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813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之分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813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之分析题精编

1.请从长江流域两岸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1998年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答案】(1)气候因素:1998年,西太平洋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下旬,副高脊线明显北移到24°~28°N,并向西伸,雨区移向长江上游和三峡区间,长江上游岷江、嘉陵江、乌江和金沙江先后降大至暴雨,6月28日,三峡区间出现大暴雨,雨量超过100mm的降水面积达2.18km。7月上旬副高本应继续北跳,但却突然南撤东移,一条东西向的强降水带,笼罩整个长江干流及江南地区,使该区相继连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由于雨带在长江南北拉踞,上下游摆动,以致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

(2)水文因素:长江流域两岸植被近年来遭受严重破坏,导致河堤两岸的水土大量流失,河流下流泥沙淤积过多,河床抬高,遇特大降水时,下游排水不畅,易出现河水泛滥现象,1998年的特大降水量并不比1954年的降水量大,但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大过1654年。

2.举例论述简单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答案】(1)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的交错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原因:①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简单,气候偏干,降水少。

②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伴有小灌木,类型简单,种类不多。

④土壤:沙多,有机质少。

过去由于片面理解“以粮为纲”的方针,不少地方毁草开荒。结果导致土地沙化,有的变成生产力极低的沙地。

(2)我国海南岛的热带季雨林区域,生态环境就稳定得多。

建国前当地居民习惯刀耕火种,但不少地区仍保持着次生林环境。

(3)北极的苔原带结构比较简单,苔藓、地衣是主要的第一生产者,一旦它们受到破坏,整个系统就面临崩溃。

因为那里的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它们来生存,不像温带和热带系统中,有多种食物可供利用,个别组分的破坏,也不致危及整个系统。

3.试从全球大气环绕图式出发,路数与分析地球行盛风带的形成及全球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答案】主要是因为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就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由于地球是自转的,存在地转偏向力。具体如下;

(1)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的高空偏转成西风。

(3)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空气流,不断地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4)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南北),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5)通过上述,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6)北极及其附近地区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不断的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7)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与暖而轻的盛行西风刚好在60°N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并在60°N上空不断聚集形成高气压,这时候气流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而60°N附近的近地面,气流不断上升到高空后即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半球同理。

4.近年来,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繁,试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整治的途径【答案】造成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自然地理学原因主要有:沙源地处脆弱的生态环境地区,地表沙源物质丰富,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基础;植被稀少,风对地面的吹蚀作用强;气候干旱,降水不多,气温持续上升,对植被的恢复不利;由于人类滥耕、滥牧、滥樵等不合理形成加速了这种脆弱环境的恶化。

整治的途径: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此基础上再采取掺粘土,引洪漫淤,施有机肥,施固沙剂等办法来改良沙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

5.论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除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般也为生态系统所具有之外,以食物关系把各类生物有机体联结起来形成的营养结构是最主要的。

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第—性消费者植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蚱蜢和牛)→螳螂吃蚱蜢,猫头鹰吃田鼠,这两种捕食者动物都是第二性消费者,占据第三营养级→吃螳螂的鸟和吃猫头鹰的貂是第三性消费者,占第四营养级。还可以有第四性消费者和第五营养级。

由此可见,在生态系统中包含于食物里的能量由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是一步一步进行流动的,每一步或每一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不同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不同数目的营养级,一般为3—5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组合就是营养结构。

6.大陆东西两岸都频临海洋,为何气候却截然不同?

【答案】(1)大陆东西两岸虽然都面临着海洋,但不同纬度带大陆东西两岸所面临的风向和气团来源,洋流性质是不同的;

(2)如冬季,地处300纬度以北大陆西岸为西风或西南风,风来自海洋,且面临暖流所以雨量丰富,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此时却吹西北风或北风,故气温干冷;

(3)在300纬度以南大陆东西两岸都受信风影响,但在东岸风来自海洋,水汽充足,而在西岸风却来自大陆内部,气流异常干旱;

(4)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综合作用下,尽管东西两岸都靠近海洋,气候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7.行星对太阳距离上的巨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行星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不同,【答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根据九大行星(冥王星除外)理化性质的主要差异划分,则可将理化性质相似地球的行星叫类地行

星(水、金、地、火),将理化性质相似木星的行星叫类木行星(木、土、天王、海王)。

类地行星接近太阳,自水星的0.387天文单位到火星的1.524天文单位;类木行星离太阳较远,自木星的5.205天文单位到海王星的30.13天文单位(冥王星近40天文单位)。这种对太阳距离上的巨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它们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类地行星的质量较小,而类木行星的质量较大。类木行星的木星和土星的质量分别为地球质量的约318倍和95倍,而类地行星中的水星、金星和火星的质量均小于地球。由于质量太小,水星没有大气,酷似月球世界;火星只有极微弱大气,是一个极其荒凉的世界。水星和火星表面都有环形山分布。

第二,类地行星的平均密度较高,而类木行星的密度较低。以水的密度为1,那么,类地行星的密度(除火星为3.96外)均超过5;而类木行星中密度最大的海王星,也不足1.7。其中土星的密度仅为0.7,如果把它放在水中,它将浮出水面。

第三,从化学组成看,类地行星主要由重物质组成,有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则以轻物质为主,因而没有固体表面。木星和土星是流体球。由于流体收缩产生能量,以致它们放出的能量远超过其所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点类似于恒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由于温度太低,一些气体物质冻结成冰物质,因而不同于木星和土星。

第四,类地行星接近太阳,因而它们有较高的温度;反之,类木行星的温度很低。就这个条件而论,太阳系的生命圈限于类地行星(水星除外)。

第五,类地行星卫星数无或少;类木行星卫星数量多。

8.简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并说明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成凸形,坡度,背风坡陡而微凹,坡度为,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北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髙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髙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髙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糖可阻碍沙粒起动。

9.表述慧星结构特点

【答案】慧星主要由慧头和慧尾组成,各自特点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