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摘要: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以来,对于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们众说纷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还是一种制度。要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一要把握好一个核心环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基本国情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科学的估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以来,逐步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重大命题。

各国研究机构和政要,不断揣摸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并各自作出符合他们胃口的解释。例如,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对中国经济情况的一份报告中说:与其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不如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顾问曾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顾问也说:中国搞资本主义比俄罗斯聪明,说是搞"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说搞资本主义。

国内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褪色的社会主义,退到新民主主义,只是为了照顾影响,才说是"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搞新民主主义。也有人认为,中国特色,就是把已被打倒了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又"请"了回来。还有人说:"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已有20余载,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因此,怎样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的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还是一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着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新局面,胜利地完成"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一、二步,在此基础上,现在正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的国际形势,我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保持了社会稳定,巩固和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在旧中国却难以实现。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怎样实现现代化,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样板可资借鉴,尽管也有现代化一般规律可循,但由于中国自身的特殊性,必然要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历尽曲折坎坷,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这是一条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一条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胜利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的一种全新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些基本制度既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示出强劲的活力。总之,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中艰辛探索的重大成果。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基本国情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把握好这个核心环节,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曾指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社会主义的;二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联系实际,划清真假社会主义的界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反对和抵制假社会主义,放弃和纠正对社会主义的误解。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

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针对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从而比较彻底地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线。

邓小平首次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是我们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要领。

邓小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论断,解决了在理论和实践上长期困扰中国共产党的难题,这有如坚冰已被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一切迎刃而解。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的巨变,正是从正确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开始的。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也必然是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再认识紧密联系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正确揭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基本路线和政策。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特别指出:"明白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的比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没有完全搞清楚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完成怎样的历史任务,由此犯了"左"的错误,

使国家和人民蒙受很大损失。

痛苦的教训使人深思和醒悟。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同时,党中央和邓小平高度重视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再认识。在十三大前夕,邓小平郑重提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国内主要矛盾和今后的根本任务作出了判断,并据此正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第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党的十三大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点作了全面的阐述,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限、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邓小平在十三大以后继续思考着这个带全局性的大问题,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是一个深谋远虑的科学预见。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而且要深刻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更长久、更艰巨、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历史进程。我们切忌急躁,切莫悲观,必须作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第三,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都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讲初级阶段,不仅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因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这两个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过程中。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的当今世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科学的估量。

我国实现从关门建设到开门建设这个历史性转变,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怎样正确估量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致力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估量,着力正

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29年来,中国共产党全面、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把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正确回答了这些至关重要的基本问题。

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代资本主义作出科学估量。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对资产阶级的作用作过重要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重要观点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1980年8月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曾鲜明地指出:"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这个论断,既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观点,也表明了对一个半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客观态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第二,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观点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现象。列宁在20世纪初曾认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然而,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从世界上消失,相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

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因此,有些人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论断产生了疑惑。为此,江泽民作出了精辟的分析:"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也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也不行。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不成立了呢?当然不是。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

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还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对此,一方面,我们"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次,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马克思在《历史学笔记》中,曾经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他认为:在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里,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下,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可以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这个设想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启示。1918年,列宁依据这个设想提出了这样的公式:"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个设想也给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向外国学习"的方针,只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能很好兑现。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指出:"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邓小平的这个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

对外国经验、外国模式决不照抄照搬,而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为我所用。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有效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陈雪薇,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