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期末复习

耕作学期末复习
耕作学期末复习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

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核心(作物管理),养地制度是基础,为其配套服务(生产力基础)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目标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和实现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耕作制度的发展阶段?自然休闲耕作制、草田耕作制、常年耕作制。自然耕作制分撂荒制和休闲制。

耕作制度的类型: (一)按照集约度划分:1. 撂荒耕作制2. 休闲耕作制3.草田耕作制4. 常年耕作制(轮作耕作制)5. 集约耕作制;(二)按熟制分:1.一年一熟制;2. 一年多熟制作物布局的含义: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结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这里作物是指农田种植的栽培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作物以及药材等特用作物。

作物布局的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原则;2.符合生态适应性原则;3.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4.技术可行性原则;

5.持续发展原则

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作物生态适宜性是指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及环境对其要求的满足程度,宽与窄

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影响到产量、品质、稳产性对作物分布起决定作用的,在大围,首先是气候因素,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一般来说,决定一种植物能否生存的是气候因素,而决定是否繁荣的则要看气候以及地学因素,在一个小围,气候差异小,影响作物布局变动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土壤、肥力、地下水等地学因素

熟悉各生态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单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仅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特点:群体结构单一,个体间仅有种关系,生长发育一致,便于管理与机械化作业

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2/3。(隔行间作和带状间作)特点:复合群体结构,同时存在种与种间关系;带状间作较便于机械化作业,而行状间作不便机械化。

混作: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特点:复合群体结构,个体分布不规则;要求作物间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种、收时间一致;不便分别管理与机械化作业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特点:群体结构同间作,但前后茬作物共处期较短,不超过每种作物全生育期的2/3

区别:套作通过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能提高复种指数;间(混)作通过集约利用空间而提高土地利用率,但不增加复种指数

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

1.空间上的互补和竞争(1.增加了采光数量;

2.提高了光和效率;

3.改善通风和CO2的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水分、养分的互补与竞争

4.生物间互补与竞争(1.减轻自然灾害;2.边际效应;3.代产物的影响)

5.减少竞争原理

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

作物与品种选配(1.生态适应性选配;2.特征特性对应互补;3.综合效益高于单作)

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的配置

幅宽: 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距离),作物种植带的外边距离。

带宽: 间套作中,各种作物在田间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土地的宽度,即间套作中符合种植单元所占的宽度。行数:终止单元作物的行数。间距:相邻两作物间的距

带宽=种植单元各作物种植幅宽与作物之间间距之和

行数和行株距见书p72

密度:提高种植密度、增加照光叶面积指数是间套作增产的中心环节(密度效应)

作物生长发育与田间管理技术(1. 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2. 加强肥水管理; 3. 综合防治病虫害;4. 早熟早收 )

我国主要间作类型:农林间作(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农作物间作(农田立体种植)我国主要套作类型:麦田套作两熟制、麦田套作三熟制、水田套作、

复种: 在同一田块上一年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表示年复种;→年间作物接茬播种)复种的方法和表述符号:接茬复种套作,再生种植

熟制:耕地复种程度的一种表示方式,多熟种植:指一年,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衡量耕地复种程度与利用效率高低的主要指标,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

撂荒: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进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复种效益原理:1.复种能充分利用光能(1.增加作物的光和面积;2.延长作物的光和时间;3。提高作物的叶日积)2.复种能够充分利用热量(1.生长季节集约利用;2.积温的集约利用;3.减少农耗期)3.复种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4.复种能够充分利用地力(1.增加了养分的消耗;2.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源)5.复种能够发展多种经营;6.复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复种的条件:1.热量条件(1.积温P88;2.生长期;3.界限温度)2.水分条件:主要有降水量、降水分布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量、农田基本建设等。3.肥力条件:提高复种指数,需要增势肥料,才能保证复种高产增收;肥料少,地力不足,出现两茬不如一茬的现象。

4.劳蓄力与机械化条件。5,经济效益

复种的农业技术: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1.充分利用休闲季节增种一季作物;2.利用短生育期作物替代长生育期作物;3.种植一些休闲作物;4.发展再生稻)2.品种搭配技术:选择适期生长的品种比超过季节允许生长围的品种要增产3.采用育苗移栽技术,缩短本田期;4.运用套种技术(1.育苗移栽;2.套作;地膜覆盖)5.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

我国复种类型:一年两熟:1. 麦田两熟(麦玉两熟、小麦大豆两熟、小麦棉花两熟等)2.稻田两熟(冬作单季稻两熟、马铃薯水稻两熟、水稻大豆两熟等);两年三熟;一年三熟(冬作双季稻三熟、小麦双季稻、两旱一水三熟制)

轮作:同一块田地,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单作轮作:小麦→大豆→玉米→小麦(一年一熟,三年一轮);复种轮作: 春玉米→小麦-花生→春玉米(两年三熟,两年一轮);水旱轮作:玉米-玉米-→水稻-水稻-→玉米-玉米(一年两熟,两年一轮))注:类似:小麦—水稻―→小麦—水稻的形式不是轮作

连作:同一田块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单作连作:小麦―→小麦―→小麦(一年一熟,连作);复种连作:小麦-水稻-→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连作))茬口:作物在连续种植中,对后一季作物有影响的前茬水旱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作物的种植方式

草田轮作:指一年或多年生牧草与大田作物的轮换种植

轮作换茬(倒茬):同一田块先后种植不同作物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可指一年,也可

指年度之间。

重茬: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可指一年,也可指年度间。例:小麦-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

轮作换茬的作用:1.2. 调养土壤地力,促进用养结合(1.调节土壤肥力情况a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份的种类、数量、时期、围和吸收利用率各不相同;b各种作物对土壤水份吸收的数量、时期、围和吸收利用率也有一定差异;2改善土壤化学性状:不同作物补充供应的数量与质量均不同,活化土壤养分强度、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均有所不同;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a通过不同类型作物的根系生长活动,起到改善耕层物理状况的效果;b减轻水土流失);2.减轻和防治土壤传染的作物病虫草害

茬口特征:对后一季作物而言,前季作物的影响,是气候、土壤、栽培技术、作物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茬口特性的成因:1.时间因素:早茬、晚茬(影响季节、劳力、产量、投入、效益、安全等);

2.生物因素:根系、病、虫、草、营养

3.栽培技术因素)

禾谷类作物茬口特性:禾谷类作物不但耗肥多,而且将籽实和秸杆收离地面,残留于土壤中的根茬量小,一般将这类茬口称为瘦茬。常见高粱根际周围有大量蚂蚁集结,这是因为高粱根分泌大量醣类的缘故,它能将土壤中的硝酸盐固定而使土壤变得板结,所以,高粱茬口不但是瘦茬,而且还是典型的板茬,许多作物接高梁茬均生长不好,需要进行精细的整地和培肥。

禾谷类作物一般称耗地性作物。

豆类作物茬口特性:东北地区称大豆为油茬、软茬、热茬,是养地的茬口;西北地区对菜豆、豌豆有“豆不离麦,麦不离豆”;南方的稻田、棉田普遍有与蚕豆、大豆、绿豆等豆类作物倒茬的习惯

忌连作作物:茄科作物:马铃薯,番茄;葫芦科作物:西瓜、甜菜、亚麻。极为敏感,5-6年才能种植一次

不耐连作的作物:豆科作物,豌豆、大豆、蚕豆;麻类作物,黄麻、大麻;禾本科,陆稻等。耐短期连作作物:高粱,油菜,芝麻,甘蔗等可连作2-3耐连作作物:水稻(通过灌水冲洗土壤的有毒物质;通气组织发达,氧气从地上部供给地下部,事根际还原性有毒物质氧化而失去毒性;秋收后晒田也可以氧化土壤还原性有毒物质),小麦,玉米(肥料充足,产量稳定),棉花(根系发达养分吸收均衡;无病,足肥,)

连作的危害:1.化学因素(1.营养物质片面消耗;2.根系分泌对本身有害的物质)2. 物理因素(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结构变劣)3. 生物因素(1.杂草严重;2.病虫害的蔓延加重;3.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变

连作的消除途径:1.水肥管理;2.品种更换;3.农药使用;4.耕作方法

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

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耕性:在耕作过程中,土壤物理机械特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的综合反应宜耕期:土壤含水量适宜耕作的时段围

耕层构造:覆盖层,播种层,稳定层,犁底层,新土层

基本耕作:是指使用各类型有壁犁、深松铲等农具翻转或疏松全耕层的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表土耕作:是使用铲、锄、耙等农具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和地面状况的土壤耕作措施

耱地:是一种在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用以平整地面,耱实土壤,耱碎土块,为播种提供良好的条件

中耕: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保持土壤水

分,减少土壤蒸发镇压:以重力作用于土壤,达到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的目的

做畦:田地里用土埂分开的整齐的小块地

常规耕作:通常把利用犁翻耕土地,以及相应的表土耕作措施保护性耕作:防风保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保护性耕作、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和强度的作物种植方式、免耕:直接在前茬地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3、土壤耕作制:在轮作制的基础上,根据SPAC系统的原理,满足前、后作物的产量要求,而采用的配套的、土壤耕作的综合体系,保证每一茬作物都有适当的播种条件和生育期中的耕层构造。轮耕制:

4、土壤耕作的依据:1.作物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1、总要求:表土平整、耕层深厚、疏松;养分供应充足、水分供应适宜;2、调整耕层构造与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

5、少免耕的依据:生物和自然作用可代替机械耕作、用化学措施代替机械耕作、用新型机具代替传统机具、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容重

7、传统耕作法与少免耕法各有何利弊?常规耕作优点:

可以创造适宜深度和紧实度的土壤耕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能力强、翻埋残茬、肥料,增加深层土壤有机质

常规耕作缺点:土壤水分状态难以恰当调节、土壤易遭受水蚀和风蚀危害、土壤有机质矿化强度大、积累困难

破坏土壤耕层自然构造、耗能、耗时、费钱

少免耕优点:土壤侵蚀明显减轻、减少土壤水分损失,保墒效果好、秸秆还田多,表土层土壤有机质积累强,分解弱,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杜绝焚烧秸秆,保护环境、土壤环境稳定,土壤生物活跃、农耗时间减少,有利于多熟制发展、节省能源、用工和生产成本、作物产量有一定提高,但不稳定少免耕的缺点:土壤有紧实趋势,不利于根系生长、耕层变浅,养分集中于土表,作物容易早衰、草害较严重,除草剂污染环境、土壤温度下降、出苗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影响肥料与残茬的翻埋,化肥面施,流失严重

8、少免耕的主要的形式:灭茬少耕、板茬播种或移栽、套播免耕、机械化秸秆覆盖免耕、

9、土壤耕作制的任务:1.协调轮作周期中土壤水分的作用;2. 协调轮作周期的土壤养分;

3. 系统消灭田间杂草;4。降低耕作作业成本。

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

农田土壤培肥的措施:生物养地、化学养地

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土跑水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水土流失:指在陆地表面由外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损失和破坏作用。

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一)保护性作物种植:1.保护性作物布局;2.间作、混作和套作;3.带状种植。(二)保护性土壤耕作:1、等高耕作;2、沟垄耕作;3、残茬覆盖耕作;4、免耕法。(三)梯田种植法(四)农林结合,建立农田防护林:(森林对近农田的主要有益作用:第一,在山区坡地上保护水土;第二,减低风速,抗御风沙灾害;第三,改变了农田小气候。不利影响:第一,胁地作用;第二,农田小气候变化。)

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物质平衡动向:

地力在自然植被下的变化:在自然情况下,肥力状态在变好。(P233)

荒地开垦后的养分动态:一般规律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迅速下降

常耕地有机质养分动态:一般规律:见书P233

多熟制下的养分动态:只要在措施上保持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和土壤的能量和物质平衡,加强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的合理调节,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是能够提高的。

土壤培肥的途径和措施:1.生物养地;2.化学养地;3.有机与无机结合;4.确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热力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概 念 部 分 汇 总 复 习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 其中所要研究的系统可分为三类 孤立系: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闭系: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开系: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2、热力学系统平衡状态的四种参量:几何参量、力学参量、化学参量和电磁参量。 3、一个物理性质均匀的热力学系统称为一个相;根据相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相系和复相系。 4、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物体各自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它们彼此也处在热平衡. 5、符合玻意耳定律、阿氏定律和理想气体温标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6、范德瓦尔斯方程是考虑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排斥力和吸引力),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作了修正之后的实际气体的物态方程。 7、准静态过程:过程由无限靠近的平衡态组成,过程进行的每一步,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8、准静态过程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是个过程量。 9、绝热过程:系统状态的变化完全是机械作用或电磁作用的结果而没有受到其他影响。绝热过程中内能U 是一个态函数: A B U U W -= 10、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任何形式的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只能从一种形 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热力学表达式:Q W U U A B +=-;微分 形式:W Q U d d d += 11、态函数焓H :pV U H +=,等压过程:V p U H ?+?=?,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公式一比较 即得:等压过程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加量。 12、焦耳定律: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积无关,即)(T U U =。 13.定压热容比:p p T H C ??? ????=;定容热容比:V V T U C ??? ????= 公式:nR C C V p =- 14、绝热过程的状态方程: const =γpV ;const =γ TV ; const 1 =-γ γT p 。 15、卡诺循环过程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正循环为卡诺热机,效率2 11T T - =η,逆循环 为卡诺制冷机,效率为2 11T T T -= η (只能用于卡诺热机)。 1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 开尔文(汤姆孙)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另一种开氏表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的。 17、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是可逆过程。 18、卡诺定理:所有工作于两个一定温度T 1与T 2之间的热机,以可逆机的效率为最高。并且所有的可逆机 的效率η都相等21 1T T - =η ,与工作物质无关,只与热源温度有关。 19、热机的效率:1 21Q Q -=η,Q 1为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Q 2 为热机在低温热源放出的热量。 20、克劳修斯等式与不等式:02 211≤+T Q T Q 。 21、可逆热力学过程0=?T dQ ,不可逆热力学过程0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Word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 (2)优点: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 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学_在线作业_4

耕作学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17-02-16 08:52:05 一、单选题 1. (5分)春小麦连作主要分布在()。 A. 淮河以南长江两岸 B. 东北平原地区 C. 长江流域山地 D. 北方无灌溉的麦区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3 连作及其应用展开解析.答案 B .解析 ..2. (5分)关于氮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A. 生物小循环为主 B. 半气相型 C. 生物小循环无口 D. 总量无限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6.2 农田土壤培肥展开解析.答案 C .解析 ..3. (5分)下列关于耕作制度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耕作制度是一项软技术,主要是功能在于其宏观布局功能 B. 耕作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因此,耕作制度功能更突出其技术的应用性,如养地技术就是种植制度中突出的重要功能 C. 耕作制度功能既包含技术功能也包含宏观布局功能 D. 耕作制度更主要的是突出其技术功能,如作物布局、轮作倒茬技术等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2 耕作制度原理展开解析.答案 C .解析 ..4. (5分)下列选项不属于轮作倒茬作用的是()。 A. 有效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B. 协调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C. 增加土壤水分消耗 D.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轮作倒茬的作用及其应用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 ..5. (5分)我国经济作物布局特点不包括()。 A. 布局较为分散,专业性强 B. 投入高,经济效益多 C. 技术性强 D. 商品率高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 ..6. (5分)我国年辐射量最大的地区是()。 A. 青藏高原 B. 东北平原 C. 四川盆地 D. 长江中下游

工程热力学知识点总结

工程热力学大总结 '

… 第一章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热力系统:用界面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这种人为分隔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系统,简称系统。 边界:分隔系统与外界的分界面,称为边界。 外界:边界以外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称为外界或环境。 闭口系统:没有物质穿过边界的系统称为闭口系统,也称控制质量。 ) 开口系统:有物质流穿过边界的系统称为开口系统,又称控制体积,简称控制体,其界面称为控制界面。 绝热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没有热量传递,称为绝热系统。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不发生任何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称为孤立系统。 单相系:系统中工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均匀一致的系统称为单相系。 复相系:由两个相以上组成的系统称为复相系,如固、液、气组成的三相系统。 单元系:由一种化学成分组成的系统称为单元系。 多元系:由两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系统称为多元系。 } 均匀系:成分和相在整个系统空间呈均匀分布的为均匀系。 非均匀系:成分和相在整个系统空间呈非均匀分布,称非均匀系。 热力状态:系统中某瞬间表现的工质热力性质的总状况,称为工质的热力状态,简称为状态。 平衡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如果宏观热力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系统内外同时建立了热的和力的平衡,这时系统的状态称为热力平衡状态,简称为平衡状态。 状态参数:描述工质状态特性的各种物理量称为工质的状态参数。如温度(T)、压力(P)、比容(υ)或密度(ρ)、内能(u)、焓(h)、熵(s)、自由能(f)、自由焓(g)等。 基本状态参数:在工质的状态参数中,其中温度、压力、比容或密度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仪表测量出来,称为基本状态参数。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1、课程性质: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

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 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

知识点热力学与料热力学部分

知识点热力学与料热力学部分

————————————————————————————————作者:————————————————————————————————日期:

热力学与材料热力学部分 热力学: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热运动的客观规律;以实验事实为基础,总结研究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功能转化和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问题。 热力学研究能(energy)和能的转变(transformations)规律 材料研究的每个过程离不开热力学 1、材料服役性能 2、材料制备 3、材料微观组织 材料热力学是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材料设计、制备与使用过程中的应用。 材料热力学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材料学的核心问题是求得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各种性能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前半部分,即材料成分-组织结构的关系要服从一个基本的科学规则,这个基本规则就是材料热力学。在材料的研究逐渐由“尝试法”走向“定量设计”的今天,材料热力学的学习尤其显得重要。 材料热力学是经典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理论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其目的在与揭示材料中的相和组织的形成规律。固态材料中的熔化与凝固以及各类固态相变、相平衡关系和相平衡成分的确定、结构上的物理和化学有序性以及各类晶体缺陷的形成条件等是其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材料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材料的微观层次认识不断进步。利用场离子显微镜和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把这一认识推进到了纳米和小于纳米的层次,已经可以直接观察到从位错形态直至原子实际排列的微观形态。这些成就可能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在微观尺度上对材料的直接分析才是深刻把握材料组织结构形成规律的最主要内容和最主要途径;以为对那些熵、焓、自有能、活度等抽象概念不再需要更多的加以注意。其实不然,不仅热力学的主要长处在于它的抽象性和演绎性,而且现代材料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一直受到经典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的支撑和帮助。材料热力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材料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工业技术的进步在拉动材料热力学的发展,而材料热力学的发展又在为下一个技术进步准备基础和条件。 材料热力学是热力学理论在材料研究、材料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因此这是一门与实践关系十分密切的科学。学习这门课程,不能满足于理解书中的内容,而应当多进行一些对实际材料问题的分析与计算,开始可以是一些简单的、甚至是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然后由易渐难,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的实际分析与计算,增进对热力学理论的理解,加深对热力学的兴趣,进而有自己的心得和成绩。 热力学最基本概念: 1、焓变 enthalpy

农业昆虫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1.0学时) 第一节昆虫的多样性 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二、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三、昆虫的多样性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关于农业昆虫学 一、农业昆虫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农业昆虫学的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我国植保工作的方针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本章重点:昆虫纲的特征;农业昆虫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当前的植保方针。 难点:昆虫的多样性。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昆虫纲的特征、农业昆虫学的任务和内容及植保方针。了解昆虫的多样性和农业昆虫学的性质。 第二章昆虫外部形态(4.0学时) 第一节昆虫的头部 一、头部的基本构造 二、昆虫的触角 触角的基本构造;触角的12种类型;触角的功能;了解触角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 三、昆虫的眼 复眼的构造和物像的构成;复眼的功能。 四、昆虫的口器 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昆虫的胸部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二、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三、昆虫的翅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三节昆虫的腹部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二、外生殖器的构造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节昆虫的体壁

一、体壁的功能 二、体壁的构造和特征 三、体壁的衍生物 四、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本章重点:昆虫的触角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与构造;昆虫翅的变异;昆虫足的类型;昆虫雌性生殖器的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性;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难点: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昆虫的触角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与构造、昆虫翅的变异、昆虫足的类型、昆虫雌性生殖器的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性和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第三章昆虫生物学(3.0学时) 第一节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二、孤性生殖 三、卵胎生 四、多胚生殖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一、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 二、卵的结构 三、胚胎发育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三节昆虫的胚后发育 一、孵化 二、生长和脱皮 三、变态及其类型 四、幼(若)虫期 五、蛹期 六、成虫期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节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世代生活史;一化性害虫;多化性害虫;局部世代;世代重叠。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五节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一、休眠 二、滞育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Φ-=B A c t t R 1211k R h h δλ=++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关系: a 工程热力学研究平衡态下热能的性质、热能与机械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传热学研究过程和非平衡态热量传递规律。 b 热力不考虑热量传递过程的时间,而传热学时间是重要参数。 c 传热学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 传热学研究内容 传热学是研究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研究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 热传导 a 必须有温差 b 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不发生宏观的相对位移 d 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热对流 a 必须有流体的宏观运动,必须有温差; b 对流换热既有对流,也有导热; c 流体与壁面必须直接接触; d 没有热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热辐射: a 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且在真空中辐射能的传递最有效。 b 在辐射换热过程中,不仅有能量的转换,而且伴随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c .只要温度大于零就有.........能量..辐射。... d .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温度性质..........有关。... 传热热阻与欧姆定律 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的过程中,如果通过各个环节的热流量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之和(I 总=I1+I2,则R 总=R1+R2) 第二章 温度场:描述了各个时刻....物体内所有各点....的温度分布。 稳态温度场::稳态工作条件下的温度场,此时物体中个点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 非稳态温度场:工作条件变动的温度场,温度分布随时间而变。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各点连成的面 等温线:在任何一个二维的截面上等温面表现为 肋效率:肋片的实际散热量ф与假设整个肋表面...处于肋基温度....时的理想散热量ф0 之比 接触热阻 Rc :壁与壁之间真正完全接触,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 三类边界条件 第一类:规定了边界上的温度值 第二类: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 第三类:规定了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及周围..流体的温度..... 。 导热微分方程所依据的基本定理 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傅里叶定律及导热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热流密度不是很高,过程作用时间足够长,过程发生的空间尺度范围足够大 不适用的:a 当导热物体温度接近0k 时b 当过程作用时间极短时c 当过成发生的空间尺度极小,与微观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相接近时

耕作学试卷A及标准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作物()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 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2016年农大耕作学100分-在线作业-2

耕作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1-27 10:16:04 一、单选题 1. (5分) ? A. 时间 长,范围小,开放式循环 ? B. 时间长,范围小,闭合式循环 ? C. 时间短,范围小,闭合式循环 ? D. 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循环 得分: 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2. (5分) ? A. 改进氮肥施 用技术 ? B. 多施有机肥 下列关于生物小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以下不属于农田氮素控制途径的是( )。

? C. 合理灌溉 ? D. 硝化抑制剂 得分: 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 A. 循环快 而均匀 ? B. 循环不充足 ? C. 直接进入食物链 ? D. 总量无限 得分: 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 A. 减少肥料的使用 ? B. 提高土地利用率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多熟种植的作用主要有( )。

? C. 协调争地矛盾 ? D. 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得分: 5 知识点: 3.1 多熟种植概念及其发展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 A. 马铃薯 ? B. 花生 ? C. 水稻 ? D. 西瓜 得分: 5 知识点: 2.3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6. (5分) ? A. 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 B. 目前处于新的气候冰期,气候将越来越趋于变冷,现在就是典型冷期表现 ? C. 极端气候现象也是气候变暖的重要表现 下列作物哪个是适粘土性作物( )。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矗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IS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 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K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円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

热力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概念部分汇总复习 第一章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 其中所要研究的系统可分为三类 孤立系: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闭系: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开系: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2、热力学系统平衡状态的四种参量:几何参量、力学参量、化学参量和电磁参量。 3、一个物理性质均匀的热力学系统称为一个相;根据相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相系和复相系。 4、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物体各自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它们彼此也处在热平衡. 5、符合玻意耳定律、阿氏定律和理想气体温标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6、范德瓦尔斯方程是考虑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排斥力和吸引力),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作了修正之后的实际气体的物态方程。 7、准静态过程:过程由无限靠近的平衡态组成,过程进行的每一步,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8准静态过程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dW pdV,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是个过程量。 9、绝热过程:系统状态的变化完全是机械作用或电磁作用的结果而没有受到其他影响。绝热过程中内能U 是一个态函数:W =U B _U A 10、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任何形式的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只能从一种形 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热力学表达式:U B _U A二W —Q ;微分 形式:dU =dQ dW 11、态函数焓H: H =:U pV,等压过程:. U - p V,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公式一比较即得:等压过程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加量。 12、焦耳定律: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积无关,即U =U (T)。 13?疋压热谷比:C p二—;定容热容比:C V公式:C p -C V = nR P W T 丿p ._V p V-4 14、绝热过程的状态方程:pV = con st;TV = con st;———=const。 15、卡诺循环过程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正循环为卡诺热机,效率「=1 -卫,逆循环 为卡诺制冷机,效率为—(只能用于卡诺热机) 1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 开尔文(汤姆孙)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另一种开氏表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的。 17、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是可逆过程。 18、卡诺定理:所有工作于两个一定温度T1与T2之间的热机,以可逆机的效率为最高。并且所有的可逆机的效率都相 等=1-三,与工作物质无关,只与热源温度有关。 T2 19、热机的效率:「二[―Q z Q为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Q为热机在低温热源放出的热量。 Q1 20、克劳修斯等式与不等式:Q Qz _ 0。 T1 T z 21、可逆热力学过程I dQ = o,不可逆热力学过程dQ ::: o。 L T L T 22、热力学基本方程:dU二TdS-pdV。 23、熵函数是一个广延量,具有可加性;对于可逆过程,熵S是一个态函数,积分与路径无关;对于绝热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绪论 什么是耕作学 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 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考其包含哪些内容) (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 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 如何种何时种——熟制 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 (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 (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 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 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宏观布局 ★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 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第二、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内能也称热能)

5.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就越大。 6.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8.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9.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0.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11.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12.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3.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4.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测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和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2.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3.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2016年农大耕作学100分-在线作业

耕作学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1-27 10:29:24 一、单选题 1. (5分) ? A. 磷循环是双向循环 ? B. 典型沉积型循环 ? C. 持续性受威胁 ? D. 生物小循环为主 得分: 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5分) ? A. 循环 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正反馈调节,变化较大 以下关于磷循环哪项是错误的( )。 下列关于沉积型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B. 循环缓慢,不受干扰,成为”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负反馈调节,变化较大 ? C. 循环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正反馈调节,变化较小 ? D. 循环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负反馈调节,变化较小 得分: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3. (5分) ? A. 孙渠 ? B. 蔡旭 ? C. 刘巽浩 ? D. 姜秉权 得分: 5 知识点: 1.1 耕作学及其相关内容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4. (5分) 我国最早引进耕作学的是()。

? A. CO、CO2、O2 ? B. N2、NO 、N2O ? C. N2O、CH4、CO2 ? D. CH4、O2、N2O 得分: 5 知识点: 6 养地制度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 A. 水稻 ? B. 甜菜 ? C. 冬小麦 ? D. 番茄 得分: 5 知识点: 2.3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6. (5分) ? A. 淋失 下列气体属于温室气体的是()。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有()。以下哪项不是氮的输出途径()。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什么是耕作学? 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 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 如何种?何时种?——熟制 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 (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 (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 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宏观布局 ★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 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 目前趋势: 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 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 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 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