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家训

裴氏家训
裴氏家训

裴氏家训

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

一、敬奉祖先:慎终追远,木本水源。生事死葬,祭祀礼存。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

二、孝顺父母:父母恩德,同比昊天。人生百行,孝顺为先。跪乳反哺,物类犹然。况人最灵,孺慕勿迁。

三、友爱兄弟:世间难得,莫如兄弟。连气分形,友恭以礼。同心同德,团结一体。姜被田荆,怡怡后启。

四、协和宗族:曰宗曰族,一脉相传。勿事纷争,和谐齐贤。尊卑长幼,伦理秩然。远近亲疏,裕后光前。

五、敦睦邻里:同村共井,居有德邻。相维相恤,友助和春。勿生嫌隙,有礼彬彬。基层良风,家国亲仁。

六、立身谨厚:谨身节用,明刊孝经。武侯谨慎,昭若日星。厚德载福,宽让能宁。谦虚自牧,喜怒不形。

七、居家勤俭: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

八、严教子孙:家庭教育,立人丕基。诲尔谆谆,性乃不移。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

九、读书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一技专长,生计无虞。立达希贤,典型规模。

十、厚戚朋:朋友五伦,以德辅仁。益友损友,择游宜珍。戚党姻亲,和洽如春。岁时伏腊,晋接礼宾。

十一、慎重言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圭玷可磨,言玷永伤。驷不及舌,语出须防。少说寡祸,发言有章。

十二、讲求公德: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物,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祛除自私,免贻人疾。

追溯裴氏家族經久興隆的原因,明未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總結出三點,即聯姻、世襲與自強不息。裴氏家族歷史上出過駙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九十五人,由聯姻、世襲所結成的封建裙帶關係,無疑是促成裴氏人物顯露頭角的優越條件,但並不是主要原因。起決定作用的原因在於他們重視教育,同時「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裴氏曾有家規,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准進入宗祠大門,裴柏村至今仍保留著重視教育的傳統。

裴氏世谱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这个世族的发祥地,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裴氏家族”探源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在上下两千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秀、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斐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据《隋书》记载,裴政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开皇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足见其影响深远。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607年),日本国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3月到达长安。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13人回访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 丝绸之路”。

唐开国元勋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高瞻远瞩,顺天顺人,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于整顿漕运,保证了南粮北调的水道畅通,解决了唐王朝沿续了几十年的关口粮荒问题,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他从青年时代便胸怀壮志,正气凛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著,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唐宪宗封裴度为上国柱并晋国公。后来由于奸臣构陷,裴度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裴度为相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明明是59位宰相,何来六十位呢?原来,裴柏村对面的村子阜底村,是南宋名相赵鼎故里。赵鼎因推荐岳飞,反对投降,主张抗金,最后绝食而亡。两村近在咫尺,几乎连为一村,故有此说。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著《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马因、裴子野,皆以治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 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马因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马因之子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钅刑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是一奇。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附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

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 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30多人呢。

“宰相村”探奇

裴氏家族源远流长。考其先祖,始出有熊氏、伯益之后,与秦同祖。曾佐殷伐桀,佐周伐纣,累世有功,秦封“ 城”。周僖王时,非子六世孙陵,去“邑”从“衣”,因以为氏,始有裴姓。其裔孙裴晔,汉安顺永建初年,仰观星云,俯察地理,合族迁居裴柏,以为祖庄。裴柏,即现今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亦即闻名遐迩的“宰相村”。

裴氏家族以裴柏村为发祥根基,繁衍昌大。至两晋,始分“三春”,分支蔓延,形成“三支五房”之说。所谓“ 三支”,即闻喜故地为中春裴;分支于长安、凉州一带者为西春裴;分支于幽燕一带者为东春裴;加上洗马川裴、南来吴裴,合称“三支五房”。实际上,其分支蔓延之地还要广泛得多,仅山西南部的河东大地,就布有“八裴十二族”。

裴柏村,位于汾河平原南头,运城盆地北端,紧临南同蒲铁路与大运公路,是一个不大的村落。据史料载,裴柏地处左邑桐乡之东,峨嵋岭之阳、凤凰原之阴,以其柏林茂盛,而称裴柏。遥望村东,董泽映翠,十里荷香,乃舜时董父豢龙之所。仰望村西,峦峰突兀,群岭环抱,人称“九凤朝阳”。明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其《裴村记》中曾描述道:“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于晋公之祠,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来而陪拜者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登垄而望,十里之内,邱墓相连,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

顾炎武文中所讲的晋公之祠,位于裴柏村东北侧,始建于大唐晚期。

裴柏村东茫茫十里凤凰原上,乃裴氏祖墓地。原有“大冢二百余,碑记六十尊,石人石虎四十对,享亭一座,守墓寺二所。”可谓高冢垒垒,碑碣如林,甚为壮观。这些虽都不复存在,但残留的遗址仍依稀可见。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坐落在晋公祠旧址上的“裴氏碑馆”,馆内存藏着数十幅巨幅碑刻,大都为稀世珍品,这些碑刻向后人昭示着裴氏家族不同凡响的往昔岁月。

北周天和三年的《裴鸿碑》,至今已有1420余年历史。碑系螭首方座,篆额、碑文上半部由于风化剥蚀严重,字迹已不清,下半部曾多年埋于土中,字迹尚清,是馆中现存最早的裴氏珍贵碑刻。此碑书法稳健,刚劲有力,汉隶与魏碑合一,为全国书法名碑。

《裴光庭碑》,碑身为方形,额已失,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名相裴光庭的功绩,亲为书写勒石的御制之碑。据记载,碑首为唐著名的奸臣李林甫题额,可惜已毁坏无存。碑版正面也为其撰文,玄宗草体勒书,共64字,尚清晰可辨。碑阴为光庭碑,文为张九龄撰,字为玄宗御笔行楷,原文1800余字,现仅存600余字。

《唐平淮西碑》,由四道巨碑组成。高2.54米,宽0.92米,一连四石,方座。全碑中肯地歌颂了唐代贤相裴度力挽狂澜,削平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卓著业绩。文由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撰写,字由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著名书法家祁隽藻所书,字大如拳、气势磅礴、石质精细、刻工绝佳,故而百余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仰慕,为碑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裴氏世谱》探秘

洋洋大观的《裴氏世谱》详细记载了两千余年间裴氏家族兴衰变迁的历史脉

络,收录了大量裴氏家族的珍贵史料。

裴氏的家族谱牒,从裴松之所著《裴氏家记》开始,历代均有人撰修。但比较而言,清嘉庆版《裴氏世谱》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这部世谱是由裴氏62世裔孙裴率度与其子裴宗赐、其孙裴正文祖孙三代,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方成书问世的。

裴率度工诗文,善书画,居官40年,为人“一意率直,毕生淡泊”。康熙年间,他历数年之功,撰成《裴氏世谱》十二卷。但由于宦海生涯,迁徙不定,书稿虽成,未能刻版付印,只得饮憾而终其生。其子裴宗赐,秉承父亲遗志,几经校阅、增补、勘定,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始用整整一年时间将族谱书稿全部刻版。正待付印之时,因政时牵连,劫难临身,流离颠沛,也未能达愿。裴宗赐之子裴正文,立志“补缀完书,以终先志”。历经数年,直至嘉庆十年(1805年)七月,这部饱含三代人心血的《裴氏世谱》,才终于成书问世。

《裴氏世谱》共47万字,分12卷,内容丰富,篇幅浩瀚,琳琅满目,洋洋大观。第一卷为“源流考”,概述了裴氏家族的起源、姓氏来历、三眷分支和历代封爵的情况,勾画出裴氏家族发展史上大的线条框架及来龙去脉。第二卷为“ 制命”,载列了历代皇帝给裴氏60余显要人物颁发的近120道诏书文诰。第三、四卷为“列传”,重点记载了126位裴氏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历史业绩。第五卷为“列女传”,概要记述了14位女才人的动人事迹。第六卷为“奏议”,是裴氏名臣呈历代皇帝的50余道表奏章。第七卷为“杂文”,是裴氏自己撰写的各种文体的文章。第八卷为“诗赋”,是历代30 多位裴氏名人的诗词歌赋作品。第九卷为“表启”,是唐代名家李商隐、柳宗元、刘禹锡、王勃、韩愈等写给裴氏卿相名宦的书表文章。第十卷“碑志”,是历代名人名家给裴氏名人撰写的近50篇碑文、墓志、记序等。第十一卷为“赠答诗”,集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韩愈等80多位诗文大家写给裴氏名宦的近200首赠答唱和诗篇。第十二卷为“事录”,分条记载了130余则裴氏人物的野史逸闻与传说故事。综观《裴氏世谱》全部内容,可以说,它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家谱文献:

1.修谱:

历史上裴氏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裴氏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氏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氏的私谱。

西晋时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谱。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四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两卷。北朝裴良撰《宗制》十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疏散,风俗浇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在宗的重要;少长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

闾为“义门裴氏”。唐朝,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一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二十卷。

宋、元以后,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谱牒学发生很大的变化。海内各家族和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氏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在编纂之例中,首先以始迁祖为始祖,他就是这个新的聚族而居地族人的精神支柱,团结族众的核心。第二,修谱时,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第三,通过修谱达到收族的目的,将分散在各地的族众尽量收录在谱内,使其归宗。第四,妇人节孝坚贞者,方可入谱,对妇女的歧视和戕害,于此可见一斑。第五,严禁渎伦违法行为。

在编次之例中,说明了全谱的结构,对每一部分的含义作了精辟的概括,如说:“首序言,明作谱之宗旨也。”“次字派,正名定分也。”“附以旧序,纪谱牒之源流也。”

在分编之例中,首先明确了族谱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于拾遗婴为己子者之类问题的处理,与亲生者俨然有别;第三,对于谱付刊后有生者、卒者、娶妻与改葬者,特立长生录、如生录附载,待五修添人。

在书法之例中,对于为何称“湘潭裴氏”、为何称“族谱”作了解释;对于正室、继室、侧室的称谓,夫妇不合传等处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妇人只能书于其子或其夫名下,并鼓励“从一而终”;为僧道者不入正谱,以二氏异端,非我族类也,说明清末,佛教道教在南方农村遭到抵制。

在订正之例中,统一格式,采用欧苏并式;宗派划一;严格避讳。

在筹款之例中,按丁派费,只收男丁费,不收妇女的费。说明在封建时代的宗族内,男子是主宰,妇女没有地位。

在收领谱牒之例中,修了新谱,必须收回旧谱;新谱编列字号发放,注意保存,杜绝鬻卖典质。家谱的管理制度极为严格。

2.谱例:

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晋傅畅有《裴氏家记》。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四卷。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两卷。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北朝高齐裴良《宗制》十卷。《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十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

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

唐朝谱牒,号称最为兴盛。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一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二十卷。

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适应门阀制度的谱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谱牒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家谱由官撰转变为民修(私修);由通国谱、州郡谱转为单一宗族谱;谱书体例由重世系转为全面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家谱由唐以前图书的一个类目,到宋朝以后从图书类目中消失。然而,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长盛不衰,积累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裴氏后人对于家谱的修撰十分重视,留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现在以收藏单位为线索,介绍已知海内外裴氏家谱收藏情况。

山西闻喜河东裴氏研究会收藏了金、明、清时的裴氏家谱共十种,其中石质家谱两种。

3.家谱:

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谱碑》。碑石高269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碑额题为“裴氏相公家谱之碑”。碑文前为《闻喜裴氏家谱序》末署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碑文为《裴氏家谱》。署名为“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裴滔为唐人。文中说:“自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魏、周、隋、唐,历一十二朝,皆采于史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朝裴氏家谱。全谱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进行编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认。此碑现藏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谱》。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东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灏《泽州裴氏序》称:“又按逊山公(窠)谱序,伯兄吾山公获闻喜裴氏成化间抄谱刻之,续刻泽州新谱于后。”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确曾修成闻喜裴氏家谱。

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泽州裴氏家谱》,手抄本。《泽州裴氏家谱》合抄于《太原裴氏》之后,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吴兴陆昆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灏序。从以上序跋中,我们可以了解泽州裴氏修谱的过程。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谱》,手抄本。河东裴氏东眷自一代裴盖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闻喜迁新安,为新安裴氏。至五十一代

进入清朝,裴九章为顺治己亥科进士,清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试。新安谱记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于康熙年间。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凤翥编纂《裴氏世牒》四卷,清乾隆时期坊刻本。序跋六篇:参加编写的翟风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于康熙五年;安世鼎、邝奕垣各一篇,作于康熙七年;裴绍文一篇,作于清乾隆十八年。本谱体例严谨,第一卷为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茔墓、制命;第二卷为列传、女传;第三卷为奏议、杂文、诗、赋、表启书序;第四卷为碑文、诗、事录。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汇辑《裴氏世谱》十二卷。《裴氏世谱》与《裴氏世牒》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世谱》首卷列“协修姓氏”:原纂:翟凤翥;原订:朱裴;重刊:裴宗锡;续刊重阅:裴正文。《世谱》的序文共七篇:有从《世牒》中移置来的翟凤翥、朱裴、邝奕垣三序;有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长白高晋、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刘锡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世谱》又录跋、后序七篇:裴章美的、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裴之英的、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的、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余杭严锡绶和裴宗锡的、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益都李文藻的和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正文的。《裴氏世谱》是裴摔度、裴宗锡、裴正文祖孙三代费时八十年的精心之作。江西巡抚、左都御史裴摔度于康熙年间将《世牒》四卷扩展为《世谱》十二卷,然未及梓。安徽、贵州、云南巡抚裴宗锡继承父志,又对《世谱》加以补充,但未能印制成书。中宪大夫裴正文继承父祖事业,又对《世谱》加以增补重辑,又得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据以增广世系,遂成全帙。今本《裴氏世谱》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页有“咸丰戊午桂月增修,光禄祠藏板”字样。《世谱》将《世牒》四卷扩充为十二卷,体例没有变化,内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时代的浩大规模以及后嗣的赓续不绝,成为一部历史感很强的裴氏总谱。

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灏修《河东裴氏新谱》,抄本。裴志灏,字汉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宁国府同知,曾参加清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新谱》共十册: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一册;曲沃制命、奏议一册、曲沃家传、列女、志表一册、艺文上下两册、曲沃艺文上下三册,但没有总目录,各册也没有总序次,与《世谱》相比,尚缺源流、庙茔、官品、封爵等内容。《河东裴氏新谱》以记明清时代曲沃裴氏历史为特色。清朝裴氏以曲沃裴氏最为发达,《世谱》和《新谱》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明末清初裴希度补辑的《太原裴氏家谱》,手抄本。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继承父志,修辑家乘,完成了世系表、传记、诰制、行状、志铭。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又补辑了家语、杂记,而后刊刻。现存谱序和世系表部分。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撰《河北永年临洺关裴氏宗谱》。临洺关裴氏是明末李白成起义军经过临汾时,临汾裴氏从乔李镇迁至河北永年后形成的。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修谱时已至十世。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组成,碑石高242厘米,宽80厘米,厚21.5厘米,座高34厘米。蔚为壮观。现存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谱的序。作者署名“唐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因此碑所记裴氏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这个署名也是借用的。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经综合文献资料重新整理而成的,为河东裴氏自发源至宋明时期最为系统完整的一份族谱。它列东眷裴自汉至明共三十六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二十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二十四世。碑文长达一万三千余字,如此宏大壮观的石质家谱,世所罕见。

山西闻喜裴氏世牒四卷,(清)翟凤翥纂,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闻喜裴氏世牒四卷,(清)翟凤翥纂,裴绍义续纂,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闻喜裴氏世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裴摔度汇辑,清乾隆间修,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闻喜裴氏世谱十二卷,(清)裴宗锡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肇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泗阳县裴氏宗谱四卷,(民国)裴廷英经管,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绿野堂刊本,今缺第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

江苏阜宁裴氏宗谱一卷,(清)裴荫森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长沙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丹阳云阳裴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裴国治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句容裴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裴(王介)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东安裴氏宗谱十六卷,(清)裴景圣主修,裴世纶编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六~八卷、第十卷、第十三~十六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常山裴氏八修族谱,首一卷,(清)裴光晋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球川镇西村。

浙江常山裴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黄飞鹏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阁底乡江家四村。

安徽黟县湾里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清)裴有耀修,裴元荣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江西南丰裴氏宗谱三卷,民国二十五年(公元 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球川镇西村。

河南固始裴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裴吉煜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固始县档案馆。

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谱十八卷,(清)裴中笏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裴氏族谱两卷,著者待考,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裴氏世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现被收藏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

裴氏世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裴摔度纂修,清嘉庆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裴氏世谱十二卷,(清)裴宗锡纂修,清光绪六年肇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裴氏四修族谱十七卷,末一卷,(清)裴焕春等修,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裴塔裴氏宗谱二十卷,(清)裴淑贞等主修、裴人书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十卷。唐末有从矩者,自闻喜迁江苏宜兴铜官。始迁视积四,从矩十六世孙,再迁邑之裴塔。第一~二卷为序、像赞、源流、簪缨录、系图,第四~八卷为系图、世表,第九~十卷为艺文。有清翟凤翥、周秉钧、周家楣序。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1826。

云阳裴氏城分十一修宗谱十三卷,裴汝曾等主纂,裴以珍等汇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参见清裴淑贞修《裴塔裴氏宗谱》条目。一世祖希祖,谱称乃从矩裔孙,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十三世学易,明末清初复徙邑城。第一卷为谱序、源流、外纪,遗像;第二卷为家训,第三~四卷为礼,第五~六卷为系图、世系、行序雁行,第七~九卷为世表,第十~十二卷为传赞、行实、寿序、祠图、墓图,第十三卷为公产、仪注、名氏录、跋。有明唐顺之文、赞。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256;另有一部有十册,档案编号为JP256-1;还有一部有十册,档案编号为925677-86。

裴氏世牒四卷,(清)翟凤翥修,清康熙七年(公元66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二卷。始祖遵,东汉时自云中徙居安邑,遵曾孙晔,徙闻喜东五十里裴柏。晔孙四:潜、绾,居闻喜,称中眷;辑燕,称东眷;徽仕凉,称西眷。是后子孙散居稷山、临晋、济阴、汾州、襄阳等地。是谱辑录闻喜裴氏古今仕宦、名人脉系。第一源流、序、庙茔图、世表、官爵、制命,第二卷为列传。世表白颛顼始,至遵为三十七世。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

黟县湾里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清)裴元荣等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一世祖三德,南宋绍兴间自河东徙皖之黟县北岭鹤山。三德十三世孙长系,第五~六卷为行传。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0462-65。

七.字辈排行:

湖南长沙裴氏字辈:“太兴仁克旺永正大朝光忠孝传家本诗书世业延继起钦贤哲明经汝迪承文章华国士富贵德为基”。

湖南临澧裴氏字辈:“文兴英木王系单日文廷单大(应)思相(启)上(如)正遇(学)世宏昌德景承先泽贻训孔长代毓秀良才超”。

湖南安乡裴氏字辈:“文兴英木王系万通水玉金廷汝继一可元延宏世祚景仰先泽贻训孔长代毓秀良才超”。

湖南湘潭裴氏字辈:“启绍先德振焕中湘人文显达邦家之光”。

湖南新安裴氏字辈:“文兴英木王系寅富日志王朝仲天正元上八应宗龙之光永运维新祖德鸿承先启代昌”。

湖南怀化裴氏字辈:“孙身文希楚学士自正名名定发元万世其昌大庭有相文必辉煌”。

山西平遥裴氏字辈:“治国仰贤君安邦希英豪”。

山西垣曲裴氏字辈:“兴中华定国邦志刚毅永光明”。

山西临汾裴氏字辈:“愿其家喜事则清祖籍惜珍乃光明”。

山西侯马裴氏字辈:“怀维步文克立义德”。

山西运城裴氏字辈:“度绣文志奉先惟孝崇本意仁福谦宝善绥启后昆”。

山西闻喜裴氏字辈:“度绣文志奉先惟孝崇本意仁福谦宝善绥启后昆”。

河南南阳裴氏一支字辈:“祖德宗功绵远家声存仁积善发祥衍庆”。

河南南阳裴氏一支字辈:“宗由继大地永世安殿中正学修申秀荣庆立成传”。

河南孟津裴氏字辈:“逢志元敬绍先声诗书执礼乐继绳孝则民众道德远百代勋业万枝荣正直端方有文庆福禄寿禧统发兴”。

河南信阳裴氏字辈:“世本起传广仁志善则长”。

四川华阳裴氏字辈:“齐松世大绎范秉行希允昌志良广”。

四川成都裴氏字辈:“世永代万从文朝思登弘应成美良玉元嘉锡昌宗光国平大用始守自慎堂续志行邦远再起茂开隆”。

四川乐至裴氏字辈:“天长安邦定世代永远昌书中才子贵一发显荣光”。

四川裴氏一支字辈:“员兴文化胜安邦定红机”。

山东肥城裴氏字辈:“汉远怀玉传文明化长春”。

山东荷泽裴氏字辈:“长风文殿承德传”。

山东监利裴氏字辈:“诗书承祖志存友启人才袭庆传芳远勋名绪允开”。

山东淄博裴氏字辈:“长春光圣化单稷兆文宗”。

江苏阜宁裴氏字辈:“国忠得世印方开书正玉凤义必达来”。

江苏徐州裴氏字辈:“现继文明运”。

江苏如皋裴氏字辈:“大日学广正万长有俊申”。

福建安溪裴氏一支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良保世仁孝光邦毓秀钟灵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叶流芳”。

福建安溪裴氏一支字辈:“中和存大道礼乐裕鸿猷高才绳祖武博学绍箕裘”。

福建裴氏一支字辈:“忠良葆世仁孝光邦”。

重庆大足裴氏字辈:“天长安邦定世代永远昌书忠朝子贵一发显荣光”。

重庆裴氏一支字辈:“世文天永远百代启祥光纯武开洪兴英锐品儒香以德全民泰家兴振国邦”。

重庆裴氏一支字辈:“志良文邦国万代得方园”。

湖北麻阳裴氏字辈:“承继光首学锡庆志来忠(万)运际丁贤秀时享拔俊聪相山登极旭彩映日华容”。

湖北监利裴氏字辈:“诗书承祖志存友启人才袭庆传芳远勋名绪允开”。

湖北葛洲坝裴氏字辈:“正大学之道长发许祥远”。

江西吉安裴氏字辈:“期昌学登仕圣朝重贤臣文章足华国诗书振家声”。

江西瑞昌裴氏字辈:“绍良贤万”。

辽宁本溪裴氏字辈:“坤士汉玉朝金顺广承庆克志兆忠宪”。

辽宁盖县裴氏字辈:“成蓝延仕祚福寿庆华堂家道传忠信天章喜吉祥祚和信

河北石家庄裴氏字辈:“心建宇”。

河北永年裴氏字辈:“勤俭身家本经书世代珍修文重圣学居敬守天真”。

内蒙古呼伦贝尔裴氏字辈:“成蓝延仕祚福寿庆华堂家道传忠信天章喜吉祥”。

内蒙古赤峰裴氏字辈:“永远振德文宗章有福祥学广志奇顺”。

安徽五河裴氏字辈:“宗载元大学云兰焕现景世泽延光辉金鼎呈祥玉绿野耕读唯”。

甘肃榆中裴氏字辈:“遵士重祖文耀万固安邦立国子孙相承毅志刚强永向光明振兴中华济世泽民繁荣昌盛浩海瑞云礼德崇高家隆弘程”。

广西钦州裴氏字辈:“立志凌云焕发图强前程远景棠太敬秀万古长春克承祖德蔚起文人团结友爱安定乾坤”。

天津、北京裴氏字辈:“云传世玉”。

云南镇雄裴氏字辈:“尧良名一殿宏振建高邦卓懋超洪大”。

贵州盘县裴氏字辈:“连云开天兴正怀仁”。

浙江金华、海宁裴氏字辈:“治国志卓思偶还米捏”。

裴氏一支字辈:“春彦承桢达云为庆吉祥”。

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Word版

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 “身者不可不修也,持家不可不勤俭也,尊卑不可不辨也……”这就是有名汉阴“沈氏家训”。 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家庭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家训文化,对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起着独特的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伦理极力提倡修、齐、治、平的统一,强调家齐是国治、天下平的必要前提,所谓“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从小家到大家,从大家到家乡,从家乡到国家的一个整体。小家稳固了,大家就稳固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就稳固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我们家的理念,利用家训这种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伦理教育,调整家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收睦亲齐家之效,以致形成国家统一、民族安定、人民幸福的良好氛围。 家训文化,有关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规范的内容,可以为我们概括、提炼、制定社会主义的家庭道德规范所用。在当今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在日新月异,我们在吸收、继承、发扬家训文化同时,而是要根据现实进行取舍、改造,保留积极、合理、有价值的东西,摈弃消极、落后、腐朽、不合时代要求的部分。

传统家训的许多做法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传统家训的家庭德教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重日常的灌输、教化。家庭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家庭道德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依赖于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家训伦理文化中,克服“传统家训是封建说教”的偏见,将传统家训中的家庭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内容、途径及方式、方法认真加以梳理、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来为我们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服务。 家训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 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家训是个宝。好的家训家风可以让人立德、修身、齐家、成就事业。传承好的家训家风,能让更多的个人和家庭从中受益,也有益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法使人遵,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亲。只要我们站在历史和人生境界的高度,认识家风家训的深刻文化内涵,夯实思想道德基础,渗进民族文化和家庭文化,让所有族亲形成合力,向社会释放正能量,使其成为有教养、有觉悟、有道德、有境界、有品位的大家庭。

中国古代家训书目提要

中國古代家訓書目提要 《顏氏家訓》最棒的家訓,魏晉時期的 《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此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 之推字介,琅琊人士,生處南北朝時期,時值南北分裂割據,戰爭頻繁,兵連禍結,之推一生而三化,後人謂其“自取身榮,不存國計”,故此,顏氏此書,雖乍玄乍釋,時而說“神仙之事,未可全誣”,時而說“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但其“留此二十篇之目的”還是在於“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 今觀其書,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且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是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道曰“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袁衷《庭幃雜錄》言“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且顏氏對於佛教之流行,玄風之複扇,鮮卑語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均有較為翔實之記載。此書對於研究南北諸史、漢書、儒道兩家的經典釋文和《文心雕龍》均可做參考。音辭一篇尤為治音韻學者所當措意。雖然如此,書中不乏男尊女卑之古見,亦有侈談因果、全身免禍、明哲保身之思想,此則當與之推一生命運相聯繫。 書《隋志》不著錄,《唐志》、《宋志》俱作七卷,今本止二卷。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有宋鈔淳熙七年嘉興沈揆本七卷。以閣本、蜀本及天臺謝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參定,末附考證二十三條,別為一卷,且力斥流俗並為二卷之非。今沈本不可複見,無由知其分卷之舊,姑從明人刊本錄之。然其文既無異同,則卷帙分合,亦為細故,惟考證一

卷佚之可惜耳。今人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並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 《帝範》唐朝的家訓(帝訓) 《帝範》四卷。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禦撰,以賜太子者也。言簡意賅,論證有據,凡帝王之細,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新、舊《唐書》皆雲四卷。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征南夷時,始見完書。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複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唐書·藝文志》載有賈行注。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脫誤,《四庫全書》謹旁考諸書,一一厘訂,各附案語于下方,仍依舊史,厘為四卷,以複其舊。

沈氏家训

汉阴沈氏家训 一、祭祀不可不殷也。 祖宗往矣,所持以有子孙者,以其有时食之荐,拜祭之勤耳,况岁时伏蜡,尚与家人为欢,而春露秋霜,竞忘水源木本之报,祖宗亦安,赖有此后人耶,宗庙烟北邙祭扫,其慎勿忽。 二、事亲不可不孝也。 古之圣贤谆谆,教孝良以百行之原,莫大于孝,虽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而士庶敢不定省问视,以各致敬尽诚乎?且衣衾棺椁之必齐,瘗埋荐祭之必诚,古之道也,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为,分之所当为者即勉力以为之,庶几乎,稍尽子职矣。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又云:“永言孝思”。孝思则其朝夕诵之。 三、天显不可不念也。 同胞兄弟犹于手足,乃有小而参商,长而阋墙,甚而终身仇敌。友于之爱不讲,父母之忧莫释,而祖宗之目何自瞑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爱兄弟,苟听枕畔之言,骨肉之间必有不堪问者,为兄者,与弟言友,为弟者,与兄言恭,庶亲必顺,而兄弟翕然太和,元气不在门内乎? 四、身不可不修也。 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故必敬以持己,恕以接物。视听言动决去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书云:“慎厥身修”,思永子姓,当各置一通于座右。 五、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不勤则业荒,不俭则财耗,必也。男耕女织,食时用礼,庶财源开财流节,仓箱之庆实基于此矣。彦云:“黄金生勤俭人家”。诚能取是言思之,家道兴隆于此卜矣! 六、尊卑不可不辨也。 家门之间亲而五服,疏而九族,皆祖宗一脉也。凡遇尊长,坐必起立,步必徐行,庶彝伦之有序。苟倚富而欺贫,恃贵而傲贱,仗才学而忽椎鲁,逞强大而凌弱小,均为祖宗之罪人也。慎之!慎之! 七、择师不可不慎也。 师者子弟之仪型,今何时乎?年未及冠,目仅识丁,读书明理之说邈矣,未闻躬行实践之学,全然不讲得皋比而坐之谆谆,以沽名钓誉为事,并句读之,不知复鱼鲁之,传讹即日,用言动之,间悉不知其仪则之,具则择师不慎,贻害匪小。语云:“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斯言虽浅,可以喻大。” 八、教子不可不严也。 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可入端方,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而义,方可不训哉! 九、养女不可不训也。 四德三从之道,朝夕劝喻,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消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 十、择配不可不谨也。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品

一等奖 (一) 纯朴家风源远流长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祖上传下来的某种风气、习俗,与这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相辅相成。良好的家风,是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无声教育。 我的祖上是从山东登州府海盐县过来的。祖辈拖家带口,长途跋涉,相中了青松岭三道沟这个地方。三道沟有三条沟,其中西南沟最深最宽。沟里长着树,蕴着水,聚集了满沟的灵气。曾祖父把房子建在沟口的平台上,自己脱坯垒墙,燕子衔泥式筑成了温馨的家。我的祖辈在这里扎下了根,生儿育女,一代代繁衍,曾祖父身体力行,勤俭持家,于生活的琐碎中衍生出的纯朴家风世代相传。 祖父的一生似富有传奇式色彩,在父母的讲述中渐渐走进我的记忆中的。祖父在走社会时是个生意人,贩卖杂粮、山货等,牵着一头驴终日行走于崎岖的山道间。祖父那时的理念就很新,不甘心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走南闯北的阅历使他长了见识,也富裕了家庭的生活。祖父终日躲避着生产队长的眼睛,含辛茹苦地往返于**、凌源、平庄之间,崎岖的山道上洒下了祖父辛勤劳动的汗水。 那年夏天庄稼疯长,祖父的担子刮倒了道边的庄稼。生产队长借机把祖父抓了起来,交给公社的工作组。他们盲目缺少温度,却有着狂热的冲动,无数的拳脚雨点般打在祖父的身上。祖父宁肯挨打,蹲大狱,也决不屈服,他是在抗争,用伤害身躯的方式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最终拗不过那个时代,却在村庄留下了令人震撼的、清晰的印记。我时常想,祖父如果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凭着他执着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一定会大有作为的。祖父虽然过世了,但他遗留下的清白家风却警示着后人。 祖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主动给父亲说媒的人很多,邻村大北沟老任家主动要把姑娘许给父亲,但祖父嫌姑娘岁数大,没答应。姻缘是有一定的定数的。原来是我母亲在等着父亲,一顶花轿吹吹打打,办的是流水席,颇是风光热闹了一番。 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父亲继承了祖父生意人精明的头脑,却一心扑在农事上。 西南沟的家远离营子,父亲觉得孤,他决定不再离群所居,队里在营子当中给我家盖了三间土平房,父亲当队里的饲养员。和农村的许多小门小户人家一样,三亩地的宅院,只盖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从旧房子搬进新房子,预示着我家在终结一段旧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段崭新的生活,我家真正融入了新农村的火热生活中。作为交换条件,父亲当上了队里的饲养员,住在队里,父亲精心地喂养那些牛马驴,与它们的感情与日俱增。看见父亲,羊儿咩咩,驴儿咴咴,牛儿哞哞,张着嘴仿佛要说出许多话来。父亲说,它们虽然是哑巴牲口,但它们也是有灵性的,比世上有些人还懂得知恩图报。父亲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子女的教育。父亲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他节衣缩食,把两个儿子都供到了初中。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大哥送到了部队,入了 。 ,香烟袅袅,一天中多次虔诚地跪拜……这便使敬奉先祖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也在晚辈的心灵里播下了孝老、爱亲、感恩、敬畏的种子,有力地带动着全家的心理走向。 尽管父亲是聋哑人,母亲从没嫌弃他。有一个时期家里粮食不够吃,常以野菜饼子裹腹。干粮里的野菜掺得多,几乎全是黑色的,看不出粮食的存在。妈妈每天总是做三个纯玉米面的,两个给爸爸吃,她说爸爸每天劳动太辛苦。另一个掰给我们兄弟三个解馋,她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渐渐懂事后,我们也抢着把那块纯面饼送给妈妈,从而使我们养成了有好东西老人不先吃上心里就不安的心理习惯。成年以后,更加领悟到,母亲是以身示范,为子师表,是从“老吾老”开始唤醒我们潜在的善良、慈爱与孝敬之心的。 父亲的身体残疾,文革后期家庭生活的贫困,都没有使母亲低头。她用她的柔弱肩膀,撑起了这个家。记得那时候,晚上我都睡醒一觉了,母亲还在油灯下纳鞋底。嘴里哼着令人心碎的忧

李氏祖训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传承三沈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参观汉阴三沈纪念馆心得体会

传承三沈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参观汉阴三沈纪念馆 心得体会 “勤勉的学风,开阔的眼界,科学的精神,高尚的人格,爱国的情怀。”这是后学对三沈精神的概括。 从汉阴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却走出了沈尹默,沈世远,沈兼士三位中国近代文化巨匠。他们生于我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变的清末民初这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成长于陕南灵秀之地汉阴,成名于中国高等学府之翘楚北京大学。他们学贯古今、融汇中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享誉当时,而且深为后人钦仰,并已载入史册。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三沈纪念馆之行,使我对三沈精神、沈氏家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对沈尹默、沈世远、沈兼士三位成长于人文汉阴的国学大师又多了一份了解与敬仰。细细品味,确实不虚此行。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清末民初,军阀混战,这是一个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三沈居于山而不囿于山,主攻“旧学”而导新学先河,阐旧邦以辅新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文学大师。他们以身作则,对后人严格要求,子女中10余人是教师,孙辈中20余人是教师,第四代人有3人从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完成了从北大“三沈”到清华“三沈”的百年历程。汉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勤勉的学风、优良的家风,铸就了三沈世家的生生不息和名人辈出。可见,家庭教育能够为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兴旺

提供丰沃的人文土壤,一个家庭想要幸福长久,一个家族想要经久不衰,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修身齐家,家国情怀。沈氏家训的要义是:一、做人必修身; 二、儿孙尽孝心;三、父母严教子;四、为官必清廉;五、持家应勤俭;六、为民担责任。《沈氏家训》从孝悌、德行、修身、齐家、教子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这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为人处事中不断总结提炼成的。这也是汉阴沈氏家族兴业起家、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沈氏家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沈氏家训》是沈氏家族共同遵守的规范,发挥着传承祖先精神、凝聚宗族人心、促进家族内部和谐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和最终向往,《沈氏家训》通过修身、齐家、为官、教子等一系列的家族行为规范,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沈氏家族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这也是沈氏家族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从沈氏家族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良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家族的壮大,对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起着重要的重要的作用。 三沈精神,激励后人。三沈精神是勤勉的学风,三沈精神是开阔的眼界,三沈精神是科学的精神,三沈精神是高尚的人格,三沈精神是爱国的情怀。三沈精神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根植于人文汉阴的沃土并继续为后世传承和发扬,最主要的是它能够将传统的忠孝精神与爱国主义有机结合,在现代社会的土壤里仍然蔚然成

李绿园《家训谆言》八十一条

李绿园《家训谆言》八十一条第一条读书必先经史而后帖括。经史不明,而徒以八股为务,则根柢既无,难言枝叶之畅茂。 第二条读书之法,先《春秋》,次《书经》,次《诗经》,次《礼记》,次《易经》。此中有深意,难遽殚述,尔辈遵之可也。专经则主《春秋》。 第三条六经精义,多在总注。如《诗经》之精义,尽在国风、雅、颂及某章章几句之下。陋师只令读比兴赋及诗柄而已,完部矣,程子所谓未读时是此等人,既读时仍是此等人。 第四条吾乡学究陋习,于《四书》重出之文章,大笔涂去,如“三年无改”、“主忠信”、“巧言令色”、“不在其位”诸节是也。于朱注引证之文,亦大笔涂去,如《春秋传》吾谁适从、齐师违谷七里、魏征献陵之对、承宗敛手削地之类是也。试思圣人不敢增夏五、删已丑,而庸人敢如此乎?无忌惮甚矣! 尔辈慎勿效尤。自范紫登《体注》一出,遂有朱子故臵圈外之说,亦属作俑。不知《四书》精义,多在圈后之注,何可臵之而不经心也?嗣后亦以为戒。 第五条朱子注《论语》“学”字日:学之为言效也。如学匠艺者,必知其规矩,然后亲自做起来。今人言学,只有知

字一边事,把做字一边事都抛了。试思圣贤言孝、言悌、言齐家、言治国,是教人徒知此理乎?抑教人实做其事乎? 第六条尔曹读书,第一要认清这书,不是教我为做文章,取科名之具。看圣贤直如父兄师长对我说话一般,方是真正读书道理。 第七条小学生读书,一定先要讲《小学》。一生用之不尽,如树之有根,如墙之有址。如不知《小学》,则无根者必萎,无址者必颓。 第八条读《小学》要与他讲明,只如俗说讲去。一遍不解,再讲一遍。再读时再讲。其好处不可殚述。 第九条县试府考,必慎择子弟偕行之人、居停之家。若非有不得已事,则父兄必当送考。此其所关非细故也。 第十条古灵陈先生曰:勿学赌博。予观近今人家之败,大率由于赌博。与其自悔自恨于既知之后,曷若闭目摇手于未学之前?予既啮耳以告,尔辈宜刻骨铭心,以志不忘。 第十一条农者,衣食之大源,人生之大命也。尔辈于读书之外,果能自为躬耕以给吃着费用,虽劳苦亦乐事也。若其不能,则守先人遗业,亦可免于冻馁。

中国传统家训思想的两重性分析

2011年第10期总第288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102011 Su m N o 288 中国传统家训思想的两重性分析 朱明勋 (内江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摘 要]中国传统家训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二者的混合物。其精华主要表现在:在为人处世上提倡与人为善、在自处上提倡慎独、在持家上提倡勤俭、在为官上提倡清廉、在读书上提倡读书做人等五个方面;其糟粕主要表现 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对妇女有严重的歧视、在择业上重仕农轻工商、教子有严重的迷信思想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传统;家训;两重性;精华;糟粕[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11)10-0054-03 [作者简介]朱明勋,男,湖北大悟人,文学博士,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家训文献与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传统家训的两重性是说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二者的混合物。我们在研究我国传统家训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所谓精华,就是指蕴含于我国传统家训中的值得今人或后人去弘扬的思想或精神。概括说来,我国传统家训中的精华部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为人处世上,我国传统家训教诫子孙要宽宏大量,忍让为怀,与人为善。如唐人朱仁轨在 诲子弟言 中说: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宋人苏洵在 安乐铭 中说: 宁可人来负我,不可我去负人。 杨继盛在 杨忠愍公遗笔 中说: 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 古人的这种忍让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正因为基于上述考虑,故他们提倡 与人相 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1] 、 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独病在吾有所不尽耳。是以君 子不求人,求己;不责人,责己 [2] ,有人甚至还认为与人相处不但要让,还得积善: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善须是 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 [3] 、并且还要 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 虽小不可忘也 [2] 。从这些教诫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的那种大人大量、与人为善的高贵品质。 在自处上,他们强调要 慎独 ,要完善自我,不可有丝毫欺心欺天之举。如明人杨继盛在 杨忠愍公遗笔 中说: 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深夜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 清人曾国藩在 谕纪泽纪鸿 一信中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更为明白,他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 大学 之 诚意 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 大学 之所谓自慊, 中庸 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清康熙帝也说,人若能 慎独 ,则行事可 不愧 54

汉阴沈氏家训

汉阴沈氏家训 汉阴沈氏自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迁入陕西汉阴定居,至今已有553年历史,繁衍子孙已达19代人,现有人口约三万人。人口集中居住在汉阴县月河川道沿线的双乳、蒲溪、涧池、城关镇,其他镇和安康市的汉滨区及宁陕、石泉,紫阳、平利等县有零星分布。当地以沈姓命名的地名有沈家院,沈家砭,沈坝镇,沈坝河,沈家岭,沈家寨等地名。这支沈氏家族,班派不乱、长幼遵序、婚姻守伦,互不通婚,枝繁叶茂,子孙昌盛, 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是当地很有影响的大家族。 汉阴《沈氏家训》二十条,是汉阴沈氏文化遗产,是汉阴沈氏的精神财富。内容全面完整,意义深远,对如何励学立志,如何做人做官,如何择师交友,如何对待兄弟姐妹和邻里村民,如何自律清廉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教育子女,成才正道,立志端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华沈氏大家族的宗族文化,值得弘扬。 壹 祭祀不可不殷也。祖宗往矣,所持以有子孙者,以其有时食之荐,拜祭之勤耳,况岁时伏蜡,尚与家人为欢,而春露秋霜,竞忘水源木本之报,祖宗亦安,赖有此后人耶,宗庙烟北邝祭扫,其慎勿忽。 【译文】祭祖要勤。过去,大凡有子孙的人沈氏先辈,都会用新鲜的食物做祭品,用心祭拜。更不用说每年的夏祭和冬祭,全家祭拜,其乐融融。但是春、秋二季无人祭祀,这就好比忘了水源和树根的恩惠。因此,要使祖宗得以安息,全仰仗沈氏后人,一年四季都要祭扫宗祠陵

墓,一定要谨慎而不能忽视。 贰 事亲不可不孝也。古之圣贤谆谆,教孝良以百行之原,莫大于孝,虽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而士庶敢不定省问视,以各致敬尽诚乎?且衣衾棺槨之必齐,瘗埋荐祭之必诚,古之道也,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为,分之所当为者即勉力以为之,庶几乎,稍尽子职矣。诗云:“欲报之德昊天阁极” ;又云:“永言孝思”。孝思则其朝夕诵之。 【译文】事亲要孝。古代圣贤留下了很多有益的话,各行各业的首要条件,再没有比“孝”更大的了。即使是圣明的君王也会用孝道治理天下,作为平民百姓怎么不时刻反省、定期看望( 亲人) ,从而表示自己敬意和诚心呢?况且衣服、棺木一定要整齐;埋葬、祭祀一定要诚意,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作为沈氏家族后人,如果自己有余力能够做到( 尽孝) ,一定要劝勉自己去做,尽自己差不多的职分罢了。《诗经》有言:“谁的恩德报答不完?父母的恩德天大无边”又说:“要永远说孝顺” 。孝顺要早晚颂铭心间。 叁 天显不可不念也。同胞兄弟犹于手足,乃有小而参商,长而阋墙,甚而终身仇敌。友于之爱不讲,父母之忧莫释,而祖宗之目何自螟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爱兄弟,苟听枕畔之言,骨肉之间必有不堪问者,为兄者,与弟言友,为弟者,与兄言恭,庶亲必顺,而兄弟翁然太和,元气不在门内乎? 【译文】兄弟要和。同胞兄弟就好比手足,但也有小时候彼此

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完整版)

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家庭就像一个小团队,要想让自家的小团队幸福和谐有爱,延续家兴业旺的传统,必须要有相应的约束,家庭才能幸福和谐,夫妻恩爱,妇贤子孝!家兴业旺,我家为了和谐、文明、健康、富有的目标,制定出我们杨家的家教家风家规家训和大家分享下: 一、家教: 1、励志上进的教育(博学通览,学无止境,多多益善) 2、修身养德的训诫(修身必使其身心处于清静无为境界,然后通过自强不息地学习,升华对天时地利社会物候能够做出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形成各自独特的见解,从而指导个人的思想行为,很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把所获成果贡献给社会,让民众分享,不擅自奢华浪费) 3、勤俭节约的提醒(勤俭节约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处世为人的规劝(通过修身养德最终还是如何落实到处世为人的实际行动上。) 二、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

1、尊师重教增长知识(尊敬师长,是儒家传统,所以不需多言,相信大家都会理解。); 2、诚实守信遵守承诺有时间观念。(信用是做人的名片,一定说到做到,做事情不拖拖拉拉); 3、和睦友邻与人为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左邻右舍相处好,给孩子营造好的生长环境,); 4、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庭氛围的基石); 5、尊重孩子善于学习,(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现代社会,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被尊重,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想怎样就怎样,一点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是不对的,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人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只是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不同而已,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6、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社会在发展,诱惑越来越多,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做人准则) 7、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如果孩子不懂感恩,根源一定在父母,有熊孩子一定有熊家长) 8、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是快乐的根源,正所谓,送人鲜花,手有余香) 9、进餐礼仪(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览无余,良好的进餐礼仪,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所以进餐的基本

家风作文资料

国作家xx曾说过: “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呢? 高尚的精神情趣 父母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带头把家里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有些父母让低级趣味充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坏,比如抽烟、喝酒、赌博..... 父母可以用看书,赏花,听音乐等好的习惯来影响孩子,孩子身临其中,也必然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浓厚的学习气氛 “文风”是家风中的重要一种,是培养孩子性情的、熏陶孩子素养的重要方面。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智的追求。孩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也会变成知书达理的“绅士”或“淑女”。信息时代

古人10句家训家族兴旺千年

古人10句家训家族兴旺千年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 而且,家规家训都非常质朴、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殷殷教诲...... 01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起了做买卖。 母亲觉得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于是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02 司马谈《命子迁》 《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03 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汉阴《沈氏家训》白话文解释

汉阴《沈氏家训》白话文解释 汉阴沈氏自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迁入陕西汉阴定居,至今已有553年历史,繁衍子孙已达19代人,现有人口约三万人。人口集中居住在汉阴县月河川道沿线的双乳、蒲溪、涧池、城关镇,其他镇和安康市的汉滨区及宁陕、石泉,紫阳、平利等县有零星分布。当地以沈姓命名的地名有沈家院,沈家砭,沈坝镇,沈坝河,沈家岭,沈家寨等地名。这支沈氏家族,班派不乱、长幼遵序、婚姻守伦,互不通婚,枝繁叶茂,子孙昌盛, 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是当地很有影响的大家族。汉阴《沈氏家训》二十条,是汉阴沈氏文化遗产,是汉阴沈氏的精神财富。内容全面完整,意义深远,对如何励学立志,如何做人做官,如何择师交友,如何对待兄弟姐妹和邻里村民,如何自律清廉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教育子女,成才正道,立志端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华沈氏大家族的宗族文化,值得弘扬。 一、祭祀不可不殷也。 祖宗往矣,所持以有子孙者,以其有时食之荐,拜祭之勤耳,况岁时伏蜡,尚与家人为欢,而春露秋霜,竞忘水源木本之报,祖宗亦安,赖有此后人耶,宗庙烟北邝祭扫,其慎勿忽。 【译文】祭祖要勤。过去,大凡有子孙的人沈氏先辈,都会用新鲜的食物做祭品,用心祭拜。更不用说每年的夏祭和冬祭,全家祭拜,其乐融融。但是春、秋二季无人祭祀,这就好比忘了水源和树根的恩惠。因此,要使祖宗得以安息,全仰仗沈氏后人,一年四季都要祭扫宗祠陵墓,一定要谨慎而不能忽视。 二、事亲不可不孝也。 古之圣贤谆谆,教孝良以百行之原,莫大于孝,虽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而士庶敢不定省问视,以各致敬尽诚乎?且衣衾棺槨之必齐,瘗埋荐祭之必诚,古之道也,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为,分之所当为者即勉力以为之,庶几乎,稍尽子职矣。诗云:“欲报之德昊天阁极” ;又云:“永言孝思”。孝思则其朝夕诵之。 【译文】事亲要孝。古代圣贤留下了很多有益的话,各行各业的首要条件,再没有比“孝”更大的了。即使是圣明的君王也会用孝道治理天下,作为平民百姓怎么不时刻反省、定期看望( 亲人 ) ,从而表示自己敬意和诚心呢?况且衣服、棺木一定要整齐;埋葬、祭祀一定要诚意,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作为沈氏家族后人,如果自己有余力能够做到 ( 尽孝) ,一定要劝勉自己去做,尽自己差不多的职分罢了。《诗经》有言:“谁的恩德报答不完?父母的恩德天大无边”又说:“要永远说孝顺”。孝顺要早晚颂铭心间。 三、天显不可不念也。 同胞兄弟犹于手足,乃有小而参商,长而阋墙,甚而终身仇敌。友于之爱不讲,父母之忧莫释,而祖宗之目何自螟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爱兄弟,苟听枕畔之言,骨肉之间必有不堪问者,为兄者,与弟言友,为弟者,与兄言恭,庶亲必顺,而兄弟翁然太和,元气不在门内乎? 【译文】兄弟要和。同胞兄弟就好比手足,但也有小时候彼此对立、长大后反目相争,甚至终身成为仇敌的人。既不懂得兄弟的友谊,也不知道父母的忧虑。这怎么能让祖宗瞑目呢?因此,敬奉祖宗首先要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一定要关爱兄弟。如果听信小人之言,骨肉之间( 反目 ) 就不用问了。作为兄长,和弟弟说话要和善;作为弟弟,和兄长说话要恭敬,庶出亲属一定要和顺。如果兄弟和平相处,好运气怎么不会在沈氏家门内呢? 四、身不可不修也。 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故必敬以持己,恕以接物。视听言动决去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书云:“慎厥身修”,思永子姓,当各置一通于座右。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品(共11篇).doc

家风家训优秀征文作品(共11篇) 一等奖 (一) 纯朴家风源远流长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祖上传下来的某种风气、习俗,与这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相辅相成。良好的家风,是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无声教育。我的祖上是从山东登州府海盐县过来的。祖辈拖家带口,长途跋涉,相中了青松岭三道沟这个地方。三道沟有三条沟,其中西南沟最深最宽。沟里长着树,蕴着水,聚集了满沟的灵气。曾祖父把房子建在沟口的平台上,自己脱坯垒墙,燕子衔泥式筑成了温馨的家。我的祖辈在这里扎下了根,生儿育女,一代代繁衍,曾祖父身体力行,勤俭持家,于生活的琐碎中衍生出的纯朴家风世代相传。 祖父的一生似富有传奇式色彩,在父母的讲述中渐渐走进我的记忆中的。祖父在走社会时是个生意人,贩卖杂粮、山货等,牵着一头驴终日行走于崎岖的山道间。祖父那时的理念就很新,不甘心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走南闯北的阅历使他长了见识,也富裕了家庭的生活。祖父终日躲避着生产队长的眼睛,含辛茹苦地往返于**、凌源、平庄之间,崎岖的山道上洒下了祖父辛勤劳动的汗水。 那年夏天庄稼疯长,祖父的担子刮倒了道边的庄稼。生产队长借机把祖父抓了起来,交给公社的工作组。他们盲目缺少温度,却有着狂热的冲动,无数的拳脚雨点般打在祖父的身上。祖父宁肯挨打,蹲大狱,也决不屈服,他是在抗争,用伤害身躯的方式在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最终拗不过那个时代,却在村庄留下了令人震撼的、清晰的印记。我时常想,祖父如果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凭着他执着的信念和与生俱来的经商头脑,一定会大有作为的。祖父虽然过世了,但他遗留下的清白家风却警示着后人。 祖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主动给父亲说媒的人很多,邻村大北沟老任家主动要把姑娘许给父亲,但祖父嫌姑娘岁数大,没答应。姻缘是有一定的定数的。原来是我母亲在等着父亲,一顶花轿吹吹打打,办的是流水席,颇是风光热闹了一番。 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父亲继承了祖父生意人精明的头脑,却一心扑在农事上。 西南沟的家远离营子,父亲觉得孤,他决定不再离群所居,队里在营子当中给我家盖了三间土平房,父亲当队里的饲养员。和农村的许多小门小户人家一样,三亩地的宅院,只盖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从旧房子搬进新房子,预示着我家在终结一段旧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另一段崭新的生活,我家真正融入了新农村的火热生活中。作为交换条件,父亲当上了队里的饲养员,住在队里,父亲精心地喂养那些牛马驴,与它们的感情与日俱增。看见父亲,羊儿咩咩,驴儿咴咴,牛儿哞哞,张着嘴仿佛要说出许多话来。父亲说,它们虽然是哑巴牲口,但它们也是有灵性的,比世上有些人还懂得知恩图报。父亲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子女的教育。父亲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却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他节衣缩食,把两个儿子都供到了初中。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大哥送到了部队,入了 。 ,香烟袅袅,一天中多次虔诚地跪拜……这便使敬奉先祖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也在晚辈的心灵里播下了孝老、爱亲、感恩、敬畏的种子,有力地带动着全家的心理走向。 尽管父亲是聋哑人,母亲从没嫌弃他。有一个时期家里粮食不够吃,常以野菜饼子裹腹。干粮里的野菜掺得多,几乎全是黑色的,看不出粮食的存在。妈妈每天总是做三个纯玉米面的,两个给爸爸吃,她说爸爸每天劳动太辛苦。另一个掰给我们兄弟三个解馋,她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吃。渐渐懂事后,我们也抢着把那块纯面饼送给妈妈,从而使我们养成了有好东西老

崔氏家族百年家训

崔氏家族百年家训 河北省行唐县庄头村崔氏家族,系当地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诗书继世,人才辈出,其传承近200年不绝的《崔氏家训》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核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崔氏子孙。至今,全村1200多名崔姓族人,以家训为宝,家家悬挂家训,人人能流畅地背家训,并且族人们都按照家训中的教诲去做人做事,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崔氏独有的良好家风。崔氏家训背后,是一个大家族重文化、礼仪、孝悌传家的历经200年的传奇故事。 《崔氏家训》妇儒皆知庄头崔氏不只是成人,而是在孩子婴幼儿阶段强化家训教育,目前庄头崔氏几乎都会背家训。让崔家56岁的老媳妇贾清琴很自豪的是,自己的孙辈都能熟背《崔氏家训》,2岁多的小孙女崔家诺刚一学说话,儿媳就教她背家训,一有客人来,小家诺就高兴地用童音呀呀诵来:爱国守法,为官必廉;聚财万千,济贫更贤;远恶近善,心有佛龛;祖宗虽远,祭奠往返;五伦孝首,父母必然……或许小家诺还不懂得家训的意思,但她知道,她背诵家训,是奶奶、爸爸、妈妈都高兴的事。而她7岁的哥哥崔家成则有了自豪的理解,“这是我们崔家的传家宝。” 家训端正地悬挂在贾清琴家客厅中最显眼的墙上,有了它,使得这个普通的农家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俺家从小就按

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教育孩子们,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可孝顺了!”说此话时,贾清琴很幸福。听说村里崔家的孩子们都会背家训,在采访现场,正巧有同族9岁的小朋友崔天开和崔家成一起玩耍,他们俩很自然地一口气把家训背完,让记者感到很震惊。恪守家训的崔氏族人崔氏东院后裔,61岁的崔世勇的老屋里收拾得很整洁,家训端挂在中堂,左边精心装裱着父母的照片。听说采访,崔世勇打开了话匣子:“我的爷爷崔炳麟信息灵通,思想意识超前,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他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羊毛厂和肠衣厂,到清末民初成了家产显赫的商贾之家,我二爷爷生两女无子,我的曾祖父以上几代又是单传,再加上我家殷实的家境,我的二爷爷若在一般人家,完全可以纳妾续后。然而崔家把家训的告诫放到第一位,“一夫一妻,切勿淫乱”,在崔氏家族,“纳妾”自然是一种耻辱,是永远抬不起头来的事情,情况严重的还会被逐出家族,不得入谱和入坟。不光我二爷爷恪守家训,坚决不纳妾,从庄头始祖发展至今,无论是绅士商贾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纳妾之人。男子只有在妻子死后,才可以续弦。建国后出台了《婚姻法》,夫妻感情实在不合,才有离异再娶的个别现象。”在今天看来,“一夫一妻,切勿淫乱”的思想在崔氏家族里教诫的力量仍然是巨大的,崔氏的族人在家训的教诲下没有迷失方向,崔家目前在外发财、做官者甚多,在男女关系上都不敢越雷池。崔

汉阴沈氏家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3420299.html, 汉阴沈氏家训 作者: 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2015年第06期 陕西汉阴沈氏家族,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公元1461年(明天顺五年),汉阴沈氏始祖沈株山致仕返乡途中,被这里的青山秀水所吸引,举家定居汉阴县。历经554年,21代 更替,今天全族人口已达3万人。汉阴《沈氏家训》是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八世祖沈祖烈主持倡导,遍阅祖宗碑文、搜集族史资料、聚族而谋、合族众议定立的。汉阴《沈氏家训》共计20条,从孝悌、亲情、修身、齐家、睦邻、济贫、教子、嫁娶、志节、德行、为官、奢望等方面作出了规范和要求,是家族育人、治家、励志成才的座右铭。 一、祭祀不可不殷也 祖宗往矣,所持以有子孙者,以其有时食之荐,拜祭之勤耳,况岁时伏蜡,尚与家人为欢,而春露秋霜,竞忘水源木本之报,祖宗亦安,赖有此后人耶,宗庙烟北邙祭扫,其慎勿忽。 二、事亲不可不孝也 古之圣贤谆谆,教孝良以百行之原,莫大于孝,虽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而士庶敢不定省问视,以各致敬尽诚乎?且衣衾棺椁之必齐,瘗埋荐祭之必诚,古之道也,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为,分之所当为者即勉力以为之,庶几乎,稍尽子职矣。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又云:“永言孝思”。孝思则其朝夕诵之。 三、天显不可不念也 同胞兄弟犹于手足,乃有小而参商,长而阋墙,甚而终身仇敌。友于之爱不讲,父母之忧莫释,而祖宗之目何自瞑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爱兄弟,苟听枕畔之言,骨肉之间必有不堪问者,为兄者,与弟言友,为弟者,与兄言恭,庶亲必顺,而兄弟翕然太和,元气不在门内乎? 四、身不可不修也 身者父母所属望,而子孙所观型者也。故必敬以持己,恕以接物。视听言动决去非礼,喜怒哀乐务求中节,庶身可修,而家可齐矣。书云:“慎厥身修”,思永子姓,当各置一通于座右。 五、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教师家风家训征文

教师家风家训征文 本文是关于家风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生活的总基调,是一种潜在的、恒久的、无形的力量,下面整理了教师家风家训征文,欢迎大家学习! 教师家风家训征文优秀范文1都说“校有校规,家有家训。”但是一问起,家训是什么,却又理不清头绪。我的家里,却一直有一套家训指引我向前。 一、尊敬长者,以孝为先 每天爸爸妈妈要告诉我,要尊敬长者,孝敬父母。每天吃饭的时候,爷爷都是坐在最中间的,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爷爷先动筷子,我们才可以吃饭,每天,全家人都容在浓浓的亲情之中,也都处处体现着我们对爷爷的孝顺与恭敬。毕竟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孝敬父母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还有所有的老人长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嘛。 二、修身xx,以礼待人 妈妈教导我说,女孩子,要淑女一点,别整天疯玩,而我却没有完全按照妈妈的意思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只凭一面之缘,也许你会觉得我是个很文静的小姑娘!不过在家里,妈妈还是很严格的要求我,教我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有礼貌,以礼待人。我们的民族素有“礼仪 之邦”之称,想来很重视家教,妈妈曾跟我说: “现在对你严家管教,对你未来的很多习惯都有很大的帮助。”她还说这是家风,如果不重视家风,很难想象未来的我会走弯路,她想可以创造一个温馨、节俭、有情感、又认真学习的氛围。 三、拂尘养性,以净为本 妈妈很爱干净,每次放假回家,她只要看见家里有些凌乱,她就会暴跳如雷,逼着我把房间打扫干净,直到达到她的标准为止。虽然过程很不喜欢,但

每当看到一尘不染的房间,成就感、舒适感油然而生,经能让我们心境平和,更自在的生活。 四、多读所思,以书丰蕴 妈妈每天的叮嘱有时候让我觉得有些烦,可她却又能耐心为我讲述一个个令我平静下来的故事。记得上次,我问她,家风有什么用啊,她给我讲起了谢瓒的故事。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谢氏的第一代叫谢瓒,当过三国时代魏国的典农中郎将,是一个主管屯田事务的中下级官员。他最大的功劳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开创了谢氏家族重视书香、重视读书育人的家风。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儿子谢衡当上了“国子忌酒”,史书上称其为“硕儒”。此时,谢家的文化底蕴已经很厚实了。后来代代人才辈出。甚至除了“一门两代四公”的盛况,谢氏家族已登上名门望族的巅峰。纵观谢氏家族的兴家史,应该认识到,“雅道相传”正是谢氏的家风。“外不寄傲,内有琼瑶,如彼潜鸿,拂羽云霄。”妈妈说,这是一种儒雅高贵的气质,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度。家风是一个家庭在时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重的道德规范、 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我们,她希望把我培养的更加懂事,更加奋进。 正是这种家风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看书,有一天我在《家训》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包公祖孙三代都是克己奉公,廉洁守法,深受老百姓爱戴得清官。包公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洁自律。 包公次子包绶不论在何地任何职,都能清苦守节。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别无他物。包公之孙包永年廉洁自守,死后了无遗蓄,连丧事都是亲朋出资办理。后人评价: “xx言传身教,xx居官清廉。” 教师家风家训征文优秀范文2在《家训》中,包公给后世子孙立了一条严格的家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