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一、齐国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瑗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瑗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在齐王以宋为戒。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二、赵国平原君赵胜

赵胜(?~前251),乃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弟赵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三、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前243),魏安王之弟,号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食客三千,《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秦王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四、楚国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前238),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园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

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吕尚,名望,字子牙,是东南沿海一带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过大禹治水,功绩非凡,被封到吕地。据说,他的祖先本姓姜,所以后人也称他为姜子牙。姜子牙家的封地几经瓜分,到了他这一代,他的身份已经从贵族沦落为平民了。 吕尚隐居在东海之滨,潜心学习,知多识广,足智多谋,深谙兵法。他曾经侍奉过纣王,可商纣王暴虐无道,吕尚看不惯他的为人行事,便辞官而去。 据说当年西伯昌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吕尚与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等人一起,找来美女和珍宝,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 富国强兵,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这是一种说法。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吕尚与周文王的交往应该很深。 但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 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 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 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 些什么。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 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 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 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 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

战国四公子详细资料

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相关人物简介 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广招门客 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把其弟魏无忌封於信陵(今河南宁陵),因而称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做着大梁(魏国都城)夷门的守门小吏。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魏无忌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等人来齐后,魏无忌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嬴。侯嬴为考验一下魏无忌,径直坐上魏无忌空出的上座,还让魏无忌载他去拜访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魏无忌当即驾车来到街市,侯嬴下车前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而魏无忌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此时,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以及宾客们都已坐满堂,等魏无忌回来开宴,魏无忌的随从都在暗骂侯嬴,而魏无忌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嬴聊完,才载着侯嬴回去赴宴。经过此事之后,魏无忌在魏国的市井大众中得到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窃符救赵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兵包围赵首都邯郸。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和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一个隐士,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进出魏王的卧室,作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于是如姬对公子您哭诉,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不过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原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抬头看着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公子之死 魏王恼怒公子偷盗兵符、矫杀晋鄙。这一点公子自己也知道。在退了秦兵后,公子便遣军归魏,而独与门客留赵,一直在赵十年,未回魏国。秦闻公子在赵,出兵伐魏,魏数败。魏王忧虑,派使者至赵请公子。公子怕魏王恨自己,不肯回魏,告诫门下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门客都不敢劝公子归魏。毛公、薛公见公子说:“公子受到赵国尊重名闻诸侯,都因有魏国。现在魏国有急难而公子不顾惜,假如秦破大梁而毁掉先王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对天下人呢?”话还未说完,公子脸色骤变,催促驾车回魏国。魏王持公子而泣,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

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

战国四公子比较大全

战国四公子比较大全 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留有盛名,他们因以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闻名于当时,他们都是出色的政治家,那么在这四人之中,为何刘邦独尊信陵君魏无忌呢?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战国四公子比较,希望你喜欢。 战国四公子比较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史记》记载,刘邦当上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拜信陵君;在打败淮南王黥布后,他还特批了五户人家守护信陵君的坟墓,让他们四时祭祀。这是很高的礼节,一般只有前代帝王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相比其他三人,信陵君有何过人之处,何以得到汉高祖此般敬重呢? 战国四公子,以礼贤下士、广招门客闻名于当时,门客都达三千之多。第一,从对待门客、发现人才方面说,平原君是三人中做得最差的,因为历史没怎么记载春申君这方面。第一个故事:平原君的邻居是个瘸子,他的小妾笑话人家。邻居气不过,找平原君理论,他表面上答应处理,心里压根不当回事,门客因为他失信于人而走了大半。第二个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寄居在赵国,整天找赌博的毛公和卖水的薛公游玩。平原君很看不惯,对自己媳妇说了,他媳妇是信陵君的姐姐,将这转告给弟弟,信陵君说大舅子只知道装点门面,却没寻找真正的人才。后来,秦国攻打魏国,信陵君怕回去魏王还因为窃

取兵符怪罪他,不准门客劝谏,就是那两个人冒死劝谏,让信陵君以国为重,使其声名得以保全。高手都在民间,平原君连自己家门口的高人都没发现,别人发现了还嘲笑,怪不得后来门客都跑到信陵君那儿了。平原君不仅没法和信陵君比,也比不了孟尝君。孟尝君和门客的饮食都一样,有天吃夜宵,有个门客觉得孟尝君吃的好,孟尝君就端着饭门客看,那个门客羞愧得自杀了。此外,孟尝君和门客谈话,让人私下记住门客的家庭情况和住址,之后派人去慰问。 第二,从门客的质量上,信陵君的要比其他三人强。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时,想找20个文武双全的门客,只找到了19个,最后毛遂自荐,凑足了数,但真正留下名字的也就毛遂一个;春申君的门客,留下名字的有朱英和李园两人,可他最后不听朱英的劝谏被李园杀了,身首异处,比平原君还差;孟尝君的门客比前两人的强多了,鸡鸣狗盗虽然褒贬不一,但冯諼绝对是无可非议的顶级高手,上能使齐湣王、秦昭王重视孟尝君,下能使薛地老百姓拥戴孟尝君,此外还有一个魏子;信陵君不仅有前边的毛公、薛公,还有足智多谋的侯赢、英勇无比的朱亥,窃符救赵完全出自这两个人之手,后来诗仙李白曾作诗称赞:“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第三,从个人能力与对国家的忠诚度上说,信陵君是双优人才。孟尝君早年能两次劝谏父亲,成年后能使秦昭王召他为相,在齐国呆不下去时还能相魏,能力绝对是有的,但是相魏期间,他联合秦、赵、燕讨伐自己的国家与君王,这就太过分了。春申君早年曾以利害说服秦昭王,使楚国免受灭顶之灾,后来让太子暗中归国,自己大义凛然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能 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 也攻不进来。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 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 月的时间。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 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 堆碎金子。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 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 怎么回事。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 军已经攻到城下了。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原来秦惠王打探到蜀国 兵少力弱,国库亏空,蜀王正在为财政发愁,于是便命人偷偷打造了这头石头,并在它的 屁股下放上了几堆碎金子。之后便叫部下四处散播谣言,骗蜀王上当。后来蜀军在前方运 牛的时候,秦军便悄悄地尾随着进来了。当金牛到达蜀国时,秦军自然也就到了。 天上不会掉馅饼,可是蜀王却遇上了掉金子的事情,怎么想都是一个骗局。可惜蜀王 太贪婪,贪图小利而亡了国,令天下人耻笑。 春申君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多智、善辩和善客而着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也有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当然,这一切,都怪他自己做了一个 不该做的“春秋大梦”。

战国四君子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是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田文的父亲名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脚踏黑白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甚至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而且不分贵贱贫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相投皆以礼待之因此使天下贤志之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列传》载公子对于士不论贤不肖都很谦虚以礼相待不敢以富贵而傲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都来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 窃符救赵折叠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 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赵的国都很快就被攻下谁敢救赵等到破了赵就先打谁。”魏王恐惧令晋鄙军留邺筑壁垒名为救赵实际上是观望两国的胜败。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责怪公子说“我以为你有救别人困危的崇高义气今邯郸危在旦夕而魏国救兵不来。公子纵然轻易地抛弃我难道也不怜惜你的姐姐吗”信陵君为此事很忧虑屡次去请求魏王门客们也用各种办法劝说魏王始终不听。公子估计魏王不肯派兵救赵了便决定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跟秦军死拼。路过夷门遇见侯赢侯赢说“公子勉励我年老不能跟从。”公子已行数里总觉得不痛快心想我待侯生不薄现在将去拼死为什么他没有一言半辞送我呢于是又回来见侯生。侯赢笑着说“您的行动好像是以肉投喂饿虎。”侯赢支开旁人悄悄对公子说“我听说调动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内魏王最宠爱如姬她可随便进出卧室能够窃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因为父亲被人所杀想要报仇三年没有找到仇人。如姬曾哭泣着求您。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_春申君的故事

战国四公子春申君_春申君的故事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族,人称“四公子”。下面是为你搜集战国四公子春申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著名的英雄豪杰。他们要么是才智卓绝的谋士,要么是驰骋战场的将领,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一直被我们所传颂和讴歌。而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四位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既有突出的才能,又能够礼贤下士,谦虚待人,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春申君,原名叫黄歇,是楚国江夏人氏,他曾经四处游学,见识非常广博,因为出众的口辩才能而受到楚顷襄王的器重。在当时的局势下,位于西北方的秦国和位于中部的楚国是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彼此都对方虎视眈眈,随时都会爆发大战。终于在公元前298年的时候,秦国派出大军攻打楚国,一路连战连捷,直接打到了当时楚国的都城鄢郢,迫使楚王不得不迁抖到陈县。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楚王派出能言善辩的黄歇出使秦国求和。 在当时,韩国和魏国两国已经被秦军打得连连求饶,秦王就命令大将白起和韩,魏一起进攻楚国。黄歇便上书对秦王说道:秦国如果继续攻打楚国,必然会导致楚国的激烈反抗,秦国到时也会损失惨重。

倒不如秦楚结盟,联合攻打其他国家。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便派使者与楚国结盟,但是要求楚国的太子和黄歇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等到楚顷襄王病重的时候,秦国不允许太子回去继位,黄歇心生一计,让太子打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而自己则留在这里。秦王发现之后,自然是非常恼怒要赐死黄歇。幸亏秦相范睢劝阻了秦王,才使得黄歇保住了一命。 春申君墓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之中,各国出于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的目的,纷纷招募天下有才能的人,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因此在这个养“士”之风盛行的时期,出现了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人物,人们称呼他们为“战国四公子”。而在这四个都有出众才能的人中,楚国的春申君是被后世之人评价最高但是也是结局最悲惨的一位。 春申君,原名叫黄歇,出生在楚国江夏。年轻时曾四处游历,因此见多识广,又拥有雄辩之才,因此深得当时的楚顷襄王器重。公元前298年,强大的秦国派兵攻打楚国,很快就把楚军打得丢盔弃甲,楚王甚至落荒而逃。为了挽救出楚国的命运,春申君黄歇被派到秦国求和。春申君不负众望,说服了秦王与楚国结盟的策略,楚国因此逃过一劫。后来当楚顷襄王病危之时,黄歇智献一计让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装扮成车夫安全返回了楚国继位。因为这两件功绩,太子熊完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拜黄歇为相,黄歇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但是在当上丞相之后,黄歇开始变得骄傲,跋扈,不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最终被自己的门客李园陷害至死。他为自己的昏聩和目中无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关于黄歇死后被葬在了何地也成为了一个谜

战国七雄的故事

战国七雄的故事 战国七雄的故事【典故】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了的界线,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403年)为起始标记,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场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兼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平日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气力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求改变这种场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命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嘉奖战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革新,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普遍被秦人接受,成为今后秦国政策的底子。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前提,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天下

的前提。 韩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停。公元前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国力临时获得增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祛除的国家。 魏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割裂出的国家之一,而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盛起来。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时期。前三五四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援军援赵,击败赵国。后来,齐国以田忌为上将、孙膑为智囊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死亡。 赵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战国后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上将廉颇等大臣忠心为国,使赵国颇为强盛。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美谈。在廉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及人物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齐国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由於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扁鹊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因而结识了名医长桑君,向他学习,被人认为是起死回生的神医,其后开始往各国行医。 他首先在虢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秦越人立刻前往并提供解决之法,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的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他救了虢国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医术就不胫而走。 他后来到了齐国,遇上了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於是对於他十分傲慢无礼。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齐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齐桓公也置之不理。当第三次扁鹊见到齐桓公时,齐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於齐桓公对於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在已经没能救了。过了不久,齐桓公果然死了。有了病入膏肓的成语。 后来扁鹊到了秦国,由於太医令李醯妒忌扁鹊的医术,於是设计害死了扁鹊。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没有死。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简介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简介 孟尝君,本姓田,原名为田文,战国时期的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尝君田文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尝君出生年月不详,妫姓,田氏,名文,是齐国宗室大臣。其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也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地,权倾一时。父亲田婴死后,田文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封地为薛,是为孟尝君。他广结天下贤士,以广招宾客而闻名,其最府中食客最多的时候有数千人。 孟尝君以广招食客而闻名,但是他的一生经历却颇为坎坷,先是出使秦国,因为遭到猜疑而险些被亲王处死,但是后来他设法笼络秦王的宠妾,在这位宠妾的劝说下,秦王才答应放田文回国。 回国之后,齐王知道了田文在秦国的遭遇,于是感到愧疚,便将田文封为宰相,执掌国政。可是齐国内部之乱层出不穷,田文的贤能始终招人妒忌,经常被人冤枉,后来孟尝君田文便称病推脱齐王的重任,而是告老归田,准备隐退。即便已经隐退的田文时常还会被人当成是一颗定时炸弹,欲除之。 田文很害怕,所以又开始出逃,这一次他逃到魏国,做了魏国的宰相,并协助魏王,联合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从此齐国对田文开始敬重。后来齐襄王即位,与田文修好,在田文死后还追风谥号孟尝君。孟尝君田文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

与他父亲的墓冢相邻,是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孟尝君是什么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孟尝君一生最为真实的写照。孟尝君由田婴一个不受恩宠的老婆所生,生出孟尝君之后,田婴让这个老婆不要养他,因为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生的,当时流传此日出生的人“男害父,女害母”,田婴撂话之后直接走了,没想到他母亲居然偷偷摸摸地把孟尝君抚养成人。相比较从小生长在高门院落里的贵族,孟尝君身上没有一丝骄奢淫逸的作风,反而踏实进取,交友广泛。 孟尝君长大之后,经自家兄弟引荐给田婴,田婴见了之后,异常愤怒,喝斥他的母亲:“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孟尝君在他母亲还未回答之际便叩头大拜与田婴争论一番,最后田婴留下了这个儿子。由此,孟尝君的口才,雄辩能力,可见一斑。 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战国四公子”,是对当时各国养“士”之风盛行之时,给这股风潮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人物的称呼。这股风潮兴盛的缘由是因为强大的秦国对其他的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各国为了抵御秦国,增强自己的实力而纷纷招募天下贤能之人。这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个性迥异却都具有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而这四个人之中,势力最庞大也是最具野心的便是来自齐国的孟尝君了。 孟尝君,原名田文,出生于王室家族。但是小时候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个很不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 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 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 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 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 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善辩的淳于 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 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 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 本文是关于春秋战国文明中的成语故事大全,感谢您的阅读!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士子为了突显自己的才能而到各个国家担任谋臣,因此出现了诸子百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鼎盛的时间之一。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成语文化吧! 成语: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成语: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成语: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成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成语: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简介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简介 孟尝君,名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战国四君子之一。下面是为你搜集孟尝君田文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尝君出生年月不详,妫姓,田氏,名文,是齐国宗室大臣。其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也是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地,权倾一时。父亲田婴死后,田文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封地为薛,是为孟尝君。他广结天下贤士,以广招宾客而闻名,其最府中食客最多的时候有数千人。 孟尝君以广招食客而闻名,但是他的一生经历却颇为坎坷,先是出使秦国,因为遭到猜疑而险些被亲王处死,但是后来他设法笼络秦王的宠妾,在这位宠妾的劝说下,秦王才答应放田文回国。 回国之后,齐王知道了田文在秦国的遭遇,于是感到愧疚,便将田文封为宰相,执掌国政。可是齐国内部之乱层出不穷,田文的贤能始终招人妒忌,经常被人冤枉,后来孟尝君田文便称病推脱齐王的重任,而是告老归田,准备隐退。即便已经隐退的田文时常还会被人当成是一颗定时炸弹,欲除之。 田文很害怕,所以又开始出逃,这一次他逃到魏国,做了魏国的宰相,并协助魏王,联合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一起攻打齐国,齐国大败,从此齐国对田文开始敬重。后来齐襄王即位,与田文修好,在田文死后还追风谥号孟尝君。孟尝君田文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

与他父亲的墓冢相邻,是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爱好招揽人才,在自己的封地薛邑招揽了各国的来客还有一些逃犯,这么多人依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自己的家业给他门下的食客丰厚的待遇,他的慷慨也换来天下能人志士的倾慕。他门下的几千食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空有一张嘴,其实都拿不出什么真本事,只是来混口饭吃,但孟尝君都一律同等对待,不分贵贱,同时他也是优待自己门下食客的家人,每有食客投奔与他,孟尝君便会派遣下人去食客家中问候,带上礼物。 孟尝君不厚此薄彼,对待食客不刻意接近抑或疏远,食客都享有优待,食客也爱与孟尝君亲近,尽其所能。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典故,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等这些都是与孟尝君与他门下食客的故事。 孟尝君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尝君虽有才能,但是勇气不足,经常因为害怕担心而出逃,而他多次在坎坷和困难中能脱逃还要多亏他广施恩德,收留的那些门客。很多次,田文深陷险境都是他曾帮助过的贤士出手相助,田文才得以幸免于难。 古代的贤士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三种,有勇有谋,有勇无谋,有谋无勇,而孟尝君便就是第三种,有谋无勇,他才智过人,懂得招揽贤士为己所用,但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却表现出懦弱,缺少了一些胆识和英勇。 孟尝君之所以留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他广招天下贤士,求贤如渴,是个贤明之人,但是在政治上,他却缺少了一些英勇,因此也没有什么巨大作为,也没有卓越功勋,与春秋时期的苏秦张仪相比就遥遥不

《战国四公子》书籍装帧设计的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战国四公子》书籍装帧设计 学生姓名专业级班导师 主要内容: 书籍装帧设计是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其设计一定要准确定位,深入挖掘本课题角色的个性,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战国四公子》书籍中涉及形象的创作过程是根据现代设计需要的角色外貌和性格特点,进行素材搜集,提炼概括以及形象创造的过程。对四公子人物身上的故事进行归纳总结,用现代的简洁设计手法对书籍进行包装设计。内页编排和整体装潢设计讲究一种平面设计的美感,给读者在翻阅欣赏战国文化故事的小憩中感到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平衡和宁静。内容包括书籍设计、海报、书签、文具用品等,在最后的展示中力求有一个良好的展示效果。 基本要求: 1、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2、完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不少于3000字) 3、完成毕业实习报告 4、搜集文献综述 5、完成毕业设计草图 6、完成毕业设计最终稿图 7、完成毕业设计最终定稿系列 8、完成毕业论文(不少于5000字,附着实物照片) 主要参考资料: 在设计中参阅《史记》、《战国策》、《春秋左传》、《书衣魅影——余一梅书籍设计作品集》等资料。 完成期限:年月日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毕业设计 调研报告书 专业名称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课题名称《战国四公子》书籍装帧设计 完成日期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二零一二年二月 开题报告(艺术类) 课题名称《战国四公子》书籍装帧设计(AZ) 学生姓名专 业 导 师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书籍装帧作为一种出书行为自古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设计门类,却是现代的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书籍装帧观念的不断发展,数字信息、快餐、广告等新型媒体的刺激不断加强,如今的书籍装帧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书籍装帧设计渐渐趋向于从情韵

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

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希望能够帮到你! 战国时期的故事篇一:名士荆轲舍生刺秦王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

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位_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个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位_战国四公子是哪四 个 战国四君子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下面是为你搜集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信陵君魏无忌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平原君赵胜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春申君黄歇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

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孟尝君田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四公子平原君赵胜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平原君的赵胜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贤能善德之人。他的身份尊贵,是赵国国君武灵王的儿子,也是惠文王的弟弟,他还是另一个著名的人物魏国的信陵君的姐夫,可以说是赵国的皇亲贵族。他在历史上既有谋略过人的一面,也有顽固浪荡的另一面。 平原剧的雄才大略可以从著名的“邯郸解围”看出来。公元前262年,势力逐渐强大的秦国的率军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区,结果子然是秦军大获全胜,而且还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国的道路。当时的上党太守冯亭在危急下派使者到赵国说愿意归降赵国。赵王在经过商议之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令人去接收土地。同时也派大将廉颇率军静茹长平于秦军对峙。每想到,赵王因轻信秦国使者的谗言而另立赵括为将废了廉颇,导致秦军长驱直入,攻占了长平,接着向赵国的的都城邯郸进军。危急时刻,平原君临危受命,最终在门客毛遂的协助下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国,然后又拿出所有的家财招募了一批舍生忘死的士兵同秦军抵抗,最终解救了赵国的危机。 平原君此人虽然他有过拯救赵国的功绩,但是他在其他方面同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