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_选修2__教案[整套]

海洋地理_选修2__教案[整套]
海洋地理_选修2__教案[整套]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 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一地中海内海一渤海边缘海一东海、南海最大海一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 .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 .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 ?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 .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一一天圆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索历程。教师给予总结点评: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海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2、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3、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4、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

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

1 ?海岸线

(1 )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海岸与海岸带

线

潮上带… 潮间带十水下堀填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

2.海岸的类型

(1 )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 )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主要有哪些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

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一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

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祇边缘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

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

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

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 -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

形或狭长形。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

洋屮眷

(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 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 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

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

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 :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 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 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海底扩機与海应曜老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 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考点点拨:

《海洋地理》的总体框架 -认识海与洋 认泯海岸与海盛妙矗 ——认识海洋水体 ——认溟海一丸相互作用 海埠带的丹按 ——海淳资膊的幵发 二-海淳能的幵发 I —海洋空协的开发 1—獰注自豪灾害与間范 保护海澤+ T —海洋环境问理与环境保护 —维护海洋权益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2. 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 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 海 (1) 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 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 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一地中海 内海一渤海 边缘海一东海、南海 最大海一珊瑚海 4. 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 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 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世界主要海峡 认识海洋 开发海洋

31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31选修二海洋地理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31):选修二海洋地理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31)选修二海洋地理 考点1:海洋和海岸带(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海水运动的成因及其作用,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对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理解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 (2012广东卷文综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海洋流速【答案】A 【解析】本题提及的海洋“生物泵”作用,从其概念“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02浓度进行调节”,可知它对于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可能增加或减少C02浓度,进而可缓解全球变暖。 1.(2012广东卷文综4.)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答案】 B 【解析】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赤潮的形成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2012上海卷地理(四)7、8)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 设计人:刘振兴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

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1《海水的运动》word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洋流及其成因。 3、掌握不同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世界洋流流向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作风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图启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的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表层海水而言,其基本运动形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波浪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阅读回答,讲解风浪、涌浪) 除了我们常见的波浪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波浪,那就是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波浪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洋能资源;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阅读:世界著名风浪区——好望角 (承转)还有一种海水运动形式,也是我们每天都能够遇到的,那就是潮汐。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阅读P31钱塘潮: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我们都知道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每天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潮汐还有大潮小潮之分,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讲解大潮、小潮、潮汐的时间变化) 学生思考:农历一个月中,大潮和小潮各出现几次?分别出现在年哪一天? (活动)讨论各种活动与潮汐的关系。(P31)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二全书教案汇总大全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二全书教案汇总大全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NextPage]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商务星球地理八上《活动课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同课异构教案 (3)

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课型】活动课 【课标及解读】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认识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掌握“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的基本流程. (难点) 2.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难点) 3.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 (重难点) 4.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重点)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合作达标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复习引入 1.出示提纲,引导复习: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复述,总结强调. 2.引入:上节课对我国水资源的学习,我们可以叫做“问题---解 决”式学习,出示解读“问题---解决”式学习 “问题---解决”式学习基本流程: 1.发现问题: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分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解决问题:解决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的措施. 通过这一模式,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不足不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 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这节课用这一模式来看看我国的其 它资源,是否是同样令人担忧,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也要为保护祖国 的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复习展示. 2.了解“问题--- 解决”式学习. 温故 知新 树立 忧患 意识 定向示标出示目标,适当解读. 了解学习目标. 明确 目标 活动 活动一、了解国情、发现问题 1.数据对比,发现问题: 比较课本P69材料一中表3-3-1的数据大小,思考:我国自然资 源的总量居世界列,人均占有量世界人均占有量. 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种类,总量,人均 占有量 . 培养 学生 自主 学习 的能 力. 1、指图说出我国水资源 时空分布特点. 2、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对 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举例解决水资源时空 分配不均的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53《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练习题

5、3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 1。海洋能开发中,已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双选)() A.潮汐发电 B.波浪发电 C。盐差发电 D.温差发电 解析:选AB。海洋能中具有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是波浪能和潮汐能。 2.下列海峡中波浪能资源最为贫乏的是() A.马六甲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D。英吉利海峡 解析:选A。马六甲海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上升流为主。 3。下列反映日、月、地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提高潮汐发电效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 D.新月、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在一起,使地球海洋出现天文大潮,潮差大,利于潮汐发电。 读“潮汐电站剖面示意图",回答4~6题。 4.若H表示潮汐发生时大坝两侧的水位差,当H在一个月内最大时,这一天可能是农历() A。初八B。十六 C。二十一 D.二十八 5。一天之内有两次潮涨和潮落,若H在农历十五这一天内出现极大值的时间是5∶30,那么这一天下一次出现H极大值的时间可能是() A。17∶30 B。17∶55 C。11∶30 D。11∶55 6、若水位二是位于大坝靠大陆一侧的水位,当H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段内,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B。是盐田灌水的最佳时期 C。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解析:潮汐发电利用了海水涨落的水位差。图示中H最大时,表示涨或落的最大值。潮汐涨落的周期变化分为日周期、月周期及年周期等。潮汐原动力是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与天体绕转质点做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的差值。一个朔望月之内,初一与十五由于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合成的引潮力最大,一天之间距月球与地球的绕转质心最近和最远的地表,潮汐最大。其时间差决定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周期.第6题题干说明海水处于落潮阶段,由于海水在落潮时水平运动方向是离海岸而去,海滩游泳不安全,盐田灌水取决于当时盐度,雨天由于径流冲淡海水,应灌入潮尾时段的海水,晴天则灌入潮头时的海水.落潮时向岸线航行的速度因水流方向而变慢。 答案:4、B5、B6、C 国家发改委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2020年前总投资将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据此回答

海洋地理(选修②)

《海洋地理》(选修②)重要的主干知识 第一章海洋概述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况: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为1.49亿平方公里(占29%),海洋为3.61亿平方公里(占71%),世界大洋是连续相通的统一整体。 2.海陆分布大势是:①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②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③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陆冰)为主。 3.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也是海洋的主体。深度大,面积广,受大陆影响小,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和潮汐系统,以及强大的洋流系统。 4.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海岸线西曲东直。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68°W经线为界,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147°E经线与印度洋分界。 5.大西洋轮廓略呈“S”形,海岸线北曲南直,有世界最强大的墨西哥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其东侧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与印度洋为界,北通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南端与北冰洋分界。 6.海是海洋的边缘附属部分,受大陆、河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温、盐度等理化性质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按位置可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试判断下列各海域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北海、渤海、红海、黄海、黑海、珊瑚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巴伦支海、波斯湾)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1.明代郑和下西洋经过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部(即“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从风向和洋流流向分析,他出发应选择在冬季,返回时应选择夏季。其主要贡献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创世界航海壮举。 2.麦哲伦航线主要经过的地区是南美洲东部、东南亚、非洲,其主要贡献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和世界大洋是连续而相通的。 3.自15世纪末开始,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达到南美洲,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768—1779年,英国人库克4次进行海洋探险,首次完成了南极航行,并最早进行了海洋科学考察,获取了第一批关于大洋深度、表层水温、海流及珊瑚礁等资料;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环球综合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被认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理解与实施

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理解与实施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设置,正是基于人类对海洋关注的日益加强,其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认识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增强海洋意识。 在地理必修模块中,涉及到海洋地理的内容非常少,因此,可以说选修模块“海洋地理”是对地理必修模块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海洋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因其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来源,且对全球水、热量平衡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海洋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同时,海洋不仅蕴藏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等各类资源,而且还是广阔的空间资源,所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虽然,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权益等,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有关我国海洋方面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海洋地理”的主要内容 “海洋地理”包括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四部分内容。 “海洋和海岸带”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海水运动的成因及其作用,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对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理解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 “海洋开发”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及现状,海洋能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前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主要海洋资源的特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前景和主要方式等,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一是要使学生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二是要使学生了解海洋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2020高考选修2海洋地理要点总结整理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2.洋流 3.季节 4.陆地气候 ☆影响盐度的因素 1.纬度(气候):降水少,蒸发强,盐度较高 (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2.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3.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海区盐度高(暖流海区水温高,蒸发强,海水损失多) 4.结冰与融冰:结冰时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5.海区的封闭程度:与影响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含盐量+水质+地形+天气情况 1.气候—适宜蒸发(晴天多、降水少、蒸发强、风力大) 2.地形—适宜晒盐(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地广、地价低) 3.水质好,无污染 ☆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1.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2.气象条件(风向助推) 3.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连成直线,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 ☆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1)空间---广阔的海域---岛屿多,海域广阔 (2)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①洋流运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影响,使得海水搅动,底层的营养物质上泛至表层,饵料丰富。(四大渔场) ②海底地形:浅海大陆架,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③径流汇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大河入海口,舟山渔场)

④纬度:中低纬海区渔业资源丰富(热带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温带海区水温季节变化大、冬季底层冷海水上泛) (3)水障: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水障,生物障碍线边缘区域 ☆厄尔尼诺现象 主要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理解关键: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洋流循环减弱,气候反常,暖流流经区易发旱灾,寒流流经区易发暴雨洪涝,中国夏季风势力弱,北进慢,南涝北旱;东南沿海台风少;暖冬 拉尼娜现象反之。 ☆赤潮成因 1.温度和降水: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 有发生) 2.风和海流:风小,海域相对封闭,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 湾)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排污人海,过度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藻类繁殖 旺盛。 ☆影响水体结冰的因素 1.气温(最重要):低于0℃,持续时间长 2.盐度:盐度高,结冰需要的温度低,结冰慢 3.流速:水体扰动强,流速快,结冰慢 4.水量:水量大,结冰慢 5.与冷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结冰越快 ☆影响蒸发的因素 (思路:归纳为气象因素和水体因素,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水体因素包括水面大小、形状、水深、水质等) 1.气象因素: (1)温度: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影响蒸发能力的主要因素 (注意水温越高,蒸发量也随之增大) 午后蒸发量最大、日出前蒸发量最小

地理社团教案

了解沙尘暴 一、活动目标: 学生能了解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认识沙尘暴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并进行整理,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汇报。 三、活动过程: 1.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沙尘暴的哪些情况,然后集中讨论,确定7个子课题。 2.把学生分成2个小组,每个小组7人。 ①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至二个课题,各组课题尽量不重复,保证所有课题都由小组负责。 ②各小组拟好研究计划,做好组内分工,确定研究方法。 ③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报刊、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等手段搜集资料。 ④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⑤选择恰当的汇报形式,精心排练。 3.时间安排:历时2周。第一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第二周汇报。 秋季星象观测

一、教学内容说明 继春夏星座之后,到户外指导学生认识秋季星座;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和观察能力”的系列。 (一)理论教学部分:讲解秋季的显著星座——仙后座和飞马座的方位和特征。仙后座在北天,秋季时高挂天顶。仙后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仙后座在天顶时呈M形,转到接近地平线的方位时呈W形,在这两个位置之间是横着的M形),这是仙后座的显著特征。春、夏、冬季都拥有大三角(春季大三角:牧夫座大角、室女座角宿一、狮子座五帝座一;夏季大三角: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天鹅座天津四;冬季大三角:大犬座天狼星、小犬座南河三、猎户座参宿四)作为各自的星座记号。秋季是没有大三角的,秋季星座的标志是飞马座四边形,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寻找其他的秋季星座。1.介绍其他主要星座的特点,神话传说等。2.教给学生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1)寻找仙后座,并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2)仙后座的视运动。通过观察,希望学生发现: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根据当地的时间定),仙后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但5颗亮星排列的样子没有变化。3.介绍秋季主要星座的特征。渗透星座的视运动与地球的公转、四季的循环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教学部分:1.介绍实验的目的、要求、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初中地理活动课_孙贵玲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活动课 ---以“世博会”为活动主题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有关资料(包含图片、文字、视频等),整理出可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的学习资源。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掌握2010年世博会举行的城市,利用地图来复习交通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 2、了解上海市的地理环境,会分析上海举行2010年世博会的优势。 3、依据上海世博会展馆的情况,来掌握国家及其地理事物的信息。 4、根据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科技创新和城市未来”的资料,来掌握世界三大问题及人 类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的措施、方向。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根据某一活动主题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地理知识从日常新闻信息中提炼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学生 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活动分析 活动目标:以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中心,把参观世博会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及世博会所展现的各方面内容以活动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世博会展示的城市文明成果、发展经验和先进的城市理念以及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启示,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所启迪。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和整理上海世博会的有关资料(包含图片、文字、视频等),然后班组内交流,并汇总可以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资源。 教师准备:挂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目的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世博会是整个世界

高中地理选修1一二单元

死 亡率与出生率(%) 高中地理选修(一)一、二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分析回答1——3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 、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 、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2、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A 、(1)阶段 B 、(2)阶段 C 、(3)阶段 D 、(4)阶段 3、第(4)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其死亡率又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A 、频繁的战争,医疗卫生条件差 B 、人口的老龄化 C 、出生率的下降 D 、生活质量的下降 4、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A 、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B 、影响生育政策、文化和宗教等社会环境来实现的 C 、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来实现的 D 、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等社会环境来实现的 5、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当地: A 、人口数量的多少 B 、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得多少 C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D 、原生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 6、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 、由农村到城市 B 、由城市到农村 C 、由城市到城市 D 、由农村到农村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 、自然环境因素 B 、社会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灾害因素 8、1954--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迁出与迁入持平的省区是: A 、山西 B 、内蒙古 C 、西藏 D 、广西 9、关于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 、管理中心 B 、服务中心 C 、增长中心 D 、投资中心 10、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 、商业区用地 B 、工业区用地 C 、住宅区用地 D 、文教区用地 11、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面积往往占城市空间的40%—60% B 、 住宅区在城市形成之初已见雏形 C 、 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C 、 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12、有关人口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仅取决于遗传因素

高中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内陆海 边缘海 陆间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世界上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1《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练习题

3、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答案:D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答案:B 下图实线、虚线代表不同地理事物的等值线。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实线、虚线代表水温和盐度,L线代表洋流,且L1〉L3〉L5,则该海区最有可能分布在() 4。如果实线、虚线代表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L线代表河流,则关于河流和潜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河向北流,河水补给潜水 B.该河向北流,潜水补给河水 C.该河向南流,河水补给潜水 D。该河向南流,潜水补给河水 解析:第3题,据水温数值越向南越小及等温线弯曲方向可知,L线代表的是南半球一寒流。 A、C、D项所示海区均在北半球,只有B项符合,为南半球的秘鲁寒流分布区.第4题,等高线向数值大的地方凸出的河谷地带才会有河流,等高线数值北大南小,因此此河流由北向南流;潜水位的高低随地势的起伏而变化,潜水的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处向低处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水。如图所示。

答案:3、B4、D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6.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7。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第5题,长江口外水域从垂直方向看,温度曲线应为③,因为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越往下,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水温也越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不能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因此应为①曲线。而盐度曲线是②,地处长江口外,由于长江汇入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升高,但到了20米深度时,盐度稳定。水深15米深处,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很小。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第7题,本题解题思路是:①根据所学知识准确找出温度曲线;②根据温度曲线找出表层水温数值;③由表层水温数值准确判读监测时的季节。 答案:5、C6、B7、D 8。下图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