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焦裕禄》观后感 心得体会

《永远的焦裕禄》观后感

今年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老照片虽然泛黄,但这个远去的身影,却并没因岁月的阻隔,让我们淡忘,焦裕禄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先后两次到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走访,了解民情、民盼,提出“以焦裕禄同志为标杆,向焦裕禄同志看齐”、“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紧紧围绕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工作的475天,通过焦裕禄的领导、同事、子女以及宣传、研究焦裕禄事迹和精神的作家、学者的动情讲述,回顾焦裕禄在兰考475天以及在洛阳矿山机器厂9年忘我工作的感人故事和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还原了焦裕禄成长生涯中最光辉的生命轨迹。

影片在一桌、一椅、一壶茶水中拉开了序幕,一声顶断藤椅的脆响,重重的击在了观众们的心中,砖头路、红砖墙、低瓦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这些极具时代特色的建筑与标语把我们带回那段热血沸腾、改变旧貌的时代。虽然洛阳矿厂中已经看不到焦裕禄同志的的踪迹,但他却又冥冥中铭刻在某处,一段段刻苦钻研技术难关、悉心教导工友、活力四射舞步飞扬的回忆,让我们猛然发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焦裕禄就在我们的心中!

兰考是一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喧嚣的火车站

挤满了想要逃荒的群众……让刚踏上兰考土地的焦裕禄是何等的痛心和煎熬,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兰考,吃不饱饭的群众,催头丧气的干部,还有来自上级的压力。焦裕禄当时的内心真实想法已无从考证,但是他的实际行动让我知道了,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用他毕生的精力让这片荒芜苍凉的土地和绝望悲伤的百姓再次燃起了对未来的向往和生机。

焦裕禄同志的足迹布遍了兰考的每一片土地,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集中起来,播撒在兰考大地上。棵棵桐树是饲养员老农的献策;翻淤盖沙是菜农的良方;河流治理也在瓜农的指导下摸清了河流的走向。一点一滴,焦裕禄同志本着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将群众的智慧转化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带领兰考人民与困难斗争。

在带领兰考人民创造未来的焦裕禄,同时也在病魔做着斗争,他一直坚持到无法忍受的那一刻,才勉强去医院治疗。就在焦裕禄去往就医的路上,不舍的乡亲们用尽所有可以表达心意的方式前来相送,演员李雪健的一句话“演员们都不用排练,因为他们当时就是这么送焦裕禄的”,让我很受感动,老百姓是最质朴的,一个党培养出的优秀干部虽然暂时离开了他们,但所有的思念依然埋在他们的心里。缠绵病榻时,焦裕禄依然放不下兰考的灾情,始终不舍兰考的百姓,他

唯一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不仅仅为了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将焦裕禄精神运用到每一个人的本职工作之中,牢固树立起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结合工作和自身实际,用实际行动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