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面沉降及控制方法探讨

我国地面沉降及控制方法探讨
我国地面沉降及控制方法探讨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控制方法探讨

摘要: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其主要原因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大量抽取地下水,开采地下流体等,发展缓慢,但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会造成极大地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我姑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现在的监测方法,提出控制手段。

关键词:地面沉降,影响,对策

引言

地面沉降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面标高缓慢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最为严重。从国土资源部获悉,目前,中国一半省份存在地面沉降,五十多个城市地面沉降比较严重。地面沉降具有成长缓漫、持续时问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会造成地面高程损失、建筑物的下沉及破坏等危害。由于地面沉降造成的地质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

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

2.1现状

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上海、天津、江苏、河北等17个省市的东、中部地区,沉降总面积超过7×104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3m,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汾渭河谷平原和一些山区盆地。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两个集中连片发展的地区,地面沉降十分严重。由于不均匀地面沉降,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汾渭河谷平原以及某些内陆盆地的一些地区出现地裂缝,约450处,一千多条,所经之处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巨大损失。我国地面沉降的特征有:

(1)地面沉降分布范围广;

(2)地面沉降涉及的深度较大;

(3)地面沉降发展的阶段性不均匀性。[2]

中国出现的地面沉降的城市较多。按发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可分为三种模式:

(1)现代冲积平原模式,如中国的几大平原。

(2)三角洲平原模式,尤其是在现代冲积三角洲平原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

类型。常州、无锡、苏州、嘉兴、肖山的地面沉降均发生在这种地质环境中。

(3)断陷盆地模式,它又可分为近海式和内陆式两类。近海式指滨海平原,如宁波;而内陆式则为湖冲积平原,如西安市、大同市的地面沉降可作为代表。

从地质因素上来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三种原因:

一是地表地层松散而导致地面沉降;

二是地质结构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沉降;

三是因自然灾害中地震所导致地面沉降。

人为因素大致有三种:

(一)过量开采地下资源(石油、天然气、煤、水等液态矿体和气态物质),这已经被认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在城市中,长期大量的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一座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的供水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水有三分之二是从地下抽上来的,每年开采地下水二十几亿立方米,过量的开采导致局部区域下降。

(二)开采地下的固体矿物质,导致地面下沉;

(三)重大的工程建筑物对地基施加的重量,使地基土地发生变性。

2.2危害

地面沉降之所以被称之为“一种沉默的土地危机”,是因为它是一种缓变型的地质灾害。表面上容易引起人们的忽视,但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生活。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地面沉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亿元以上。而且地面沉降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危害是持久的。

地面沉降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1)地面沉降形成阶段,此阶段地面开始出现沉降,但是发展缓慢,沉降量不大,地面沉降发生的范围也较小;

(2)地面沉降发展阶段,此阶段地面沉降快速发展,沉降发展最快的地方形成地面沉降漏斗中心,此时地面沉降的不均匀性最为强烈;

(3)沉降扩展阶段,此阶段沉降区的沉降速度变慢,但是沉降区的面积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些新的沉降中心。地面最大不均匀沉降一般发生沉降发展中期,随后地面不均匀沉降程度有逐渐变小并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3]

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

(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地面沉降导致了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并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布局和规划。建筑物会出现地基下沉、墙壁开裂或建筑物倾斜等现象,缩短了建筑物的寿命,而且抗震能力也相应降低。

(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 地面沉降导致

了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并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布局和规划。建筑物会出现地基下沉、

墙壁开裂或建筑物倾斜等现象,缩短了建筑物的寿命,而且抗震能力也相应降低。

(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海水入侵的直接后果是地下淡水受到海水的污染,水源受到破坏,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海面上升,加上地面沉降的作用,那么,沿海大片低洼地将可能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有:

(1)原水准点建设的一些地面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新的建筑群体抬高地基直接增加建筑物的成本,由于高程的损失,形成较多的“悬河”使防洪堤坝失去应有的功能,江、河、湖泊的泄洪能力减弱,加剧洪涝灾害。

(2)毁坏地面建筑物和生产设施,破坏地下公用设施。

(3)加速水土污染度。由于地面沉降的发生,使地表水的自净能力降低,污水局部积

累,环境承污能力降低,从而不可避免地加重水土环境污染恶化,增加污染防治工程的难度。

(4)影响河道运输业,地面沉降使桥梁净空减少,加速河道淤积,严重影响河道运输业发展。加重农田渍害。地面逐年下沉,潜水位相对上升,农田渍害逐年加重,使农作物减产造成损失。[3]

3.模拟与监测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即观测和分析地面沉降灾害动态变化的工作。主要内容和方法是:

①地面沉降发展过程监测,主要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布设水准测网,定期进行高精度水准测量,监测地面高程变化情况;

②地下水和油气等资源开采、回灌状况与动态监测,主要是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调查和分析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水位埋深和标高、地下水水质变化;

③构造沉降量与土层压缩量监测,主要方法是埋设基岩标、分层标,定期测量高程变化,

同时结合高压固结试验、模拟试验等进行;

④房屋、桥梁、码头、道路等建筑设施变形与破坏监测;

⑤海滨地区的海面动态监测。

传统的地面沉降测量方法包括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测量。这些方法精度很高,但只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除了常规的大地测量法之外,近年来GPS全球定位系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相对传统方法,它测量速度快,费用低廉。GPS三维定位以其精度高、范围广、全天候、易选点等诸多优点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形变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为测量理论和应用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GPS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程分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建立GPS基准网和监测网,从中获得沉降监测点的高程分量信息,差分

GPS技术在监测大范围地面沉降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

差分GPS监测地面沉降的工作原理:差分GPS是将一台定位仪安置在地面某一坐标已知的基准点上,同时,另一台定位仪安置于地面监测点上,在测区的一定范围内,两台定位仪的共有系统误差基本相等,因此,在测得基准点的共有系统误差值(实测坐标与其已知坐标之差)之后,就可求得每个观测时刻由于上述误差而造成的影响。以此对监测点的坐标进行改正,则可得到监测点的精确坐标值,其定位精度就能大幅提高,这就是差分GPS的基本原理。GPS定位测量误差来源主要有: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误差,电离层传播误差,对流层传播误差,多路径误差,接收机钟差,天线相位中心误差。利用差分GPS可以消去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和电离层延迟误差,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对流层传播误差的影响。在对GPS地面沉降监测网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选择高精度的GPS数据处理软件和合理的框架基准,才能满足地面沉降监测高精度的要求。[4]

美国对地面沉降的监测采取了三种方法,即传统的监测、GPS监测、合成孔径干涉雷达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目前被广泛用于获取地面起伏的信息。其工作原理就是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关解调压缩处理的侧视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目前被广泛用于获取地面起伏的信息。利用SAR获取的信息同构InSAR和D-InSAR可以进一步获取地面高程模型和地面高度的变化。特点: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在雷达影像相干性好的地区,有可能以与水准测量相当的精度监测地面的垂直变形。这一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即使在通常认为地面反射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并不是每次相邻两次通过得到的SAR影响都能得到很好的想干;要利用D-InSAR技术取代水准测量监测微笑的地面垂直变形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克服相干性的限制和突破相位解缠的障碍。InSAR技术对我们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所以关键技术和软件都不是自己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首先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雷达影像相干性好的地区有可能与水准测量,有可能以与水准测量相当的精度监测地面的垂直变形。这一条件是相当苛刻的。然后,)即使是在通常认为地面反射条件较好的天津市区,也并不是每相邻两次通过得到的SAR 影像都能得到很好的相干。最后,用SAR技术监测地面垂直变形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但要实际用来取代水准测量监测微小的地面垂直变形还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克服相干性的限制和突破相位解缠的障碍。[5]

地面沉降的计算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理论计算方法、半理论半经验方法和经验方法等三种。土水模型,包括水位预测模型,土力学模型两部分。水位预测模型可利用相关法、解析法和数值法等进行地下水位预测分析;土力学模型包括含水层弹性计算模型、枯性土层最终沉降量模型.太沙基固结模型,流变固结模型,比奥(Biot)固结理论模型、弹塑性固结模型、回归计算模型及半理论半经验模型(如单位变形量法等)和最优化计算方法等。生命旋

回模型,该模型直接由沉降量与时间的相关关系构成。如泊松旋回模型。Verhulst生物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等。[5]

4.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的控制与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宣传,增强防灾意识。由于淡水资源比较宝贵,因此,制定地下水合理开采和维持采灌平衡的规章制度,对过量开采者,盲目开采者进行法律制裁。要加强宣传,从思想上增强防灾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依法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二、限制或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同时,地表水的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因此许多地方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由于地面沉降具有累进不可逆性的特点,因此限制和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以防止和减缓地面沉降,具体可以采取三种措施:可以用地表水资源代替地下水资源,以人工制水设备代替地下水资源,实行一水多用,充分综合利用地下水。

三、采用地表水人工补给地下水。对于已明显出现地面沉降的地区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使地面沉降量减少,使沉降的地面得以恢复,可以采用地表水人工补给地下水,以便抬升地下水位,从而使地面回升。

四、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集中开采(开采时间集中、地区集中、层次集中),因此适当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和合理支配开采时间,可以有效的控制地面沉降。

五、加强地面沉降监测体系,深入研究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和防治对策。[6]

5.结语

地面沉降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产生的一个环境地质问题。通过研究掌握规律,地面沉降是可以控制和可以预防的。

地面沉降研究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各学科的真正交叉,我们所以能取得一些成果也和学科交叉分不开的,另外也需要生产、教学、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至于地面沉降的防治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当地政府的重视,统一规划,综合防治。在各项措施中最根本的是要设法把地下水开采量降下来。

6.参考文献

[1] 薛禹群,张云,叶淑君,吴吉春,魏子新,李勤奋,于军.我国地面沉降若干问题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06,12(2):15.-160.

[2] 李国和,孙树礼,许再良,张建民.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桥梁工程的影响及对策[J].铁道工程学报,2008,(4):37-41.

[3] 徐丹青,郭春香.常州市区地面沉降分析及防治[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6):46-49.

[4] 王珍.利用差分GPS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1-59.

[5] 路旭,匡绍君,贾有良.用INSAR做地面沉降监测的实验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22(4):66-73.

[6] 吴晓芳,地面沉降[J].城市规划建设,2008,(4):40-43.

沉降处理方案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不均匀沉降必然会引起路面的不平整,导致路面产生许多病害,主要表现为坑凹、起拱、波浪、接缝台阶、碾压车辙、桥头或涵洞两端路面沉降、桥梁伸缩缝的跳车等,不仅难以满足汽车高速行驶的要求,而且还会增加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加大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时间,降低社会经济效益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 1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 由于压实度不足,往往导致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变形,路基两侧出现纵向裂缝,路基土体压实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施工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路基施工时,天气太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某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没有同步施工,当拼接处理得不好时,其拼接处也会产生压实度不足的情况。 (2)考虑到施工安全和进度,使得压力或压力作用时间不足,路基压实不充分,致使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3)由于填方土体的最佳含水量控制不好,压实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 (4)在填方路堤施工中,当路堤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路堤边缘土体往往存在压实度不足问题,对于较高的填方路基,通常都要做相应的处治。 填方土体压实度不足,其结果是土体前期固结压力小于自重应力和各种附加应力之和,在自重作用下就会发生沉降变形,这些附加应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车载,尤其超载情况;②含水量变化造成土体容重的改变;③地下水位升降而导致浮力作用改变;④土体饱和度改变,引起负孔隙水压力改变。这些附加应力引起土体中有效应力改变,从而导致土体发生压缩变形。 土体压实度不足还会导致填土路基的侧向变形。目前采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是假定侧向完全受限,仅有竖向变形,实际路基土中存在有侧向变形,这种侧向变形会引起沉降。 1.2路堤填料不均匀,控制不当 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对填料、级配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填料常常是开挖路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

2008 上海 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月日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 第5号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2月25日经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3日起施行。 市长黄兴国 2014年1月3日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面沉降监测、防治及其管理等控制地面沉降(以下简称控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本市控沉工作遵循全面规划、区域联动、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控沉工作的领导,将控沉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建立的控沉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地面沉降控制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控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地面沉降的防控责任。 第七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控沉管理工作,承担市控沉工作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并直接负责市内六区的控沉工作。 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控沉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规划、国土房管、财政、农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设立控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一)市控沉规划确定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及维护; (二)地面沉降监测、勘查; (三)地面沉降防治、研究; (四)区县控沉措施补助。 控沉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控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对在控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预防 第十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组织编制市控沉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一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控沉规划,结合区域地面沉降的实际情况,在地面沉降区内划定地面沉降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二条财政出资修建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应当按照市控沉规划的要求修建;非财政出资修建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优先考虑市控沉规划的要求。 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市政道路路基沉降处理施工方案样本

目录 一.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1.2路基设计 二.产生沉降因素分析 三.编制根据 四.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4.2 组织构造 4.3 重要物质及施工机械设备状况 4.4劳动力组织 4.5 施工进度筹划 五.工程问题解决办法 5.1加固范畴 5.2 工艺流程 5.3 钻孔 5.4 灌浆 5.5 灌浆质量控制与检查 六.解决后评价

七. 质量保证办法 八.安全保证办法 九.环保及文明施工办法 十.附件:道路土方横断面图 一、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道路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路以西,**路以北,是区域南北向交通次干路。本工程起点位于*****北侧规划路,终点位于规划淮河西路,沿线跨越现状河道,跨越河道处新建一座涵洞,全长620.56米,红线宽20米。道路东侧为美术学校,西侧为未拆迁村庄,道路红线范畴内多为农田和林地,现状地形起伏较大。 本次开裂、沉降路段位于K0+540~K0+560之间,路面浮现1cm左右裂缝,局部地段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 2、路基设计 该路段为填方路段,路中填挖高度3.614米~4.693米,为道路填挖深度最深路段,道路东侧为1:1.5放坡。填方路段先清表0.3m,清表后应在填筑前压实,0.8m 以内路基采用风化砂分层填筑,0.8m如下路基采用挖方段碎石料分层填筑。 二、产生沉降因素分析 ******工程K0+540~K0+560段处在高填方区,填土时间为3月初,由于施工时间短,在路基碾压时未能完全满足分层回填碾压施工工序,压实时粒径控制欠佳,细料扫缝填充未能满足填充孔隙率控制规定。路基为1:1.5放坡,坡度较陡,且设计无护坡规定,加之路基东侧为一条淌水沟,长年有水流通过,加大了对路基冲刷。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津政令(第5号)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2月25日经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3日起施行。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 2014年1月3日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面沉降监测、防治及其管理等控制地面沉降(以下简称控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本市控沉工作遵循全面规划、区域联动、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控沉工作的领导,将控沉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建立的控沉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地面沉降控制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控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

落实地面沉降的防控责任。 第七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控沉管理工作,承担市控沉工作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并直接负责市内六区的控沉工作。 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控沉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规划、国土房管、财政、农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设立控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一)市控沉规划确定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及维护; (二)地面沉降监测、勘查; (三)地面沉降防治、研究; (四)区县控沉措施补助。 控沉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控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对在控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预防 第十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组织编制市控沉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一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控沉规划,结合区域地面沉降的实际情况,在地面沉降区内划定地面沉降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报市人

(整理)内地50余座城市地面沉降部分几十年后或消失

? ? ?内地50余座城市地面沉降部分几十年后或消失 2012年2月20日央视《新闻1+1》播出《地面沉降,不能承受之重?!》,以下是节目实录: 节日导视: 以前那个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现在是水面高了,陆地低了反而。 三层变成了两层小楼,底下一层已经变成成地下室了。 它两边都裂了,已经裂空了呢。 地面沉降,被称作温水煮青蛙的慢性病,它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 地面沉降的区域主要有三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是华北地区,另外就是陕西和山西的汾渭地区。 全国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批复。 专家还建议,在地质松软地区应限制大型建筑的建造,以减少对地层的压力。 不断涨高的城市,不断拓展的使用空间,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究竟如何守住我们的地平线,《新闻1+1》今日关注地面沉降,不可承受之重?! 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要问中国的运动员里谁个最高,毫无疑问,上海的姚明啊。但是去年姚明退役了,不过姚明虽然退役了,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的高度的冠军榜上依然不会让开位置,接替它的是高楼。来,我们看看身后的照片。这是三栋高楼,跟瓶起子那栋高楼隔着一栋高楼的是,正在建设的中国第一高楼它的名字叫上海中心大厦,它的设计高度是632米,了不得了,现在它早已长出了地面以七天一层的速度正在向上建,大家可以想象什么时候它就会封顶了。但是看着非常棒的一栋全中国的第一高楼,可是最近突然跟

这样的一个画面联系在一起了,地面上怎么出现了裂缝呢,好多人的腿和脚也证明了大家也是感到非常的担心。不知道这是不是摄影记者还是微博的发布者,大家都在关心,这个中国第一高楼,和地面的沉降到底有没有关系,跟这个裂缝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关注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号外号外,陆家嘴环路,即环球金融中心与在建的上海中心发生地面裂痕,地形已经开始上下错开。2月16日,一位网友一条微博几张图片,引发的是强烈关注。长约七、八米,两侧地面有明显错位,一直延伸到北侧的人行道上和花坛周围。这条位于环球金融中心花侧车库出口附近的裂缝,一时之间它到底因何而生,又是否干扰安全? 2月16日当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作出了回应,就网友关注的陆家嘴东泰路地面出现裂缝现象,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方表示,大厦则开工之日起即进行严密跟踪监测,均处于受控状态,地面裂缝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沉降现象。目前地下结构工程已完成,引起沉降因素基本消除,正待阴雨天结束都对裂缝进行修复。跟踪监测不会停止。 正常的沉降现象,处于受控状态,这样的回应暂时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但却让地面沉降这个老话题再次升温。 上海市民杜月明: 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就是柱子,铁栏杆,铁链条把它连起来的两边,以前拉各水面很低的,地面高,现在是水面高,陆地低了反而。 记者: 以前地面比水面高多少? 杜月明: 高两米。 解说: 不断的地面沉降,地面的高度已经明显低于苏州河河面,根据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 69米,有专家称,如果当时没有开始治理沉降问题,那么上海可能早就在2000年前就下海了。而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 (2013年4月17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次会议通过 2013 年4月17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因抽取地下水和工程建设活动等引起的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第四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具体负责区域性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建设工程涉及的周边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港口、民防、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知识和防灾减灾等常识。 第六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防灾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处置因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质灾害事故,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受灾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章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第七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市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并通过政府网站等渠道发布本市年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相关数据。 第八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面沉降防治要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 第九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在报批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时,应当根据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成果,划定地面沉降易发区,并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和危害程度、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等因素,在地面沉降易发区中划定重点防治区。 第十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面沉降年度控制目标; (二)地面沉降监测方案; (三)地下水开采和回灌方案; (四)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和回灌井的建设及维护方案。 第十一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组织编制监测设施的布设方案。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和供水专业规划,组织编制防治设施的布设方案。

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面沉降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幅度较大、速率较大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开采地下水或其它地下流体所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意大利威尼斯城最早发现地面沉降。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地下水(油气)开采量增大,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墨西哥、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均发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特征是主要发生于大型沉积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区的工业发达城市及油气田开采区。其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往往不易被察觉;在城市内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积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办法,也难使地面沉降的地面回复到原来的标高。因此地面沉降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危害极大。 经过对地面沉降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对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已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地面沉降的原因颇多,有地质构造、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人类工程活动既可导致地面沉降,又可加剧地面沉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量抽取液体资源(地下水、石油等)、地下气体(天然气、沼气等)活动是造成大幅度、急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 2. 采掘地下团体矿藏(如沉积型煤矿、铁矿等)形成的大范围采空区,及地下工程(隧道、防空洞、地下铁道等)是导致地面下沉变形的原因之一。 3. 地面上的人为振动作用(大型机械、机动车辆等及爆破等引起的地面振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土体的压密变形。 4. 重大建筑物、蓄水工程(如水库)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使地基土体发生压密下沉变形。 5. 由于在建筑工程中对地基处理不当,即地基勘探不周。 从地层结构而言,透水性差的隔水层(粘土层)与透水性好的含水层(砂质土层、砂层、砂砾层)互层结构易于发生地面沉降,即在含水性较好的砂层、砂砾层内抽排地下水时,隔水层中的孔隙水向含水层流动就会引起地面沉降。根据土的固结理论可知,含水层上覆荷载的总应力P应由含水层中水体和土体颗粒共同承受。其中由水体所承受的孔隙压力P w并不能引起土层压密,称之为中性压力。由土体承受的部分压力直接作用于含水层固体骨架之上。可直接造成土层压密,称之为有效压力Ps。水压力P w和有效压力P s共同承担上覆荷载,即P=P w+P s。从孔隙承压含水层中抽汲地下水,引起含水层中地下水位下降,水压降低,但不会引起外部荷载的变化,这将导致有效应力的增加。 从成因上看,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

宁波市地面沉降基础资料-17页文档资料

一、前言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宁波是我国沿海开放、开发较早的的港口城市,随着近年来全市开放开发的日趋深入,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旧区改造、新居住区成片开发,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密集兴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此条件下,工程建设的地面沉降效应逐渐凸显,成为宁波近年来新的沉降重要诱导因素。 宁波地面沉降由来已久,以往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地下水开采所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实施地面沉降综合调控措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宁波中心城区地下水的开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态势,并在地区和层次上的展布也较为均衡,因而由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变形的发展过程在中心城区较为平缓。在此背景下,90年代末期兴起的宁波市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诱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便逐年凸现。 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软弱土层深厚,土体物理力学指标低,建于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构)筑物多半采用桩基;宁波市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特性决定了绝大多数桩基为摩擦桩的属性,故建(构)筑物自重将由桩基依次传递到各持力土层中。因此,由单个建筑物自重必然会引发地基变形和局部地面沉降,这种局部地面沉降点到线,再线发展到面,随着成片密集建筑群效应的累积和扩大,从而产生大范围、区域性建设工程性地面沉降。 由于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刚刚起步或加速发展的初期,因此,工程性地面沉

降的出现相对较晚,现状和危害都还不甚显著,相对于不合理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大范围、大幅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危害还不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所重视。但从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统计与研究程度而言,工程性地面沉降正成为妨碍“科学发展”的重大隐患。上海市已经发布了界定地面沉降与地基变形的相关法规、规程,为更有效、更明确的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研究和工作作了一定的探讨。宁波市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深化科学发展的高度,将工程性地面沉降的研究和应用开展下去。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宁波市区相继形成了多个工程性地面沉降小漏斗(见表 1.1),其中鄞州中心区建设工程规模相对较大,其年沉降速率达到5.5~36.5毫米,对宁波市整体地面沉降控制目标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 表1.1 工程性地面沉降小漏斗特征汇总表 地面沉降危害极大,它可造成城市标高资源的全面损失;引起滨海平原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和城市排水工程的排放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水准点高程失真,影响城市规划建设;桥梁净空减小,影响内河航道的通航能力;城市

路基沉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路基沉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作者:唐勇军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6日点击数: 1275 摘要:文中就路基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路基产生沉降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设计方法与施工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路基沉降造成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避免及减小路基沉降的发生。 关键词:路基沉降原因措施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不均匀沉降必然会引起路面的不平整,导致路面产生许多病害,主要表现为坑凹、起拱、波浪、接缝台阶、碾压车辙、桥头或涵洞两端路面沉降、桥梁伸缩缝的跳车等,不仅难以满足汽车高速行驶的要求,而且还会增加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加大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时间,降低社会经济效益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1. 1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 由于压实度不足,往往导致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变形,路基两侧出现纵向裂缝,路基土体压实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施工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路基施工时,天气太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某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没有同步施工,当拼接处理得不好时,其拼接处也会产生压实度不足的情况。

(2)考虑到施工安全和进度,使得压力或压力作用时间不足,路基压实不充分,致使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3)由于填方土体的最佳含水量控制不好,压实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 (4)在填方路堤施工中,当路堤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路堤边缘土体往往存在压实度不足问题,对于较高的填方路基,通常都要做相应的处治。 填方土体压实度不足,其结果是土体前期固结压力小于自重应力和各种附加应力之和,在自重作用下就会发生沉降变形,这些附加应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车载,尤其超载情况;②含水量变化造成土体容重的改变;③地下水位升降而导致浮力作用改变;④土体饱和度改变,引起负孔隙水压力改变。这些附加应力引起土体中有效应力改变,从而导致土体发生压缩变形。 土体压实度不足还会导致填土路基的侧向变形。目前采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是假定侧向完全受限,仅有竖向变形,实际路基土中存在有侧向变形,这种侧向变形会引起沉降。 1.2路堤填料不均匀,控制不当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填料、级配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填料常常是开挖路堑、隧道掘进产生的废方,这些填料性质差异大、级配也相差很远。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分层碾压厚度过大,小颗粒填料和软弱物质很难得到有效压实,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回填料会产生不协调沉降变形,路面会产生局部沉陷,刚性路面还可能产生裂纹。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摘要:地面沉降是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地质灾害,成灾慢,但损失大,不易治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面沉降规模扩大, 危害加剧。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字: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 Abstract: the ground subsidence is one of the city’s main geo logical hazards, mainly i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effect, because the surface soil crust and lead to regional ground elevation compression reduced a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slowly, with slow, but the loss of large, is not easy to control.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ground subsidence scale expanding and harm the wors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 subsidence, cause, the cause of subsidence l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and ground subsidenc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ground settlement; To crack; groundwater 1 地面沉降概述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上海、天津、江苏、河北等17个省市的东、中部地区,沉降总面积超过7×104 km2 ,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3 m,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汾渭河谷平原和一些山间盆地。由于地面沉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防治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迫切任务。 2 地面沉降的类型和特征 地面沉降按其成因可划分为五种类型:压实压密型、塌陷型、升降运动

山东省德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山东省德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 前言 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采空塌陷、地裂缝、沙土液化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随着人类对地下水、油气、煤炭等资源的大量开发,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自1997年以来致灾较严重的1起地裂缝,导致45户村民受灾,毁房6间,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至今尚未得到恢复,而且由此引发的纠纷仍尚未平息,直接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各阶段的目标是: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0亿元,年均增长13%;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总体思路,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1400亿元,人均24500元,达到全省中等发达地区人均水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4500亿元,人均75000元,提前全面实现小康。要实现上述目标,对资源的需求、开发和其它经济社会活动将进一步加剧,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将随之增多。为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鲁政字〔2004〕8号)要求和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编制了《山东省德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编制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年)》; (3)《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4)《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4年,近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 一、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现状

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原因与对策

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与控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盾构法隧道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和沉降 影响范围,总结了盾构隧道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指明地面沉 降主要源于开挖面的应力释放和附加应力等引起的地层变形,并对地铁施工中的地面沉降安全判断标准和控制原则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地铁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盾构隧道地铁工程地面沉降沉降控制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2-3791(2012)06(b)-0071-02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ield tunnel caused by land subsidence law and settlement of affected areas,and summarizes the main factors of land subsidence of the shield tunnel;specified land subsidence is mainly due to the excavation surface stress release and the additional stress causedstrata deformation,land subsidence and 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criteria and control principles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bway project. key words:shield tunnel;subway project;land subsidence;subsidence control 盾构法具有不影响地面交通、对周围建(构)筑物影响小、适应复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目录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 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 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 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 2.1、水准测量 (3) 2.2、三角高程测量 (4) 2.3、GPS测量 (4) 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 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 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 3.3、DInSAR测量缺陷 (9) 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 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此外,宁波、常州、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北、沧州、唐山等地区也发现地面沉降,新开发的城市海口市也已出现地面沉降。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图2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化图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 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第22卷第1期2007年3月 灾害学 J OURNAL OF CATASTROP HOLOGY Vo l122N o11 M ar12007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金江军,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危害,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来预防和减轻地面沉降灾害。 关键词:地面沉降;防灾减灾;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P64212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07)01-0117-04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国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面沉降虽不至于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很大。截止到2003年,全国地面沉降面积达93855km2,涉及50多个城市[1]。据估计,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断陷盆地这三个地区,代表性的城市有上海、无锡、嘉兴、天津、沧州、太原、西安等。 东南沿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育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按照形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为超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软土地基地面沉降与工程性地面沉降[2]。截止到2005年,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10万km2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mm,面积近1万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三地累计经济损失分别达2900亿元、469亿元、85亿元。据初步估算,上海城区每下沉1mm,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万[3]。此外,宁波市区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90km2,沉降中心沉降量为48912mm;温黄(温州)黄岩)平原的路桥)金清一带最大沉降中心累计超过1m[4]。 根据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公布的数据,到2003年底,北京市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地区已达到2815k m2,并呈加快趋势。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5个较大的地面沉降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地面沉降速率为14mm/a。目前,天津市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0000k m2,并形成了市区、塘沽、汉沽三个沉降中心。1985~1992年,地面沉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3186亿元[5]。由于开采深层石油,天津市沿海一带负海拔标高地区面积近20k m2,淤积突出,风暴潮灾害非常严重。近年来,武清区、西青区、津南区、静海县、宁河县出现了新的地面沉降发育中心[1]。 河北省的地面沉降非常严重。河北省平原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深层地下水持续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降落漏斗规模迅速扩大[6]。到2004年,河北省平原地区地面沉降大于200mm的面积达41855万km2,沉降大于500mm的面积达6430k m2,沉降大于1m的面积达755km2,沉降大于2m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市区[7]。目前,全省分布有沧州、衡水、任丘、河间、坝州、保定-亩泉、大城、南宫、肥乡、邯郸10个地面沉降中心。以沧州和唐山为例,至2001年底,沧州市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2236mm,沧州市累计沉降量大于400mm的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金江军(1978-),男,浙江义乌人,博士生,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E-m ai:l ji ang j un@pku1edu1cn

地面沉降

人类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 千年古城西安在不知不觉中变“矮”,大雁塔可能成为“比萨斜塔”;天津塘沽地区九十年代海拔高度降低了3米,海河出现海水倒灌;北京有五个地区出现较大的地面塌陷,最严重的地方地表还在以每年20至30毫米的速度下沉;上海的地面以平均每年10毫米的速度下沉,有专家惊呼:再下沉2米,上海将陷于一片汪洋之中。 这一系列的现象均是由地面沉降所引起,同时与人类工程活动息息相关。 一、地面沉降的概念 地面沉降,又被称为地面下沉、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二、我国地面沉降的重灾区 “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2011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表示,“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主要是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汾渭盆地这三个区域。” 所谓重灾区,是以累积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来判断的。据相关报道,选取200毫米作为临界点,是因为地面沉降量达到200毫米将对地质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在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7.9万平方千米地区中,华北平原占比最大,达到6.2万平方千米。其中天津和沧州地区的地面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此外,在沧州、衡水和保定等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地裂缝。长江三角洲地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中心城区和江苏无锡等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的第三大重灾区汾渭盆地,其地面沉降量累计大于2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7000平方千米,同时出现大量地裂缝。公开资料显示,西安是汾渭盆地遭受地裂缝最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超过1米的面积已经有42.5平方千米,而全城出现的14条地裂缝,最长的长达十几千米。 地面沉降的一个很大的危害就是出现地裂缝。地面沉降比较均匀时,其破坏性显得不那么突然,而不均匀时,就容易出现地裂缝。一位地质专家指出,在地裂缝可能的危害范围内,不宜建设重要工程设施;已建工程设施无法避开时,则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工程设施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三、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结合一段典型材料分析) 1 自然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