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操作规范(完整资料).doc

脑电图操作规范(完整资料).doc
脑电图操作规范(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脑电图检查前清洗头发,前一天停用镇静定眠药。检查前向病人解释:脑电图检查无痛苦;检查时应保持心情平静;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静止不动;如何作好“睁闭眼“试验,过度换气及闪光刺激。

2、电极:头皮电极以盘状电极效果最好。针电极因其在头皮下的部位不准确,阻抗高,引起病人痛苦,国际上已不再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应用针电极时必须用一次性针电极以避免感染。柱状电极因其不易固定已很少使用。

3、电极位置: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图1、10-20系统示意图

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联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联线。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见图2。如图2,从鼻额缝向后10%为Fpz (额极中线)电极,从Fpz 向后20%为Fz(额中线),以后依次每20%为一个电极位置,从Fz向后依次为Cz(中央中线),Pz (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间的距离应为10%。

图2、鼻额缝至枕外粗隆各电极示意图

另一基线为双耳前窝联线(见图3)从左向右距左耳前窝10%为T3(左中颞)电极,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应与鼻额缝枕外粗隆联线Cz相重合,Cz向右20%为C4(右中央),T4(右中颞),T4应距右耳前窝10%。

图3、双耳前窝连线各电极位置示意图

从Fpz通过T3至Oz联线为左颞平面,距Fpz向左10%Fp 为1(右额极),从Fp1每向后20%放置电极一个。依次为F7(左前颞)、T3、T5(左后颞)及O1,其中T3为此线与双耳前窝联线之交点,O1应距Oz10%。右侧与此相同从前到后为Fp2(右额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O2(右枕),见图4。

从Fp1至O1及Fp2至O2各做一联线,为矢状旁平面,从Fp1向后各20%分别放置电极一个,左侧为F3(左额),C3(左中央)及P3(左顶),P3应距O120%。右侧与此相同,电极为F4(右额)C4(右中央)及P4(右顶),见图5。

双侧参考电极置于左右耳垂(A1,A2)新生儿和婴儿可置于双侧乳突(M1,M2)。

测量时应用标志笔在头皮上点出电极位置。测量后用70%酒精或丙酮充分去脂后用导电胶将盘状电极一一粘于正确位置上。

长期监测脑电图除用导电胶外,加用火胶固定电极。

电极安放完毕测头皮电极间阻抗,应小于5K?,而且各电极阻抗应基本匹配。

特殊电极:必要时可以加特殊电极,如蝶骨电极用于癫痫或疑为癫痫的病人,硬膜外电极及深部植入电极用于癫痫人手术前或手术中定位。

4、导联:每一个放大器有两个输入端。有两种基本导联。

(1)参考导联:记录电极进入输入1,参考电极进入输入2。在16道脑电图仪具体安置如下:

Fp1-A1,Fp2-A2,F3-A1,F4-A2, C3-A1,C4-A2,P3-A1,P4-A2, O1-A1,O2-A2,F7-A1,F8-A2,T3-A1 ,T4-A2,T5-A1,(2)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分别进入放大器的输入1和输入2。常规应用两种导联:纵向双极异联:Fp1-F3,Fp2-F4,F3-C3,F4-C4,C3-P3,C4-P4,P3-O1,P4-O2,Fp1-F7,Fp2-F8,F7-T3, F8-T4, T3-T5, T4-T6,T5-O1,T6-O2。横向双极导联:Fp1-Fp2,F7-F3,F3-Fz,Fz-F4、F4-F8,A1-T3,T3-C3,C3-Cz,Cz-C4,C4-T4,T4-A2,T5-P3,P3-Pz,Pz-P4,P4-T6,O1-O2。

此外可根据临床需要增添顺时针环状导联,逆时针环状导联,横向三角导联,小三角导联等。

5、放大器:有4项主要功能。

(1)敏感性:输入电压和波幅之比,单位为μv/㎜。国际通用敏感性为10μv/㎜或7μv/㎜。

(2)时间常数:输入电压通过放大器后衰减63%所需的时间。国际通用0.3秒。

(3)高频滤波:又称低通滤波。国际通用75Hz即大于75Hz 的频率通过放大器后明显衰减。改变放大器参数来消除伪迹是错误的,因可以导致波形,波幅失真。

(4)交流滤波:仅使50Hz或60Hz电流(视输入电源周期数而定)明显衰减。国际脑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会规定尽量不用交流滤波。但目前国内受脑电图室设备的限制,可以用交流滤波。

6、记录速度:用记录纸的脑电图仪纸速应为每秒30㎜。用荧光屏扫描显示的脑电图仪,在具备自动测量频率条件下扫描速度可变,仍以每30㎜相当1秒为宜。

7、检查程序:常规脑电图记录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睡眠监测至少应包括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录像脑电图监测最好监测到与过去发作完全相同的1次发作。在描记中病人任何动作均应及时记录于记录纸上,尤其出现发作时更应详细记录。

(1)应包括参考导联、纵向双极导联及横向双极导联。

(2)应在参考导联中进行生理反应及诱发试验。

(3)睁闭眼:在参考导联,基线平稳时做3次睁闭眼,每次3秒钟,间隔10秒。

(4)过度换气:在参考导联做过度换气3分钟,每分钟呼吸15-20次。儿童不能合作者可令其吹置于嘴前的羽毛或纸片。过度换气后至少描记3分钟,如有异常应描记到异常消失。(5)闪光刺激:将10万烛光的白炽闪光灯置于病人眼睛前20-30cm,病人闭目。用不同频率闪光剌激,每个频率剌激10秒,间隔10秒。常用频率为1 Hz ,3Hz ,9Hz,12Hz,15Hz,18Hz,20Hz,25Hz,30Hz,40Hz 及50Hz。

(6)每次描记前应做10秒仪器校准,各放大器输入50μv电压,观察其阻尼及敏感性;以及生物校准,各道均将O1进入输入1、A1进入输入2,描记10秒,观察频率响应。仪器校准及生物校准各道完全一致,才能进行病人描记,否则应先进行仪器调试。病人描记完毕再做10秒仪器标准。

8、脑电图报告:应采用描写式报告。

(1)α(alpha)节律: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两测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两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的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两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的比例。

(4)睁闭眼: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5)过度换气: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过度换气后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及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描写闪光中及闪光后脑电图变化。如有节律同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现象(顶尖波、睡眠给锤,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两侧是否对称。还应叙述睡眠纺锤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哪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