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实习教程实习1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实习一

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水平岩层地质图河北省石家庄嶂石岩

一、目的要求

1、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

2、了解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二、实习用具

三角板、量角器、铅笔、厘米方格纸每人准备一张米格纸,105cm×75cm,平均分三个:35cm×75cm。

三、内容说明

(一)、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

1、地质图

①地质图的概念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尺概括投影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地质图的种类很多,如区域地质图、矿产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岩体地质图等等。

②.地质图的构成

一张正规的地质图包括:图名、图幅代号(以国际分隔为单位)、比例尺、主图(即地质图)、图例、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图幅结合表和责任表等几部分。

③.地质图图式

综合地层柱状图

接图表

④.地质图图式格式 纸张大小:49×44 cm

主图:38 ×26.5 cm

左边空3 cm,装订

上余6 cm作图名、比例尺 下留11.5 cm,图切剖面 右面作图例

图名及图幅编号表明图幅所

在地区和图

的类型

主图

图例:地质图上各种地质现象的符号和标记。(1)图例要按序排列:地层→岩石→构造→其它内容;

(2)地层图例:由上而下,由新到老;若横排则从左到右,由新到老;(3)岩浆岩图例:已确定时代的按由新到老排列,同时代岩类按酸性到基性顺序排列。

(4)构造图例:地层线和断层应区分实测和推测。

图例

●图例中的花纹要与剖面图的样式一致

●长12mm, 宽8mm

●整体由碳酸盐岩到碎屑岩, 局部由粗到细或者反过来●排列整齐美观

灰岩白云岩粗粒砂岩细粒砂岩千枚状板岩

范例

A

B

◆正规地质图应附有切过图区主要地层、构造的剖面图。一般放在地质图下面,用剖面标号表示,如:A —B 等◆剖面图比例尺与地质图一致。剖面图同一高度上注明剖面方向,剖面图上方标注重要山岭、河流、城镇等。◆剖面位置一般是北左南右、西左东右。

◆剖面图例与地质图例要一致。在同幅图上可共用图例。

与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的 ?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 ——×××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读图步骤: ①先图外,后图内; ②先地形,后地质; ③先地层,后构造。 ?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 ?怎样读?边看边记 1.地层 ?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 ?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 ?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两翼产状、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 ?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 ?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

?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 ?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 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地质构造图)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构造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地堑和地垒 地堑: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下降盘。地垒: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上升盘。 2、断层三角面 当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的侵蚀切割,会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是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常见于山区或山地与盆地、平原的分界处。 3、拉分盆地 是走滑断层拉伸中形成的断陷构造盆地,是一种张剪性盆地。其发育快、沉降快、沉积速率大、沉积厚度大、沉积相变化迅速。拉分盆地一般分为“S”型和“Z”型,左行左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S”型,右行右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Z”型。 4、纯剪切与简单剪切 产生均匀变形的剪切作用有两种:纯剪切(pure shear)和简单剪切(simple shear)。 纯剪切变形的主应变方向不随变形的递进而转动,所以又称非旋转变形或共轴变形,但两条主应变线的长度却分别持续伸长或持续缩短。纯剪切变形过程中,除主应变线以外的所有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都随变形的递进作有规律的变化。拉伸与压缩作用产生纯剪切变形。 简单剪切变形的两个主应变线的方向和长度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所以又称旋转变形或非共轴变形。简单剪切过程中除了平行剪切面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不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以外,其他所有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都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简单剪切变形由一系列平行的滑动层受剪切滑动而形成。 5、动态重结晶 在初始变形晶粒边界或局部的高位错密度处,储存了较高的应变能,在温度足够高的条件下,形成新的重结晶颗粒,使初始变形的大晶粒分解为许多无位错的细小的新晶粒。 6、底辟构造 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7、平衡剖面 指将剖面中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原则和方法全部复原的剖面,是全面准确表现构造的剖面。平衡剖面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检验地震解释结果的正确性、构造变形的定量研究和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平衡剖面基本原理为:如果变形前后物质的体积不变,则在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上体现为“面积不变”;如果变形前后岩层厚度保持不变,则转化为“层长不变”。所以,平衡剖面技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遵循岩层层长或面积在几何学上的守恒原则,将已变形的剖面恢复到未变形状态或从未变形地层剖面依据变形原理得到变形剖面的方法。 8. 构造窗和飞来峰 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蚀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飞来峰表现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常常表现为在较年青的地层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老地层。

景陵峪构造报告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

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李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 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2.1地层分布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 (共40道) 序号 内 容 图 形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 -K 、O -P 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 :水平产状 O-P :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

线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 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 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 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 Ans: 1) 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 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 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中科院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1应变椭圆:在二维应变中,初始为单位半径的圆,经均匀变形后为一椭圆。 1.2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互层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块段状,即石香肠。 1.3窗棂构造:由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状的大型线状构造,他代表横向上挤压缩短。 1.4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种,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晚期褶劈理,与糜棱面理成小角度(约35°)相交,其运动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A-线理:是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由于其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顾又称A 型线理,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1.7.S-C-C’面理: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 面理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C面理的挤压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皱:指褶皱枢纽与A线理平行的褶皱,常发育于强烈韧性剪切带中。褶皱轴与a线理具有等同的运动学意义,即指示物质运动方向。 1.9鞘褶皱: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1.10.眼球构造: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可分为σ型和δ型。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矿物组成 1.12雪球构造: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双重逆冲构造:它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14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1.15剪应变(shear strain):在二维应变中,某直线与由它顺时针转90o所成直角在变形后的改变量ψ的正切叫该直线的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构造地质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系统的构造地质学知识和野外室内工作方法;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共设置下列3个研究方向。 1、石油构造分析 2、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 3、变形分析与应用构造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5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5学分内。 (一)学位课8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地质统计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二)选修课18门(34.5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选修课包括第二外国语和体育课,二者均不计学分。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 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 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 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 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 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 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 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微观机制:岩石内部质点位移后获得一定的位能,外力解除后,可发生弹性变形回复或弹性回跳。 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性变形。

构造地质学复习试题形式含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4分)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4分)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4分) 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4分) 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4分) 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4分) 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4分) 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4分) 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4分) 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4分) 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4分) 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4分) 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

教材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剖析

教材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剖析 地理概念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地理概念的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对于地理概念的教学,笔者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透彻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全部对象。例如:地质构造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或变位,”这是一切地质构造具有的本质属性。地质构造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地质构造本身及研究的范畴(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和研究的条件(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所谓地理概念明确,就是即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本质属性,又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对象、范围、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给学生交代清楚,并且从这两个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确概念。如检验“地质构造”这个概念是否明确,可以这样设问“什么叫地质构造?”这就是从内涵方面来检验,也可以这样提问“地堑、背斜、角峰、石笋”哪些是地质构造?哪些不是地质构造?这是从外延方面来检查。如果不能准确地说出什么是地质构造,也不能指出哪些是(或不是)地质构造,那么对于地质构造这个概念,则是不明确或不够明确。 二、弄清概念的关系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是孤立的,地理概念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每一个概念,而且还要弄清相互之间的关系。 地理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同一关系 既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如低气压和气旋是两个概念,但表示的是同一地理现象。 2.并列关系 既在同一属概念下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它们都是外力作用这个属概念下的三种概念。它们有属概念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 3.交叉关系

构造地质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 1. 递进变形; 2. 枢纽; 3. 张节理; 4. 地垒与地堑; 5. 水平断距; 6. 飞来峰和构造窗; 7. 叶理; 8. 流线; 9. 韧性剪切带;10. 应变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1. 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和角度不整合; 2.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和(); 3. 兰姆赛(Ramsay)依据褶皱横截面上等倾斜线型式和褶皱岩层厚度将褶皱划分为()类()型;4、逆冲推覆构造是由倾角小于()的低缓逆冲断层面及上盘推覆距离大于()的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组合构成的构造型式; 5. 劈理可以划分为()、()和()等基本类型; 6. 水平岩曾是指倾角小于()的岩层; 7. 面状构造的倾向为300°,倾角为50°,用方位角法表示为();用象限角法表示为()。 三、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简述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 2.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区别。 3.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5.绘图说明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四、论述题(25分) 1.沉积岩地区如何确定断层的存在(9分); 2.里卡德(Richard)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划分哪几 种褶皱类型、各种类型由什么特点?(10分) 3.用莫尔圆绘图表示双轴应力状态,并说明其物理意 义(6分)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 1.递进变形:从初始状态至最终状态之间,岩石变形 的全过程,用于理解和描述变形过程(演化)。 2. 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水平线,也可以是倾斜线。 3. 张节理: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垂直于最大拉伸方向产生的节理。 4. 地垒与地堑:在水平拉伸变形条件下形成的正断层一般是高角度的(倾角60°±)。共轭出现的正断层相向或相背倾斜,并在运动过程中导致断块体相对上升和下降,从而形成地堑和地垒。 5. 水平地层断距:在垂直于被断岩层走向的剖面上,测得断层两盘上相当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6. 飞来峰和构造窗:逆冲断层或推覆构造,均是由老的地层组成的异地岩块,叠置于由年轻地层组成的原地岩块之上,并因侵蚀作用造成一系列飞来峰和构造窗。 7. 叶理:岩石内透入性要素的面状排列。 8. 流线:主要是针状、柱状、长条状矿物(角闪石、辉石、长石等)、长条状析离体和捕掳体等长轴呈定向平行排列称为流线。 9. 韧性剪切带:一些断层不见断层面,但可见明显位移,称为韧性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它们形成于地壳深部层次。 10. 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1. 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2.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3. 兰姆赛(Ramsay)依据褶皱横截面上等倾斜线型式和褶皱岩层厚度将褶皱划分为(III)类(V)型; 4、逆冲推覆构造是由倾角小于(30°)的低缓逆冲断层面及上盘推覆距离大于(5km)的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组合构成的构造型式; 5. 劈理可以划分为(破劈理)、(板劈理)和(褶劈理)等基本类型; 6. 水平岩是指倾角小于(5°)的岩层; 7. 面状构造的倾向为300°,倾角为50°,用方位角法表示为(300°∠50°);用象限角法表示为(N60°W, 50°W 或N)。 三、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简述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 切穿第四纪沉积物;温泉;河流转向;河流阶地;地震。 2.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区别。 1.作用力方向与变形岩层之间的关系。 2.岩层厚度变化。 3.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的缺失;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性和岩相常常有很大差异;生物演化具有不连续性;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沉积间断或从未沉积,或沉积后剥蚀;不整合面上常常有因长期风化形成的底砾岩和一些特殊的矿产(铝土矿等);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上覆岩层的底部层位覆盖在下伏岩层的不同层位上;上下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角度不整合形成历史包括下降、沉积→褶皱等变形、变质、岩浆侵入、隆起、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理论意义:反映上、下地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展顺;构造层划分的重要标志;岩石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参考;古地理,古构造演变的研究。实际意义:不整合面与矿产关系密切——铁、锰、磷、铝土矿,岩浆热液型矿床,石油、天然气。 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类型I—穹-盆式:晚期滑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的轴面平行或低角度相交,但与早期褶皱的枢纽高角

地质学类 考研书目总结

地质学类考研书目总结 转载自:https://www.360docs.net/doc/b85765227.html,/viewthread.php?tid=215933 地质学类考研书目总结 CuiHuan总结 地质学基础 南京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编地质出版社 中山大学 《普通地质学》第2版,夏邦栋编,地质出版社,1995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1-9、14-17章,杨树锋浙江大学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地质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李叔达等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1995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 兰州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编地质出版社1987 《地球科学概论》,兰玉琦、杨树锋、竺国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地质出版社1995 《现代地质学讲座》赵懿英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海洋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编著,地质出版社,1998 东北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1998年 吉林大学 《地质学基础》李亚美、陈国勋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4(第1版),1994(第2版)《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4 《地质学原理》张宝政、陈琦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3。 矿物学 北京大学 《结晶学导论》罗谷风地质出版社1985年1月 《矿物学导论》陈武地质出版社1985年1月

北京大学教学教材 《晶体学基础》,秦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矿物学基础》,秦善、王长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教学参考书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3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22nd版), Andrew Putnis, 2001 Manual of Mineral Science, Cornelis Klein, 2002 南京大学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山大学 《结晶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编,地质出版社,1995 中南大学 《晶体光学》李德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质科学院 晶体光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内部教材林培英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相关的:东北大学矿物材料化学 《现代材料化学》刘光华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岩石学 北京大学 《岩石学》乐昌硕地质出版社1984年1月 南京大学 《火成岩石学》孙鼐、彭亚鸣等编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冯增昭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山大学 《岩石学简明教程》,翟淳编,地质出版社,1995 中南大学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主编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曾永孚主编地质出版社 《变质岩石学》贺同新主编地质出版社 《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编,地质出版社,2005 中国石油大学 《沉积岩石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赵澄林 浙江大学复试 《简明岩石教程》卫管一、张长俊,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变质岩石学》王仁民等地质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整和接触、不整合接触两种基本类型。 2、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种基本类型。 3、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4、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125°∠45°中的125°表示倾向、45°表示倾角。倾斜岩层的符号为,直立岩层的符号为,水平岩层的符号为,倒转岩层的符号为。 5、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阶段。 6、物体内一点单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分析,在与挤压或拉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0 。在距主应力面45°的截面上,正应力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剪应力值也等于主应力的一半。在平行于单轴作用力的截面上,正应力为最小,剪应力为0 。 7、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可以划分为: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翻卷褶皱等五种类型。 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平行褶皱,是由于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和构造盆地。 10、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岩层通过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两种不同方式形成褶皱。 11、两组节理的交切关系主要表现为错开、限制和互切三种,据此可确定节理的形成先后。 12、剪节理的尾端变化和连接形式通常有:折尾、菱形结环和交叉。 1

13、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节理可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四种类型。 14、平移断层中,根据其相对平移方向可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两类。 15、断层碎裂岩是脆性变形产物;断层糜棱岩是韧性变形产物。 16、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几何关系,断层可以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三类。 17、根据剪切带发育的物理环境和变形机制,可划分为: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四种。 18、根据劈理的构造特点和形成方式,将劈理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流劈理、破劈理、和滑劈理。 19、不连续劈理按微劈石域的结构,可分为结构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20、大型线理构造主要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和压力影构造等。 二、名词解释 1、岩层的走向与倾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 层的走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 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就是岩 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2、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 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成为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 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 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了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 1

构造地质学_大题(超全)

构造运动类型?答:(1)按照运动方向:①水平运动②垂直运动(升降运动)(2)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①古构造运动: 发生在第三纪之前的构造运动②新构造运动:发生在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③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答:1、野外观察、地质填图2、物探、钻探3、遥感、航片、卫片4、数理统计5、力学分析6、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泥料模拟、光弹模拟)数值模拟 )7、构造历史分析8、多学科综合分析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理论意义 (1) 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2) 探讨地壳运动的动力方向和来源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 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水文地质问题、地震问题、矿产资源的分布、环境问题等。 岩层产状有哪些?及其相对应的概念?答: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运动,形成了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岩层。直立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形成了岩层面与水平面垂直的岩层。倒转岩层:沉积岩岩层形成的初期处于原始水平状态,后来可遭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构造变位,使岩层的顶、底面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岩层面也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 沉积岩的顶底面包括哪些?如何识别新老岩层?答:利用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可用于判断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有:斜层理、粒级层理、波痕、泥裂、雨痕、冲刷痕迹、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等 不整合的识别标志?答:(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上下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相差较远,或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或种、属的突变,说明当地在某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发生过巨大变化,发生过沉积间断。(2) 沉积方面的标志:上覆地层的底部常有由下伏地层的碎块,砂砾组成的底砾层,此外,上下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的截然不同;在两套地层之间有一个较平整的或高低不平的剥蚀面(3) 构造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的的产状不一致★下伏地层中的构造变形较上覆的新地层要强,构造变形的期次也要多于上覆的新地层★下伏地层中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延伸到不整合面时就被上覆地层所截交覆盖★一般来说,上,下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金振民,姚玉鹏。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6):644-650。 兰姆塞J G,胡伯M I 等,1983。刘瑞殉、常志忠、张荣昌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郝天珧,戴黎明,刘鑫,刘丽萍。新世纪构造地质学的纵深发展: 深海、深部、深空、深时四领域成就及关键技术。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0,17(3):27-43。 罗金海,于在平。《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1,3(总第39期):62-64. 罗金海,李继亮,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 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4,3:75-77。 马杏垣。论伸展构造。地质科学,1982,7(3): 15~21.

构造地质学试及答案解析

构造地质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1分)。 1、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A ) A 与倾伏角相同 B 比倾伏角大 C 比倾伏角小 D 与倾伏角无关 2、构造地质学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变化围很大,其中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对象( A ) A 中型、小型构造 B 小型、微型构造 C 大型、中型构造 D 巨型、大型构造 3、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B ) A 平行不整合 B 角度不整合 C 整合 D 假整合 4、在单剪状态下,剪切面平行( A ) A 应变椭球体的XY面 B 应变椭球体的XZ面 C ab 运动面 D 应变椭球体的YZ面 5、线理延伸向与应变椭球体A轴一致的A型线理有( C ) A 香肠构造 B 皱纹线理 C 矿物生长线理 D 交面线理

6、褶皱外弧曲率相同,等倾斜线等长的褶皱是( B ) A 相似褶皱 B 等厚褶皱 C 平行褶皱 D 顶薄褶皱 7、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B ) A σ2直立,σ1σ3水平 B σ1直立,σ2σ3水平 C σ3直立,σ1σ2水平 D 任意 8、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B )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 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 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0.5分) 1、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 .. 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 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 .. 向弯曲. 2、岩变形的四种基本式为平移转动形变和体变、。受力物体的形变 可以分为均匀形变 ....和非均匀形变 ..... 。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讲稿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讲稿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综合读图 目的 ?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 ——×××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读图步骤: ①先图外,后图内; ②先地形,后地质; ③先地层,后构造。 ?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 ?怎样读?边看边记 1.地层 ?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 ?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 ?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两翼产状、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 ?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 ?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 ?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 ?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 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