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2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专练2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专练2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专练20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考点说明

考点透视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9·全国高考)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考点突破

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生态系统模仿自然生态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耦合及资源共享,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下图为2005—2015年广州市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年增长率最快的时段是

A.2005~2007年B.2007~2009年C.2009~2011年 D.2013~2015年

2.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演变,会导致广州

A.城市规模扩大B.失业人口增多 C.生态环境转好D.植被覆盖增加

3.2008年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建设落后,交通拥堵频发 B.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发展

C.工业发展迅速,能源紧张 D.金融危机,生产效率下降

秸秆,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传统农业生产中秸秆多焚烧处理,不但浪费资源,还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近年来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被持续开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省区秸秆产量最高的一组是

A.冀、豫、青

B.豫、藏、吉

C.冀、鲁、吉

D.鲁、新、冀

5.以下省区所产农作物秸秆类型,对应准确的是

A.云南——春小麦秸秆

B.河南——冬小麦秸秆

C.四川——棉花秸秆

D.甘肃——水稻秸秆

6.关于秸秆的用途,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是

A.秸秆还田

B.牲畜饲料

C.生物质新材料

D.培植食用菌

韩国高科技农业公司将首尔南部的一条老旧隧道改造为室内垂直农场,其温度天然保持在10-22°C。公司应用自己开发的水培技术、LED人工照明技术等,种植了60多种蔬菜和水果,已于2018年8月向一家食品零售商和一家连锁面包店供应了蔬菜。公司的目标是实现大规模生产,抢占市场实现盈利。下图为“隧道内垂直农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为保证蔬菜生长,隧道垂直农场首先要改造的气候因子是

A.光照 B.热量 C.降水D.气象灾害

8.隧道垂直农场的发展,给韩国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技术先进,无污染,缓解环境恶化状况B.应对人口激增,缓解粮食短缺和就业压力

C.节约耕地,降低能耗,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D.规避灾害,稳定蔬菜水果的供应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有荤食和素食的特点,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当前我国食用菌全年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亿元以上的县达100多个,阅读我国某企业食用菌加工生产流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9.根据食用菌生产企业流程图分析,下列工厂宜与食用菌生产企业集聚的是

A.橡胶厂B.钢铁厂 C.易拉罐生产厂D.棉纺厂

10.全国已建立了数千个食用菌种植村和特色小镇,成为“三农”发展的新亮点,建设美丽乡村,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我们应更多注重

A.作坊式家庭式栽培正在被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模式所替代

B.延长产业链,提升附近值,提升人们收入

C.推广优良品种,更迭栽培原料,改进栽培技术,提升设施技术

D.“农畜废弃物—食用菌—饲料—养殖—沼气—农作物”等循环利用模式的利用

11.野生菌营养价值更高,因地理环境不同及各地所生长的植被差异,也就带来了野生菌的种类多样化,推测我国野生菌种类最多的是

A.湖南省 B.吉林省 C.云南省 D.甘肃省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国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南部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南部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频发

③北部酸雨严重、土地退化

④北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推测图示国家与我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集中于

A.煤炭、粮食B.煤炭、工业制成品

C.石油、工业制成品D.石油、粮食

“富碳农业”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供给人类生活。下图是“富碳农业”生产模式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下列关于“富碳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准确的是

A.商品率高

B.集约度低

C.精耕细作

D.成本高昂

15.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A.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土壤肥力

B.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C.与企业联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D.实现工厂化生产,缓解耕地紧张局面

近年来,厦门、上海等地的“萤火虫主题公园”引发风潮,由此形成了下图所示的接单、采购、捕捉、快递发货等环节完善的萤火虫产业链。大量捕捉最终会导致萤火虫的减少,社会呼吁“拒绝残忍的浪漫,请放过萤火虫”。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萤火虫买卖流程属于典型的电商模式,影响电商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信息、交通

B.资源、能源

C.劳动力、政策

D.资金、技术

17.江西赣州成为萤火虫最大输出地,其原因有

①当地农民有捕捉萤火虫的经济诉求②当地山地环境利于萤火虫生长

③当地有发达的萤火虫养殖基地④靠近萤火虫的主要消费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个新概念。该发展模式建议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读“田园综合体”功能

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18.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主要意义有

A.促动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

B.提升农产品产量

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D.促动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19.下列地区能够优先发展“田园综合

A.黑龙江小麦种植区B.浙江舟山渔村

C.太湖平原农耕区D.新疆天山牧区

丹麦矿产贫乏、森林丰富,工业城市卡伦堡最初是一个只有一座火电厂和一座炼油厂的深水不冻港,经过数年发展,企业门类和数量逐渐增多。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主要企业间相互交换蒸汽、热水以及各种副产品或者“废料”,形成了“产业共生体系”。下图为卡伦堡市产业共生体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发展初期,发电厂、炼油厂在卡伦堡集聚主要为了节省

A.营销成本B.土地成本

C.运输成本D.设备成本

21.卡伦堡市产业生态园的突出特色是

A.各产业均衡发展B.资源跨行业流动

C.废弃物“零排放” D.高耗能产业集聚

鱼菜共生系统是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与蔬莱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数据表明:用1千克鱼食,可生产至少50千克蔬菜和0.8千克鱼肉。这种以菜净水、以水养鱼、以鱼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逐渐出现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庭院和街道的暖房中。下图为鱼菜共生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2.下列关于鱼菜共生系统的叙述,准确的是

A.养鱼的水需要频繁更换

B.产品污染严重

C.蔬菜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中氮磷元素

D.增加生产成本

23.在家庭庭院中建立该系统的主要作用为

A.缓解热岛效应

B.提供绿色食品

C.提升资源利用率

D.绿化城市环境

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下列小题。

24.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25.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多,人口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

参考答案

考点透视

【答案】1.B 2.C

【解析】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实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使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难度较低。1.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准确。故选B。

2.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故选C。

考点突破

【答案】1.A2.C3.D

【解析】本题组以2005~2015年广州市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演变过程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信息的水平,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水平。

1.图中显示,2005~2007年产业生态化水平由0.15上升到0.4,增长约0.25;2007~2009年产业生态化水平由0.4下降后又回到0.4,增长为0;2009~2011年产业生态化水平由0.4上升至0.6左右,增长约0.2;2013~2015年产业生态化水平由0.8长升至0.87,增长约0.7。由此判断,2005~2007年产业生态化水平年增长率最快,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2.材料信息表明,产业生态化是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图中显示,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整体稳步提升,说明广州资源利用率提升、废弃物产生减少,由此能够判断广州生态环境转好,选项C

符合题意。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提升,与城市规模扩大、失业人口增多、植被覆盖增加等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B、D。

3.“交通建设落后,交通拥堵频发”、“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发展”都是长时期的渐变过程,不会突然出现在2008年,排除A、B。“工业发展迅速,能源紧张”不会产业生态化水平下降,排除C。金融危机是突发性的出现,使得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州市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生产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下降造成单位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量上升,广州市产业生态化发展总体水平有所下降,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4.C5.B6.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农业的分布及农业副产品的废物的合理利用。

4.根据材料可知,秸秆,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农作物产量高的省区也是秸秆产量高的省区。青海、西藏、新疆受热量和降水等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产量较低,故排除A、

B、D。河南省山东省、吉林省是我国农作物主要产区,C准确。

5.春小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我国春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云南纬度低,热量充足,不适合种植春小麦,A错误;四川省因光照不足,不适宜棉花种植,C错误;甘肃省水资源不足,不适宜种植水稻,D错误;河南省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产量高,秸秆丰富,B准确。故选B。

6.农作物秸秆能够用于还田增肥、牲畜饲料、培植食用菌等循环利用,但作为生物质新材料科技含量最高,产业链长,对增加经济收益,带动就业,环境保护作用最大,这种秸秆的利用方式,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故选C。

【答案】7.A8.D

【解析】7.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才能生长,为保证蔬菜生长,隧道垂直农场采用LED人工光照明技术等发展生产,首先要改造的气候因子是光照,A对。热量、水分也是重要因素,但不是首要因素,B、C错。垂直农场属于温室生产,不考虑气象灾害影响,D错。故选A。

8.隧道垂直农场的发展,生产环境不受自然灾害影响,给韩国带来的影响可能有规避灾害,稳定蔬菜水果的供应,D对。农场的生产技术先进,不能使韩国无污染,缓解环境恶化状况,A错。农场产品以蔬菜、水果为主,不能缓解粮食短缺问题,B错。垂直农场的生产,投入的生产资料、科技因素多,可能增加能耗,提升农产品生产成本,C错。故选D。

【答案】9.C10.D11.C

【解析】本题组以我国某企业食用菌加工生产流程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生产协作、产业发展措施、产业自然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水平。

9.从该企业食用菌加工生产流程图中可知,生产过程中要用到密封罐装材料,用于食用菌包装保存,所以易拉罐生产厂宜与食用菌生产企业集聚,选项C符合题意。食用菌生产企业流程图中没有显示用到橡胶厂、钢铁厂、棉纺厂的产品,且橡胶厂和钢铁厂有较重的污染,不利于与食品生产厂集聚在一起,所以选项A、B、D

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10.“作坊式家庭式栽培正在被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模式所替代”、“延长产业链,提升附近值,提升人们收入”、“推广优良品种,更迭栽培原料,改进栽培技术,提升设施技术”与题中提到的“建设美丽乡村”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排除A、B、C。“农畜废弃物—食用菌—饲料—养殖—沼气—农作物”等循环利用模式的利用,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小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所以我位应更多注重,选项D符合题意。11.题意表明,不同地理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被,地理环境越复杂,植被越多样化,野生菌种类也最多,我国云南省水热条件好,适合多种植被生长,且水热条件的垂直差异大,地理环境最为复杂,所以野生菌种类最为丰富,选项C符合题意。湖南省地理环境复杂水准不与云南省,排除A,吉林省的热量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水准不如云南省,排除B。甘肃省水分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水准不如云南省,排除D。所以选C。

【答案】12.B13.C

【解析】12.读图能够判断该国位于非洲,北部农业区位于热带草原与热带荒漠的过渡地带,在生产过程中,

因为不合理灌溉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④对。降水少,酸雨问题少,③错。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农业生产会导致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①对。南部水资源丰富,没有沙尘暴天气,②错。所以B 对。

13.结合图例,尼日尼亚石油资源丰富,但经济较落后,工业不发达,石油可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需要进口;我国石油紧缺,但工业较发达,工业制成品可大量出口,所以该国主要向我国出口石油、进口工业制成品,两国间的商品贸易主要集中于石油和工业制成品,选C。两国煤炭资源都较丰富,都能自给;两国人口都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生产的粮食主要都是自给。所以选C。

【答案】14.A15.D

【解析】14.据图分析“富碳农业”工厂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不使用农药,产品品质好,商品率高,A准确;从图文看,富碳农业工厂是与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厂紧密联系的,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集约化水准高,B、C错。据材料可知,富碳农业是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和传统农业相比成本不太高,D错误。故选A。

15.富碳农业是在工厂中实行的,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土壤肥力不是其主要作用,A错误。虽然增加农产品供给,但其规模有限,不能根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B错误。图中粮食经过收集、分类、仓储、物流、生物质供应商,产品附加值没有明显增加,C错误;读图分析,“富碳农业”是在工厂中实行高效工业化生产,能够缓解耕地资源不足的矛盾,D准确。故选D。

【答案】16.A17.C

【解析】该题考查区域环境特点及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

16.本题以近年来涌现的“萤火虫主题公园”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业与商业网点的关系。电商发展需要依赖网络信息平台和物流业的发展,所以影响电商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信息和交通。故A准确。

17.江西赣州位于赣江上游,为山区,经济落后,当地农民有捕捉萤火虫的经济诉求,同时,山区为萤火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萤火虫主题公园主要分布在上海、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江西赣州距市场较近。萤火虫养殖需要相当专业的科学技术,我国当前尚未有大型的萤火虫养殖基地。故C准确。

【答案】18.AC19.BC

【解析】18.读图可知: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是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主要意义有促动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故A、C准确。该模式不能提升农产品产量,故B错误。建设特色小镇和乡村,不会使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故D错误。

19.“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是多元化发展,是景观、旅游、休闲、生产、居住、社区等综合发展。选项中,太湖平原农耕区与浙江舟山渔村人口密集,能够利用景观优势综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故B、C准确。黑龙江小麦种植区是商品粮基地,不适宜该模式,故A错误。新疆天山牧区地广人稀,不适宜该模式,故D错误。【答案】20.C21.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地域。

20.根据图示信息及文字材料,炼油厂能够为发电厂提供燃汽等,所以,两厂集聚能够减少中间运输环节,降低生产成本,选C。

21.卡伦堡市产业生态园将工业、农业靠产业联系起来,使资源在不同的行业间流动形成共生体系成为其突出特色,据此选B。该产业园根据产业联系规划并非均衡产业,A错;各产业使用废弃材料或木片发电供应能源,但产业仍有废气等残留并非废弃物“零排放”,C错;产业糅合农业等,不属于高耗能产业集聚,D错。

【答案】22.C23.B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无土栽培的蔬菜会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给养鱼提供清洁的水体,养鱼的水不需要频繁更换,A项错误、C项准确;鱼菜共生系统因为有鱼存有,任何农药的使用都会造成鱼和有益微生物的死亡,且鱼菜共生脱离土壤环境,避免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所以蔬菜和水产品的污染少,B项错误;蔬菜生长所需营养来自鱼的排泄物和鱼食残渣的转化,降低了生产成本,D项错误。综上所述,答案选C。

23.本题考查鱼菜共生系统的作用。家庭庭院规模较小,对缓解整个城市的热岛效应作用很小,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1千克鱼食,可生产至少50千克蔬菜和0.8千克鱼肉”,说明鱼菜共生系统能够提供没有污染的水产品和蔬菜,是其主要作用,B项准确;该生态系统强调“以菜净水、以水养鱼、以鱼种菜”,所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绿化城市环境不是在庭院中建立该系统的主要作用,C、D项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选B。

【答案】24.B25.A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第1题解答时要根据图中的关键词语“围湖造

田”“毁林开荒”等推测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同时要对选项中诗句实行解读判断。第2题解答时注意设问中的“根本原因”。

24.根据材料中的湖泊、森林等能够判断出该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用来形容荒漠地区的景象,A不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鱼肥”描述出了该区域的山、水、鸟、花、鱼,说明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B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出了草原畜牧业地区的景象,C 不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描述的风力较大的荒漠地区的景象,D不对。故选B。

25.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四个选项均是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但人口多、人口增长快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故选A。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十二讲第一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枣庄一中东校高三 赵娟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探究总结、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诱导点拨】: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高考案例】

1、(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 ②人类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典型题目】 2、图 12-7 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 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 的( ) A .①箭头中 B .②箭头中 C .③箭头中 D .④箭头中 (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A .公 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D 公开性原则 考点三:环境问题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 班级___组号___姓名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自主学习】: 二、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东部季风区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 三、西部大开发 1、目的:缩小_____________,加速西部地区的_____________发展。 2、范围:10+2+3。①西部地带的______个省(自治区、直辖市);②中部地带的__________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______________治区;③湖南_______土家族苗族、湖北_________土家族苗族和吉林________朝鲜族3个自治州。 3、开发条件 (1)优势:自然资源丰富,_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_资源等丰富,发展潜力大。 (2)劣势:______________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匮乏;__________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4、措施:①抓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建设;②加快_____________开发,发展

特色产业;③发展______________,积极推进科技创新;④扩大______________;⑤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5、意义:①将西部的__________优势转化为_________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②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_________发展;③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______________,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④扩大国内______________; ⑤实施__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学习过程】 活动1:完成教材P21活动题,对比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活动2:完成教材P23 活动题。 【课堂练习】 ()1、关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无干旱地区,北方无湿润地区 B. 南方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期长于北方 C.南方冬季多雨,北方夏季多雨 D. 南方以粮食作物为主,北方以经济作物为主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2~5题。 ()2、关于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 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3、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 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4、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5、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答案B D B C B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问题: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空间组织,是人地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反映。 一、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二、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

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的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可以从“费用、效用”角度来加以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即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即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②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③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第三种情况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往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2)(1)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举例分析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因此,伴随着地理环境发展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域的地区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有各具特色与地域特点的民族歌曲,有特具风情的民族服装。有各式各样别具风格的建筑等。地理环境影响到语言、哲学、宗教、音乐、地方戏曲、文学、书法、绘画、科技、民居、园林、服饰、饮食等众多文化产品的地域风格以及人才的地域分布。这都与我国多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无法分割。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在地域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南北差异明显。 比如: (1)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 下面林语堂的这段话,是比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异特点的:“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浙江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

高二地理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归纳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图中可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太阳辐射决定了各地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土壤;反过来,植被与土壤又影响到气候(绿岛效应、反射率);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 气候(湖泊效应);地形影响气候(“山高一尺,水冷三分”,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和河流(气候一水文特征,地形一水系特征),反过来,气候和河流又作为外力雕塑地表形态(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蚀地貌),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还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虚线方框内),如自然带(自然带本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均不相同,必然引起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自 然带(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2.以图解与列表比较分析的方 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冰原气候冰原带 热带雨林气帳---------- 赤這热带雨林带 丸阳辐射 「韩痰检我海陆位耗 地球内能 ⑴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模 式图进行对照,掌握全球性地域分异 规律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 素,比较图可知,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 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状 苔原气候苔原带 ---ME ■■亚寒带针叶林带 带 风 候 遍 季 气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温 附 一 地 闫 热带沙模 气候 热带草原 带季 凤气 候 热带季瑰 气候 亚热芾 常绿阔 叶林带 £ 带 屈 叶 林 落 叶 亚 常 叶 —一北回归谨 热帯荒 热带草原带 I热带季雨林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的: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在地图上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问题: 墙体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建筑保温材料没有普遍使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居民的墙体厚度逐渐增大,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有什么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什么是概念, 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问: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人类的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分成两个方面: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地关系不同,所以,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采集和狩猎阶段:图1.2.2 问题: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地区 问题: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程度如何?人类崇拜自然,人类与自然是依赖与恐惧的关系。 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的主要人类活动为农业生产。 图1-2-3: 问题: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包括哪些地区? 问题: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 以上几方面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农业文明发祥地,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例:古埃及。阅读“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小麦:11种5月收,雨季(汛期:6至10月) 3、工业社会阶段:此时期的主要人类活动表现为工业生产。 问题:影响此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工业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 问题: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传统工业区。 例:东营:不断“生长”的资源型城市 问题: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此时的工业区? 例: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末复习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压力过大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大搞农田水利建设④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下列做法,不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 A.荷兰围海造田B.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限产 C.非洲国家进口粮食弥补口粮不足D.日本为保护本国森林大量进口木材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元。据此回答4~6题:4.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5.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 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 ) A.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D.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8.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生态服务的是( ) ①空气和水的净化②旱涝的缓解③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④臭氧的减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课前复习】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有保障 1.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2.商品农业是一种面向________的农业地域类型;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________农业地域类型。 3.________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扩大了________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________工业和________工业是德国鲁尔区经济的基础。 5.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是中小型企业集聚的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经济生产。 6.是非判断。 (1)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减弱。()(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投入产出比。()(3)大牧场放牧业是自给自足的、粗放型的混合农业生产类型。()(4)经济、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改变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影响。()(5)在山坡上修筑梯田,有利于扩大耕地,但不利于水土保持。()(6)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的影响却不断加强。()(7)瑞士的钟表工业既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又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8)世界性钢铁过剩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9)由于工业集聚导致工业联系,从而促进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0)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其位置往往由核心工厂的区位因素而定。() 答案:1.地域季节周期 2.市场混合 3.交通运输市场 4.钢铁煤炭 5.工业小区规模 6.(1)√ (2)√ (3)× (4)× (5)×(6)√(7)√(8)√ (9)×(10)√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房屋的集合体就是聚落吗? 2.“聚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差异? 4.你能分析乡村聚落兴起的根本原因吗? 5.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你能举例说明吗? 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吗? 7.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 8.为什么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学习目标】 1.通过历史线索的分析,了解乡村和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2.通过阅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示,体会农业发展对于城市起源的重大历史作用,并领悟地形、水源、气候等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 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 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 盆地: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 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的资料,仅供参考。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3)(1)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的: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天定胜天”、“人定胜天”、“人天和谐”三种形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为出发点,用自然辩证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立方面与统一方面。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观、对立、统一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受到了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 (一)“天定胜人”: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界中的弱者。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其生活必需品直接地依赖于自然界,生存与生命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二)“人定胜天”: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在由“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过程中, 基督教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基督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 而非其成员, 其地位明显地高于其它生命形式; 所有的造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 也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因此,人类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沉思转变为实用,“控制自然”会使社会进步成为社会的普遍意识。在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与发展观的协同演进的过程中, 不是人们先掌握了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在揭示、利用自然规律上取得了胜利以后, 才产生了“人定胜天”的信念。 (三)“人天和谐”: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人的自然性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统一起来:人作用于自然界, 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界的发展, 自然界的发展又有赖于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荣、和谐一致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但并非是大自然的奴隶, 只能听从大自然的摆布; 相反,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客体,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但是,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控制我们自身的利益, 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人们已经认识到“控制自然”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尤其要“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1】。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善待自然,守护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向“自己而然”的复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过程之中,涌现出动物解放运动与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但它们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逻辑矛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上, 现代“天人和谐”的观点能够为各个学派所接受, 最根本的分歧存在于实现“天人和谐”的路径上, 即在“天人和谐”何以可能问题上。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的: 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 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2、? 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 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 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4、?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放加影响,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举例) 例:黄土高原只是破坏植被。 二、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中,要不断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实际上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会,另一方面,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包括两方面: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1、阅读P25,矿产资源的开采:问答问题: 问题:山西省的煤炭开采有何有利影响?四小条 问题:开采煤又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哪此负而影响?另:依靠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有一个问题(资源开发的后期城市转型问题) 思考: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全并非我国经济强省,最近,山西提出加快经济调的发展战略,根据山西煤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山西变为强济强省? 战略:发挥煤优势,但进行深加工(煤化工,西电东输等)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发展成长阶段、发展转型阶段、再生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2)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和人地关系 【教学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区域也是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之中。区域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随着区域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种而来,为此,区域需要通过转型以寻求新发展。那么一个区域是怎么发展的,可以分为哪些发展阶段呢?每个阶段的特征怎么样呢?下面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发展为例,来了解区域发展的几个阶段。 板书课题: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区域的发展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四个阶段,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