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概念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与完善教育实践规范及其理论,这些规范都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些依据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教育社会学便是其中之一。教育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则是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的客观分析,为建立和完善教育活动规范及其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社会学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学运用社会学一般理论来建立其特殊理论。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1)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事实研究为主;

(2)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教育社会学并不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而是社会学运用到教育领域后的产物。

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阶段

1、理论奠基时期(萌芽时期):19世纪中后叶,欧洲

①背景: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西方国家所出现的社会剧变及由此而使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

教育的社会作用得到重视。

②条件:教育学视野拓宽

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③理论基础:孔德,社会学奠基人,实证哲学,代表作《实证哲学教材》

(代表人物观点)人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实证

科学的任务是研究事物之间重复出现的规律

社会现象受到自然法则支配

确立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

(原因:理论创新的需要,师资培训的需要)

①标志: 1907,苏扎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第一个“教育社会学”讲座

从1916年开始,自哥大开设教育社会学系,各大学相继开设这一课程

1917年,《教育社会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正式冠有“教育社会学”之名的教科书

②早期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前,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旨在探寻能够导致社会变化的教育手段

20世纪30年代—二战,用社会学理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

3、范式转换时期: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1)规范性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由证验性研究范式取而代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本又来探讨教育现象。

4、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冲突论学派与解释论学派唱主角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反对功能主义,提倡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现象

70年代后期分裂:冲突学派新韦伯主义文化再生产

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80年代被抵制理论取代)

抵制理论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①它是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第二次大调整,微观的研究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②它是教育社会学研究力量的世界格局的以此重大变化,由美国“操纵”变为英美共同领导。

组成解释论的分支学派教育知识社会学

符号互动论

人种方法论

5、取向修正时期: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在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存。

四、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的功能主义观:

(1)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特纳、霍普尔

教育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依赖、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

(2)技术功能主义:

巴顿、沃克

教育是适应经济建设发展,满足劳动力需求的筛选装置

(3)人本主义理论

人的价值、态度、心理对社会影响深远

共同特征:①重视社会结构,以及各部分功能的发挥,重视教育在社会化功能及选择功能的发挥

②重视整合,强调部分的变化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平衡,重视价值观和道德的培养

③重视稳定,社会的改革和调适是为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④重视共识,追求感情、价值观、精神的一致性,通过沟通达到一致

2、教育冲突论:

(1)阐释:①冲突域不平衡是永衡的特征

②利益维持

③价值观不同

④再生产出盗来主义生产关系

(2)教育领域的冲突

①改革者与主张维持现状者地冲突

②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③不同类别学校,不同部门利益冲突

(3)新韦伯主义:

主要观点:根据权力、财富、声望将社会分为不同阶层,职业流动影响社会阶层划分

运用到教育与职业中(兰德尔?科斯林):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文化资本

教育是进入某种职业的符号

(4)新马克思主义:

核心:再生产理论

教育作用:意识形态的再生产、非暴力

①社会再生产(鲍尔斯、吉丁斯)

不平等教育植根于使之合法化并使之再生产的阶级结构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通过“符应原则”而生产出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②文化再生产(布迪尼)

教育与文化紧密联系,文化资本是中介

文化资本决定社会地位的位次,拥有多文化资本的支配拥有少的人,各阶级之间的文化资本是不均等的;

教育制度体现阶级利益与思想意识;

文化资本的遗传性决定文化资本

③抵制理论

反文化理论(艾普尔):学校是学生进行抵制和抗争的主要场所

亚文化理论(威利斯):有助于了解下层的教育状况

3、互动理论

爱荷华学派共同点①作为符号使用者的人

符号互动理论芝加哥学派②符号沟通

③基本途径:互动与角色扮演

认为学校与课堂生活过程④人与社会的互动

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

社会互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

在数量上与质量都因人而异,因①人性

而是一种差别互动过程。分歧②互动的本质

③社会组织的本质

④社会学方法的本质

⑤社会学的理论的本质

4、结构角色理论:社会与个体的想象

(1)社会的本质

①位置、地位、网络

②期望类型:剧本期望:范围权力、效能、特征与个体冲突

其他演员的期望

观众期望

(2)个体的本质:自我特点,角色扮演能力

(3)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五、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1、社会经济结构

从个体角度考察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既包括生产力方面的结构,也含有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

2、经济结构对于教育的规定性

(1)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手工技术为主,有农民和各种手工者构成,地区结构差异较大,教育对象主要贵族儿童和极少数有钱的农民子女,施行等级制教育制度,正规学校形成并发展。教育内容以体现身份、文化、知识为核心,教育功能主要是实现社会化、精英教育与庶民教化。(书上:科技含量低,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社会变化速度慢)

(2)工业经济:以工业为主,技术结构多为机械化、半机械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重的劳动力结构,地区差异较大,对应教育对象为全体儿童,施行双轨制教(精英与大众),学校组织逐步区科层制,教育内容以生产知识为核心,教育功能为社会化与选择功能。(书上:科技含量增加,“开放式”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多变的、流动的经济结构)

(3)后工业经济: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半自动化、自动化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劳动力结构以脑力劳动为主,地区差异巨大,仍然以全体儿童为教育对象,实行终身教育制度,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逐渐实现一体化,教育内容以培养知识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教育功能是社会化、选择、分化。

3、影响

(1)教育层次结构逐渐提高

(2)教育形式多元化: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教育终身教育

(3)教育类型多样化:精英精英与大众多元

(4)教育布局差异加大

(5)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会影响教育结构

六、政治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调控地方自治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绝对控制相对控制、权限分明中央依法调控下的地方

自治

立法机构中央统一立法有统一国家立法、有地方

立法

中央统一地方官员中央认命各地竞选地方选举产生

组织关系

自上而下,层次分明各自为政自上而下,层次分明(协议性质行政机构)

权力中心中央政府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家部分调控,地方自治

七、社会文化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1、文化: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之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2、文化结构:后喻型、前喻型

后喻型: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行规则持Q无可置疑的高度认同。

前喻型: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年轻人是领路人,形成一套“师导王创”

的模式。

后喻型文化特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

(1)人与自然关系上:天人合一,对自然敬畏;

(2)人与人关系上:制度化的伦理道德规范;

(3)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个体社会一体化结构,强调个人在宗法血缘纽带及“家”“国”QQ网络中的位置,不追求独立人格;

(4)总结:(对教育影响)强调稳定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教育取向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师授学承模式。

八、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1、基本因素:年龄结构、性别

2、人口再扩类型:增加型,静止型,减少型

3、人口数量对于教育的影响:

①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抵清了教育投入总量的增长,教育规模受其影响;

②人口的脉动式发展,使教育不能够相对稳定;

③人口构成对教育产生影响;

④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教育发展不平衡;

⑤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教育的影响。

4、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①身体素质的提高巩固了物质教育基础;

②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教育质量

九、社会差异

1、社会差异的影响主要存在与教育机会领域,表现为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制约。

2、具体表现: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

3、地区差异:省市区差异①经济因素

城乡差异:影响因素地理、自然环境

②非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和教育价值取向

影响:①区域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

②民众经济收入影响家庭教育支出;

③自然、文化、经济差异影响价值取向。

4、阶层差异:经济阶层差异、文化阶层差异

经济阶层差异表现:①教育机会享有的状况

②教育机会享有的程度

文化阶层差异表现:(1)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不甚明显;

(2)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影响深远;

(3)总体趋向是,家长的文化阶层愈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的可能性愈大

①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似乎比低文化阶层子女表现出更大的

积极性

②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

(4)文化阶层对教育机会影响比较稳定,不太容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

(5)能淡化家庭其他背景因素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①冲淡经济阶层的影响

②冲淡职业阶层的影响

5、性别差异:性别地位差异、性别角色差异

性别地位差异:①制约“总体”意义上的教育机会

②社会表现:参政难度;就业机会与失业状况

③差异的根本原因: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性别观

④在义务教育阶段最为明显,非义务阶段亦然,更多的教育机会都赋予了男性

性别角色差异:①区分“角色”异同的主要依据是所能从事的职业劳动的主导类型

②从职业劳动主导类型的性别差异长期存在

③对教育机会状况产生制约作用,主要体现现在非义务阶段,导致人们在不同类别或专

业的教育机会上存在性别差异,出现一定的性别偏斜。

十、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

(一)社会渐变:指社会在较为长久的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量变”。

1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

指社会的总体状况的渐变,考量标准为“时间长度”。

对教育的微调:(1)渐变期内,教育系统整体特质相应稳定;

(2)主要是以不改变教育整体特质为前提的适当的调整

类型 2因素水平的社会渐变:

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功能子系统已发生剧变,而某些或个别子系统仍然继续着其渐变过程。

对教育的微调(1)最明显的是“教育目的个体取向”的微调

(2)是因素水平的教育微调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教育微调:教育较为长久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细微的、结构上的调整,每次微调不招致结构的异质性更迭。

【二】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

(一)社会剧变: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变迁。

1直前式社会剧变

表现:变化的“主题”和“重心”始终如一;整个剧变过程较为顺畅;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

类型:“进步的”与“倒退的”;“系统水平的”与“因素水平的”

对于教育重构:直前式社会剧变是教育重构的根本动力。

2 振荡式社会剧变

表现:变化的主题时有切换;重心的时有转移;过程时有反复。

原因:(1)“阻变方”与“惰变方”的力量过于强大,“导变方”较难始终完全地控制变迁类型过程

(2)作为社会主体的“导变方”缺乏领导变迁的足够经验,不能事先为变迁设计好

一套策略、方法和规范,致使变迁过程走弯路。

典型:春秋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对于教育重构:(1)导致教育系统的政治层面振荡式的重构

(2)对教育的影响具有强制性与迅捷性

(3)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典型案例

(二)教育重构:教育在较短的时间里达成的结构上的异质性更迭,即以核心基本框架及运作的原理与原则均属异类的新结构来取代现行结构。

【三】社会混变造成的教育失范

社会混变:是社会变迁有关组成部分间关系的一种紊乱状态,主要存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

类型:体制的混变和观念的混变。

(一)体制混变

1概念:指这样的一种格局——新旧两种体制同存于世,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同具功能,时而相互弱化,时而相互强化。

2具体情况:

(1)旧尚未完全打破,新未完全建立,新取代不了旧

(2)旧在形式上基本被打破,但新仍未完全建立

(3)旧在形式上完全被打破,新基本上建立,但不完善,使旧“仍发其威”

3引发的教育失范:

(1)引发非教育乃至反教育的教育失范

例:“学而优则弃教”——高等师范院校对优秀师范生的奖励方式

(2)引发非文化乃至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例:教师职务聘任制——弱化了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和独立化

(3)引发非社会乃至反社会的教育失范

例:义务教育享受权和户籍权得不到保证

(二)观念混变

1概念:与体制混变相似,新旧观念的碰撞

2结果:导致“观念权威”的丧失

3造成的教育失范:

(一)引发教育目的上的失范

例: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我国目前观念混变造成的最根本的教育失范是(二)引发教育内容上的失范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极度膨胀,行为选择常常以例:随意缩减“副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自身利益取向为主。

(三)引发教育方法上的失范

十一、教师

【一】教师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

国家或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教师地位的规模;女性在教师职业中的比例;教师从业资格要求;教师工

作对象的特殊性。

【二】教师的角色冲突

教师自身的不同角色意识的冲突(劳动者意识和教育者意识);

教师自身的角色规定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的冲突;

社会对教师不同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教师的社会代表者角色与同事角色之间的冲突。

【三】教师权威

(一)教师权威的来源:

涂尔干:首先源于社会,即制度权威;同时也离不开自身的人格力量。

韦伯: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合法的权威(官方的或法定的权威;专业的或理性的权威)

克罗:[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 源于教育制度源于教师个人

(二)影响因素: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影响法定、传统和专业权威;

学生差异的影响表现在权威的个人层面;

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人格魅力;

对于教师的评价手段;

师生关系。

专业素质

人格魅力

师生关系

评价手段

小学中学大学

【四】教师的职业社会化

教师职业社会化:是指通过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以及形成教师职业

性格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

预期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性社会化。

继续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承担某种职业角色之后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

十二、学生

【一】学生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偶像性重要他人:是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敬佩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二】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功能:保护功能(学生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之伤害的功能)、发展功能(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的促进作用)、人格影响功能、学习的社会化功能

十三、学校组织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定目标、有计划的社会群体,各个成员有分工且职责明确。

基于艾兹奥尼的观点:

强制性——物理威逼;功利性——物质刺激;——规范性——精神监督。

学校组织是

1规范性、功利性的组织(对教师而言)

(1)规范性体现在学校对教师活动主要通过精神的监督手段,即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良心的驱使。(2)功利性体现在学校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业场所,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这种经济联系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

2规范性、强制性组织(对学生而言)

(1)规范性体现在教育活动有效机制的要求,其有效机制在于内化,学校在寻求学生的服从与参与时,至少在原则上都力图以说服或感化为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强制性体现在学校是借助于“义务教育制度”而将学生强行纳入自己的组织结构之中的,学生角色基本上是非自愿角色,且强制性是规范性的前提。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一)异质结构:指学校是由教师与学生这两类具有不同“文化品质”的社会角色作为成员结合而成的。

1 就“文化品质”而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区别:

(1)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2)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性文化”,而学生文化是“受抑性文化”。

2 学校异质结构的三种结果

(1)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

(2)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3)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二)多权威结构:教师是班级的正式权威,而学校组织的中坚部分上是由几十乃至上百“独霸式”正式权威组成。

该结构易招致的两种结果:1学校易成为“封闭性组织群”,“统内排外”

2教师群体中较难出现公认的“教师权威”。

十四、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特性

班级是由担负着为将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奠基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组织。

1 自功能性(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首要特征)

(1)班级的建立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

(2)班级组织是社会向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

(3)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

2半自治性

(1)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非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

(2)班级组织在运行机制方面的主要特征,该特征来源于学生的三种非成人属性

A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B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C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二】班级组织的结构

正式结构:通常指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的结构。班级组织中的工具性角色,是指为完成班级工作而服务的角色。

非正式结构:通常指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其与正式结构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是班级成员在日常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十五、课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一)功能主义

1课程被视为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同其步入成人成人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以维持社会系统的生存。

2主张价值中立,注重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

3只将课程作为既存社会现象,而不析及这种研究本身所受社会及研究者自身所持价值观的制约。

(二)解释学范式

1课程不是预先目标所限定的,是一种生成的建构的社会现象,在知识创造中是可变的。

2研究对象是构成课程的教育知识。

3以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为基础,多采用观察法及人种方法论的记述法进行研究

4 该范式的课程社会学又被称为教育知识社会学,被分为三个领域:

(1)教育知识的社会构成,考察教育知识的确认、选择、组织和评价

(2)教师常用教育范畴的社会特征

(3)课堂互动过程,主要分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堂知识所展开的磋商

(三)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1将课堂视为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实现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也是经济与文化上的权力群体与希望课程更能反映自身文化和政治传统的普通阶级之间冲突的结果

2研究内容:(1)对正视课堂内容的分析(2)对隐性课程意义上的教育知识组织化的分析

(四)结构主义范式

1研究对象:(1)决定课程结构的“代码”(2)内隐于教育传递过程中的权力分配与控制方式之间的关系2关键概念:

(1)“分类”,指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度,反映权力关系

(2)“构架”,指教学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在教育知识的选择构成及教学进展中的自由程度,反映控制关系3 教育知识代码的功能在于使权力与社会控制得以实现

十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一)课堂互动

1概念: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必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

2类型:

(1)师个互动: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偏爱或偏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策略

(2)师群互动:通常发生于组织教学、课堂授课、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过程中

(3)个个互动:一种直接,一种间接

(4)个群互动:散见于课堂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堂讨论中

(5)群群互动:主要包括组际交流、组织互查和组织竞争

3差异原因

教师的互动对象选择、互动内容分配、互动过程持续时间和互动关系建构上明显具有倾向性。

劳动社会学考试重点归纳

2013年劳动社会学的重点 第一章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 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活动。 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3、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 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4、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 1)实际观点 2)实证观点(不加任何评价,实实在在表现出来) 3)整体观点(要看作整体,不能孤立的看) 4)发展的观点 5、具体的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6、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 7、劳动的社会职能是什么?(多、简)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8、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9、劳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客命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10、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综合各社会学者的观点,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11、劳动力性别结构(简);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远程教育计算机基础试题及答案

1.( 2.0分)在PowerPoint2010中,在空白幻灯片上输入文字,不正确的操作有()。 ? A、在“新幻灯片”对话框中选“空白”版式 ? B、在空白幻灯片上可输入文字 ? C、应先在空白幻灯片中建立文本框,然后才能输入文字 ? D、输入文字后,可设置文字格式,调整文本框 正确答案:A 2.(2.0分)计算机网络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密切结合的产物。 ? A、网络技术 ? B、通信技术 ? C、电子技术 ? D、人工智能技术 正确答案:B 3.(2.0分)要终止幻灯片的放映,可直接按()键。 ? A、Ctrl+C ? B、Esc ? C、End ? D、Alt+F4 正确答案:B 4.(2.0分)新建PowerPoint 2010的演示文稿的方式是()。 ? A、单击“开始”→常用程序列表中的PowerPoint 2010选项 ? B、单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 Office”→PowerPoint 2010命令 ? C、单击PowerPoint 2010窗口中快速访问工具栏的新建按钮(Ctrl + N) ? D、以上三种均可 正确答案:D

5.(2.0分)在PowerPoint 2010中,主题与背景的关系是()。 ? A、改变背景主题可不变化 ? B、改变主题背景不一定变化 ? C、设置背景时必须考虑主题的设置 ? D、确定主题也就确定了背景 正确答案:D 6.(2.0分)在PowerPoint 2010中,关于幻灯片切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幻灯片切换是指从后一张幻灯片跳转到前一张的转换效果 ? B、幻灯片切换是指从前一张幻灯片跳转到后一张的转换效果 ? C、幻灯片切换时只能在单击鼠标时进行 ? D、幻灯片切换时必须预设自动换片时间 正确答案:B 7.(2.0分)要在IE中停止下载网页,可以按()键。 ? A、Esc ? B、Ctrl+W ? C、BackSpace ? D、delete 正确答案:A 8.(2.0分)下列对Internet叙述正确的是()。 ? A、Internet就是WWW ? B、Internet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 C、Internet是众多自治子网和终端用户机的互连 ? D、Internet就是局域网互连 正确答案:C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4、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5、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

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7、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相关类属学习和派生类属学习。 8、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9、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教学实际中,直观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完整word版)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绪论 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 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 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名词解释】 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

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名词解释】 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 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名词解释】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 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选择】 4、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现代远程教育部分试题和答案

AAA333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5 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可以在()中下载 A、学习园地 B、学生个人学习平台 C、FTP下载中心 D、教育中心通知栏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5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5 内容: 在学生平台中修改了密码以后,同名的网院电子邮箱密码是否同步被修改? A、是 B、否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2.5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5 内容: 在哪个功能中能查询到论坛发帖数、课件点播次数等过程考核标准的完成情况? A、过程考核办法查询 B、课程论坛 C、课件点播 D、过程考核学习记录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2.5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5 内容: 华东理工大学何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A、1952 B、1960 C、1996 D、2002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5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5 内容: 在Windows XP中,可以查询本机IP地址的命令是() A、NETSTAT B、TRACERT C、IFCONFIG D、IPCONFIG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2.5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5 内容: 课程作业计分方式为: A、记录两套网上作业成绩 B、记录两套阶段练习成绩 C、记录两套阶段练习和两套网上作业成绩 D、记录四套阶段练习成绩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2.5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5 内容: 是否只有IE自带的“弹出窗口阻止程序”可能会屏蔽弹出窗口? A、是 B、否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2.5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5 内容: 远程教育最初起源于那个国家? A、美国 B、英国 C、澳大利亚 D、德国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2015年北师远程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入学考试 (专科起点升本科) 《心理学》备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小题)。 1.心理学把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称为:(A)A.认知过程B.能力C.情感过程D.心理特征 2.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为:(B)A.投射B.反射C.映射D.折射 3.从众与服从相比:(C)A.二者都是自愿的B.二者都不是自愿 C.从众更出于自愿D.服从更出于自愿 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C)A.1859年B.1869年C.1879年D.1889年 5.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这一时期被称为:( B )A.关键期B. 危机期C. 好动期D.危险期 6.看到水稻长得不错,断定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这属于:( D )A.感知觉B.记忆C.想象D.思维 7.下列不属于心理学派别的是:( B )A.机能主义B. 联想主义C. 行为主义D.人本主义 8.当地震、火灾发生时,人会做出适应性的生理心理改变,这种情绪状态称为:(C )A.心境B.激情C.应激D.挫折 9.以语词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D )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10.人在知觉过程中,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反映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A )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整体性 D. 恒常性 11.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 D )A.习得B.延迟C.分化D.消退 12.成语“望梅止渴”描述的是何种条件反射:(A )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docx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 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 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

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一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考试题库(微观经济学)

1: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1.消费收入变化 2.商品价格变化 3.消费者偏好变化 4.其它相关产品价格变化 2:总效用达到最大时() 1.边际效用为最大 2.边际效用为零 3.边际效用为正 4.边际效用为负。 3:市场上某产品存在超额需因为() 1.产品价格超过均衡价格 2.该产品是优质品 3.该产品是供不应求 4.该产品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4: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自然垄断部门的垄断行为是() 1.不管的 2.加以管制的 3.尽量支持的 4.坚决反对的 5:当某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后,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将() 1.上升 2.下降 3.不变 4.无法确定 6:博弈论中,局中人从一个博弈得到的结果被称为() 1.收益 2.支付 3.决策 4.利润 7:科斯定理的一个局限性是() 1.当存在大量厂商时最有效 2.假设存在很大的交易成本

3.只有当普遍拥有产权时才成立 4.当交易成本很高时不成立 8:垄断会降低经济效率是因为() 1.当利润最大化时,总收益超过总成本 2.当利润最大化时,价格超过边际成本 3.当利润最大化时,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 4.当利润最大化时,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 9: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1.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递减 2.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3.要素参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4.以上都不对 10: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他们的() 1.价格之比 2.数量之比 3.边际效用之比 4.边际成本之比 11: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1.获得了最大利润 2.支出了最小成本 3.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4.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使总产量降低 12: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1.AV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3.MC≥AV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4.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13: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1.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与横轴平行的线 3.与横轴垂直的线 4.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4:如果某产品的生产正在造成污染,因而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适当的税收政策是征税,征税额等于() 1.治理污染设备的成本 2.私人边际成本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 参考答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 在西方,法国的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6.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17.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18.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19.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0.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1.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2.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3.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4.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5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汇编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2. 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D)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5.(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6.(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7.(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8.(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10.( 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物流管理基础》 一、判断题: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 ()1.物资流通简称物流。 ()2.物流中的物品既包含动产,又包含不动产。 ()3.流通加工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4.包装的标记一般涂在外包装上。 ()5.物品储存是为了保证其使用价值在时间上得到延续。 ()6.组织合理运输主要从流向、流程和流量三个方面考虑。 ()7.服务改善是物流战略的基本目标之一。 ()8.物流成本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 ()9.供应链的范围比物流要宽。 ()10.物流要素是由物流的节点要素组成的。 ()11.物品配送是从物流据点到用户的送货方式。 ()12.送料制能做到用户要什么、送什么。 ()13.企业生产的图纸不属于物流信息。 ()14.企业物流是社会物流的一部分。 ()15.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的对象是相同的。 ()16.国际多式联运是国际物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17.物流既具有国际性,又具有区域性。 ()18.在电子商务中,物流服务不包括传统物流服务的内容。 ()19.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服务是增值性物流服务。 ()20.商业包装可以起到促销的作用。 ()21.包装物回收属于回收物资。 ()22.订货合同是到库物资验收的重要依据。 ()23.仓库建筑物必须满足物资保管的基本要求。 ()24.流通加工完善了物品的使用价值。 ()25.物品运输产生了物资生产与消费的空间效用。 ()26.货代属于第三方物流。 ()27.运费节省是评价合理运输的标准之一。 ()28.物流成本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