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自然通风实现方式

旅馆自然通风实现方式
旅馆自然通风实现方式

建筑中常用的自然通风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节能,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在我国大量的非空调建筑中,利用风压促进建筑的室内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风洞试验表明:当风吹向建筑时,因受到建筑的阻挡,会在建筑的迎风面产生正压力。同时,气流绕过建筑的各个侧面及背面,会在相应位置产生负压力。风压通风就是利用建筑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压力差实现空气的流通。压力差的大小与建筑的形式、建筑与风的夹角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有关。当风垂直吹向建筑的正立面时,迎风面中心处正压最大,在屋角和屋脊处负压最大。另外,伯努利流体原理显示,流动空气的压力随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形成低压区。依据这种原理,可以在建筑中局部留出横向的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这就是管式建筑的通风原理。通风的管式通道要在一定方向上封闭,而在其他方向开敞,从而形成明确的通风方向。这种通风方式可以在大进深的建筑空间中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

2.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常讲

的“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建筑上部设排风口可将污浊的热空气从室内排出,而室外新鲜的冷空气则从建筑底部被吸入。热压作用与进、出风口的高差和室内外的温差有关,室内外温差和进、出风口的高差越大,则热压作用越明显。在建筑设计中,可利用建筑物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空腔———如楼梯间、中庭、拔风井等满足进排风口的高差要求,并在顶部设置可以控制的开口,将建筑各层的热空气排出,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与风压式自然通风不同,热压式自然通风更能适应常变的外部风环境和不良的外部风环境。

3.风压与热压相结合实现自然通风

在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中,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往往是互为补充、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在建筑进深较小的部位多利用风压来直接通风,而进深较大的部位则多利用热压来达到通风效果。位于英国莱彻斯特的蒙特福德大学女王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优秀实例。建筑师肖特和福特将庞大的建筑分成一系列小体块,既在尺度上与周围古老的街区相协调,又能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韵律感,同时小的体量使得自然通风成为可能。位于指状分支部分的实验室、办公室进深较小,可以利用风压直接通风;而位于中间部分的报告厅、大厅及其它用房则更多地依靠“烟囱效应”进行自然通风。同时,建筑的外维护结构采用厚重的蓄热材料,使得建筑内部的得热量降到最低。)

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于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 ,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5.双层维护结构

双层维护结构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被誉为“可呼吸的皮肤”。双层维护结构一般由双层玻璃或三层玻璃组成,在两层玻璃之间留有一定宽度的空隙形成空气夹层,并配有可调节的深色百页。在冬季,空气夹层和百页可以形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的装置,提高建筑外墙表面温度,有利于建筑的保温采暖;在夏季,则可以利用热压原理将热空气不断从夹层上部排出,达到降温的目的。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直接对外开窗容易造成紊流,不易控制,而双层维护结构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效果与建筑构件(窗、门、墙体等) 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1.双层玻璃幕墙

在欧洲,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很流行,为减少夏季空调的冷负荷,需要遮阳设备。研究表明,采用外遮阳设备比内遮阳设备节能效果更佳,但外遮阳设备投资大且影响美观。于是发展了双层玻璃幕墙,双层玻璃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常被称为“会呼吸的皮肤”。有时可将房间的窗户开向墙穴。在冬季,双层玻璃间层形成阳光温室,提高建筑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在夏季,可利用烟囱效应在间层内通风。玻璃幕墙间层内气流和温度分布受双层墙及建筑的几何、热物理、光和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的影响。CFD和network 方法的模拟结果表明,该结构可大大减少建筑冷负荷,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双层玻璃幕墙具有如下优点:避免开窗带来的对室内气候的干扰;使室内免受室外交通噪声的干扰;夜间可安全通风。然而由于大量使用玻璃,夏季会增加太阳辐射得热而使夹层内的温度很高,引起能耗增加,甚至导致办公室过热。所以为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内层可采用浅色玻璃,间层内设置窗檐, 但应注意窗檐、风口、窗户的合理安装。

2.窗户

大多数情况下,自然通风系统中以窗户来充当风口,窗户的形式、面积大小及安装位置影响通风效率、室内气流组织和室内热舒适。Per

Heiselberg 等人研究了不同类型窗户的通风特性,认为对于单侧自然通风、贯流通风或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风来说,在冬季最好选择底悬式窗户,在夏季最好选择侧悬式窗户。窗户的通风系数Cd 随着开口面积、窗户类型和室内外温差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为是常数,仅当开口面积较大时,通风系数才近似等于0. 6 。

3.中庭绿色建筑、高层建筑可利用中庭的热压作用实现自然通风,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便是成功的一例。有中庭的建筑越来越多,但大多为封闭式,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采光。

4.风塔

由垂直竖井和几个风口组成,在房间的排风口末端安装太阳能空气加热器以对从风塔顶部进入的空气产生抽吸作用。该系统类似于风管供风系统。

5.屋顶

屋顶的形状影响室外风压,从而影响自然通风效果。可采用翼形屋顶以便形成高压区和低压区。用CFD 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了自然通风建筑中,屋顶形状和屋顶高度对自然通风情况下的室内气流分布和室内气流流速的影响。

自然通风研究方法

1.1风洞模型实验法,风洞实验的原理是相似性原理,它应用于自然通风中主要是模拟建筑表面及建筑周围的压力场和速度场,以及确定风压系数,预测自然通风性能。

1.2示踪气体测量法

示踪气体测量法可以预测建筑通风量和气流分布。有两种测量方法:定浓度法和衰减法。所谓定浓度法,就是在测试期间,保持所有测试房间的示踪气体浓度不变,而改变示踪气体注射量,它可用来处理驱动力发生改变的通风问题,如渗透问题和自然通风。而衰减法指向测试房间注入一定量的示踪气体,随着示踪气体在测试房间的扩散,示踪气体的浓度呈衰减趋势。在自然通风中可用该方法来预测自然通风量。

1.3热浮力实验模型技术

用热浮力实验模型技术模拟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风的物理过程比较直观。目前主要有4 种技术:带有加热装置的气体模拟法(the gas modeling system ,以空气或其他气体作为流动介质,热浮力由固定的加热装置产生) ;带有加热装置的水模型系统( the water modeling system ,以水作为介质,有固定的加热装置) ; 盐水模拟法( the brine2water modeling ,利用盐水的浓度差产生类似于热羽的流动,已被广泛接受,但需大蓄水池和不断补充盐水) ; 气泡技术(a fine bubble technique ,由电路的阴极产生气

泡以模拟热羽运动,可以模拟点源、线源及垂直热源的情况) 。其缺点为:不能模拟建筑热特性对自然通风的影响。对风压与热压共同驱动的自然通风的实验模拟较复杂,可以通过改进这4 种模拟法或综合这4 种模拟法使之能模拟二力共同驱动的自然通风。图9b是将盐水模拟技术加以改进而得出的一种模拟风压辅助热压式自然通风。装有盐水的水箱悬挂在装有纯净水的大水箱中,盐水箱上部接一直径很小的管道与一补水箱相连,其两侧开有许多孔口且可通过调节其上的插栓来调节每个孔口面积。用小水箱与大水箱间的盐水浓度差以模拟热压,通过泵来调节盐水箱的水流出速度及盐水箱两侧的压差(可由压差计测量) 以模拟风力。

2.数值模拟法

CFD 方法应用相当广泛,该方法就是将房间划分为小的控制体,把控制空气流动的连续的微分方程组通过有限差分或有限元方法离散为非连续的代数方程组,并结合实际的边界条件在计算机上求解离散所得的代数方程组,只要划分的控制体足够小,就可认为离散区域的离散值代表整个房间内空气分布情况。由于分割的控制体可以很小,所以它可详细描述流场,但由于求解的问题往往是非线性的,需进行多次迭代,故较耗时。它可与建筑能源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进行耦合。

2.2多区模型方法(multi2zone model 或single2flow element model)

假设每个房间的特征参数分布均匀,则可将建筑的一个房间看作一个节点,通过窗户、门、缝隙等与其他房间连接。其优点是简单,可以预测通过整个建筑的风量,但不能提供房间的温度与气流分布信息。该方法是利用伯努利方程求解开口两侧的压差,根据压差与流量的关系就可求出流量。它只适用于预测每个房间参数分布较均匀的多区建筑的通风量,不适合预测建筑内的气流分布。

2.3区域模型方法(zonal model 或multi2flow elements model)

许多文献中介绍的区域模型方法与多区模型方法相同。实际上,多区模型方法过分简化了系统,产生很大误差,尤其在处理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风等室内温度产生明显分层的情况时误差很大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房间划分为一些有限的宏观区域,认为每个区域的相关参数如温度、浓度等相等,而区域间存在热质交换;建立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并充分考虑区域间压差和流动的关系来研究房间内的温度分布及流动情况。可见该方法比多区模型方法复杂和精确,但比CFD 简单。它可嵌套在多区建筑能源和气流分析软件,如SPARK,COMIS 和CONTAM 中预测气流及温度分布。

设计与研究工具

在自然通风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需借助于现有的分析流体流动和能量的一些软件,并应开发出适用于自然通风的软件。目前可应用于分析自

然通风系统的通风特性和热特性的常见软件分别有:CONTAMW

,COMIS ,Lesocool ,NatVent , Fluent , Flovent , MIX , CHEMIX , BREEZE 与NewQUICK, TRNSYS ,BLAST , EnergyPlus , DOE22 , ESP2r等。

由于每个软件其本身的局限性及自然通风与热传递的相互影响,为了全面地预测建筑热特性和自然通风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将通风模拟软件与热模拟软件进行耦合

常见的耦合方法有四种。

1.顺序耦合(sequential coupling)

给定一室内温度由流动模型方程计算通风量,然后将计算出的流量代入热模型方程中计算温度。计算出的温度并不代入流动模型方程中,而是就此终止计算。该方法会产生很大误差。

2.ping2pong 耦合,在第一个时间步长内,给定一初始室内温度,由流动模型方程计算出通风量,然后将计算结果代入热模型方程中,计算出的温度再代入流动模型方程中,计算出第二个时间步长的通风量,依次类推。该方法计算速度快,但产生的误差较大。

3.onions 耦合

与ping2pong 方法不同,它是在每个时间步长内对两个模型方程进行多次迭代直到得出的结果收敛为止,然后才转入下一个时间步长再进行迭代。该方法计算速度慢,但产生的误差较小。

4.直接耦合TopEnergy将流动模型方程和热模型方程合并成热传递过程控制方程组后同时解出两个方程。该方法比前3 种方法更精确,但需更多的时间。

节能建自然通风整体设计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不同,它受气候、建筑周围的微环境、建筑结构及建筑内部热源分布情况的强烈影响,所以它的设计是与气候、环境、建筑融为一体的整体设计。其整体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气候的自然通风潜力

自然通风潜力(NVP) ,指仅依靠自然通风就可确保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和室内热舒适性的潜力。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宏观气候条件,如宏观风速分布和风向(风玫瑰图) 、宏观气温分布、太阳辐射照度、室外空气湿度等来确定该地区气候的自然通风潜力。在确定自然通风方案之前,有必要收集建筑所在地区的气象参数逐时变化情况资料并进行分析。2.确定建筑微环境的自然通风潜力TopEnergy

根据建筑微环境如建筑周围风速分布及气温分布、城市地形与布局(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分布情况、街道的布局、植被分布等) 、建筑内部布置、建筑高度、室外噪声水平、室外污染等来确定建筑微环境的自然通

风潜力。建筑微环境对自然通风的影响很复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3.预测自然通风驱动力,确定自然通风方案

根据建筑周围微环境和建筑内部情况(如热源分布、房间大小、房间的布置、内隔断、房间的位置等) 预测自然通风驱动力,确定自然通风方案和设计气流路径。一般情况下,自然通风驱动力是很小的,自然通风系统中风口两侧的压差一般小于10 Pa ,而机械通风系统风口两侧压差为100Pa 。当预测的自然通风驱动力很小时,就需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建筑设计方案,如用双层玻璃墙,或设计为中庭式建筑,或改变窗户形式、位置及大小等,或采用风机辅助式自然通风。文献[41 ]从房间的进深( d)与高度( h) 的关系考虑,认为当d = 2 h 时,采用单风口单侧通风较好;当d = 2. 5 h 时,采用两风口单侧通风较好;当d = 5 h 时,采用贯流通风较好。

4.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选择通风设备和确定通风设备的安装位置与大小 g H!Y(m i M

自然通风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与机械通风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在自然通风环境中,人们能够忍受较大的温度波动范围,而这个温度范围已超出了ASHRAE 55 1992 标准的规定值,所以应制定适合于自然通风的设计标准。目前还没有较完整的自然通风设计指南或手册,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通风设计的要求。自然通风设备主要指户、风口、排风竖井、天窗、门及风机等。窗户、风口的形式和安装位置是影响自然通风效率的关键因素。目前已研究出了适合于自然通风的自控型通风口。

5.控制系统的设计

因为影响自然通风的各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自然通风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如何在自然通风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保证室内的热舒适性呢? 控制系统应起关键作用。自然通风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手动控制以保证不同人的实际需要,增强了人控制环境的自主能动性。自然通风的控制主要是对风口的控制。但如果是风机辅助式自然通风(混合通风) ,则还须控制风机的启停,控制问题变得复杂。

6.评估设计方案并作修改

评价一个设计方案的优劣,首先应确立一个评价标准。自然通风系统评估标准应与机械通风系统评估标准有所不同。在评价一个机械通风方案时,通常确定一些指标,如通风效率、空气龄,那么在评价一个自然通风方案时,应确立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呢?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总之,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从动态和整体的观念出发,与建筑结构设计密切配合,需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建筑设备工程师及电力控制师甚至房主的参与,未来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将越来越重要。另外,自然通风系统的两个重

要设计参数,即通风量与室内温度相互影响,故其设计还需借助于一些设计和分析工具。

高层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问题

与多层建筑的自然通风相比,高层建筑的自然通风有其特殊性。风压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有利于高层建筑的自然通风,但过高的风压却会使建筑的门窗难于开启,也给建筑室内的使用带来不便,而且在冬季会带走大量的热能,不利于保温要求。而太高的中庭空间则会形成过大的热压,如不能有效控制,则会产生强烈的紊流,甚至在底层进气口产生令人不安的啸叫。根据凡丘里现象:当流动的空气暂时遇到压缩时,例如空气进入一个漏斗型的通风井口时,受压缩的气流速度加快,气压降低。当建筑中设有导风墙时,导风墙可以在平面上被看作是一个漏斗,门窗则被视为进风口。

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槟榔屿州Menara Umno 是第一个利用自然通风来创造舒适室内环境的高层建筑。由于气候湿热,为了获得舒适的内部环境,需要一个较高的空气交换率。因此,为了引入自然风,在开口处采用了“风墙”体系。将“风墙”安排在有通高推拉门的阳台部位,两道风墙形成了喇叭状的口袋,将风捕捉到阳台。阳台内的推拉门可以根据所需风量控制开口的大小,也可完全关闭,形成“空气锁”。这一构思来自建筑师对当地风向资料的分析,实践证明这种“风墙”与“空气锁”的设置效果很好。在法兰克福商业银行的设计过程中,针对塔楼60 层高度中庭空间的自然通风状况,福斯特及其合作者进项了无数次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如果整个中庭从上到下不加分隔,在很多情况下中庭内部将产生令人无法忍受的紊流。因此福斯特只得将每12 层作为一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部利用热压来进行自然通风,各个单元之间通过透明玻璃相分隔。这样,整个中庭便成为一个个自然通风单元,而不再是一个通高的“大烟囱”。

为了减少过高的风压和热压对高层建筑自然通风的不利影响,1990 年英恩霍文在波恩电话大楼的设计中发展了双层玻璃幕墙,这一革命性的设想,在埃森RWE 办公大楼得以实现。幕墙内外层玻璃间隔50 mm ,即形成可蓄热的空腔,提供了节能的可能性,又可以通过内层可开启的玻璃窗实现室内各层间的自然通风。由于外层的玻璃阻挡了高空的风力,人们第一次可以在高层建筑中打开窗户,让室外的新鲜空气流入室内。这一新异的构想使大楼基本上放弃了昂贵的机械空调,使自然通风率达到70 % ,节能30 % 。

有效改进措施合理化建议

有效改进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通过对本项目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入分析招标文 件并进行现场踏勘后,结合我公司以往在同类工程项目的 施工经验,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1、为了维护成都市“模范城市”的荣誉成果,使施工现场邻舍规范化、合理化,减少施工现场扬尘,增强安全文明施工效果;建议建设单位对施工现场的邻舍进行统一规划和搭建。 2、每天一次的施工安全会签制度,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3、地方性材料准备情况及供货渠道应充足,并考察供货能力;各种预制构件,半成品提前落实生产厂家,各方共同考察其产品的生产质量及供货能力,结合施工进度,制定供货计划,逐一落实。 4、充分利用竞争机制,择优选择工程承(分)包商和材料、设备供应商,是保证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工程投资的一项重要措施。 5、已完工程项目如遇汛期、暴雨天气及时进行巡视检查,如有问题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解决。 6、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有可靠的保证体系。 7、将组织协调纳入合同管理 由于本工程专业性强,势必涉及到较多的施工单位参加。

由于各施工单位的分工任务不同和相互的利益制约关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交叉施工作业时,难免发生分歧和纠纷。业主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者和管理者,从工程整体利益出发,如何减少或避免在各施工单位片面追求自己的局部利益、不顾全大局的现象发生,如何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对确保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建议业主除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组织协调之外,在施工合同中将“服从整体工程建设需要”作为施工单位应尽的义务,并明确规定违约责任,将组织协调纳入合同管理的范畴来,确保整个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8、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参建各方踊跃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满足工程质量及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参建各方踊跃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因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业主采纳,导致工程投资的节约和工期的缩短,建议业主给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方以适当奖励。该项内容可以用合同条款的形式加以明确,形成制度,形成一个参建各方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为达到业主的既定目标而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 9、工程开展过程中,可能因一方原因造成工期的延误,为明确责任,建议业主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因某方原因影响工程进度的惩罚力度。 10、工程在开展过程中可能因为停电等外在原因造成费用及工期的索赔,合同中可约定承包人准备能满足施工要求

关于自然排烟

关于自然排烟 《建筑设计防火规》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对自然排烟所需要的排烟口净面积和设置位置都有规定,例如2%~5%或2m2~3m2和30m。但是,只有排烟口净面积和距离,还是不能保证排烟效果。 除了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和其他现行防火规以外,还可以和需要参照执行DGJ 08-88-2006市《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和DBJ 01-623-2006市《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 几个术语: *空间净空高度,即天花板高度。①或② *设计烟层厚度,为满足人员疏散安全所需的清晰高度,同时又能保证排烟效果所确定的烟层厚度。③或② - ④ *储烟仓,建筑顶部由挡烟垂壁(帘)、结构梁及空间围护结构形成的积聚烟气的空间。储烟仓高度即设计烟层厚度。 *清晰高度④,,设计清晰高度不应小于1.8m。 *自然排烟系统,分为自动自然排烟系统、手动自然排烟系统和不可控自然排烟系统。

上述术语的关系为: 设计烟层厚度= 储烟仓高度= 空间净空高度-设计清晰高度 几条规定: *自然排烟系统防烟分区面积不宜大于2000m2,长边不宜大于60m,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这就说明,采用自然排烟,也需要划分防烟分区。例如60m×60m、四周有外窗的商业营业大厅等。 *设计烟层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空高度的10%,且不应小于0.5m。 *自然排烟区域的任一点至最近排烟开口中心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m。 *自动排烟窗或可手动开启的外窗,应设置在储烟仓的顶部或外墙上,当设置在外墙上时,其底边高度不应低于储烟仓的下沿,且应

沿着火灾气流方向开启。 所以, 需要根据自动排烟窗和可手动开启外窗的设置条件,降低储烟仓下沿的高度,即增加挡烟垂壁(帘)突出吊顶的高度。必要时,挡烟垂壁(帘)下沿甚至可以降低到距地面不小于1.8m。 *设计清晰高度不应小于1.8m。 所以,外门在1.8m以下的面积,是不能作为自然排烟面积的。 *设置自动自然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补风系统,可采用机械通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 自然补风口所需有效面积(或机械补风送风量)与设计烟层厚度成反比,与空间净空高度成正比。 下表是火灾规模5MW场所、且防烟分区面积为500~2000m2 情况下的补风数据。

浅谈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技术应用(一)

浅谈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技术应用(一)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作用原理,指出了自然通风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而论证了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实现自然通风,提出自然通风这项传统的技术要与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相适应,并辅以实例分析了自然通风与地域气候的完美结合。旨在引起在地域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传统适宜技术的重视。 关键词]自然通风?原理?优势?地域建筑?设计 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能主动的控制室内环境,创造前所未有的室内舒适气候要求,从而使人们逐渐淡化对自然通风这种气候适宜性技术的应用。然而,在今天全球能源紧张、节能压力增大、空气品质(IAO)恶化以及建筑综合征(SBS)等发生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从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的气候适宜性技术,自然通风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技术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空调的产生,使人们可以主动地控制居住环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天,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种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

工作计划、保证措施、合理化建议(1)

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该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做既到符合学校景观设计原则的要求,同时满足建设方设计要求及使用方的功能要求。 1、方案设计质量保证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方案设计,及时组织项目组人员进行方案调整及修改。听取意见,弥补不足,使之更加合理优化,对项目工程设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最终精准表现此次方案的设计构思及理念。 2、扩初施工图质量保证 按照专家的意见以及甲方的要求,对前期方案进行深化补充。达到扩初施工图的深度要求,为后续施工图做好保障。扩初施工图必须经项目负责人审批,签署审核,确保扩初施工图质量要求。 3、施工图质量保证 在满足扩初施工图要求的前提下,对扩初施工图进行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单项负责人编制。施工图必须经项目负责人审批,签署审核。 4、专业技术保证 每个阶段进行相关的技术交流会,参与项目的设计师定期进行现场考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与建设方及时沟通讨论,选择最合理解决方案,避免单一性解决方案有增加工程成本的可能性,及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定时组织技术人员对各专业进行知识更新,并在项目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保证专业设计水平及质量。 5、现场勘察 现场勘查贯穿在整个设计的各个环节,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前,设计人员应到工程建设现场进行勘察,以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各个阶段的设计质量提供一个可靠的设计保证。 6、设计更改 设计文件交付建设方后,经设计审查提出的设计更改和修改,由设计评审会议决定,按会议审定的意见进行修改。 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更改和修改,由项目负责人委派的设计人员现场确定,对确属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负责签署“设计变更单”,确保设计质量。 7、设计审核 在整个设计阶段过程中,应进行严格设计审核,确保设计质量: (1)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完成之后应进行自审和逐级审核。设计文件的一般校审流程如下:各专业自审(互审)—项目组内审—公司内审—核定; (2)各级负责人的审核重点应遵循公司设计生产工作各环节的质量责任制的规定。(3)设计校审工作要严格按公司有关的规定执行; 根据以上严格的质量管理流程,能够满足建设方对项目设计的完备性、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为甲方和施工方提供高品质的设计服务,奉献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排烟系统计算公式

排烟系统计算公式 001/已知排烟风机风量是22000CMH,275Pa,3Kw,排烟口为2个, 尺寸是1000*500,请问风口风速是多少? 2011-10-3117:06qinge_2003|分类:工程技术科学|浏览2356次 如果换成800*500风口,风速相差多少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到: 举报|2011-11-0118:00网友采纳 风口风速为:22000÷3600÷2÷0.5(风口面积)=6.11m/s,如果换成800*500,则为22000÷3600÷2÷0.4(风口面积)=7.64m/s

A——风管截面积,单位:㎡; v——管内风速,单位:m/s。 004/知道了风机的风量和风口怎么计算风管的大变小以及长度 2013-12-2114:18137****5107|分类:数学|浏览495次 如:风机是37kw/29000~37000的风量、吸风口是直径550,主管道的总是50米,有37个直径120吸风口!550的吸风口要变多大的管道?变多少节才能保证120的吸风口的风量一样?求解(写公式、一定要说明公式的符号代表什么?、举例)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到: 2013-12-2116:36提问者采纳 Q=3600A·v Q——风量吗,单位:m3/h; A——风管截面积,单位:㎡; v——管内风速,单位:m/s。 3600——小时(h)和秒(s)的换算常数。 不知道你的系统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是通风(消防排风、送风,油烟排风),主风管风速一般取8~12m/s,支管风速一般取6~8m/s

;如果是空调管道,主风管风速一般取6~10m/s,支管风速一般取4 ~6m/s;如果是除尘,就得考虑颗粒或粉尘的比重,一般主风管风速在16m/s以上,支管风速一般取18m/s以上。 至于风管怎么变,每节多大管径,都得看你现场管路布置和风口位置等,真的没法帮你! 至于550m3/h、120m3/h风口要多大,也得看你的系统是用来做什么的! 其实,利用公式,你自己也会计算,这里就不帮你做了! 譬如,风量1800m3/h的风管,管内风速取8m/s,则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出风管的截面积需要多大! 套公式即: 1800=3600×A×8 j计算得,A=0.0625㎡。 如果我们用250×250mm的风管,刚好! 005/根据风速和风量如何求风机的功率 2009-11-2813:19yanyanxinyuhan|分类:学习帮助|浏览1880次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到: 2009-11-2813:38网友采纳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必看考点-自然排烟方式的选择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必看考点:自然排烟方 式的选择 自然排烟方式的选择 高层建筑主要受自然条件(如室外风速、风压、风向等)的影响较大,许多场所无法满足自然排烟条件,故一般采用机械排烟方式较多,多层建筑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小,一般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较多。 工业建筑中,因生产工艺的需要,出现了许多无窗或设置固定窗的厂房和仓库,丙类及以上的厂房和仓库内可燃物荷载大,一旦发生火灾,烟气很难排放。设置排烟系统既可为人员疏散提供安全环境,又可在排烟过程中导出热量,防止建筑或部分构件在高温下出现倒塌等恶劣情况,为消防队员进行灭火救援提供较好的条件。考虑到厂房、库房建筑的外观要求没有民用建筑的要求高,因此可以采用可熔材料制作的采光带和采光窗进行排烟。 为保证可熔材料在平时环境中不会熔化和熔化后不会产生流淌火引燃下部可燃物,要求制作采光带和采光窗的可熔材料必须是只在高温条件下(一般大于最高环境温度50℃)自行熔化且不产生熔滴的可燃材料,其熔化温度应为120~150℃。 设有中庭的建筑,中庭应设置自然排烟系统,且应符合要求。 四类隧道和行人或非机动车辆的三类隧道,因长度较短、发生火灾的概率较低或火灾危险性较小,可不设置排烟设施。当隧道较短或隧道沿途顶部可开设通风口时可以采用自然排烟。根据《人民防空地

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规定,当自然排烟口的总面积大于本防烟分区面积的2%时,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敞开式汽车库以及建筑面积小于1000㎡的地下一层汽车库和修车库,其汽车进出口可直接排烟,且不大于一个防烟分区,可以不设排烟系统,但汽车库和修车库内最不利点至汽车坡道口不应大于30m。 扫描丨

合理化建议汇总

十一、合理化建议 1、关于如何提高本项目建筑品质的合理化建议 根据对项目周边区位的分析,本项目应重点体现区域性、生活性、景观性、可持性。应充分了解自身及周围环境特点,发挥原有园林景观优势,强化环境,提高本区的品质,目标将本区规划为健康休闲的园林区,实施中应体现以下几种因素。 (1)本区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水系、公建、绿地系统。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生态化的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社区的人性化设计,突出绿化水景与人文康体景观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健康环境,体现绿色健康的特点。空间组织应灵活多样,利用建筑体型的变化造就富于变化的空间形态,营造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做好绿化水景环境设计,创造高品位的人居环境,使本区成为独具魅力的园林景观花园。 (2)建议停车场不设在住宅楼前,避免噪音及尾气对住户的影响,体现人文关怀设计理念。 (3)创造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活方便、利于管理、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精神的小区、注重项目运作可行性,充分挖掘本项目的商业价值,全面提升本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具超前意识,依靠科技含量,提高本区的舒适度,充分体现健康、绿色环境,打造优美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 (5)建议沿湖前河像东西河一样设亲水绿化坡。 2.关于拟定施工投标企业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建议业主在施工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本项目的施工投标企业,在投标的技术文件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有起重机械拆装资质的施工企业,必须附有省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的拆装人员名单。 (2)无起重机械拆装资质的施工企业,必须附欲分包拆装单位的相关资料。 (3)针对本工程特点的专项施工方案。例如:模板、深基坑、外挑脚手架等。 (4)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搭设方案或措施,临时设施规划建设方案。 (5)拟进入施工现场使用的施工起重机械设备包括塔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的注册登记和备案登记手续。 (6)根据建设单位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备的建设工程安全措施费用支付及使用计划而编制施工单位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实施计划和步骤。 (7)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械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置方案。 3.关于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1)由于装修及水电安装的原材料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质量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设计、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 (2)对主要的装修工程要求样板先行,样板经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现场认可后,方可大面积施工相应工程; (3)目前外墙渗漏现象较普遍,为避免由于不同材料之间伸缩率不一样造成的墙体裂缝,建议在砼墙与砼柱及梁接处砂浆粉刷时,加贴200~400㎜宽的铁丝网(两侧各搭接100~200㎜),保证外墙防水效果。 (4)建议建设单位制定质量管理奖惩条例,作为施工承包合同的补充,以强化现场的质量控制管理。 (5)要求施工单位施工前事先绘制结构预留洞、预埋件汇总图,监理审核

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 范北京市地方标准(DBJ 01-623-2006) 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节选) 3 设计系统 3.1一般规定 3.1.1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各类建筑场所或部位宜优先采用自然排烟系统。下列场所或部位不应采用自然排烟系统: (1)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 注: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 (2)封闭避难层(间); (3)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卡拉ok厅、游艺厅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长度超过40M的疏散内走道,其他建筑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 (4)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剧场等高大空间。 3.1.2采用自然排烟系统的中庭及建筑面积大于500M2且高度大于6M的大空间场所,应设置自动自然排烟系统。采用自然排烟系统的2层及2层以上的商场、公共娱乐场所,当建筑面积大于500M2时,宜设置自动自然排烟系统。 3.1.3自动自然排烟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与自动自然排烟系统联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规定。 3.2设计要求

3.2.1自然排烟系统防烟分区面积不宜大于2000 M2,长边不宜大于60 M,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当防烟分区超过此限值时,可采用固定的(或活动的)挡烟垂壁(垂帘)加以分隔。

3.2.2穿越不同防烟分区的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口部,应设挡烟垂闭(垂帘)。 3.2.3设计烟层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空高度的10%,且不应小于0.5M。 3.2.4 自然排烟系统的排烟开口有效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排烟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 M2;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排烟开口有效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 M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顶层宜设有不小于0.80 M2的可开启外窗; (3)需要排烟的房间和疏散内走道,排烟开口有效面积分别不应小于该房间和内走道地面面积的2%; (4)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或剧场舞台,排烟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或舞台地面面积的5%; (5)建筑面积大于500 M2且净空高度大于6M、小于12M的大空间场所,排烟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场所地面面积的5%。 3.2.5自然排烟区域内的任一点至最近排烟开口中心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M。 3.2.6自动排烟窗应设置在储烟仓的顶部或外墙上,当设置在外墙上时,其底边设置高度不应低于储烟仓的下沿,且应沿火灾气流方向开启 3.2.7 单个自动排烟窗排烟开口的面积不应大于2d2;当排烟开口长边和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时,短边长度不应大于d。 (注:d为设计烟层厚度。) 3.2.8设置在外墙上的单开式自动排烟窗应采用下旋外开式;设置在屋面上的自动排烟窗宜采用对开式或百页式。 3.2.9设置自动自然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补风系统,补风系统可采用机械通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补 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合理化建议与技术改进

前言 1 范围 2 管理职能 3 管理内容与要求 3.1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内容 3.2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申报程序 3.3 奖励的标准和方法 3.4 成果奖励的申报程序 3.5 奖励和监督 附录A 合理化建议表 附录B 技术改进、科研成果登记表 附录C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奖励等级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内容、申报程序、奖励标准和方法、成果奖励审批程序等。本标准的实施,将更好发挥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加公司的综合效益,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上海房屋设备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房屋设备有限公司质量部负责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上海房屋设备有限公司质量部 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准审定人: 本标准批准人:

合理化建议与技术改进管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上海房屋设备有限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管理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和要求、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上海房屋设备有限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管理。 2 管理职能 质量部是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统计、管理、评比和奖励。 3 管理内容与要求 3.1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内容 3.1.1 发现和消除电梯设计、生产、安装和调试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有具体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电梯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 3.1.2 对原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经认证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经上级批准,付诸实施取得预期效果的。 3.1.3 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能源、原材料,改进原来的工艺和技术操作方法,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 3.1.4 发明或改进生产工具、设备、测试仪器等各种装置,经鉴定有成效者。 3.1.5 在改进生产流程、试验、检验方法和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生产技术、物资运输(储藏)、养护技术和统计、计算等方面取得成果的。 3.1.6 在科技新成果和引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等方面经鉴定取得成果的。 3.1.7 新产品开发,产品结构的改进,并在经营中取得显著效益的。 3.1.8 在营销管理方面,提出改进或提出新的管理办法、营销方式,取得实际成效的。

关于自然排烟

关于自然排烟

关于自然排烟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自然排烟所需要的排烟口净面积和设置位置都有规定,例如2%~5%或2m2~3m2和30m。但是,只有排烟口净面积和距离,还是不能保证排烟效果。 除了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其他现行防火规范以外,还可以和需要参照执行DGJ 08-88-2006上海市《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和DBJ 01-623-2006北京市《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几个术语: *空间净空高度,即天花板高度。①或② *设计烟层厚度,为满足人员疏散安全所需的清晰高度,同时又能保证排烟效果所确定的烟层厚度。③或②- ④ *储烟仓,建筑顶部由挡烟垂壁(帘)、结构梁及空间围护结构形成的积聚烟气的空间。储烟仓高度即设计烟层厚度。 *清晰高度④,,设计清晰高度不应小于1.8m。 *自然排烟系统,分为自动自然排烟系统、手动自然排烟系统和不可控自然排烟系统。

上述术语的关系为: 设计烟层厚度= 储烟仓高度= 空间净空高度-设计清晰高度 几条规定: *自然排烟系统防烟分区面积不宜大于2000m2,长边不宜大于60m,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这就说明,采用自然排烟,也需要划分防烟分区。例如60m×60m、四周有外窗的商业营业大厅等。 *设计烟层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空高度的10%,且不应小于0.5m。 *自然排烟区域内的任一点至最近排烟开口中心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m。 *自动排烟窗或可手动开启的外窗,应设置在储烟仓的顶部或外墙上,当设置在外墙上时,其底边高度不应低于储烟仓的下沿,且应

国家体育场项目自然通风效果模拟分析

国家体育场项目自然通风效果模拟分析 ——清华大学陈玖玖李先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丁高李莹 工程概况 国家体育场坐落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俗称“鸟巢”,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会场,承担开幕式、闭幕式和田径、足球决赛等活动和赛事。国家体育场占地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长333m,宽298m,高69m。其中地下3层,地上7层。 国家体育场观众席的通风设计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除3、4层以外的区域,包括观众席等处都充分利用场地的出入通道作为自然通风的进风口。由于国家体育场采用的是自然通风,因而在保证热安全的情况下,体育场的正常使用和观众区的热舒适是最需关注的问题。 本文的目标是,针对国家体育场建筑结构的特点,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的手段,对其在典型夏季条件下的比赛区和观众区的自然通风效果(气流速度和温度)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各处的温度、速度等相关的数值模拟结果;并对以上计算结果采用热安全性和热舒适性两种指标对国家体育场自然通风的效果进 行分析和评价。 在本次分析中,采用的商用CFD计算程序是PHOENICS。 物理模型及计算 首先对国家体育场进行了物理建模。设定计算区域为440m×360m×90m的方型区域,将体育场置于计算区域中心。为了模拟自然通风下体育场内部的气流组织,将计算区域的各个面均设为相对压力为0Pa的边界,通过体育场内的人员和灯光发热与外部产生热压,从而形成空气流动。因为模拟的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当晚的自然通风效果,因而,我们把计算区域的各个面和场外空间的空气温度设为25℃。本文只考虑纯热压下自然通风的不利工况。 由于国家体育场的外形及其内部结构情况非常复杂,所以必须其进行简化。体育场外部结构在对自然通风口无阻挡的情况下,可以不予考虑。看台部分按照实际情况简化成为上、中、下三层,在忽略其形状上的细节后,以简单的圆和直线组合成计算用的模型,其XYZ方向的尺寸为342.7m×266m×46.5m。第一层和第二层看台之间的空间是流动的最主要入口。外围三、四层为设有恒温空调的封闭区域,在模型简化的过程中以一个24℃恒温的圆环代替;对于第三层看台的马鞍形形状用平面代替,忽略了看台表面的座椅以及阶梯,统一处理成平面。看台上的各个出入口均按照实际的尺寸给出,忽略出口处的形状细节。体育场顶部的形状采用简单的圆和直线组合而成,忽略其马鞍形的形状,根据其顶部的通透面积占整个面积的比例,建模时将顶部部分面积挖空,成为空气流动的通道。图1为简化后国家体育场的物理模型。 同时,我们将整个看台上部垂直高度2m内的空间作为热源区域,包括观众发热720万W和灯光照明辐射热50万W,热量均匀分布;比赛区域内设定50万W的热源作为开幕式时人员发热量,热源在XY方向的尺寸为130m×95m。

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格式自拟) 1.建筑部分 1.1总体规划层面:建议在西片区纬3路与西片区经3路开设出入口, 均衡场地出入口设置。 1.2建筑层高建议:教学建筑建议层高4.5米,宿舍建筑建议层高3.6 米。 1.3建筑风格建议:《南宁市教育园区风貌导则》所建议的欧式学院、民 族地域与现代学院三种建筑风格各有其优势劣势,结合广西学前师范学院的特色,建议以现代风格为主,结合民族地域风格,既能够展现广西地区民族地域风情,又能够呼应学前教育活泼灵动的特色。 1.4建筑布局建议:建议以校园礼仪轴线与南北优质朝向轴线为主要参 考,延礼仪轴线布置校园代表性建筑如图书馆,营造学院庄重典雅的氛围,延南北朝向轴线布置生活区建筑,为学生提供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 2.规划部分 建议以教育文化为内涵,地域文化为特色,融入现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在青山绿水之间打造广西基础教育领域的“生态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灵动校园”,打造绿色生态的未来园林,功能复合的学习组团,能量聚集的共享核心,有机生长的整体校园。 3.电气专业部分

强电: 3.110kV各高压供配电装置均设置智能综合保护单元,并构成一套配网 自动化系统。系统内各单元继保方式待与当地供电部门共议后决定。 建议设置一套包括用电量、用水量、用气量等在内的能耗计量系统。 3.2继保问题待与当地供电部门共议后决定。 弱电: 3.3设计中引入校区的弱电进线及弱电系统均为拟定,本方案最终需业 主提出较具体构想并根据各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进行确定。 3.4各系统资源的内部考量和管理的问题待与业主进一步明确后确认。 4.水专业部分 4.1设计任务书中并未提及周边市政情况,为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建议 复核项目周边的市政雨污水接入口点位、位置及标高。建议复核,项目周边的市政给水管线管径、水压以及能否保证市政两路供水情况。 4.2设计任务书中并未对校园计量系统进行明确。建议计量方案如下: 每个单体设水表计量;校园设总表计量;对学生宿舍小卫生设冷水表计量,对开水建议IC卡计量,对宿舍淋浴热水建议IC卡计量。 4.3根据绿建建筑设计要求以及节能环保的理念,建议宿舍及食堂热水 由太阳能系统供水,并采用空气源热泵进行辅助加热。 4.4根据绿色建筑设计以及海绵城市要求,建议将校园道路雨水系统接

自然通风综述

建筑自然通风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姓名:学号:) 摘要:在建筑能耗越来越大的今天,自然通风是重要的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对于节能减排,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等方面具有至关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自然通风的特点和原理、自然通风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自然通风的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总结,最后在目前自然通风的研究现状下,写出自己以后对自然通风更深一步研究想法。 关键字:建筑能耗,自然通风,特点和原理,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研究想法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居住环境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善,因此,建筑能耗也越来越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为30%~40%,这其中又以暖通空调能耗所占的比例最高。在我国,近十年来建筑能耗总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2001年,社会总能耗中的27.6%是建筑能耗,现在这个比例差不多达到30%。据预测,当2020年时,这个比例将达到35%,而建筑能耗中的60%~70%将是空调系统的能耗。为了降低能耗,许多建筑采取了减少通风量,尤其是减少新风量并增加房间密闭性等措施,再加上运行管理不善及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散发的挥发性有机混合物的增加,导致室内空气质量恶化,使人感到精神的压抑和烦躁,甚至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病态建筑综合症”。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节能的通风技术,一种有效的被动式制冷手段,它利用可再生能源(风能)来降低室内温度,带走室内湿气,降低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它是建筑节能领域里最廉价的技术措施之一。因为室内四季的负荷变化受室外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采用合理的通风技术既可以满足室内人员对舒适度的要求,又减少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做到建筑与景观发展,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境界。 1 自然通风的特点及原理 1.1自然通风的特点 自然通风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通风方式。它不消耗动力,也可获得较大的通风换气量,简单易行,节约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国内外对自然通风的概念或描述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所谓自然通风,其共同的特点是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使空气流动,以达到提供给室内新鲜空气,稀释室内气味和污染物,除去余热和余湿的目的。在建筑物中应用自然通风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优点①节能②排除室内废气污染物,消除余

关于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总结和整改措施及相关建议 (1)

关于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总结和整改措施及相关建议一.关于员工提出的考核不透明,奖罚不分明的问题,根据本部门实际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和检查工作,对出的问题依照考核标准由班组长从当天工作中扣除,并当面签字认 可,做好记录;月底核算。 2.月底召开工资考核会议,总结当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在今后工作中改正,对个人存在的问 题,提出评批的整改意见。 3.加强日常工作布置的检查工作,对没有完成任务的限期完成,再完不面任务的,进行考核。 4.月工作点评分开化。 5.利用工作考核建立相互监督管理机制。 二.成本考核中,要细化一点,超多超少一样问题和水电人司没有合理的考核数据,没有合理细化等现象,应从以下几方面整改。 1.加强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衔接,建立专人通知开气和关气,并认真做好记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生产人员 沟通。 2.生产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双线生产,像酸奶用气量少的,要依照其它生产情况合理的按排。 3.加强员工成本意识与质量意识的提高,要从身边做

起,从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4.建议公司应当采集各工段生产成本实际数据为依据,按照实际使用成本进行考核。 5.对非生产成本应根据使用情况,划分出来。 6.建立节约者奖励,超出者按照实际情况,有依据的分段考核,以3—6个百分点为一段,超出20-40个百 分点的不记分。 三.对于员工提出的谁提问题谁去解决,都不敢去提问题的建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1.划分清责任,例如:像活接,小阀门等出现问应操作工解决,主管道出现问题,由机修工来解决。 2.设备的操作中,应分清相关责任,例如:真空泵的责任划分应是,A操作工在开机前应做好检查工作,有润滑油是否足够,冷却水是否开启,各阀门是否打开,B,运行中应观测电机声是否正常,泵体声音是否正常等。 机修工在日常巡查中应当做到电机及泵体的工作,温度,声音等的检查工作。 四,针对新产品的研发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在今后的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流程。2.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要形成书面报告。 3.其它相似产品或者相它品牌的产品在市场的占的销售比

论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

论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 李 涛 韦 佳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 210096) 摘 要:在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和世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风力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依据自然通风的原理,通过分析国内外著名生态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通风技术,比较了其各具特色的通风技术,着重论述了建筑物中设置中庭与风塔对于加强通风效果的作用。然后结合国情,提出了一些对于风能利用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通风处理方法,目的是针对建筑设计实践中的自然通风问题起到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通风 风压 热压 中庭 风塔 NATURAL VENTI L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Li Tao Wei Jia (Architectural College of S 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Abstract:As present energy consumption multiplies daily and world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deficient,wind power resources step by step gain public attention1According to natural ventilation principle,analyses the use of technologies is analyzed and their qualities are compared,which are used for outstan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s1It is also discussed the set up of atrium and wind ventilator in buildings with regard to strengthen ventilation effects1Link to domestic conditions,at last some operable ventilation-management methods based on wind energy utility’s aspect are proposed,aiming at giving practical guide to natural ventilation problem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s1 K eyw ords:natural ventilation wind-induced pressurization thermal pressure 风,是人类古老的朋友。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各种方法来充分利用风能使生活环境变得更为舒适,同时又避免风的不利影响。长久以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通风措施,利用风来使室内变得凉爽和舒适。从中国传统勘舆中的“藏风聚气”到古代中东地区招风塔和招风斗,都充分体现了各国人民在利用自然风方面的聪明才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这方面的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人们抛之脑后。直到能源消耗与日俱增、世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才开始重新研究如何利用风来取得降低能耗的效果,同时更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1 自然通风 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空气更新和气流的生理作用对人体的生物感受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室内气温、湿度及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而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1]。通常认为,自然通风的作用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2]:第一,健康通风,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IAQ;第二,热舒适通风,即增加体内散热,以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舒适以改善热舒适条件;第三,降温通风,即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使建筑构件降温。据测定,室内外温差大时,开窗10~15分钟可完全换气一次;温差小时,大约半小时可交换一次。 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为风压和热压。通常的作法为利用建筑物外表面的风压,利用室内的热压,以及风压与热压相结合。 111 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 第一作者:李 涛 女 1979年出生 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5-11-20 所谓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当风吹向建筑物正面时候,受到建筑物表面的阻挡而在迎风面上静压增高,产生正压区,气流再向上偏转,同时绕过建筑物各侧面及背面,在这些面上产生 79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36,Supplement,2006 工业建筑 2006年第36卷增刊

施工合理化建议及降低成本措施

第八章施工合理化建议及降低成本措施 第一节合理化建议 一、合理化建议 我公司深感荣幸能参加本项目装饰工程的投标,并十分珍惜和重视业主及各专家给予的此次投标机会。本着对业主及此工程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本公司装饰施工管理经验,针对此工程,我公司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化建议,供业主及专家参考并请指正,建议: 1、在装饰材料的使用上,除满足设计装饰效果的同时,要考虑使用符合环保要求以及幅射少的材料,以避免劣质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受影响。 2、尽可能采用防火、阻燃材料,尽量减少木质材料的使用量。对照明管线材料要严格检验,消除消防隐患。 3、本工程由于多单位同时开工,在材料垂直运输和施工人员上下班的交通分流,由甲方或总承包方统一协调。 4、为确保此工程优质、高速的完成,建议业主对施工单位加大奖罚力度。 5、保证施工质量,确保一次通过验收是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共同愿望,加强现场监督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建议业主除委托质量监督站监督外,还需委托监理公司监督,严把质量关。 6、为确保工程质量及效果,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已做完的部分不受破坏,建议业主严格要求各参建单位(如土建、消防各专业单位)共同保护已做成品及半成品,减少工程因人为或外界原因受到破坏。 7、为保证使用材料质量全乎业主要求,除提供材料样品外,建议业主对我方的材料检验,令所有材料都能满足质量及业主的要求。 第二节降低成本的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有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效果。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防烟排烟系统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5293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防烟排烟系统自然通风 与自然排烟(正式版)

防烟排烟系统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 (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是建筑火灾烟气控制防烟 和排烟的方式之一,都是经济适用且有效的防排烟方 式。 一、自然通风方式 (一)自然通风的原理 自然通风是以热压和风压作用的不消耗机械动力 的、经济的通风方式。如果室内外存在空气温度差、 或者窗户开口之间存在高度差,就会产生热压作用下 的自然通风。当室外气流遇到建筑物时产生绕流流 动,在气流的冲击下,将在建筑迎风面形成正压区,

在建筑屋顶上部和建筑背风面形成负压区,这种建筑物表面所形成的空气静压变化即为风压。当建筑物受到热压、风压同时作用时,外围护结构各窗孔就会产生内外压差引起的自然通风。由于室外风的风向和风速经常变化,导致风压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二)自然通风方式的选择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疏散楼梯间是建筑物内部人员疏散的唯一通道;前室、合用前室是消防队员进行火灾扑救的起始场所,也是人员疏散必经的通道。因此,在火灾时无论采用何种防烟方法,都必须保证它的安全,防烟就是控制烟气不进入上述安全区域。 对于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由于这些建筑受风压作用影响较小,利用建筑本身的采光通风,也可基本起到防止烟气进一步进入安全区域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