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踝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

以踝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
以踝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19卷 第15期 2015–04–09出版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pril 9, 2015 Vol.19, No.15

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2415www.CRTER

.org

苏应军,男,1969年生,湖北省荆州市人,199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创伤骨科、关节外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5)15-02415-05 稿件接受:2015-03-11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8998448.html,

Su Ying-jun,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New Churc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men 52910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ccepted: 2015-03-11

以踝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

苏应军,童新延,胡 力(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广东省江门市 529100)

文章亮点:

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慢性踝关节不稳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损伤,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其治疗方法主要是以保守治疗为主,辅以手术功能重建治疗。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形成需要结合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生物力学特征、踝关节的损伤机制综合分析,从而为患者制定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章回顾近年来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有关研究文献,从踝关节解剖入手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机制,同时了解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3 临床应用的意义:从踝关节解剖入手分析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客观分析,以期望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减轻患痛,节省时间,也对临床实践中应用何种方式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

组织构建;组织工程;踝关节不稳;内翻应力;前抽屉试验;非解剖学重建;韧带解剖修复 主题词:

踝关节;关节不稳定性;解剖学

摘要

背景:长期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病及继发粘连关节囊炎,甚至成为永久性功能障碍。

目的:分析踝关节的生物力学,明确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形成原因,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

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PubMed 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选取与慢性踝关节不稳有关解剖、生物力学、诊治等相关方面的综述及基础实验研究的文章。检索词:“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和“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atomy of ankle joint ,Biomechanics ,Therapy , Research ”。经过筛选后纳入40篇文献,对踝关节解剖学结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机制及分级、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内容的总结。

结果与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方法包括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超声检测、现代影像学检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可分为非解剖学重建和受损韧带解剖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应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应综合踝关节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征、发病原因、诊断结果等因素决定治疗方案。

苏应军,童新延,胡力. 以踝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19(15):2415-2419.

doi:10.3969/j.issn.2095-4344.2015.15.023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 analysis based on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kle joint

Su Ying-jun, Tong Xin-yan, Hu Li (New Churc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men 52910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n cause traumatic joint disease and secondary adhesive capsulitis, and even result in permanent dysfunction.

OBJECTIVE: To explicit the forming reason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based on the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ankle joint.

METHODS: PubMed and Wanfang databases were retrieved for review and basic research papers about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990 to December 2014. The keywords were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atomy of ankle joint, biomechanics, therapy, resear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pectively. After screening, 40 papers were included to summarize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ankle joint,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Diagnostic methods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include ankle varus stress test, ankle anterior drawer test, ultrasonic test, modern imaging detection;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an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can be

P .O. Box 10002, Shenyang 110180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8998448.html,

2416

subdivided into non-anatomic reconstruction and anatomical repair of the damaged ligament. Early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re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d the treatment programs should be determine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nkle anatomical structur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tic results.

Subject headings: Ankle Joint; Joint Instability; Anatomy

Su YJ, Tong XY, Hu L.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 analysis based on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kle joint.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5;19(15):2415-2419.

0 引言 Introduction

踝关节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继发于踝关节扭伤,为一种运动损伤性疾病。踝关节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体运动功能[1]。踝关节损伤常由于人们运动中创伤或者过度疲劳引起,踝关节韧带损伤为踝关节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占踝部运动创伤的75%左右[2]。由足外翻引起的内侧三角韧带等稳定损伤占3%左右,由足内翻引起的外侧稳定损伤占97%左右,由下胫腓引起的踝关节损伤占1%-10%[3-4]。韧带损伤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踝部肿胀、疼痛、发红、局部压痛,或伴有瘀斑、活动受限。突然的内翻、外翻及旋转暴力均能引起韧带的损伤[5]。

急性踝关节损伤临床症状明显,而慢性踝关节损伤患者仅有轻微的疼痛感及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由骤然的应力导致的踝关节损伤若不及时诊治,容易造成局部组织不能完全愈合,对踝关节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踝关节不稳容易再次发生踝关节损伤,长期反复的踝关节损伤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6]。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分为功能性不稳和机械性不稳[7]。功能性不稳指的是患者主观不敢用力,失常感觉有神经肌肉及运动缺陷。机械性不稳指的是踝关节稳定结构薄弱或关节松弛,可见距骨异常前移> 5 mm 或距骨倾斜> 10°。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并时常感到踝关节不适,长期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病及继发粘连关节囊炎,甚至成为永久性功能障碍[8]。

随着目前医学对于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及解剖生理学不断提高,慢性小踝关节不稳的诊治及治疗手段有了新的进展,但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方法无统一标准,临床治疗效果参差不齐。故运用合理的诊断方法,治疗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提高慢性踝关节不稳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9]。

1 资料和方法 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检索人相关内容:第一作者在2014年12月开始检索。 检索时间范围: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 检索词:“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和“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atomy of ankle joint ,Biomechanics ,Therapy ,

Research ”。

检索文献量:共检索120篇文献,其中中文68篇,英

文52篇。 1.2 检索方法

纳入标准:选取与慢性踝关节不稳有关解剖、生物

力学、诊治等相关方面的综述及基础实验研究的文章。主要特征包括:针对性强、观点明确且相关度高。

排除标准:根据文献的摘要和引言部分,排除中医诊

治、针刺治疗和脑卒中患者等慢性踝关节不稳方面的文献,这类文献虽有提到慢性踝关节、不稳、诊断等关键词,但内容侧重点不符合本文综述需求,故都予以排除。

质量评估:共检索到120篇文献,排除相同文献36篇,

阅读标题和摘要后进行初步筛选,再按照纳入标准和主题相关性对文献进行筛选,共保留40篇文献进行综述。

2 结果 Results

2.1 踝关节解剖学结构 人体踝部由踝关节、距舟关节、距下关节组成。踝关节重要的作用为趾屈41°-43°,背伸26°-27°,总的活动范围在70°。距下关节由距骨下关节面和跟骨上关节面组成,主管足的外翻与内翻。距舟关节由距骨舟骨关节面和舟骨后关节面组成,辅助外翻与内翻功能。踝关节主要由踝外侧韧带、踝内侧韧带、下胫腓联合韧带保持踝关节稳定性。

2.2 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机制及分级 踝关节韧带损伤有90%为外侧韧带损伤,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约30%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10]。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主要包括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是外踝的主要平衡结构,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距腓后韧带承担着60%踝关节外侧韧带的稳定作用,跟腓韧带承受着越30%的稳定作用,距腓韧带承担着约10%的稳定作用[11]。

距腓后韧带属于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的后束,由外踝窝由距骨外后面直到距骨外侧结节和距跟骨骨面。距腓后韧带具有坚强的外踝附着点,仅有较大的内翻力才能使其撕脱、分离。当足遭受极度内翻或背伸暴力时刻直接导致距腓后韧带断裂跟腓韧带属于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的中束,自外踝尖向后下生长直达跟骨外侧中上部。跟腓韧带在足内翻或踝关节背伸时才出现紧张,由于跟腓韧带内翻伤中,应力为最大,更容易发生断裂或

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2417

撕裂,有时还可能伴有胫腓远侧和前韧带一同撕裂,所以踝关节可能出现胫腓远端分离、半脱位、脱位。

距腓前韧带属于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的前束,自外踝前缘向前内方直到距骨颈外侧面,是三束中最薄弱的韧带。但距腓前韧带是防止外翻的重要韧带。当发生足内翻时易损伤深面趾短肌。20%左右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或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机制为本体感受器受损[12]。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按解剖学可分为:Ⅰ级,距腓前韧带拉长伴有韧带纤维撕裂,临床主要表现为外踝中度肿胀、距腓前韧带有压痛点、踝关节外侧有瘀斑、无关节松弛、完全负重困难、踝关节活动受限;Ⅱ级,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伴有跟腓韧带部分撕裂,临床主要表现为外踝前外侧压缩、局部肿胀、皮下瘀斑出血、活动受限、中度关节松弛等;Ⅲ级,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均完全撕裂伴有距腓后韧带和关节囊撕裂,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弥漫性肿胀、压痛感强烈、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有压痛、皮下瘀斑出血等[13-15]。临床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超过Ⅰ级,均采用手术治疗方式。

2.3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 踝关节损伤未及时有效的诊治、稳定加固踝关节韧带和肌腱损伤或断裂为造成踝关节不稳的主要因素。并且通常踝关节不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踝关节损伤史,慢性踝关节不稳主要通过检测患者肌肉力量(特别是足内翻外翻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机体感受能力,观察患者站立时或步态时踝关节稳定性[16-17]。临床诊断有以下方法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前抽屉试验及超声影像学检测。 2.

3.1 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

[18]

患者取坐位,踝趾屈

10°-20°,检测人员一只手握住患者内踝上方以固定小腿远端,另一只手缓慢内翻患者足后部,并触诊距骨外侧。超过对侧8°-10°,提示为外侧韧带损伤;内翻15°,提示为距腓前韧带损伤;内翻15°-30°,提示为跟腓韧带和距腓前韧带损伤;内翻超过30°,提示为外侧3条韧带损伤。

2.3.2 踝关节前抽屉试验[19] 前抽屉试验就是距骨相对于胫骨向前移位试验,是由Anderson 和Dehne 创立,用于检测距腓前韧带松弛情况。在趾屈10°时,前抽屉试验效果最显著。跟腓韧带损伤前抽屉试验结果为阴性,而距腓前韧带断裂前抽屉试验结果为阳性。前抽屉试验在X 射线透视机下进行,试验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踝趾屈10°,膝关节屈曲。检测人员一只手握住患者内踝上方以固定患者小腿远端,一只手缓慢向前推患者足跟,使足部距骨于胫骨下方向前移动。另外一种方式为,检测人员一只手将患者足固定于检测床,另一只手于患者小腿远端缓慢向后推胫骨,使胫骨于距骨上方向后移位。在X 射线透视机下,前抽屉试验移位超

过3 mm ,显示为阳性,提示为距腓前韧带损伤。 2.3.3 超声检测 超声可对韧带损伤作为直接的诊断。通常损伤可分为挫伤、部分撕裂、完全撕裂,与病理诊断相关,可进行动态检测。其中对完全撕裂的准确性很高。超声检测对急性损伤的诊断敏感性较好,可诊断出韧带损伤的类型、范围、程度。但超声检测无法直接量化慢性关节Ⅱ度不稳的韧带损伤状态,需要有临床经验丰富的检测按照双侧对比才能诊断[20-21]。

2.3.4 现代影像学检测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现代更为先进的检查技术,用于判定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优势显著强于X 射线透视。研究表明,MRI 检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具有85%的敏感性和100%的特异性[22]。但有也有报道显示,MRI 检测结果为阴性并有症状的患者,需进行关节镜检测才能进一步确诊。有专家认为,MRI 检测与关节镜联合检测可作为踝关节外侧不稳诊断的金标准[23-25]。

2.4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 踝关节韧带损伤根据损伤病理学可分为3型[26-28]。Ⅰ型,轻微踝关节韧带损伤;Ⅱ型,不完全踝关节韧带损伤;Ⅲ型,完全破裂踝关节韧带损伤。韧带属于寡血管组织,主要由周围软组织血供,依靠瘢痕组织自愈,一般纤维组织修复需要6周。轻微踝关节韧带损伤可通过合理的保守治疗后自愈,但韧带撕裂严重、未经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常发展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疾病,就应该采用外壳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方可治愈。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如下。

2.4.1 保守治疗 临床慢性踝关节不稳通常首先尝试保守治疗。患者规范的进行踝关节肌肉及韧带的力量训练、机体感觉训练,能有效的恢复患者正常生活和运动状态。部分肌肉韧带的力量训练可避免实施重建手术。临床保守治疗无统一的规范标准,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康复治疗、绷带包扎、矫形器、支持器械、本体感觉训练、腓骨肌力量训练、平衡训练[29]。有许多研究结果证实,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限制及姿势控制,平衡测试又能监测康复训练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30-31]。其中腓骨肌可为踝关节受到内翻应力时提供关键动力支持,其中腓骨肌的反应时间与支持效率密切相关。通过测定腓骨肌的反应时间可有效的判断本体感觉功能水平,及评定解剖结构修复后踝关节外侧韧带恢复情况。Clark 等[21]对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患者采用数周平衡板摇摆训练,结果显示腓骨长肌肌肉和后胫前肌反应潜伏期明显缩短,踝关节功能积分显著改善。 2.4.2 手术治疗 临床慢性踝关节不稳通过保守治疗失败后,常改为手术治疗。国内慢性踝关节不稳手术治疗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手术治疗水平有一定的差距[32]。慢性踝关节不稳手术治疗通过修复断裂韧带及关节囊,重建踝关节机械稳定性。踝外侧韧带是慢性踝关节不稳

P .O. Box 10002, Shenyang 110180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8998448.html,

2418

手术治疗的重点部位。需要修复踝外侧的手术指征为机械性不稳定经过3-6个月保守治疗依然无效[33]。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踝关节反复扭伤、踝关节控制无力、慢性疼痛、地面不平时行走困难等。踝关节长期的不稳定和疼痛,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必须采用手术治疗。

临床手术治疗有多达50种术式可选择[34-36],总体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①使用自体肌腱的非原位肌腱固定术式;有报道中利用趾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取得满意的疗效。②使用部分或全部腓骨肌;该术式机能重建距腓前韧带,还能重建跟腓韧带,同时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但是其利用腓骨附近的短肌腱,会破坏原有肌腱的功能,可造成腓骨短肌腱的力量减弱,不利于踝关节的远期疗效。③原位韧带起止点解剖缝合。原位韧带起止点解剖缝合不需要利用其他腓骨肌腱,不会减弱足外翻力量,不会造成功能区病理反应,可保留距下关节功能,且切口短符合美观要求;但是使用已损伤的组织重建手术难度较大,不容易达到满意。

临床中慢性踝关节不稳手术治疗方法可分为非解剖学重建和受损韧带解剖修复。受损韧带解剖修复是一种直接修复韧带的解剖学手术,广泛用于足踝外科手术,成功率高达90%,被大多数医师及患者所接受。但有报道研究显示,从事体力劳动、运动员、身体肥胖的患者采用受损韧带解剖修复手术的治疗效果欠佳[37]。有研究认为,若韧带过度松弛或者残留韧带不足,临床治疗不建议受损韧带解剖修复[38],而采用非解剖学重建手术。非解剖学重建是一种将肌腱代替受损韧带的手术方法,重建时对患者创伤较大,需以牺牲肌腱为代价。临床常用Watson-Jones 及Chrisman-Snook 两种术式

[39]

Watson-Jones 术以重建距腓前韧带为主,能有效的纠正距骨前移或倾斜,改善踝关节稳定性(图1),但由于改变了踝关节解剖力学机制,常引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Chrisman-Snook 术选取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跟腓韧带以及距腓前韧带。有研究表明,Chrisman-Snook 术后常出现踝关节内翻受限,且该手术创伤面较大,易出现瘢痕、皮肤坏死、触击痛等并发症。

3 讨论 Discussion

踝关节损伤在生活中时常发生,对踝关节的解剖以及生物力学不熟悉就会对踝关节损伤得到到正确的认识,导致踝关节损伤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就会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解剖学基础以及康复锻炼日益引起国内外骨科及生物力学专家的关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作者认为应根据踝关节的解剖,结合具体病例踝关节的损伤机制、诊疗过程等多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符合个人特点的治疗策略。

文章根据对踝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损伤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类型、诊断方法及评价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认识,了解到只有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方法,再加上积极有效的康复段练是预防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关键因素。在临床上医师对踝关节韧带损伤后导致的慢性踝关节不稳认识不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多数以制动包扎治疗为主,再加上患者本身工作繁忙,就会导致踝关节反复扭伤、肿胀和疼痛等。行走和运动中的踝关节再次发生损伤后,更加需要得到及时且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合理正确的诊断对指导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医师可以很明确的选择何种最佳的治疗方式,还可以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虽然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X 射线片和MRI 下结合距骨倾斜角度和前抽屉试验也可以判断出慢性踝关节不稳。这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临床治疗上起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贡献:资料收集,审校分为第一作者。 利益冲突:文章及内容不涉及相关利益冲突。 伦理要求:没有与相关伦理道德冲突的内容。

学术术语:非解剖学重建-是一种将肌腱代替受损韧带的

手术方法,重建时对患者创伤较大,需以牺牲肌腱为代价。

作者声明:文章为原创作品,无抄袭剽窃,无泄密及署名

和专利争议,内容及数据真实,文责自负。

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唐康来.注重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骨伤, 2012, 25(8):623-626.

[2] 马信龙. 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机制[J].中华骨科杂志, 2013,33(4): 429-432.

[3]

Meacham BP , Granata JD, Berlet

GC.Tenodesisreconstruction for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graftconsiderations and structures at risk with tunnel placement. Foot Ankle Spec.2012;5(6):378-381. [4]

Maffulli N, Spiezia F, Testa V,et al.Free gracilis tendon graft forreconstruction of chronic tears of the Achilles tendon.J Bone Joint Surg Am.2012;94(10):906-910. [5]

范新宇,徐永清,李军等.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的诊断与治疗[C].第三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暨组织修复与重建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90-94.

图1 距腓前韧带组重建及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组重建方法示意图

[40]

图注:图A 为距腓前韧带组重建;B 为跟腓韧带+

距腓前韧带组重建。

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2419

[6] Hoch MC, Andreatta RD,Mullineaux DR,et al.Two-week joint mobilization intervention improves self-reported function, range of motion, and dynamic balance in those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 Orthop Res.2012;30(11):1798-1804.

[7] 陈钺.对两例踝关节损伤病理和病因及伤后处理的探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1,31(5):65-69.

[8]

Cruz-Díaz D,Hita-Contreras F, Lomas-Vega R,et al.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Spanish version of the Cu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 (CAIT):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unilateral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lin Rheumatol.2013;32(1):91-98.

[9] 钟耿耿,徐向阳.踝关节内侧不稳定诊断与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2):112-114.

[10] Cho BK, Kim YM, Kim DS, et al.Outcomes of the Modified

Brostrom Procedure Using Suture Anchors for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between Single and Double Suture Anchors.J Foot Ankle Surg.2013;52(1):9-15.

[11] Zhao J, Huangfu X.The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of using the anterior half of the peroneus longus tendon as anautograft source.Am J Sports Med. 2012;40(3): 662-671.

[12] Cruz-D íaz D, Hita-Contreras F, Lomas-Vega R,et

al.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Spanish version of the Cu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 (CAIT):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unilateral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linical rheumatology.2013;32(1):91-98.

[13] 何伟华,黄昌林,李珂等.前抽屉试验侧位片对慢性外踝关节不稳

的诊断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9):778-780. [14] Maffulli N, Loppini M, Longo UG, et al.Minimally

invasivereconstruction of chronic achilles tendon ruptures using theipsilateral free semitendinosus tendon graft and interferencescrew fixation.Am J Sports Med. 2013;41(5): 1100-1107.

[15] Zhang L, Li ZY , Liu JS, et al.Clinical results of

anatomical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ral ligaments for chronic ankleinstability.Zhongguo Gu Shang. 2012;25(11):886-890. [16] Schaefer JL, Sandrey MA.Effects of a 4-week dynamic-

balance-training program supplemented with graston instrument-assisted soft-tissue mobilization for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 Sport Rehabil. 2012;21(4):313-326. [17] Hubbard TTR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mechanical

laxityin the functional unstable ankle.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4;36(5):760-766.

[18] Croy T, Saliba SA, Saliba E, et al.Differences in lateral ankle

laxity measured via stress ultrasonography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kle sprain copers, and healthy individuals.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2;42(7):593-600. [19] Beazell JR,Grindstaff TL,Sauer LD ,et al.Effects of a proximal

or distal tibiofibular joint manipulation on ankle range of mo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2;42(2): 125-134.

[20] Santilli V, Frascarelli MA, Paoloni M, et al. Peroneus

longusmuscle activation pattern during gait cycle in athletes affectedby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a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study. Am J Sports Med. 2005;33(8): 1183-1187.

[21] Clark VM. A 4-week wobble board exercise

programmeimproved muscle onset latency and perceived stability inindividuals with a functionally unstable ankle. Physical Therapy Sport.2005;6(4):181-187.

[22] 何伟华,原林,黄昌林,等.慢性外踝关节不稳定的影像学诊断[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5):436-438.

[23] Caprio A, Oliva F, Treia F, Maffulli N.Reconstruction of

theLateral ankle ligaments with allograf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ankle instability. Foot Ankle Clin.2006;11:597-605. [24] Hua Y , Chen S, Jin Y , et al.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lateral ligaments of the ankle with semitendinosus allograft. Int Orthop.2012;36(10):2027-2031.

[25] Pagenstert GI,Hintermann B,Knupp M.Operativemanagement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Plantaris graft. Foot Ankle Clin. 2006; 3:567-583.

[26] Krips R,van Dijk CN,Halasi T,et al.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versus tenode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nterolateralinstability of the ankle joint: a 2- to 10-year follow-up,multicenter study.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0;8(3):173-179.

[27] Trevino SG, Davies P , Hecht PJ. Management of acute

andchronic injuries of the ankle. Orthop Clin North Am. 1994; 25:1-16.

[28] Kitaoka HB, Alexander IJ, Adelaar RS, et al.Clinical

systemsfor the ankle-hin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 Foot Ankle.1994;15(7):349-353.

[29] Hale SA. The effect of a 4-week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program on postured control and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in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J Orthop Sports PhysTher. 2007;37(6):303-311.

[30] Schmidt R, Gergroü H, Friemert B, et al.The peronealreaction

time (PRT)--reference data in a healthy samplepopulation. ot Ankle Int.2005 ;26(5):382-386.

[31] Konradsen L, Ravn JB. Prolonged peroneal reaction time

inankle instability. Int J Sports Med.1991;12(3):290-292. [32] 杨珍,胡亚哲.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与修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

究,2014,35(9):1434-1440.

[33] Ellis SJ, Williams BR, Pavlov H, et al.Results of

anatomiclateral ankl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tendon allograft .HSS J.2011;7:134-140.

[34] Su S. Reinforced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Talofibular Ligament in Chronic Anterolateral

Instability Usinga Periosteal Flap.Foot and Ankle. 1991; 12(1): 15-18.

[35] 徐琦,张立新.改良Brostrom 术式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21例

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2):164-165. [36] 周建刚.改良Chrisman-Snook 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J].现

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92-2793.

[37] 李仙彤. 踝关节慢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 2008,

16(4):19-20.

[38] 唐康来.注重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骨伤, 2012,

25(8):623-626.

[39] Lee J,Hamilton G,Ford L ,et al.Associated intra-articular ankle

patholog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arthroscopic findings at the time of lateral ankle reconstruction. Foot Ankle Spec.2011;4(5):284-289. [40] 沙勇,唐辉,丁晶,等. 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修复慢性踝关节不

稳[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7):4401-4405.

踝关节MR断层解剖、解剖变异和病理1

1 MR矢状位像(图1~7):重点描述骨骼和肌腱1.1 骨骼 M R 矢状位:踝关节M R 矢状位由内侧向外侧观察,首先看到的是胫骨的内踝和胫距关节的内侧,然后是中距下关节和跟骨载距突。与距骨前面相接的是舟骨,与舟骨前面相接的是三个楔骨,由内向外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前面与内侧楔骨相接的是第一跖骨;与中间楔骨相接的是第二跖骨;与外侧楔骨相接的是第三跖骨;与跟骨前面相接的是骰骨;与骰骨前相接的是第四、第五跖骨。在中线位置有跗骨窦。跗骨窦位于前距下关节和后中距下关节之间,是一个圆锥形结构,开口向外。正常应该是以脂肪信号为主。跗骨窦内有血管、神经和两个 韧带,最内侧有跟距骨间韧带,外侧有颈韧带。踝关节最外侧为腓骨下端,即外踝。1.2 肌腱 踝关节的肌腱包括后面的屈肌腱和前面的伸肌腱。 踝关节MR 矢状位扫描:后面从内侧开始,首先看到的是内踝。紧贴内踝骨后侧的是胫后肌腱。胫后肌起于胫骨外侧面、腓骨内侧面、骨间膜的后面和深筋膜,走行于小腿后肌间隔内,在内踝上面成为肌腱向下走行,在内踝下方变成水平方向,位于跟骨载距突的外上方,向前走行。胫后肌腱主要附着点是舟骨粗隆,并且分出肌腱束,分别止于三个楔骨、骰骨和第二、三、四跖骨底。由于胫后肌腱相对较粗,一般可以在两个相邻的层面上看到。 踝关节MR断层解剖、解剖变异和病理——第一部分:断层解剖 Yuming Yin 1,潘诗农2

趾长屈肌腱紧贴着胫后肌腱后下外侧。趾长屈肌起于胫骨后方,走行于胫后肌腱外侧,在踝关节水平变成肌腱,位于内踝的后方,与胫后肌腱有纤维间隔。趾长屈肌腱由三角韧带的下方转向前行,在足底与拇长屈肌腱交叉走向前外侧,止于远端趾骨底。在矢状位像,趾长屈肌腱一般只能在一个层面上看到,位于跟骨载距突的下外方,由此再向外侧可以看到胫后动脉、静脉以及神经。再向外开始看到跟骨载距突,紧贴在跟骨载距突后下面的是拇长屈肌腱。拇长屈肌腱起于腓骨后面及骨间膜,走行于距骨后面及跟骨载距突的下方,在足底向前内走行,与趾长屈肌腱交叉,并位于其上方,止于拇趾远节趾骨底。在中线的位置可看到跟腱和足底腱膜。跟腱是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汇合而成,是身体中最粗大、最强的肌腱。是由致密纤维组成,在T1WI和T2WI上都呈黑色,粗细均匀,边缘锐利,横断面呈半月形,前面是凹陷的或平的。跟腱没有滑膜囊,由腱周组织包裹,止于跟骨,在与跟骨止点处可有一个滑囊,其内侧有时可见到一条非常细的1~2 mm粗的跖长肌腱。跟腱前方是一个三角形的脂肪垫(Kager's 脂肪垫)。 足底腱膜位于足底,分内、外两束,起于跟骨结节前下方,向前延伸。足底腱膜上方是足底肌肉,由内向外依次是拇展肌、趾短屈肌和小趾 展肌。 最外侧有腓骨长肌腱和腓骨短肌腱。腓骨长肌图4 踝关节矢状位像解剖:开始看到中距下关 节、后距下关节及其之间跗骨窦的最内端。跗骨窦 内有跟距骨间韧带。在足底可以看到足底腱膜。足 底腱膜的上方是趾短屈肌。趾短屈肌的上方开始看 到足底方肌、拇短屈肌和腓骨长肌腱的远端。足的 背侧有胫前肌腱和拇长伸肌腱 图3 踝关节矢状位像解剖:此层面开始看到跟骨 载距突和中距下关节、中间楔骨和第二跖骨。载距 突的后方是拇长屈肌腱。足的背侧有胫前肌腱和拇 长伸肌腱。足底开始看到足底腱膜。足底腱膜的上 方是趾短屈肌。趾短屈肌的上方可以看到拇短屈肌 和腓骨长肌腱的远端,并看到足底方肌。足的背侧 有胫前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上方开始看到足底方肌图2 踝关节矢状位像解剖:紧贴胫后肌腱后侧的 是趾长屈肌腱。在趾长屈肌腱后内方可以开始看到 血管和神经束。足的背侧可以看到胫前肌腱和拇长 伸肌腱的末端。足底可以看到拇趾展肌, 拇短屈 肌和拇长屈肌腱的末端 图1 踝关节矢状位像解剖:最内侧首先看到的是 内踝、舟骨结节、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基底的内 侧。紧贴内踝骨后侧的是胫后肌腱向前走行于舟骨 结节下方。足的背侧可以看到胫前肌腱和拇长伸肌 腱的末端。足底可以看到拇展肌,拇短屈肌和拇长 屈肌腱的末端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 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 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 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 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 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 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当膝关节屈至90°以上时,该肌仅有比目鱼肌能屈踝关节。 练习方法:负重提踵,跳绳发展力量,勾脚侧压腿发展伸展性。 B 踝关节伸(背屈)的主要肌群。 主要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 近固定收缩时,足在踝关节处伸。远固定收缩时,拉小腿向前。 足外翻: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 足内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

踝关节韧带解剖

踝关节韧带解剖Anatomy of the ankle ligaments The ligaments around the ankle can be divided,depending on their anatomic position, into three groups: the lateral ligaments, the deltoid ligament on the medial side,and the ligaments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that join the distal epiphyses of the bones of the leg (tibia and fibula). 踝关节周围韧带根据其解剖位置可以分成3组,外侧韧带,内侧三角韧带,胫腓联合韧带。 1、外侧副韧带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LCL) consists of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the calcaneofibular, and the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s. 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1.1 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距腓前韧带损伤常见,此韧带是限制距骨前脱位及踝关节跖屈的主要结构,此韧带与关节囊相邻,典型表现为上下两层结构(图1、图2)。中间有腓动脉穿支穿出,并和外踝动脉交通。 图1:踝前外侧面观(深层):1、外踝尖;2、胫骨;3、胫腓前韧带;4、胫腓前韧带的一支;5、距腓前韧带上支;6、距腓前韧带下支;7、距骨外侧面;8、距骨颈;9、距骨头;10、跟腓韧带;11、跟距骨间韧带;12、颈韧带;13、距舟韧带;14、舟骨。注:上图显示典型距腓韧带分两支。 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其中央部分距腓骨尖10mm,总宽度为6-10mm),向前内走行,

膝关节生物力学简讲

简稿----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 缘于膝关节病的高发和普遍性,以及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使得临床越来越重视和进一步研究膝关节病。那么,要想准确无误的诊断和辨别本病是骨骼、肌肉、韧带、半月板、滑膜等具体部位病变,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膝关节的解剖结构、基本运动和运动特点。在此基础上再阐述一下膝关节的常见病,其病因、症状、体征、特殊和辅助检查等,从而完成常见膝关节病的诊疗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滑膜关节生理运动功能的形态学基础 一、概述:膝关节属于滑膜关节,滑膜关节是骨连接的最高级分化形式,主要结构为: 1、骨端关节面 2、关节面上的关节软骨 3、关节囊 4、密闭的关节腔(少量积液)。 为了适应某些关节的运动机能,可有:1、韧带2、关节盘3、关节窝周缘的关节唇。膝关节属于屈戌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在半屈时,小腿可做旋转运动。 二、关节囊:呈袋状,附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并于骨膜融合延续,它包围关节,使之与邻近结构分开。关节囊分两层:内层为滑膜,外层为纤维层。 1、滑膜:内表面光滑发亮,长向关节腔突起形成滑膜皱襞和绒毛。多数绒毛小而纤细,因年龄和部位的不同,其数量、大小也不同,或

因受伤及刺激绒毛增多增粗。 滑膜组成: a)、被衬层:邻近关节腔,为滑膜内膜。约1-4层。 b)、基底层:称滑膜下组织或内膜下组织,外表面并入关节囊纤维层中。(不同关节或不同部位,其组织可有不同,但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随着年龄的增大,血管可程玻璃样变性,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可以破裂,释放少量红细胞到关节腔,就是正常关节滑液中可能有少量红细胞的原因。其无神经末梢,但有血管外膜的自主神经纤维)滑膜类型: a)、纤维性滑膜:监狱承受压力或覆盖于韧带、肌腱上的滑膜(此 类型滑膜下组织可有成群的胶原纤维) b)、网隙型滑膜:见于可在关节囊被衬层的纤维部分上自由移动的 滑膜(此类型滑膜下组织有少量胶原纤维和丰富的纤维间组织)c)、脂肪型滑膜:覆盖于关节内脂肪垫上(此类型滑膜下组织主含 脂肪组织) d)、中间类型:纤维网隙型、网隙脂肪型 滑膜功能: a)制造和调节滑液---滑液的分泌作用,位于关节腔内(即结缔组织 间隙内)毛细血管紧靠关节腔,因此,就含有少量渗出液。还有滑膜细胞分泌的高粘度的透明质酸。(白蛋白及低分子蛋白质容易通过滑膜,在滑液渗透压中起重要作用)。滑膜是血循环和滑液间的双侧屏障。

正常踝关节与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讲座? 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邓宇 李新春  梁荣光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 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01年至今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2006 年9月至今攻读广州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踝关节(ankle j oint )是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由胫骨下端和内、外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组成榫眼状关节。踝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固定,有趾、拇屈、伸肌腱、腱鞘及胫前后动脉环抱(包绕)。踝关节与距跟舟关节互有韧带连接,互相协调活动,因此,踝关节是运动创伤、肌腱、腱鞘磨损、关节退变、骨折脱位和感染病变的好发部位 [1]。一、踝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解剖1.X 光摄影[1-4] (图1)。(1)正位片:踝关节间隙显示清晰,呈八字或鞍形,顶部横行,中部微凹,由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滑车)上关节面构成。两侧斜行部,分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整个关节间隙连续不中断,对应关节面相互平行,关节间隙宽度约3~4mm 。内踝下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深方可见两条高密度的带状阴影,向前下方延至跗横关节附近,前内侧者为胫骨后肌及其肌腱,外侧为趾长屈肌及肌腱。两条肌腱附近的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外踝软组织层次不如内踝明显,皮下组织较薄,在外踝下方皮肤和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腓骨长、短肌腱及其腱鞘的带状阴影,其内侧为密度较低的囊外脂肪垫。(2)侧位片:踝关节间隙呈前后走行并向上凸的弧形线。内、外踝与距骨相重叠。距骨(滑车)上关节面的前后长度远大于胫骨下关节面。踝关节前方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构成的带状密影,其后方为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前脂肪层)。踝关节后方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较宽而致密的长条状跟腱,跟腱前方及跟骨上方可见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跟上脂肪垫(后脂肪层),是四肢大关节中关节外较大的脂肪垫,向上延伸至比目鱼肌腹。脂肪垫前方梭形密影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腓骨长短肌腱重叠而成。

股骨头生物力学、解剖形态与血供

股骨头生物力学、解剖形态与血供 自1963年英国Charnley成功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人工髋关节手术已在全球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因假体松动而致该手术远期失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1]。目前的研究表明,除感染因素外。人工股骨假体与股骨上段的不匹配是导致早期假体松动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国内临床所用的髋关节假体多是根据西方人设计的。而人类的股骨形态具有很大的差异,年龄、性别、民族、地域、遗传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影响[2,3]。薛文东等对480根国人成人尸体股骨进行研究测量显示国人股骨几何参数与白种人乃至韩国人有显著性差异[4]。为了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多数学者认为有必要对假体进行个体化设计。本文通过对股骨头的生物力学、解剖形态、血供等方面的综述。为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股骨头的生物力学 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普遍生物学法则。作为人体中主要的负重关节,在骨骼系统中没有任何区域比股骨上段更能展现生物力学规律了。股骨头承受的力有压应力和剪应力,由于人体髋关节面软骨摩擦系数很小(0.002),可以忽略,所以股骨头主要承受压力的作用。髋关节为球面关节。通过头臼软骨面相互接触传导压力。负重区是股骨头上半球与髋臼半球形臼之间的重叠部分。是股骨头上一个椭圆形区域,前后方向与股骨头中心的夹角为80°,内外方向与股骨头中心的夹角为40°。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可见到髋臼软骨下硬化带。此为负重区的象征,硬化带和股骨头的中心呈65°夹角,但随着髋关节的运动。股骨头的负重区不断发生变化。关节软骨具有弹性,可以将作用于股骨头的应力分散到各作用点。静立时,作用于股骨头端的压应力约为体重的2.75倍,常速行走时,通过髋关节的压应力可高达体重的6倍以上。 1892年提出的Wolf定律。活力对机械应力总是以对它最有利的结构反应产生形态改变来适应的,高应力刺激使骨改建向骨形成方向转化。低应力刺激使骨改建向骨吸收方向转化。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在一定应力刺激环境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应力应变增加时,骨应力刺激骨应变量增加。骨代谢中的骨形成成分增加。反之。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人体总是通过应力环境的改变,自动调节骨代谢。这是一种生物力学机制。这种现象在临床得到广泛的认可。它强调的是骨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即一方面骨结构决定其运动和负重功能,另一方面一定的功能又要求相应的骨结构去实现,其中一方面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另一方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以维持 其统一性[5-6]。对此。有些学者认为。股骨颈骨折后发生的股骨头坏死并非是一种缺血性坏死,而是一种应力性骨折,强调生物力学因素在骨折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认为[7],骨强度除与骨量有关外,还与骨内部结构质量有关,且认为在骨强度的影响因素中“质量”比“骨量”因素更重要。并有学者认为影响骨质的因素有四:骨构筑、骨矿化、有机基质及微损伤状况[8]。 股骨头坏死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然就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英国的人口统计学调查显示股骨头骨折发生率并不完全与人口的老龄化成正比。一些学者从生物力学的方面阐述了髋关节骨折机制,认为患者多有摔伤史→髋部受到冲击应力→保护性反应不充分→周围的“减震装置”吸收不充分→骨的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 剩余的冲击应力→髋关节骨折。并认为髋关节骨折多发于老龄人,是由于老龄

膝关节生物力学

---------------------------------------------------------------最新资料推荐------------------------------------------------------ 膝关节生物力学 膝关节生物力学 1/ 81

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原则?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骨骼的位置和朝向(运动学)是各种力量(动力学)获得平衡的结果 ?关节形状(解剖学)决定了大部分接触应力的作用方向 ?因此:解剖学影响动力学动力学决定运动学

---------------------------------------------------------------最新资料推荐------------------------------------------------------ 机械轴与解剖轴? 任何膝关节置换的目的是通过截骨、软组织平衡和良好的假体安放恢复下肢的机械轴。 ?大多数TKA采用髓内或髓外定位来判断解剖轴。 截骨导向能对股骨和胫骨截骨的旋转和对线作精确的调整,目的是用解剖轴来重建机械轴。 3/ 81

下肢力线机械轴与解剖轴解剖轴机械轴

---------------------------------------------------------------最新资料推荐------------------------------------------------------ 机械轴?机械轴:股骨头中心——胫骨平台中心——踝关节中心 ?正常的机械轴能使60%的负荷通过内侧间室、40%的负荷通过外侧间室。 ?发育、关节炎、创伤等能改变机械轴,从而改变负荷在两侧间室的分布比例,引起进行性退变。 5/ 81

踝关节骨折及解剖

1踝关节局部解剖 1.1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内侧面向内下方延伸至内踝,内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小,且该处有向内下走行的斜沟,内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内侧长,容纳于内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其前部进入踝穴,同时, 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的运动。而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距骨体内旋后部进入踝穴。 1.2韧带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最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腓前韧带最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 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当踝跖屈时,距腓前韧带是防止距骨向前移位的主要结构。该韧带最为薄弱,踝内翻时常易伤及。跟腓韧带呈椭圆形,扁平,较距腓前韧带强,起于外踝尖端,止于跟骨外侧面,是踝部唯一的关节囊外韧带,踝背伸时能稳定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抵抗内翻。距腓后韧带更为强韧,起于外踝内侧,向后附着于距骨后部的外侧结节,近水平位走行,能防止距骨旋后半脱位(图1)。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髋关节运动学

一、髋关节运动学 (一)髋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二)髋关节的功能解剖 (三)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髋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髋关节的组成 主要结构: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的股骨头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唇、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股骨头韧带。 髋关节的辅助结构 (1)髂股韧带:位于关节前面,起自髂前下棘,向下呈“人”字形,经关节囊前方止于转子间线。作用:加强关节囊;限制大腿过伸、内收,在髋关节所有动作中,除屈曲外,髂股韧带均处于紧张状态。 (2)耻股韧带:位于髋关节前内侧,起自髂耻隆起、耻骨上支、闭孔膜等,斜向下外,移行于关节囊的内侧部,止于转子间线的下部。作用:限制髋关节过度外展和外旋。 (3)坐股韧带:位于髋关节后面,起自坐骨,向外上经股骨颈后面,止于大转子根部。作用: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 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腔内,连接髋臼横韧带和股骨头凹,营养股骨头的血管从此韧带中通过,成年后封闭。作用:固定股骨头。 关节特点:关节头小,关节窝深而大,关节面积相差较小;关节囊厚而坚韧,尤以前部及上部更为明显,后部和下部较为薄弱;当髋关节伸直时,关节囊紧张,而髋关节屈曲、内收及轻度内旋时,关节囊松弛;韧带多而强大,稳固性强,灵活性小。 关节类型:球窝关节 运动:屈伸、收展、回旋、环转 2.髋关节的运动方向 髋关节能绕三个基本轴运动,其基本运动方向有: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环转。 (1)屈曲范围0°~125°,伸展范围0°~15°。 测定方法:卧位,下肢伸直,此时髋关节处于0°位。下肢抬高,大腿紧靠腹部为屈髋,下肢向后提拉为伸髋。 (2)内收范围0°~45°,外展范围0°~45°。 测量方法:下肢向躯干正中线靠拢为内收,远离躯干正中线为外展。 (3)内旋范围0°~45°,外旋范围0°~45°。 测量方法: 髋膝伸直位:下肢伸直位,肢体(股骨)内旋或外旋 仰卧屈髋屈膝90°位:以股骨头为中心的股骨轴旋转 俯卧伸髋屈膝90°位:以股骨头为中心的轴向旋转 3.限制髋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关节窝深髋关节的髋臼很深,可容纳股骨头的2/3。加上髋臼唇加深了关节窝,几乎使整个股骨头被包绕在关节窝内。 关节囊厚而坚韧髋关节囊厚而紧张,大大增加了其稳固性,也限制关节的活动幅度。 关节周围韧带数量多且紧张有力韧带加固髋关节。 4.髋关节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动运动范围 髋关节只要屈曲120°,外展20°,外旋20°即可保证日常活动的进行。 髋关节在正常行走时的平均运动幅度是: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分别为52°、12°和13°。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平均为:屈曲37°、外展7°、内旋5°和外旋9°。

精选-踝关节韧带解剖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 r commercial use 踝关节韧带解剖 Anatomy of the ankle ligaments The ligaments around the ankle can be divided,depending on their anatomic position, into three groups: the lateral ligaments, the deltoid ligament on the medial side,and the ligaments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that join the distal epiphyses of the bones of the leg (tibia and fibula). 踝关节周围韧带根据其解剖位置可以分成3组,外侧韧带,内侧三角韧带,胫腓联合韧带。1、外侧副韧带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s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 (LCL) consists of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the calcaneofibular, and the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s. 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1.1 距腓前韧带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距腓前韧带损伤常见,此韧带是限制距骨前脱位及踝关节跖屈的主要结构,此韧带与关节囊相邻,典型表现为上下两层结构(图1、图2)。中间有腓动脉穿支穿出,并和外踝动脉交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