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2)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2)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2)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导学案

小组评价:

编制人:张红艳组长:签发:老师评价:

第一标:设置目标

【课堂目标】(解释目标并组织课堂2分钟)

一、教学目标

(1)研究物体运动时,知道将物体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成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重点】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二、导学思考

器材准备:电子停表、刻度尺

㈠探究前的准备:课前明确下列问题(看课本P30—P31页)

1.提出的问题。

2.设计实验方案

3.具体怎样实验

4.收集数据

⑴目的:要证明自己或别人的是否正确,学要需要寻找来证明。

⑵途径:通过查询,可从等处查询;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收集数据。

⑶适时点拨:在进行不同现象和数据需要记录的实验前,都要设计好合理的实验记录表格。

【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解答完所有问题。

2、每个同学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组长作后做好监督和检查。

第二标:达成目标

【夯实基础】(用时:15分钟;请结合“导学框”里的提示进行基础梳理。)

【请填空】

1.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温馨提

示】

根据教材

回答1到3。

【要点提

示】

小组讨论

4.长度的国际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一.探究前的准备:

课前明确探究的问题(看课本P30页):任选以下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

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问题一:重物下落时,其中间一段速度是否变化?

问题二: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

问题三:某同学跑步时,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

1.我选择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怎样进行实验:

5.收集证据:

(1)目的:要证明自己或别人的是否正确,学会寻找必要来

证明。

(2)途径:通过信息查询,先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这种证据可以

从、

或等处查询;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收集证据。

二.科学探究

1.基本探究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与合作

2.科学探究报告一般包括:

⑴⑵⑶⑷

【进行新课】自主合作探究

★迷你小实验:

【做一做】

请各小组同学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让小车沿斜面下滑,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

并回答4

【猜想与假设】

【设计方案】开动脑筋,小组交流。

▲方案:(有几种方案)

【进行实验】团结合作是力量,分工明确是保障。

1.实验原理 .

2.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实验:

3.收集证据:

路程(m)S1= S2=

时间(s) t1=t2 =

速度(m/s) V1= V2=

4.探究结论: .

【评估】想一想,说一说:

整个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存在误差?

【拓宽与延伸】

会看列车时刻表,会计算列车从北京西到郑州、从北京西到重庆北的平均速度站名自北京起公里数到达及离站时刻

北京西0

15:19

郑州689 22:28 22:40

重庆北 2 092 第二天16:33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试身手,展风采.】我一定能行!

1. 测定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变化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2. 晓燕同学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到30m处时用

了6s,到60m处时用了10s,则30m到60m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

A.5m/s B.6.25m/s C.6.7m/s D.7.5m/s

3.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兔子后悔不己。对整个赛跑过程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拓展与提升:

第三标:反馈目标

10分钟,自主作答,分级、分层达标,限时完成。

【当堂检测】(7分钟)

【练习】:

1.一汽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6km的铁路桥,求汽车过桥所用的时间?

2.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到达

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匀速行驶.下面哪一幅图

可以近似地刻画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1.某同学从第一中学走回家,在路上他碰到两个同学,便在文化宫玩了一会儿,然后再

回家,图中哪一幅图能较好地刻画出这位同学离家所剩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

况:.

①②③④

2.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点A,B分别表示什么?

(3)说一说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反思升华】(3分钟)

1、本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

2、在达成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

3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小贴士】

先在小组

内说,再由

部分小组

长在全班

说。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关的物理现象。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 :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同时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在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

念。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单位;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4、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 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 演示实验器材:纯水、盐水、酒精各一杯、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铝块2个,铜块1个,塑料泡沫1块。 分组实验器材:天平(9架),砝码(9盒),量筒(9个),刻度尺,烧杯;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修订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 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 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 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 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 ,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之欧阳家百创编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欧阳家百(2021.03.07)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

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1.4尝试科学探究

1.4 尝试科学探究 学习目标 1. 经历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 2. 归纳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初步体验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3. 能把钟摆问题与生活中的钟表联系起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一、情景引入 爱因斯担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寻疑到解疑,你有没有尝试过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什么?让我们来学会科学探究,以小见大,直至发明创造…… 二、教材研究 问题1 ――你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吗?尝试提出问题。 很多探究活动都是从生活当中的现象开始的,课本中小慧观察到张师傅的举动之后能够想到:影响摆的准确性的因素有什么?那么你在生活当中肯定会看到下列现象,你提出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①吃苹果时,有的甜些,有的不甜。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 ②晾晒衣服时,有时干得快,有时慢。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 ; ◎上体育课时,掷实心球,远近不同。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 ; 问题2――猜想与假设是胡猜乱想吗? 在科学探究,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要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除了对小慧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合理的猜想外,任选探究1中的三个问题作一猜想: 。 问题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可以忽略吗?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基础,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小慧看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小慧和同学讨论后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球的轻重有关; ◎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角的大小有关; (1)为了探究第一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第二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第三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 你能选择探究2中,你所提出的猜想中的一个进行探究,写出所需器材和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填入记录表格。要学会设计表格。 把你所测量的结果填入下表 表一控制悬线长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导学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导学案(新版)教科版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七步骤。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认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组建自己的家庭实验室。 【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对物理的兴趣。难点: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其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阅读教材,课前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1、科学探究:是要找出其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___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物理实验室的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注意顺序)模块二 合作探究探究一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因此实验室中有很多测量工作,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些测量工具吧,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这些朋友以后会经常与我们打交道的哈!长度的测量仪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时间测量仪器__________ 质量的测量仪器 _____________ 体积的测量仪器___________ 力的测量仪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温度的测量仪器__________ 电的测量仪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探究二设计一个探究方案:有一天,小宇手中拿着一张纸条,问同学们:“谁能将它搁在两块木块之间?”小丽过来试了一下,结果纸条弯曲后滑到下面,如图①所示,小宇说:“看我的吧”,说着将纸条折成如图②所示的形状,放在两个木块之间,并且还在上面放了一个茶杯。相信你对这个实验会感到惊奇,好!请你根据这一情景提出自己的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如下研究方案,并回答有关的问题。研究课题: 。猜想或假设: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①器材和装置: 。②步骤: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doc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准备小球、斜面、钟表、刻度尺。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目的: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斜面、小球、钟表、刻度尺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 。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b 。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2、(1)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即坡度要适中。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支成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球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的时间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s2=s-s1t2=t-t1v2=s=t=v全=(2)测出小球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时间t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3)求出斜面后半段路程s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结果填入表

中,比较v1、v2得结论。c.实施计划。d.探究结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半段路程小球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课本28页1或2选做一题。思考思考听讲操作实验填写数据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诱导,防止秩序混乱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可减少课堂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麻烦,节约时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得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五、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制定方案: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记录表格(略)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

专题40——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问题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问题 一、单选题 1.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 A. 提出问题 B. 猜想假设 C. 事实证据 D. 检验评价 2.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小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小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A. 发现并提出问题 B. 作出猜想和假设 C. 观察实验、收集证据 D. 交流合作、评价证据 3.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不同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某同学发现前几天不小心浇了食盐水的月季花死了。月季花的死是不是与食盐水有关呢?于是该同学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实验研究,发现土壤中食盐水浓度确实过高。查阅资料得知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会失水枯死。文中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5.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地球的孪生兄弟”——一颗围绕恒星开普勒452 运行的行星。该星球跟地球的形似指数为0.98,并且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有可能有活火山,还有可能存在生命。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 A. 建立假设 B. 合作与交流 C. 提出问题 D. 检验与评价 6.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结果通过统计蚂蚁的存活率来进行 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

走进科学课程 开展科学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3167495.html, 走进科学课程开展科学探究 作者:谭杰月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2期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课程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东升中学小组合作教案主备人:刘晓艳小组成员:张生雷万忠新任胜利石生亮王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 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 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理论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2)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2)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1)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2)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最后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评价小结;(4)小结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5.评价迁移 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教学评价而言,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为重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主动性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2)实践性原则: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深入和拓展程度、探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开展探究活动的效率;(3)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是否提高;(4)建构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序言 体验科学探究教案

体验科学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在《科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突出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被列入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课程实施的建议中,科学探究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引言》下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有关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原理、物理方法的时候进行的。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初二学生大多充满好奇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预习和自己动手小实验的能力。为了体现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本节课抓住学生活动为核心,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中体现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基础前提的作用。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节课可分为两个环节:(1)通过阅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让学生经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乐趣,初步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通过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多少回形针,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欲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阅读目标、重难点 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目标 1.学习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重点)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难 点) 学习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二、探究活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问 题: 。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想一想: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呢?(看课件图示提 示)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器材: 步骤:

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观察实验演示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分析论证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自我检测 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 汽车在平直的 水平公路上行 驶,在这条公 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 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独立完成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A、 3 m/s B、 6 m/s C、6.3 m/s D、0 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一年级科学上导学案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 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 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 3 用手来测量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 做一个测量带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

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6.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班级组号姓名 科目物理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授课时间 设计人王建国李鹏学案序号8 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学习过程 一、体验与思考:完成实验,思考后积极发言。 1、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杯相同体积的盐水和纯水,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纯水吗? 在小组内讨论各人的观点和分辨方法。 二、实验探究: 1、猜想与假设: (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上面的问题出发,取不同的物质作研究对象,并选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然后再取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作比较。所谓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及若干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以下证据: (1)测出若干杯体积不同的纯水的质量与体积; (2)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3)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与体积; (4) 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与体积; (5)分别算出纯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各小组把本组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教材127页的表格中: 4、分析与论证: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或相近? (3)表中有一个栏目“单位”,你是怎样填写的?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4)现在你可知道两杯相同体积的纯水和盐水,哪个质量大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意见,整理在下面空白处。小组展示。 三、自学课本51页内容。看完后完成以下内容,小组讨论总结。 1、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过程技能八个环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过程技能 第一讲科学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运用探究式科学教学方法学习科学,为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理念,本讲从三个角度谈了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什么是探究、探究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怎样进行探究。期望能够对有效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并提高我们的科学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探究 探究不仅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教育中,关于“探究”争论问题:探究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科学课程的目标? 教育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给我们的启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既要学习探究过程,又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概念。科学探究的基石是活动的设计: 误区:只会动手做、不会动脑想。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了教学的浅薄与贫乏。 二、探究的核心要素 在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3~6年级)(以下称为小学科学)、科学(7~9年级)(以下称为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五个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科学探究,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定了如下的环节,详细参考表1。 表1 我国义务教育的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界定 环节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1 提出问题提出科学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 题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进行猜想和假设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作出假设 3 制定计划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制定计划 4 观察、实验、 制作观察与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实施计划 5 搜集整理信息检验与评价分析与论证收集证 据得出结论 6 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评估解释与结论表达、交流 7 表达与交流交流与合作反思与评价 8 表达与交流 从表1可以看出,在以上五个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探究的环节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都在6-8个环节之内,对其中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与交流”这五个环节是这五个课程标准中共同提到的。其中多数也提到“得出结论”这个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梳理为以下8个环节,界定为本文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即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8、完善结论。 对于上述探究式科学教学过程的8个环节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6个环节在我国的有关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是提到过的,所以,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至于为什么要增设“记录结果”和“完善结论”这两个环节?其理由为: 对于“记录结果”环节,可以说是等同于上述提到的“收集资料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环节,但是,又略有不同。增设“记录结果”环节,目的是强调结果与结论的不同,不要混淆二者。 在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观察、实验或收集信息)中,在结果和结论的环节上,首先,一定要事实求实地记录观察或搜集到的信息、证据或实验数据,避免只是片面地收集支持假设方面的信息或证据。其次,在“记录结果”基础之上,通过“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再根据个人的经验、经历及认知结构等,得出符合个人所能理解的结论。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可以再现的。结果可能是支持假设的,也可能是否定假设的。结果直接影响结论的得出。而结论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与个人的经验、经历、认知结构有关系的)、抽象的。结论是在整理、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 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

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

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14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4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知识点的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一般分为以下八个连续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各环节具体如下: 1.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2.猜想与假设: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包括选择仪器、试剂等等。 4.进行实验:按实验正确的步骤,细心规范地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5.收集证据:收集并整理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以及其它与猜想假设有关所有资料、信息等等,为了验证猜想与假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6.解释与结论: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猜想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7.反思与评价:主要是要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8.拓展与迁移:将自己经过辛辛苦苦、快快乐乐地科学探究出的实验结论,不断地发扬光大,拓展开来,进而将其迁移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当然,它也有可能是就刚才探究中的某些问题,或者是衍生出来的问题,进行继续科学的探究过程。 【命题方向】近年来科学探究型题目在中考中越来越成为试题的亮点,成为检验中考命题是否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参数,且选题角度不断创新。不过,这类试题往往以实验探究题的身影出现。并且,中考命题时常常在第3、4、5、6四个环节上大做文章。以便重点考查学生的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归纳总结等等的能力;当然,并不是其它的环节不考,而是涉及的考题少一些,频率小一些罢了。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一定完全参照上述的顺序(或环节)进行,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针对每一个环节时都细心地进行,切不可粗枝大叶。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提出问题时,要先分析好问题情景,所提的问题不可太大,且要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性,并方便设计和探究。 2.猜想与假设时,可以对的也可以是错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要合乎题意,有利于方案的设计,不能信口开河。有时可以参考已经给出猜想,结合题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类比推断。

在探究“摆的秘密”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探究学习案例 在探究“摆的秘密”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 课例撰写邹秋菊(密云县第一小学) 评析李伟臣(密云县教研中心) 《学做科学(一)》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自主探究摆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做科学,了解科学探究。为保障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正常进行,避免以往自然课上教学《摆的秘密》一课时常出现的计时不准确、计时误差大等问题,除准备各种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外,我还特意用演示文稿精心设计了一个电脑计时器。 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一个制作好的摆,并让它动起来。学生一下子被这个以前没见过的装置吸引住了。然后,我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像它一样运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起了“玩过的秋千、在奶奶家见过的钟摆、邻居家小孩躺的摇篮……”接着,我又给学生讲了一个“伽利略研究吊灯摆动”的故事。当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我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操纵摆,师生共同数摆的摆动次数。连续数了三次后,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规范操纵摆,学会了数摆在10秒钟内的摆动次数,而且还发现了摆的一个秘密——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鼓励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摆,亲自数一数自己制作的摆在10秒内能摆动多少次。当各组学生汇报完自己制作的摆在10秒内摆动的次数后,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的喊了起来:“摆动次数怎么不一样呢?” 有的学生认为摆的快慢可能和摆线长短有关,因为他看到各组的摆线长短不同;有的学生认为摆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有关,因为他看到旁边几个组的摆锤有的是木块、有的是塑料块,而他们小组的重物是铁块;有的学生认为…… 怎样证明你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我的话音还没落,各组学生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咱们先用长绳试一试,再把摆线变短试一试,看它分别摆动多少次; 我们用现在的摆线试一试,再把摆线在木棍上绕几圈试一试; 我们用现在的摆线,用铁摆锤试一试,然后换成塑料摆锤试一试; …… 在学生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介入他们的讨论,使学生逐渐明确了做对比实验的方法和记录要求。此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便正式开始了(具体过程略)。通过实验,学生们搜集到大量的数据,还把数据进行了比较,一致认为摆的快慢和摆线的长短有关。由于“摆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无关”这个结论和他们最初的设想不同,学生们一时无法接受。有些学生还坚信改变摆锤的轻重,会改变摆的快慢。面对学生的疑惑,我及时引导他们再次进行反复的实验、思考,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