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邓炜正 2011301120107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必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追求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以人为本,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经济全球化;实现途径;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趋势。“它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加速发展。由于起来势迅猛,对世界各国产生着巨大影响,任何国家都无法绕开它的推动或冲击,从而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由于世界各国在这一趋势中得益或受损不同,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这一趋势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但中国面对这一趋势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明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具有先进性的社会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只有在这个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生产关系前提和物质前提条件。邓小平在揭示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

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手段与目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目标,是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邓小平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3]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二、时代背景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证。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能称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用说实现共同富裕了。多年的经验表明,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强的政治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由于全球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经济体制变革,由于我国现阶段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的日益显露,妨碍现代化建设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扎实有效地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告诫的:“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

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发展生产力,这使共同富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重要任务的是发展生产力。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利益。既

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否则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又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否则就会导致共同贫穷。

结束语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特别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更要把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发展是硬道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没有发展,就没有富裕可言,更谈不上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卢伟:经济全球化大潮与中国政策 [ 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第71-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507页。

[5]刘国荣:论共同富裕与共同发展,延安大学学报[ J ] ,2008(12).17。

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案

《走共同富裕道路》 孙店五中 李岩

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知道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能够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听歌曲《越来越好》。这首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 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正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时用邓小平语录,引出共同富裕的课题(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知道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能够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其意义 能力目标: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设疑自探——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提出你心中的疑问。 4、生设疑,师归纳总结: (1)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2) 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 (3)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请同学们针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教材40页知识,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时间5分钟。 (二)解疑合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学生针对刚才在自探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 2、由学生口头展示第一题答案,并有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出示答案 (1)共同富裕的内涵: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2)教师深度解读: 从内容看,它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富裕; 从范围看,是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普遍富裕; 实现过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第十课 走共同富裕道路知识点

第十课走共同富裕道路知识点 1、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P122第一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什么?P122第一段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里?(P124第一段) 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P124第一段)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5、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P125第一段 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的生活。 6、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P123第二段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起着关键性作用。 7、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P126第一段) 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8、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原则?P126第二、三段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指按人们投入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重要原则。 9、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P127第二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0、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P127第一段 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人们的收入可分为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努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依法拥有财产性收入。 1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经济上的最终目标P128 12、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措施)详见知识梳理或笔记 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13、为什么要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原因)P129第一段 为了坚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和改善民生?①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角度P100②国家性质的角度P113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P104。④科学发展观的角度:P105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角度(③和④)⑥P129第三段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能力目标: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教学难点】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 讲授新课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思考:人们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获取合法收入? 答:①公有制经济中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工资、奖金等;②个体劳动者纳税后的非劳动收入;③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④购买国债、股票、基金等增值;⑤出租房屋收取租金;⑥投资分红;⑦承包完成税收后的收入等等。 1、我国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分配制度确立依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思考: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请你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2)建议:A、制定恰当的分配政策,防止个人收入差距悬殊。B、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发达地区的富裕个人、企业多交税,并利用这部分资金去开发贫困地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C、鼓励和给予优惠政策,让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投资于贫困地区,使之共同发展。D、发达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练习题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分配制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我国的分配原则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在分配中,既有提倡,又要落实;既有反对,又要防止。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一部分地区通过和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和,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在我们社会,、、、蔚然成风,一切劳动、、、和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 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发挥,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单选题 1,(06中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同步富裕B.共同富裕 C.先富带后富D.达到小康水平2,xx年初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按劳分配原则 B.四项基本原则 C.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D.共同富裕 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下列选项中能直接体现这一观点的() A、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施行 B、我国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我国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金牌 D、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处理特大安全事故 4,实施“联结南北、启动东西”的战略格局,目的是为了实现() A、同步富裕 B、共同富裕 C、依法治国 D、对外开放 5,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下列属于不合法致富途径的是() A、炒股 B、经营水产养殖场 C、开办公司,搞农产品出口 D、自办六合彩赌博公司 6,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当东部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一战略思想表明 A.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B.我国已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不同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D.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 7,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思想品德《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课题) 以下我将从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预期效果、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共安排了4块内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本节课内容属于国情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包括三个框题,依次为: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上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启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环。而本框在本课中同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分配制度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明确财富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和人才。因此,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对理解和谐社会、深刻体会科学发展观也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说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2、能力目标: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的过程,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两个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3、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非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出现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根源,就在于共同富裕不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因而其难以随市场经济而自动实现。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我们就必须要利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克服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为此,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发挥税的真正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要求。继而,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目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虽然在很短的历史时期中迅速完成,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却迟迟不能够自动实现”[1]。社会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笔者试分析其中的原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要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就必须先对其内涵进行一番考察。对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首先判断的,就是它肯定不是富的极富,穷的极穷这样一种贫富极端分化的现象。邓小平曾这样说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110111显而易见,共同富裕是与两极分化格格不入的。对于前者,邓小平是极力推进其在我国的实现和落实;对于后者,邓小平是坚决予以反对的。他告诫道:“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3]有鉴于此,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另外,共同富裕也决非平均富裕。这是因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2]155。因此,共同富裕只能是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和一些在地理环境、人文素质等有优势的地区先富起来,再由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其他人和其它地区也逐步走向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绝不能要求全国人民整齐划一和步调完全相同地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符合邓小平关于“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4]这段讲话精神的做法。 由此可见,所谓共同富裕,既非平均主义,亦非收入差距拉大,它是一种既体现差距又体现均衡性的富裕观。有差距,以便对先进分子以物质激励,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均衡发展则体现社会公平,以免形成阶级分化,影响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消极影响 自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了一些,生活先好了起来,即先富了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尽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它也可能是引起社会两极分化的前奏。从我国的实践结果来看,市场经济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并非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 市场经济之所以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社

【人教版】2020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2.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同步精练

2.1 走共同富裕道路第一课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1) 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基于国情,同时富裕实现不了,因此,共同富裕只能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从内容上看,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范围上看,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从实现 (3) 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1.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提升,2015年我国实现国际工程承包营业额2200亿美元以上,在政府“走出去”战略下,拥有海外工程承包、水电开发及矿产资源开发业务的中国水电集团将成为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和主要受益者。这表明( ) A B C D.我国已经不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解析】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与理解。海外业务的扩展是因为我 的是B选项。 【答案】 B 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根本原则的是( ) A B.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C.广东省大力实施“9+2 D 【解析】 措,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D。 【答案】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1世纪初,我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 知识点二:走共同富裕道路 3.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4.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C.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D.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2.浙江义乌,从一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县一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以有形的市场模式,演绎出无穷的经济发展潜力,创造出一个个商业奇迹。这说明( A ) A.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义乌快速发展是因为义乌人最聪明 C.义乌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D.市场经济只在义乌起作用 3.下列属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的有( A )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有生机和活力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就越大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贫富差距就越大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环境就越恶化 A.①②B.③④

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

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 摘要: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应该说,他的共同富裕思想,突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扫清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障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社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致富之路。 关键词:共同富裕、邓小平 、贫富差距、生产力 共实现同富裕是一种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共同目标。只有共同富裕了,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然而,近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使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此有关“贫富差距”的问题就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问题。而贫富差距的明显扩大也引起了人们对邓小平之前提出的“先富”政策的困惑,对“部分先富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观点的疑虑。所以,我们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正确理解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既要承认贫富差距这一现实,又要慎重稳妥地制定某些政策和可行措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为走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一、共同富裕的含义 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呢?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

怎样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同时应看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是“空中楼阁”。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应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 江苏省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11年全村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向国家缴税85亿元,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举,在于富民。缩小收入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一目标会逐步成为现实,全体人民必将共沐公平正义阳光,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 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认同“四个尊重”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主题词”、“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和感悟”五个板块。 主题词揭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探究园“个案研讨”讲述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变迁史,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探讨海尔这样的企业成功的原因。通过认真阅读和分析,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长期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让海尔的技术、管理、劳动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才使海尔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的。这个案例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讨论会”主题为“我理解的小康

全球化背景下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全球化背景下,“共同富裕”路径选择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是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主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离不开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要以一种全球化的思维、一种全新的开放意识审时度势,开创一条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 关键词:共同富裕;全球化思维;路径选择;和谐社会 正文: 一、共同富裕的建立,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一)共同富裕的含义 共同富裕是在解决生饥问题以后,社会全体成员财富占有不断提高且趋向均衡的社会现 象。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共同富裕的特点: 1.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2.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3.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4.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二)共同富裕的时空鉴定: 1.空间:中国 2.实现的时间: 1)上个世纪90年代 2)世纪之交 3)2020 4)2040: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模糊的提了一下关于政改和其他问题的时间表,文中说,把 我国建设成真正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还需要三十年。如果照这个时间来推算的话,要使贫富差距达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的话,应该得要等到2040年。5)共产主义实现 二、路径选择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本国: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新的主题,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它既是一种治理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和治国的机制,同时还是一种治国的结果。就目标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社会差异的缩小,消除对立,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二是新旧衔接,平稳过渡,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商机制。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使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为贯穿到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各个层次中去。胡锦涛同志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本国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要关系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维护好、利用好战略机遇期,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与发展,是对“全面小康”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使“全面小康”在理论形态上更加完整与系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之间是结果与手段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所实现的社会必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相互保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是党和政府,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行为和执政方式,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程度。同时,社会和谐又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走向共同富裕的对策选择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分配领域创造财富的效率和分配财富的公平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当前社会分层背景之下分配两极分化矛盾的现实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党驾驭分配规律并实现制度与时俱进的重要任务。 ⑴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为突破口,着力遏制贫富差距拉大趋势 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途径选择 ①推进政府体制改革,避免行政权力转化为不平等收入。 ②消除行政垄断,避免垄断利润转化为不平等收入。 ③促进机会均等,避免机会不平等带来收入不平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一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 第一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艰苦奋斗的意识和精神。 2.能力目标: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与我国小康生活目标实现的关系,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 3.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2.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 话题教学、讨论交流、讲解。 【学情分析】 1.针对的问题: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2.学生的需要:本课时所提及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政策性,如在讲授过程中强化政策性内容,学生兴趣不浓,也不易让学生充分理解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应尽量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教材第49页“查一查”这一活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应好好地利用。 【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反映东西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图片或材料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材料。 ●活动:展示与讨论 师:回顾并呈现小康现状特点: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生:分两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材料。 师:我国不是已实现小康目标了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差距? 让学生带着疑问,由此来探讨引入以下话题。 Ⅱ.新课学习 板书: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 一、共同富裕的目标 1.共同富裕的地位 ●活动:讨论交流 师:平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和同学这样来评价一个同学,“xxx同学总体上是好的”。对“总体”该怎样理解? 生:主要的。 生:整体的。 生:大的方面…… 师:我们现在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对这一“总体”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由此说明总体小康的特点)

《走共同富裕道路》教案

. 《走共同富裕道路》 孙店五中 李岩

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知道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能够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听歌曲《越来越好》。这首歌反映了改革开放以 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正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时用邓小平语录,引出共同富裕的课题(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知道国家为实现共同富裕采取的措施,能够结合具体措施分析其意义 能力目标: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设疑自探——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提出你心中的疑问。 4、生设疑,师归纳总结: (1)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2) 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 (3)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请同学们针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教材40页知识,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时间5分钟。 (二)解疑合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学生针对刚才在自探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 2、由学生口头展示第一题答案,并有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出示答案 (1)共同富裕的内涵: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2)教师深度解读: 从内容看,它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富裕; 从范围看,是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普遍富裕; 实现过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导学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导学 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课题: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编写人:赵淑萍审稿人:同轨教师 【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2、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能力目标: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预习导学】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2、 3、我国的分配原则是什么? 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______。在分配中,既要提倡______又要落 实;既要反对_______又要防止_________。 5、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6、个人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探究】 1、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活动一】人们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获取合法收入? 析:A、公有制经济中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工资、奖金等;B、个体劳动者纳税后的非劳动收入;C、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D、购买国债曾值;E、出租房屋收取租金;F、投资分红;G、承包完成税收后的收入等等。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分配原则。 ①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活动二】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请你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出自己的建议 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2)建议:A、指定恰当的分配政策,防止个人收入差距悬殊。B、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发到底区的富裕个人、企业多交税,并利用这部分资金去开发贫困地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C、鼓励和给予优惠政策,让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投资于贫困地区,使之共同发展。D、发到底区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

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邓炜正 2011301120107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必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追求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以人为本,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经济全球化;实现途径;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趋势。“它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加速发展。由于起来势迅猛,对世界各国产生着巨大影响,任何国家都无法绕开它的推动或冲击,从而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由于世界各国在这一趋势中得益或受损不同,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这一趋势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但中国面对这一趋势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明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具有先进性的社会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只有在这个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生产关系前提和物质前提条件。邓小平在揭示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

第10课 走共同富裕道路

复习教案:第4单元情系祖国 主备教师:蔡守立总第 10 课时 复习内容:第10课走共同富裕道路 一、课标解读: (三)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 知道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 二、网络构建: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走进经济生活 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原因 国有经济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纵观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地位 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体现 了解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的分配制度:具体内容;实行原因;重要意义 谈谈家庭收入按劳分配原则:含义与因素 其它分配方式:本质与形式 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富民政策的制度因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感受富民政策 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部分先富 产生收入悬殊、先富后负的差别的原因 手拉手献爱心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主要原因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包含的内容 共享经济关注社会保障 繁荣成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心系西部发展 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具体要求 三、经典回眸: [一]、精挑细选理解生活 1、(06苏州)我国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要发展个体、私营等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 ) A、它们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B、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 D、个体、私营等其他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2、(06遵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 )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 C、公有制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6长春)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 ( ) A、平均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按资分配 [二]、体验探究关注生活 材料链接:(06泰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亿万农民和广大农村大地 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 二十字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十一 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 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请你探究: (1)“三农”指的是什么?(1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党中央为什么要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3)结合材料一:请你为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中的“乡风文明”提几条好的建议。 (至少两条)(2分) 附录答案:(1)农业、农村和农民。 (2)①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②是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分)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即可得1分),答具体方面也可以:加强农村的文化设 施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开展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和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四、拓展训练: [一]、精挑细选理解生活(16分) 1、(06株洲)在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 ( ) A、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B、由我国的人口状况决定的 C、由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决定的 D、由按劳分配原则决定的 2、(06绍兴)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 速,尤其是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民营经济近年来实力不断增强,以拥有全国500强民营企 业41家,全省100强中占了37家,由此带来了全市经济的起飞。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 A、民营经济已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应继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应毫不动摇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自由发展 3、(04黑龙江)2004年1—4月份,黑龙江省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全省工业增加值合计 51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达457.4亿元。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九年级第七课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在本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长远意义,同时,对理解和谐社会、深刻体会科学发展观也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 2、水平目标: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的过程,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从促动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理解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同时,懂得走共同富裕是历史的必然,而做到这些,就要让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历炼,在生活中成长。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四个尊重”的内容本身就是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青少年必须了解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水平,形成觉悟的基础。 2、(难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共同富裕的过程和内容”,这两个知识教学点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讲,理解有难度,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当前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将其定为难点。 三、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国策有不同水准、不同侧面的了解。但这种理解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学生正在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但对我国的分配制度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还理解不清楚,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动力和精神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很有必要对学生实行这方面的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强理解性。 四、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⒈事实引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