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国际战争

二战后的国际战争
二战后的国际战争

1956

1962

中印战争又称中印边境战争,1962年10月,印度在英国支持下,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大规模的武装行动,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所以在中国普遍称这场战争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第一个反侵略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它融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一体,充分反映了边境地区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了中国军队在高山密林高原严寒地区作战范例。

1965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队也卷入冲突,印度军队于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巴方在停火线南部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双方展开激烈的空战,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的配合下,给印度军队以重创。随后,双方陷入僵局。最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印、巴双方于9月23日正式停火。1966年1月,在前苏联斡旋下,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

1967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

1968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战争,1967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政府由于国内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而陷入困境。1968年1月5日,杜布切克就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有摆脱苏联绝对控制的趋势。3月2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高层选举中,亲苏派主要成员被解除职务。4月,苏联数次发表声明和警告,企图制止捷克斯洛伐克走向独立及民主。1968年8月20日的夜间,数十万备有现代化武装的苏联和华约成员国的军队,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1969

中苏珍宝岛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1979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1979年底,苏军集结10个师的兵力,大举入侵阿富汗,使阿富汗原来各派力量的流血军事政变,衍变成阿富汗游击队与入侵的苏军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耗资200多亿美元。1988年5月25日,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利济切夫宣布: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日夜不停的“流血的伤口”。由于入侵阿富汗,苏联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谴责,承受巨大的外交压力,处境孤立。由于入侵阿富汗,苏联与巴基斯坦交恶日甚。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即开始寻求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8年4月14日,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与巴基斯坦签订了由苏美两国予以保证的解决阿富汗问题日内瓦协议。5月15日,苏联和阿富汗发表联合声明:根据日内瓦协议,苏军从今天开始撤离阿富汗,撤军将在9个月内完成。1989年2月15日,苏联政府就从阿富汗撤军结束发表声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已经结束,这一行动完全符合日内瓦协议。

1980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

1982

英阿马岛战争,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或福克兰群岛战争或福克兰海战,也有部分媒体简称为福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

1982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

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也被称作“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战”。战争期间还有臭名昭著的“贝鲁特大屠杀”。

1983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1983年10月25日凌晨,美国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手段,对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发动了一场海空联合入侵,这是自越南战争失败以来美国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美国的战略企图是以解救美国在格林纳达的侨民为借口,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推翻政变政权,扶植亲美新政府,同时慑服其它中美洲国家亲苏古的政治势力,以对抗前苏联和古巴在中美洲的“渗透”和“扩张”。

1986

美国入侵利比亚战争,1986年3月24日,利比亚以美国舰队入侵其领海为由,向美机发射12枚导弹,击落3架美机,引发两国军事冲突。1986年3月23-24日和4月15日,美国出动大批作战飞机,在海军舰艇的配合下,对利比亚发动了两次代号分别为“草原烈火”和“黄金峡谷”的突然袭击,在非洲北部的锡德拉湾挑起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战火,美、利之间爆发了一场以空袭和反空袭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冲突。美国对利比亚的突然袭击,以其突出的高技术特征,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1989

美国入侵巴拿马战争,1989年--1990年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时,2.4万名美军趁着

夜暗,向巴拿马军队的27个重要目标同时发动了猛烈的突然袭击。导弹、坦克炮弹和迫击炮弹,暴雨般地泻向目标。接着,伞兵从天而降。巴国防军司令、政府首脑诺列加指挥巴军及准军事部队“尊严营”奋起抵抗,战斗十分激烈。但终因寡不敌众,仅8个小时就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能力。仅15个小时美军就控制了巴军的大部分兵营,推翻了诺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晚8点48分,诺列加被迫向美军投降。至此,一场历时15天、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侵巴战争基本结束。

1992

波黑战争,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

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所进行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9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后由黑山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南联盟共和国,反对科索沃独立。致使双方矛盾加剧。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结果以南联盟战败而告终。

2001

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该战争是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盖达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尚未结束。

2006

黎巴嫩战争,又称黎以冲突,在以色列被称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在黎巴嫩被称为七月战争,是一连串由黎巴嫩真主党所属军队和以色列国防军两方正在进行中的军事冲突事件,它主要的影响地区范围是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在2006年7月12日,真主党所属军队展开了一项代号名为“诚实的许诺行动”的军事行动,突然袭击了以色列北部,打死8名以色列士兵,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此项行动引起以色列的不满,随后即展开一项代号名为“正义报酬行动”(稍后此行动被改名为“变向行动”的军事行动,进行反击。

2008

俄格战争,2008年8月8日开始的格鲁吉亚出兵南奥塞梯,战火一直延伸到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了战争。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战争结束。这次战争共造成格鲁吉亚军队215人死亡、1469人受伤4;俄罗斯军队74人死亡,171人负伤,19人失踪,以及约1600南奥

塞梯平民死亡。

2011

利比亚战争,是利比亚在2011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在利比亚国内常称为“2月17日革命”。交战双方为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势力。受邻国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响,2011年2月15日开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动遭到政府军的武力镇压后引发起义,进而爆发的反政府势力的武装力量同利比亚政府军之

共28战

二战后世界局部战争

1) 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 (1946.12.29-1954.7.21)〖2〗 2)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948.5.15-1949.7)〖3〗 3) 美国侵朝战争(1950.6.25-1953.7.27); 〖4〗 4) 美国雇佣军自洪都拉斯入侵危地马拉, 推翻阿本斯合法政府(1954.6.18)〖5〗 5) 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苏彝士运河战争(1956.10.29-11.6); 6)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1960.7-1964.6.30) 由比出兵刚果引起 7) 美国侵越战争(1961.5.11-1963; 1964-1968; 1969-1973.1.27); 〖6〗 8) 美国海军陆战队武装干涉多米尼加内政(1965.4.28-9.3)〖7〗 9) “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6.5-6.10) 10) 柬埔寨人民抗美救国战争(1970.4.30-1975-4.19) 11) 安哥拉战争(1975-1976 苏古巴支持安人运, 1992- ) 〖8〗 12) 苏古武装干涉安哥拉(1975.7-1988.8.22)〖9〗 13) 苏古支持的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战争(1977.3.8-5.26) 14)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1979.12.25-1989.9); 15)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1979.12.27-1989.2.15); 16) 南非入侵安哥拉(1981.8-1988.8.22); 17) 马岛战争(1982.4.2-6.14)〖10〗 18)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4-1985.6) 19) 美国侵略格林那达的战争(1983.10.25-12.12); 20) 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12.20) (捉拿诺列加) 21)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战争(1990.8.2-8.3) 2.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 多数由于民族的或宗教的领土的纷争引起的 1)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0.25-1949.1.1); 2) 巴基斯坦阿富汗武装冲突(1955) 3) 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战争(1955) 4) 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 5) 中印边界战争(1962.10.20-11.21)〖11〗 6)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1963.9-10沙漠战争; 1976.3-1983.2)〖12〗 7)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1963-1965) 8)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 9) 索马里与肯尼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1967) 10)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8.25-9.23); 11) 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 12) 约巴武装冲突(1970.9-1971.7)〖13〗 13) 叙利亚约旦边境冲突(1971-1980) 14)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11.21-12.17); 15) 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1972、197810.30-1979.11.中) 16) 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 17)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1973.10.6-10.24) 18) 土尔其武装干涉塞埔路斯(1974) 19) 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975-1976)〖14〗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习题精选四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习题精选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诺曼底登陆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慕尼黑阴谋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②①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人们刚从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走出来,就跨入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昨天还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今天就形同陌路,成了对抗的冤家。”“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分别指的是什么战争的战场(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这个国家曾被称为“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文艺复兴从这里起源。但是,它也曾走上法西斯的道路。这个国家是( ) A、意大利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今天,我们祈祷和平永在。历史上的战争都是有原因,我们要能够找到原因,避免战争再度发生。下列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战争与和平》──拿破仑对外战争 B、《凡尔赛合约》──凡尔登战役 C、慕尼黑会议──德国闪击波兰 D、杜鲁门主义出台──科索沃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以强凌弱”“强权即真理”的强盗思想,至今依然被某些集团和个人有意或无意地推崇、实践着,这无疑是人类的悲哀。下列史实中,体现“悲哀”的有( ) ①《九国公约》的签署②《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③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④科索沃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一幅世界名画,其内容反映的是( ) A、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灭绝人性地释放毒气 B、德意法西斯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教学案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课程标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局部战争)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________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来,德、意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______________。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日本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________。 4.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吞并了____________。 5.德、意、日结成同盟。德、意、日三国于1936~1937年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轴心,以反共产主义的名义结成同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 2.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3.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战:顽强抗击入侵的意军,沦陷后继续坚持____________。 4.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____________”奔赴西班牙作战。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1)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 ①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②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不包括禁运________等战略物资。 ③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发起27个国家缔结《______________》,以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名义,纵容法西斯扩张。 ④绥靖政策的顶峰——______________: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美国推行“中立法案” (1)原因: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2)制定和修改:1935年制定“____________”,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修改“中立法案”,把禁运的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的国家的交战双方。 四、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苏德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胡德坤韩永利 2012-8-1 16:59:56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第511~516页【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关键词】二战/战后/世界和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世界总体上保持了无世界大战的和平局面。比较20世纪前半期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状况,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长足进步。追溯其历史渊源,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是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历史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更了时代主题 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在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瓜分与再瓜分的恶性循环中前进,同时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后起的殖民帝国主义要

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与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进行激烈尖锐的霸权争夺。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又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世界已进入了非通过世界性的激烈战争、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时代。这种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历史表明,腐朽没落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只有通过残酷的战争、激烈的革命来进行彻底的改造。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1](第457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经济构架的革命性改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来看,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本因素就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分割及其所形成的国际构架。表面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实际的殖民势力范围分割状况,极大地阻隔了世界范围内商贸、金融自由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市场的扩大,限制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仍然得以维持,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结果终于酿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中,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蓄意挑动世界战争,以建立更加野蛮落后的殖民大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则促使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促使了资本主义完成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的历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局面,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对产生世界大战社会经济根源的反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改造,强化了抑制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所谓“冷战”,就是指二战后1947—1991年间苏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1979年)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它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茨坦会议现场 ②军偷袭珍珠港

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二战后冷战、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人民版选修3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二战后冷战、局部战争 及和平与发展人民版选修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4月,罗斯福就授意自己的亲信雷斯特·戴维斯写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该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 ——材料汇编材料二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 ——摘编自1947年3月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战略目标,据此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战略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第一问罗斯福主张“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而“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第二问美苏的利益冲突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第(2)题,第一问罗斯福“强调大国合作”,由美国主导世界;杜鲁门主义强调直接对抗苏联的“极权政体”;第二问罗斯福企图利用经济手段软化苏联,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杜鲁门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六单元第46讲二战后的冷战局部战争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6讲二战后的冷战、局部战争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课程内容]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一、“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3)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 2.表现 (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政治上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 (3)高潮:出现第一次柏林危机,最终导致德国分裂。 3.影响 (1)美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局部冲突争端不断。 (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特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随堂练习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基础知识梳理】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建立:①意大利:1919年, 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③日本:1921年,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年,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 基本特征 以为基本特征,反对和,主张对内实行,对外,争霸世界。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原因 ①1929年爆发的,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德日受到沉重打击。 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寻找出路,转嫁危机。 ③德、意、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体系不满。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②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侵占中国东北。 ③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 ③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慕尼黑协定》 1938年,德国吞并,并对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①1931年日本制造,发动了侵华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 ③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⑤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⑥1941年12月,日本挑起,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

二战后世界格局练习题

14、15、16、17习题 一、选择题 1.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封锁与遏制B.稳定资本主义C.遏制共产主义D.发动战争 2.英国首相邱吉尔,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最先发出了冷战信号“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该“信号”被称之为 A.杜鲁门主义B.欧洲复兴计划C.铁幕演说D.慕尼黑阴谋 3.关于马歇尔计划,时任美国总统特别顾问的克利福德曾说过,“我们担心的不是市场,而是预防苏联扩大其控制范围”。据此可知,美国推行该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 A.经济援助 B.称霸世界 C.造福各国 D.追求互利 4.下面两幅漫画均反映了二战后的欧洲局势。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图1宣传了马歇尔计划对两欧国家的重要性 B.图1揭露了美国企图利用经济手段控制两欧 C.图2中斯大林的“阻止”导致了欧洲联盟的建立 D.图2中斯大林的“阻止”使美苏由冷战走向军事冲突 5.1948—1952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工业生产上升35%,农业生产提高10%。此时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A.西欧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战后世界秩序的和平稳定D.马歌尔计划的扶持 6.下列图片中属于冷战表现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 B.③④C.②③D.①④ 7.《新全球史》中写道:“1962年,整个世界战栗了,等待着超级大国的对抗可能会带来的世界末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苏联出兵阿富汗B.古巴导弹危机 C.科索沃战争 D.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8.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 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所说的“渗透”主要指的是 A.实拖马歇尔计划B.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推行杜鲁门主义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渗入”。他提出的一系列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下列所述与这一系列纲领和政策不相符 ...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 B.加紧控制其他国家 C.干涉别国内政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10.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 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国际联盟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1.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二战的)胜利把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主要表明 A.“冷战”局面已经形成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C.美图试图建立全球霸权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12.19世纪四十年代,美苏两国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此次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3.二战后,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两极对峙,对“冷战”政策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专题文章 回看历史昭示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徐蓝《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3日 15 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已经远去。今天,当我们站在21世纪回首这场大战的时候,仍然深深感到,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

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后的国际秩序,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第一,从组织、思想、社会等各方面消灭德国纳粹暴政和日本军国主义,防止其死灰复燃。从1945年至1948年,反法西斯同盟国分别在德国和日本设立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和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分别有12人和7人被判绞刑。中国政府在南京、上海、北平(北京)、台北等地,盟国在马尼拉、新加坡等地也设立军事法庭,对日本乙级和丙级战犯进行审判。与此同时,美、英、法、苏在德国的各自占领区均实行了“非纳粹化”或“根除法西斯残余”行动,整肃法西斯主义并进行民主政权建设和思想教育。在日本,美国盟军总部主导了清除军国主义的民主化改革,制定了保证日本和平发展的1947年《日本国宪法》,即“和平宪法”。但由于冷战的发生,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并不彻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变化趋势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变化趋势分析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1)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 (2) (二)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2) (三)两极格局的终结 (3) (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 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3) (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二战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摧毁了法西斯,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革命性地变更了世界发展模式,推动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关键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Second World War on the fate of mankind produced tremendous effect, is a major turning point in human history.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from Germany, Japan, Italy fascist group launched, their purpose, is not only for the colony, but also to establish their own global hegemony, enslaving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Victory in the anti-fascist war, saved the world from the fascist enslavement, save the world in the de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That's one consolation. International fascist forces rout,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world political power distribution, decided the entire postwar development. World War II promoted the world colonial system collapse, destroying the fascis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and is also conducive to world peace, revolutionary change the pattern of world 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new or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establish, formed the US-Soviet pattern. Keywords: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Political Economy

第二次世界大战

A——————从经验来说: 1.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才能胜利 2.战争促进科技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也促使战争更加残酷 3.由于战争的残酷,世界人民应该更加珍惜和平 从教训来说:1.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战争的根源2.不应由于政治上的偏见而排斥他国,应该共同合作 3.切勿以牺牲他国利益来维护自己利益 4.国际需要一个联合组织,所以诞生了联合国 你写论文,不妨从二战的惨烈出发,引出原因,从原因剖析,说明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持续这么久,危害这么大,如果将来人类不珍惜和平,又爆发一次世界大战会有什么后果。 至于资料,网上非常多,可以就从自己熟悉的抗日战争说起,也可以从苏德战争说,毕竟这2个是我们最熟悉的。 C---------------战争促进科技的发展2:是人们更加的珍惜和平,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60年,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相关研究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界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这方面的著作约有3万余种。在我国,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前夜,就已有这方面的著作问世。 1944年6月,湖南群社出版了文元钰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空前关注,相关研究成果百花竞放。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充分掌握历史文献资料,努力提出一些有说服力的新观点。比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认识的一些观点:战争开始阶段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为时很短,只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1940年4月德国进犯丹麦、挪威时期;到了6月,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开始活动,这时战争已具有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本着“博采众长,刻意求真”的精神,对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5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999年版)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强调“帝国主义制度全面危机的加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崛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根源”;“西方民主制国家的绥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的加速剂”。关于引起广泛争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针对“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和“1940年说”等多种说法,该书基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战争发动者不同的情况和战争发展轨迹的差异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分别在东方和西方先后爆发的。1931年9月,日本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在东方揭开大战序幕后,又于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大战由此在东方爆发。1935年10月,意大利在西方最早挑起入侵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以后,又经过德意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流血征服,到1939年9月德国大举进攻波兰,大战由此在西方爆发。应该说,这些分析多有新意,较为符合历史事实。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这是我国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尊重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进行综合研究,而不是仅仅作为军事史来写;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自觉清除“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重视探求和揭示大战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世界影响。 肯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阐述抗日战争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 经过我国学者的多年研究,中国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该书指出,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中国抗日战争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 中国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比如,王振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指出:中国6年的局部战争、8年的长期抗战,迫使日本的一切军政施策均以解决侵华战争为中心,无力与德军呼应,致使德意日三国军事条约形同废纸。这样,同盟国无后顾之忧,才顺利执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取得大战的完全胜利。如果低估了中国战场在大战中的战略地位,就不可能写出科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抗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比如,韩永利著的《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通过对抗日战争对战时美国大战略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论证了中国战场承担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战略责任,有效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其他主要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战略关系是一种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而非美国的单向支持。

10、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法西斯国家结盟、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大战的爆发、大战初期阶段战况 过程与方法:自学导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全面分析二战发生的原因,使学生认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各自为战是而战发生的重要原因 【课程标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 【知识梳理】: 一、局部战争的开始——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1.意大利的对外侵略 (1)入侵国家:埃塞俄比亚 (2)入侵原因:在欧洲扩张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遂把目光投向地处东非要地的埃塞俄比亚。(3)入侵概况A.时间:1935年B.方式:不宣而战 C.结果: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亚的斯亚贝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2.德意的对外武装行动: (1)有关国家:西班牙(2)侵略行径A.间接支持:1936年7月,支持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的叛乱,企图推翻人民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B.直接干涉:由于人民阵线政府控制了局势,德意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西班牙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C.最后结果:1939年,马德里被叛军占领,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的对外侵略 (1)入侵国家:中国(2)概况: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4.德国的对外侵略 (1)入侵地区: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2)入侵概况:1938年,吞并奥地利,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德意日三国勾结(1)时间:1936—1937年间(2)协定:《反共产国际协定》(3)轴心:“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4)危害:增强了法西斯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愈加迫近。 二、世界人民的反抗斗争 1.中国:世界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1938年后,战争从防御阶段转入相持阶段。 2、埃塞俄比亚:顽强抗击入侵的意军,祖国沦陷后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3.苏联:(1)1933年:积极倡导建立集体安全(2)1935年:召开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西班牙的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典范。 4.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实施八小时工作制、土地改革等措施,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战争。5.进步人士:54个国家4万多名反法西斯战士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 三、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自我测评3) (一)、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二)、表现: 1、英法:绥靖政策 (1)起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2)发展:A.意侵埃: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法操纵的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范围极其有限。B.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缔结《不干涉协议》,纵容法西斯扩张。 (3)顶峰:德国分裂捷克斯洛伐克

建国后的局部战争或冲突

建国后的局部冲突与战争 自二战后世界没有发生过全球性质的大战,我国在抗战胜利后又进行了历时4年的解放战争。建国后我国先后又大了几场局部战争或者冲突,那么对这段谜一样的历史所有人都不甚了解,今天我们就在XMind思维导图的导引下,来聊一聊这些局部战争。

小时候学校都会组织观看爱国电影,什么上甘岭,黄继光之类的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大家都很熟悉。建国后第一场参与的局部战争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了,这场战争打了3年,也很惨烈。志愿军入朝作战130万左右,先后发动5次战役,曾占领汉城后主动弃城,最后阵亡加失踪达35万之多。美国参战30多万,阵亡5.3万人,失踪10万多人,联合国军队一共伤亡56万人。韩国除了军队阵亡15万,百姓也死亡50万人,朝鲜方面阵亡14万,被俘11万。朝鲜战争的代价是很大的,最后迫使美军签署停战协议。

印度独立后野心膨胀,吞并锡金后又打我藏南的主意,我国从来没承认过麦克马洪线,这是印度在殖民时期留下的。后来印度不断挑衅我国边境,打死边防战士数人。1962年10月20日月至11月21日,我军忍无可忍决定进行对印自卫反击,我国两线作战,投入兵力18000多人,印度投入7万人的兵力,大多参加过二战,号称王牌中的王牌。此战中方阵亡722人,697人受伤,缴获大量武器。印方阵亡4383人,4885人受伤,被俘3968人,先头部队只离印度300公里,印度受到极大震撼。 越南战争期间其实中国是持中立态度的,只是暗地里援助越南。到了越战后期,中国派遣了10几万工程兵去越南参加建设,不过也牺牲了1000多人。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和粮食到越南,以至于对越反击战中越南仓库中还放着中国在越战时期援助的武器和粮食。中苏交恶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给中国造成很大压力。在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一直是我国的领土,1969年3月,苏联边防部队登上该岛与我边防战士发生冲突,3月2日,苏军出动70多人乘两辆装甲车,1辆卡车和1指挥车进入我国领土,我边防战士随即展开反击。苏军动用了坦克16辆,装甲车20多辆,而我军只用了反坦克火箭,无后坐力炮等。中方阵亡71人,苏军阵亡100多人,一辆t62被缴获。 1974年1月17日至20日,南越海军4艘大型驱逐舰进犯我西沙群岛,我海军接到命令后由6艘猎潜艇组成的编队前去驱赶越南侵略者。经过3天的海战,我军阵亡18人,越军阵亡50至100人,并被我军击沉一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