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浅谈童年体验与教育责任——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摘要:童年本应是人生成长阶段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本应是尽情玩耍、尽情诚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时光,然而这美妙图景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儿童“成人化”倾向愈演愈烈,这给予教育以警示。它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复杂关系,将儿童尽快地社会化,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责任;让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活,享受他们这段生命历程所特有的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同样也是教育的责任。

关键词:童年体验童年消逝教育责任

童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萧伯纳所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1]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谐发展的根基和无限的潜能,故教育应按照学生的年龄坚持采用正当的方法来实施,使智性不被强迫去做天性所不倾向的事情。[2]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进一步强调“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3]从上述的种种话语不难得出童年的价值,但现代社会往往却忽视了这种价值。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的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点: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分辨了”。[4]尼尔·波兹曼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境遇。“童年”的身影悄悄的走向远方,只能从追忆中去体味。

一、追忆童年

童年应当无忧无虑,时间过得缓慢,是一个游戏的时光:在这条路上,时间慢慢地、悄悄地流逝,甚至没有人注意到它的逝去。他沉着地走着,带着好奇的目光,左顾又盼。在人生的路上,确实没有必要着急,身后没有人催促,也没有人等待,你的同伴也一样无忧无虑地走着,经常停下来游戏。[5]童年,最值得怀念的就是无忧无虑地玩耍,在这一时期,玩并不是非要别人来教或者被别人认可,而是一种自发行为,一种非常严肃认真的活动。正如荷兰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所总结出“玩”的以下特点和规律:自愿,超出了普通生活范畴,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不很严肃而是消遣,有规则束缚,是提升文化价值观念和促进儿童学习领悟这些观念的重要途径。

(一)追忆童年文化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景象:几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可以自然地玩耍起来,也可以安静地端详对方几分钟之久;几个小女孩将玩具藏在小椅子下面,再拿出来,又藏下去,乐此不疲;小男孩和小女孩不断地往返于衣帽间和洗漱室,我们不禁会问他们在展开一个什么故事?是在捉迷藏吗?儿童之间的交往,令成人不可思议,儿童世界似乎存在着

一种天生的、独有的“秘密话语”,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话语、共同的行为方式……儿童的天性促使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由儿童自己决定其标准和价值。

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自己建构的文化,是儿童这个群体特定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于儿童的交往、生活与游戏之中。当我们逐渐长大时,会不自觉的回忆起小时候玩耍的时光,或是看到现在小孩子玩耍的相似图景时也会不禁发出感慨……童年话语、童年游戏就这样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二)追忆童年的“十万个为什么”

儿童天生有着想说时说想哭时哭想笑时笑的真性情,有着最简单、最直接的思维表露。儿童生来犹如一张白纸,具有纯洁而天真的心灵,但在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与便捷教育的共同努力下,三岁的孩子“出口成章”,五岁的孩子即是“小大人”,满口的成人语调。童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已离我们远去。在儿童的眼中,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与改变都有其目的,儿童常常喜欢询问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某些事物的起源,并期望能得到成人的解释。但是,儿童的许多发问常常令知识丰富的成人甚至学者都哑口无言,然而,正当成人不知所措的时候,儿童自己却给了自己一个完美而合理的解释。

二、童年体验消逝的表征

(一)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

游戏是儿童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为自己建构出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自我得到满足。但现在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传统儿童游戏正在消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游戏文化曾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从幼童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拔萝卜、老鹰捉小鸡、捉迷藏,到少年时期的跳房子、跳绳、踢毽子、弹球、抽陀螺、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闲暇时光。

可现在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孩子在玩丢沙包、玩抛接石子、跳房子等这些曾经给我们童年带来欢乐的传统游戏,大部分孩子把闲暇时间“贡献”给了培训班或直接面对网络游戏。在童年时光无法玩着那些接近自然的原生态游戏(即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所说:大自然给我们的是游戏,是有激情、有欢笑、有愉悦的游戏)是孩子的悲哀,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因为传统游戏的消失而消逝。游戏可以唤起孩子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在游戏中你会听见孩子爽朗的笑声,争执的吵闹声与哭声,在游戏中孩子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这一切现在的孩子已经逐渐无法体验到了。

(二)儿童话语逐渐萎缩

儿童有着区别于成人的话语体系,但现在我们儿童的说话语气、方式、内容已然成为了一个“小大人”,失却了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童趣的话语。为什么童年的话语逐渐萎缩呢?这与父母的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家庭教育对于童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总是告诫孩子:不要随便说话,防止闹出笑话;不要发表与

长辈相左的意见,只管听着就行;不要说太多的话,沉默是金……这些告诫的话语已然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正试图将天真无邪的孩子引向一个个封闭的“胡同”。正如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的一段话所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童年和成人的分界线正迅速模糊,这个观察对于关注它的人平淡无奇;对于不关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

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忽视了儿童的话语,他们常常以经验丰富自居,在儿童面前高谈阔论,却很少去倾听儿童内心的话。儿童的话也许有些幼稚,有些可笑,有些无厘头,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无视他们的话,教育应该还予儿童话语权,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哪怕语句不通,漏洞百出,也要鼓励他们继续说,因为这就是儿童,充满着童趣与童真,他的话语必然有着区别于成人的异处。

三、童年体验消逝的原因

(一)儿童的自主时间被剥夺

看看我们的儿童,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折腾下,他们是多么的繁忙,多么的劳累。不知道有多少知识点等待着他们去记忆,有多少培优班等待他们去学习,他们不停地奔向远方,疲惫不堪,几乎连喝口水、喘会儿气的时间也没有,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奔向何处,知道的只是向前,向前。儿童被强行裹入变成一名匆匆向前的“过客”,正如那首校园民谣:“上学做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困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也本应该有大把的时间来经历这样的过程,可现在这一切都是奢侈。

我们可以回忆起原始人简朴和平静的生活,在那里儿童可以找到一个自然的避护所。在这样的原始社会里,儿童跟以平静安宁的方式从事简单工作的成人相接触。儿童的周围就是家畜和他可以随意触摸的其他东西。他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必害怕遭到反对,当他感到疲倦时,他就躺在树荫下睡着了……这样随性舒服的画面令人向往。[6]

(二)应试学习占据了儿童全部的生活

卢梭曾批评以文字为主导的教育压抑了儿童的生长,使之变成畸形的成人,这一批评多么切合今天中国教育的现状,其极端表现就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今天绝大多数儿童不得不成为考试的工具,为了取得一个好的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找到一个好工作,课余时间全部被家长安排各种培训班、辅导班、才艺班。过度的学习全面占据了儿童的身心,使他们没有时间玩耍、嬉戏,失去了儿童特有的天真活泼。正如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开篇所述: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儿童时光应当是一个以游戏为主,功利性的劳动为辅的时期,但在中国,强制性的学习

挤占了儿童几乎所有的时间。至此,儿童生活原有的五彩缤纷变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黑白两色,使得他们的快乐一点点消逝殆尽。“快乐童年”变成了“黑色童年”,所以,我们依稀还听见他们在唱着那首不变的歌:“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游戏的童年……”(三)儿童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儿童文化处在被边缘化的状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儿童的居住环境、电视媒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等都是密切相关的。这边主要讲两点,一是儿童的居住环境,现在基本都是公寓式的住宅,孩子们像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与自然隔绝着,也彼此隔绝着,再加上现代家庭普遍为独生子女,儿童彼此间的交往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没有了儿童的集合交往,儿童就没有机会在不受成人的干扰下,自主地开展交往与活动。儿童独有的文化断裂了,传统的儿童游戏失传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与顽皮消失了。二是电视作为视听大众文化,一方面给儿童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另一方面却剥夺了儿童游戏和交往的时间,剥夺了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的机会。儿童是与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喜怒哀乐的同伴打交道,同时也自然地与生长着的自然万物交流。可在电视面前,他们再也无法在草地上打滚,也无法到林中和小鸟在一起歌唱。他们可以在电视上了解到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却闻不到小麦成熟时的清香,更体验不到小麦抽穗时给人的喜悦。儿童文化中整体和直观的观照方式慢慢地被忽略,虽然他们获得了知识,却远离了真实的体验,最终导致“童年体验的消逝”。

[7]

四、教育应如何才能还予儿童本真

(一)家庭教育——成人需重新审视自己,尊重儿童的思考

如何阻止童年体验的消逝,或者说,如何让儿童保留童年的本真,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教育的责任。教育与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对此,张文质和林少敏有过一段精彩的表述:我们觉得现在的教育机构、现在的教育者已经没有资格、没有权利还处在那样一片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认为真理统一于我、万物皆备于我的一种坦然的、先天性的、权威的状态。这个状态必须全面地加以反思,反过来对儿童世界,对儿童的心理、对儿童的存在状态必须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加以重新理解,重新了解,重新认知。对儿童的世界来说,我们在《保卫童年》中提过,儿童世界相对于成人世界来讲,现在已经相当地被曲解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总是觉得成人世界天然握有真理,成人世界是一个值得效仿、值得跟进,值得复制的世界。[8]

其实未必如此。成人时常会遇到儿童许多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儿童的眼中,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与改变都有其目的,儿童常常喜欢询问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某些事物的起源,并期望能得到成人的解释。但是,儿童的许多发问常常令知识丰富的成人甚至学者都哑口无言,然而,正当成人不知所措的时候,儿童自己却给了自己一个完美而合理的解释。《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贾德说过“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的哲学家”,因为儿童的各种表现最为逼近真理的本质,儿童是比成人缺少经验和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缺少思考和讨论事物的能力,有时候他们只需要很少的经验,就能讨论一些深刻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真?什

么是善?什么是美?对于儿童来说,深刻的哲学问题起源于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困惑与好奇。因此,成人不能小视儿童对于问题的解剖能力。

(二)学校教育——反思与行动

回到教育本身,保留儿童的本真(童心、童真、童趣),在反思的基础上要进行行动。通常认为,学校教育有两项职能:一是培养人;一是让儿童幸福地生活。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教育应当关怀生命,回归生活,使整个教育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等,都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将学校时间分为教学时间与自主活动时间。在教学时间内,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安排教学。在自主活动时间,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儿童可以自主交往,自由游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教学目标与作业,没有成人的权威,儿童在这段时间尽可能展示与发展儿童的天真、率直、不计功利,自由自在的一面。这段时间的学校,是少年宫与俱乐部,是自由气息浓厚的家庭,是儿童生活和玩乐的地方。学生可以看电影,在图书馆自主阅读,在学校微机室上网,在体育场做运动,在兴趣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段时间内,玩得高兴本身就是目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成为次要目的。这段时间是“给儿童的生活留足‘空白’,留足成长的‘自由地’,应当还儿童一个本来属于他的美好的天赐的世界”。在学校如此,在家更应是如此,父母应交予他们自主时间,让儿童尽去感受那份童真与童趣,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9]

卢梭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惟有如此,儿童才能成为拥有童心、童真、童趣的独立完整的个体,才能自主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绿原.人生的睿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8.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90.

[3]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7.

[4]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5] 让·皮埃尔·内罗杜.古罗马的儿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6]熊华生.童年消逝与教育责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

[7]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8]林少敏,张文质.站在儿童这边:对教育更多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4).

[9]伍香平.童年体验的追忆与童年的本质及其消逝[J].学前教育研究,2011,(8).

铁匠的儿子读后感

铁匠的儿子读后感 铁匠的儿子读后感(一) 我读完《铁匠的儿子》以后觉得非常伤心,下面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文中的主人公是泼来可西,他的爸爸是石匠,而且很爱喝酒,动不动就无原无故的打儿子。泼来可西问爸爸要买书的钱,爸爸把他从楼梯上踢了下来。可最让人伤心的是:泼来可西居然还强忍着,不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我觉得他的爸爸太不好了,买书又不是什么坏事,不给儿子钱就算了,居然还把人家从楼梯上踢下来了,太不象话了!可这篇文章最深的一点,而是泼来可西不把爸爸的事说出来。虽然自己受过许多委屈,但就算爸爸再怎么打“我”。“我”也强忍着,不给别人说。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既伤心,又想看看泼来可西的笑脸,哪怕一次也行啊!我还要学习泼来可西孝敬父亲的精神。 铁匠的儿子读后感(二) 可怜的普莱克斯,请到我家来吧!我的家人都很善良,他们不会打你,骂你。快来吧,普莱克斯。 他的父亲经常喝得醉醉的,把家里弄得乱成一团,而且无缘无故地打普莱克斯。他的本子被父亲烧了还说是不小心掉进火里的……

可怜的普莱克斯,请到我家来吧!我可以给予你一杯热腾腾的纯牛奶,再给你品尝一块达能饼干,还会给你很多好玩的玩具,让你吃个够,玩个痛快。快来吧,普莱克斯! 可怜的普莱克斯,请到我家来吧!我可以让我的好爸爸为你买一张很大很大的床,给你盖很暖和的被子,让你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没有任何干扰。快来吧,普莱克斯! 可怜的普莱克斯,请到我家来吧!你不是一直想要一本语法书吗?我可以让我姑姑给你买一套。我们俩彼此关心,成为知心的好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写作业……我的家人会把你当做亲身儿子看待,我们俩就成为好兄妹了。 可怜的普莱克斯,请到我家来吧…… 铁匠的儿子读后感(三) 《爱的教育》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铁匠的儿子》。读完以后,我觉得普雷科西很可怜。因为他父亲天天都喝非常多的酒,而且喝得醉醺醺,没有任何理由就会打他。他每天上学时脸上带着一块青一块紫的伤痕,同学们都说是他父亲打的,普雷科西为了不让父亲丢脸,就说,“这不是真的,不是我父亲打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父亲有时也会接普雷科西,他看见父亲来接自己,恐怕父亲打他,吓的浑身哆嗦,为了不让同学们发现以前都是父亲打的,就面带微笑向父亲跑来,故意笑着、高兴着和父亲说话。从这篇文章里,我发现普雷科西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有爱心和宽容心的孩子。我很钦佩他,我想,如果他现在还活着,而且我能见到他

《乌合之众》读后感1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乌合之众》读后感 这本书创作于1894年,作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对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以上是我从百度百科里面复制过来的介绍,还没有看书的内容,光从题目和简介中似乎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基调,即批判和负面的。但在上周五,我参加了部门南区的一场读书分享会,让我对这本书,以及看书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 1、你的心是什么样的,你从书中看到的也会是什么样的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接触这本书了。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今年年初,我所在的运营中区选定了这本书作为季度读书分享会的书目。当时我边看边担忧,作为部门员工共读的

一本书,我希望它是鼓舞人心的,但这本书好像是在泼冷水,很容易让自我认知相对缺乏的人走向另一种极端,即为了避免洗脑而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而且,当时部门并不是很稳定,连续有好几个员工离职,群体离职心理正在酝酿。 现在回想起那次读书分享会的情况,大家都很认真的剖析了书里面的理论知识,最终的落脚点貌似是避免陷入群体思维。作为观众的我用力的听努力的想,我该如何或鼓励或启发的点评大家的分享,对于我不太认同的负面观点我又该如何得体的说服大家。总之,我是带着担心和负担去旁听大家的演讲的。可想而知在这种心境下我几乎不能从书里面获取有价值的养分,甚至认为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好书,无法带给人生长的力量。 但是就在上周五,同样也是《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分享,我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轻松愉悦,满满正能量。同时,分享者们的观点也跳脱出了“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而是在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群体。有的人感恩自己所处的团队,每个人都很优秀,渴望成长,这是一个美好的群体,希望彼此成就;有的人说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生活在群体中,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也有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正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有的人给部门领导提了建议,希望能在她的

《1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认识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让孩子们认识自己身体的外部器官,了解它们的重要性;知道它们的作用,进面产生保护它们的欲望。 教学准备: 课件、小人及卡片、学生每人一条红领巾。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真高兴认识你们大家,第一次见面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个节目,我给大家变个魔术,好吗? 师:看老师这有好多碎纸片,现在我请你闭上眼睛男女生交替数数,男生数1、女生数2,男生再数3,一直数下去我不喊停不许睁眼睛偷看哟! 生:闭眼数数。 师:停。看老师变出了什么?你发现我这个魔术的秘密了吗?这个小人是怎么由碎纸片变出来的? 生:猜想魔术的秘密。 师:对了,这些碎纸片都是我们人体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身体。今天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身体------(出示课题)。 二、认识身体各个部位 师:大家来看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身

体的各个部位也都有自己的名字,你认识它们吗?能来给我们指一指吗? 生:到前面指认器官说名字、贴名签。 三、熟悉身体各个部位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都说对了,这些就是我们人体外部的一些器官。同学们都答对了,老师得奖励大家一下,我给大家唱首歌怎么样?那你可得听仔细了,听听老师的歌词里都提到了哪些人体的部位?(师唱《假如幸福的话》) 生:听唱。说一说歌中都提到了哪些人体部位。 师:你听得真仔细。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跳起来,老师唱歌词,你根据歌词里面提到的身体部位做动作,听懂了吗?看谁跳得美。生:跳舞。 师:同学们跳得太美了,下面老师再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吧,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相反的动作。 生:做游戏:相反的动作。 三、体验身体各部位的作用 师:好了,同学们,眼睛、耳朵、手和脚各个部位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大家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身体,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不信我们就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来完成单手系红领巾的小任务。 生:全班体验。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了缺少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给我们的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50字优秀作文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50字 篇一: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读完《匆匆》这一课后,让我感到了时间的飞逝及作者对已逝日子无比的惋惜与无奈。 时间就是如此的飞逝,如此的无情。在不经意间,时光便会稍纵即逝,无法挽留。它来的匆匆,去的匆匆,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尽管你珍惜它也好,尽管你挥霍它也好,它永远也不会挽留一刻,永远不会回头。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吃饭、默默时,他就在我们不经意间来去匆匆。时光去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回过头去,我们已经虚度了4000多日子,从婴儿时代的牙牙学语,成长为了一个要迈入中学的少年,十几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我们叹息时,也是无用的。时光不会因为同情你而停下脚步,只有我们珍惜时光,不虚度年华,才会赢得未来。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那么,在我们去世的时候,也不会留有任何的遗憾和惋惜了。 在我们小学生时代,很多孩子还没有察觉到时间的匆匆,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总认为自己才十几岁,还有几十年的光阴等着我们,他们已经虚度了多少光阴,但他们还没有察觉到,难道你们不感到惋惜吗? 过去的日子我们的确是浪费了不少,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珍惜所给我们的一分一秒。我们不能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又赤裸裸的回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得不容易,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只有一次机会,既然来了,就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我们要在这世界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要知道:只有抓住今天,才能赢得明天,才能赢得未来! 篇二: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匆匆》一文,它使我明白了什么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写的,文中曾写道: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时间去了,便再也不会回来了。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关于时间的名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名言都在告诉我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的确,时间是宝贵的,不是用钱就能买到,即便花再多的钱,时间也不会多出一丝一毫。同时,时间又是易逝的,在不经意间,它便轻轻悄悄地离开,不再回来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在文中感叹他的时间流逝得太多,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已经过去的时间不如作者多,但也有四千多日子已经从我身边无声地流逝。我想挽回它,却又无法挽回,因为它已离开,一去不复返。于是,在我的懊恼中,在我的悔悟中,时间毫不留情地一天又一天地流走,甚至不曾向我告别。

中学生鞋匠的儿子读后感

中学生鞋匠的儿子读后感 鞋匠的儿子读后感1 做总统需要什么?总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某一天你成为总统后,别人羞辱你,你会怎么做?枪毙?暗杀?还是宽容对待?世界上又有几个能宽容对待羞辱自己的人的总统?当读完《鞋匠的儿子》后,我找到了答案。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在参议院演讲,因为他是个鞋匠的儿子,所以一位参议员站起来大声羞辱他,但林肯没有责怪那个参议员,也没有恼羞成怒,而是等大家的笑声停止后说:“谢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去世很久了,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也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顿时,参议院里一片静默,随后掌声雷动!我无法想像林肯这样一个大总统,竟然会给一个羞辱他的参议员发出感谢,世界上又有几个总统能做到这样呢? 荷兰,因为有个平民骂了总统一句,荷兰总统就残忍地把那个平民全家的男女老少都杀害了,以此来警告其他人骂他的后果会多么严重。虽然这个总统用暴力使人对他噤若寒蝉,但是,在人民的心中,又有几个能服?和林肯比起来是多么的渺小呀!参议员羞辱了他,他不卑不亢,用真情回击,用感谢宽容,使那位参议员既羞愧又折服,由

此可见林肯是多么的睿智! 一个总统都可以宽容、原谅他人,我一个学生为什么不能宽容点呢?有一次,我正在写作文,快写好的时候,被同桌不小心碰了一下,顿时,我钢笔里的墨水洒了出来,滴在了快要写好的作文本上,墨汁浸没了一大片字,我不得不重新再写,这让我非常的生气,怎么也不愿原谅同桌,就在她的作文本上乱划了几道,以求找到心理的平衡。唉,现在想起来,我真觉得对不起同桌!她又不是故意的,我真的应该像林肯一样,学会原谅与宽容别人。 做总统的人都能做到宽容和大度,做个普通人,更应该如此!鞋匠的儿子读后感2 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参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鞋匠。当时的参议员大部分都是出身于名门贵族,他们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人,从未料到面对的总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大摇大摆地站出来,当场羞辱林肯。没想到的是,林肯非但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告诉参议员们,虽然他的父亲去世了,但不会忘记自己是从一个鞋匠的儿子当选成总统的。所有人听了,既羞愧又敬佩。 林肯没有成为伟大的鞋匠,但成为了伟大的总统。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总统,正是因为他永远不忘记自己是鞋匠的儿子,并引以为荣。

乌合之众读后感3000

乌合之众读后感 勒庞这本充满偏见的《乌合之众》无疑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其中诸多偏见性的词句看得我这个旁观者颇不理智,再深思一层,这厮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诩为独立的精神个体的面皮撕下,使人露出乌合之众中一员的嘴脸,其手段不可谓不狠。正是这个原因,这本有着诸多猜想的群体心理学叩门之作,让我不得不审慎对待,仔细阅读。 勒庞认为,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其智力水平立刻会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导事物的发展趋势远远没有由情感趋势来得快捷迅速。而对于群体来说,往往只能够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夜之间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则立刻被千夫所指,遭万人唾弃而不得翻身。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但不得不说,能够佐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45年前出现的神奇历史事件,不,这对于那时还没出生的我们来说还是显得太遥远,勒庞对于历史即是想象虚构毫不容疑。还是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来聊聊因为微博一夜成名的红十字会——或者,与火车有关的某机构(听说这机构快成敏感词了,也不知真假)?这两个机构危机公关的能力显然低于各个体的平均水平。而在这两个事件中相关谣言各种PS照片得到广泛传播,非持续围观事件的群众们说不定就将那些需要考证的东西当做现实,拿一生去相信。 1 个体如何被群体淹没 作者说,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当然,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应该理性的思考,大众确有其所说的无意识的一面,但反问一句,若大众真的是无意识的用脊髓思考的动物,这么多迷失自我的“个体”又怎能成为推动事情发展的主体,对此,勒庞认为,第一,这个结果不是他们自发主动按照理性造成的,而是受到了某种强烈感情的支配。第二,这个结果也未必就是进步,而往往是血腥的屠戮和暴动。那这就说不上“功劳”了。作者得出这种观点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可以暂且不虑。但是未来的社会不管依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人群的力量。这也即本文前段所提及的受众的主动性,或者叫读者的接受美学,作品只有在读者的消费过程中其价值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在读者的购买热潮之后,退却下来书屋一角的细细品读必然是读者个体的真正思考,此时,读者对于作品真正价值评判的主动性开始发挥功用,一切精华的人类文化历史成果得以积淀,甚至激发读者个体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读者在大众的消费热潮中的个体消化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相反,这种个体消化对于整个社

关于匆匆的读后感500字7篇

关于匆匆的读后感500字7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时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一段话。 我们没有想过自己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恐怕没有过。我们甚至还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长大,不再听妈妈的唠叨,不再受学校的管制,想玩电脑就玩电脑,想看电视就看电视,不再写作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幻想归幻想,现实的生活我们还是要面对的。 也许我们都想长大,但是等到长大的时候,却又想回到童年。如果问起家里的长辈,她们都会说:“人这一辈子过得很快,你还小,等你到了我这个岁数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有一天,当你失去一个亲人时,在心痛之余,你会对“时间匆匆”这个词有更深的了解。我在20xx年的时候,我的太爷爷过世了。太爷爷生前是一个庄重而慈祥的人,他写的一手好字,文章写得也不错,经常给报社写文章,文章也经常被刊登。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烟草公司,给儿女留下了一份家业,公司的所有人对太爷爷的评价都很不错。 在太爷爷过世之后,我经常不甘心地问妈妈:“人去世之后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唉—能有什么呀?”妈妈经常用叹息回答我。面对“死”这个字,很多人都很害怕,但,我却不怕,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自己将来也会有那么一天。

所以,珍惜时间,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给世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了: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八日的一篇脍炙人口的 散文——《匆匆》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给了我无尽的遐想和无数的启示。 《匆匆》这篇散文主要抒发作者对时间易逝的体验与感受。本 文以“匆匆”为题,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蕴含着浓烈的情味,潜隐着深刻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读了这篇散文,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文中,作者用了大量优美的语句和很多寓意深远,耐人回味的句子。如“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新奇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在时间的海洋里那么渺小,消逝得是那么快。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时光,转瞬而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同学们,珍惜时间吧!不要在虚度年华了!要知道昨天是一张 空头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今天才是唯一的现金! 最后,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首诗吧!

三个儿子读后感

三个儿子读后感 三个儿子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三个儿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个儿子读后感1 学了《三个儿子》课文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敬父母,关爱他人,诚实谦虚,懂得感恩,这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感恩父母,可以从身边一些小事做起:整理小房间.帮妈妈洗脚.在汽车上给老·这时候才体会到我要多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帮妈妈多组幼·.孕·残让座······ 从小到大,我的一切生活起居或学习辅导都是妈妈负责的。这个暑假,我对自己规定:每天饭后碗都由我来洗,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帮妈妈洗一次脚,看是简单的事做起来却不是很容易。当我在盆子里放满水,把妈妈的脚放入盆子,抚摸着妈妈那双粗糙的脚时,就会想起;小时候生病妈妈一个人抱我去医院看病;不管是刮风下雨,妈妈每天送我上下学;不管妈妈累不累,自己不想走时都要妈妈抱······这时候,才体会到我要多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帮妈妈多做点家务。 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对我的养育;感恩老师,对我们无私的教育;感恩亲人,对我的帮助。

让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个儿子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我觉得第三个儿子很孝顺自己的父母,我以后也会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放学后,我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做完作业,我看见妈妈给我做饭这么累,就拿了一张纸,走到妈妈面前,给妈妈擦了擦汗,说:”妈妈您给我做饭这么辛苦,您休息一下吧。”“恩”妈妈笑着跟我说。过了一会,饭煮好了,我吃完饭,就去给爸爸捶背,我把双手捏成石头一样,然后右手捶下去,左手拿上来,这样一上一下的,我觉得很开心,很有趣。捶完背,爸爸和蔼可亲地摸了摸我的头,说:”谢谢儿子。”“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要帮您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说完,我就开开心心地进屋睡觉去了。 三个儿子读后感3 最近读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 23 课的课文《三个儿子》,讲的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提水,两个妈妈夸自己的`儿子聪明,唱歌好,只有一个妈妈没有夸。当他们往回走时,前两个儿子只顾自己唱歌玩耍,只有没有被夸的儿子赶忙过来帮妈妈提水。 这个没被夸的儿子想到了要帮妈妈提水,说明他爱妈妈,有孝心。实际上他才是真正应该被夸奖的好儿子。 联想到我们学过的《沉香救母》、《木兰从军》和《陈毅探母》课文 ,他们都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爱,都是好儿女。前些日子在德善书院读过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读物都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 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发生矛盾

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举个例子,个人在独立的时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让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强的诱惑他也不会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挡这些诱惑的。但在他成为群体的一员后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数赋予他的力量驱使,倘若再给他一个惩奸除恶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变得义无反顾,这样的驱使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冲动,并且是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的。 网络暴力,是网络时代里经常出现的令人害怕又无法避免的现象,仿佛拥有着神秘的力量。网络暴力事件就是一个群体活动造成的后果。作为暴力事件中的主力军的数亿网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动到人们的视线上,他们之间互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匆匆》读后感1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匆匆》,我是在二十几年前开始读的,至今已看了很多遍。每次读时内心中都有所感所悟,可是仔细品味时,又无法确切的明白其中的滋味。二十多年后,我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品味了世事的艰难,人生的变迁,对社会、对人生渐渐有了一些看法,经过这许多经历之后,在闲暇时偶尔内心里也会浮现出《匆匆》上的一些话语,平淡里却蕴含至深哲理。似乎有所悟,才渐渐体会到这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在淡淡的愁思里却寓意深刻。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生命?则会有很多说法,可是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然内心里却对此问题挥之不去,茫茫然然,正如《匆匆》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啊,我们匆匆忙忙来了,糊糊涂涂的走,在生命的过程里,如一场黄粱美梦,了无所得。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若是一次旅途,这一站中国是生,这一站的终点是死,没有一个死去的人会让生者明白死去后的体验,可是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正如我们有生,可是为什么会恐惧死亡,我想正是源于我们对生的无知。人们在活的时候,一些人总想争名夺利,无休无止,他们的欲望大的可怕,他们总是看见自己没有的,却总是看不见自己有的;他们总是追求进取,可是却不知道休养生息。因此,老子说:“知止不辱,知足长乐”。孔子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是啊,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早晚自食恶果。正如我们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可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给世界万物众生留下了什么?给养育我们的天地留下了什么?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很悲观吗?也许以前我是这样看得,但是现在的观念看来,这句话是很冷静的,我们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为什么人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活?也有人说:“过去的已过去,如轻烟、薄雾,不留一丝痕迹;未来的还没有来,太渺茫了;只有现在,是最实在,最可把握的了。”我也认为这个观念很好!可是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最可把握的现在是如此的不可把握,当你想抓住它时,它刹那间即逝,了不可得。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当我想现在时,现在马上就过去了,倏然而逝;可是未来的日子,马上就在现在的影子里变成过去。 朱自清先生感叹,我们的日子逃去如飞。佛说:我们的生命是念念生灭,比射出的箭快。你掩着面叹息,又能怎么样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是啊,你何曾留有一丝一毫的痕迹呢?就算你有无尽的财富,很高的威望,可是你能带走什么?你终将赤裸裸的走,不留一丝痕迹。孔子教诲我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善不积不足以扬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三国的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啊,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避恶向善,我们的社会就是天堂;反之,则是地狱。我们的快乐,是源自我们的内心;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知足感激之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如果失去了这些,就算你拥有无尽的财富,你的快乐又在那里呢? 最后,“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儿子,谢谢你》读后感

《儿子,谢谢你》读后感 当我读完了《儿子,谢谢你》一文时,眼中充满了泪水,是感动?还是感慨?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文中儿子说的一句话:孝顺不是义务,而是机会。感谢老天给我留下了这个机会,我得争分夺秒。 如果你没有失去至亲,你就不会有这样的体会。没有机会去孝敬自己的老人,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和追悔莫及啊!他是个孝顺的儿子,更是个幸福的儿子。起码,他可以有机会去孝顺,去反哺,他还可以有个妈可以叫。 而我呢,父母在的时候,嫌他们唠叨,总是想跑得远远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从未体会过他们的感受,现在有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当再大的官又有什么用,你能换回你的父母吗?失去了父母,就好比失去了生存的根,如浮萍一般,飘飘荡荡,无人牵挂。 父母对我们三兄妹付出过太多,在世的时候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而我们却没有机会反哺他们,他们就走了。因为没有反哺,而必须让悔恨折磨自己的一生,这又是个什么样的滋味? 父亲一生有许多嗜好,爱抽烟,却从没抽过好烟,只抽过廉价的大公鸡,爱喝酒,却从没喝过好酒,只喝过小卖铺里的散装酒,爱打牌,却从没打过什么大牌,只是跟几个老

头或太太们打几角钱的纸牌。母亲几乎没有什么嗜好,也抽烟,抽的只是自家种的叶子烟。她只会干活,家里家外,除了地里干活外,回来还得做饭,洗衣,担水,种菜园子,喂猪,喂鸡,偶尔下雨的时候串串门,还不忘纳鞋底。母亲每天都很忙,多少个童年的夜晚,都是母亲陪我在煤油灯下度过。 如今哥哥做了官,家中珍藏着许多的好烟和好酒,我的生活也好过了许多,可以去孝敬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远走...... 所以,奉劝全天下的子女们,当行孝则行孝,不要说等我有钱了,等我有假期了什么的,因为行孝是不能等的。行孝,其实也不需要太大的成本,比如每天的一个电话问候,回家时多帮他们做做家务,等等,就已经很好,老人根本不期待要你多少钱,而是要你心中有他就行。这就是全天下的父母----只求付出,不图回报。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 当有人指着你鼻子骂,你们这群乌合之众!可以这样骂回去:你们这些丑陋的中国人!这可比《金瓶梅》里的孙雪娥和潘金莲吵架有趣儿多了。文化还体面,又能表现得像个读书人,多好。 可有一点,孙雪娥和潘金莲做得好。他们从来不让自己长久地游离于世俗之外,打归打,骂归骂。纵是孙雪娥向吴月娘告状,说潘金莲是个谋害亲夫、行为不检点的“荡妇”,她也没有想要把自己孤立在其他人的对面。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依附于谁,要想活下去需要讨好谁。不从独标高格中获得满足感,也就无需为泯泯众人而忧郁徘徊。 且先搁下对《乌合之众》的“误解”不谈。仅是“乌合之众”的过度使用就隐含着大众心理的问题。个体人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是好事,至少他已经开始了自我探索,自我价值的考量。可当一个人过多地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要刻意地展示自己与世界难以相处的时候,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被聚焦的个体,每个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个体如果难以承受压力,无力面对诘难或是质疑。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自我否定,他必将寸步难行。如果能够承重,还会有冒出来大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人帮你宣传事迹,也是给他自己的一份慰藉。 而当一个社会中人们习惯于相互鄙薄,人心也因此浮动的时候,

很难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社会如果一味选择满足人们的“晋级”需求而提供过多的机会,必然导致行政机制的繁复冗杂。反之,社会则将暮气沉沉。我一直对社会的阶级流动抱持悲观态度,便也不甚关心如何上位。积极的生活态度却是容易获得幸福感的,希望大家都可以一点一点快乐起来! 我无法评价现今一些国家的体制,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勒庞的书中窥知一二。勒庞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见解非常独到,也时常语出惊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对东方国家的某些预言。几年前我初读这本书,还不相信的,现在真真切切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如他所料,我们的生活正在以一般人很难察觉的方式改变,惊醒的人却对此无能为力。风平浪静下,暗流汹涌。 勒庞在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处于蒙昧状态的一批人,时至今日,《乌合之众》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有增无减。观点“新奇”自然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则是勒庞分析有理有据,内容详实。虽然有些观点的推论过程我不赞同,有些观点本身受制于作者思维方式。比如说,他经常用反例的方式直接推翻某个广为接受的理念。而我认为,即使有反例的存在,也不能直接否认这个观点的普适性。或许在勒庞的判断中,或许他认为所谓客观评判就一定需要特例的存在。而我认为,这样是没有必要的。当反例出现,我们可以尝试去规范某结论的适用范围而不是将它一棒子打死。更何况,他用来证明客观的反例也有相当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与说明。 种族主义在他分析意识与无意识问题,即理智与情感问题时暴露

最新《匆匆》读后感15篇

《匆匆》读后感15篇 读过匆匆这篇散文,仿佛有千言万语闷在心头。却说不出口。 来的都要来,去的也都去了。一件事发生后又来啦一件事。时间也随着这么的事一分一秒流失了。这世上为什么要有时间这个限制!令人空虚了三千七百三十多天就这么默默的流失了,也不知道流在了那里,如一滴水滴在了大海再也找不到了那么的一滴相同的水了。在这三千多天里只带给家庭的一些温暖,与同学的快乐与悲伤……在这时间里人人求名求利。要这么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我们来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来这里要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来这里?是来享乐的吗?那为什么又有人生九苦一份乐?来受苦的吗?谁那么没事干。 三国演义开头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看惯秋月春风。 我读了《匆匆》这篇课文觉得他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教育意义,作者是朱自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当无法挽回而感到无奈和惋惜。 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年轻时不好好用功学习和努力工作,到老了才后悔,真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在联想到自己,虽然现在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在自己小学的六年生活里没有做过什么事。我觉得好像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但是已经回不去了,就好像朱自清所说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啊!我们的日子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的。 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有句格言不是说: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是二十世纪末的散文家,他写这篇文章时只有二十三岁,当时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的才子,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没有为国做出贡献,他笔下的《匆匆》就是他当时心情的流露。 时间像流水,时间像风,时间像光,稍纵即逝。自己难道不为自己浪费时间的行为心痛吗?两个月的时间,自己能做多少事,有没有浪费时间呢?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要爱惜时间,因为岁月不饶人,再有本事的人,也无法把时间留下,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合理的学习、生活、休息,决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第一次感到时间的流逝。 在过去3000多日子里,我做过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

最新《发现孩子》读后感

最新《发现孩子》读后感 最新《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最新《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再“纠正”的机会。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

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 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关于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读后感7篇

关于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读后感7篇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不论怎么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一天了,只能勇敢的去过下一天。读过《匆匆》后,我更是有这样的感受。 我的生活从我们呱呱落地以后就开始了,所以说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快,转眼间我就上了六年级,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时间总是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溜走吗? 时光飞逝如电,那些整天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人,快点醒悟过来吧!不要再那样做了,不要因为一些琐事而浪费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不光是这些人,还有那些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成天无所事事的人,他们那些人只当是来学校玩的,而不汲取知识,这些人长大了会变得脾气暴躁,心里有杀人的念头。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别学那些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是无价的,无论你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一秒钟的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24小时;同时时间也是最偏心的,它只给珍惜它的人以最长的生命,给不珍惜它的人以疾病以痛苦,所以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我们宝贵的时间吧!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悟出了许多道理。 前不久,我们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其中:“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在的我们都娇生惯养,不会注意这些。早上的太阳公公上班时,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一日之计在于晨,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一下子便没了影子——从床边过去了。匆匆吃完午饭?不是的,我们从不放过一个精彩的节目,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饭碗一粒未动——中午又过去了,从饭碗前过去。下午应该要写作业?没有,“今天我和同学约好要去‘爬山’。”“今天我又很‘重要’的事情要出去。”……一个下午便又在玩耍时过去。晚上呢?“明天再做吧,明天比较有空,今天晚上玩会儿电脑……” 一天匆匆过去了,你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而明天却又将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给孩子的诗读后感

《给孩子的诗》读后感 《给孩子的诗》这本书里的诗写的非常好,给我印象最深的几首诗有:《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愿意是急流……》、《如果记住就是忘却》、《致橡树》。 读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后,我懂得了:任性的孩子,才拥有真正的童年。从小事无巨细循规蹈矩的孩子,他的童年被大人社会剥夺了,当他从小失去了童年,长大就会失去自我,然后失去自己的一生。因为童年的游戏规则和大人的社会不一样。一个任性的孩子,用童心来看世界,认为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每一个时刻,都像色彩蜡笔那样美丽','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快乐的小河','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而大人们认为这些和那幼稚可笑,这一切都是梦话愚行。所以,'我没有领到彩笔',只剩下'收支和创痛'——纯真的美梦就这样一个个自生自灭。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每一个的童年时代,都是梦的季节。小时候,我们阅读的,是美妙的童话;画的,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听的,是欢快的儿歌;做的,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 读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懂得了,在面对>挫折,在寂寥的日子当中,我们应当振奋向前,相信希望就在前面,相信这一切很快就过去,而一旦过去便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我们确实应当在悲伤的日子里学会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一定会来临。 读了这些诗,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感悟。正如有句话所言:对于命运中的幸运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诗歌相当于路标,辨认方向,感悟人生,命名万物,这就是命运中的幸运。 遇上诗歌,就像遇上亲人、好友、心中的情人,这些几乎就是诗歌原初的动力。当青春遇上诗歌,往往会在某个转瞬之间撞击火花,点石成金,热血沸腾,内心照亮,在迷惘或昏睡中突然醒来.大家要珍惜时间,抓紧保护好你现在拥有的事物,要不然的话你的东西就会被别人抢走或占有。对于命运中的>幸福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这就是我假期里阅读的由北岛选编,书名是《给孩子的诗》,略有感受和心得,诗句很优美,很享受读这本书的过程,书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请关注乌合之众读后感栏目。 乌合之众读后感1500字【一】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学者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他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于是,勒庞在他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很不幸,我们也是“乌合之众”,我们也会盲从。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开始追求信仰的庇护和权威的支持,两者共同的结果,就是解释古典人生哲学的于丹教授的走红。 《地球是平的》一书预见了一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未来。我以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政府将失去左右舆论的能力,

民众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民主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国际间竞争使政府必须拥有更高的效率,民众必须赋予政府更多权力,集中也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将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权威民主双向加强的模式,即民众选出强力领袖,由他来行使巨大的权力。这一切,正如勒庞所言。 勒庞曾预言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必将是艰苦的过程,也曾预言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必将迎来更加极权的专制。他的“乌合之众”心理学认为:民众为了追求幸福,会愿意牺牲自由,追随强力领袖,赋予他绝对权力,并为他所宣扬的理想牺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这个片面的观点得到了历史的有力映证——二战、文革——民众哪一次不盲从?哪一次不为疯狂的理想而疯狂地杀人?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在连续读了佛洛伊德批判继承勒庞思想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当代学者写的讨论群体盲从行为的《影响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术的书籍后,我倾向于用“催眠”与“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论来解释“乌合之众”的盲从。 “催眠”是指个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战胜和控制。强大的群体意志战胜和取代了个人意志,个人被群体催眠了。(前面我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催眠的文章了,所以这里就不细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