B 5.C 6.C

二、课内阅读

(一)1.C(A 弥留:病重快要死了; B 更加 C 满 D 填满)2.C 3.B (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4.叶—花—香—波

(二)1.C(颜色深浅不一)2.D(A 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C 项明显不当)3.B 三、课外阅读

(一)1.《爱莲说》 2.C 3.C 4.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二)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荷塘夕照,确也可乐。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

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 教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 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书):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第二课时时检查)。 (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第四段赏析 一、教材分析 1、《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 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第四段主要写的是月光下的池塘,作者描写荷花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朱自清的《匆匆》《春》《背影》,对朱自清的优美的语言、真 挚细腻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朱自清的这篇美文可能会激起他们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甚至会激起他们模仿的欲望。 2、在微课开始前,已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生字词等阅读障碍已经排除。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本段对月色下的荷塘的描写,感受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培养学 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 所在,能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4赏析,欣赏荷塘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通感的恰当运用。 五、课时:15分钟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设疑讨论法等。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PT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不少的文人墨客都赞美过荷花例如王昌龄《采莲曲》中写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又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和月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内容分析 提问并诵读第四段 1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指明一个学生朗读。并让学生们思考回答。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课 荷塘月色 教案

课题名称《荷塘月色》 三维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 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目标3 重点目标目标1.2.4难点目 标 导入示标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学1、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看8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 导做:、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http://www. /本上作些勾画和标注。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2、提出我所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以待上课时交流讨论。 学做思二:自学反馈 ①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 )点缀() ②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 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 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③理出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案(共两篇)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专题01+荷塘月色(练)-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Word版含解析

1.下列划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载客(zǎi)遁辞(dùn)陨星(yǔn)国殇(shāng) B.辐射(fú)贮存(chǔ)蚩尤(chī)鹢首( yì) C.膨胀(péng)炫目(xuàn)生吞活剥(bāo)惋惜(wǎn) D.一瞥(piē)棒槌(chuí)良莠不齐(yǒu)缱绻(quǎn)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载客(zài)B.贮存(zhù)C.生吞活剥(bō)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选出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答案】C 【解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光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A.①拟人、比喻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 B.①拟人、拟人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 C.①拟人、暗喻②比喻③拟人、设问、反问 D.①拟人、暗喻②拟人③拟人、反问、反问 【答案】A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荷塘月色》,比较喜欢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

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

《荷塘月色》教案

1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一、通感手法的运用。 二、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 (第二种目标)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⒋美育目标: 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 三、学法指导: ⑴朗读——字词的形、义——句意 ⑵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⑶背诵 四、活动设计: ⑴借助多媒体,展现散文所描绘的画面,直观感受散文的意境。 ⑵探讨、理解、评析文中的语句含义,理清结构层次,体味散文的意境,把 握散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及内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三、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也可自己有表情地朗读)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五、整体把握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荷塘月色》知识点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2]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这篇散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学大系散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学研究会的散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幸敬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荷塘月色景美,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精彩。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感伤情绪笼罩着全文,作者的内心是不宁静的,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张飞 一、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眼中的荷花--绚烂美丽;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眼中的荷花--满塘枯败; "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事物往往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所以,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眼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今天我们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他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来 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811621756.html,]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变化。 2、品味语言,学习写景技巧。 三、活动①:积累字词 蓊蓊(wěng)郁郁弥(mí)望踱(duó)步袅(niǎo)娜(nuó) 曲曲(qū)折折歌曲(qǔ)一脉相承(mài) 脉脉含情(mò)

宛(wǎn)然霎(shà)时刹(chà)那单薄(bó) 梵(fàn)婀(ē)玲峭楞楞(léng)桂棹(zhào)媛(yuàn)女 鷁(yì)首敛裾(jū)纤(xiān)腰纤(qiàn)夫 四、活动②: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题为《荷塘月色》,那么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是哪几段? 第四节,写荷塘,月下荷塘; 第五节,写月色,塘上月色; 第六节,写荷塘四周。 2、其他几个段落写什么内容? (1)第一至三节,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为什么呢?--联系写作背景,简要概括原因。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所以此句称"文眼"。(2)第七、八、九节,由眼前荷塘想起江南采莲习俗,勾起对江南的惦念之情--思乡之情。 五、赏析写景技巧[来源:Z如果所写的事物比较大,比较宽泛,作者往往会从小的方面选取一些有代表性事物来写。 活动③:思考--第四段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荷塘?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写张栓宝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双向细目学习目标】 1、识记:反复诵读课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的语言,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理解: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运用:课外阅读散文,学写散文。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欣赏景物描写的技巧。难点: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习指导】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大量阅读散文。【学法指导】 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请务必阅读《南方新课堂》P28“走近作品”之内容。 理解:“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物。”——英国诗人济慈。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 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自测】 完成《南方新课堂》P28——P29之“基础练习”部分。 1、请给下列字词注音 闰()儿琐屑()踱()步弥()望霎()时 敛裾()倩()影酣()眠蓊()蓊郁郁 袅()娜()幽僻()船棹() ()宁静息事宁人归宁 宁 ()宁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 ()荷花荷叶荷塘 荷 ()电荷正荷负荷 ()曲折弯曲曲径通幽曲解是非曲直 曲 ()戏曲歌曲作曲 ()住处妙处好处办事处 处 ()相处设身处地穴居野处 ()纤细 纤()纤夫、纤绳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读:本篇文章整理了,文章中包括:词语解释、写作背景、写作特点、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女子。 12、鷁首(yìshǒ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

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2]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秀丽朴素,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 通感——特殊的比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试讲教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师: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比做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主干? 师:嗯,你说是时间的先后顺序,非常好,还有吗? 师:你说还有——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也就是移步换景。说的也非常的准确。 二、析读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还有哪些因素构成了它的叶脉呢?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组同学已经自觉的坐好。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讨论成果。 师:哦,你们认为“精美的语言”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有哪些精美的语言呢? 师:是啊,文中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它们之所以读来流畅、自然,就是因为他们都采用了——叠词。

师: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等。 师:哦,你说如果不用叠词是否可以? 师:那就让我们试着换一种说法。 师:“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很多的叶子”、“微风过程,送来缕清香”...... 师:你的头啊,都快要成拨浪鼓了。 师:看来你是不赞成删掉叠词的,那就说下你的理由吧。 师:嗯,你说叠词更能体现的柔美、舒缓、流畅。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再次感受下的叠词之美。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第二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哦,你们觉得“贴切的修辞”也构成了的叶脉。 师:那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师:哦,你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将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子,写出叶子的美丽。 师:你说的非常准确,不仅点出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指出了它的作用,基础知识非常的扎实,好,请坐。 师:你说“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白花人格化,写出花的婀娜多姿。同样精准到位,请坐。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精品文档.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荷塘月色》知识点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 e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①: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 a nu①:柔美的样子。 7、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lin ,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女子。 12、鷁首(y ish d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 Q :船桨。 .精品文档.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 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2] 写 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 钻进古典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这篇散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学大系散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仍能满贮着 那一种诗意,学研究会的散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 .精品文档. 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秀

高二语文 荷塘月色示范教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荷塘月色示范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设计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第一课时) 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第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内容: 1.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文中重点字词:(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 3.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矛盾、彷徨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4. 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二)导语设计: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三)教学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词语的解释和理解比较容易;但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基本感知写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点,领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处,掌握此类散文的欣赏及分析方法。2、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听录音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美景,并获得美的享受。 三、教学重点: (1)欣赏和分析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叠词等达成的对荷塘月

色的成功描写。 (2)讨论理清作者喜与愁相交织的感情线索。 四、教学难点: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 1、诵读与赏析相结合; 2、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思考导学】 1.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如果不写心情,光去写月光与荷塘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2.课文中用了很多比喻,类型也不少,请举例说说比喻所起的作用。 答案:文章用了不少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暗喻,有的是借喻,也有博喻。 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①句的比喻相似点在明亮、繁多、新美。第②句的“像闪电般”相似点在“快捷”。第③句的相似点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作用: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3.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 答案:略(这要依据同学自己的爱好去品味) 4.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 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合作讨论】 例如第1题,可以共同讨论解决。 “心里颇不宁静”与后文“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更表现了作者想追求宁静、幽雅、干净、自由的理想愿望,通过“不宁静”到“宁静”是

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这样的: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景交融之处: ①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②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 ③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研究性学习】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是国家提出的一门新兴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每篇课文之后专设“研究性学习”栏目,目的就在于从每篇课文的延伸做起。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大家也一定很想多了解其人及其作品。下面提供了一些背景、研究资料,希望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读室、书店等场所,甚至到清华园荷塘去实地考察,以期更广泛地了解朱自清其人其文,并相应写出研究性的文章。 可参考的题目: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重游清华园的荷塘》 《朱自清与他同时代的作家》 《朱自清在清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请依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行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荷塘月色》朗读带和一些舒缓的音乐;并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制成ppt,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课时安排: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使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中心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2分钟)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 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三、朗读(10分)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指导朗读 3、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