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海平面变化

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海平面变化
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海平面变化

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海平面变化

2019 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其中,浙江沿海海平面偏高明显,较常年高 93 毫米,天津、

福建和广东沿海次之,海平面较常年分别高90 毫米、78 毫米和 85 毫米;辽宁、山东、江苏和广西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分别高53 毫米、54 毫米、57 毫米和 58 毫米(图 1)。

图1 2019 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海平面相对常年变化

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

海平面均上升,其中福建沿海海平面上升最明显,升幅为38 毫米;上海、浙江、广东和广西沿海次之,升幅为 20~36 毫米;天津和

海南沿海海平面略有上升(图 2)。

图 2 2019 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海平面相对2018 年变化

一、辽宁

2019 年,辽宁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53 毫米,比 2018 年高

20 毫米。

2019 年,辽东半岛东部沿海 1 月和 3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96 毫米和 87 毫米,分别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和第二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1 月和 10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10 毫米和 99 毫米,8 月海平面下降 64 毫米(图 3)。

图3 辽东半岛东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19 年,辽东湾沿海 1 月和 3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36 毫米和 104 毫米,均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三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1 月和 3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30 毫米和 95 毫米,11

月海平面下降 82 毫米(图 4)。

2020 年,5 月 10 日、5 月 26 日、6 月 7 日和 6 月 24 日前

后是辽宁沿海天文大潮期;7-8 月为辽宁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7 月 6 日、7 月 22 日、8 月 4 日和 8 月 20 日前后是天文大潮期。预计未来 30 年,辽宁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50~180 毫米。

图4辽东湾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二、河北

2019 年,河北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79 毫米,比 2018 年高

21 毫米。

2019 年,河北北部沿海 1 月和 3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15 毫米和 109 毫米,分别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和第二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1 月和 10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22 毫米和

102 毫米,8 月和 11 月海平面分别下降 67 毫米和 54 毫米(图5)。

2019 年,河北南部沿海 4 月、10 月和 12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143 毫米、129毫米和 137 毫米;与 2018 年同期相比,10 月海平面上升 140 毫米,8 月海平面下降 102毫米(图 6)。

图5 河北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图6 河北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20 年,5 月 12 日、5 月 27 日、6 月 9 日、6 月 24 日、7

月 6 日、7 月 21 日、8月 3 日、8 月 18 日和 8 月 29 日前后是河北北部沿海天文大潮期,5 月 10 日、5 月 26日、6 月 8 日、6 月24 日、7 月 6 日、7 月 24 日、8 月 4 日和 8 月 20 日前后是河北南部沿海天文大潮期。

预计未来 30 年,河北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50~170 毫米。

三、天津

2019 年,天津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90 毫米,比 2018 年高 8 毫米。

2019 年,天津沿海 1 月、2 月、4 月和 10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119 毫米、101毫米、115 毫米和 113 毫米;与 2018 年同期相比,1 月和 10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04 毫米和 144 毫米,8 月海平面下降 120 毫米(图 7)。

图 7 天津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20 年,5 月 7 日、5 月 22 日、6 月 7 日和 6 月 23 日前后是天津沿海天文大潮期;7-8 月为天津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7 月 7 日、7 月 22 日、8 月 4 日和 8 月 19 日前后是天文大潮期。

预计未来 30 年,天津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60~190 毫米。

四、山东

2019 年,山东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54 毫米,比 2018 年高24 毫米。

2019 年,山东北部沿海 1 月、3 月和 10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均高 115 毫米,其中 1月海平面为 1980 年以来同期最高;与2018 年同期相比,1 月和 10 月海平面均上升 110毫米,8 月海平

面下降 49 毫米(图 8)。

图8 山东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19 年,山东南部沿海 1 月和 4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73 毫米和70 毫米,6月和 8 月海平面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均为近 6 年同期最低;与2018年同期相比,1月和 10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97 毫米和 107 毫米,8 月海平面下降 110 毫米(图9)。

图 9 山东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20 年,5 月 12 日、5 月 28 日、6 月 9 日、6 月 24 日、7 月 7 日、7 月 22 日、8月 3 日、8 月 19 日、9 月 1 日、9 月 16 日、10 月 1 日、10 月 11 日、10 月 22 日和 11月 7 日前后是山

东北部沿海天文大潮期,5 月 10 日、5 月 26 日、6 月 7 日、6 月24 日、7 月 6 日、7 月 23 日、8 月 5 日、8 月 21 日、9 月 3 日、9 月 18 日、10 月 3 日、10 月18 日和 11 月 3 日前后是山东南部沿海天文大潮期。

预计未来 30 年,山东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55~190 毫米。

五、江苏

2019 年,江苏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57 毫米,比 2018 年高

17 毫米。2019 年,江苏北部沿海 6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低 17 毫米,为近 10 年同期最低;与2018 年同期相比,1 月和 10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05 毫米和 112 毫米,8 月海平面下降110 毫米(图10)。

图10 江苏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19 年,江苏南部沿海 1 月和 9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20 毫米和 139 毫米,均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二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2 月海平面上升 129 毫米,12 月海平面下降 104 毫米(图 11)。

图11 江苏南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7-10 月为江苏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2020 年 7 月 6 日、

7 月 23 日、8 月 5 日、8 月 21 日、9 月 3 日、9 月 19 日、10 月 2 日和 10 月 18 日前后是江苏沿海天文大潮期。预计未来 30 年,江苏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50~180 毫米。

六、上海

2019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77 毫米,比 2018 年高30 毫米。

2019 年,上海沿海 1 月、2 月、3 月、4 月和 7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99 毫米、92 毫米、99 毫米、101 毫米和 107 毫米,其中 3 月和 4 月海平面均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二高;与2018 年同期相比,2 月海平面上升 115 毫米,8 月海平面下降 58 毫米(图12)。

图12 上海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20 年,9 月 2 日、9 月 18 日、10 月 2 日、10 月 16 日、11 月 2 日、11 月 15 日、12 月 1 日和 12 月 15 日前后为长江口沿海天文大潮期。

8-10 月为上海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2020 年 8 月 4 日、8 月 20 日、9 月 2 日、9 月 18 日、10 月 2 日和 10 月 16 日前后为上海沿海天文大潮期。预计未来 30 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50~180 毫米。

七、浙江

2019 年,浙江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93 毫米,比 2018 年高36 毫米。

2019 年,浙江沿海 2 月、3 月、4 月和 7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99 毫米、107毫米、109 毫米和 135 毫米,其中 3 月海平面为 1980 年以来同期最高,2 月和 4 月海平面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二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2 月、4 月和 10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122 毫米、102 毫米和 100 毫米,12 月海平面下降 113 毫米(图 13)。

图13 浙江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8-10 月为浙江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2020 年 8 月 3 日、8 月 20 日、9 月 2 日、月 18 日、10 月 1 日和 10 月 17 日前后为浙江沿海天文大潮期。预计未来 30 年,浙江沿海海平面将上升50~170 毫米。

八、福建

2019 年,福建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78 毫米,比 2018 年高38 毫米。

2019 年,福建沿海 5 月、6 月和 9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108 毫米、105 毫米和 93 毫米,其中 5 月海平面为 1980 年以来同期最高,6 月和 9 月海平面均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三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3 月、4 月和 5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02 毫米、103 毫米和 102 毫米,7 月海平面下降 74 毫米(图 14)。

图14 福建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9-11 月为福建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2020 年 9 月 2 日、9 月 17 日、10 月 3 日、月 17 日、11 月 1 日和 11 月 16 日前后是福建沿海天文大潮期。

预计未来 30 年,福建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40~170 毫米。

九、广东

2019 年,广东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85 毫米,比 2018 年高26 毫米。

2019 年,广东东部沿海 1 月和 5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03 毫米和 106 毫米,分别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和最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5 月海平面上升 137 毫米,7 月海平面下降 77 毫米(图 15)。

图15 广东东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19 年,珠江口沿海 1 月、3 月、4 月和 5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172 毫米、157 毫米、162 毫米和 193 毫米,其中 1 月和 3 月海平面均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二高,4 月和 5 月海平面均为 1980 年以来同期最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4 月和 5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25 毫米和 148 毫米,7 月海平面下降 70 毫米(图16)。

图16 珠江口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19 年,广东西部沿海 1 月、3 月和 5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133 毫米、132毫米和 195 毫米,分别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二高、第三高和最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3 月和 5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36 毫米和 209 毫米,7 月海平面下降 140 毫米(图17)。

图17 广东西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9-12 月为珠江口咸潮入侵高发期,2020 年 9 月 2 日、9 月17 日、10 月 1 日、10月 20 日、11 月 4 日、11 月 17 日、12 月3 日和 12 月 15 日前后为珠江口沿海天文大潮期。

9-11 月为广东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2020 年 9 月 2 日、9 月 17 日、10 月 1 日、10 月 20 日、11 月 4 日和 11 月 17 日前后为广东沿海天文大潮期。

预计未来 30 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50~180 毫米。

十、广西

2019 年,广西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58 毫米,比 2018 年高24 毫米。

2019 年,广西沿海 2 月、4 月和 5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104 毫米、120 毫米和 116 毫米,其中 4 月和 5 月海平面均为1980 年以来同期最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2 月和 4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108 毫米和 127 毫米,7 月和 10 月海平面分别下降 30 毫米和 34 毫米(图 18)。

图18 广西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9-11 月为广西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2020 年9 月17 日、9 月 24 日、10 月 10日、10 月 22 日、11 月 6 日和 11 月 18 日前后是广西沿海天文大潮期。预计未来 30 年,广西沿海海平面将

上升 40~160 毫米。

十一、海南

2019 年,海南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70 毫米,比 2018 年高 5 毫米。

2019 年,海南东部沿海 1 月和 5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10 毫米和 146 毫米,分别为 1980 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和最高;与2018 年同期相比,5 月海平面上升 127 毫米,7 月海平面下降

103 毫米(图 19)。

图19 海南东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2019 年,海南西部沿海 1 月、3 月、4 月和 5 月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 122 毫米、105 毫米、110 毫米和 127 毫米,其中5 月海平面为 1980 年以来同期最高;与 2018 年同期相比,4 月和 5 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50 毫米和 46 毫米,7 月海平面下降 78 毫米(图20)。

图20 海南西部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

9-11 月为海南沿海季节性高海平面期,2020 年 9 月 2 日、9 月 17 日、9 月 24 日、10 月 9 日、10 月 21 日、11 月 5 日和

11 月 17 日前后是海南沿海天文大潮期。预计未来 30 年,海南沿

海海平面将上升 60~200 毫米。如在季节性高海平面期和天文大

潮期遭遇温带气旋或热带气旋袭击,三者叠加将加剧灾害的致灾程度。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重点时段的海洋天气过程。

十二、西沙和南沙

1993-2019 年,西沙海域海平面上升速率为 3.8 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2019 年西沙海域各月海平面波动较大,

与常年同期相比,2 月、6 月和 10 月海平面分别高 56 毫米、63

毫米和 53 毫米;9 月海平面低 62 毫米,为近 10 年同期最低。与2018 年同期相比,4 月和 10月海平面分别上升 55 毫米和 35 毫

米,1 月和 12 月海平面分别下降 105 毫米和 140 毫米(图 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2卷第4期 2006年7月 目次 研究论文 147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何建坤刘滨陈迎等154 近30 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施雅风刘时银上官冬辉等 综述 161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丁一汇孙颖 研究短论 168 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季节差异杨莲梅张广兴崔彩霞173 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刘艳舒红李杨等177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唐红玉肖风劲张强等181 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赵珊珊张强陈峪等184 1951-2005年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变化陈丽娟张培群188 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郑艳潘家华吴向阳193 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变化对比郝立生 对策建议 197 英国促进企业减排的激励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借鉴陈迎 动态快讯 202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艰难迈出第一步苏伟孙国顺赵军204 IPCC第25次全会在毛里求斯召开戴晓苏205 2005年Nature杂志刊载的气候文献贾朋群胡英207 第一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学术会议在横滨召开效存德 208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II):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III):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strategies o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何建坤1,刘滨1,陈迎2,徐华清3,郭元3,胡秀莲3,张希良1,李玉娥4,张阿玲1,陈文颖1,韦志洪1,段茂盛1,张晓华1,吕应运1 (1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32;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减缓碳排放;对策;评估 中图分类号:P467/D820 文献标识码:A 近30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 Two Peculiar Phenomena of Climatic and Glacial Variation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施雅风1,2,刘时银1,3,上官冬辉1,李栋梁1,叶柏生1,沈永平1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要:近30 a全球强烈变暖,水循环加快,冰川也加剧退缩。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下垫面,既对全球变暖有正常的反应,也出现了异常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已发现两处:1) 青藏高原北部偏西冰芯记录降温0.6℃,相应的冰川退缩微弱,融水径流降低;2) 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岗日嘎布山区为代表,出现较多的冰川前进,可能指示降水量有较大的增加。上述事实指示气候变化与冰川响应的复杂性。 关键词: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北部;降温;冰川退缩;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前进 中图分类号:P343.6 文献标识码:A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Science 丁一汇,孙颖

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循环

气候变化与陆地土壤碳循环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大幅度升高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即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性降水增加但变化幅度区域差异显著等。气候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土壤系统产生的重要影响,使土壤碳库和碳流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揭示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过程对精确理解全球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综述了此领域近十几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了土壤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主要机制及过程,并指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于气候变化与陆地土壤碳循环的关系,本论文侧重探讨气候变化对陆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包括耕作土壤、森林土壤等。这些影响究其本质与碳源碳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论文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概述,并未对具体的模型和控制流程进行探讨。这些措施和方法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未在本论文研究范围之内。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壤碳循环 Abstract: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greatly increase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use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ld. That the earth's surface temperature of melting glaciers, rising sea levels, glob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changes. Climate change to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o bring the enormous influence on soil system,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soil carbon, and carbon flow varied significantly. Thus reveals the climate change in soil carbon cycle of accurate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 formul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ten years this field of research work, and summarizes the soil carbon cycle of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main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soil carbon cycle,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d on climate change to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the influence of soil tillage soil including forest soils, etc. These effects in its essence and source of carbon carbon closely rela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per on 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not for specific model and control process were discussed. Thes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doubt is very important, but not in this research area.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soil carbon cycle 1.引言 土壤和气候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大自然客体,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要素之一,反过来,从土壤及其风化壳也可论证气候变迁。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壤影响的项目中,最重要的是气候的干湿、冷热变化及响应的风云雷电等以及它们所引起土壤性状的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强烈吸收不同波长的地面长波辐射,使近地面的温度升高,这是不争的事实。研究发现,温室气体中CO2量最大,对温室作用的贡献约占60%。除了化石燃料燃烧外,土壤碳的变化对大气CO2浓度的贡献最大。根据IPCC的报告,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 F)(IPCC,2001)。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 000年中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而对全球环境造成潜在的冲击作用,比如,气候变化可以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海平面上升、降水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等,进而直接和间接地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IPCC,2001)。土壤碳循环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它与全球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密切而又复杂。一方面,CO2浓度的增加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土壤碳循环的变化,原有的碳平衡状态被破坏,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海平

全球变化下的水资源研究进展I--气候变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7520461.html, 全球变化下的水资源研究进展I——气候变化 王加虎,郝振纯,李丽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全球变化突出的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气候变化下的水循环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简述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比较了用于变化气候下水资源研究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情景;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的四种不同方法以及径流、水量、水质、极端事件等方面的相关成果;概述了研究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的水文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全球变化;水资源;气候变化;进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全球变化主要表达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系统的越来越不稳定,自然科学界突出强调其中的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植被破坏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退化、淡水资源短缺等[1]。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2]。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响应问题,包括水循环过程、水量时空分布、降水极端事件与洪涝灾害等的改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3]。 长期以来,水文学者把气候静态地看作某种统计的平衡,忽略了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问题[4]。随着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水文、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迅速增加[5]。 1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气候的变化包括自然波动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气候的自然波动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的周期[6]:①数千年至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研究它有助于揭示气候系统变化的机理,并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依据;②数十至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它直接决定着人类生存的气候环境;③季节至年际的气候波动,是检测长期气候变化的关键。导致某些地区的季节至年际显著气候波动的现象有很多,其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是全球许多地区年际气候变化的最重要自然现象。 气候除了自然的周期性波动以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全球大气化学组成的改变,主要是臭氧耗减和温室气体的增加。人类活动是导致过去100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人为引起的变化已经可以与自然变化区分开来,而且人为影响的结果已大于过去1000年的气候自然变化的结果[7]。近10年来,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及幅度大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分歧[8]。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相当弱,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9]:①海平面上升;②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③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④影响人类健康。 2气候变化与水资源 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及界面水汽交换乃至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这些既响应气候又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引发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土壤水、蒸发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2.1气候情景 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观测和重建的资料获得,但人们更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气候情景的选择是先决条件。“情景”一词指“预料或期望的一系列事件的梗概或模式”,是描绘未来可能会怎样的可选择的景象,是分析各种驱动因子如何影响未来排放结果并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较为合适的工具。各种不同的情景构成了可供选择的未来世界的发展蓝图。气候情景大致可分为四类: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043400),江苏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B04010) 作者简介:王加虎(1975-),男,江苏连云港人,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 TigerLLy@https://www.360docs.net/doc/b817520461.html,

中国各省面积排行

中国各省面积排行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排名:(以下数据都是约等于)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千米) 2: 西藏自治区面积122.8万平方千米) 3: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 4: 青海省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 5: 四川省面积48.14万平方千米 6: 黑龙江省面积45.48万平方千米 7: 甘肃省面积45.44万平方千米 8: 云南省面积38.33万平方千米 9: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23.6万平方千米 10:湖南省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11:陕西省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 12:河北省面积18.77万平方千米 13:吉林省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 14:湖北省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15:广东省面积18万平方千米 16:贵州省面积17.6万平方千米 17:江西省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18: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19:山西省面积15.63万平方千米 20:山东省面积15.38万平方千米 21:辽宁省面积14.59万平方千米 22:安徽省面积13.97万平方千米 23:福建省面积12.13万平方千米 24:江苏省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 25:浙江省面积10.2万平方千米 26:重庆市面积8.23万平方千米 27: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6.64万平方千米 28:台湾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 29:海南省面答3.4万平方千米 30:北京市面积1.68万平方千米 31:天津市面积1.13万平方千米 32:上海市面积0.63万平方千米 33: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1101平方千米

34: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25.4平方千米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行政区划代码:

附件2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行政区划代码:填报单位名称: 地址:邮编: 填表人:电话: 传真:E-mail: 主管领导签字: 单位公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2008.8 共10页,第1页

调查表说明 1.调查范围: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以下简称市)两级劳动保障部门,主要了解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2.表中未作说明的各类情况统一按截至到2008年7 月30日的数据为准。 3.调查表应由专人负责填写,字迹清楚,内容真实,每省、市各一份。上报前应由主管领导审阅、签字,并加盖公章。 4.调查表仅限于了解各地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不涉及对填表单位的工作评价。请免除顾虑,如实反映情况,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5.调查表于2008年9月20日前,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收齐后统一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共10页,第2页

问卷(一) 1.本厅(局)是否成立信息中心(在选择项上打“√”) (1)是() a.成立时间 b.单位性质 ①全额拨款事业单位②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③自收自支事业单位④其他(请说明) c.编制人数 d.现有人数其中:专业技术人数 e.主要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 传真手机电子邮箱 (2)否() a.本厅(局)负责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综合管理部门 b.主要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 传真手机电子邮箱 (3)其他(请说明) 2.是否已建立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在选择项上打“√”) (1)是() a.数据中心机房位置在 ①劳动保障厅(局)(含厅、局信息中心的情况) ②经办机构(请说明具体单位) ③其他(请说明) b.已纳入数据中心生产区管理的数据主要包括(省、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填写本级情况)(多项选择) 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③失业保险④工伤保险 ⑤生育保险⑥就业服务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⑨农村养老保险⑩农民工养老保险?其他(请说明) (2)否() a.数据中心筹建情况 ①正在建设,预计建成时间为 ②已列入计划,预计建成时间为 ③尚无计划 ④其他(请说明) 共10页,第3页

各国各省面积与人口情况

各国各省面积与人口情况.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排名:(以下数据都是约等于)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千米) 2: 西藏自治区面积122.8万平方千米) 3: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 4: 青海省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 5: 四川省面积48.14万平方千米 6: 黑龙江省面积45.48万平方千米 7: 甘肃省面积45.44万平方千米 8: 云南省面积38.33万平方千米 9: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23.6万平方千米 10:湖南省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11:陕西省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 12:河北省面积18.77万平方千米 13:吉林省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 14:湖北省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15:广东省面积18万平方千米 16:贵州省面积17.6万平方千米 17:江西省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18: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19:山西省面积15.63万平方千米 20:山东省面积15.38万平方千米 21:辽宁省面积14.59万平方千米 22:安徽省面积13.97万平方千米 23:福建省面积12.13万平方千米 24:江苏省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 25:浙江省面积10.2万平方千米 26:重庆市面积8.23万平方千米 27: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6.64万平方千米 28:台湾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 29:海南省面答3.4万平方千米 30:北京市面积1.68万平方千米 31:天津市面积1.13万平方千米 32:上海市面积0.63万平方千米 33: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1101平方千米 34: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25.4平方千米

最新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表

110000 北京市 110100 市辖区110101 东城区110102 西城区110103 崇文区110104 宣武区110105 朝阳区110106 丰台区110107 石景山区110108 海淀区110109 门头沟区110111 房山区110112 通州区110113 顺义区110114 昌平区110115 大兴区110116 怀柔区110117 平谷区110200 县110228 密云县110229 延庆县 120000 天津市 120100 市辖区120101 和平区120102 河东区120103 河西区120104 南开区120105 河北区120106 红桥区120107 塘沽区120108 汉沽区120109 大港区120110 东丽区120111 西青区120112 津南区120113 北辰区120114 武清区120115 宝坻区120200 县120221 宁河县120223 静海县120225 蓟县 130000 河北省 130100 石家庄市130101 市辖区130102 长安区130103 桥东区130104 桥西区130105 新华区130107 井陉矿区130108 裕华区130121 井陉县130123 正定县130124 栾城县130125 行唐县130126 灵寿县130127 高邑县130128 深泽县130129 赞皇县130130 无极县130131 平山县130132 元氏县130133 赵县130181 辛集市130182 藁城市130183 晋州市130184 新乐市130185 鹿泉市130200 唐山市130201 市辖区130202 路南区130203 路北区130204 古冶区130205 开平区130207 丰南区130208 丰润区130223 滦县130224 滦南县130225 乐亭县130227 迁西县130229 玉田县130230 唐海县130281 遵化市130283 迁安市130300 秦皇岛市130301 市辖区130302 海港区130303 山海关区130304 北戴河区130321 青龙满族自治县130322 昌黎县130323 抚宁县130324 卢龙县130400 邯郸市130401 市辖区130402 邯山区130403 丛台区130404 复兴区130406 峰峰矿区130421 邯郸县130423 临漳县130424 成安县130425 大名县130426 涉县130427 磁县130428 肥乡县130429 永年县130430 邱县130431 鸡泽县130432 广平县130433 馆陶县130434 魏县130435 曲周县130481 武安市130500 邢台市130501 市辖区130502 桥东区130503 桥西区130521 邢台县130522 临城县130523 内丘县130524 柏乡县130525 隆尧县130526 任县130527 南和县130528 宁晋县130529 巨鹿县130530 新河县130531 广宗县130532 平乡县130533 威县130534 清河县130535 临西县130581 南宫市130582 沙河市130600 保定市130601 市辖区130602 新市区130603 北市区130604 南市区130621 满城县130622 清苑县130623 涞水县130624 阜平县130625 徐水县130626 定兴县130627 唐县130628 高阳县130629 容城县130630 涞源县130631 望都县130632 安新县130634 曲阳县130635 蠡县130636 顺平县130637 博野县130638 雄县130681 涿州市130682 定州市130683 安国市130684 高碑店市130700 张家口市130701 市辖区130702 桥东区130703 桥西区130705 宣化区130706 下花园区130721 宣化县130722 张北县130723 康保县130724 沽源县130725 尚义县130726 蔚县130727 阳原县130728 怀安县130729 万全县130730 怀来县130731 涿鹿县130732 赤城县130733 崇礼县130800 承德市130801 市辖区130802 双桥区130803 双滦区130804 鹰手营子矿区130821 承德县130822 兴隆县130823 平泉县130824 滦平县130825 隆化县130826 丰宁满族自治县130827 宽城满族自治县130828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30900 沧州市130901 市辖区130902 新华区130903 运河区130921 沧县130922 青县130923 东光县130924 海兴县130925 盐山县130926 肃宁县130927 南皮县130928 吴桥县130929 献县130930 孟村回族自治县130981 泊头市130982 任丘市130983 黄骅市130984 河间市131000 廊坊市131001 市辖区131002 安次区131003 广阳区131022 固安县131023 永清县131024 香河县131025 大城县131026 文安县131028 大厂回族自治县131081 霸州市131082 三河市131100 衡水市131101 市辖区131102 桃城区131121 枣强县131122 武邑县131123 武强县131124 饶阳县131125 安平县131126 故城县131127 景县131128 阜城县131181 冀州市131182 深州市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 (1)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 (1)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地壳变动........................................ . (2) 地壳均衡降低海面上升风险........................................ . (2)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致灾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 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 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2019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 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19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 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海洋变暖改变地球倾斜角度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毫无疑问,随着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的速度将不断增加。而那些已处于污染与掠夺式开发的压力下的濒危物种和破碎的生态系统将更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在不断变暖,平均气温上升了0.4-0.5摄氏度,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16个大范围暖冬。降水自5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据研究显示,今后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摄氏度。到2050 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摄氏度。我国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但由于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增大,因此华北和东北南部等地区将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 (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负面影响更为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河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

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除云南松和红松的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他树种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2%-57%。 (2)冰川和冻土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规模。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到2050,我国冰川将继续减少27.2%。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3)气候变化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子之一。我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年代至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 (4)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我国未来海平面继续上升。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 (5)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二)气候变化将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在全球增暖下,中国东南沿海、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增加,黄河中游以南和华北平原干旱增加。气候变暖可能使我国北方地区少量的降水增加,但可能抵不上蒸发消耗,严重的缺水形势将难以缓解,北方旱灾仍在继续波动扩大,干旱发生频率和

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2009年12月7日,192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一个是生态系统的退化。第二是野生动植物逐渐消失。第三是遗传资源的破坏。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每年公布濒危灭绝的野生动物,公布的单子越来越多。20世纪末,有900多种野生动植物列在濒危的表格里,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第五章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一、未来25-100年大气、气候和海平面的预期变化 (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 从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使地球表面变暖。最直接可信的证明据来自美国夏威夷1958年以来的大气中CO2浓度的观测,那里代表的全球平均的CO2浓度已经由330ppm上升到368ppm,在我国青海瓦里关山1990年以来的观测也证明了这种变化。 (二)、气候变暖的几种趋势 1、世界 在IPCC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2001:科学基础》中,确认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已经升高了0.6±0.2℃。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拟定的情景范围(人口、社会、经济和技术),模型预测结果为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1990年增加1.4 oC~5.8oC,这一增值将是过去100年增温值的2~10倍,并将引起全球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北半球雪盖和海冰的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一些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强风暴等)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 2、中国 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已经增加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增温最明显,但南方有些省区却在变冷。近 50年降水逐渐减少,华北出现暖干化趋势。 (三)、海平面上升对世界和中国沿海地带的影响 1、世界 根据IPCC所有情景的预测结果,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将上升0.09~0.88米,但区域间的波动十分明显。预测1990~2025年以及1990~2050年间的上升高度分别为0.03~0.14米和0.05~0.32米。这主要是由于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的消融所致。基于IS92情景的第二次影响评价报告预测海平面上升范围是0.13~0.94米。尽管在这次影响评价中预测的未来温度较高,但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却略有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改进了的模式,模式中冰川和冰盖的贡献已经变小。

省(自治区、直辖市)

省(自治区、直辖市) (项目名称)施工招标 投标文件 (资格标) 投标人:(盖单位章) 年月日 目录

(1)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基本账户开户许可证; (2)注册建造师资格证书及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3)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及本人身份证; (4)赣州市外投标人应提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在投标截止之前二十天内出具的无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证明; (5)缴纳投标保证金银行进帐单及购买招标文件收据; (6)拟派项目总工程师职称证书、桥梁专业工程师、公路工程师职称证书和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7)企业业绩证明材料(指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竣工验收备案表,但不含文字证明材料,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料) (8)外埠来赣的投标人应在开标时持有江西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的本项目投标备案手续材料; (9)资格审查资料(详见范本): ①投标人基本情况表; ②投标人企业组织机构框图; ③拟委任的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资历表; ④近三年财务状况表; ⑤近五年来完成的类似项目情况表; ⑥正在施工的和新承接的项目情况表; ⑦拟委任的其他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汇总表; ⑧拟委任的其他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资历表 ⑨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机械表 ⑩拟配备本标段的主要材料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表 (10)承诺函。 资格标文本中上述材料证书为加盖法人公章的复印件、但资格标评审时需提供上述证书或材料原件,未能全部提供上述材料原件的,其资格审查视为不合格,不得参加商务标的评审。

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授权委托书 (一)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投标人名称: 单位性质: 地址: 成立时间:年月日 经营期限: 姓名:(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性别:年龄:职务: 系(投标人名称)的法定代表人。 特此证明。 投标人:(盖单位章) 年月日 注: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必须是亲笔签名,不得使用印章、签名章或其他电子制版签名。

浅谈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7520461.html, 浅谈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 作者:边鹏郭媛媛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8期 摘要:海平面变化对全球经济以及人类生存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现如今人类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还未完善。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记录有三类海洋沉积,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包括海水温度、盐度、陆地水体、人类活动,而综合来说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地球温度的变化。 关键词:第四系;海平面变化;影响因素;地球温度 海平面变化是全世界具有领海主权国家所关注的关乎国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沿海地区经济大多较为发达,居住人口较多,海平面的上涨会淹没大量高价土地,让世界上百分之50 的人无家可归,虽然已经意识并且认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以及很大可能会发生,但是关于海平面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由于面向全球调研,人类还很难系统研究出来。所以在此笔者通过研究历史中海平面变化来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 一、研究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依据 对历史海平面研究离不开地质记录。通过研究海洋沉积的地质信息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以下有三种方法:①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②被动大陆边缘或大洋岛屿、海山附近的碳酸盐台地和环礁:③被动大陆边缘形成于海平面附近的陆源碎屑沉积。 深海有孔虫氧同位素s的测量结果,揭示了冰盖或古冰川形成与消融的全球冰量的变化。通过分析相关时期岩心的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从而确定冰川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的确切时间。缺点是易受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且局限于100 Ma的时间段内。 珊瑚礁或环礁生长在水深0-10米左右的位置,可以把它近似的看做当时的海平面。缺点是礁记录仅能提供海平面上升时期的信息。 与深海记录相比,大陆边缘具有长达10亿年的沉积记录,由于时间跨度久对于古海平面变化的变化的记录它们更全面。缺点易受构造沉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复杂化。 显然,上述3种记录各有利弊。只有综合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料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答案。 二、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 (一)、海水温度升高对海平面变化的作用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及适应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及适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1日09:31:00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左军成 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频发 我国近海蕴藏了丰富的油气和生物资源。“十一五”海洋发展规划指出,到“十一五”末,我国海洋经济点GDP比重要超过12%。海洋动力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变异会显著影响海上军事活动和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 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和海岸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海平面不断上升,各种海洋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持续增加,滨海湿地、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多呈恶化趋势。我国易受极端天气和海洋过程影响的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巨浪、咸潮等,受全球大气和海洋增温影响的灾种主要有赤潮等,其他灾种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等和海平面上升有密切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过程和海洋灾害频发,沿海地区由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150多亿元。“十五”期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30亿元,死亡人数约1160人,特别是2005年的海洋经济损失就有近330亿元,占同期海洋经济总产值的近2%,全国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6%。2008年海洋灾害造成死亡152人,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了海洋灾害,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水增温海洋灾害加剧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进而引起全球尺度的海洋动力环境变异,如年际变化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年代际变化的北太平洋涛动。 海洋变暖,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异,极端天气事件和海洋灾害加剧,如赤潮、动物种群变化等。因此,气候变暖对海洋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IPCC在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增温已伸展到水下3000米深度。这一增暖引起海水膨胀和极冰融化,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并有加速

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课 程 作 业 论文题目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25日 课程名称 全球变化研究 姓 名 王路琪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10级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王路琪 学 号 2010214295

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王路琪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根据气候和海平面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规律,结合当前各国科学家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实验、分析,讨论了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的必然结果,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灾害,威胁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潮滩湿地减少、涵闸废弃、洪涝灾害加剧、海堤破坏、海水入侵等灾害效应。因此,沿海地区政府决策应考虑未来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关键字:海平面变化;人类社会;影响 引言:未来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对全球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这个问题一直为各国政府和地球科学家所关注。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升温0.3℃~0.7℃,海平面每年上升0.1cm-0.2cm[1]。这个现象引起人们警惕。在全球变化中,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具体到某一地区就是相对海平面上升这一海洋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50km以内的海岸地区,沿海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约较内陆高出10倍。荷兰学者估计如果今后一个世纪海平面上升1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将有500×104 km2,人口约10×108,耕地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都十分注意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研究。在1989年美国科学院院长Frank Press就指出:“海岸带管理应当考虑将来海平面上升”[2]。 海平面上升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已经并将继续给沿海地区工程设施和城市发展带来种种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出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并就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作综合阐述,旨在提高全民意识,影响政府决策,减缓这一地质灾害。

海平面与气候变化

古海洋学 12.740 2004年春季讲义04 海平面和候化: 气变 定和新的珊瑚礁 稳兴岛屿 和古地磁的年代 C14、Th230学 地均衡模型 壳 I。简介:壳体位置vs初始绝对深度,局部vs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地壳回弹、大陆倾斜和全球均衡调节,虫壳沿大陆斜坡的下滑。 II。复习:Δδ18O foram是对冰盖体积、冰块同位素组成、局部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应变量;但大概更多反映的是全球冰量,而非冰川中的同位素组成或海水温度、盐度的变化;但是我们何以得知更多的细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古生态学的温度测算方法和结论支持上述概念,但看来这些方法不能完全可靠的将古海平面升降变化建立在确凿的证据之上。 A. δ18O与海平面的关系 同位素质量平衡方程 (式中Mo、Mi、Mt分别代表大洋、冰川和大陆的质量,δο、δi、δt分别代表上述三者的δ18O值,ΔMi 代表冰川质量的变化量,Ao表示大洋表面积) B.需要注意的是冰川学者认为冰川的表面积并非与其体积线形相关(V∝A1.5) C.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面上的浮冰并不能显著影响海平面变化,但实际上它可能改变海

水平均同位素组成 D.所以综合看来,最为可信的海平面约束因素应该是由可靠的古海岸线证据提供的。 III。“直系”逼近:采自大陆架的样壳,可以用14C定年(或者是在泥炭沼泽的工作、或利用树木等其他方法,都说明海平面始终是在某一确定面以下的)。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很多古海洋学者利用采自大陆架的样品壳体,意图创立海平面曲线(例如:Curray 在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早期的研究工作,Milliman和Emery在60年代晚期的研究)。 A.以上研究表明海平面是渐降的,一般指向18k年前,但是 1.每个年龄值之间分散过大 2.30kyr的海平面和现代的是否可对比?(这一点看上去和δ18O给出的证据相悖),可能的解释是: a.相对海平面的真正变化 i.大地构造 ii.极移(表面平衡) b.样品的问题?比如样壳的异地埋藏问题;定年的误差(如现代14C对样品的污染,以及C-14定年方法的问题); B.原地的指示(如珊瑚礁)似乎比有活动能力的生物更为可靠。根据以上观点,稳定的海岸线(尤其稳定洋道)显然更可取。 IV。14C定年法(第一部分) A. 14C: 发生路径:宇宙射线→中子→14N→14C+质子 发生速度:与14N和宇宙射线流量成正比,受到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的影响 但是,按照约定,14C的半衰期一般都按照5570yrs计。所以所有文献中的年龄值和它所引用的半衰期数据是密不可分的。 B.假定大气中的14C/12C是恒定的,并假定所测对象是直接从大气中获得C元素,并且它自身是一个封闭体系,则有: C.现代C元素对古代样品的污染效应 半衰期 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