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物质的传递与表达

遗传物质的传递与表达
遗传物质的传递与表达

考纲要求 1.DNA分子的复制[必考(b)、加试(b)]。2.活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必考(c)、加试(c)]。3.DNA的功能[必考(a)、加试(a)]。4.DNA与RNA的异同[必考(b)、加试(b)]。5.转录、翻译的概念和过程[必考(b)、加试(b)]。6.遗传密码、中心法则[必考(b)、加试(b)]。7.基因的概念[必考(b)、加试(b)]。8.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异同[加试(b)]。考点一DNA分子的复制

1.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图解

2.DNA分子复制的时间、场所、条件、特点和意义

[思考诊断]

1.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2.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3.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提示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4.真核生物DNA 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 √ ) 5.DNA 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 )

题型一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和特点

1.(2016·温州模拟)下列关于DNA 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需要解开DNA 的双螺旋结构 B .以DNA 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C .以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D .A 与U 互相配对,G 与C 互相配对

答案 A 解析 DNA 复制过程中,需要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进行解旋,以解旋的两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A 与T 、G 与C 的配对原则合成子链。

2.下面为真核细胞DNA 复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由图示得知,子链是沿着一定方向延伸的

B .合成两条子链时,DNA 聚合酶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C .细胞内的DNA 复制场所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D .解旋需解旋酶及DNA 聚合酶的催化,且需要消耗ATP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A 、B 正确;细胞内的DNA 分布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这三个结构都可以进行DNA 复制;解旋不需要DNA 聚合酶参与。 题型二 DNA 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

DNA 复制的有关计算规律

DNA 复制n 次(注:x 代表一个DNA 分子中某脱氧核苷酸的个数,n 代表复制次数)图示如下:

(1)子代DNA 数为2n ????

?

含母链的DNA 数:2个只含母链的DNA 数:0个

不含母链的DNA 数:2n -2个

(2)子代DNA 的链数为2n

+1

???

母链所占比例:1

2n

子链所占比例:1-12

n

(3)复制n 次需要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2n -1)x 。

(4)第n 次复制需要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2n -2n -

1)x =2n -

1x 。

3.(2016·杭州五校联考)下列关于DNA 的相关计算,正确的是( )

A .具有1 000个碱基对的DNA ,腺嘌呤有600个,则每一条链上都具有胞嘧啶200个

B .具有m 个胸腺嘧啶的DNA 片段,复制n 次后共需2n ·m 个胸腺嘧啶

C .具有m 个胸腺嘧啶的DNA 片段,第n 次复制需要2n -

1·m 个胸腺嘧啶

D .无论是双链DNA 还是单链DNA ,(A +G)所占的比例均是1/2

答案 C 解析 具有1 000个碱基对的DNA ,腺嘌呤有600个,则DNA 中含胞嘧啶400个,因此一条链上的胞嘧啶数可为0~400个,A 项错误;具有m 个胸腺嘧啶的DNA 片段,复制n 次后DNA 数由1个变为2n 个,因此需要(2n -1)·m 个胸腺嘧啶,其第n 次复制DNA 数由2n

-1

个变为2n 个,这一过程需要(2n -2n -

1)·m 个胸腺嘧啶,B 项错

误,C 项正确;只有在双链DNA 中才遵循卡伽夫法则,即A =T ,G =C ,在单链DNA 中不存在这一关系,因此只有双链DNA 中(A +G)所占的比例为1/2,单链DNA 中该比值不一定为1/2,D 项错误。

4.一个双链均被32P 标记的DNA 分子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 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DNA 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个

B .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子代DNA 分子中含32P 的单链与含31P 的单链之比为1∶7

D .子代DNA 分子中含32P 与只含31P 的分子数之比为1∶3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DNA 分子中,A =T =10 000×20%=2 000(个),C =G =10 000×30%=3 000(个),则含有的氢键数为2 000×2+3 000×3=1.3×104(个);DNA 复制3次形成8个DNA 分子,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3 000×7=2.1×104(个);子代DNA 分子中含有32P 的单链与含有31P 的单链之比为1∶7;子代DNA 分子中含有32P 的分子数与只含有31P 的分子数之比为2∶6=1∶3。 题后反思

只含15N 的DNA 在含14N 的环境中进行复制阶段,DNA 分子数、脱氧核苷酸链数的变化

考点二遗传信息的表达

1.DNA的功能

(1)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以自身为模板,半保留地进行复制,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2)表达遗传信息

DNA能根据它所贮存的遗传信息决定蛋白质的结构。

小贴士

2.RNA与DNA的区别、RNA的结构与分类

3.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转录

(2)翻译

①场所或装配机器:核糖体。

②条件?????

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能量:A TP

酶:多种酶搬运工具:转运RNA

③遵循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④产物:多肽链(――→盘曲折叠

蛋白质)。

在一个mRNA 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3)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①密码子存在于mRNA 上,共有64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终止密码子有3种,不决定氨基酸;起始密码子有2种,决定氨基酸。 ②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 上。

③生物界的遗传密码是统一的,这可以作为生物界统一性的证据。 4.中心法则与基因的概念 (1)中心法则

①提出者:克里克。

②要点: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然后由RNA决定蛋白质的特异性。

③内容图解(用简式表示):。

(2)基因

①作用:遗传的一个基本功能单位,它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控制生物的性状。

②与染色体的关系:以一定的次序排列在染色体上。

③本质: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断,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而在RNA病毒中则是一段RNA。

易错提示转录和翻译的易错易混点

(1)转录、翻译过程中的四个易错点

①转录的产物不只是mRNA,还有tRNA、rRNA,但只有mRNA携带遗传信息,3种RNA都参与翻译过程,只是作用不同。

②翻译过程中mRNA并不移动,而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而读取下一个密码子。

③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不是A-T,而是A-U。

④并不是所有的密码子都决定氨基酸,其中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

(2)辨析氨基酸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数量关系

①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简并性),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

②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有64种(3种终止密码子和61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反密码子理论上有61种。

[思考诊断]

1.密码子位于r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提示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2.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3.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提示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4.以mRNA作为模板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包括翻译和逆转录(√)

5.每种氨基酸仅由一种密码子编码,每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提示每种氨基酸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每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6.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

1.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2.

(1)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

(2)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终止密码子无对应的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3)基因、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题型一DNA的功能及基因的概念

1.下列不属于DNA的功能的是()

A.传递遗传信息B.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C.控制生物体的形态D.控制生物体的生理特征

答案B解析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里,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断叫做基因。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的是细胞膜的功能,故B的说法错误。2.(2015·浙江7月学考)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

B.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

C.基因由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

D.基因具有携带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

答案C解析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片断,具有携带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它可以由脱氧核苷酸或者核糖核苷酸形成,C错误。

题型二转录、翻译及中心法则

翻译过程的三种模型图解读

(1)图甲翻译模型分析

①Ⅰ、Ⅱ、Ⅲ、Ⅳ分别为tRNA、核糖体、mRNA、多肽链。

②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

③翻译起点:起始密码子决定的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

④翻译终点:识别到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翻译停止。

⑤翻译进程: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mRNA不移动。

(2)图乙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其中①是mRNA,⑥是核糖体,②、③、④、⑤表示正在合成的4条多肽链,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①数量关系:一个mRNA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聚核糖体。

②意义: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③方向:从右向左,判断依据是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

④结果:合成的仅是多肽链,要形成蛋白质往往还需要运送至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中进一步加工。

⑤形成的多条肽链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原因:有相同的模板mRNA。

(3)图丙表示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是DNA模板链,②、③、④、⑤表示正在合成的4条mRNA,在核糖体上同时进行翻译过程。

3.下面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的过程叫做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乙图所示过程叫做转录,转录产物的作用一定是作为甲图中的模板

C.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D.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答案C解析由甲图可知,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转录产物有信使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三种,而翻译的模板只是信使RNA;甲图中多肽链②最长,说明合成该多肽链的核糖体是最早与mRNA结合的,因此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但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4.(2015·重庆,5)结合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答案D解析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则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正确;表现型通过蛋白质表现,故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C正确;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碱基序列互补,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题后反思

各种生物的信息传递归纳

题型三

5.(2016·嘉兴统考)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过程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B.在细胞周期中,甲过程在间期进行,乙过程在分裂期进行

C.甲、乙两过程中,都需要整个DNA的两条链作为模板

D.甲、乙两过程中,都需要在酶的催化下形成磷酸二酯键

答案D解析甲图所示过程为DNA的复制过程,乙过程为转录过程,甲过程可发生在细胞核或线粒体、叶绿体内,A项错误;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甲、乙过程均主要发生在分裂间期,B项错误;DNA的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C项错误;甲、乙过程都有核苷酸链的形成,都需要在酶的催化下形成磷酸二酯键,D项正确。

6.图甲是DNA复制示意图,其中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如a1、a2,b1、b2等),然后再由相关酶连接成DNA 长链;图乙是基因表达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复制起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起始多次

B.图甲中连接b1与b2片段的酶是RNA聚合酶

C.图乙过程①的编码链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有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图乙过程②中能与物质b发生碱基配对的分子含有氢键

答案D解析图甲中复制起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起始一次,A错误;图甲中连接b1与b2片段的酶是DNA连接酶,B错误;图乙过程①的编码链中除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外,其余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有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错误;图乙过程②中能与物质b(mRNA)发生碱基配对的分子是tRNA,其含有氢键,D正确。

考点三活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1.实验原理

(1)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技术。

(2)实验原理:若DNA的两条链都用15N标记,那么DNA分子密度较大,离心后应该在试管的下部;若两条链中都含有14N,那么DNA分子密度较小,离心后应该在试管的上部;若DNA的两条链中一条含有15N,一条含有14N,

那么DNA分子密度居中,离心后应该在试管的中部。

2.实验过程

3.实验分析

预期结果a:若第二代DNA分子中15N‖15N占1/2,14N‖14N占1/2;第三代DNA分子中15N‖15N占1/4, 14N‖14N占3/4,说明DNA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

预期结果b:若第二代DNA分子全部是15N‖14N;第三代DNA分子中15N‖14N占1/2,14N‖14N占1/2,说明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实验结论:实验结果与预期b一致,表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过程分析

(1)实验预期:离心后应出现3条DNA带。

①重带(密度最大):两条链都为15N标记的亲代双链DNA。

②中带(密度居中):一条链为14N标记,另一条链为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

③轻带(密度最小):两条链都为14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

(2)过程分析

①立即取出,提取DNA→离心→全部重带。

②繁殖一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全部中带。

③繁殖两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1/2轻带、1/2中带。

(3)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

问题探究

(1)DNA是肉眼看不见的,如何才能分辨DNA的复制方式呢?

提示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经典实验,我们要追踪亲代DNA的两条链在子代DNA中出现的情况,要采用化学上的同位素标记法和物理学的梯度离心法。

(2) 影响DNA复制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提示

题型一实验基础

1.(2016·西安二模)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后,细菌DNA所有氮均为15N,它比14N分子密度大。然后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再转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每隔4 h(相当于分裂繁殖一代的时间)取样一次,测定其不同世代细菌DNA分子的密度。DNA分子的密度梯度离心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中带DNA中含有的氮元素是。

(2)如果测定第4代DNA分子的密度,含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

(3)如果将第1代(全中)DNA链的氢键断裂后再测定密度,它的四条DNA单链在试管中的分布位置应为。

(4)上述实验表明,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

答案(1)14N、15N(2)1/8(3)1/2重带、1/2轻带(4)半保留复制

解析两条DNA单链均被15N标记的DNA分子为全重DNA分子,在离心管的最下边;含全重DNA分子的大肠杆菌转入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后,第1代全部为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的DNA分子,在离心管的中间;第2代为1/2中带DNA分子,1/2轻带DNA分子;第4代为2/24中带DNA分子,(24-2)/24轻带DNA分子。根据这一实验结果可以证明: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题型二实验应用

2.DNA的复制方式可以通过设想来进行预测,可能的情况是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分散(弥散)复制三种。究竟是哪种复制方式呢?下面设计实验来证明DNA的复制方式。

实验步骤:

a.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

b.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

c.将亲代15N大肠杆菌转移到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中,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NA分子将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上。

实验预测:

(1)如果与对照(14N-14N)相比,子Ⅰ代能分辨出两条DNA带:一条带和一条带,则可以排除。

(2)如果子Ⅰ代只有一条中密度带,则可以排除,

但不能肯定是。

(3)如果子Ⅰ代只有一条中密度带,再继续做子Ⅱ代DNA密度鉴定:若子Ⅱ代可以分离出

和,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同时肯定半保留复制;如果子Ⅱ代不能分离出密度两条带,则排除,同时确定为。

答案(1)轻(14N-14N)重(15N-15N)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2)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

(3)一条中密度带一条轻密度带中、轻半保留复制

分散复制

解析从题目中的图示可知,深色为亲代DNA的脱氧核苷酸链(母链),浅色为新形成的子代DNA的脱氧核苷酸链(子链)。因此全保留复制后得到的两个DNA分子,一个是原来的两条母链重新形成的DNA分子,一个是两条子链形成的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后得到的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母链,一条链为子链;分散复制后得到的每个子代DNA分子的单链都是由母链片段和子链片段间隔连接而成的。

探高考练模拟

1.有关真核细胞DNA分子的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复制过程中先是全部解旋,再半保留复制

B.复制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

C.DNA聚合酶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

D.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D解析双链DNA复制的主要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故A项错误;复制过程需要“原料、酶、能量、模板、适宜的温度和pH等”,故B项错误;DNA聚合酶是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一段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故C项错误。

2.某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 子链,该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答案D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复制第一次时,由1个DNA复制成的2个DNA都是一条链白色,一条链灰色;第二次复制时,2个DNA复制成4个DNA,有8条链,新产生的4条链为黑色,分别与原来的链结合。3.下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

B.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

C.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

D.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

答案D解析①为DNA复制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G—C,②为转录,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G—C、T—A;②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还可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③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①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过程需要RNA聚合酶;根据肽链的长度判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4.下图表示生物界完整的中心法则,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且均可在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

B.若将果蝇一个体细胞核中的8个DNA分子用32P标记,然后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两次后一个细胞核中含放射性的DNA数目可能是0

C.在蓝细菌中,②③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

D.④⑤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答案D解析④⑤过程是某些病毒具备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但该途径必须发生于寄主细胞而不是病毒体内。5.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是常用的研究手段。请分析下列几个科学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将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3H标记后,放在普通培养基上繁殖两代,如下图所示。该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若在此过程中,共消耗了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83个,则亲代DNA分子中含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个。

(2)用含放射性元素的氨基酸培养豚鼠的胰腺细胞,研究豚鼠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放射性在核糖体上出现后,依次经过、和,最后出现在细胞外。

答案(1)半保留复制61

(2)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解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以有力地证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NA分子复制两次,净增加3个DNA分子,此过程共消耗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83个,则每个DNA分子中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183÷3=61(个),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相等,故为61个。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是先在核糖体中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然后进入内质网中加工,再运输到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包

装,最后分泌到细胞外。

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学考必做·演练]

1.在DNA复制开始时,将大肠杆菌放在含低剂量3H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的培养基中,3H-dT可掺入正在复制的DNA分子中,使其带有放射性标记。几分钟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高剂量3H-dT 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收集、裂解细胞,抽取其中的DNA进行放射性自显影检测,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A.复制起始区在高放射性区域

B.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C.DNA复制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

D.DNA复制方向为a→c

答案 C

解析根据放射性自显影结果可知,中间低放射性区域是复制开始时在含低剂量3H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的培养基中进行复制的结果,A项错误;两侧高放射性区域是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高剂量3H-dT的培养基中进行复制的结果,因此可判断DNA复制从起始点(中间)向两个方向延伸,C项正确,D项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B项错误。

2.遗传学上的“密码子”是指()

A.DNA一条链上的3个相邻碱基

B.核糖体RNA上的3个相邻碱基

C.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相邻碱基

D.信使RNA上决定一种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答案 D

解析密码子是指mRNA分子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3.下图为转录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是编码链

B.b是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C.图中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

D.图示DNA双螺旋解开不需要RNA聚合酶

答案 A

解析图中b为游离的核糖核苷酸,B错误;图中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C错误;题图为转录过程,

DNA双螺旋解开需要RNA聚合酶参与,D错误。

4.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那么所产生的4个DNA分子的特点是()

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

答案 A

解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所形成的4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另外2个DNA分子含有放射性,但分子中都是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无放射性。

5.根据下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A.TGU

C.ACU D.UCU

答案 C

解析密码子为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根据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DNA信息链上的T、G碱基可推知mRNA上相应位置上的碱基分别是A和C,由tRNA上反密码子最后一个碱基A可知mRNA 上相应位置上的碱基为U,因此苏氨酸的密码子为ACU。

6.大多数生物的翻译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在下图所示的某mRNA部分序列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该mRNA的起始密码可能是()

→核糖体移动方向……GAAUGUCUUGUGACCGAAUGGCUCGAGUGGUCGAUGGACC……

1230 4

A.1 B.2

C.3 D.4

答案 B

解析由题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再结合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我们可判断起始密码子为下划线“0”的左侧。mRNA中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从0→1方向推,可推出1→0方向的密码子依次为:错误!,

由此可知该mRNA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GUG即图示中2,故选B。

7.(2015·宁波十校联考)下列关于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中含有mRNA、tRNA和rRNA

B.在翻译时,m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就有多少个转运RNA与之对应

C.化学本质为RNA的核酶只能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D.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经加工后部分形成tRNA和rRNA

答案 A

解析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tRNA;核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并非只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mRNA 为信使RNA,tRNA为转运氨基酸的工具,rRNA则为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8.下图为真核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B.该过程的模板是RNA,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

C.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D.⑥在①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

答案 C

解析由于图示4个核糖体均沿同一种mRNA(①)移动,故它们合成的②~⑤肽链在结构上应相同。9.(2016·浙江杭州五校联考)下列关于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分单双链DNA、单双链RNA四种核酸可以依据碱基比率和种类判定

B.双链DNA分子中碱基G、C含量越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越大

C.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

D.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不是DNA

答案 D

解析只有在仅含RNA无DNA的病毒中,RNA才是遗传物质。

[选考加试·冲关]

10.下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的三种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B.②的产物都是③的模板

C.③中核糖体沿mRNA向右移动

D.能完成②③的细胞都能完成①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图,①为DNA复制过程,所需原料是脱氧核苷酸;②为转录过程,其产物有mRNA、tRNA和rRNA 三种,作为翻译过程模板的只能是mRNA;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就是肽链延长的方向,即图中从左向右的方向;活细胞都能完成转录和翻译,但只有分裂的细胞才能完成DNA的复制。

11.下图是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

B.图中所示的遗传信息都是从DNA传递给mRNA再传递给蛋白质的

C.两种表达过程均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由细胞质提供原料

D.图乙细胞中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都相同,翻译的方向是由5′到3′端

答案 C

解析图甲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转录没有完成的时候翻译过程就可以启动,两个过程能同时发生。图甲、乙都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所以遗传信息都是从DNA传递给mRNA再传递给蛋白质的。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能量只能由细胞溶胶提供;真、原核细胞遗传信息表达过程所需要的原料都是由细胞质提供的。翻译过程的模板链相同,所以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相同,翻译是由核糖体中肽链短的那一端向另一端长的进行的。

12.关于下图(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心法则主要包括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B.图中虚线所示过程普遍发生在细胞生物中

C.过程②、③的原料、模板和聚合酶不同

D.形成的某些蛋白质可以影响①~⑤过程

答案 B

解析图中④只发生于RNA病毒中,③只发生于逆转录病毒中,⑥至今未发现。

13.(2015·温州二模)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不会发生在细胞质中

B.该过程两个RNA聚合酶反向移动

C.该DNA片段至少含有2个基因

D.该DNA片段的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链

答案 A

解析该过程表示转录,细胞质的线粒体中可发生,A错误;该过程有两条RNA链合成,两个RNA聚合酶反向移动,B正确;该DNA片段转录两种RNA,至少含有2个基因,C正确;由图可知,该DNA片段的两条链均可作为转录的模板链,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请分析并回答:

(1)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必须经过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是唯一氮源。

(2)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组和第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

(3)分析讨论:

①若B的子Ⅰ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来自于,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复制。

②若将B的子Ⅰ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③若在同等条件下将B的子Ⅱ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

置,

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带。

④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B的子Ⅰ代DNA的“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的“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 单链中的N中有少部分含。

答案(1)多15N(15NH4Cl)(2)312半保留复制(3)①B半保留②不能③没有变化轻

④15N

解析在探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重带”应为两条单链均被15N标记,“轻带”为两条单链均被14N标记,“中带”为一条单链被14N标记,另一条单链被15N标记。

15.请回答下列与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有关的问题:

(1)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碱基靠

连接。

(2)在DNA分子模型搭建实验中,如果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G,用另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C和T,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粗细,原因是。

(3)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4)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某DNA分子中腺嘌呤(A)占碱基总数的30%,其中的

鸟嘌呤(G)全部被7-乙基化,该DNA分子正常复制产生两个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碱基总数的45%,另一个DNA分子中鸟嘌呤(G)所占比例为。

(5)请你在下面框图中画出某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模式图。

答案(1)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2)相同嘌呤必定与嘧啶互补配对(3)胞嘧啶或鸟嘌呤(4)20%

(5)如图

解析(1)DNA分子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碱基靠“—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2)A、G都为嘌呤,C、T都为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嘌呤只能和另一条链中的嘧啶互补配对,故搭建成的DNA模型粗细相同。(3)突变后是U,则以突变的单链为模板两次复制后形成两个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为U—A、A—T。另外一条未突变单链两次复制后形成两个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是G—C、C—G。所以P点正常碱基可能是G或C。(4)据DNA分子中的A占30%,可知T 占30%,C占20%,G占20%。当其中的G全部被7-乙基化后,新复制的两个DNA分子中G的比例不变,仍为20%。(5)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在第二次复制形成的4个DNA分子中,其中2个DNA分子是亲本链和第二次复制子链形成的,另2个DNA分子是第一次复制子链和第二次复制子链形成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练习题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提示,进行预习,认真研读教材P64-P67页,回答相关问题,解答完有关题目。 2、全体同学要积极主动,认真预习并完成导学案,组长要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认真及时预习。 3、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要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维,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4、标的“☆☆”A层必做,BC选作;标“☆”的为B层必做,C层选作。 【学习目标】 1、记住DNA是细胞生物和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记住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熟悉描述三个经典的遗传实验的科学家代表、实验步骤、实验结论;能分析和描述实验准确现象;体验三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实验思想方法,能用这些实验思想和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感受三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组长调控,合作探究,踊跃展示,大胆质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材助读】(认真阅读教材,学习知识的原始描述) (一)生物体的性状之所以能够传递给后代,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对遗传起决定作用的物质 ()。(二)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英国科学家(F.Griffith,1877----1941)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两种品种:一种是有多糖类的,称为型;另一种是没有多糖的,称为型。 (2)格里菲斯实验过程

○1将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说明:R型细菌是毒的。○2将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说明:S型细菌是毒的。○3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毒的。 ○4将加热杀死的S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说明:毒性恢复了。并且,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新的----型细菌和-----细菌。这种现象表明,S型细菌产生了后代,表现了遗传现象。即是说,无毒的----型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型活细菌。接着,格里菲斯又发现,这些转化出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的,可见:这种性状的转化时可以的。 (3)格里菲斯对实验的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促成这种转化的活性物质---“”。但是,格里菲斯当时是否知道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 (三)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填充相关的空白: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助手们所作的相关实验。 (1)实验的基本过程:他们将S型细菌的物质进行了提取:分别是- 、、等物质,然后分别将它们加入到已经培养了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艾弗里还发现,如果用-------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DNA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2)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才是遗传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艾弗里的实验有其不够完善的地方,因为他们提取的DNA混有杂质,所以,科学家们想到了另一种思路:把和分离开来,地、地去观察 和的作用。 2、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生在体内的病毒,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

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二上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知识点

第二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教学目标 1.DNA自我复制的特点;转录和翻译的概念 2.RNA的结构和种类 3.遗传密码和密码子的概念;中心法则的概念及其发展 4.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教学重点 1.DNA的半保留复制与遗传的稳定性(边解旋边复制,母链和子链)(阅读) 2.转录的场所、模板和产物(细胞核内、DNA的一条链、mRNA) 3.翻译的场所、模板和产物(核糖体上、mRNA、蛋白质),密码子的破译 4.中心法则体现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5.基因突变引起遗传信息的错误传递和性状改变(碱基改变、插入或缺失)(基因突变的有利和有害) 教学过程 遗传信息是如何表达和延续的呢? DNA分子中蕴藏着遗传信息,它不能直接的反应出来,它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反应到蛋白质上来,才能使后代体现性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也就是它的复制。 一、复制(DNA replication) 复制是指以某一段DNA为模板,合成相同的DNA分子的过程。这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必须复制出完全一样的子代DNA分子? 复制的过程:首先回忆一下碱基配对的原则:A—T;C-G 带有不同的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成分。(启发如何配对复制) 举例:以一段DNA分子:C T A G A G A C G C T C A G T G C————a链 G A T C T C T G C G A G T C A C G————b链 解旋:组成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开(形成两条单链)就是解旋的过程,这两条链a,b称之为母链。 复制:复制的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的。两条分开的单链在酶的作用下,分别与细胞内游离的核苷酸配对。此时符合碱基配对原则。 经过这样的复制,得到了什么?得到了两条子链。这两条子链都是双链的DNA。经过复制后,一个DNA分子变成了2个,而且结构完全一样。(为什么完全一样?用刚才的例子来说明)观察一下这两条子链,每条子链分子中都含有一半(即一条单链)来自母方。因此这种复制方式称之为半保留复制。 现在回答一下为什么复之后能保证子代的遗传特性和亲代的遗传特性相似这个问题?(因为带有了亲代的遗传信息,半保留复制将信息传递给了后代。 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可以更好的理解DNA的复制。

浙科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作业

自我小测 一、选择题 1 .已知某DNA 分子含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 = 1:2:3:4。 该DNA 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卩票吟脱氧核昔酸( ) A. 600 个 B. 900 个 C. 1 200 个 D. 1 800 个 2 ?用一个含有"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该细菌解体后释放出 32个大小、形状一 样的噬菌体,则其中含有"P 的噬菌体有( ) A. 0 个 B. 2 个 C. 30 个 D. 32 个 3. 有100个碱基对的某DNA 分子片段,内含60个胞卩密噪脱氧核昔酸,若连续复制n 次,则在第n 次复制时需游离的腺卩票吟脱氧核昔酸 ____________ 个() A ? 40 「 B ? 40n C ? 40X 2n D ? 40X ( 2n — 1) 4. DNA 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互补碱基对Z 间氢键断裂②互补碱基对Z 间形成氢键③以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④ 新链与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 5. DNA 复制不可能发生在( ) A ?叶绿体屮 B ?线粒体中 C ?细胞核屮 D ?核糖体中 6. 下列关于DNA 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 DNA 复制 B. DNA 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 DNA 分子 C. DNA 双螺旋结构全部解旋后,开始 DNA 的复制 D .单个脱氧核昔酸在DNA 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7?假设某大肠杆菌含14 N 的DN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若将其长期培养在含15 N 的培养基中便得到 含的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 。现将含|筑的DNA 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在14 N 的培养基中,子二代 DNA 的相对分子 质量平均为( ) A. ( a+b ) /2 B . ( a+ b ) /4 C. ( 3a+ b ) /4 D . ( 3b+a ) 15 14 &将N 标记的DNA 分子,放入含N 的培养基屮进行复制,当测得含有 分子数占DNA 总数的12.5%时,该DNA 分子已复制的次数是( ) A. 1 B- 2 C. 3 D. 4 9.某一 DNA 分子(设为第1代)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腺瞟吟600个。该DNA 分子 连续复制数次后, 总共消耗了周围环境中的鸟瞟吟脱氧核昔酸6 200个,那么,该DNA 分子已经 /4 15 N 的

高中生物 第6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教案(1) 浙科版必修2

第6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10,8+2) 1.本章核心概念 (1)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分子结构为由众多脱氧核苷酸排列形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分子可通过半保留复制使遗传信息能代代准确相传。 (2) DNA上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先转录成RNA,以RNA为摸板指导蛋质的合成,即遗传信息以蛋白质的形式得到表达。 (3)科学家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改造目标生物的遗传信息,以获得具有需要性状的目标生物,为人类服务。 2. 学习过程 (1)突出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他们巧妙的设计实验,运用不同的实验组合、同位素示踪方法,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遗传物质是DNA以及DNA的半保留复制特性,揭示了遗传密码。科学家除了有精辟的思路外,他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试想当年Watson和Crick如果不能动手制作双螺旋模型的话,DNA的分子结构又如何能阐明呢? (2)通过动手搭建DNA的模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生动,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牢固掌握基本知识。 (3)从基因的作用以及生物适应角度辩证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这个涉及公众生活的问题,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教育价值 (1)在学习科学家的思路、设计、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充分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以及遗传信息在复制、传递、表达等方面的规律。 (2)从基因水平上认识生命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3)在理解基因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认为改造一些生物的遗传特点,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以此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4 修改说明 根据专家意见将基因工程内容与实际例子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考虑到内容的连续性,在学习基因以及表达后,紧接着基因工程内容的介绍,有助于教学活动,因此,将转基因技术部分内容仍放在本章,与课程标准中有所不同。 5修改纲要 第1节遗传信息(3,2+1) 关键问题:为什么说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人类探索遗传信息的科学史) 2.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实验6.1 DNA模型的搭建 实验6.2 DNA粗提取和物理性状的观察(选做) 3.遗传信息蕴藏在核苷酸排列顺序中 发现之路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 第2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4,3+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及答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 A.用14C和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解析: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是DNA特有的元素,而C、H、O是它们的共有元素,不能区分DNA和蛋白质。 答案:D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解析: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它们在转化中的作用,清楚地看到了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蛋白质不能使其转化。 答案:D

3.(2013·浙江金华十校一模)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B.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解析: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由所含遗传物质不同导致的;肺炎双球菌有自己的核糖体,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蛋白质高温变性的原因是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肽键依然存在,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的实质是与肽键反应。 答案:A 4.用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这个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这个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但这不是该实验的目的。 答案:A 5.(2013·浙江宁波一模)人们对遗传物质和基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利用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时,孟德尔连续8年得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他将能遗传给下一代并决定下一代性状的物质称作遗传因子。然而遗传因子具体是什么物质呢?这成为接下来百多年间生物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何为遗传物质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遗传物质即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的复制自己; 2能储存巨大的遗传信息; 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和生物的性状; 4能在后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 5结构稳定,并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下面我们来追随着科学家们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 19世纪末,科学家认为细胞功能与遗传性状的主控者为细胞核 1871年,米歇尔发现脓的细胞核中有酸性物质,进而发现了核酸。他从伤口的粘稠脓液中用酒精沉淀出了酸性物质。 1889年,阿曼特纯化了核酸,并确认核酸的组成物质为核苷酸。 科学家们得出了遗传物质为染色体,然而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呢?这个问题又困扰了科学家们几十年。 直到1928年,格里菲斯所做的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家鼠的实验。 肺炎双球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或品系。一个是有毒的光滑类型,简称为S型。一个是无毒的粗糙类型,简称为R型。S型的细胞有相当发达的荚膜(或称为被囊)包裹着。荚膜由多糖构成,其作用是保护细菌不受被感染的动物的正常抵抗机制所杀死,从而使人或小家鼠致病(对人,它能导致肺炎;对小家鼠,则导致败血症)。但在加热到致死程度后,该类型的细菌便失去致病能力。由于荚膜多糖的血清学特性不同、化学结构各异,S型又可分成许多不同的小类型,如SⅠ、SⅡ、SⅢ等。而R型细胞没有合成荚膜的能力,所以不能使人或小家鼠致病。它不能合成荚膜的原因在于一个控制UDPG一脱氢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R,S两型可以相互转化。1928年,格里菲斯将肺炎球菌SⅡ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从中分离出R型。当他把这种R型的少量活细菌和大量已被杀死的SⅢ混合注射到小家鼠体内以后,出乎意外,小家鼠却被致死了。剖检发现,小家鼠的血液中有SⅢ细菌。这一实验结果可以有三种解释。(1)SⅢ细菌可能并未完全杀死。但这种解释不能成立,因为单独注射经过处理的SⅢ时并不能致死小家鼠。(2)R型已转变为S型。这一点也不能成立,因为剖检发现的是SⅢ不是SⅡ,R型从SⅡ突变而来,理应转化为SⅡ。(3)R型从杀死的SⅢ获得某种物质,导致类型转化,从而恢复了原先因基因突变而丧失的合成荚膜的能力。格里菲斯肯定了这种解释。这就是最早发现的转化现象。 三年之后,研究者们发现,在有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R型的培养物,也可以产生这种转化作用。此后不到两年,又发现S 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加到生长着的R型培养物上,也能产生R向S的转化(R→S)。于是,研究者们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培养物或其无细胞抽提物中,一定存在着某种导致细菌类型发生转化的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

遗传信息的传递

遗传信息的传递 小菜一碟开胃健脾 1、图甲、乙是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 程中两个阶段的示意图,图丙为图乙中部 分片段的放大图.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 A. 图甲所示过程需解旋酶、DNA聚合酶参与 B. 图乙所示过程受O2含量的影响 C. 图丙中b链可以构成核糖体 D. 图甲、乙所示过程可同时发生在胰岛B细胞中 2、在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若仅有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A有6个)的DNA双链片段,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 A: 58 B: 78 C: 82 D: 88 3、如图所示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4、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出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量是n/2 B.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 C.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氢键连接 D. DNA分子的碱基对序列编码着有关的遗传信息 5、若N个双链DNA分子在第i轮复制结束后,某一复制产物分子一条链上的某个C突变为T,这样在随后的各轮复制结束时,突变位点为AT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数与总DNA分子数的比例始终为() A: B: C: D: 6、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都不编码氨基酸 B.每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C.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D.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3个tRNA的结合位点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习题

]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习题 一.DNA结构习题 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且A≠C时,下列四个式子。正确的应该是() A.(A+T)/(G+C) =1 B.(A+C)/(G+T)=1 C.(A+G)/(T+C) ≠ 1 D.(G+C)/(A+T)=1 的一个单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A0。4和0。6 B 2。5和1。0 C 。0。4和0。4 D0。6和1。0 3.在一个标准的双链DNA分子中,含有的35%的腺嘌呤,它所含有的胞嘧啶是() A 15% B。 30% C 。35% D。70% ' 4.甲、乙两种DNA分子有相同的碱基对(1000),但是他们的碱基组成不同,甲含有44%的C+G,乙含有66%C+G。在甲、乙的DNA中各含有T的数量为()A. 340、560 B。240、480 C。560、340 D。480、240 5.假设在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中,含有鸟嘌呤240个,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4%,在此DNA片段中,胸腺嘧啶的数目和所占百分比是() A.260、26% B。240、24% C。480、48% D760、76% 6.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和C之和占全部总碱基的35。8%,其中一条链的T和C分别占该链总碱基数的32。9%和17。1%。问它的互补链中,T 和C分别占该链总碱基数的() A.32.9%、17。1% B31.3%、18。7% C18.7%、31。3% D17.1%、32。9% 7.在双链DNA分子中,有腺嘌呤P个,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N/M(M>2N),则该DNA分子中鸟嘌呤的个数为() A.(PM/N)-P B.(PM/2N)-P 2N } 8.分析一个DNA分子时,发现30%的脱氧核苷酸含有腺嘌呤,由此可知该分子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含量的最大值可占此链碱基总数的() A.20% B 30% C。40% D。70% 9.下列哪项对双链DNA分子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A若一条链的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的A和T的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的G的数目为C的2倍,则另一条链的G的数目为C的0。5倍。C若一条链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比例为2:1:4:3 D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2:1 10.在一个DNA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46%,其中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第三章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学习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自主学习】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氨基酸多种多样的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 提示【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①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_________。 ②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______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 ③注射__________的S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④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小鼠体内分离___型活细菌。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_______。 3、艾弗里的体内转化实验

结论:转化因子是_______。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_______,它的组成成分只有__________ 侵染大肠杆菌后,在_______的作用下,利用_______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2、赫尔希和蔡斯实验 (1)过程 第一步:培养标记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有35S的培养基→获得含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含有32P的培养基→获得含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标记T2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大肠杆菌→获得蛋白质含有标记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大肠杆菌→获得DNA含有标记的噬菌体。 第三步:分别用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四步:搅拌、离心、放射性检测。 (2)结果: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中;含有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3)结论: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探究学习】 ?【探究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1、对比第一、第二组实验分别说明:R型细菌____毒,S型细菌____毒。 2、对比第二、第三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____毒。 3、在第四组中是什么导致了小鼠的死亡? 4、在第四组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了S型活细菌,说明什么? (参考选项A:S型细菌没被彻底杀死。B:S型细菌死而复生。C:R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为什么选择这个选项?) 5、该实验的推论是什么?

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的内容,主要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本节内容是“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的延续,是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①通过探究、设计分析“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得出DNA复制的特点。②通过自主学习,文字与模型的转换等活动,掌握“DNA复制过程”。 DNA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是遗传分子基础的重点内容之一。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遗传信息的表达”和“中心法则”奠定基础。本节内容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进化等密切相关。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 二、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从知识上来说经过“细胞的增殖”和“减数分裂”的学习,学生对DNA复制有了一定了解。学习过“孟德尔定律”和“伴性遗传”已经具备一定的假说-演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区域歧视和职业歧视等,有碍于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DNA复制探究实验,得出DNA复制的特点。 2.通过模拟DNA复制过程,掌握DNA复制过程。 能力目标: 1. 尝试通过模型制作,抽象思维分析,运用假说-演绎法,发散思维法,探究DNA复制的方式。 2. 尝试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运用文字与活动的转换来模拟DNA复制过程,完成DNA复制过程的模型建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观看“Who Am I ?”视频,对模型进行找茬,自己制作模型等,促进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2.重温经典实验,体验科学家认识DNA复制的探索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魅力。 3. 通过DNA复制过程的模型找茬、构建与分析,认同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并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DNA复制方式和过程。 难点:通过探究DNA复制方式培养理性思维、立德树人。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设计逐层假说演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用史而不受史的约束。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构建好知识后,通过从文字与模型的转换,培养学生文字转换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单元练习 第九单元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遗传密码 2、translation 3、exon 4、intron 5、transcription 6、冈崎片段 7、逆转录8、半保留复制9、切除修复10、PCR 二、填空题 1. 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复合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组成的。 2. 在肽链合成起始后,肽链的延长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3. tRNA 携带氨基酸的过程实际上是由_________酶催化的一种酶促化学反应。 4 .RNA 聚合酶沿DNA 模板链_________方向移动,RNA 链则按_________方向延长。 5. 能引起框移突变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突变。 6. 在DNA 复制中,RNA 起________作用,DNA 聚合酶Ⅲ起合成和_________作用。 7.DNA 复制延长中起催化作用的DNA 聚合酶在原核生物是_________,真核生物是_________ 。 8.UvrA 、UvrB 、UvrC 三种蛋白质在DNA 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有酶的作用。 9.DNA 的切除修复过程中,除去损伤链,在原核生物主要靠_________? 蛋白;真核生物靠_________蛋白。 三、选择题 1.DNA 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若一完全被标记的DNA 分子,置于无放射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代,所产生的四个DNA 分子的放射性状况如何? A. 两个分子有放射性,两个分子无放射性 B. 均有放射性 C. 两条链中的半条具有放射性 D. 两条链中的一条具有放射性 E. 均无放射性 2. 真核细胞染色体DNA 的复制方式是: A. 一个固定起始点的单向复制 B. 一个固定起始点的双向复制 C. 有固定起始点的滚动环式复制 D. 多个固定起始点的双向复制 E. 环式高度不对称复制 3. 有关DNA 聚合酶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 A. 以DNA 为模板,催化四种脱氧核糖核酸的逐步聚合 B. 需要具有3 '-OH 末端的RNA 引物 C. 具有3 '→5 '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因而能纠正复制中的错误 D. 具有5 '→3 '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因而也具有整修DNA 分子变异损伤的作用 E.cAMP 是该酶的变构激活剂 4.DNA 复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有解链蛋白参加 B.DNA 聚合酶Ⅲ水解除去RNA 引物 C. 半保留复制 D. 四种dNTP 为原料 E. 有DNA 指导的DNA 聚合酶参加 5. 大多数情况下DNA 复制的规律中,除哪一项外都是正确的? A. 以复制叉定点复制,通常为双向等速移动 B. 复制的方向一律为5 '→3 ' C. 前导链( 领头链) 和延缓链( 随后链) 都不是连续复制 D. 必有冈崎片段,引物必须切去 E. 最终由DNA 连接酶连接 6. 哪一项描述对于DNA 聚合酶Ⅲ是错误的? A. 催化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早期DNA 的5 '- 磷酸末端 B. 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链上 C. 需四种不同的5 '- 三磷酸脱氧核苷 D. 可以双链DNA 为模板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讲解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目标】 1、通过总结前人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和思路。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 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rough) S型菌——有荚膜,使人或动物患病,菌落光滑(smooth) (2)体内细菌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 要点诠释: ①实验内容: 注射结果

第一组:无毒R 型活菌 小鼠 不死亡 第二组:有毒S 型活菌 小鼠 死亡 第三组:有毒S 型活菌 有毒S 型死菌 小鼠 不死亡 第四组:无毒R 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 型菌 小鼠 死亡 S 型活菌 S 型活菌 ②结果分析 第一组实验结果说明R 型细菌没有毒性 第二组实验结果说明S 型细菌有毒性 第三组实验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菌没有毒性 第四组小鼠死亡,证明R 型细菌能转化为S 型细菌,说明S 型细菌含有促使R 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③实验结论 S 型死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1944年·美国·艾弗里) 要点诠释: ①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 型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并且DNA 的纯度越高,转化就有效;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 型活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②分析结论:DNA 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DNA 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4)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者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养细菌 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 注射 加热 结果 注射 结果 注射 结果 分离 培养

第6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2节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教案

第6章第2节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课题: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介绍遗传物质的功能,包括DNA分子的复制功能,以及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及其生物性状的功能。 初中教材中主体一“人体”中相关教学内容是“人体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其中有“染色体和基因”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是能说出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学生对染色体和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有初步了解,前一节教学内容在探究人类研究遗传物质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学习了DNA的构成和结构,本节就DNA的功能展开探索,并归纳为中心法则这一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 学生有机化学的基础极弱,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在采用图像和动画等直观方法和多用比喻等方式降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难度。用列表法归纳和总结DNA的功能,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要求学生采用举例、说出相关概念等方式说出对中心法则的理解,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DNA与蛋白质的分工与联系,以这个方式帮助学生将相关内容整合成一定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简述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过程。 能说出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和密码子和DNA分子于RNA分子的关系及相互关系。 能用中心法则解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DNA分子的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的基础上,感受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了解密码子的功能,注意DNA核苷酸排列顺序与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中,体验核酸和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分工和联系,以及基因对蛋白质合成的控制功能。 重点与难点: 重点:DNA复制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合成) 中心法则 难点:DNA复制 遗传信息的转录 遗传信息的翻译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DNA复制 第2课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第3课时: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完整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课标对本内容的要求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近几年的高考考纲知识点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求为II级。课标和考纲对此均做了较高的要求,其原因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②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确立依据: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史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生物学思想、技术手段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3、重点与难点

第6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1节遗传信息教案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课题: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1节遗传物质 教材分析: 本章以遗传信息为主线,讨论遗传物质(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所具有的化学特征和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以及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操作与应用。从遗传信息这个视角出发,注重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的流动,以及在生物体之间的流动。 本主题是在初中生命科学以及高中生命科学“生命的基础”的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系统地、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节遗传信息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过程,导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通过分析DNA分子的化学成分,引出DNA双螺旋结构。另一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则放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为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思考此实验证实了什么,还有哪些有待改进。 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图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DNA的组成单位、碱基配对原则及空间结构。教材安排了两个实验,即“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和“DNA的粗提取和物理性状观察”,以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结构,以及碱基配对原则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并且从遗传信息的角度,强调DNA分子的多样性以及基因的概念。 教学设计: DNA是遗传物质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噬菌体侵染实验”,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实验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些什么?希望通过实验验证什么?为什么选择噬菌体?为什么使用同位素?你如何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询科学家的思维脉搏,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同时获得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教学难点,从脱氧核苷酸——多核苷酸长链——双螺旋空间逐步展示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再让学生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图中寻找DNA 分子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从探询中体会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特性。 从基因的定义出发寻找基因与DNA、染色体、性状、脱氧核苷酸的关系,在分辨概念的关系中理解基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DNA是遗传物质 第2课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蕴藏在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史,描述相关的实验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试题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07模拟 1.(07黄冈模拟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2.(07北京模拟题)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A A.小鼠死亡 B.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 C.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07长沙一中月考题)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其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C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D.可在DNA中找到15N、 32P和35S 4.(07长沙模拟题)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两次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的作用是 B A.稀释血液、冲洗样品 B.使血细胞破裂、降低NaC1浓度使DNA析出 C.使血细胞破裂、增大DNA溶解量 D.使血细胞破裂、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5.(07佛山二中月考题)“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A A.制备鸡血细胞液→提取细胞核物质→溶解→析出DNA的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鉴定DNA B.制备鸡血细胞液→提取细胞核物质→溶解并析出DNA→DNA的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鉴定DNA C.制备鸡血细胞液→溶解DNA→提取细胞核中DNA→DNA的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DNA的鉴定 D.制备鸡血细胞的细胞核物质提取液→溶解DNA并析出→滤取DNA的粘稠物→DNA的再溶解→提取较纯净的DNA→DNA的鉴定 6.(07济南模拟题)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B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②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④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⑤杨树的遗传物质是DNA A.①②④ B.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7.(07咸阳联考题)病毒甲具有RNA甲和蛋白质外壳甲,病毒乙具有RNA乙和蛋白质外壳乙,若将RNA甲和蛋白质外壳乙组装成一种病毒丙,再以病毒丙感染寄主细胞,则细胞中产生的病毒具有A 甲和蛋白质外壳甲甲和蛋白质外壳乙 乙和蛋白质外壳乙乙和蛋白质外壳甲 8.(07山东威海一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D ) A.有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9.(07湖南长沙模拟题)下列生物中既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又有相同代谢类型的一组是(A) A.硝化细菌和水稻 B.大肠杆菌和牛 C.烟草花叶病毒和噬菌体 D.硫细菌和人蛔虫 10.(07潍坊模拟题)关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小麦的遗传物质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B.人类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属于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成就 C.细菌在二分裂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和染色质也进行复制 和烟草花叶病毒都是RNA病毒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一必修二学案:第三章_第三节_遗传信息的传递_word版有答案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 1.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2.DNA的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是指每个 新合成的子代DNA分子中都保留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 3.DNA复制需要DNA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做原料以及酶和能量。 4.DNA能精准复制是因为它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了精确的模板和准确 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 5.DNA分子的复制可以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证了遗传信息的 连续性。 对应学生用书 P52 DNA的复制 1.DNA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 概念以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2.DNA (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做模板。 (2)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 (3)酶:DNA聚合酶等。 (4)能量:ATP供能。 3.DNA复制的过程

亲代DNA解旋,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单位,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子链与相应的母链盘绕成子代DNA分子。 4.DNA复制的特点 (1)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边螺旋(不是两条母链完全解开后才合成新的子链)。 (2)方式: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5.准确复制的原因和意义[判断] (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的准确进行。(√) (3)通过DNA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6.复制的意义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 7.复制的保障 DNA分子之所以能自我复制,取决于DNA的双螺旋结构,它为复制提供了模板;同时,由于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特性,因此能确保复制的准确性。在复制过程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发生差错,这种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巧学妙记] DNA分子复制记忆口诀:一所、两期、三步、四条件 一所复制的主要场所:细胞核 两期复制的主要时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三步复制步骤:解旋→复制→延伸及重新螺旋 四条件复制需要的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 1.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场所只有细胞核吗?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场所是什么? 提示:不是,还有线粒体、叶绿体。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拟核。 2.若用15N标记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用含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一次。那么,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两种情况下产生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 提示:半保留复制:两个子代DNA分子都为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全保留复制:子代DNA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