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比较型鉴赏题考点

高考古典诗词比较型鉴赏题考点
高考古典诗词比较型鉴赏题考点

2008高考古典诗词比较型鉴赏题考点

一、名词解释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

赏析。

(一)、处处皆可比,命题的范围

1、作家(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派别)

2、题材(咏蝉三绝)

3、体裁(诗词曲)

4、主题(愁)

5、手法技巧

(二)、万变是四题(命题考点)

1、所写内容的异同

2、所抒情感的异同

3、表现手法的异同(①意象意境②修辞用语③写作角度)

4、语言风格的异同

二、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

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媒介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的。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

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

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

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

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

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倾向。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

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

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

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

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

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例: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柴侍卿王昌龄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

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

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

进行。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柳李商隐咏柳曾巩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乐游春苑,指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

日。断肠:销魂。

结合作品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后,便可以按照具体答题格式进行答题: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

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

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

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例:简要说明下面两首都写了“山中”景色的唐诗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山中王勃山中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况属高飞晚,山山黄叶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解:元:原来。

第一首诗中的“高飞晚”“黄叶飞”是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了“悲”与“念”的复杂心情,抒发了作者寓

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幅迷

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悦之情。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解

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答案:

步骤一:总起。“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二:解析诗句。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三:总结。“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方法: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

乌衣巷刘禹锡越中览古李白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今联系起来。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缘事抒情,

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

6、比较思想情感。整体把握,求同存异。

辽宁卷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依据题目要求是要赏析相同的氛围,所以应找出相“同”关键词: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答案: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步骤一:总论)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

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体味情感)

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练习:

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韦应物寒塘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里要求分析意象“雁”的内涵,两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

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

乡愁。

2、阅读唐代李贺的《南园》诗二首,

其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二:寻章摘句老雕虫①,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②上,文章③何处哭秋风?

①雕虫:雕虫小技。老:终老纸笔之间。②辽海:东北,唐时这一代割据势力多次发生兵变。朝廷多次出

兵讨伐。③文章:指文人。

这两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结合作品分析其使用效果。

这两首诗运用了反问、比喻两种修辞手法,题目要求任选一种加以分析,带有综合性。

答案:①“若个书生万户侯?”“文章何处哭秋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对读书人不受重用、

功业难成的愤慨之情,不仅增强了语势,也使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②“晓月当帘挂玉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读书人通宵达旦苦读的情景,将月亮比喻成弯弓,便寓有诗人参战的遥想,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诗人在动荡的时局中欲显身手、欲有所作为的心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