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以贵州贞丰县为例

近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以贵州贞丰县为例
近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以贵州贞丰县为例

学科代码:070501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近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

——以贵州贞丰县为例

系别:理学系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2011级2班

学号:112030020053

学生姓名: 张涛

指导教师: 王青(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近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以贵州贞丰县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作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近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以贵州贞丰县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1.贞丰县土地石漠化现状及成因浅析 (1)

1.1土地石漠化现状 (1)

1.2土地石漠化成因浅析 (2)

2.气象气候因素与土地石漠化的形成 (2)

2.1贞丰县近年气温变化特征 (2)

2.1.1气候基本概况 (2)

2.1.2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

2.2贞丰县近年降水变化特征 (4)

2.2.1降水的年际变化 (5)

2.2.2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 (5)

3.气候变化对贞丰县土地石漠化的影响 (6)

3.1流水侵蚀作用 (6)

3.2酸雨侵蚀作用 (7)

3.3岩石风化作用 (8)

4.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近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

——以贵州贞丰县为例

摘要:阐述贞丰县土地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然后利用贞丰县13个温度、降水量两要素区域气候测站点近30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贞丰县近30a 来气温、降水的年和夏、冬半年变化趋势等特征,探讨贞丰县土地石漠化发展与近年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了解气候气象因素对土地石漠化发展的影响方式,最后得出无论是气温的升高或降低,还是降水的增多或减少,对石漠化发展的影响都在逐渐减弱,影响其进程的主要因素还是人为因素。

关键词:贞丰县;土地石漠化;气候变化;影响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the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recent years

---A Case Study in Guizhou Zhenfeng

Abstract:The Zhenfeng Land Desertification Status Quo and its causes, and then use Zhenfeng 13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of two elements of regional climate 30a near the station meteorological data, analyzed nearly Zhenfeng 30a to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annual summer winter half year trends and other features, explore the relevan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Zhenfeng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years, the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ffects the way, the conclusion that either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temperature or precipitation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 gradually weakene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 or human factors.

Keywords:Zhenfe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climate change; the impact

1.贞丰县土地石漠化现状及成因浅析

1.1.土地石漠化现状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部,土地总面积1511.90km2。在地貌上,贞丰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形成多级台面。第四纪以来,地壳明显上升,溶蚀、侵蚀和剥蚀作用加剧,裂点、瀑布、跌水逐渐形成,喀斯特地貌特征非常突出[1]。贞丰县13个乡镇都有石漠化存在,根据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喀斯特面积为896.8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9.32%;其中石漠化面积597.4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52%,占全县喀斯特面积的66.62%;潜在石漠化面积148.8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84%,占全县喀斯特面积的16.59%;非石漠化面积150.5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96%,占全县喀斯特总面积的16.79%。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为227.49km2,,占全县面积的15.05%,占全县喀斯特面积的25.36%;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00.4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25%,占全县喀斯特面积的22.34%;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3.9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20%,占全县喀斯特面积的13.82%;极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45.6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2%,占全县喀斯特面积的5.09%(图1)。

图 1贞丰县石漠化现状分布图

总体来说,全县喀斯特石漠化景观的总体构成比较复杂,表现为强度、极强度

石漠化的面积较小,集中分布于县境北部的北盘江——花江峡谷一带,分布密度小于轻、中度石漠化;轻、中度石漠化的分布面积较广,全县境内几乎都有分布,但平均面积却很小;无石漠化面积小,分布于西部的龙头大山与挽澜河流域,反映了它们在空间上有着不同的分布规律。

1.2.土地石漠化成因浅析

喀斯特地区具有一类最典型的脆弱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生态系统,环境的脆弱性和易伤性,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出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形成的石漠化(熊康宁,2002)。石漠化就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2]。石漠化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必然结果,影响石漠化形成的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通过调查,贞丰县石漠化总面积为597.48km2,,其中受人为原因影响面积588.31km2,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98.47%;自然原因影响面积为9.17km2,占全县石漠化面积的 1.53%。毁林毁草开垦面积为24.49km2,占 4.1%;过度放牧面积17.267km2,占2.89%;过度樵采面积379.10km2,,占63.45%;火烧面积10.03km2,占1.68%;不适当经营方式面积166.57km2,占27.88%[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造成贞丰县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以人为原因为主导,影响面积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91.33%。由于地层岩性的差异,在内外应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境内复杂多样的地貌。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山原糟谷、低山丘陵与岩溶盆地、河谷山地四大形态。以剥蚀为主的中低山山原槽谷地貌分布于县境内西南部龙头大山与挽澜河流域和西北部的小屯、木桑、大长田一带。以溶蚀为主的低山丘陵、岩溶盆地、峰林、石牙、残丘等多样地貌,集中于县境内中部地区。以侵蚀为主、剥蚀次之的低中山河谷山地主要集中于县境东南部及北盘江沿岸[4]。境内北盘江上段由九盘村至白层镇沿岸,多为峡谷地貌。

2.气象气候因素与土地石漠化的形成

2.1.贞丰县近年气候变化特征

2.1.1.气候基本概况

贞丰县属于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多东南风,冬季干燥寒冷,多偏北风,热量条件丰富,年积温在5840—6935℃之间。根据最近30a气候资料统计显示,贞丰县多年平均气温16.7℃,1月平

均气温7.4℃,极端最低气温-4.2℃(1983年12月29日);7月平均气温23.5℃,极端最高气温35.6℃(2010年4月11日)。最低月均气温2.8℃(2008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8.5℃(2009年8月)。

表1给出了贞丰县年和夏、冬半年各年代的平均气温,从表1中可以看出,贞丰县年和夏、冬半年的平均气温随着年代的变化而有升有降,但主要以上升趋势为主;其中有两个时段的气温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分别是80年代到初到90年代中期(1981—1995年)和1996—2010年两个时段,以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时段升温幅度最大,年和夏、冬半年分别升高了0.24℃、0.28℃、0.12℃(1981—1995年)和0.4℃、0.38℃、0.51℃;而90年代期间以降温为主,降温幅度也较大,年和夏、冬半年分别降低了0.28℃、0.25℃和0.01℃。

表1 1981-2010年贞丰县年和冬、夏半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统计年代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

年/℃16.24 16.46 16.48 16.20 16.58 16.60

夏半年/℃22.15 22.42 22.43 22.18 22.52 22.56

冬半年/℃7.23 7.36 7.35 7.34 7.50 7.95

2.1.2.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图2 1981-2010年贞丰县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曲线图

从图2、图3、图4中可以看出年和冬、夏半年平均气温都呈起伏状变化,且变化幅度的线性趋势均大于零,表明了年均温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增温幅度较大的时段分别为1981-1990和1996-2005年,增温幅度最高可达0.38℃;而气温呈现比较明显下降趋势的时段只有1991-1995年段,降温幅度为0.28℃。由于贞丰县境内各地海拔落差较大,相应的地方气候差异也较大,一般北部和西部乡镇的年均温比东部和南部的年均温偏低2-3℃。

从图4中可看出贞丰县近30a来的夏半年均温呈波状平缓式起伏变化,特别是1985-1990年段和2000-2005年段上升趋势明显,而1995-2000年段则以下降的趋势为主。其中夏半年最高平均气温为2006-2010年段的22.56℃,基本走势与年均温相差不大。

而冬半年均温主要以上升趋势为主(图4),其中1981-2005年段走势平缓,均温相差不大,自2005年之后均温逐渐上升,最低均温为1981-1985年时段的7.23℃,总的上升趋势略低于年均温。

图3 1981-2010年贞丰县夏半年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曲线图

图4 1981-2010年贞丰县冬半年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曲线图

2.2.贞丰县近年降水变化特征

贞丰县属于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近几年来,年度降水量总值差异变化大;年平均降水量1317.4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214天,最多达248天(1991年,1985年),最少为176天(2010年)。极端年

最大雨量1724.3mm(1983年),极端最少雨量836.5(1989年)。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10月,其中7月降雨最多。但由于我县境内各地地形地貌差异大,所以南部和东部乡镇的年降水总量比北部和西部乡镇的年降水总量偏少200-400mm。

2.2.1.降水的年际变化

表2给出了贞丰县近30a来的年和夏、冬半年各年代的平均降水量。由表可以看出,年和夏半年的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均为逐年减少,最多降水量出现在80年代初,最少降水量则出现在气温略偏高的21世纪初,也就是在2001-2010年间,此年间降水量下降幅度由2001-2005年的1310.4mm降到2006-2010年的1210.24mm。而冬半年的平均降水量则逐年增多,最大增幅为90年代期间,由72.5mm上升到73.7mm,上升幅度为1.2mm。由于贞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受到季风影响,所以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半年,而冬半年降水量的升降对全年降水量的影响甚微。

表2 1981-2010年贞丰县年和夏、冬半年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统计

年代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

年/mm 1421.3 1326.5 1390.4 1375.7 1310.4 1201.2

夏半年/mm 736.75 724.60 730.50 720.75 715.25 712.15

冬半年/mm 72.6 72.34 72.5 73.7 73.3 73.5

2.2.2.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以上分析了贞丰县近30a来的降水变化。由图5所示的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可知,贞丰县年降水量总体呈微弱下降的趋势。在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降水呈上升趋势,出现了几个降水量多的年份:1983年(1724.3mm)和1985年(1520.7mm);而至1995年之后降水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1985-1990年和2000-2010年间,降水量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下降趋势明显,出现了近几十年来的极端年最少雨量836.5mm (1989年)。80年代初期降水量较大,出现了极端年最大雨量1724.3mm(1983年)。

图5 1981-2010年贞丰县年平均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曲线图

由图6可看出贞丰县夏半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的十年间降水量最少,干旱灾害也出现的最多,一般多具有夏旱连秋旱的跨季节干旱特点,如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出现的干旱,属三季连旱,干旱期间8个月总降水量仅230.6mm,比历年同期值678.8mm偏少448.2mm,造成全县大范围干旱,农作物基本绝收,人畜饮水困难。而春夏两季的降水形势多以暴雨出现,大暴雨(日降水量超过100mm)年发生概率为3至4年出现一次,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超150mm)多受台风外围天气系统影响,暴雨出现时时空分布不均,极易造成局地洪涝灾害,如1991年7月31日贞丰县城出现降水量达216.3mm的特大暴雨,造成县城居民部分房屋受损,物资被水冲走,财物损失严重。

图6 1981-2010年贞丰县夏半年平均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曲线图冬半年降水量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图7),特别是90年代阶段上升幅度最大,平均降水量最高可达73.7mm,但在全年平均降水量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

图7 1981-2010年贞丰县冬半年平均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曲线图

3.气候变化对贞丰县土地石漠化的影响

3.1.流水侵蚀作用

贞丰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和云贵高原向两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常年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所以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317-1724mm。由于雨水充沛,容易形成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地表水径流通过坡面侵蚀作用,使得岩溶地区土层变薄,水土流失加剧,基岩逐步裸露,从而促进土地石漠化的形成。流水侵蚀作用是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促进土地石漠化的形成[5]:

(1)坡面形状的流水侵蚀:在经过一番降水过程之后,植被稀少且水土保持能力较弱的地面极易形成坡面径流,冲刷地表土层,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小,从而加剧土地石漠化的形成。

(2)坡面沟状的流水侵蚀:在降水形成坡面径流之后汇集到一起形成了沟状径流,由于流量和流速都比较大,坡面碎石泥沙都被冲走,形成较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在2004年7月份贞丰县境内由于极大的降水量造成7处滑坡、14处地裂缝。

(3)流水的下渗侵蚀:在喀斯特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漏斗、落水洞、溶沟等空隙与庞大的地下河系统,使得在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难以保存在地表,多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方式流走,而在地表径流下渗的过程中冲刷了地表土壤及其成土母质,从而使土壤肥力流失,阻碍地表土壤的形成。地表水难以保存,还会使植被严重缺水,水土保持能力下降,从而加快了土地石漠化的发展。

(4)土体崩塌:在非喀斯特和无石漠化地区,土层相对较厚,而较大的降水量会使坡度较大的土体疏松或让地质结构不稳定的山体发生大面积坍塌。如由于夏季连续性暴雨的影响,贞丰县在2004年7月9日当天就发生了两起较大规模的崩塌;2008年5月份,贞丰县境内的309省道盘龙段也发生了大面积坍塌。

3.2.酸雨侵蚀作用

酸雨是指由于煤炭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含硫和含氮的氧化物在经过大气作用后形成的酸性降水的过程,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将其称为酸雨,PH值小于4.5时称为强酸雨[6]。而贵州省的能源结构中主要以煤炭为主,占全省能源结构的比例高达80%,且贵州省属于我国三大酸雨区中的西南酸雨区的范围内,所以受酸雨的影响也比较大。如表4所示[7],贵州省年均PH值大于5.6的地区有贵阳、六盘水、铜仁、毕节;年均PH值小于4.5的地区有遵义和安顺;年均PH值介于4.5--5.6的地区有都匀、凯里和兴义。酸雨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所降酸雨次数除以降雨总次数得出

的百分率,最低值为0%,最高值为100%,酸雨率的值越高,酸雨越严重。如表3所示,凯里的酸雨率为66.80%,属较重酸雨区;遵义为84.23%,安顺为79%,都匀为78.2%,兴义为75.2%,属重酸雨区;部分如贵阳、六盘水、铜仁等地区PH值大于5.6,酸雨率为零。由以上数据可知,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受酸雨的影响严重。

由于南方的冬季取暖方式大多靠煤炭,所以导致冬半年酸雨比夏半年严重,影响范围也较大,而贞丰县近30a来冬季降水趋势的增加更是加剧了酸雨的影响。酸雨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有毒物质还会导致植物根系遭到破坏而无法获得养分后死亡[8]。

表3 贵州省1998年各地区降水PH值与酸雨率统计表

城市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都匀铜仁毕节凯里兴义

年均值 6.09 4.35 6.76 4.31 4.67 6.51 5.97 4.65 4.63

0 84.23 0 79.0 78.20 0 3.60 66.80 75.20

酸雨率

/%

贞丰县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情况是北部和西部分布着碳酸盐岩,而南部和东南部分布着砂页岩,而碳酸盐岩中有超过75%的物质能够被酸溶解,所以酸雨使得土壤中的成土母质极其稀少,成土过程缓慢,根据广西科学院的多年研究报告指出,岩溶石山地区要形成20cm厚的土壤需经历大约7.5万年。因此,酸雨经过不同的作用使得石漠化问题更加严重。

3.3.岩石风化作用

岩溶地区岩石表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日照时数、水分蒸发量、风力侵蚀、水力侵蚀等,但贞丰县的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9],这些因素使得风化作用的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年降水量和空气湿度的下降,而气温上升、风速加快,蒸发量就会增大,对岩溶地区岩石的风化作用起了促进作用,从而加快土地石漠化进程。

从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得出,贞丰县近30a来年和夏、冬半年的降水在逐渐减少,气候向变干的趋势发展,但冬半年的降水略有增多的迹象。

综上所述,贞丰县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得气候因素在土地石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贞丰县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减少,加上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春、夏连季干旱,表明气候逐步向干暖方向发展,可能会加速地方土地石漠化的发展,但气候因素只是影响土地石漠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夏半年集中了一年中降水量的70%以上,此时气温温和、空气湿润,各地区植

被生长良好,有效地减弱了地表径流对地表土壤的侵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土流失,但部分植被稀少的地区水土流失等现象趋向严重[10]。基于此,贞丰县于2004年10月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在岩溶山区的石山、半石山区土层较厚的石缝里种植花椒和金银花,在2-3年后可将裸露的岩石覆盖,使得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的景观大有改观,成功的模式有顶坛模式和坪上模式。在植被覆盖率低的山区建引水渠道,多余的地表径流顺着沟渠流入相应的水池,使其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减弱,实现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灌溉的模式,有效地缓解了岩溶山区的土地石漠化进程。

冬半年降水稀少,基本无水土流失现象,但由于山上植被叶落枝枯,对水土的保持能力也比较弱。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贞丰县冬半年的平均气温略有上升的趋势,土壤水分的蒸发量也会增大,使得土层较薄区域的植被缺水枯死;然而,冬半年的平均降水量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虽然这降水量在全年平均降水量中的比例微乎其微,但却有利于缓解土壤蒸发量大的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石漠化进程。

从以上分析得出,贞丰县近30a来气候变化对土地石漠化的发展有减缓的趋势。

5.结论

从贞丰县地区年和夏、冬半年气候变化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来看,年降水量的减少和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石漠化进程;夏半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减弱了地表径流对土层的冲刷侵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发展;冬半年气温略有上升,会使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大,但降水量略有上升的现象,缓解了土壤蒸发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自然土地石漠化进程。

总的来说,气候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逐渐减弱,影响其范围进一步扩大的还是以人为因素为主导。

参考文献:

[1] 白晓永,熊康宁,苏孝良,兰安军.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及其土地生态效应——以贵州贞丰县

为例(A).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1001—48lO(2005)O4一O276一O6.

[2] 黎遗业,覃朝膺.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8(6).

[3] 周仕林.贞丰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探析[A].贵州省贞丰县林业局,1007-5739(2009)

20-0369-02.

[4] 祈福利.李永利.张峰龙.柏钰春.贵州省贞丰县山区岩溶水及找水经验剖析(A).黑龙江水利

科技,2012.03.

[5] 罗桂湘.广西石漠化及其气候因素初探[I].广西气象台,1673-8411(2007).

[6] 唐信英,罗磊,张虹娇.西南地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A].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

所,1674—2184(2009)O2—0033—04.

[7] 高一,卫滇萍.贵州省2002年酸雨污染情况分析[A].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1672—

925O(2O05)O1—0059—04.

[8] 费越.贵州省酸雨情况及其危害防治的初步分析[A].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1004—

5570(2011)02 —0039—04.

[9] 周仕鹏,吴兴洋,姜宋.贞丰一般国家气象站气象要素资料分析[B].贵州省贞丰县气象局,

1003-6598(2011)04-0034-03

[10] 马义娟,钱锦霞,苏志珠.晋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太原师范学院,

2011年第6期.

致谢

本学位论文是在专业指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修改到论文的最终完成,专业指导老师都始终给予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指导老师在学业上给以精心指导,在此谨向王青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感谢贵州师范大学的全体老师们对我四年来的帮助与支持,是你们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您们致以深深的敬意!最后,衷心的感谢各位老师给我的宝贵意见和指导!

石漠化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以贵州省盘县为例_严宁珍

第27卷 第3期 中 国 岩 溶 V o l.27 N o.3 2008年9月 CA R SOLO G I CA S I N I CA Sep.2008 文章编号:1001-4810(2008)03-0255-06 石漠化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贵州省盘县为例Ξ 严宁珍1,李阳兵2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摘 要:以贵州省盘县2004年石漠化现状分布为基础,探讨石漠化斑块的空间组 合格局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石漠化景观呈现出极强度石漠化斑块 集中分布型、强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斑块混合分布型、潜在石漠化与无石漠化为 主分布型、轻中度石漠化聚集分布型和石漠化斑块相间分布型5种空间组合分布 格局。人为干扰、自然因素是造成该区石漠化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全县来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坡度10°~17.5°的地带,其次是17.5°~35°的区域。 从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来看,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灌丛和坡耕地,中度石漠 化主要分布于中覆盖草地和坡耕地,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中覆盖草地 和来利用地。碳酸盐岩的分布、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山地气候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景 观类型,而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是控制喀斯特石漠化的主导因子。通 过土地利用规模调整和优化,因地适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将有望实现强度、极 强度石漠化景观逐渐向无石漠化景观的转变。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景观格局;成因;贵州省盘县 中图分类号:P901;F301.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 言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1,2]。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干扰,加剧了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岩溶山区景观演化和景观破碎化进程[3]。在山地自然条件的制约下,人为干扰的影响范围呈蚕食性扩展,导致景观日趋破碎,先前规模较大、连通度较高的斑块日益被分割为分离的和碎小的斑块[4]。景观利用在“垂直”方向不适宜的匹配(如陡坡垦殖)和在“水平”方向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如景观碎裂化),构成岩溶山地景观退化的主要问题[5]。从景观以上尺度考虑生态恢复与重建问题已逐渐引起了恢复生态学家的关注,但目前几乎没有涉及石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过程的相互关系研究。本文以贵州省盘县石漠化土地为例,阐述石漠化景观格局多样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掌握石漠化过程中景观的动态变化规律,这对于认清该地区的石漠化现状和理解石漠化发生的尺度和机理很有必要,同时还可为石漠化的有效防治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盘县地处珠江上游南北盘江发源地、云南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斜坡部位、广西丘陵与黔西北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盘县以高原山地为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与水城接壤的牛棚梁子最高海拔为2807m,中南部隆起,山峰海拔一般为2000~2300m,东部和南部地势较低,海拔一般为1400~1900m(图1)。多年平均气温为 Ξ基金项目:黔教科办(2004)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 CET-05-0819)第一作者简介:严宁珍(1971-),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E-m ail:yaningzhen@https://www.360docs.net/doc/b88570332.html,。 收稿日期:2008-04-09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_任海

第25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5,N o .3   2005年9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Sep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2;修订日期:200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00025);中科院项目(STZ -01-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3031,021627)资助 作者简介:任海(1970-),男,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il )renh ai @s ci b .ac .cn 。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 、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X 171.4;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3-0195-06 我国分布有裸露、覆盖、埋藏等3类喀斯特,面积 约344.3×106k m 2 ,其中裸露型喀斯特面积90.7×104 k m 2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三 省区裸露喀斯特分布面积328.4×104km 2 ,占三省总 面积的40.7%[1-4] 。根据《中国岩溶研究》,按地质年代、分布地域和主要地貌景观特征,可将我国石漠化土地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华南褶皱系晚古代及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滇西褶皱系古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等3个岩溶 区,13个亚区[4,5]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 最终形成石漠化的面积达46.3×104k m 2 ,短期内有 潜在石漠化严重的趋势的土地达87.6×104km 2 。全国石漠化区域共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1-3]。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喀斯特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较大,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同时喀斯特也面临着贫困与环 境恶化的双重难题[6-8]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 漠化等概念,随后袁道先、屠玉麟、王世杰等分别探讨 了石漠化的定义[9-11] ,概括如下: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恢复研究与示范。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进展,为下一阶段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恢复与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喀斯特研究概况 国际上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以欧洲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喀斯特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发育过程作了地理、地质综合研究。随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喀斯特洞穴和喀斯特发育理论等做了大量研究[6,12-14] 。自1973年Leg rand 在Sc i e nce 上发表 了文章[15] 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在此期间,国际上对马来半岛、美国卡罗来纳、新西兰和南非喀斯特地区以及德国的So l n hofen 石灰岩地区也已开展了一些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形成及其生 理生态研究工作[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有关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牰牭牱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细则

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二次 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2011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技术标准 (2) 第三章监测方法 (16) 第四章监测成果 (32) 第五章检查验收 (34) 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附件二其它统计或调查表(表1~表6) 附件三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表1~表9) 附件四代码表(调查因子、植物名称和流域代码) 附件五贵州省各县(市、区、特区)行政代码表 附件六数据库结构说明 附件七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片、数据库属性及填表说明附件八贵州省石漠化监测遥感判读标志记录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土地石漠化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至2011年止,国家相继启动了我省78个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为掌握我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统一和规范监测(调查)的技术标准、方法和成果要求,保证我省石漠化监测(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修订)》,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监测(调查)目的 定期掌握我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条监测(调查)内容 1.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 2. 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 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条组织管理 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下,由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监测成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前期数据准备、图斑区划解译的技术指导及全省数据汇总,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负责本地区的调查组织,各县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范围内外业调查核实和资料收集,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交监测成果。 第五条监测(调查)范围 本次监测(调查)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见附件五。 第六条监测(调查)方法 利用2011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RS)数据,建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贵州省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规范 按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要求,县级石漠化监测成果图件根据各县石漠化监测数据库制作五张图,分别是: 1.基本图 2.石漠化状况分布图 3.石漠化程度分布图 4.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 5.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 以上各图以县为单位分别制作成A3(29mm×42mm,彩色打印作为规划文本附图)和A0(841mm×1189mm,彩色打印作为挂图)幅面。图幅配置内容包括:图名、图廓、地理位置示意图、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签、成图说明等要素。 一、图幅整饰 图内、外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要符合《林业地图图式(LY/T1821-2009)》。比例尺大小自定义,以满幅美观为宜,相关制图要求如下: 1.外图廓线 粗细:2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2. 内图廓线 粗细:1mm,A3:自定义; 颜色(RGB):34,24,21。

3. 公里网坐标 内图廓四角标注经纬度,经纬度为度、分、秒格式;外图廓与内图廓之间添加公里网,并注明公里数。 颜色(RGB):34,24,21。 4. 指北针 颜色(RGB):34,24,21,采用指北针式:,置于图幅内右上角或左上角。 5. 比例尺 采用直线比例尺的形式,绘于图幅内正下方,总长度为10cm,尺头长2cm。 颜色(RGB):34,24,21,如下图:。 6. 图名 由两排名称构成: 第一排:贵州省XX市(州、地区)XX县(市、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颜色(RGB):34,24,21,宋体,字号根 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第二排:专题图名,颜色(RGB):34,24,21,黑体,字号根据各调查单位图面比例情况自定。 7. 晕线 采用双层晕线模式,以县界缓冲而成,第一层颜色(RGB):132,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论贵州喀斯特地貌及其保护 10级人力1班杨雪 摘要: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贵州喀斯特地貌具有其独特性,应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发展 本省经济。喀斯特地貌环境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在发展中应注 意扬长避短。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多样性生态保护 ⒈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 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而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充分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形成95%的县市有喀斯特分布,实属罕见,可谓喀斯特王国。 贵州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此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等。 ⒉喀斯特环境的有利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为贵州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例如,花溪区以瀑布,洞穴为主要优势,山石水景,各显风姿,高坡石门、黔陶鬼架桥、青岩悬宫洞等等。众多的喀斯特奇观为此区带来了良好的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立体配置和多种经营。由于喀斯特地域形态结构对光,热,水等自然因素进行再分配,导致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分异和局地分异明显,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自然基础。 ⒊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利条件 水土环境要素缺损,例如土壤流失、土壤异质性较强、土壤供应 植物的营养元素不平衡 生态承载力低、石漠化、旱涝灾害等 4.贵州喀斯特地貌典型性分析 石灰岩地貌上形成陡峭峻岭,溶洞,地貌岩石形成典型的褶皱现象。 4.1典型性:贵州喀斯特地貌有贵州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 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当完好,而且存在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典型的是贵州的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特征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地矿局) 一、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 (一)概况 贵州省调查区面积159200.27km2,涉及73个县区,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石漠化面积有32476.73km2,占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的31%,占贵州省出露碳酸盐岩总面积的21.51%,占贵州省调查区总面积的18.54%。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2,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km2(如图7.27)。石漠化主要沿北盘江、乌江上 图7.2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比重 游的三岔河及六冲河分布。贵州省各县市石漠化面积及分布如表7.10、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图所示。 在调查的73个县市中,如图7.28所示,石漠化面积大于100 km2的县有61个,石漠化面积大于200 km2的县为5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300km2的县为42个,

石漠化面积大于500km 2的县为26个,石漠化面积大于700km 2的县为12个,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km 2的县为5个。 图7.28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与县市个数统计 石漠化积(km 2 ) 个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依次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806.18 km 2)、六盘水市(1658.86km 2)、大方县(1612.46 km 2)、黔西县(1504.79 km 2)、盘县特区(1072.63 km 2)、独山县(997.32 km 2)、安顺市(907.82 km 2)、兴义市(845.14 km 2 )、织金县(769.84 km 2 )、长顺县(766.25km 2 ),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20个县的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8338.95 km 2,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56.47%。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占行政区面积的20.40%,高于此水平的县有32个,大于30%的县有14个,大于40%的县有8个,如图7.29所示。 图7.29 贵州省石漠化比重与县市个 数统计 石漠化 重(%)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贵州石漠化分布特征

岩溶石漠化治理问题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王明章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石漠化的形成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石漠化的治理也必须在查明石漠化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岩性、地球化学背景、水资源特征以及石漠化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合理地制定和实施防治工程,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石漠化现状、近10年来的治理效果,指出了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岩溶石漠化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 治理问题 研究 1.石漠化分布特征 1.1地域分布特征 贵州省岩溶区面积12.96万km 2 , 石漠化面积3.25万km 2 ,占贵州省岩溶区总面积的25.08%。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为5249.58 km 2 ,中度石漠化面积11895.93 km 2 ,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15331.22 km 2 。石漠化区在地域上的分布以贵州省西部为主,珠江水系的洪水河流域和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上游三岔河及六冲河河谷斜坡地带,其平面分布见图1。 石漠化分布面积列前十位的县见表1,其石漠化面积之和为11941.30 km 2 ,占贵州省石漠化面积的36.77%,多为贵州省贫困县。 表1 石漠化面积前十位县统计表 1.2在碳酸盐岩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均分布在碳酸盐地层中,并且在各类型碳酸盐岩中的分布比例不尽相同,纯灰岩中的石漠化面积最多,为12569.15km2,占贵州省石漠化的39%;其次是石灰岩岩夹碎屑岩,为8582.63km2,占26%;其他岩类分布相对较少(表2)。 表2 贵州省各碳酸盐岩类型中的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轻度石漠化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石漠化的比重,重度石漠化的比重最小。 在重度石漠化中,石灰岩分布区占重度石漠化总数的67.34%,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重度石漠化占为12%,白云岩的重度石漠化为10%,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中的重度石漠化最少,分别占8%和7%。 1.3石漠化在岩溶地貌中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石漠化在不同地貌类型中分布比例各不相同(表3)。 表3 贵州省各地貌类型中石漠化面积一览表(单位:km2) 表中显示:重度石漠化在地貌上主要分布于峰丛洼地溶丘谷地和岩溶山地地区,石漠化比重分别为重度石漠化总量的49.58%、15.93%和10.61%。

高考地理专练 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专练喀斯特地貌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

1、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规划设计能做什么?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 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 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 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 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 化。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 类型之一。 在马斯洛需求原理的基层,是人类的生 存需求,我国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 人对土地都会有一种亲切的情感,归根 结底是土地是粮食的来源。喀斯特石漠化的无水、无土、无林的特征,从根本上为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的人类聚居区造成了生存问题。喀斯特石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土地丧失;干旱缺水;植被物种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面对这样的问题,规划设计喀斯特地貌环境下的人类聚居区,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减缓喀斯特石漠化的措施,走可持续发展方针路线。 1)在可建设用地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应高效集约,防止随意、零散、无规则建筑,减少闲置土地以及土地浪费。将原有低效的土地利用进行性质更换,增加城市绿地比重,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2)由于不可建设利用土地的阻隔,可借鉴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即TOD模式来进行城市建设,将城市划分为公共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组团片区,但又互相联系,保持城市整体运行。[2] 3)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坡改梯、砌墙保土、改良土壤、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加强生态治理。合理开发景观旅游项目,在进行保护自然水土植被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4)划定禁止建设地区、合理利用土地。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空间管制对策,形成合理的生态格局和环境友好的格局。

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 - 中国林业网

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 石漠化①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针对岩溶地区地形复杂,地块破碎,单纯依靠遥感技术对于植被覆盖下的地类判别的局限性,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方法。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参与监测的技术人员达3600人,共区划和调查图斑61.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5000多万条。主要监测结果如下: 一、石漠化土地现状 1、石漠化土地面积。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上述八省区的451个县(市)中,截至2005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总面积的12.1%,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 按省分布状况。在这八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6 ①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 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 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万公顷、广西237.9万公顷、湖南147.9万公顷、湖北112.5万公顷、重庆92.6万公顷、四川77.5万公顷和广东8.1万公顷,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2.2%、18.4%、11.4%、8.7%、7.1%、6.0%和0.6%。 按流域分布状况。石漠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为732.1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6.5%;珠江流域次之,为486.5万公顷,占37.5%;其它依次为红河流域52.3万公顷,占4.0%;怒江流域17.7万公顷,占1.4%;澜沧江流域7.6万公顷,占0.6%。 按程度分布。轻度石漠化356.4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591.8万公顷,占45.7%;重度石漠化293.5万公顷,占22.6%;极重度石漠化54.5万公顷,占4.2%。 2、石漠化土地分布特征。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

贵州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中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55×104km2,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袁道先,1997;杨明德,1998)。该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熊康宁、黎平等,2002;王世杰、李阳兵等,2002)。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 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关于印发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通知”(发改农经[2008]749号)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等文件精神,西南岩溶石山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其中贵州省有78个(市、区)进入全国451个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县。为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在贵州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做好55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为“十二五”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打好基础。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以78个石漠化治理专项县(市、区)为规划区,结合野外训练场,首先建立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对应的遥感影像特征,保证了遥感影像-计算机自动识别的准确性。然后运用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将专题地理信息与遥感信息和工程信息叠加分析,建立了具有“3S”集成技术创新特点的石漠化与工程布局空间数据库,从多角度提高了遥感数据的正判率;通过GIS集成管理,较好地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石漠化与工程布局报表生成数据的集成,使全省石漠化数据与工程布局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根据系统论和生态经济理论,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速度加剧等主要生态问题,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以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归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人地矛盾为线索,以县和乡(镇)行政区为基础,以流域为设计和治理单元,通过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抓好蓄水保土工程;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坚持“系统防治,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1、石漠化现状与趋势 贵州石漠化面积比重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2005年,采用ASTER 卫星遥感数据,利用“3S”技术在全省开展了石漠化分布情况的调查。通过GPS野外实地建标,采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叠加地质图、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其他图件综合分析,最后经过大量的野外验证、校正工作,建立了全省石漠化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最小图斑面积为6个像元,达到0.2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刘剑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学号:20102011) 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达到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威胁人类生存水土保持措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 JIAN BO LIU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 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 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 .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 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 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灰岩地区大面积分布着这种冲刷完土壤后仅剩石灰岩母岩的光板地即我们所说的石漠化土地。综上所述在岩溶地区,土壤形成缓慢,且易流失,当土壤由于人为活动加速侵蚀后,极易超过允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_省略_究_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_盈斌

第32卷第2期2012年4月水土保持通报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32,No.2Apr.,2012 收稿日期:2011-03-13修回日期:2011-06-13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2011BAC09B01);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示范”[黔科合S 字(2007)1061号] 作者简介:盈斌(1983—),男(汉族),贵州省遵义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山区产业与区域发展。E-mail :fighterbin@126.com 。通信作者:熊康宁(1958—),男(汉族),四川省忠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喀斯特与洞穴、喀斯特环境与生态治理。xiongkn@163. com 。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征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 盈斌1,2,熊康宁3,4,陈起伟5,肖时珍 3,4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4.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 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550001;5.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03)摘 要:选择具有温凉春干夏湿岩溶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的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5m 分辨 率的Spot 5遥感影像、 1?1万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图件,对示范区进行了石漠化遥感解译,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中以灌木林地、其它林地、低覆盖度草地、陡坡耕地和裸岩石砾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性是导致石漠化发生程度差异的因素之一,石漠化治理不仅要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示范区人口社会经济情况,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采取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工程措施、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生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关键词:石漠化;土地利用;综合治理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12)02-0190-04中图分类号:P642.25,F301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Land Use in Karst Are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Ying Bin 1,2,Xiong Kang-ning 3,4,Chen Qi-wei 5,Xiao Shi-zhen 3, 4 (1.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2.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3.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4.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Incubation Base for Karst Mountain Ecology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Guizhou ,Guiyang 550001,China ;5.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03,China ) Abstract :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 region ,where has a karst plateau hilly environment setting with warm and cold temperature ranges ,dry springs and humid summers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Based on Spot 5(5m 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the topographic maps (1?10000),and the land use map ,etc.,the ext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is area were interpre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were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It wa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lead to different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Shrubs ,other forests ,low-coverage grass-land ,mountainous dry land ,and unused land contribut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desertified land.In addition to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hancing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land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 econo-my should also be listed as the major objectives in deploying integrated measures for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For example ,engineering measures like terracing project should be constructed combining with biological measures such as economic trees planting ,etc. Key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use ;integrated rehabilitation 中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 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 积超过5.5?105km 2 ,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 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 [1-3] 。该地区石漠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