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

教学内容: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

实验类型:验证

授课地点:2#化工实训楼

授课学时: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练习巩固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

2、了解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意义;

3、学习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掌握铜盐中铜的测定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5、掌握碘量法的测定方法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6、熟悉氧化还原特殊指示剂终点颜色判断和近终点时滴定操作控制

二、知识点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量点、氧化还原特殊指示剂、滴定终点、铜盐中铜含量的表示方法、标准溶液、移液管、酸式滴定管、容量瓶、电子分析天平、实验报告的撰写(数据处理三线表表格化)、有效数字三、技能点

玻璃器皿的洗涤、移液管的使用、酸式滴定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铜盐中铜的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淀粉指示剂的变色特征和近终点时滴定操作控制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现场讲解指导等

六、复习引入

1、复习配位滴定法有关知识,提问学生:

(1) 铜盐中铜的含量测定是用什么方法测定的?(间接碘量法)

(2) 铜盐中铜的测定中以什么作指示剂?(淀粉溶液)

(3) 滴定终点颜色如何判断?(蓝色消失30s后不返色为终点)

[引入]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

[引言] 硫酸铜又名蓝矾、胆矾、石胆,为透明的深蓝色结晶或粉末,溶于水,其溶液呈弱酸性。在无机工业上用于制备其他铜盐的原料;也可用作纺织品媒染剂、农业杀虫剂、水的杀菌剂,饲料添加剂,并用于镀铜。在防治鱼病中,硫酸铜的作用非常明显,硫酸铜是鱼病防治中常用的药品,它可治疗鱼的原生寄生虫病,农业上主要用于防治果树、麦芽、马铃薯、水稻等多种病害,也可用于稻田、池塘除藻。无机农药波尔多液就是硫酸铜和石灰乳的混合液,在有机农业中可以做杀真菌剂用。蓝矾韭菜中的蓝矾也可能是农药的残留,而不是菜农为保鲜而涂抹。硫酸铜是可溶于水的,消费者可以在水中浸泡再用淘米水清洗就可放心食用。硫酸铜中铜的含量常用滴定碘法来测定。[新授]课题: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

[提出任务]教师提出本课题的学习任务:

1、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用K2Cr2O7作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溶液时,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KI和HCl溶液?为什么要放臵一定时间后才能加水稀释?为什么在滴定前还要加水稀释?

3、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操作方法。

[任务探索]

1、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根据有关学习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 在实验中加入KI的作用是什么?

(2) 碘量法测定铜时,溶液的酸度如何控制?酸性介质如何选择?

(3) 在实验中加入KSCN溶液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过早的加入?

[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基本原理

在以硫酸或HAc 为介质的酸性溶液中(pH =3~4)Cu 2+与过量的I -作用生成不溶性的CuI 沉淀并定量析出I 2:

2Cu 2+ + 4I - = 2CuI ↓ + I 2

生成的I 2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

I 2 + 2S 2O 32- = 2I - + S 4O 62-

化学计量关系: 2 Cu 2+ ~ 1 I 2 ~ 2 S 2O 32-

1 Cu 2+ ~ 1 S 2O 32-

由于CuI 沉淀表面吸附I 2故分析结果偏低,为了减少CuI 沉淀对I 2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 2被Na 2S 2O 3溶液滴定后,再加入KSCN ,使CuI 沉淀转化为更难溶的CuSCN 沉淀。

CuI + SCN - = CuSCN ↓ + I -

CuSCN 吸附I 2的倾向较小,因而可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根据Na 2S 2O 3标准溶液的浓度,消耗的体积及试样的重量, 计算试样中铜的含量。可由下式计算:

[学生回答]

(1) 在实验中加入KI 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Cu 2+被还原为CuI ↓,起还原剂的作用,同时析出与Cu 2+计量相当的I 2。另外,过量的KI 使I 2生成I 3-,起配位剂的作用,可防止I 2的挥发,增大I 2在水溶液中的溶解能力,减少I 2的损失。与Cu +离子生成CuI ↓,起沉淀剂的作用,增强Cu 2+离子的氧化能力。

(2) 碘量法测定铜时,溶液的酸度如何控制?酸性介质如何选择?

[讲解]间接碘量法测定铜时,溶液的pH 必须控制在3~4之间。酸度1000

.100)(%243225??=*O H CuSO Cu O S Na Cu m M cV ω

过低:会降低反应速度,溶液中I2会发生歧化反应,Cu2+可能部分水解,使结果偏低;同时,部分S2O32-将会被I2氧化为SO32-。酸度过高:①I-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I2(Cu2+有催化作用),使结果偏高;

②S2O32-发生分解,S2O32- + 2H+ = S↓+ H2SO3;溶液的酸度要选用硫酸调控,大量Cl-离子能与Cu2+配合,I-不易从Cu(II)的氯配合物中将Cu(II)定量的还原,因此最好用硫酸而不用盐酸(少量盐酸不干扰)。

(3) 在实验中加入KSCN溶液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过早的加入?

[讲解]CuI沉淀表面易吸附少量I2,这部分I2不与淀粉作用,而使终点提前。为此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KSCN溶液,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而CuSCN不吸附I2,从而使被吸附的那部分I2释放出来,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KSCN溶液只能在临近终点时加入,否则大量I2的存在有可能氧化SCN-,从而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2、用K2Cr2O7作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溶液时,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KI和HCl溶液?为什么要放臵一定时间后才能加水稀释?为什么在滴定前还要加水稀释?

[讲解] 为了确保K2Cr2O7反应完全,必须控制溶液的酸度为0.2-0.4moL·l-1HCl溶液,并加入过量KI。K2Cr2O7与KI的反应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进行得比较完全,故需放臵5min后在加水稀释,降低酸度,以防止Na2S2O3在滴定过程中遇强酸而分解。

3、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操作方法

[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报告中的实验步骤。

[讨论] 四个学生一组,归纳测定操作要点。

[提问] 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步骤(1) 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标定

准确称取在120±2℃干燥至恒重的K2Cr2O70.13~0.14g于锥形瓶

100018.29463

22722322???? ??=O S Na O Cr K O S Na V m C 中,加蒸馏水30ml 溶解后,加入1 mol/L H 2SO 4 15ml 、10 ml 10%KI 溶液,于暗处放臵5min ,加蒸馏水40ml ,用待标定的Na 2S 2O 3溶液滴定至黄绿色,加入3ml 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亮绿色,即为终点,平行标定3份,计算Na 2S 2O 3溶液的准确浓度。根据

Cr 2O 72- + 6I - + 14H + = 2Cr 3+ + 3I 2 + 7H 2O

I 2 + 2S 2O 32- = 2I - + S 4O 62-

1 mol Cr 2O 72-相当于6 mol S 2O 32-

所以

(2) 硫酸铜盐中铜的测定

准确称取CuSO 4〃5H 2O 试样2~2.4g 于小烧杯中,加4ml 1 mol/L H 2SO 4溶液和少量水使其溶解,移入100ml 的容量瓶中,用水定容。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00ml CuSO 4溶液臵于锥形瓶中,加水50ml ,加入10%KI 溶液10ml ,立即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至浅黄色,然后加入3ml 淀粉溶液,继续滴至浅蓝色。再加10%KSCN 10ml ,摇匀后,溶液的蓝色加深,再继续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消耗的Na 2S 2O 3标准溶液体积,平行测定三份,根据滴定时用去的Na 2S 2O 3标准溶液体积计算胆矾中铜的百分含量。根据

2Cu 2+ + 4I - = 2CuI ↓ + I 2

I 2 + 2S 2O 32- = 2I - + S 4O 62-

1 mol Cu 2+相当于1 mol S 2O 32-

所以

(3) 数据记录与处理及结论 %10000.250.100)(243223225????=

?O H CuSO Cu O S Na O S Na Cu G M V c ρ

1、Na2S2O3溶液的标定

表1 Na2S2O3溶液的标定

序号K Cr O质量/g V(Na S O)/ml C(Na S O)/mol〃L-1平均值RSD

1

2

3

结论:Na2S2O3溶液的准确浓度c=

95%臵信度下平均值的臵信区间c=s

±

x5.2

2、铜盐中铜的测定

表2 铜盐中铜的测定

序号CuSO4〃5H2O质量/g V(Na2S2O3)/ml ρ(Cu)/% 平均值RSD

1

2

3

注:铜原子的摩尔质量M Cu=63.5 g/mol。

结论:铜盐中铜的百分含量ρ=

95%臵信度下平均值的臵信区间ρ=s

±

x5.2

[小结] 滴定碘法测铜是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常被用于铜合金、含铜矿石、铜盐、铜产品及农药等试样中铜的测定。在pH=3~4的硫酸或醋酸介质溶液中,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由铜离子与碘化钾生成的碘分子至碘-淀粉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消耗体积计算铜盐中铜的含量

[演示] 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测定操作过程,其余学生观察其操作。[讲解、示范] 教师点评学生演示操作过程的正误之处并讲解示范操作要点:

(1) 取样的方法:取样量25.00mL,取样仪器:移液管

(2) 移液管的操作:吸液、调整液面的方法、放液

(3) 酸式滴定管的操作:左手的用法,防止管尖和两侧漏液

(4) 终点判断:待滴定至溶液为紫蓝色时即接近终点,要注意每加一滴硫代硫酸钠都需充分摇匀,最好每滴间隔2-3s,滴到碘-淀粉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

[讲解注意事项]

1、间接碘量法必须在弱酸性或中性溶液中进行,在测定Cu2+时,通常用NH4HF2控制溶液的酸度为pH 3~4,这种缓冲溶液(HF/F-)同时也提供了F-作为掩蔽剂,可使共存的Fe3+转化为FeF63-以消除其对Cu2+测定的干扰。若试样中不含Fe3+可不加NH4HF2。

2、在间接碘量法中,淀粉指示剂应在临近终点,即I2黄色已接近褪去时加入。否则,会有较多的I2被淀粉吸附,而导致终点滞后。

加淀粉前:快滴慢摇(防止I2挥发,I-氧化)

加淀粉后:慢滴快摇

3、CuI沉淀表面易吸附少量I2,这部分I2不与淀粉作用,而使终点提前。为此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KSCN溶液,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而CuSCN不吸附I2,从而使被吸附的那部分I2释放出来,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值得注意的是,KSCN溶液只能在临近终点时加入,否则大量I2的存在有可能氧化SCN-,从而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学生分组] 以每个同学一组分为24~30个小组

[学生实训] 测定胆矾中铜含量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成功或失误之处) [试验小结] 教师小结本课题实验完成情况。

1、酸式滴定管的规范操作:克服漏液的现象;

2、近终点时颜色判断和操作:近终点紫蓝色,慢滴多摇,控制半滴

操作;

3、分析误差产生原因:滴定速度控制不当;终点判断不准确;读数误差;酸式滴定管管尖和两侧漏液等因素。

[布臵作业]:根据你的测定,我们本地区的应用的硫酸铜有哪些级别?(写出测定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和测定结果)

实验八 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

实验八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教案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B 教学内容: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的含量 实验类型:验证 教学对象:化工、环境工程、药学、生物科学、应用化学、医学检验、制药、复合材料、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授课地点:中南大学南校区化学实验楼302 授课学时:4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练习巩固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 2、了解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意义; 3、学习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掌握铜盐中铜的测定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5、掌握碘量法的测定方法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6、熟悉氧化还原特殊指示剂终点颜色判断和近终点时滴定操作控制 二、知识点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量点、氧化还原特殊指示剂、滴定终点、铜盐中铜含量的表示方法、标准溶液、移液管、酸式滴定管、容量瓶、电子分析天平、实验报告的撰写(数据处理三线表表格化)、有效数字 三、技能点 玻璃器皿的洗涤、移液管的使用、酸式滴定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铜盐中铜的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淀粉指示剂的变色特征和近终点时滴定操作控制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现场讲解指导等 六、复习引入

1、复习配位滴定法有关知识,提问学生: (1) 铜盐中铜的含量测定是用什么方法测定的?(间接碘量法) (2) 铜盐中铜的测定中以什么作指示剂?(淀粉溶液) (3) 滴定终点颜色如何判断?(蓝色消失30s后不返色为终点) [引入]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 [引言] 硫酸铜又名蓝矾、胆矾、石胆,为透明的深蓝色结晶或粉末,溶于水,其溶液呈弱酸性。在无机工业上用于制备其他铜盐的原料;也可用作纺织品媒染剂、农业杀虫剂、水的杀菌剂,饲料添加剂,并用于镀铜。在防治鱼病中,硫酸铜的作用非常明显,硫酸铜是鱼病防治中常用的药品,它可治疗鱼的原生寄生虫病,农业上主要用于防治果树、麦芽、马铃薯、水稻等多种病害,也可用于稻田、池塘除藻。无机农药波尔多液就是硫酸铜和石灰乳的混合液,在有机农业中可以做杀真菌剂用。蓝矾韭菜中的蓝矾也可能是农药的残留,而不是菜农为保鲜而涂抹。硫酸铜是可溶于水的,消费者可以在水中浸泡再用淘米水清洗就可放心食用。硫酸铜中铜的含量常用滴定碘法来测定。 [新授]课题: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 [提出任务]教师提出本课题的学习任务: 1、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用K2Cr2O7作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溶液时,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KI和HCl 溶液?为什么要放置一定时间后才能加水稀释?为什么在滴定前还要加水稀释? 3、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操作方法。 [任务探索] 1、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根据有关学习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 在实验中加入KI的作用是什么? (2) 碘量法测定铜时,溶液的酸度如何控制?酸性介质如何选择? (3) 在实验中加入KSCN溶液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过早的加入? [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基本原理在以硫酸或HAc为介质的酸性溶液中(pH=3~4)Cu2+与过量的I -作用生成

1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如下

1.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如下: 已知:在弱酸性条件下,Cu 2+与I —作用可生成I 2,I 2溶于过量的KI 溶液中:I 2+I —=I 3—,又知氧化 性:Fe 3+>Cu 2+>I 2>FeF 63-;析出I 2可用c mol/L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为: 2S 2O 32-+I 3—= S 4O 62—+3I —。 操作:准确称取ag 胆矾试样(可能含少量 Fe 2(SO 4)3),置于250mL 碘量瓶(带磨口塞的锥形瓶) 中,加50mL 蒸馏水、5mL 3mol/LH 2SO 4溶液、少量NaF ,再加入足量的10%KI 溶液,摇匀。盖上碘量瓶瓶盖,置于暗处5min ,充分反应后,加入指示剂,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共用去V mL 标准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中,加KI 前需加入少量NaF ,其作用可能是 。 加3mol/LH 2SO 4溶液的作用可能是 。 ⑵滴定实验中所用指示剂是 。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为 。 ⑶本实验中用碘量瓶而不用普通锥形瓶是因为: 。 ⑷硫酸铜与碘化钾反应后被还原白色的碘化亚铜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⑸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该胆矾试样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ω(Cu)= 。 2.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水中铅的存在形态主要有Pb 2+、Pb(OH)+、Pb(OH)2(在水中溶解度小)、Pb(OH)3-、Pb(OH)42- ,各形态的物质的量的分数α随溶液pH 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⑴Pb(NO 3)2溶液中,c (Pb 2+)/c (NO 3-) 2 、“=”、“<”);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 ⑵向Pb(NO 3)2溶液滴加盐酸,溶液中c(Pb 2+)/c(NO 3- )没有变大,反而变小并有沉淀生成,则生成的沉淀可能为 。 ⑶向Pb(NO 3)2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溶液也变浑浊,在pH 时生成沉淀最多,继续滴加NaOH 溶液,混合体系又逐渐变澄清,说明沉淀物的性质与 的性质相似。 pH = 13时,混合体系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图中:1表示Pb 2+, 2表示Pb(OH)+, 3表示Pb(OH)2, 4表示Pb(OH)3- , 5表示Pb(OH)42- 1 0.8 0.6 0.4 0 4 6 8 10 12 14 2 1 3 4 5 pH α 0.2

碘量法测定铜

碘量法测定铜 一、方法原理 在弱酸性溶液中,Cu2+可被KI还原为CuI,2Cu24I-==2CuI I2这是一个可逆反应,由于CuI溶解度比较小,在有过量的KI存在时,反应定量地向右进行,析出的I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间接测得铜的含量。 I22S2O32-==2I-S4O62- 由于CuI沉淀表面会吸附一些I2使滴定终点不明显,并影响准确度故在接近化学计量点时,加入少量KSCN,使CuI沉淀转变成CuSCN,因CuSCN的溶解度比CuI小得多(K sp,CuI=1.1×10-10,K sp,CuSCN=1.1×10-14)能使被吸附的I2从沉淀表面置换出来, CuI SCN-==CuSCN I- 使终点明显,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且此反应产生的I-离子可继续与Cu2作用,节省了价格较贵的KI。 二、主要试剂 1.0.01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用差减法准确称取干燥的(180℃烘两小时)分析纯K2Cr2O7固体0.7~0.8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水使其溶解之,定量转入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0.05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在台秤上称取6.5g硫代硫酸钠溶液,溶于500mL 新煮沸并放冷的蒸馏水中,加入0.5g Na2CO3,转移到500mL试剂瓶中,摇匀后备用。 3.Na2SO4:30%水溶液。 4.碘化钾:A·R。 5.硫氰酸钾溶液:20%。 6.淀粉溶液:0.5%。称取0.5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慢慢加入到沸腾的100mL蒸馏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透明为止。 7.盐酸:3mol/L。 8.硝酸:1:3。 9.氢氧化铵溶液:1:1。

《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金和银量的测定

《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金和银量的测定 火试金和原子吸收光谱法》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要求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文件《关于下达2009年第一批有色金属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中色协综字[2009]165号)的要求,由大冶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制定国家标准《硫化铜、铅和锌精矿试样中吸湿水分测定重量法》,计划编号为20091098-T-610,项目完成时间为2011年。 二、标准制定原则 1、本标准是ISO 10378-2005(E)国际标准的等同转换。 2、本标准格式按照GB/T 1.1-2009的标准要求进行制定。 3、本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硫化铜精矿市场公平贸易,并与 硫化铜精矿国际标准接轨,具有可操作性。 三、标准主要内容 1、本标准规定了硫化铜精矿试样中金和银量的测定方法―火试金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范围:Au:0.5g/t~300 g/t ;Ag:25 g/t~1500 g/t。 2、本标准样品的制备按ISO9599的要求制备试样或用预干试料(见附录A)。 3、本标准方法提要:将试料与氧化铅等配料混合,在还原条件下,于坩锅中熔融,铅捕集试料中的贵金属形成铅扣。灰吹使铅扣中的贱金属与贵金属分离,从而形成含有少量其它金属的金银合金粒。以硝

酸处理金银合粒,从合粒中分离出金,称重。如果金粒质量小于0.05mg,则用王水溶解金粒,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金量。用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分金后溶液中银量。为最大限度回收金和银,将所有残渣再处理。第二次合粒用酸溶解,然后用FAAS 方法测定金和银,并进行空白的校正。 4、为使分析试料代表性好,采用多点多次取样的方式从试样中称取10g~20g试料。 5、预熔化:为保证铅扣质量在30~45g之间,进行预熔化试验,依据试样的还原能力,决定配料中硝酸钠或硝酸钾等氧化剂的用量。 6、加银分金:为保证合粒分金完全,银与金的比例应超过2.5:1。合粒中银、金比率就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当金含量超过30%时不易分离。如果用原子吸收或ICP测定银,银应该在分金前测定。所以金银必须分开测定。金应该按照此附录分金的步骤进行,银应该按照7.9中溶解方法测定。 如果用重量法测定银,应该在分金前对贵金属合粒称重。按照附录D进行分金,按照7.8中步骤分离,按照附录G冲洗金粒,在收集分离后的溶液中测定杂质含量。 注1:如果已知道银与金比率不到2.5:1,则在初熔化前加入适量银以保证银、金比率4:1。 注2:如果金的质量小于50μg,合粒不需要分离就能溶解,金银含量按7.9步骤测定。此种情况下,不需要分金。 如果试料中银的质量小于7500μg,那么银应该按照7.9中方法

碘量法测铜

1 实验原理 碘量法测定铜的依据是在弱酸性溶液中(pH=3~4),Cu2+与过量的KI作用,生成CuI沉淀和I2,析出的I2可以淀粉为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有关反应如下: 2Cu2+ +4I-=2CuI+I2 或2Cu2+ +5I- =2CuI+I3- I2+2S2O32- =2I- +S4O62- Cu2+与I-之间的反应是可逆的,任何引起Cu2+浓度减小(如形成络合物等)或引起CuI溶解度增大的因素均使反应不完全,加入过量KI,可使Cu2+的还原趋于完全。但是,CuI沉淀强烈吸附I3-,又会使结果偏低。通常使用的办法是在近终点时加入硫氰酸盐,将CuI(K sp=1.1×10-12)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沉淀(K sp=4.8×10-15)。在沉淀的转化过程中,吸附的碘被释放出来,从而被Na2S2O3溶液滴定,使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得到提高[2]。即 CuI+SCN- =CuSCN +I- 硫氰酸盐应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否则SCN-会还原大量存在的I2,致使测定结果偏低。溶液的pH值一般应控制在3.0~4.0之间。酸度过低,Cu2+易水解,使反应不完全,结果偏低,而且反应速率慢,终点拖长;酸度过高,则I-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I2(Cu2+催化此反应),使结果偏高。 Fe3+能氧化I-,对测定有干扰,但可加入NH4HF2掩蔽。NH4HF2是一种很好的缓冲溶液,因HF的K a=6.6×10-4,故能使溶液的pH值保

持在3.0~4.0之间。 2 材料 2.1主要试剂 2.1.1 KI溶液(200 g·L-1)。 2.1.2 Na2S2O3溶液(0.1 mol·L-1):称取25g Na2S2O3·5H2O于烧杯 中,加入300~500mL新煮沸经冷却的蒸馏水,溶解后,加入 约0.1g Na2CO3,用新煮沸且冷却的蒸馏水稀释至1L,贮存于 棕色试剂瓶中,在暗处放置3~5天后标定。 2.1.3 淀粉溶液(5g·L-1):称取0.5g可溶性淀粉,加少量的水,搅匀, 再加入100mL沸水,搅匀。若需放置,可加入少量HgI2或H3BO3 作防腐剂。 2.1.4 NH4SCN溶液(100g·L-1); 2.1.5 H2O2(30%,原装); 2.1.6 Na2CO3(固体); 2.1.7 K2Cr2O7标准溶液(C(K2Cr2O7)=0.01667mol·L-1); 2.1.9 H2SO4溶液(1 mol·L-1); 2.1.10 HCl(6mol·L-1,即1:1); 2.1.11 NH4HF2(200g·L-1); 2.1.12 HAc(7mol·L-1,即:1); 2.1.13 氨水(7mol·L-1,即1:1); 2.1.14 尿素(原装) 2.1.15 HNO3(1:1)

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

7-3 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 实验7-3 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 一、试剂 1+1 HCl溶液、30%H2O2、1+1NH3·H 2O溶液、1+1HAc溶液、20%NH4HF2溶液、20%KI 溶液、10%NH4SCN溶液、0.5%淀粉溶液、0.1mol/L Na2S2O3标准溶液。 二、测定原理 铜合金试样可用HCl-H2O2熔解,加热煮沸使过量的H2O2,分解,然后将溶液调节至酸性(pH=3~4),加KI、使之与Cu2+作用生成CuI沉淀,同析出与铜量相当的I2,(实际上以I3-形式存在)。析出的I2以淀粉为指示剂,用Na 2S2O3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如下: 2Cu2++4I- =2CuI + I2 I2 + 2S2O3-=2I- + S4O32- 根据Na2 S2O3的用量计算试样中的铜的含量。 由于CuI沉淀强烈地吸附I3-,因此在近终点时加入硫氰酸盐以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沉淀,从而使被吸附的I3- 释放出来参加反应。Fe3+的干扰可用NH4HF2掩蔽加以消除。 三、测定步骤 准确称取铜合金试样0.16g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1HCl溶液10mL,并用滴管加30%H2O2约1mL,加盖,观察试样是否溶解完全,必要时再加些H2O2,加热助溶,煮沸至冒大气泡,冷却后加水10mL,滴加NH3H2O溶液至出现浑浊,再加入1+1HAc 8mL,加NH HF2溶液5mL、KI溶液10mL,摇匀。稍放置后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4 加入淀粉溶液5mL,继续滴定至溶液呈浅蓝灰色,再加入NH4SCN溶液10mL,充分摇动。此时,溶液颜色变深,然后滴定至蓝灰色消失为止。根据Na2S2O3标准溶液用量计算铜合金 中铜的含量。

胆矾中铜的测定

实验四胆矾中铜的测定(碘量法) 一、实验目的 1.熟习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3.熟悉滴定分析操作中的掩蔽技术。 二、实验原理 胆矾(CuSO4·5H2O)中的铜含量常用间接碘量法测定,Cu2+与过量I-发生如下反应: 2Cu2++ I-2Cu I↓+I 2 -I3- I 生成的I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由此计算出样品中铜的含量。 I2+ 2S2O32-=2I-+ S4O62- 由于Cu I沉淀强烈吸附I3-,致使分析结果偏低,为了减少Cu I沉淀对I3-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2被Na2S2O3溶液滴定后,再加入KSCN,使 Cu I(K sp= 5.06 ×10-12)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 N(K sp= 4.8 ×10-15) Cu I +SCN-= CuSC N↓+I- CuSCN对I3-的吸附较小,因而可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KSCN只能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否则SCN-可能直接还原Cu2+而使结果偏低: 6Cu2++ 7SCN-+ 4H2O=6CuSC N↓+SO42-+ HCN+ 7H+为了防止Cu2+的水解及满足碘量法的要求,反应必须在微酸性介质中进行(p H=3~4)。控制溶液的酸度常用H2SO4或HA c,而不用HC l,因Cu2+易与C l-生成C u Cl42-配离子不利于测定。 若试样中含有Fe3+,对测定有干扰,因发生反应: 2Fe3++ 2I-=2 Fe2++I2 使结果偏高,可加入NaF或N H4F,将Fe3+掩蔽为 Fe F63-。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量杯、分析天平。 试剂:0.1mol·L-1Na2S2O3溶液;0.1000 mol·L-1K2Cr2O7标准溶液;1 mol·L-1H2SO4溶液;0.5%淀粉溶液;5%和20%KI溶液;2mol·L-1HCl溶液;5%KSCN溶液;饱和NaF溶液。 四、实验内容

DO测定(碘量法)

碘量法测定溶解氧 碘量法(国标GB/T 7489-87)测定水中溶解氧(DO) 一、原理 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加酸后,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而释放出游离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据滴定溶液消耗量计算溶解氧含量。 二、实验用品 1、仪器:溶解氧瓶(250ml)、锥形瓶(250ml)、酸式滴定管(25ml)、移液管(50ml)、吸耳球、1000ml容量瓶、100ml容量瓶、棕色容量瓶、电子天平 2、药品:硫酸锰、碘化钾、氢氧化钠、浓硫酸、淀粉、重铬酸钾、硫代硫酸钠 三、试剂的配置 1、硫酸锰溶液:称取48g分析纯硫酸锰(MnSO 4?H 2 O)溶于蒸馏水,过滤后 用水稀释至100mL于透明玻璃瓶中保存。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2、碱性碘化钾溶液:称取50g分析纯氢氧化钠溶解于30—40mL蒸馏水中;另称取15g碘化钾溶于20mL蒸馏水中;待氢氧化钠溶液冷却后,将上述两溶液合并,混匀,加蒸馏水稀释至100mL。如有沉淀(如氢氧化钠溶液表面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则放置过夜后,倾出上层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避光保存。此溶液酸化后,遇淀粉应不呈蓝色。 3、1+5硫酸溶液。 4、1%(m/V)淀粉溶液:称取1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再用刚煮沸的水稀释至100mL。现用现配,或者冷却后加入0.1g水杨酸或0.4g氯化锌防腐。 5、0.0250mol/L(1/6K 2Cr 2 O 7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于105—110℃烘干 2h,并冷却的分析纯重铬酸钾1.2258g,溶于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6、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称取6.2g分析纯硫代硫酸钠(Na 2S 2 O 3 ?5H 2 O)溶于

铜精矿国家标准

铜精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浮选铜精矿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订货单(或合同)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浮选方法得到的铜精矿,供炼铜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年代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年代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50-1989 极值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 3884.1-10-2000 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GB/T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263-1993 散装浮选铜精矿取样、制作方法 YS/T 96-1996 散装浮选铜精矿、锌精矿中金银分析取制作方法 3 技术要求 3.1 产品分类 铜精矿按化学成分分为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和四级品和五级品。 3.2 化学成份 铜精矿化学成份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铜精矿的化学成份 品级 化学成份(%) Cu不 小于 杂质含量,不大于 As Pb+Zn MgO Bi+Sb Hg F Cd 一级品320.10210.100.020.030.05二级品250.20530.300.020.050.05三级品200.20840.400.020.050.05四级品160.301050.500.020.080.05五级品130.401250.600.020.100.05 3.3 铜精矿中金、银、硫为有价元素,应报分析数据 3.4 铜精矿中水分不得大于12%;冬季应不大于8%。 3.5 铜精矿中不得混入外来夹杂物。同批精矿要求混匀。

碘量法测铜

定量分析综合试验《铜合金中Cu含量的测定》 试 验 研 究 报 告

班级050911 学号15 姓名冯靖 2007年12月 铜合金中Cu含量的测定 050911 冯靖 摘要研究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的方法。铜合金种类较多,主要有黄铜和各种青铜。我们采用间接碘量法测定。该方法是在弱酸性溶液中(pH=3~4),Cu2+与过量的KI作用,生成CuI沉淀和I2,析出的I2可以淀粉为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为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近终点时加入硫氰酸盐,将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沉淀。在沉淀的转化过程中,吸附的碘被释放出来,从而被Na2S2O3溶液滴定。 关键词铜合金;铜含量;间接碘量法 1 引言 一提起铜,入们便似乎觉得它不过是一种传统的古老金属材料,而事实绝非如此。一方面在现代国民经济建设中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处处少不了它;另一方面在现代国防科技高新技术中它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铜合金种类较多,主要有黄铜和各种青铜。由于铜合金中铜的含量的不同会引起其强度、硬度、耐化学腐蚀性的不同,因而需要对铜的含量进行测定。现市场已经有专门的仪器来测定,但因仪器昂贵、操作技术不易掌握,普通实验室难以普及应用。

所以,我们仍旧采用间接碘量法测定。该方法是在弱酸性溶液中(pH=3~4),Cu2+ 与过量的KI作用,生成CuI沉淀和I 2,析出的I 2 可以淀粉为指示剂,用Na 2 S 2 O 3 标准 溶液滴定[1]。实验的意义是使我们掌握Na 2S 2 O 3 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和间接碘量 法测定铜的原理,以及了解淀粉指标剂的作用原理等。同时也培养了我们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组队合作中和探讨中,独立完成实验。 2 材料与方法 2.1主要试剂 2.1.1 KI溶液(200 g·L-1)。 2.1.2 Na 2S 2 O 3 溶液(0.1 mol·L-1):称取 25g Na 2 S 2 O 3 ·5H 2 O于烧杯中,加入300~ 500mL新煮沸经冷却的蒸馏水,溶解后,加入约0.1g Na 2CO 3 ,用新煮沸且 冷却的蒸馏水稀释至1L,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在暗处放置3~5天后标 定。 2.1.3 粉溶液(5g·L-1):称取0.5g可溶性淀粉,加少量的水,搅匀,再加入100mL 沸水,搅匀。若需放置,可加入少量HgI 2或H 3 BO 3 作防腐剂。 2.1.4 NH 4 SCN溶液(100g·L-1); 2.1.5 H 2O 2 (30%,原装); 2.1.6 Na 2CO 3 (固体); 2.1.7 K 2Cr 2 O 7 标准溶液(C(K 2 Cr 2 O 7 )=0.01667mol·L-1); 2.1.8 KIO 3标准溶液(C(KIO 3 )=0.01667mol·L-1); 2.1.9 H 2SO 4 溶液(1 mol·L-1); 2.1.10 HCl(6mol·L-1,即1:1); 2.1.11 NH 4HF 2 (200g·L-1); 2.1.12 HAc(7mol·L-1,即:1); 2.1.13 氨水(7mol·L-1,即1:1); 2.1.14 铜合金试样。 2.2实验原理 碘量法测定铜的依据是在弱酸性溶液中(pH=3~4),Cu2+与过量的KI作用,生 成CuI沉淀和I 2,析出的I2可以淀粉为指示剂,用Na 2 S 2 O 3 标准溶液滴定。有关反应 如下:

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

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巩固铜盐中铜的测定方法,并借此测定胆矾中硫酸铜含量 2、进一步掌握铜盐中铜的测定原理和碘量法的测定方法 3、熟练掌握Na 2S 2 O 3 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4、巩固终点的判断及观察 二、实验原理 在弱酸性条件下(PH=3~4),Cu2+与过量I-作用生成不溶性的CuI沉淀,同时析出与之计量相当的I 2 : 2Cu2+ + 5I- = 2CuI(沉淀)+ I 3 - 生成的I 2,再用Na 2 S 2 O 3 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蓝色恰好褪 去为终点。 2S 2O 3 2- + I 3 - = S 4 O 6 2- + 3I- 这里的I-既是Cu2+的还原剂和沉淀剂,也是I 2 的络合剂。 由于CuI沉淀表面会吸附一些I 2,使其无法被Na 2 S 2 O 3 滴定,造成终点提前, 结果偏低。为此在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KSCN或NH 4 SCN ,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CuI(沉淀)+ SCN- = CuSCN(沉淀)+I- 而CuSCN不吸附I 2,因而消除了由I 2 被吸附而造成的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 确度。 根据Na 2S 2 O 3 标准溶液的浓度,消耗的体积,及试样重量,就可以计算出胆 矾中硫酸铜含量: 2Cu2+ ~ I 3- ~2S 2 O 3 2- nCu2+=(CV)S 2O 3 2- =nCuSO 4 mCuSO 4 =(CV)S 2 O 3 2-.M CuSO 4 W%=(CV)S 2O 3 2-.M CuSO 4 /m s X 100% 三、所用试剂 K 2Cr 2 O 7 (s)、Na 2 S 2 O 3 .5H 2 O(s)、Na 2 CO 3 (s)、HCl溶液6mol.L-1

ISO 10258-2015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铜量的测定-滴定法

? ISO 2015 Copper sulfide concentrates —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content — Titrimetric methods Concentrés de sulfure de cuivre — Dosage du cuivre — Méthodes titrimétrique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 10258 Second edition 2015-07-01 Reference number ISO 10258:2015(E)

ISO 10258:2015(E) ii ? ISO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PROTECTED DOCUMENT ? ISO 2015, Published in Switz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utilized otherwise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ing, or posting on the internet or an intranet, without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Permission can be requested from either ISO at the address below or ISO’s member body in the country of the requester.ISO copyright office Ch. de Blandonnet 8 ? CP 401CH-1214 Vernier, Geneva, Switzerland Tel. +41 22 749 01 11Fax +41 22 749 09 47copyright@https://www.360docs.net/doc/b8806602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b88066027.html,

五水硫酸铜 制备与提纯及组成的测定 铜含量的测定

五水硫酸铜制备与提纯及组成的测定 铜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间接碘量法测铜含量的原理、方法。 2、掌握淀粉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3、掌握提高间接碘量法测铜含量滴定准确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1.Na2S2O3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配制:由于结晶的Na2S2O3·5H2O一般都含有少量杂质,同时还易风化及潮解,所以Na2S2O3标准溶液不能用直接法配制,而应采用标定法配制。Na2S2O3·5H2O需用新沸(CO2↑、O2↑、杀菌)冷却水配制;加少量Na2CO3以减少水中溶解的CO2,使溶液呈弱碱性(Na2S2O3在碱中稳定,抑制水解、分解以及微生物生长);暗处置一周(与水中还原性物质反应完全),以减少由于 Na2S2O3的分解带来的误差,得到较稳定的Na2S2O3溶液。 (2)标定:Cr2O72-+6I-+14H+===2Cr3++3I2+7H2O (橙)(绿)(黄,浓时棕红) 析出的I2再用Na2S2O3溶液滴定: I2+2Na2S2O3=S4O62-+2I- 指示剂:淀粉终点:蓝(I2-淀粉)→透明绿(Cr3+) 1molCr2O72-相当于3I2相当于6molS2O32-,I2与淀粉指示剂作用形成蓝色包合物,当滴下的Na2S2O3与I2按计量关系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蓝色消失即为终点。

注意: ⑴I2升华,反应应在碘量瓶[(锥形瓶+表面皿)代]中进行; ⑵(Cr2O72-+6I-)反应慢,需在暗处(I2见光分解)置5分钟; ⑶需过量的KI(增大I2在水中的溶解度); ⑷控制溶液的酸度0.20~0.23mol/L(酸高,I-易被空气氧化,Na2S2O3分解;酸低反应不定量(Cr2O72-→Cr3+)); ⑸淀粉指示剂需临近终点时加(淀粉吸附I2)。 (3)计算 2.铜含量的测定: ⑴在微酸性(20%NH4HF2)介质中(PH=3~4;酸度低Cu2+水解、且反应慢,反 应不定量。 酸度高Cu2+催化空气氧化I-、且S2O32-分解)Cu2+与过量的I-(溶解I2; 同离子效应使反应 完全;既是还原剂,又是沉淀剂)作用生成不溶于水的CuI白色沉淀并定量析出I2: 2Cu2++4I-=2CuI↓+I2 生成的I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 ⑵以淀粉(临近终点时加,否则易引起淀粉凝聚,而且吸附在淀粉上的I2 不易释出,影响测定结果)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I2-淀粉)刚好消失即为终点。 I2+2S2O32-=2I-+S4O62-

碘量法检测方法

碘量法检测方法: 碘值及不饱和值的测定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韦氏(Wijs)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碘值。 本标准使用于具有不饱和度的脂肪酸类、醇类、胺类、动植物油脂类以及由它们制成的表面活性剂的碘值测定。 2 引用标准 GB 601 化学试剂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3 术语 碘值:在本标准规定的操作条件下,每100g样品所吸收的碘的质量(克),以gI2/100g试样表示。 4 原理 试样在溶剂中溶解后,加入韦氏试剂。经一特定的反应时间,再加入碘化钾溶液和水。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分析出的碘。 5 试剂和溶液 5.1 实验室用蒸馏水(GB 6682):三级水; 5.2 三氯甲烷(GB 682); 5.3 四氯化碳(GB 688); 5.4 碘(GB 675); 5.5 碘化钾(GB 1272)溶液,150g/L; 5.6 盐酸(GB 622)溶液:1+1溶液,将浓盐酸用等量水稀释; 5.7 碘酸钾(GB 651)溶液:c(KIO3)=0.04mol/L,将碘酸钾在105~110℃干燥1h,然后称取2.140g碘酸钾,精确至0.0002g,并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 5.8 硫代硫酸钠(GB 637)标准滴定溶液:c(Na2S2O3)=0.1mol/L,按GB 601中 4.6条规定配制; 5.9 淀粉指示液:称0.5g淀粉和1g碘化汞,用少量水混合后加到100mL沸水中,煮沸3min. 6 仪器 6.1 碘量瓶:250、500ml; 6.2 移液管:10、25ml; 6.3 滴定管:50ml. 7 测定步骤 7.1 韦氏试剂的制备:将19g一氯化碘溶解在1L冰乙酸(GB 676)中,搅匀后置于棕色小口玻璃瓶内,在25℃以下保存。 7.2 试样的称量 根据预计的碘值的不同称取试样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预计的碘值,gI2/100g试样试样质量,g 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醇、动植物油脂脂肪胺<55-2021-5051-100101-150151-200 3.001.000.400.200.130.1 1.50.85-1.060.64-0.790.25-0.530.18-0.320.13-0.20 7.3 试样的测定 称取的试样(精确至0.0002g)放入干燥的250ml碘量瓶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5.2),使试样完全溶解。精确吸取10ml韦氏试剂加入瓶中,瓶塞用碘化钾溶液(5.5)湿润后,立即将瓶盖紧,摇动碘量瓶,使瓶中溶液充分混合,并置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铜的含量

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铜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铜盐中铜的测定原理和碘量法的测定方法; 2、学习终点的判断和观察。 二、实验原理: 在弱酸性溶液中(pH=3~4)Cu2+与过量的I -作用生成不溶性的CuI沉淀并定量析出I2:2Cu2++ 5I- =2CuI↓ + I3- 生成的I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 I3 -+ 2S2O32-=3I-+ S4O62- 由于CuI沉淀表面吸附I2故分析结果偏低,为了减少CuI沉淀对I2的吸附,可在大部分I2被Na2S2O3溶液滴定后,再加入NH4SCN,使CuI沉淀转化为更难溶的CuSCN沉淀。 CuI + SCN- = CuSCN↓+ I - CuSCN吸附I2的倾向较小,因而可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根据Na2S2O3标准溶液的浓度,消耗的体积及试样的重量, 计算试样中铜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 CuSO4中铜的测定:准确称取CuSO4·5H2O试样0.5~0.6 g两份,分别置于锥形瓶中,加5ml 1 mol/L H2SO4溶液和100 ml水使其溶解,加入100g/L KI溶液10ml,立即用Na2S2O 3标准溶液滴定至浅黄色,然后加入2ml淀粉作指示剂,继续滴至浅蓝色。再加100g/L KSCN 10ml,摇匀后,溶液的蓝色加深,再继续用Na2S2O 3标准溶液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 四、数据记录和处理 2、铜盐中铜的测定

注:CuSO 4·5H 2O 的摩尔质量M=249.68 g/mol 。 五、问题讨论 1.本实验加入KI 的作用是什么? 答:本实验中的反应式为: 23252Cu I CuI I +--+=↓+ 222334623S O I S O I ---- +=+ 从上述反应可以看出,I -不仅是Cu 2+的还原剂,还是Cu +的沉淀剂和I -的络合剂。 2.本实验为什么要加入NH 4SCN ?为什么不能过早地加入? 答:因CuI 沉淀表面吸附I 2,这部分I 2不能被滴定,会造成结果偏低。加入NH 4SCN 溶液,使CuI 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 ,而CuSCN 不吸附I 2从而使被吸附的那部分I 2释放出来,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但为了防止I 2对SCN -的氧化,而NH 4SCN 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碘量法测定金

金测定 ——碘量法(活性炭吸附) 一、方法原理: 此法基于用王水溶解试样中的金,以活性炭富集,然后用碘量法完成测定。 1、对试样要求: 金在试样中一般呈单质状态,分布极不均匀,故欲得准确分析结果,试样必须有足够的细度和均匀性,以增加其代表性。本法要求一般的矿的试样必须通过180网目。 2、测定原理: 试样中的金溶于王水后生成三氯化金,它再与NaCl作用生成易离解的氯金酸盐: Au+3HCl+HNO3== AuCl3+2H2O+NO↑ AuCl3+NaCl==Na AuCl4或AuCl3 +HCl== HAuCl4 Na AuCl4== Na++ AuCl4— 氯金酸根络离子经活性炭吸附后达到了富集金并使金与多数金属离子分离的目的。活性炭经过灰化灼烧AuCl3又被还原为单质金。 2 AuCl3+3C+ 3 H2O==2 Au+6 HCl+3CO↑ 三氯化合物又能够氧化碘化钾而析出等当量的碘。 AuCl3+3KI==AuI+I2+3KCl 最后用Na2S2O3标液滴定析出的碘,间接计算出Au的含量。 3、干扰与分离: 活性炭富集Au后,虽使Au与大多数金属元素和残渣已经分离,但少量的硅酸及部分的Cu、Pb、Fe也被吸附并对测定有影响。硅酸、Fe、Pb可用NH4HF2洗脱。残余的Fe和Cu、Pb可分别与I-及EDTA络合而消除其影响。 Fe3++6F-==FeF63- Cu2++H2Y2-==Cu Y2-+2H + Pb2++H2Y2-==Pb Y2-+2H + 4、适用范围: 经过方法考查和生产实践检验,本法对本地矿的地质样试样和选矿各种产品适用。测

定范围为可测定含金在0.3g/t以上的试样。 二、试剂的配制与标定: 1、HCl(分析纯)比重1.19 2、HNO3(分析纯)比重1.42 3、正王水(1∶1) HCl∶HNO3∶H2O=3∶1∶4 4、反王水(1∶1) HCl∶HNO3∶H2O=1∶3∶4 王水(1∶1) HCl∶HNO3 =3∶1 5、NaCl 分析纯固体及饱和溶液 6、KI 分析纯固体 7、稀醋酸(7%) 93ml H2O加7 ml冰醋酸 8、氟化氢氨分析纯固体及5%的水溶液 9、1%淀粉指示剂 1 g可溶性淀粉溶于100 ml H2O中,煮沸至透明,冷却后即可。 10、KF或NaF 分析纯固体 11、EDTA的提纯1%EDTA溶液的配制: ⑴将10 gEDTA溶于100 ml的H2O中,加热至60—80℃,加1∶1的H2SO480 ml,立即 加4%的KMnO4溶液30—40 ml,冷却后EDTA结晶析出,打开真空泵,将清液逐渐倒入布氏漏斗中,以倾析法用水洗烧杯中的结晶物数次,将结晶物全部倒入漏斗中,以水洗至白色,在100—102℃的干燥箱中烘干备用。 ⑵将提纯后的EDTA称取1g于烧杯中,加H2O100ml,加热至60—80℃,用10%的NaOH 使EDTA恰好溶解为止。 12、活性炭分析纯粉状无灰,对购买的活性炭要进行提纯,方法:在400ml的塑料瓶 中加入5%氟化氢氨400ml,加活性炭调至稀糊状,浸泡二天以上,抽滤,用温热的5%HCl 洗柱内活性炭8—10次,再用温热的水洗8—10次,停止抽气将活性炭转入塑料瓶中加盖备用。 13、滤纸浆:将滤纸撕烂用热水浸泡,捣碎备用。 14、NaCO3分析纯固体 15、金标准溶液:称取99.99%金属金0.5000g于100ml瓷坩埚中,加王水10ml,在水溶液中 溶解后,立刻加入1gNaCl,在水浴上蒸至无酸味,再加浓盐酸2ml,蒸干后以水溶解,倒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浓盐酸9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置阴凉处保存备用,此溶液1ml含500μgAu。取上述溶液100ml于500ml容量瓶中,用1N的HCl准确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此溶液1ml含100μgAu。

铜精矿分析

一、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铜量的测GB/T388.4.1-2000 碘量法 1.范围 本标准实用于铜精矿中通的测定。测定范围:13.00%~50.00%。 2.方法提要(短碘量法) 试样经酸分解后,用乙酸铵溶液调节溶液的PH=3.0~4.0,用氟化氢铵掩蔽铁,加入碘化钾与二价铜作用,析出的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 3.试剂 3.1碘化钾 3.2铜片(99.99%):将铜片放入微沸的冰乙酸(1+3)中,微沸1min ,取出后用水和无水乙醇分别冲洗两次以上,在100℃烘箱中烘4min,冷却,置于磨口瓶中备用。3.3盐酸硝酸硫酸高氯酸溴 3.4氟化氢铵:饱和溶液(储于塑料凭中) 3.5硝硫混合酸:硝酸+硫酸为7+3。 3.6乙酸铵溶液(30%):称取90g乙酸铵,置于400ml烧杯中,加入150ml水和100ml 冰乙酸,溶解后,用水稀释至300ml,混匀,此溶液PH=5。 3.7硫氰酸钾溶液:40% 3.8淀粉溶液:0.5% 3.9三氯化铁:10% 3.10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c(Na2S2O3.5H2O)=0.04mol/L:称取100g硫代硫酸钠于1000ml 烧杯中,加入500ml无水碳酸钠(4g/L)溶液中,移入10L的棕色试剂瓶中。用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稀释至约10L,静置两周使用。 3.11标定:称取三分0.0500g金属铜(99.99%),分别至于250ml锥形瓶中,加10ml硝酸(1+1),盖上表皿,低温溶解完全,加入1ml的三氯化铁溶液,混匀。加热,蒸至近干,冷却。用30ml水冲洗表皿及烧杯,以下按分析方法操作标定。 按下式计算: T=m/v 式中:T---------与1.00m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相当的以克表示的铜的质量; v---------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金属铜的质量,g。 三次标定结果的极差值应不大于0.000005g/ml。 4.测定 称取0.2000g试样于250ml的锥形瓶中,用少量的水润湿,加入10ml盐酸,置于电热板上低温加热3~5min(若式样中硅含量较高时,需加入0.5g氟化氢铵),继续加热片刻,取下稍冷。加入10ml硝硫混酸,盖上表皿,摇匀,低温加热,待式样完全溶解后,取下稍冷,用少量水洗涤表皿,继续加热蒸干,冷却。用30ml水冲洗表皿及杯壁,盖上表皿,加热煮沸,使盐类完全溶解,取下冷至室温。向溶液中滴加乙酸铵溶液,至红色不再加深并过量3~5ml,然后滴加氟化氢铵饱和溶液至红色消失并过量1ml,摇匀。向溶液中加入2~3g 碘化钾,摇匀,迅速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入2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浅兰色,加入1ml硫氰酸钾溶液,激烈摇振至兰色加深,再滴定至兰色刚好消失即位终点。5.计算 Cu%=(V1-V0)T/m*100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1熟悉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3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实验原理: 硫酸铜的分析方法是在样品中加入碘化钾,样品中的二价铜离子在微酸性溶液中能被碘化钾还原,而生成难溶于稀酸的碘化亚铜沉淀。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化学反应为: 2+-2 2-2-- 223462Cu + 4I = 2CuI + I I + 2S O = S O + 2I 矿石和合金中的铜也可以用碘量法测定。但必须设法防止其他能氧化-I 的物 质(如-3NO 、3+Fe 等)的干扰。防止的方法是加入掩蔽剂以掩蔽干扰离子(比如 使3+Fe 生成3-6FeI 配离子而被掩蔽)或在测定前将它们分离除去。若有As (Ⅴ)、Sb (Ⅴ)存在,则应将pH 调至4,以免它们氧化-I 。 间接碘量法以硫代硫酸钠作滴定剂,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5H 2O )一般含有 少量杂质,比如S 、Na 2SO 3、Na 2SO 4、Na 2CO 3及NaCl 等,同时还容易风化和潮解,不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故配好标准溶液后还应标定其浓度。 本实验就是利用此方法测定CuSO 4中铜的含量,以得到CuSO 4试剂的纯度。试剂与仪器 Na 2S 2O 3·5H 2O ;Na 2CO 3(固体);纯铜(99.9%以上);6 mol ·L -1HNO 3溶液;100 g ·L -1KI 溶液;1+1和1 mol ·L -1H 2SO 4溶液;100 g ·L -1KSCN 溶液;10 g ·L -1淀粉溶液 电子天平;碱式滴定管;碘量瓶 实验步骤 0.05 mol·L -1Na 2S 2O 3溶液的配制:称取12.5 g Na 2S 2O 3·5H 2O 于烧杯中,加入约300 mL 新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溶解,加入约0.2 g Na 2CO 3固体,然后用新煮沸且冷却的蒸馏水稀释至1 L ,贮于棕色试剂瓶中,在暗处放置1~2周后再标定。 1.1.1 0.05 mol·L -1Cu 2+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0.7-0.8)g 左右的铜片, 置于250 mL 烧杯中。(以下分解操作在通风橱内进行)加入约 3 mL 6 mol ·L -1HNO 3,盖上表面皿,放在酒精灯上微热。待铜完全分解后,慢慢升温蒸发至干。冷却后再加入H 2SO 4(1+1)2 mL 蒸发至冒白烟、近干(切忌蒸干),冷却,定量转入25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从而制得Cu 2+标准溶液。 1.1.2 Na 2S 2O 3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25.00 mLCu 2+标准溶液于250 mL 碘量瓶中, 加水25mL ,混匀,溶液酸度应为pH=3~4。加入7mL100 g ·L -1KI 溶液,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