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圣才出品】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圣才出品】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圣才出品】

专题一:消费者行为

第一部分考纲要求

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能解释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详解

一、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法

1.效用概念的演进

微观经济学上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主要是着重于效用理论的分析,一般可分为早期的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及现代的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分析,前者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基数数字如1、2、3…来测量人们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取的主观上的满足程度,而后者则认为效用是无法以数字来测量的,只能根据满足程度的大小按顺序排列。

2.边际效用的含义

基数效用论者把效用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其中,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如总效用函数为:TU=f(Q);

则相应的边际效用为:MU=dTU(Q)/dQ,也就是对效用函数求一阶偏导。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总效用函数为增函数,即:?U(x)/?x>0;

边际效用函数为递减函数,即:?2U(x)/?x2<0。

(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①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每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

②设想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4.消费者均衡(既定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 购买商品1和商品2,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 (x 1,x 2),他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有:

()

121122max ,.. U x x s t P x P x I

+=运用数学方法可解得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U 1/P 1=MU 2/P 2=λ。

即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λ。

5.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导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越高,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与商品的边际效用成正比关系。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消费量增加时,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按照基数效用论的观点,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因此,在横轴表示消费数量,纵轴表示商品价格的坐标轴中,建立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6.水与钻石悖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具有极大使用价值的东西往往只有很少的或没有交换价值,相反,那些具有极大交换价值的东西往往很少或没有使用价值。再没有比水更有用的东西了,但水却不能购买任何东西,没有东西和水交换。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却十分昂贵。”由此引出了水与钻石悖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解释了该悖论:

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对于水,水源充足,人们对水的消费量大,因

而其边际效用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同理,钻石的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从供给一方看,由于水源充足,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钻石则很稀缺,生产钻石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钻石很昂贵。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则水便宜,钻石昂贵。即虽然水的使用价值极大,却没有交换价值;而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却可以交换大量的其他商品。

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关于偏好的假定

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s)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其所消费的可能的商品组合所进行的喜好顺序的排列。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以下三个基本的假定:

(1)完备性

假定任何两个消费束都是可以比较的。或者说,给定两个消费束X和Y,理性消费者能够确定哪一个是更好的或者两者无差异,即消费者具有必要的能力与知识去区分与评价不同的消费计划。

(2)传递性

给定消费束X、Y和Z,如果X好于Y,Y好于Z,则X一定好于Z。这说明消费者的选择是一致的。

(3)偏好的非饱和性

偏好的非饱和性指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即就商品(goods)而非厌恶品(bads)而言,人们希望是多多益善。

2.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在序数效用论中,通常用无差异曲线来图解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指在某特定期间内,某消费者为维持一个相同的效用水平,对其所消费两种物品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的绘制如图1-1所示。

图1-1无差异曲线

图1-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的数量X1和商品2的数量X2。图1-1中的曲线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1,X2)=U0。

其中,U0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2)无差异曲线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距离远的无差异曲线比离原点距离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大(效用被看作是描述偏好的一种方法)。

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图1-2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图1-2中,a和b这两个消费束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表明消费者对这两个消费束偏好相同;a和c这两个消费束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表明消费者对这两个消费束偏好相同。根据传递性公理,可以推出:b~c。问题是,c消费束带来的效用水平明显高于b消费束带来的效用水平,即理性的消费者更偏向于c消费束。因此,相交的两条无差异曲线违背了偏好的传递性公理。

③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且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体现了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3.效用函数

(1)效用函数的概念

在以消费者偏好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效用仅仅看作是描述偏好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消费束X 的效用大于消费束Y的效用,意味着对消费束(x1,x2)的偏好超过对消费束(y1,y2)的偏好。

(2)从效用函数推导无差异曲线

给定一个效用函数u(x1,x2),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来推导无差异曲线:

第一,令常数k=u(x1,x2),适当变换表示为函数x2=f(x1)。

从而根据这个表达式画出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第二,变化k的大小(也即效用值)看曲线的变化,这样就能很快地画出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变化方向。

第三,画出无差异曲线后,在该曲线上随便找出两点,连接两点,看线上的点是否比端点达到更高的效用。如果线上的点和端点效用一样甚至比端点效用更高,则为凸性偏好,如果线上的点比端点效用更差,则不是凸性偏好。

4.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法则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MRS=-ΔX2/ΔX1

之所以在公式中加一个负号,是为了使MRS为正值。边际替代率的另一种重要数学表述为:

MRS12=MU1/MU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